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文档序号:1150464 发布日期:2020-09-15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 是由 今村笃史 山田纯 北原将史 于 2020-03-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印刷时能够适当设定在喷出油墨前输送纸张的量的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在印刷装置中,控制部以从基材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基材的输送、且在基材的输送距离达到喷出前输送距离之后开始印刷的方式对印刷部进行控制,在将下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其中,条件(1)为,直到被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夹持的基材的区域通过在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条件(2)为,直到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条件(3)为,直到被输送的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inting device and a printing method capable of properly setting the amount of paper conveyed before ink is ejected during printing. In the printing apparatus, the control section controls the printing section so that the conveyance of the base material is started from a state in which the conveyance of the base material is stopped, and the printing is started after the conveyance distance of the base material reaches the pre-ejection conveyance distance, and when the conveyance distance which is a condition of the longest conveyance distance among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2), and (3) is set to a valu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the first longest distance, the pre-ejection conveyance distance is set to a valu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the first longest distance, where the condition (1) is a conveyance distance until a region of the base material sandwiched by the front driving roller and the nip roller passes through a print head disposed furthest downstream on the conveyance path of the base material; the condition (2) is a transport distance until the transport speed of the base material becomes constant; the condition (3) is a transport distance until the tension of the substrate to be transported is stabilized.)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卷对卷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在开始纸张的输送并且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开始印刷(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当在仅输送速度成为等速的状态下开始印刷时,担心由于在夹持纸张的区域内进行印刷而使画质降低的情况。此外,担心由于在张力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印刷而使画质降低的情况。此外,在对纸张的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时,担心由于在处理不稳定的区域内进行印刷而使画质降低的情况。因此,在印刷时,适当地设定在喷出油墨前作为输送纸张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就是一个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0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以卷对卷方式来输送基材的印刷装置,且具备:控制部;印刷部,其具有印刷头;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且夹持所述基材并进行输送,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即,在从所述基材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且所述基材的输送距离达到了喷出前输送距离后,开始进行印刷,在将下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

其中,所述条件(1)为,直到被所述前驱动辊以及所述夹持辊夹持的所述基材的区域通过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2)为,直到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3)为,直到被输送的所述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

优选为,上述印刷装置具备前处理部,所述前处理部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并对所述基材实施前处理,所述印刷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为,不实施由所述前处理部所进行的对所述基材的所述前处理,而通过所述印刷部来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在使用所述前处理部而对所述基材实施了所述前处理后,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在选择了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在选择了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条件(1)、(3)、以及下述条件(4)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

其中,所述条件(4)为,在从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之后直到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在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直到被所述前处理部实施了所述前处理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被配置于所述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而具有如下表格,在所述表格中,所述前处理的有无、直到将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以及作为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而被设定的印刷速度、和与所述印刷条件相应的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所述控制部在实施印刷时将,所述印刷条件和所述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本申请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如下的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控制部;印刷部,其具有印刷头;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且夹持所述基材并进行输送,所述印刷装置以卷对卷方式对所述基材进行输送,在所述印刷方法中,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即,在从所述基材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所述基材的输送、且所述基材的输送距离达到了喷出前输送距离后,开始进行印刷,所述印刷方法具有在将下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其中,所述条件(1)为,置到被所述前驱动辊以及所述夹持辊夹持的所述基材的区域通过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2)为,直到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3)为,直到被输送的所述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

优选为,在上述的印刷方法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前处理部,所述前处理部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并对所述基材实施前处理,所述印刷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为,不实施由所述前处理部所进行的对所述基材的所述前处理,而通过所述印刷部来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在使用所述前处理部而对所述基材进行所述前处理后,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印刷方法具有:在选择了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所述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在选择了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条件(1)、(3)、以及下述条件(4)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其中,所述条件(4)为,在从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之后直到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在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直到被所述前处理部实施了所述前处理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被配置于所述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而具有如下表格,在所述表格中,所述前处理的有无、直到将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作为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而被设定的印刷速度、和与所述印刷条件相应的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所述印刷方法具有所述控制部在实施印刷时将所述印刷条件和所述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所述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和所述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装置结构的一个示例的主视图。

图2为表示对打印机进行控制的电气结构的概要的框图。

图3为表示在不进行电晕处理时的直至实现各个条件为止的时间(距离)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在进行电晕处理的情况下到实现各个条件为止的时间(距离)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将各个印刷条件组合在一起进行实验时的针对各个条件的输送距离的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为,以卷对卷方式对基材进行输送的印刷装置。作为其一个示例,而列举了行式喷墨打印机1(以下,仅称为打印机1)为示例来进行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装置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1的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中,沿着输送路径R而架设有其两端呈卷筒状地被卷绕在放卷轴20以及收卷轴40上的一张基材S。基材S在从放卷轴20朝向收卷轴40的输送方向Q被输送的同时被实施印刷。另外,用于对基材S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R是通过基材S依次经由后述的各辊并移动从而被形成的。

基材S的种类大体被分为纸类和薄膜类。如果列举具体例,则在纸类中具有优质纸、高光泽纸、美术纸、涂布纸等,在薄膜类中具有合成纸、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

