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

文档序号:1040332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internal circulation heat transfer fluid formed by embedded pillar tube and application device ) 是由 杨泰和 于 2014-06-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为具有支柱管体(101)及内设内管(103),支柱管体(101)内径与内管(103)外径的间具有尺寸差,在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进一步设置螺旋状导流结构(2003)供构成流体流路的间隔空间,支柱管体(101)的上段管体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而借串设于热传流体流路的流体泵(105)泵送热传流体构成封闭循环流动,而借由流经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中支柱管体(101)及相关结构的外表露出部分,供与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heat transfer flui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formed by an embedded pillar tube and an applicat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pillar tube (101) and an internal inner tube (103), where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pillar tube (101) is different from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inner tube (103), a spiral flow guide structure (2003) is further arranged between the pillar pipe body (101) and the inner pipe (103) for forming an interval space of a fluid flow path, an upper section pipe body of the pillar pipe body (101) is provided with an electric energy application device assembly (108),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is pumped by a fluid pump (105) connected in series with the flow path of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to form a closed circulation flow, the exposed part of the pillar pipe body (101) and the related structure in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passage flowing through the closed circulation is used for the soil or liquid of the external gas state or solid state or liquid state environment and/or the shallow surface natural temperature energy body to carry out temperature equalization operation.)

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为供设置于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地表土壤或液体中,与其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功能,支柱管体(101)的内部供贯穿设置内管(103),支柱管体(101)内径大于内管(103)外径,其尺寸差的间隔空间供构成流体流路,支柱管体(101)末段呈封闭,内管(103)的末段较支柱管体(101)末段短或预留流体孔,两者的末段形成热传流体流路的流向折返段;

支柱管体(101)的前段管口及内管(103)的前段管口为供传输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的热传流体,其中的一管口供传输热传流体,以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的散热器,另一管口供传输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所回流的热传流体;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为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其流向可选择其中一流向或两流向为可切换或呈周期交换流向;

借流体泵(105)泵送的气态或液态的热传流体,流经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中支柱管体(101)及相关结构的外表露出部分,供与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

背景技术

传统电能应用装置总成,如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风力发电机、变压器、马达在运作中会产生热能,其防止过热或寒冬抗冻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为供设置于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地表土壤或液体中,与其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功能,支柱管体(101)的内部供贯穿设置内管(103),支柱管体(101)内径大于内管(103)外径,其尺寸差的间隔空间供构成流体流路,支柱管体(101)末段呈封闭,内管(103)的末段较支柱管体(101)末段短或预留流体孔,两者的末段形成热传流体流路的流向折返段;

支柱管体(101)的前段管口及内管(103)的前段管口为供传输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的热传流体,其中的一管口供传输热传流体,以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的散热器,另一管口供传输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所回流的热传流体;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为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其流向可选择其中一流向或两流向为可切换或呈周期交换流向;

上述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与支柱管体(101)及内管(103)间热传流体通路的结构,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所构成,包括:

(一)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内部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贯穿的热传流体通路呈串联或并联所构成,其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二)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属内部散热器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贯穿的热传流体通路呈并联构成,其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三)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内部具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热传流体通路,与所属的散热器内部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呈相串联或并联,再由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四)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热传流体通路借由外部以管体相接而留存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供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或于其内部呈U型或L型弯折,而由其同侧或不同侧的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五)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加设呈封闭壳体,两者之间具供热传流体流通的空间,而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出入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热传流体通路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六)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所属散热器及外部与所加设的壳体之间,共同构成呈封闭而内部具供热传流体流通的空间,而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出入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有热传流体出入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七)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及/或所属散热器以及与配合的壳体共同构成呈封闭的壳体,而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与配合的壳体的内部,具有供热传流体流动的空间并通往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通路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热传流体通路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借流体泵(105)泵送的气态或液态的热传流体,流经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中支柱管体(101)及相关结构的外表露出部分,供与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

上述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包括例如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及/或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例如太阳能发电板(Solar Panel)及/或风力发电机及/或变压器及/或电能驱动的马达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构成本发明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X-X断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具有外壳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的X-X断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所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的X-X断面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的X-X断面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风力发电装置(111)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变压器(444)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电能驱动马达(333)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支柱管体(101)的上段为呈多分歧杆结构,供设置多个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并共享支柱管体(101)中段及下段管体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一。

