终端设备用壳体及终端设备

文档序号:1020392 发布日期:2020-10-27 浏览: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终端设备用壳体及终端设备 (Casing for terminal equipment and terminal equipment ) 是由 涂益明 徐延翔 李庆孟 于 2019-04-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用壳体,涉及终端设备制备领域,用于使终端设备的壳体表面的亮面区域与防眩光区域之间顺滑过渡。该终端设备用壳体包括:壳体基材和防眩光微结构,壳体基材包括第一表面,防眩光微结构设置于壳体基材的第一表面上,沿平行于第一表面的设定方向,在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内,防眩光微结构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上述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所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比较自然,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较好。(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shell for terminal equipment,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terminal equipment preparation, and is used for enabling smooth transition between a bright surface area and an anti-dazzle light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e shell of the terminal equipment. This casing for terminal equipment includes: the shell substrate comprises a first surface, and the anti-glare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rface of the shell substrate, and are arranged in a set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first surface, and anti-glare effects formed by the anti-glare microstructures are gradually enhanced in a set area of the first surface. The set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e shell has a more natural anti-dazzle effect in a gradual change mode, and the visual effect and the touch experience are better.)

终端设备用壳体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用壳体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5G(the 5th Generation,第五代(通信技术))技术发展的需求,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功能逐渐得到普及,由于传统的金属壳体会对信号的传输造成影响,因此有助于信号的改善的玻璃壳体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手机采用玻璃材质的后壳。在手机玻璃后壳的装饰技术上,刻蚀AG(Anti-glareglass,防眩光玻璃)成为热门趋势之一。

眩光是一种不良的照明现象,当光源的亮度极高或是背景与视野中心的亮度差较大时,就会产生眩光。防眩光玻璃又称低反射玻璃,能够有效的减少眩光效应,使人在阳光下也可以看清物体。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手机玻璃后壳的整面全部具有防眩光效果,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比较单一。或者,手机玻璃后壳的表面一部分为亮面,一部分具有防眩光效果,即后壳整体呈现局部防眩光效果,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与亮面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过渡突然,造成视觉效果不佳,且手感过渡不顺滑,用户的触觉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渐变的防眩光效果的终端设备用壳体,以提高壳体的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壳体,该壳体包括壳体基材,壳体基材包括第一表面;壳体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基材的第一表面上的防眩光微结构,沿平行于第一表面的设定方向,在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内,防眩光微结构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沿平行于壳体基材的第一表面的设定方向,在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内,防眩光微结构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所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比较自然,形成较佳的视觉效果,且手感也会较为顺滑,具有较佳的触觉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区域包括沿设定方向并排的多个子区域,且所述多个子区域的沿所述设定方向的尺寸相等;每个子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沿设定方向,多个子区域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所述多个子区域中形成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使得在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内,沿设定方向防眩光微结构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从而壳体表面形成自然渐变的防眩光效果,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均较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区域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在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投影图案,设定区域的每个子区域对应多个投影图案;沿设定方向,不同子区域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增大。和/或,设定区域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在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具有多个孔隙,设定区域的每个子区域对应多个孔隙;沿设定方向,不同子区域所对应的多个孔隙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减小。