对于打印机1而言,作为概要结构而具备从放卷轴20对基材S进行放卷的放卷部2(放卷区域)、在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基材S上对图像进行印刷的处理部3(处理区域)、将由处理部3印刷了图像的基材S收卷在收卷轴40上的收卷部4(收卷区域)。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材S的两面中的、被印刷有图像的面称为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背面。

放卷部2具有卷绕基材S的端部的放卷轴20、为了对从放卷轴20被抽出的基材S的表面进行改性而实施处理的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1、和张紧辊22(从动辊)。另外,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1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被配置于与后述的印刷部(印刷头51、52)相比靠上游处。

放卷轴20在使基材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对基材S的端部进行卷绕并支承。而且,通过放卷轴20围绕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被卷绕在放卷轴20上的基材S经由前处理部(电晕处理机21)、张紧辊22而向处理部3进行放卷。

基材S经由能够在放卷轴20上进行拆装的芯管23而被卷绕在放卷轴20上。因此,在放卷轴20的基材S被用尽时,能够将卷绕有卷筒状的基材S的新的芯管23安装在放卷轴20上,从而对放卷轴20的基材S进行更换。

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1通过针对成为被输送的基材S的印刷面的表面而进行电晕放电照射,从而实施对表面进行改性的表面处理,由此提高印刷时的油墨的湿润性。基材S主要在为薄膜类的情况下进行处理。以下,将进行电晕放电照射的情况称为电晕处理。另外,放卷部2具备在电晕处理机21中对基材S进行输送的输送轴24。

放卷轴20、输送轴24以及张紧辊22被构成为,能够在与输送方向Q正交的宽度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放卷部2具有转向机构25,所述转向机构25通过在宽度方向(轴向)上对放卷轴20、输送轴24以及张紧辊22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抑制基材S的蜿蜒。

转向机构25由边缘传感器251以及宽度方向驱动部(省略图示)构成。边缘传感器251在张紧辊22的输送方向Q的下游侧以与基材S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置的方式被设置,从而对宽度方向上的基材S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此外,宽度方向驱动部(图示省略)根据边缘传感器251的检测结果,而使放卷轴20、输送轴24以及张紧辊22向宽度方向移动。以此方式,从而抑制了基材S的蜿蜒。

处理部3为,在以压印滚筒30而对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基材S进行支承的同时,通过沿着压印滚筒30的外周面而被配置的各个功能部51、52、61、62、63来适当地实施处理,从而在基材S上对图像进行印刷的部件。在处理部3中,在压印滚筒30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有前驱动辊31和后驱动辊32。而且,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沿着输送方向Q而进行输送的基材S被支承在压印滚筒30上,并被印刷。

前驱动辊31在外周面具有通过喷镀而被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并从背面侧卷绕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基材S。而且,前驱动辊31通过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将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基材S向输送方向Q的下游侧进行输送。另外,针对前驱动辊31而设置有夹持辊31n。该夹持辊31n以被向前驱动辊31侧施力的状态与基材S的表面抵接,并在其与前驱动辊31之间夹入基材S。由此,确保了前驱动辊31与基材S之间的摩擦力,并且能够可靠地实施由前驱动辊31所实施的基材S的输送。

压印滚筒30为,通过省略图示的支承机构而以能够向输

送方向Q及其相反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具有例如400mm的直径的圆筒形状的滚筒。而且,压印滚筒30将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基材S从背面侧卷绕起来。压印滚筒30在接受其与基材S之间的摩擦力而向基材S的输送方向Q进行从动旋转的同时,从背面侧对基材S进行支承。

在处理部3中,在向压印滚筒30进行卷绕的卷绕部的两侧设置有使基材S折返的从动辊33、张紧辊34(从动辊)。从动辊33在前驱动辊31与压印滚筒30之间卷绕基材S的表面,从而使基材S折返。另一方面,张紧辊34在压印滚筒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卷绕基材S的表面,从而使基材S折返。以此方式,通过针对压印滚筒30而在输送方向Q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分别使基材S折返,从而能够将向压印滚筒30进行卷绕的基材S的卷绕部确保得较长。

后驱动辊32在外周面具有通过喷镀而被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并从背面侧卷绕被从压印滚筒30经由张紧辊34而被输送来的基材S。而且,后驱动辊32通过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将基材S向收卷部4进行输送。

另外,针对后驱动辊32而设置有夹持辊32n。该夹持辊32n以向后驱动辊32侧施力的状态与基材S的表面抵接,并在其与后驱动辊32之间夹入基材S。由此,确保了后驱动辊32与基材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可靠地实施由后驱动辊32所实施的基材S的输送。

以此方式,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进行输送的基材S被支承于压印滚筒30的外周面上。而且,在处理部3中,为了对被支承于压印滚筒30上的基材S的表面印刷彩色图像,而设置有与互不相同的颜色相对应的多个行式的印刷头51。另外,印刷头51以及后述的印刷头52共同构成了印刷部。

作为印刷头5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白色、黄色、蓝绿色、黑色以及品红色相对应的五个印刷头51(51W、51Y、51C、51K、51M)按照该颜色顺序而被排列设置在输送方向Q上。各个印刷头51相对于被卷绕在压印滚筒30上的基材S的表面而以隔开少许的间隙的方式对置,并且以喷墨方式而从喷嘴喷出所对应的颜色的油墨(有色油墨)。而且,各个印刷头51通过向在输送方向Q上被输送的基材S喷出油墨,从而在基材S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此外,作为油墨,使用了通过照射紫外线(光)而固化的UV(ultraviolet)油墨(光固化性油墨)。因此,在处理部3中,为了使油墨固化并定影在基材S上,从而设置有UV照射器61、62、63。另外,该油墨固化分为预固化和正式固化这两个阶段来实施。

