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热网主动蓄能型全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182556 发布日期:2020-09-22 浏览: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集中热网主动蓄能型全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energy storage type all-year-round supply system of centralized heat supply network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是由 张俊发 郑忠海 张雯 张定旺 于 2020-06-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集中热网主动蓄能型全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等,其中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从热量源处获取的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本系统能够实现低品位余热的主动蓄热回收,实现热量的跨季节储存和利用,避免能源的季节性浪费,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本系统具有不同的季节运行模式,既可实现全年的生活热水供应和冬季供暖,还可以实现夏季供冷。(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ctive energy storage type all-year-round supply system of a centralized heat supply network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he system can realize active heat storage and recovery of low-grade waste heat, realize cross-season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of heat, avoid seasonal waste of energy and improv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system has different seasonal operation modes, can realize the supply of hot water and the heating in winter all the year round, and can also realize the cooling in summer.)

一种集中热网主动蓄能型全年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和环保领域,特别是一种热量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厂电力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步完成的,在非采暖季,电厂的乏汽余热缺少加以储存和利用的手段,多被释放散失到大气中,造成能源的浪费,因而从优化的角度分析,电厂的能源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而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热水、集中供暖或供冷等又往往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

例如生活热水需要由小型加热器在用水场所就地加热,供局部范围的用户使用。当然也存在生活热水集中供应系统,例如由区域锅炉房给小区集中供给,但此种系统的问题在于:生活热水需求不连续,且具有较大的波动,因此维护与调控难度较大。

而居民的集中供热往往由小区锅炉房或市政热网供应,而锅炉房或市政热网需要烧煤、烧燃气等来产热。居民的供冷需要空调消耗电能来完成。

因而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将电厂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并实现居民的生活热水、冷暖一体供应的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

所述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所述蓄/放热单元包括蓄热模块、供/回主干管、若干管道和阀门;所述第一热媒与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并获取热量,随后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管道进入所述蓄热模块并将热量蓄存在所述蓄热模块中,随后回到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通过管道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之后又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管道流回供/回主干管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通过管道流经所述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供/回主干管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冷媒通过管道进入所述热用户并吸收所述第一热媒的热量,随后供应给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热量源包括乏汽冷凝器、锅炉、汽轮机、尖峰加热器;所述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并做功发电,所述汽轮机产生的乏汽进入所述乏汽冷凝器并在其中冷凝,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回到所述锅炉;从所述汽轮机抽取的蒸汽进入尖峰加热器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进入所述锅炉;

所述第一热媒在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之前先进入所述尖峰加热器并进行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第二冷媒经通过管道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热泵单元、冷却塔;

所述热泵单元包括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节流阀;所述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节流阀之间串联并形成制冷剂的循环通路;

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及冷/热用户;

第二冷媒分成两路:其中一个支路经过管道进入生活热水热用户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另外一个支路先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器并经加热后再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自然冷媒在所述冷却塔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循环并带走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热量;

第一冷媒在所述冷/热用户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循环,所述蒸发器用于冷却第一冷媒,所述第一冷媒为所述冷/热用户提供冷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其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

所述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所述蓄/放热单元包括蓄热模块、供/回主干管、若干管道和阀门;所述第一热媒与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并获取热量,随后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之后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管道流回供/回主干管;

另外一个支路流经所述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供/回主干管;

从供回水主干管流回的第一热媒进入所述蓄热模块并提取其中蓄存的热量随后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并完成一个循环;

第二冷媒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用户并吸收所述第一热媒的热量,随后供应给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热量源包括乏汽冷凝器、锅炉、汽轮机、尖峰加热器;所述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并做功发电,所述汽轮机产生的乏汽进入所述乏汽冷凝器并在其中冷凝,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回到所述锅炉;从所述汽轮机抽取的蒸汽进入尖峰加热器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进入所述锅炉;

所述第一热媒在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之前先进入所述尖峰加热器并进行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热泵单元、冷却塔;

所述热泵单元包括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节流阀;所述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节流阀之间串联并形成制冷剂的循环通路;

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冷/热用户及采暖热用户;

第二冷媒分成两路: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管道进入生活热水热用户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另外一个支路先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器并经加热后再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自然冷媒在所述冷却塔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之间循环并带走所述第一冷凝器的热量;

第一冷媒在所述冷/热用户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循环,所述蒸发器用于冷却第一冷媒,所述第一冷媒为所述冷/热用户提供冷量;

从所述供/回主干管流经热用户的支路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通过管道流经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所述供/回主干管;

另外一个支路通过管道流经所述采暖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通过管道进入所述蒸发器并经降温后通过管道流回所述供/回主干管;