上述方案提供的壳体表面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在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沿设定方向,所述多个子区域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不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减小,设定区域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设定区域上对应多个投影图案的区域构成了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使得壳体表面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较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区域的每个子区域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均匀排列,处于同一子区域的多个投影图案的面积相等。设定区域的每个子区域所对应的多个孔隙均匀排列,处于同一所述子区域的多个孔隙的面积相等。这样,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设定区域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防眩光微结构呈现规律变化的防眩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和触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投影图案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直边矩形、弧边矩形、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孔隙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直边矩形、弧边矩形、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这样在制备壳体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防眩光微结构在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所包括的投影图案的形状,使得壳体表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区域中的一个子区域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的区域的面积占该子区域的面积的比例由0%至100%变化。这样,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设定方向,所述多个子区域的每个子区域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由0%依次增大至100%,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面积逐渐增大,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壳体表面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过渡更加自然,具有较佳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定区域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包括多个投影图案,所述多个投影图案沿与所述设定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并排。且,沿所述设定方向,每个所述投影图案的沿与所述设定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投影图案将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分为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和亮面的多个区域,两种区域交替出现,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沿与设定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并排设置,且沿设定方向,每个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的沿与设定方向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设定区域的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逐渐增大,形成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且渐变效果比较自然。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投影图案的形状呈锯齿状。这样,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上,沿设定方向,所呈现出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并且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图案呈现锯齿状,视觉效果较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雾度逐渐增大,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至少一项逐渐减小。上述壳体表面所呈现的效果为,沿设定方向,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整体过渡比较自然,手感比较顺滑,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较佳。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雾度由0.1%至98%变化。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雾度逐渐增大,从0.1%增大至98%,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透过率由92%至5%变化。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透过率逐渐减小,从92%减小至5%,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光泽度由98GU至1GU变化。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透过率逐渐减小,从98GU减小至1GU,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的设定区域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为0.05%~20%。这样可以使防眩光效果的渐变程度具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从而所得到的壳体表面的整体所呈现的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更加自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定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组对边;或者,所述设定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对角线;或者,所述设定方向平行于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组对边中的一边延伸至另一边,且不与所述第一表面的各边平行的线条方向。以上提供了设定方向的多种形式,设定方向可根据实际对防眩光效果的渐变方向的要求进行设计,从而使壳体表面呈现更加丰富多变的防眩光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表面还包括位于设定区域的第一侧的亮面区域;和/或,位于设定区域的第二侧的防眩光区域,防眩光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其中,设定区域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为设定区域的在沿设定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侧。由于沿设定方向,设定区域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亮面区域与防眩光区域之间在设定区域的过渡作用下,没有明显界限,过渡比较自然,具有较佳的视觉和触觉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基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壳体还包括覆盖在所述壳体基材的第二表面上的装饰膜,装饰膜包括:颜色层,及设置于所述颜色层的背向所述壳体基材一侧的油墨层。装饰膜用来对壳体基材进行装饰,使得壳体表面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及设置于显示屏一侧的壳体,该壳体为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壳体。由于该终端设备的壳体表面会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且防眩光效果整体过渡自然,手感顺滑,能带给用户极佳的视觉体验和触觉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用壳体所适用的手机的正面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手机的第一种背面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手机的第二种背面图;

图4a~4b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用壳体的两种截面图;

图5a~5i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用壳体的防眩光微结构在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十种示意图;

图6a~6b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用壳体的另外两种截面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后壳表面的示意图;

图8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设备用壳体的防眩光微结构在第一表面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所包括的投影图案和孔隙的形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壳体及其制备方法,该终端设备用壳体及其制备方法可应用于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UMPC(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上网本、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任意终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下面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适用的终端设备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手机100包括设置于手机100正面(即用于显示的一面)的前壳1a,及设置于手机100背面(即与正面相对的一面)的后壳1b,其中前壳1a和后壳1b均为玻璃材质的壳体。

在手机玻璃后壳1b的装饰技术上,刻蚀AG能够有效的减少眩光效应。在相关技术中,所制备的手机玻璃后壳1b的防眩光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呈现整面防眩光效果或者局部防眩光效果。如图2所示,后壳1b的整面均为防眩光区域1b-2,呈现整面防眩光效果,视觉效果比较单一,再如图3所示,后壳1b的表面包括亮面区域1b-1和防眩光区域1b-2,呈现局部防眩光效果,在亮面区域1b-1和防眩光区域1b-2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从亮面区域1b-1到防眩光区域1b-2过渡突然,视觉效果较差,手感不顺滑,触觉体验不佳。