在白色用的印刷头51W的下游侧且黄色用的印刷头51Y的上游侧处,配置有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61。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61为,通过照射较强的照射强度的紫外线,从而使之固化(正式固化)至油墨的润湿扩散停止的程度的照射器。另一方面,在黄色用的印刷头51Y、蓝绿色用的印刷头51C、黑色用的印刷头51K、以及品红色用的印刷头51M的下游侧处,配置有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为,通过照射与UV照射器61相比较弱的照射强度的紫外线,从而使油墨固化(预固化)到油墨的润湿扩散与不照射紫外线的情况相比而变得足够慢的程度的照射器。

以此方式,被配置于白色用的印刷头51W的下游侧的UV照射器61通过使白色用的油墨正式固化,从而使油墨的润湿扩散停止。此外,被配置于品红色用的印刷头51M的下游侧的UV照射器62通过在由印刷头51Y、51C、51K、51M喷出的有色油墨混合之前进行预固化,从而抑制了混色的产生。以此方式,从而在基材S上形成了彩色图像。

此外,相对于UV照射器62而在输送方向Q的下游侧设置有印刷头52。该印刷头52相对于被卷绕在压印滚筒30上的基材S的表面而以隔开少许间隙的方式而对置,并以喷墨方式从喷嘴向基材S的表面喷出透明的UV油墨。由此,进一步地向由五种颜色的量的印刷头51所形成的彩色图像喷出透明油墨。该透明油墨被喷出在彩色图像的整个面上,从而给彩色图像赋予了光泽感或者哑光感这样的质感。

此外,相对于印刷头52而在输送方向Q的下游侧设置有UV照射器63。该UV照射器63为,通过照射较强的紫外线,从而使印刷头52所喷出的透明油墨与印刷头51Y、51C、51K、51M喷出并被预固化的四种有色油墨一起正式固化的照射器。由此,能够使四种有色油墨和透明油墨定影在基材S的表面上。

以此方式,在处理部3中,针对被卷绕在压印滚筒30的外周部上的基材S而适当执行油墨的喷出以及固化,从而形成了被透明油墨涂布的彩色图像。而且,形成有该彩色图像的基材S通过后驱动辊32而向收卷部4进行输送。

在收卷部4中,除了具有对基材S的端部进行卷绕的收卷轴40之外,在收卷轴40与后驱动辊32之间还具有从背面侧卷绕基材S的张紧辊41(从动辊)。收卷轴40在使基材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对基材S的端部进行收卷并支承。而且,当收卷轴40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从后驱动辊32被输送来的基材S经由张紧辊41而被收卷在收卷轴40上。顺便说明一下,基材S经由能够在收卷轴40上进行拆装的芯管42而被收卷在收卷轴40上。因此,被收卷在收卷轴40上的基材S在成为被容许的最大的收卷量时,能够针对每个芯管42而拆下基材S。

接下来,对控制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图2为,表示控制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的概要的框图。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中设置有对装置各部进行统括控制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为,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的计算机。

在打印机1中,设置有作为控制部100和用户之间的接口而发挥功能的用户接口200。用户接口200由鼠标或键盘等的输入设备和显示器等的输出设备构成。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对用户接口200的输入设备进行操作从而将所期望的指示输入控制部100,并且能够通过确认用户接口200的输出设备从而确认打印机1的运转状况。另外,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无需分体构成,也可以通过触摸面板显示器等而一体构成这些设备。

控制部100基于经由用户接口200而由用户输入的指示或从其他的外部设备接收到的指示,而对印刷头51、52、UV照射器61、62、63、电晕处理机21以及基材输送系统的装置各部进行控制。

控制部100根据基材S的输送而对形成彩色图像的各个印刷头51的油墨喷出定时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油墨喷出定时的控制是基于被安装于压印滚筒30的旋转轴上并对压印滚筒30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检测值)而被执行的。

由于压印滚筒30伴随着基材S的输送而进行从动旋转,因此如果参照对压印滚筒30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则能够掌握基材S的输送位置。因此,控制部100根据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而生成PTS(print timing signal:打印定时信号)信号,并通过基于该PTS信号而对各个印刷头51的油墨喷出定时进行控制,从而使各个印刷头51所喷出的油墨喷落在被输送的基材S的目标位置上,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此外,印刷头52喷出透明油墨的定时也同样地基于滚筒编码器E30的输出而被控制部100所控制。由此,能够将透明油墨准确无误地向由多个印刷头51所形成的彩色图像喷出。

进一步地,制部100实施UV照射器61、62、63的亮灯与熄灯的定时或照射光量的控制。此外,控制部100针对电晕处理机21,并基于由用户所实施的来自用户接口200的输入操作,从而实施接通与关断或电晕照射的照射量的控制。