图14所示为图13的X-X断面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二。

图16所示为图15的X-X断面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三。

图18所示为图17的X-X断面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四。

图20所示为图19的X-X断面示意图。

图21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五。

图22所示为图21的X-X断面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本发明图13、14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本发明图17、18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5所示为本发明图19、20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6所示为本发明的支柱管体由呈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7所示为图26的X-X断面示意图。

图28所示为本发明的支柱管体由呈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9所示为图28的U型管体侧视图。

图30所示为图28的X-X断面示意图。

图31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散热器(104)与壳体(106)的空间与散热器(104)所具有的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32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所具有至少两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33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与壳体(106)的空间,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34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两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35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一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与所配置散热器(104)的至少一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之间,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7为图36的前视图。

图38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9为图38的前视图。

图40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1为图40的前视图。

图42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3为图42的前视图。

图44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5为图44的前视图。

图46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47为图46的前视图。

图48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呈向上设置,而由中间轴向贯孔(700)及周围环布孔(710)形成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入流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9为图48的前视图。

图50为本发明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锁固型散热环(800)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发明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套合型散热环(900)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

101:支柱管体

102 : 温度保护装置

103 : 内管

1031 : 横向孔

1032: 缺口

1033 : 支架

104:散热器

1041: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

1042:U型接管

105:流体泵

106:壳体

1061:透光体

107:热传流体通路

108:电能应用装置总成

1081: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热传流体通路

109: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

110:光能发电板

111:风力发电装置

222:风力发电机

112:电控装置

200 : U型管体弯回段

201、202:U型管体的管柱

301、302:U型管体的管柱

333:马达

334:马达驱动负载

444:变压器

445:变压器支撑架

570:中间流路

580、590:圈形流路

600:中间分流块

610:中间贯孔

700:中间轴向贯孔

710:环布孔

800:锁固型散热环

900:套合型散热环

2001:热传导翼片

2002:热传导包覆体

2003:螺旋状导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电能应用装置总成,如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风力发电机、变压器、马达在运作中会产生热能,其防止过热或寒冬抗冻极为重要。

本发明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为供设置于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地表土壤或液体中,与其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功能,支柱管体(101)的内部供贯穿设置内管(103),支柱管体(101)内径大于内管(103)外径,其尺寸差的间隔空间供构成流体流路,支柱管体(101)末段呈封闭,内管(103)的末段较支柱管体(101)末段短或预留流体孔,两者的末段形成热传流体流路的流向折返段;。

支柱管体(101)的前段管口及内管(103)的前段管口为供传输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的热传流体,其中的一管口供传输热传流体,以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的散热器,另一管口供传输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所回流的热传流体;

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为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其流向可选择其中一流向或两流向为可切换或呈周期交换流向。

上述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与支柱管体(101)及内管(103)间热传流体通路的结构,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所构成,包括:

(一)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内部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贯穿的热传流体通路呈串联或并联所构成,其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二)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属内部散热器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贯穿的热传流体通路呈并联构成,其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三)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内部具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热传流体通路,与所属的散热器内部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呈相串联或并联,再由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四)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具有两路或两路以上的热传流体通路借由外部以管体相接而留存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供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或于其内部呈U型或L型弯折,而由其同侧或不同侧的流体入口端及流体出口端,分别与支柱管体(101)、内管(103)的管口相通;

(五)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加设呈封闭壳体,两者之间具供热传流体流通的空间,而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出入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热传流体通路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六)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所属散热器及外部与所加设的壳体之间,共同构成呈封闭而内部具供热传流体流通的空间,而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出入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有热传流体出入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七)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及/或所属散热器以及与配合的壳体共同构成呈封闭的壳体,而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与配合的壳体的内部,具有供热传流体流动的空间并通往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散热器设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串联或并联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一端具热传流体通路口,供通往内管(103)的管口,另一端的管口供通往壳体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其所属散热器间的空间,而于封闭壳体设热传流体通路口,供与支柱管体(101)的管口相通。

借流体泵(105)泵送的气态或液态的热传流体,流经上述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通路中支柱管体(101)及相关结构的外表露出部分,供与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

上述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包括例如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及/或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例如太阳能发电板(Solar Panel)及/或风力发电机及/或变压器及/或电能驱动的马达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兹就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的主要构成单元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构成本发明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1及图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

-- 支柱管体(101):为由具有机械强度的材料所构成的中空管体结构,管体具有上段管体、中段管体、下段管体,其中:

上段管体主要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

中段管体供构成支撑功能及传导管内与管外间的热能;

下段管体为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供传输热能。

支柱管体(101)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具有机械强度及较佳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或选用具隔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上述支柱管体(101)可依需要选择在管体外部设置热传导翼片(2001)。

-- 内管(103):为由外径尺寸小于支柱管体(101)内径的硬质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例如塑料材料或布料或等同性质的材料所构成的管体,呈直形或弯折形或曲形或由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随机变动形状供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而无碍热传流体通路的顺畅,其上端供通往支柱管体(101)上段所设置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下端供通往支柱管体(101)的中段或延伸至下段,内管(103)外径与支柱管体(101)内径之间具有尺寸差,以供形成预留空间作为热传流体通路,而由内管及内管两端开口及内管外径与外管内径间的预留空间构成通过热传流体的流路,而于上述流路的选定位置串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内管(103)上端与支柱管体(101)上段间的空间,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

内管(103)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一)由具隔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或(二)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外部包覆隔热材料,或(三)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内部套设隔热材料,或(四)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电能驱动发光装置,及/或由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动能所驱动的发电装置,及/或由光能驱动产生电能伴随产生热损的装置,及/或变压器及/或电能驱动的马达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上述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借由流体泵(105)的泵送,以使气态或液态的热传流体经由内管(103)上端的热传流体出口,流经运作中伴随产生热损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热传流体通路,再流经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内管(103)的间隔空间所构成的热传流体通路,以通往支柱管体(101)的下段管体,再由内管(103)下端的热传流体入口回流,而构成一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回路,或所配置流体泵(105)泵动的热传流体通过上述流路的顺序及流向为呈相反,而构成相反流向及顺序的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回路,以借由热传流体所流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外部表面,及/或支柱管体(101)的外表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其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支柱管体(101)上段管体,进一步可加设壳体(106)以保护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以及借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表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外表所形成的空间,构成供热传流体通路(107)以传输热传流体。

图3所示为图1具有外壳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3及图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如下:

-- 支柱管体(101):为由具有机械强度的材料所构成的中空管体结构,管体具有上段管体、中段管体、下段管体,其中:

上段管体主要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壳体(106);

中段管体供构成支撑功能及传导管内与管外间的热能;

下段管体为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供传输热能。

支柱管体(101)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具有机械强度及较佳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或选用具隔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上述支柱管体(101)可依需要选择在管体外部设置热传导翼片(2001)。

-- 内管(103):为由外径尺寸小于支柱管体(101)内径的硬质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例如塑料材料或布料或等同性质的材料所构成的管体,呈直形或弯折形或曲形或由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随机变动形状供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而无碍热传流体通路的顺畅,其上端供通往支柱管体(101)上段所设置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热传流体通路,其下端供通往支柱管体(101)的中段或延伸至下段,内管(103)外径与支柱管体(101)内径之间具有尺寸差,以供形成预留空间作为热传流体通路,而由内管及内管两端开口及内管外径与外管内径间的预留空间构成通过热传流体的流路,而于上述流路的选定位置串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内管(103)上端与支柱管体(101)上段间的空间,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

内管(103)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一)由具隔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或(二)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外部包覆隔热材料,或(三)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内部套设隔热材料,或(四)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壳体(106):为由具导热性或隔热性材料所构成,供包覆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外部而对外呈封闭,而热传流体为借由流体泵(105)的泵送,由内管(103)上端的热传流体出口,流向由壳体(106)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形成的空间,再流动通往支柱管体(101)内径与内管(103)外径的间隔空间所构成的热传流体通路,以通往支柱管体(101)的下段管体,再经由内管(103)下端热传流体入口回流,而构成一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回路,或借由流体泵(105)泵动热传流体流向的改变而呈相反流向构成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回流。