基于上述现状,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壳体2,如图4a和图4b、图5a~图5i、及图7所示,壳体2包括壳体基材21及防眩光微结构22。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基材21为诸如玻璃基板的基材。如图4a和图4b所示,壳体基材2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21-a和第二表面21-b。

防眩光微结构22设置于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上,沿平行于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设定方向AB,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内,防眩光微结构22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眩光微结构22为由多个微小的凹坑所形成的微结构。该多个微小的凹坑是对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进行蒙砂工艺或者喷砂工艺,再进行抛光工艺所形成的。具体的,对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进行喷砂或者蒙砂工序,使第一表面21-a变得粗糙,形成多个凹坑,使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变得凹凸不平,雾度增加,透过率降低,呈现磨砂效果。接着对呈现磨砂效果的第一表面21-a进行抛光工序,使第一表面21-a的的设定区域G的凹凸不平的程度降低,表面变得圆润,雾度适当降低,透过率提高,形成如上所述的多个微小的凹坑,即防眩光微结构22,当光线照射到防眩光微结构22上时发生漫反射,产生防眩光效果。

另外,上面所述的“设定区域G”是指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该设定区域G即需要在第一表面21-a上形成渐变的防眩光效果的区域。

该设定区域G可以是第一表面21-a的全部区域,请参见图4a和图7所示的壳体2,这种情况下,壳体表面整体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该设定区域G可以是第一表面21-a的一部分区域,请参见图4b和图5a~5i所示的壳体2,这种情况下,壳体表面局部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4b,沿第一表面21-a的设定方向AB,将第一表面21-a划分成三个区域:依次为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和第三区域A3,该设定区域G为三个区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区域,即第二区域A2,这样壳体表面的中间区域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这种情况下,将第一表面21-a的第一区域A1设定为亮面,并在第一表面21-a的第三区域A3上设置防眩光微结构22,可以使壳体表面由第一区域A1的亮面效果,经设定区域G的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过渡到第三区域A3的防眩光效果,实现自然过渡。这样的设计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可参见5a~5i。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沿平行于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设定方向AB,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内,防眩光微结构22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所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比较自然,形成较佳的视觉效果,且手感也会较为顺滑,具有较佳的触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图5c所示,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包括沿设定方向AB并排的多个子区域G1,且所述多个子区域G1的沿设定方向AB的尺寸相等,每个子区域G1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将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等分成多个子区域G1,图中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区域即为一个子区域G1,所述多个子区域G1的沿设定方向AB的尺寸相等,均为x。在每个子区域G1中,有至少一部分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则该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形成防眩光效果,另一部分区域不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则该不设置防眩光微结构的区域形成亮面效果。

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这样,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形成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使得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内,沿设定方向AB防眩光微结构22所形成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从而壳体表面形成自然渐变的防眩光效果,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均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图5c所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的设计可采用设计方案一和/或设计方案二。

其中,设计方案一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包括多个投影图案31,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31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增大。

设计方案二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具有多个孔隙32,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孔隙32。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减小。

基于上述防眩光微结构的具体设计,以下结合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示例性地,如图5a所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包括多个投影图案31,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31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增大。

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包括多个投影图案31,说明在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所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的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呈现防眩光效果。

这样,在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不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减小,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第一表面21的设定区域G上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的区域构成了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使得壳体表面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再次参见图5a,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31均匀排列,处于同一子区域G1的多个投影图案31的面积相等。这样,在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在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的区域设置有均匀排列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AB,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微结构22呈现规律变化的防眩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和触觉效果。

此外,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如图8所示,投影图案31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直边矩形、弧边矩形、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投影图案31的形状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图形,图5a中所示出的投影图案31的形状为圆形。在制备壳体时,在形成防眩光微结构22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所包括的投影图案31的形状,使得壳体表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5b所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具有多个孔隙32,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孔隙32。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减小。

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具有多个孔隙32,说明在每个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的区域不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形成亮面效果,在每个子区域G1的除对应多个孔隙32的区域之外的区域设置有防眩光结构,形成防眩光效果。

