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链带

文档序号:1028680 发布日期:2020-10-30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夹链带 (Chain clamping belt ) 是由 黄振正 黄柏翰 黄柏豪 于 2019-04-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夹链带,包含第一夹链及第二夹链。所述第一夹链包括第一带体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所述第一带体沿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一第一表面。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一凸扣钩,所述第一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且两者之间定义出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链包括第二带体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所述第二带体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二表面。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一凸扣钩,所述第二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表面且两者之间定义出第二凹槽。(A zipper belt comprises a first zipper and a second zipper. The first clip chain comprises a first belt body and two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 units which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The first belt body extends along a length direction an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rface. Each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 unit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pair of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s which are in a long strip shape, the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s are respectively formed on the first surface of the first belt body, and a first groove is defined between the first surface of the first belt body and the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 The second clip chain comprises a second belt body and two second convex buckle hook units which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The second belt body extend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and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surface. Each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 unit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pair of first convex buckle hooks in a long strip shape, and the second convex buckle hooks are respectively formed on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econd belt body and a second groove is defined between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econd belt body and the second surface of the second belt body.)

夹链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链带,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密封及开封的夹链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衣物的开合通常是使用钮扣或是拉链的设计。然而,钮扣的设计在穿脱的操作上较为不便,并且无法具有防水的效果;而拉链在操作上较为方便快速,但其防水性依然不够强,水可以从拉链结构中的间隙穿过进入衣物的内侧。因此,如何改善此一缺点将是一值得研究的主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之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容易密封及开封且防水性较佳的夹链带。

本发明夹链带包含第一夹链,包括第一带体,沿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带体包括第一长侧边,及相反于所述第一长侧边的第二长侧边,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一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扣钩分别邻近所述第一长侧边及所述第二长侧边,每对所述第一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一卡槽;及第二夹链,包括第二带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带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长侧边同侧的第三长侧边,及相反于所述第三长侧边并与所述第二长侧边同侧的第四长侧边,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二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表面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扣钩分别邻近所述第三长侧边及所述第四长侧边,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每对所述第二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二卡槽,每一第一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多对第一凸扣钩,所述第一凸扣钩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地排列,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具有多对第二凸扣钩,所述第二凸扣钩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地排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夹链还包括多对第三凸扣钩,每一对第三凸扣钩形成于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且位于两对第一凸扣钩之间,并沿着一与所述长度方向交错的交错方向延伸,每对所述第三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夹链还包括多对第四凸扣钩,每一对第四凸扣钩形成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表面且位于两对第二凸扣钩之间,并沿着所述交错方向延伸,每一第四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槽内,每对所述第四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四卡槽,每一第三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的长度,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接合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的长度及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变化。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夹链的所述第一带体可弯折使得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每一第一凸扣钩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夹链的所述第二带体可弯折使得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束口件,所述束口件可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活动地包夹所述第一夹链及所述第二夹链,用以将所述第一夹链及所述第二夹链结合或分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包括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颈部,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颈部末端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间隔的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颈部的宽度,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每一第二凸扣钩包括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颈部,及形成于所述第二颈部末端并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间隔的第二钩部,所述第二钩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颈部的宽度。