控制部100具有对基材S的输送进行控制的功能。该基材S的输送控制以基材S的转向控制以及张力控制等为主。转向控制利用被设置于放卷部2上的转向机构25而被执行。也就是说,控制部100通过根据边缘传感器251的检测结果并通过宽度方向驱动部而对放卷轴20、输送轴24、以及张紧辊2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对基材S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此外,关于张力控制,使用与构成基材输送系统的部件中的放卷轴20、前驱动辊31、后驱动辊32、以及收卷轴40连接的后述的电机来执行。

关于基材S的张力控制,控制部100使以直接驱动方式对放卷轴20进行驱动的放卷电机M20进行旋转,从而将基材S从放卷轴20向前驱动辊31进行供给。此时,控制部100对放卷电机M20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从放卷轴20至前驱动辊31为止的基材S的张力(放卷张力Ta)进行调节。换而言之,控制部100对放卷电机M20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作为放卷部2的区域内的放卷张力Ta进行调节。

在被配置于放卷轴20和前驱动辊31之间的张紧辊22上,安装有对放卷张力Ta的大小进行检测的张力传感器S22。该张力传感器S22例如能够由对从基材S接受到的力的大小进行检测的测力传感器构成。而且,控制部100基于张力传感器S22的检测结果(检测值),而对放卷电机M20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基材S的放卷张力Ta进行调节。

此外,控制部100使对前驱动辊31进行驱动的前驱动电机M31、和对后驱动辊32进行驱动的后驱动电机M32进行旋转。由此,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基材S通过处理部3。此时,相对于前驱动电机M31而执行速度控制,并且相对于后驱动电机M32而执行转矩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100基于前驱动电机M31的编码器的输出而对前驱动电机M31的转速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基材S的输送速度进行调节。由此,基材S通过前驱动辊31,从而以作为执行印刷时的基材S的输送速度而被设定的印刷速度而被输送。此外,控制部100基于前驱动电机M31的编码器的输出,从而对基材S的输送位置(输送距离)进行计算。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对后驱动电机M32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前驱动辊31至后驱动辊32为止的基材S的张力(处理张力Tb)进行调节。换而言之,控制部100对后驱动电机M32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作为处理部3的区域中的处理张力Tb进行调节。

在被配置于压印滚筒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的张紧辊34上,安装有对处理张力Tb的大小进行检测的张力传感器S34。该张力传感器S34例如能够由对从基材S接受的力的大小进行检测的测力传感器构成。而且,控制部100基于张力传感器S34的检测结果(检测值)而对后驱动电机M32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基材S的处理张力Tb进行调节。

此外,控制部100使以直接驱动方式对收卷轴40进行驱动的收卷电机M40进行旋转,从而将后驱动辊32所输送的基材S收卷在收卷轴40上。此时,控制部100对收卷电机M40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后驱动辊32至收卷轴40为止的基材S的张力(收卷张力Tc)进行调节。换而言之,控制部100对收卷电机M40的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对作为收卷部4的区域中的收卷张力Tc进行调节。

在被设置于后驱动辊32与收卷轴40之间的张紧辊41上,安装有对收卷张力Tc的大小进行检测的张力传感器S41。该张力传感器S41例如能够由对从基材S接受的力的大小进行检测的测力传感器构成。而且,控制部100基于张力传感器S41的检测结果(检测值)而对收卷电机M40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从而对基材S的收卷张力Tc进行调节。

尤其是,控制部100在伴随着印刷动作的执行而输送基材S的输送期间内,将各个张力Ta、Tb、Tc分别调节为印刷张力Ta1、Tb1、Tc1。此外,控制部100在不执行印刷动作而是停止了基材S的输送的待机期间内,将各个张力Ta、Tb、Tc分别调节为待机张力Ta2、Tb2、Tc2。

在此,待机张力Ta2、Tb2、Tc2为,分别低于印刷张力Ta1、Tb1、Tc1的张力(Ta2<Ta1,Tb2<Tb1,Tc2<Tc1)。此外,印刷张力Ta1、Tb1、Tc1也可以称为,为了适当地输送基材S而需要的输送用张力。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前驱动电机M31的转速进行反馈控制,从而调节了通过前驱动辊31而被输送的基材S的输送速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速度具有四个种类,包括由用户输入的输入指示在内,能够通过控制部100而设定为任意一种印刷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印刷速度,例如能够设定为7.6m/min、15m/min、30m/min、50m/min这四个种类。另外,印刷速度也可以称为执行印刷时的基材S的输送速度。

此外,作为为了从输送停止的状态开始进行输送并达到印刷速度(设定输送速度)的加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种类的加速度。另外,该加速度通过基材S的属性信息的输入而被设定。作为基材S的属性信息,包括基材S的宽度、厚度、材质等。控制部100通过用户的基材S的属性信息的输入指示,从而对两个种类中的任意一类的加速度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速度,例如能够设定作为以通常的张力而进行输送时的加速度的110.5mm/sec2、和作为以较低的张力而进行输送时的加速度的44.2mm/sec2这两个种类。

另外,打印机1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的存储部101。在存储部101中,存储有记述了用于实施上述的各种控制的控制步骤的程序。因此,控制部100从存储部101读取所需的程序,并实施上述的各种控制。