这样,在第一表面21的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具有亮面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减小,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第一表面21的设定区域G上对应多个孔隙32的区域构成了具有亮面效果的区域,使得壳体表面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再次参见图5b,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G1域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均匀排列,处于同一子区域G1的多个孔隙32的面积相等。这样,在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在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除对应多个孔隙32的区域之外的区域设置有均匀排列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AB,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微结构22呈现规律变化的防眩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和触觉效果。

此外,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如图8所示,孔隙32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直边矩形、弧边矩形、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等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孔隙的形状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图形,图5b中所示出的孔隙32的形状为圆形。在制备壳体时,在形成防眩光微结构22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所包括的孔隙32的形状,使得壳体表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5c所示,沿设定方向AB,在设定区域G的第一区域G-1,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包括多个投影图案31,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31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增大;在设定区域G的的第二区域G-2,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具有多个孔隙32,设定区域G的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孔隙32。沿设定方向AB,不同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中的一个的面积逐渐减小。

在设定区域的第一区域G-1,每个子区域G1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的区域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呈现防眩光效果,在设定区域G的的第二区域G-2,每个子区域G1对应的多个孔隙32的区域不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形成亮面效果。

从而在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多个子区域G1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上对应多个投影图案31的区域构成了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对应多个孔隙32的区域构成了具有亮面效果的区域,使得壳体表面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再次参见图5c,在设定区域G的第一区域G-1,每个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投影图案31均匀排列,处于同一子区域G1的多个投影图案31的面积相等,在设定区域G的第二区域G-2,每个子区域G1所对应的多个孔隙32均匀排列,处于同一子区域G1的多个孔隙32的面积相等。这样,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AB,设定区域G整体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并且,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微结构22呈现规律变化的防眩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视觉和触觉效果。

此外,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如图8所示,投影图案31的形状或者孔隙32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直边矩形、弧边矩形、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等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投影图案31的形状或者孔隙32的形状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图形,图5c中所示出的投影图案31的形状为圆形,孔隙32的形状为弧边矩形。在制备壳体时,在形成防眩光微结构22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所包括的投影图案31的形状和孔隙32的形状,使得壳体表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5a~图5c所示出的壳体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所包括的投影图案31或孔隙32的图案仅是一种示意,在实际壳体表面,每个投影图案或孔隙的尺寸很小,也就是说防眩光微结构的尺寸很小,使得壳体表面呈现自然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设定区域G的多个子区域G1中的一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占该子区域G1的面积的比例由0%至100%变化,不包括端点值。

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的首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占该子区域G1的面积的比例接近0%,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的最后一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占该子区域G1的面积的比例接近100%。

这样,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的每个子区域G1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由0%依次增大至100%,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面积逐渐增大,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壳体表面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过渡更加自然,具有较佳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d~图5i所示,设定区域G中所设置的防眩光微结构22在第一表面21-a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3包括多个投影图案31,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并排;且沿设定方向AB,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

在上述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示例性的,图5d中所示的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长边,则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为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短边的方向,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短边的方向并排设置。沿设定方向AB,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例如,图5d中,在其中一个投影图案31中,沿设定方向AB,尺寸b1小于尺寸b2

这样,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将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分为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和亮面的多个区域,两种区域交替出现,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并排设置,且沿设定方向AB,每个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在壳体表面,沿设定方向AB,设定区域G的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逐渐增大,形成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且渐变效果比较自然。

并且,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2的数量越多,设定区域G的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多个区域和亮面的多个区域交替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即前述两种区域的数量越多,从而在壳体表面,设定区域G中两种区域之间的界限越不明显,所呈现的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更自然。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锯齿状。该锯齿状可以有多种变形,锯齿的末端可以是较尖的形状,也可以是较圆滑的形状;锯齿的轮廓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锯齿可以轴对称图形,也可以是非轴对称图形;等等。