本发明夹链带适用于设置在一衣物,所述夹链带包含第一夹链,设置于所述衣物并包括第一带体,沿一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带体包括一第一长侧边,及相反于所述第一长侧边的第二长侧边,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一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扣钩分别邻近所述第一长侧边及所述第二长侧边,每对所述第一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一卡槽;及第二夹链,设置于所述衣物并包括第二带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带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长侧边同侧的第三长侧边,及相反于所述第三长侧边并与所述第二长侧边同侧的第四长侧边,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具有至少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二凸扣钩,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表面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扣钩分别邻近所述第三长侧边及所述第四长侧边,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每对所述第二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二卡槽,每一第一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具有多对第一凸扣钩,所述第一凸扣钩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地排列,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具有多对第二凸扣钩,所述第二凸扣钩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地排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夹链还包括多对第三凸扣钩,每一对第三凸扣钩形成于所述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且位于两对第一凸扣钩之间,并沿着一与所述长度方向交错的交错方向延伸,每对所述第三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夹链还包括多对第四凸扣钩,每一对第四凸扣钩形成于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表面且位于两对第二凸扣钩之间,并沿着所述交错方向延伸,每一第四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槽内,每对所述第四凸扣钩之间定义出第四卡槽,每一第三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末端至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所述第一组的所述对第一凸扣钩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对第一凸扣钩的长度,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不同于所述第二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接合所述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凸扣钩的长度及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凸扣钩的长度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变化。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夹链的所述第一带体可弯折使得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每一第一凸扣钩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夹链的所述第二带体可弯折使得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的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还包含束口件,所述束口件可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活动地包覆夹持所述第一夹链及所述第二夹链,用以将所述第一夹链及所述第二夹链结合或分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第一凸扣钩包括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颈部,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颈部末端并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间隔的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颈部的宽度,每一第二凸扣钩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每一第二凸扣钩包括一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颈部,及形成于所述第二颈部末端并与所述第二表面相间隔的第二钩部,所述第二钩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颈部的宽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夹链与所述第二夹链可选择性地在第一卡合状态及第二卡合状态间变换,使夹链带密封时操作较为容易,且两个第一凸扣钩单元能提供两层阻挡水流的结构,有效提升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一实施例;

图2是由图1的剖面线II-II得出的一剖视图;

图3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例;

图4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第一夹链及一第二夹链在一第一卡合状态;

图5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夹链及该第二夹链在一第二卡合状态;

图6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夹链的一第一带体及该第二夹链的一第二带体能够弯折,使两个第一凸扣钩单元及两个第二凸扣钩单元皆彼此卡合;

图7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二实施例;

图8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三实施例;

图9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四实施例;

图10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五实施例;

图11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六实施例;

图12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七实施例;

图13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八实施例;

图14是一不完整的侧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九实施例;及

图15是与图2视角相同的一剖视图,说明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十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设置在一衣物(图未示)的接合处,例如左衣襟及右衣襟、衣领接合处及连身帽接合处等等,而本实施例是以设置于左衣襟及右衣襟处为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夹链带包含一分别设置于左衣襟及右衣襟的第一夹链1及一第二夹链2。其中,夹链带也适用于设置夹链袋(图未示)的袋口,用以启闭夹链袋。

第一夹链1包括一第一带体11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10。第一带体11沿一长度方向L延伸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11,且第一带体11包括一第一长侧边112及一相反于该第一长侧边112的第二长侧边113。所述第一凸扣钩单元10分别邻近第一长侧边112及第二长侧边113,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具有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一凸扣钩12及一第一导电纤维13。所述第一凸扣钩12分别形成于第一带体11的第一表面111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所述第一凸扣钩12分别较为邻近第一长侧边112及第二长侧边113,每一第一凸扣钩12包括一凸设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一颈部121,及一形成于第一颈部121末端并与第一表面111相间隔的第一钩部122,第一钩部122凸伸出第一颈部121的其中一侧,使第一钩部122的宽度大于该第一颈部121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凸扣钩12之间定义出一第一卡槽14。第一导电纤维13埋设于第一带体11内并延长度方向L延伸,用以提供一导电路径,其也可埋设于其中一个第一凸扣钩12内。

第二夹链2包括一第二带体21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20。第二带体21沿长度方向L延伸并具有一面向第一表面111的第二表面211,且第二带体21包括一与第一长侧边112同侧的第三长侧边212,及一相反于第三长侧边212并与第二长侧边113同侧的第四长侧边213。所述第二凸扣钩单元20分别邻近第三长侧边212及第四长侧边213,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具有一对呈长条状的第二凸扣钩22及一第二导电纤维23。每一第二凸扣钩22可卡接于第一卡槽14内,并包括一凸设于第二表面211的第二颈部221,及一形成于第二颈部221末端并与第二表面211相间隔的第二钩部222,第二钩部222凸伸出第二颈部221的其中一侧,使第二钩部222的宽度大于第二颈部221的宽度,且所述第二凸扣钩22之间定义出一第二卡槽24,每一第一凸扣钩12可卡接于第二卡槽24内。第二导电纤维23埋设于第二带体21内并延长度方向L延伸,用以提供一导电路径,其也可埋设于其中一个第二凸扣钩22内。其中,第一凸扣钩12及第二凸扣钩22并不以上述的态样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态样,如图3所示,只要能够彼此卡合即可。而第一导电纤维13及第二导电纤维23为视需求装设之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导电纤维13及第二导电纤维23。