第二热媒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并经加热后通过管道进入所述采暖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进入冷/热用户并进一步释放热量,随后流出,然后一部分回到所述采暖热用户,一部分通过管道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并完成一个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模块为地埋管或蓄热水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以上发明所提供的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所述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设置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温度、流速、压力、水质监测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S2:采集所述传感器的数值,并根据所述数值控制系统中各种液体的热物学参数,从而实现所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在非采暖季生活热水供应工况时,实施如下控制子步骤:

SS1:当传感器监测到流向供/回主干管(202b)的管道(L9)中的水温高于某设定值时,所述系统令第一热媒形成如下循环通路:所述第一热媒依次进入供/回主干管(202b)、蓄热模块(201)、供/回主干管(202a)并形成分层、梯级温度的储热模式;

SS2:当传感器监测到从供/回主干管(202a)流出的管道(L7)中的水温高于某设定值时,所述系统令第一热媒形成如下循环通路:所述第一热媒依次进入供/回主干管(202b)、乏汽冷凝器(101)、蓄热模块(201)、供/回主干管(202a)并形成放热模式。

本发明提供的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可以通过地埋管或蓄热水体实现跨季节的热量存储和利用,并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可以实现全年生活热水供应和夏季供冷、冬季供暖;本系统的跨季节热量存储能大幅度提高热源的能量利用率,进一步发挥余热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的第一方面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的第二方面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的第三方面实施例;

图标:101-乏汽冷凝器;102-锅炉;103-汽轮机;104-尖峰加热器;201-蓄热模块;202a/202b-供/回主干管;301-生活热水热用户;302-冷/暖用户;303-采暖热用户;401-蒸发器;402-压缩机;403-第一冷凝器;404-第二冷凝器;405-节流阀;500-冷却塔;L1~L24-管道;V1~V11-阀门;P1-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附图的提供仅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专利,它们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专利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发明公开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

所述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所述蓄/放热单元包括蓄热模块、供/回主干管202a、202b、若干管道和阀门V1~V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系统中的蓄/放热单元运行于蓄热模式下,尤其适用于春、夏、秋季节,能够实现季节性蓄热和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如图1所示,阀门V7关闭,阀门V1、V2、V3、V4、V5、V6、V8、V9、V10、V11开启。

所述第一热媒与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并获取热量,随后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4进入所述蓄热模块201并将热量蓄存在所述蓄热模块201中,随后回到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L1、L6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后又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8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L12流经所述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冷媒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用户并吸收所述第一热媒的热量,随后供应给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具体的,热量源特别适用于发电厂等工业余热热源。所述热量源包括乏汽冷凝器101、锅炉102、汽轮机103、尖峰加热器104;所述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103并做功发电,所述汽轮机103产生的乏汽进入所述乏汽冷凝器101并在其中冷凝,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回到所述锅炉102;从汽轮机103抽取的蒸汽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进入所述锅炉102。

所述第一热媒在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前先进入所述尖峰加热器104并进行换热。

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301,第二冷媒经管路L14、L15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其中所述蓄热模块具体为地埋管或蓄热水体。

具体来讲,吸收了乏汽余热的第一热媒从乏汽冷凝器101的第一水出口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管路L1和第三水入口进入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在尖峰加热器中可以继续吸收蒸汽热量升温,之后通过第三水出口和管路L6进入供/回水主干管202a,另一路经过管路L3进入地埋管,在地埋管中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将乏汽中的余热储存在土壤中,之后经过管路L3与回水主干管的第一热媒汇合,经由第一水入口进入乏汽冷凝器101,进入下一个蓄热循环。

供/回水主干管202a的出口又分为两支路,一条支路通过管路L8与供/回水主干管202b连通,另一条支路通过管路L12进入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在生活热水用户301的热交换器中与第二冷媒进行热量交换,换热后的第一热媒通过管路L9进入供/回水主干管202b,与地埋管201的水出口的第一热媒汇合,通过管路L2进入乏汽冷凝器,进入下一个生活热水供热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生活热水的供应不同时段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供/回水主干管202a、202b可以用来短期储存热量,以满足用户最大需求。

第二冷媒通过管路L14、L15进入生活热水用户301,在管路L15上设置有水泵P1,第二冷媒在生活热水用户301的热交换器中与第一热媒进行热量交换,第二冷媒升温,从生活热水用户301的第五水出口通过管路L16输送至用水末端设备,形成第二冷媒的开式通路,实现用户的生活热水供应。

具体的,所述生活热水热交换器为间壁式换热器。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集中蓄热型热量供应系统,其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

所述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所述蓄/放热单元包括蓄热模块201、供/回主干管202a、202b、若干管道和阀门V1~V10。

所述第一热媒与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并获取热量,随后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4进入所述蓄热模块201并将热量蓄存在所述蓄热模块201中,随后回到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L1、L6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后又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8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另外一个支路L12流经所述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并流回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处并完成一个循环。