示例性地,如图5d所示,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第一种锯齿状,该第一种锯齿状图形包括多个小齿,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一个小齿形状,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所呈现的小齿形状的轮廓线为直线,末端为尖状。沿设定方向AB,从小齿的末端到根端,每个小齿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从0逐渐增大,从而使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进而在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上,沿设定方向AB,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所包括的每个小齿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5e所示,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第二种锯齿状,该第二种锯齿状图形包括多个变形的小齿,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一个尖状变形小齿形状,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所呈现的变形小齿形状的轮廓线为曲线,末端为尖状。沿设定方向AB,从小齿的末端到根端,每个小齿的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从0逐渐增大,从而使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进而在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上,沿设定方向AB,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所包括的每个变形小齿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5f所示,所述多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第三种锯齿状,该第三种锯齿状图形包括多个圆滑变形小齿,整体呈现波浪状,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呈一个圆滑变形小齿形状,每个投影图案31的形状所呈现的圆滑变形小齿形状的轮廓线为曲线,末端为圆滑状。沿设定方向AB,从小齿的末端到根端,每个小齿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使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进而在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上,沿设定方向AB,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所包括的每个圆滑变形小齿的沿与设定方向AB的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防眩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逐渐增大,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至少一项逐渐减小。

在上述壳体中,用于表征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防眩光效果的参量包括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雾度越大,防眩光效果越强,透过率和光泽度越小,防眩光效果越强。沿第一表面21-a的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逐渐增大,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至少一项逐渐减小。因此,上述壳体表面所呈现的效果为,沿设定方向AB,壳体表面的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整体过渡比较自然,手感比较顺滑,视觉效果和触觉体验较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由0.1%至98%变化。示例性地,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由1%至80%变化。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雾度逐渐增大,从0.1%增大至98%,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透过率由92%至5%变化。示例性地,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透过率由92%至10%变化。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透过率逐渐减小,从92%减小至5%,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光泽度由98GU至1GU变化。示例性地,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光泽度的变化范围是由98GU至10GU变化。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透过率逐渐减小,从98GU减小至1GU,从而壳体表面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呈现出渐变的防眩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的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可以反映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防眩光效果的渐变的快慢程度,变化的梯度越大,则变化越快,代表防眩光效果由弱过渡到强的速度越快;变化的梯度越小,则变化越缓,代表防眩光效果由弱过渡到强的速度越慢,从而过渡越自然,手感越顺滑。

根据第一表面21-a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的大小,可以将第一表面21-a的防眩光效果的渐变的快慢程度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从而壳体表面所呈现的渐变的防眩光效果更加自然。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设定方向AB,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为0.05%~20%。可结合实际对防眩光效果的要求,在上述范围内取值,设定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以得到符合要求的防眩光效果。示例性地,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的雾度、透过率和光泽度中的任一项的变化梯度为0.4%~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定方向AB可根据实际对防眩光效果的渐变方向的要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限制。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例如,如图5d~图5f所示,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中的一组长边,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长边的方向上,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第一表面21的短边平行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壳体表面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的长边的方向,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又如,如图5g所示,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中的一组短边,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短边的方向,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第一表面21-a的长边平行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壳体表面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短边的方向,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设计,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对角线。如图5h所示,设定方向AB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对角线,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对角线的方向,在第一表面21-a的设定区域G,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第一表面21-a的对角线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壳体表面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对角线的方向,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设计,设定方向AB平行于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中的一边延伸至另一边,且不与第一表面21-a的各边平行的线条方向。如图5i所示,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中的一组短边的一边延伸至另一边,且不与第一表面21-a的长边平行的线条方向,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从而壳体表面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为: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1-a的一组对边中的一组短边的一边延伸至另一边,且不与第一表面21-a的长边平行的线条方向,设定区域G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1-a还包括亮面区域G”和/或防眩光区域G’。其中,亮面区域G”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防眩光区域G’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二侧F,并且防眩光区域G’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和第二侧F分别为设定区域G的在沿设定方向AB上的相对的两侧。