此外,在存储部101中,存储有设定在从基材S的输送停止的状态开始进行输送并喷出油墨之前对基材S进行输送的量(距离)的表格。另外,在下文中,将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在实施印刷之前对基材S进行输送的量称为喷出前输送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读取表格,并以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从而在基材S的输送距离达到喷出前输送距离之后开始进行印刷的方式,对印刷部进行控制。

另外,表格为,后述的印刷条件、和与印刷条件相应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所建立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印刷条件,而包括电晕处理的有无、相对于印刷速度而言直至被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以及设定输送速度。

在下文中,对喷出前输送距离的设定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在并未适当地确保喷出前输送距离的条件下开始了印刷时的不良状况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通过前驱动辊31和夹持辊31n来夹持基材S并停止的情况下,在由前驱动辊31和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内附着有源自于从夹持辊31n渗出的夹持辊31n的材料的成分,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在附着有该成分的区域中通过印刷部而实施了印刷的情况下,则存在有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发生劣化的不良状况。以后,将在由该前驱动辊31和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中产生的图像品质的劣化称为夹痕。

此外,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之后,在输送速度于印刷速度上成为等速之前实施印刷时,会存在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劣化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且张力(印刷张力Ta1、Tb1、Tc1)稳定之前实施印刷时,会存在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劣化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由前处理部所实施的前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由电晕处理机21所实施的电晕处理不稳定的区域内实施印刷时,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会发生劣化。另外,所谓电晕处理不稳定的区域是指,在输送速度于印刷速度上成为等速之前对于基材S实施电晕处理的区域。

因此,为了消除上述不良状况,而且,为了适当地设定喷出前输送距离而将所需的条件记述如下。换而言之,需要确保下述条件所表示的输送距离。

另外,该条件是根据是否利用在输送方向Q上被设置于与前驱动辊31相比靠上游侧的前处理部(电晕处理机21)而对基材S进行前处理(电晕处理)(前处理的有无),从而改变的。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电晕处理机21,但是将不对基材S进行电晕处理而通过印刷部来实施对基材S的印刷的情况设为第一模式。此外,将在使用电晕处理机21而对基材S进行电晕处理之后通过印刷部来实施对基材S的印刷的情况设为第二模式。

不进行电晕处理而实施印刷的第一模式下的条件如下所述。

作为条件(1),为直至由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印刷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

作为条件(2),为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之后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

作为条件(3),为在直至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稳定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

而且,在第一模式下,为了适当地设定喷出前输送距离,而需要对上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进行计算。而且,在将最长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的情况下,需要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另外,控制部100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称为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在实施电晕处理后实施印刷的第二模式下的条件如下所述。

作为条件(1),为直至由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印刷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

作为条件(3),为在直至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稳定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

作为条件(4),为直至在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之后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与第一模式下的条件(2)相同)+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之后(加速结束后)通过电晕处理机21而被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

而且,在第二模式下,为了适当地设定喷出前输送距离,而需要对上述条件(1)、(3)、(4)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进行计算。而且,在将最长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的情况下,需要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另外,控制部100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称为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接下来,对第一模式(不执行电晕处理的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的决定方法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不实施电晕处理时的一个示例、且表示直至实现各个条件为止的时间(距离)的关系的示意图。

在图3中,横轴设为时间轴(T),纵轴设为速度轴(V)。而且,图3示出了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且从基材S停止的状态起直至在印刷速度上成为等速以后为止的速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那样,倾斜的线部分α表示直至到达设定输送速度为止的加速区域、且表示以设定的加速度而使之加速的中途,平坦的线部分β表示已成为设定输送速度。

在图3中,时间t1表示如下的时间,即,在使之加速的中途,被前驱动辊31和夹持辊31n所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的时间。时间t2表示如下的时间,即,为了达到设定输送速度,换而言之,为了使输送速度成为等速,而使加速结束的时间。时间t3表示如下时间,即,各个张力(印刷张力Ta1、Tb1、Tc1)稳定了的时间。另外,通过上述的时间以及速度变化而对输送距离进行计算。在此,时间t1与条件(1)相对应,时间t2与条件(2)相对应,时间t3与条件(3)相对应。

在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在图3的示例中,由于与时间t3相对应的条件(3)的直至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稳定为止的时间(距离)最长,因此该距离成为第一最长距离。而且,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状况,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需要该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输送量)。

另外,图3为表示第一模式下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种类加速度、以及四个种类印刷速度的组合,从而使成为第一最长距离的条件不同。

接下来,对第二模式(实施了电晕处理的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的决定方式进行说明。

图4为,表示实施了电晕处理时的一个示例、且表示直至实现各个条件为止的时间(距离)的关系的示意图。

与图3相同,在图4中,横轴为时间轴(T),纵轴设为速度轴(V)。而且,示出了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且从基材S停止的状态起直至在印刷速度上成为等速以后为止的速度的变化。与图3相同,在图4中,倾斜的线部分α表示直至到达设定输送速度为止的加速区域、且表示以设定的加速度使之加速的中途,平坦的线部分β表示成为设定输送速度。

在图4中,时间t4表示在加速的中途,被前驱动辊31和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的时间。时间t5表示各个张力(印刷张力Ta1、Tb1、Tc1)稳定了的时间。时间t6表示在开始进行输送之后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距离(到加速结束为止的距离)、和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加速结束后)直至被电晕处理机21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时间。另外,根据上述的时间以及速度变化而对输送距离进行计算。在此,时间t4与条件(1)相对应,时间t5与条件(3)相对应,时间t6与条件(4)相对应。