冷媒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用户并吸收所述第一热媒的热量,随后供应给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具体的,热量源特别适用于发电厂等工业余热热源。所述热量源包括乏汽冷凝器101、锅炉102、汽轮机103、尖峰加热器104;所述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103并做功发电,所述汽轮机103产生的乏汽进入所述乏汽冷凝器101并在其中冷凝,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回到所述锅炉102;从汽轮机103抽取的蒸汽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进入所述锅炉102。

所述第一热媒在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前先进入所述尖峰加热器104并进行换热。

具体来讲,吸收了乏汽余热的第一热媒从乏汽冷凝器101的第一水出口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管路L1和第三水入口进入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在尖峰加热器中可以继续吸收蒸汽热量升温,之后通过第三水出口和管路L6进入供/回水主干管202a,另一路经过管路L3进入地埋管,在地埋管中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将乏汽中的余热储存在土壤中,之后经过管路L3与回水主干管的第一热媒汇合,经由第一水入口进入乏汽冷凝器101,进入下一个蓄热循环。

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实现季节性蓄热和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的同时,还能供冷。本实施例尤其适用于夏季。本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热泵单元、冷却塔500。

如图2所示,阀门V7、V11关闭,阀门V1、V2、V3、V4、V5、V6、V8、V9、V10开启。

所述热泵单元包括蒸发器401、压缩机402、第一冷凝器403、第二冷凝器404、节流阀405;所述蒸发器401、压缩机402、第一冷凝器403、第二冷凝器404、节流阀405之间串联并形成制冷剂的循环通路。

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及冷/热用户302,所述冷/热用户既有用冷的需求又有用热的需求。

第二冷媒分成两路:其中一个支路经过管道L15进入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另外一个支路先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器404并经加热后再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自然冷媒在所述冷却塔500和所述第一冷凝器403之间循环并带走所述第一冷凝器403的热量。

第一冷媒在所述冷/热用户302和所述蒸发器401之间循环,所述蒸发器401用于冷却第一冷媒,所述第一冷媒为所述冷/热用户302提供冷量。

具体来说,阀门V11关闭,第二冷媒通过管路L14进入第二冷凝器404,在第二冷凝器中吸收制冷剂热量,第二冷媒初步升温后,通过第二冷凝器的第十二水出口进入管路L15,经由水泵P1提供动力,将第二冷媒输送至生活热水热用户301;

蒸发器401的第八水入口通过管路L19与冷用户302的第九水出口相连通,蒸发器401的第八水出口通过管路L20’与冷用户302的第九水入口相连通,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用于向冷用户提供冷量;

第一冷凝器403的第十水入口通过管路L25与冷却塔500的水出口相连通,第一冷凝器403的第十水出口通过管路L24与冷却塔500的水入口相连通,形成自然冷媒循环回路,用于将热量传递至外界大气中。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系统蓄热单元实现跨季节放热,提供生活热水的同时,为用户供暖,并可以同时供冷。本实施例尤其适用于采暖季。

如图3所示,阀门V1、V3、V11关闭,阀门V2、V3、V4、V5、V6、V7、V8、V9、V10开启。

本实施例中的系统包括热量源、蓄/放热单元、热用户。

所述蓄/放热单元内形成第一热媒的循环通路,用于蓄存或提取热量和/或向所述热用户分配第一热媒;所述蓄/放热单元包括蓄热模块、供/回主干管202a、202b、若干管道和阀门V1~V10;所述第一热媒与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并获取热量,随后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后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8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

另外一个支路流经所述热用户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供/回主干管202b;

从供回水主干管202b流回的第一热媒进入所述蓄热模块并提取其中蓄存的热量随后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量源的热交换设备并完成一个循环。

第二冷媒通过管路进入所述热用户并吸收所述第一热媒的热量,随后供应给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述热量源包括乏汽冷凝器101、锅炉102、汽轮机103、尖峰加热器104;所述锅炉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汽轮机103并做功发电,所述汽轮机103产生的乏汽进入所述乏汽冷凝器101并在其中冷凝,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回到所述锅炉102;从汽轮机103抽取的蒸汽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并将热量传递给第一热媒,随后进入所述锅炉102;

所述第一热媒在进入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之前先进入所述尖峰加热器104并进行换热。

所述系统还包括热泵单元、冷却塔500。

所述热泵单元包括蒸发器401、压缩机402、第一冷凝器403、第二冷凝器404、节流阀405;所述蒸发器401、压缩机402、第一冷凝器403、第二冷凝器404、节流阀405之间串联并形成制冷剂的循环通路;

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冷/热用户302及采暖热用户303;

第二冷媒分成两路:其中一个支路经过管道L15进入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另外一个支路先进入所述第二冷凝器404并经加热后再进入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经加热后进入用水末端设备。