基于上述实施例,作为一些可能的设计,壳体基材的第一表面21-a包括亮面区域G”和设定区域G,亮面区域G”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或者,第一表面21-a包括防眩光区域G’和设定区域G,防眩光区域G’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二侧F。或者,第一表面21-a包括亮面区域G”、防眩光区域G’和设定区域G,亮面区域G和防眩光区域G’分别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和第二侧F。或者,第一表面21-a仅包括设定区域G。

示例性的,如图5a~图5c所示,壳体2的第一表面21-a同时包括亮面区域G”、设定区域G和防眩光区域G’,亮面区域G”和防眩光区域G’分别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和第二侧F。由于在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依次增大,因此,在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的一个子区域G1上(即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的首个子区域G1),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最小,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最小;在设定区域G的第二侧F的最后一个子区域G1(即沿设定方向AB所述多个子区域G1中的最后一个子区域G1)上,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22的区域的面积最大,具有防眩光效果的区域的面积最大。

示例性的,如图5d~图5i所示,壳体2的第一表面21-a同时包括亮面区域G”、设定区域G和防眩光区域G’,亮面区域G”和防眩光区域G’分别位于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和第二侧F。由于在设定区域G,沿设定方向AB,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因此,在设定区域G的第一侧S,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最小;在设定区域G的第二侧F,每个投影图案31的沿与设定方向AB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最大。

从而,在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亮面区域G”与设定区域G,设定区域G与防眩光区域G’之间的衔接比较自然。由于沿设定方向AB,也就是由亮面区域G”指向防眩光区域G’的方向,设定区域G所呈现的防眩光效果逐渐增强,因此,亮面区域G”与防眩光区域G’之间在设定区域G的过渡作用下,没有明显界限,过渡比较自然,形成较佳的视觉效果,且手感也会较为顺滑,具有较佳的触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壳体2还包括覆盖在壳体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上的装饰膜23,装饰膜23包括:颜色层231,及设置于颜色层231的背向壳体基材21一侧的油墨层232。

在上述实施例中,装饰膜23用来对壳体基材21进行装饰,使得壳体表面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其中,颜色层231为可呈现多种色彩的膜层,示例性的,颜色层231可为渐变色镀膜,或者为呈现的某种颜色(如粉红、浅蓝、金、银、灰等颜色)的膜层。油墨层232用于与颜色层231相配合,使得壳体表面呈现颜色,提高视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装饰膜23还包括,衬底层233,衬底层233设置于颜色层231的朝向壳体基材21的一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衬底层233用来增强壳体2的强度和硬度,使壳体2的防爆能力得以提高。示例性地,衬底层233包括带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粘剂)的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薄膜2331和UV(UltravioletRays、紫外光线)胶纹理层2332,其中,带OCA的PET薄膜2331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强韧性高,并且具有粘结性,可以稳固的贴附在壳体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b上,使得壳体2的强度和硬度得以提高。UV胶纹理层2332粘接强度高,用于将颜色层231与带OCA的PET薄膜2331紧密粘接,使其不易脱落,并且其具有设定的纹理,可提高壳体2的视觉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再次参见图6b,壳体2还包括覆盖在壳体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a上的AF(anti-finger)防指纹保护膜24,AF防指纹保护膜24可以淡化、分解指纹油脂,降低壳体表面的指纹的可见度,起到防指纹的作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显示屏,及设置于显示屏一侧的壳体,该壳体为如上述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2。该壳体2可作为终端设备的后壳,由于该终端设备的后壳表面会呈现渐变的防眩光效果,后壳的表面的防眩光效果整体过渡自然,手感顺滑,能带给用户极佳的视觉体验和触觉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为手机,手机的后壳为上述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2。如图7所示,手机中诸如摄像头c、指纹识别f、红外感测i等功能部件设置在壳体2表面的防眩光效果最弱的区域,或者设置在亮面区域,以便于用户操作。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利用激光偏振态实现纳米光栅刻印的解决方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