在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图4的示例中,由于与时间t6相对应的条件(4)中的时间(距离)最长,因此该距离成为第二最长距离。而且,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状况,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需要该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输送量)。

另外,图4为表示第二模式下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个种类加速度以及四个种类印刷速度的组合,从而使成为第二最长距离的条件不同。

接下来,由发明人来对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下将各个印刷条件进行组合而实施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在将各个印刷条件进行组合而进行实验时的针对各个条件的输送距离的结果的图。

所组合的印刷条件为电晕处理、直至将输送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印刷速度这三个。详细而言,印刷条件成为有电晕处理或无电晕处理这两类。此外,无电晕处理的情况成为第一模式,有电晕处理的情况成为第二模式。在加速度中,成为通常输送(110.5mm/sec2)、低张力输送(44.2mm/sec2)这两个种类。在印刷速度中,成为7.6m/min、15m/min、30m/min、50m/min这四个种类。

因此,图5成为表示将上述的印刷条件分别进行组合,并且在第一模式下,求出用于实现条件(1)、(2)、(3)的输送距离,在第二模式下,求出用于实现条件(1)、(3)、(4)的输送距离的结果。在图5中,根据电晕处理的有无而分为两类。也就是说,根据电晕处理的有无而分为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这两类。接下来,针对各个模式,根据加速度而分为两类。接下来,针对各个加速度,根据印刷速度而分为四类。因此,成为总计16类的组合。以与该16类组合相对应的方式而标记了从A至P的符号,以下,作为组合A至组合P来进行说明。

在此,再次对条件(1)~(4)进行说明。

第一模式下的条件为,条件(1)、(2)、(3)。

条件(1)为,直到被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条件(2)为,在从开始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条件(3)为,在直到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稳定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

第二模式下的条件为,条件(1)、(3)、(4)。

条件(1)和条件(3)与第一模式相同。条件(4)为,在从开始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与第一模式下的条件(2)相同)+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加速结束后)直到被电晕处理机21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

在图5中,组合A至组合H成为第一模式下的组合。此外,组合I至组合P成为第二模式下的组合。例如,对组合A下的图的观察方法进行说明。

在组合A中,示出了电晕处理为无(第一模式)、加速度为通常输送(110.5mm/sec2)、印刷速度为7.6m/min的情况。此外,组合A的情况的结果(输送距离)为,在条件(1)下成为1.85m,在条件(2)下成为0.09m,在条件(3)下成为0.99m。

其结果为,在将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距离(输送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的情况下,可知第一最长距离为条件(1)的1.85m。因此,可知喷出前输送距离必须设定为成为第一最长距离的1.85m以上的值。由此,能够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为与第一最长距离相同的1.85m。

但是,在图5中,在条件(4)的右侧的列中示出了包含测量误差等在内的情况下的、发明人所推荐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如图5所示那样,在组合A的情况下,发明人推荐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设为2.0m。另外,该值成为1.85m以上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式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作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在第一最长距离以上,且作为以0.5m为单位的值。此外,后述的第二模式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也作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在第二最长距离以上,且作为以0.5m为单位的值。而且,喷出前输送距离作为与距第一最长距离以及第二最长距离接近的值。另外,以0.5m为单位,这是为了抑制将单位设定为与其相比更小时的烦杂,从而实现设定的简化。

作为第一模式下的其他的组合中的结果,在组合B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1)的1.85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2.0m。在组合C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3)的3.84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4.0m。在组合D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3)的5.77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6.0m。

在组合E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1)的1.85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2.0m。在组合F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1)的1.85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2.0m。在组合G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2)的3.57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4.0m。在组合H中,第一最长距离成为条件(2)的9.87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10.0m。

作为第二模式下的组合中的结果,在组合I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2.9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3.0m。在组合J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3.16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3.5m。在组合K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4.23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4.5m。在组合L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6.76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7.0m。

在组合M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3.03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3.5m。在组合N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3.70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4.0m。在组合O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6.38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6.5m。在组合P中,第二最长距离成为条件(4)的12.68m,该情况下的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13.0m。

如图5所示那样,能够以与各个印刷条件的组合相对应的方式来决定喷出前输送距离。

接下来,对为了实施印刷而从基材S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的情况下的包含控制部100在内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打印机1在存储部101中存储了上述的印刷条件和对应于印刷条件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表格。也可以换一种表达说是,图5所示的图表示表格。

用户在开始进行输送前,对用户接口200的输入设备进行操作,从而输入或选择基材S的属性信息、加速度和印刷速度。控制部100读取表格,并基于被输入的属性信息、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从而针对进行印刷的基材S来选择印刷条件的适当的组合。然后,控制部100对与所选择出的组合相对应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换而言之,控制部100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另外,控制部100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工序,在第一模式下成为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在第二模式下成为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详细而言,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成为第一模式下的工序,并且成为控制部100基于属性信息、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而对图5所示的组合A至组合H的组合进行选择并对与所选择出的组合相对应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工序。此外,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成为第二模式下的工序,并且成为控制部100基于属性信息、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而对图5所示的组合I至组合P的组合进行选择并对与所选择出的组合相对应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工序。