-- 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电能驱动发光装置,及/或由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动能所驱动的发电装置,及/或由光能驱动产生电能伴随产生热损的装置,及/或变压器及/或电能驱动的马达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于负载过热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的操控切断负载或切断部分负载或减少负载功率,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借由串设于热传流体流路的流体泵(105)泵送热传流体从内管(103)上端的热传流体出口,流经设置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内部及/或经由设置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与呈密闭外壳间的空间,再经支柱管体(101)内径与内管(103)外径之间所形成流体通路的间隔空间,再经由内管(103)下端的热传流体入口回流构成封闭循环流动,或借由流体泵(105)泵动热传流体流向的改变而呈相反流向构成封闭循环的热传流体回流,其借流体泵(105)所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的温能,经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外部表面及/或经由设置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外部而对外呈密闭壳体(106)的表面,及/或支柱管体(101)的外表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兹就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中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包括例如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照明装置及/或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例如太阳能发电板(Solar Panel)及/或风力发电装置(111)及/或变压器(444)及/或电能驱动的马达(333)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兹就其各种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5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所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5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5及图6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而其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电能转光能并伴随产生热损的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及/或发光二极管(LED)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动的热传流体,为流经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或所属散热器(104)的表面或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107),热传流体通路(107)所传输的温能,经支柱管体(101)外表的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 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为由各种气体灯、固态照明的LED、OLED等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及相关周边装置例如透光体(1061)所构成,以及进一步包括借由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的光能运作的显示屏、招牌、号志、或警示标志所构成;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于本实施例的应用为供操控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的输入电压、电流及工作温度及操控流体泵(105)的运作时机;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设置于电能转光能照明装置(109)或所属散热器(104),于温度异常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 的操控切断负载或切断部分负载或减少负载功率或操控流体泵(105);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图7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7及图8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而其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光能转电能并伴随产生热损的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动的热传流体,为流经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的背面或所属的散热器(104)的表面或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107),热传流体通路(107)所传输的温能,经支柱管体(101)外表的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 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为由各种受光产生电能输出的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例如太阳能发电板(Solar Panel)及相关周边装置所构成;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于本实施例的应用为供操控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的输出电压、电流及工作温度及操控流体泵(105)的运作时机;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于光能发电板(Photovoltaic)(110)温度异常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的操控切断负载或切断部分负载或减少负载功率或操控流体泵(105);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图9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风力发电装置(111)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9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可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100)的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而其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风力发电装置(111)的风力发电机(222)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风力发电装置(111)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为通过风力发电装置(111)的风力发电机(222)及/或其所属散热器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或进一步包括电控装置(112)及/或其所属散热器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与内管(103)及内管(103)与支柱管体(101)内部间的间隔空间,共同构成封闭的热传流体通路,供热传流体流动其中,而借由支柱管体(101)的外表露出部分,供与外部气态或固态或液态环境及/或浅层地表自然温能体的土壤或液体作均温运作;

-- 风力发电装置(111):包括由风力涡轮叶片及所驱动的风力发电机(222)及/或电控装置(112)及相关周边装置所构成,其中风力发电机(222)及/或电控装置(112)为主要接受散热的装置;

-- 流体泵(105):为风力驱动转轴或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为供操控风力发电装置(111)中,系统的运作,包括风力发电机(222)的输出电压、电流及工作温度、直流与交流转换、交流输出电能与市电系统的并联控制,以及操控流体泵(105)的运作时机;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于风力发电装置(111)温度异常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操控风力发电机(222)及/或风力发电装置(111)系统的运作,及供操控流体泵(105);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变压器(444)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10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而其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变压器(444)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变压器(444))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为流经变压器(444)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表面或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107),热传流体通路(107)所传输的温能,经支柱管体(101)外表的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 变压器(444):为具有绕组、导磁磁路及壳体,供输入及输出单相或三相(含多相)交流电能,或输入及输出脉动电能,变压器包括内具气体的干式或具冷却流体的湿式结构的自耦式或分离绕组式变压器所构成,变压器表面或外部可供流体通过的管路散热结构,或具有流体进出口供流体进出变压器内部空间;变压器为借变压器支撑架(445)结合于支柱管体(101);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于本实施例的应用为供操控变压器(444)的输出电压、电流及工作温度及操控流体泵(105)的运作时机;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于变压器(444)温度异常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的操控切断负载或切断部分负载或减少负载功率,及供操控流体泵(105);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图11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由电能驱动马达(333)构成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11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而其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由电能驱动马达(333)所构成,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马达(333)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为流经电能驱动马达(333)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表面或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107),热传流体通路(107)所传输的温能,经支柱管体(101)外表的露出部分,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马达(333):含由交流或直流电源驱动作回转动能输出的回转电机所构成,以供驱动马达驱动负载(334)。