参阅图4及图5,第一夹链1与第二夹链2在接合时,可选择性地在一如图4的第一卡合状态及一如图5的第二卡合状态间变换,以下仅就其中一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第一凸扣钩12及对应的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第二凸扣钩22来作说明。如图4,在第一卡合状态时,邻近于第一长侧边112的第一凸扣钩12卡接于第二卡槽24内,邻近于第四长侧边213的第二凸扣钩22卡接于第一卡槽14内,且邻近于第二长侧边113的第一凸扣钩12紧靠在邻近于第四长侧边213的第二凸扣钩22,邻近于第三长侧边212的第二凸扣钩22紧靠在邻近于第一长侧边112的第一凸扣钩12。如图5,在第二卡合状态时,邻近于第二长侧边113的第一凸扣钩12卡接于第二卡槽24内,邻近于第三长侧边212的第二凸扣钩22卡接于第一卡槽14内,且邻近于第一长侧边112的第一凸扣钩12紧靠在邻近于第三长侧边212的第二凸扣钩22,邻近于第四长侧边213的第二凸扣钩22紧靠在邻近于第二长侧边113的第一凸扣钩12。借由第一夹链1与第二夹链2接合时可以在第一卡合状态及第二卡合状态间选择,也就是说只要其中一个第一凸扣钩12卡接于第二卡槽24即可完成夹链带密封的动作,并不需要刻意去对准才能卡接,操作上较为容易。并且,在防水性上,若在第一及第三长侧边112、212的水要流动至第二及第四长侧边113、213那一侧,势必会被邻近第一及第三长侧边112、212的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阻挡,且纵使有非常些微的水通过上述的阻挡,依然会被邻近第二及第四长侧边113、213的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阻挡,因此可有效增加防水性。

参阅图6,除了上述的接合方式以外,当本实施例设置于衣物的左衣襟及右衣襟时,是作为将左衣襟及右衣襟连接的结构,而使用者欲将左衣襟及右衣襟保持在打开分离的状态时,第一夹链1不需要与第二夹链2接合,且第一夹链1的第一带体11及第二夹链2的第二带体21皆可弯折使得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每一第一凸扣钩12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该第一卡槽14内,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每一第二凸扣钩22可卡接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该第二卡槽24内,即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可收合,以避免脏污产生或因外力造成的损坏。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为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材质,并以热压成型制程所制成,具有高韧性、高机械强度、耐油性、耐化性、耐水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抗菌性等特性。

参阅图7,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及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沿着该长度方向L变化,随着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增加,第一夹链1与第二夹链2的结合强度也越高,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的结合强度也将沿着长度方向L分段地变化。本实施例仅以图式的中央处的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大于两端处的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只要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在长度方向L上有所不同即可。

参阅图8,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使得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末端至第一表面111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末端至第一表面111的距离,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末端至第二表面211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末端至第二表面211的距离。而且第一凸扣钩12的第一钩部122之厚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钩部122之厚度,第二凸扣钩22的第二钩部222之厚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钩部222之厚度。这样的设计使得两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两个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结合强度不同,使用者欲将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分开时,将先解除其中一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接合关系,然后再施加更大的力才能解除其中另一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接合关系。

参阅图9,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设置于自第一带体的第一表面111凸出的一第一凸起块114,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设置于自第二带体21的第二表面211凸出的一第二凸起块214,使得其中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末端至第一表面111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末端至第一表面111的距离,其中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末端至第二表面211的距离不同于其中另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末端至第二表面211的距离。而且第一凸扣钩12的第一钩部122之厚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钩部122之厚度,第二凸扣钩22的第二钩部222之厚度大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钩部222之厚度。这样的设计使得两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两个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结合强度不同,使用者欲将第一夹链1及第二夹链2分开时,将先解除其中一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接合关系,然后在施加更大的力才能解除其中另一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第二凸扣钩单元20之间的接合关系。