自然冷媒在所述冷却塔500和所述第一冷凝器403之间循环并带走所述第一冷凝器403的热量。

第一冷媒在所述冷/热用户302和所述蒸发器401之间循环,所述蒸发器401用于冷却第一冷媒,所述第一冷媒为所述冷/热用户302提供冷量。

从所述供/回主干管202a流经热用户的支路分为两个支路:

其中一个支路L12流经所述生活热水热用户301并释放热量,随后流回所述供/回主干管202b;

另外一个支路L17流经所述采暖热用户303并释放热量,随后经过管路L18进入所述蒸发器401并经降温后通过管路L20流回所述供/回主干管202b;

第二热媒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403并经加热后通过管路L21进入所述采暖热用户303并释放热量,随后进入冷/热用户302并进一步释放热量,随后流出,然后一部分回到所述采暖热用户303,一部分经过管路L23’进入所述第一冷凝器403并完成一个循环。

具体来讲,所述蓄热模块201为地埋管或蓄热水体。

具体的说,供/回水主干管202b中的低温的第一热媒经过管路L3进入地埋管201,地埋管201中的介质流向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反,在地埋管中,低温的第一热媒于深层土壤进行换热,使得其他季节储存在土壤中的热量得以释放,自此,蓄热单元完成放热循环;

第一热媒进行初步升温后,通过管路L5进入乏汽冷凝器101,在乏汽冷凝器中,与乏汽进行间接换热,第一热媒温度进一步升高后,从乏汽冷凝器的第一水出口经过管路L2进入尖峰加热器104,在尖峰加热器104中与来自汽轮机103的蒸汽进行热量交换,第一热媒的温度再次提高后,高温的第一热媒从尖峰加热器104的第三水出口通过管路L6进入供水主干管202;

供水主干管202的水出口处的管路L7分为两路:

一路通过管路L8与供/回水主干管202b连通,供/回水主干管202b的水出口通过管路L2与乏汽冷凝器101的第一水入口相连通,在管路L2上设置阀门V5;

另一路又分为两个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第一支路通过管路L12与生活热水热用户301的第四水入口连通,第一热媒在生活热水热用户301的热交换器中释放热量,之后通过生活热水热用户301的第四水出口与供/回水主干管202b的入口管路L9连通,并在连通管上设置阀门V10;第二支路通过管路L17与采暖热用户303的第六水入口相连通,第一热媒在采暖热用户303的热交换器中释放热量,之后通过管路L18进入电动热泵的蒸发器401,在电动热泵的蒸发器401中进一步降低温度,蒸发器401的水出口通过管路L20与生活热水热用户301的连接管路L13汇合,通过管路L9与供/回水主干管202b的入口连通,供/回水主干管202b的出口通过管路L2与乏汽冷凝器101的第一水入口连通,形成第一热媒循环通路;

热用户303还包括第七水入口和第七水出口;

冷/热用户302还包括第十一水入口和第十一水出口;

第一冷凝器403的第十水出口通过管路L21与热用户303的第七水入口相连通,热用户303的第七水出口通过管路L22与冷/热用户302的第十一水入口连通,冷/热用户302的第十一水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管路L23与热用户303的第七水入口连通,另一路通过管路L23’与第一冷凝器的第十水入口相连通,形成第二热媒循环回路,用于向用户供暖直接散热,实现对用户的采暖季供暖。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所述的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所述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设置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温度、流速、压力、水质监测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S2:采集所述传感器的数值,并根据所述数值控制系统中各种液体的热物学参数,从而实现所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所述各种工况中包括非采暖季生活热水供应工况。在该工况下,末端用户的对生活热水的需求是波动的,为了适应这种波动的需求,所述系统在非采暖季生活热水供应工况时,实施如下控制子步骤:

SS1:当传感器监测到流向供/回主干管202b的管道L9中的水温高于某设定值时,所述系统令第一热媒形成如下循环通路:所述第一热媒依次进入供/回主干管202b、蓄热模块201、供/回主干管202a并形成分层、梯级温度的储热模式;

SS2:当传感器监测到从供/回主干管202a流出的管道L7中的水温高于某设定值时,所述系统令第一热媒形成如下循环通路:所述第一热媒依次进入供/回主干管202b、乏汽冷凝器101、蓄热模块201、供/回主干管202a并形成放热模式。

所述控制方法为多参数控制调节方法,在各部件关键点布置第一热媒、第二热媒、第一冷媒、第二冷媒、自然冷媒的温度、流速、压力和水质等多个监测点,利用多种监控指标控制液体的热物学参数,指导全年及各变工况运行。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专利,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制作工艺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外。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运行车辆的带有具有热泵功能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设备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