-- 流体泵(105):为借由电力马达驱动的泵浦,供依操控泵动运转流体的流向及流量,泵送气态或液态热传流体。

-- 电控装置(112):为由固态、或机电式元件、或芯片及相关运作软件所构成,于本实施例的应用为供操控电能驱动马达(333)的输入电压、电流及工作温度及操控流体泵(105)的运作时机。

-- 温度保护装置(102) : 含由机电式热动开关或热断路保险丝,或固态温度检测元件或固态温度开关元件所构成,供于电能驱动马达(333)温度异常时,直接或经电控装置(112)的操控切断负载或切断部分负载或减少负载功率,及供操控流体泵(105);此项装置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其支柱管体(101)的上段及内管(103)进一步为由多分歧杆结构所构成,以供设置多个相同或不同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并共享中段及下段支柱管体。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支柱管体(101)的上段为呈多分歧杆结构,供设置多个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并共享支柱管体(101)中段及下段管体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1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包括前述的支柱管体(101)、内管(103)、流体泵(105),其中支柱管体(101)的上段为呈多分歧杆结构,供设置多个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并依需要选择设置提供协助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运作的周边装置、控制电路装置、过负载保护装置、温度保护装置,并共享支柱管体(101)中段及下段管体,而由相同或不同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分别设置于支柱管体(101)的上段呈多分歧杆,而于支柱管体(101)的管体内部相对设置内管(103)。

其中:由流体泵(105)所泵动的热传流体流经个别的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或其所属散热器(104)的表面或内部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所传输的温能,与外部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环境间作均温运作,及/或进一步借流体泵(105)所泵送的热传流体经由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的地层中或液体中的支柱管体(101)埋入段对地层或液体传输温能。

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其中由支柱管体(101)下段与内管(103)所构成热传流体流路结构方式极多,兹举以下数例用以述明其可行性,但非用限制,在同功能运作下仍应属本发明的范畴;其中关于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的结构方式包括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

图13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一。

图14所示为图13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13及图1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呈同轴或接***行设置,而内管(103)周围与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具有供为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较支柱管体(101)短,其下端与支柱管体(101)的下段底部封闭部分之间具有长短差并以支架(1033)固定,以构成供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

图15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二。

图16所示为图15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15及图16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呈平行设置,而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的下端结合于支柱管体(101)的下段底部封闭部分,内管(103)的下端或下段具有贯穿内管体的横向孔(1031)或缺口(1032),供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

图17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三。

图18所示为图17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17及图18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呈偏心结合设置,而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的下端较短,而与支柱管体(101)的下段底部封闭部分之间具有长度差,以形成供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

图19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四。

图20所示为图19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19及图20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内管(103)呈平行设置,而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的下端较短,而与支柱管体(101)的下段底部封闭部分之间具有长度差,以形成供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

图21所示为本发明根管结构例示意图之五。

图22所示为图21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21及图2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呈同轴或接***行设置,而内管(103)周围与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具有供为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较支柱管体(101)短,其下端与支柱管体(101)的下段底部封闭部分之间具有长短差,以构成供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以及在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进一步设置螺旋状导流结构(2003),以增加热传流体在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间的流路长度。

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其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亦可缩短而仅由上端延伸至支柱管体(101)的上段或中段而不延伸至下段,包括:

图23所示为本发明图13、14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23 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呈同轴或接***行设置,而内管(103)周围与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具有供为通过热传流体的空间,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较支柱管体(101)短,仅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上段或中段而不延伸至下段,以缩短热传流体的流路长度。

图24所示为本发明图17、18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2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内管(103)之间呈偏心结合设置,而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的下端较支柱管体(101)短,仅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上段或中段而不延伸至下段,以缩短热传流体的流路长度。

图25所示为本发明图19、20图例中的内管(103)下端缩短而不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下段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25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由支柱管体(101)与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内管(103)呈平行设置,而设置于支柱管体(101)内部的内管(103)的下端较支柱管体(101)短,仅延伸至支柱管体(101)上段或中段而不延伸至下段,以缩短热传流体的流路长度。

此项借埋设式支柱管体构成内循环热传流体散热结构及应用装置,其供传输内循环热传流体的支柱管体进一步可由呈U型管体所构成,兹说明如下:

图26所示为本发明的支柱管体由呈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7所示为图26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26及图27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U型管体的管柱(201)、(202),呈一高一低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结构所构成,U型管体的管柱(201)、(202)供分别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的散热器(104)的内部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的入口及出口,或供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的散热器(104)的外表与壳体(106)共同构成的内部空间形成的热传流体通路的入口及出口,其中U型管体的管柱(201)为供通往上述入口,U型管体的管柱(202)为供通往出口,而U型管体下段形成U型管体弯回段(200)借以形成热传流体的回路,并借串设于上述热传流体通路的一个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作选定泵送流向的泵送,U型管体弯回段(200)及所邻近的下段为供直接埋设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100)之中;或进一步将U型管体弯回段(200)及所邻近的下段,包覆于呈柱状的热传导包覆体(2002)之中,热传导包覆体(2002)为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100)之中。

上述U型管体的管柱(201)、(202),其中U型管体的管柱(202)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具有机械强度及较佳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或选用具隔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U型管体的管柱(201)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一)由具隔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或(二)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外部包覆隔热材料,或(三)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内部套设隔热材料,或(四)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

上述U型管体的管柱(201)、(202)可依需要选择在管体之间或外部设置热传导翼片(2001)。

图28所示为本发明的支柱管体由呈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所构成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9所示为图28的U型管体侧视图。

图30所示为图28的X-X断面示意图。

如图28及图29及图30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呈左右两侧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结构所构成,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供分别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的散热器(104)的内部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的入口及出口,或供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及/或所属的散热器(104)的外表与壳体(106)共同构成的内部空间形成的热传流体通路的入口及出口,其中U型管体的管柱(301)为供通往上述入口,U型管体的管柱(302)为供通往出口,而U型管体下段形成U型管体弯回段(200)借以形成热传流体的回路,并借串设于上述热传流体通路的一个一个以上的流体泵(105),作选定泵送流向的泵送,U型管体弯回段(200) 及所邻近的下段为供直接埋设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100)之中;或进一步将U型管体弯回段(200)及所邻近的下段,包覆于呈柱状的热传导包覆体(2002)之中,而热传导包覆体(2002)为供设置于地表浅层自然温能体(100)之中。

上述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其中U型管体的管柱(302)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具有机械强度及较佳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或选用具隔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U型管体的管柱 (301)包括制成圆型或其他几何形状的管体,以及选用(一)由具隔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或(二)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外部包覆隔热材料,或(三)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而管体内部套设隔热材料,或(四)由具较佳导热特性的硬质材料或挠性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管体。

上述U型管体的管柱(301)、(302)可依需要选择在管体之间或外部设置热传导翼片(2001)。

图31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散热器(104)与壳体(106)的空间与散热器(104)所具有的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31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散热器(104)与壳体(106)的空间与散热器(104)所具有的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

图32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所具有至少两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32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所具有至少两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

图33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与壳体(106)的空间,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33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与壳体(106)的空间,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

图34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两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34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两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

图35所示为本发明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一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与所配置散热器(104)的至少一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之间,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应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35中所示,其主要构成为借由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所具有至少一路热传流体通路(1081),与所配置散热器(104)的至少一路散热器热传流体通路(1041)之间,供串设U型接管(1042)构成供通过液态或气态热传流体的热传流体通路。

图36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7为图36的前视图。

如图36及图37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38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9为图38的前视图。

如图38及图39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内部呈供流体随机流动的空间,而经由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40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1为图40的前视图。

如图40及图41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42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3为图42的前视图。

如图42及图43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流路(57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44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5为图44的前视图。

如图44及图45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46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47为图46的前视图。

如图46及图47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的散热器(104)具有由中间分流块(600)的中间贯孔(610)向两侧分别向外呈圈形流路(580)、圈形流路(590),沿散热器(104)***内部延伸通往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内部与呈偏置套合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外部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通路。

图48为本发明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呈向上设置,而由中间轴向贯孔(700)及周围环布孔(710)形成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入流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9为图48的前视图。

如图48及图49中所示,为供设置电能应用装置总成(108)为呈向上设置,而由中间轴向贯孔(700)及周围环布孔(710)形成通往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及支柱管体(101)与电能应用装置总成的热传流体通路(1081)间的热传流体通路(107)构成流体进出入流路。

图50为本发明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锁固型散热环(8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0中所示,为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锁固型散热环,锁固型散热环(800)为由良好导热及辐射散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

图51为本发明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套合型散热环(9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1中所示,为供弹性增设于散热器(104)外部的套合型散热环,套合型散热环(900)为由良好导热及辐射散热特性的材料所构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地热回灌井深层换热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