参阅图10,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五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具有多对第一凸扣钩12,所述第一凸扣钩1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具有多对第二凸扣钩22,所述第二凸扣钩2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

参阅图11,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六实施例,其与第四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该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二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的长度,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区分为第一组及第二组,该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二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该第一组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接合该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位于图式中接近中央的位置,第二组位于图式中接近左右两端的位置,且第一组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大于第二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所述第二凸扣钩22的长度,但不以此为限,只要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所述第一凸扣钩12及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所述第二凸扣钩22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的长度即可。

参阅图8及图12,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七实施例,其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每一第一凸扣钩单元10具有多对第一凸扣钩12,所述对第一凸扣钩1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具有多对第二凸扣钩22,所述第二凸扣钩2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

参阅图13,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八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夹链1具有多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10,第二夹链2具有多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20,借由多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二凸扣钩单元10、20形成大面积的接合区域,使得夹链带接合后更加密合。其中,第一凸扣钩单元10的第一凸扣钩12形成有多个沿着长度方向L排列的切断痕,第二凸扣钩单元20的第二凸扣钩22形成有多个沿着长度方向L排列的切断痕,便于使用者全部或是部分解除夹链带的接合关系。

参阅图14,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九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一夹链1具有多对第一凸扣钩12,所述第一凸扣钩1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该第一夹链1还包括多对第三凸扣钩15,每一对第三凸扣钩15形成于该第一带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且位于两对第一凸扣钩12之间,并沿着一与该长度方向L交错的交错方向延伸,每对所述第三凸扣钩15之间定义出一第三卡槽16,每一第二凸扣钩单元20具有多对第二凸扣钩22,所述第二凸扣钩22在该长度方向L上彼此间隔地排列,该第二夹链2还包括多对第四凸扣钩25,每一对第四凸扣钩25形成于该第二带体21的第二表面211且位于两对第二凸扣钩22之间,并沿着该交错方向延伸,每一第四凸扣钩25可卡接于该第三卡槽16内,每对所述第四凸扣钩25之间定义出一第四卡槽26,每一第三凸扣钩15可卡接于该第四卡槽26内。当本实施例设置于衣物的左衣襟及右衣襟时,第三凸扣钩15及第四凸扣钩25便起到等同于钮扣的作用,供使用者可分段地打开及接合衣物的左衣襟及右衣襟,但防水性优于已知钮扣的设计。其中,本实施例的交错方向如图6所示系垂直长度方向L,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能与长度方向L交错,也就是倾斜于长度方向L依然是可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夹链带尚有一第十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相当近似,其与第九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九实施例仅具有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两个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二凸扣钩单元20,而第十实施例的第一夹链1具有三个及以上彼此间隔排列第一凸扣钩单元10,第二夹链2具有三个及以上彼此间隔排列第二凸扣钩单元20,如同图13多排所示的设置方式,于全对应扣合的状态下会使得夹链带接合后更加密合,另一方面,彼此间隔排列的第一、二凸扣钩单元10、20更便于使用者全部或是部分解除夹链带的接合关系。

参阅图15,本发明夹链带的一第十一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夹链带还包含一束口件3,该束口件3可沿着该长度方向L活动地包覆夹持该第一夹链1及该第二夹链2,借由位于内部的一推抵部31在沿着长度方向L活动时顶推第一凸扣钩12及第二凸扣钩22使其分离,沿着反方向运动时则使其结合,用以将该第一夹链1及该第二夹链2分离或结合,使操作上更为便利。其中,束口件3的推抵部31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揭露的态样,在其他实施例亦可为T型或箭头状。

综上所述,本发明夹链带通过该第一夹链1与该第二夹链2可选择性地在一第一卡合状态及一第二卡合状态间变换,使夹链带密封时操作较为容易,且两个第一凸扣钩单元10及两个第二凸扣钩单元20能提供两层阻挡水流的结构,有效提升防水性,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开尾拉链穿拉头工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