由此,在接收到印刷开始的指示输入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通过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或者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选择的印刷条件、以及所设定的喷出前输送距离,从而对各个电机(M20、M31、M32、M40)、各个张力传感器(S22、S34、S41)、电晕处理机21等进行控制并开始基材S的输送。然后,控制部100对基材S的输送距离是否达到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判断。并且,在达到的情况下,接下来,控制部100对作为印刷部的印刷头51、52以及UV照射器61、62、63等进行控制,从而开始印刷。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以及打印机1的印刷方法,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控制部100在将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然后,控制部100从基材S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在基材S的输送距离达到喷出前输送距离之后,对印刷部进行控制,以开始印刷。

由此,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1)那样直到被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即使在源自夹持辊31n的材料的成分附着在基材S上的情况下,也是在附着了该成分的区域穿过了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后进行印刷的,故此,能够防止夹痕的产生。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2)那样直到开始进行输送并且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3)那样直到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Ta1、Tb1、Tc1稳定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在印刷时,由于能够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S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有在印刷部的上游侧具备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1,并在对基材S进行电晕处理后通过印刷部而进行对基材S的印刷的第二模式。在该第二模式被选择了的情况下,在将条件(1)、(3)、(4)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

由此,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1)那样直到被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了的基材S的区域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即使在源自夹持辊31n的材料的成分附着在基材S上的情况下,也是在附着了该成分的区域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后进行印刷的,故此,能够防止夹痕的产生。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3)那样直到被输送的基材S的张力Ta1、Tb1、Tc1稳定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4)那样在开始进行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距离基础上,再加上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加速结束后)直到被电晕处理机21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穿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距离而得到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由于即使在利用电晕处理机21而进行电晕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印刷时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S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另外,在选择了未对基材S进行电晕处理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可以设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并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具有如下的表格,即,电晕处理机21的电晕处理的有无、直到将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和对应于印刷条件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表格。而且,控制部100在实施印刷时,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由此,由于通过用户输入基材S的属性信息,控制部100基于属性信息而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最佳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打印机1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在第一模式下,将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并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且,作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且设为以0.5m为单位的值。另外,通过以0.5m为单位,从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为接近第一最长距离的值。此外,在第二模式下,将条件(1)、(3)、(4)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从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且,作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而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且设为以0.5m为单位的值。另外,通过以0.5m为单位,从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为接近第二最长距离的值。通过以此方式对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尽量缩短损纸。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印刷方法,控制部100具有在将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且,控制部100从基材S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基材S的输送,并在基材S的输送距离达到喷出前输送距离之后,对印刷部进行控制,以开始印刷。

由此,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由条件(1)、(2)、(3)规定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在印刷时,能够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S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印刷方法,具有在印刷部的上游侧具备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1并在对基材S实施了电晕处理后通过印刷部而实施对基材S的印刷的第二模式。在选择了该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具有在将条件(1)、(3)、(4)中的成为最长距离的条件的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在选择了该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由条件(1)、(3)、(4)规定的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即使在利用电晕处理机21进行电晕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印刷时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S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另外,在选择了未对基材S进行电晕处理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由于具有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印刷方法,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而具有将电晕处理机21的电晕处理的有无、直到将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和对应于印刷条件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的表格。而且,控制部100具有在实施印刷时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和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由此,由于通过用户输入基材S的属性信息、加速度以及印刷速度(输送速度),从而控制部100基于属性信息而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由此对最佳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打印机1的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附加各种变更或改良等。以下,对变形例进行叙述。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在第一模式下,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且设为以0.5m为单位的值。此外,在第二模式下,为第二最长距离以上、且设为以0.5m为单位的值。但是,该值的决定方式是自由的,也可以为按照至少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第二最长距离以上而设定的值。

此外,虽然条件(1)设为了直到被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但是也可以设为,代替最下游的印刷头,而直到通过喷出在欲印刷的图像中所使用的油墨色的印刷头51中的、在输送路径R上被配置于最上游的印刷头51为止的输送距离。例如,在欲印刷的图像中使用了白色的油墨的情况下,最上游的印刷头为印刷头51W,在该情况下,条件(1)成为,直到被前驱动辊31以及夹持辊31n夹持的基材S的区域通过印刷头51W为止的输送距离。此外,虽然条件(4)设为,在从开始进行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与第一模式下的条件(2)相同)+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加速结束后)直到被电晕处理机21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R上最下游的印刷头52为止的输送距离,但也可以设为,代替最下游的印刷头,而直到通过喷出在欲印刷的图像中所使用的油墨色的印刷头51中的、在输送路径R上被配置于最上游的印刷头51为止的输送距离。例如,在欲印刷的图像中使用了白色的油墨的情况下,最上游的印刷头为印刷头51W,在该情况下,条件(4)成为,在从开始进行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期间内基材S被输送的距离(与第一模式中的条件(2)相同)+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加速结束后)直到被电晕处理机21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基材S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印刷头51W为止的输送距离。

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例示了行式喷墨打印机,但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串行式的喷墨打印机。

以下,对从上述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进行记载。

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为以卷对卷方式输送基材的印刷装置,具备:控制部;印刷部,其具有印刷头;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且夹持所述基材并进行输送,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即,在从所述基材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且所述基材的输送距离达到了喷出前输送距离后,开始进行印刷,在将下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

其中,所述条件(1)为,直到被所述前驱动辊以及所述夹持辊夹持的所述基材的区域通过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2)为,直到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3)为,直到被输送的所述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1)那样直到被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夹持的基材的区域通过在基材S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例如由于即使在源自夹持辊的材料的成分附着在基材上的情况下,也是在附着有该成分的区域通过了在基材的输送路径上最下游的印刷头之后实施印刷的,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2)那样开始进行输送并直至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3)那样直到被输送的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由于在印刷时能够适当地设定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具备前处理部,所述前处理部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并对所述基材实施前处理,所述印刷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为,不实施由所述前处理部所进行的对所述基材的所述前处理,而通过所述印刷部来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在使用所述前处理部而对所述基材实施了所述前处理后,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在选择了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在选择了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条件(1)、(3)、以及下述条件(4)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被设定为所述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

其中,所述条件(4)为,在从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之后直到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在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直到被所述前处理部实施了所述前处理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被配置于所述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选择了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1)那样直到被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夹持的基材的区域通过在基材的输送路径上最下游的印刷头为止的距离以上,因此例如即使在源自夹持辊的材料的成分附着在基材上的情况下,也是在附着有该成分的区域通过在基材的输送路径上最下游的印刷头之后实施印刷的,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3)那样直到被输送的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喷出前输送距离成为如条件(4)那样在开始进行基材的输送之后直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的基础上再加上在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直到被前处理部实施了前处理的基材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在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由于即使在使用前处理部而进行前处理的情况下,在印刷时也能够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另外,在选择了不对基材进行前处理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如上文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可以设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从而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而具有如下表格,在所述表格中,所述前处理的有无、直到将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以及作为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而被设定的印刷速度、和与所述印刷条件相应的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所述控制部在实施印刷时,将所述印刷条件和所述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用户输入基材的属性信息,从而控制部基于属性信息而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最佳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在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印刷装置的便利性。

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如下的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控制部;印刷部,其具有印刷头;前驱动辊以及夹持辊,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且夹持所述基材并进行输送,所述印刷装置以卷对卷方式对所述基材进行输送,在所述印刷方法中,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印刷部进行控制,即,在从所述基材的输送停止的状态起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且所述基材的输送距离达到了喷出前输送距离后,开始进行印刷,所述印刷方法具有在将下述条件(1)、(2)、(3)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一最长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其中,所述条件(1)为,直到被所述前驱动辊以及所述夹持辊夹持的所述基材的区域通过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2)为,直到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

所述条件(3)为,直到被输送的所述基材的张力稳定为止的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由条件(1)、(2)、(3)限定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在印刷时,能够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方法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前处理部,所述前处理部在所述基材的输送路径上被配置于与所述印刷部相比靠上游处,并对所述基材实施前处理,所述印刷装置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所述第一模式为,不实施由所述前处理部所进行的对所述基材的所述前处理,而通过所述印刷部来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在使用所述前处理部而对所述基材实施了所述前处理后,通过所述印刷部而实施对所述基材的印刷的模式,所述印刷方法具有:在选择了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所述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在选择了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在将所述条件(1)、(3)、以及下述条件(4)中的成为最长输送距离的条件的所述输送距离设为第二最长距离时,所述控制部作为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所述第二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其中,条件(4)为,在从开始进行所述基材的输送之后直到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为止的输送距离+在所述输送速度成为等速后直到被所述前处理部实施了所述前处理的区域的顶端部通过被配置于所述最下游的所述印刷头为止的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选择了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将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为由条件(1)、(3)、(4)限定的输送距离以上,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因此,即使在使用前处理部而进行前处理的情况下,在印刷时,也能够适当地对在喷出油墨前成为输送基材的量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另外,由于在选择了不对基材进行前处理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如上文所述,具有作为喷出前输送距离而设定为第一最长距离以上的值的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

优选为,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作为实施印刷时的印刷条件,而具有如下表格,在所述表格中,所述前处理的有无、直到将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设为等速为止的加速度、作为所述基材的输送速度而被设定的印刷速度、和与所述印刷条件相应的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建立了对应关系,所述印刷方法具有所述控制部在实施印刷时将所述印刷条件和所述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所述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的所述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和所述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用户输入基材的属性信息,从而控制部基于属性信息并利用第一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和第二喷出前输送距离设定工序而将印刷条件和表格进行对照,从而对最佳的喷出前输送距离进行设定,因此,能够防止被印刷的图像的品质降低,并且能够提高印刷装置的便利性。

符号说明

1…作为印刷装置的打印机;2…放卷部;3…处理部;4…收卷部;20…放卷轴;21…作为前处理部的电晕处理机;22、34、41…张紧辊;24…输送轴;30…压印滚筒;31…前驱动辊;31n…夹持辊;32…后驱动辊;40…收卷轴;51、52…作为印刷部的印刷头;61、62、63…UV照射器;100…控制部;101…存储部;200…用户接口;E30…滚筒编码器;M20…放卷电机;M31…前驱动电机;M32…后驱动电机;M40…收卷电机;Q…输送方向;R…输送路径;S…基材;S22、S34、S41…张力传感器;Ta1、Tb1、Tc1…印刷张力。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打印机及打印机搜索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