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

文档序号:12389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5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结构 (Connection structure ) 是由 山口治 原嘉孝 于 2020-02-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提供一种即使在不对管进行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解除管的连接而不使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结构。第一套管2具有供管100插入的内腔,且第一套管2的一端部与连接件主体1抵接。第二套管3具有供管100插入的孔,且第二套管3的一端部与第一套管的另一端部抵接。螺母4包覆连接件主体1的一端部、第一套管2及第二套管3,螺母4在推压第二套管3的位于第一套管2相反侧的表面的状态下与连接件主体1螺纹连接。(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 connection structure capable of releasing connection of pipes without moving the pipes in a length direction thereof even in a case where the pipes are not processed. The first sleeve 2 has an inner cavity into which the pipe 100 is inserted, and one end of the first sleeve 2 abuts against the connector body 1. The second sleeve 3 has a hole into which the pipe 100 is inserted, and one end of the second sleeve 3 abuts against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sleeve. The nut 4 covers one end of the connector body 1, the first socket 2, and the second socket 3, and the nut 4 is screwed to the connector body 1 while pressing the surface of the second socket 3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first socket 2.)

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使流体流通的配管设备中,使用了用于将中空的管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结构(参考专利文献1和2)。

上述配管设备中,为了对类似管的配件进行修理或更换等,需要对基于连接结构的、管的连接进行解除。为了将管的连结脱开,需要通过使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与其他部件之间隔开间隙。然而,将管等多个配件组合而得的配管设备等中,有时候难以使管沿着长度方向移动。

对此,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能够通过使管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而解除管的连接的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029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9-522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第31953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连接结构中,必须以扩口加工的方式对管的一端进行加工,较为费时。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不对管进行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解除管的连接而不使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连接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依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而得的连接结构具有:中空的连接件主体;圆筒部,其具有供管插入的内腔;第一套管,其具有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朝向与半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与所述连接件主体抵接;第二套管,其具有供所述管插入的孔部、及与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从所述管的外周面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套管的方向斜着升高;以及螺母,其包覆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一端部、所述第一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并在推压所述第二套管的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相反侧的表面的状态下紧固于所述连接件主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即使不对管进行加工也能够使管在不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前提下解除管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解除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3是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4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螺母紧固完成后的状态,是示出了第二套管前端卡入管外周的状态下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4为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图1~图3所示的连接结构10为将中空的管100与其他部件(图中的例子中为歧管101)连接的结构。图1表示将管100与歧管101连接后的连接状态下的连接结构10,图2表示在将管100与歧管101的连接解除后的连接解除状态下的连接结构10。图3为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4为表示螺母紧固完成状态的图。请注意,图中,将轴向作为X方向而将半径方向(与轴呈直角的方向)作为Y方向。

如图1~图4所示,连接结构10包括:中空的连接件主体1;第一套管2及第二套管3;和螺母4,其在连接状态下跨接配置于连接件主体1的一端部与管100的一端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连接状态下,连接件主体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按照该顺序并排配置。以下,将连接件主体1侧作为前方,而将第二套管3侧作为后方。

连接件主体1的一端部(管100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螺母4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1a,另一端部(歧管101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歧管101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1b。在外螺纹部1a和外螺纹部1b之间形成有被把持部1c,该被把持部1c沿半径方向Y的剖面为大致多边形状(例如,大致六边形状)。

第一套管2配置于连接件主体1和第二套管3之间。第一套管2具有圆筒部2a、锁定部2b和倾斜面2c。

圆筒部2a为具有内腔的部位,该内腔供管100插入。在圆筒部2a的后端面中靠近管100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倾斜面2c。由此,圆筒部2a的后端部和管10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

锁定部2b形成于连接件主体1和圆筒部2a之间,且与连接件主体1的一端部抵接。锁定部2b由朝向半径方向Y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形成。由此,插入于圆筒部2a的管100与锁定部2b抵接,防止该管100插入于连接件主体1。

第二套管3配置于第一套管2的后方。第二套管3具有环状部3a和抵接部3b。

环状部3a为具有孔部的部位,该孔部供管100插入。环状部3a的后端面3c如图3及图4所示,朝向半径方向Y外侧并向前侧(连接件主体1侧)倾斜。

抵接部3b为在环状部3a中靠近第一套管2侧的端部处形成的楔形的部位。抵接部3b以与第一套管2的倾斜面2c相互相对的方式倾斜。即,抵接部3b以朝向后方变粗的方式倾斜。抵接部3b卡入第一套管2的倾斜面2c(更具体而言,由倾斜面2c形成的环状的间隙)。

螺母4为在管100被插入的状态下紧固于连接件主体1的中空部件。螺母4具有容纳室4a、内螺纹部4b和内壁面4c。

容纳室4a为在连接状态下容纳连接件主体1的一部分(后端部)、第一套管2及第二套管3的内部空间。容纳室4a的后部的内壁面4c与第二套管3(具体而言为环状部3a)的后端面3c抵接。内壁面4c朝向半径方向Y外侧且向前侧(连接件主体1侧)倾斜。内壁面4c的倾斜角度(锥角)与后端面3c的倾斜角度可以相互一致也可以相互不同。

内螺纹部4b设置于容纳室4a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在连接状态下,与连接件主体1的外螺纹部1a螺纹连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附图的示例中,外螺纹部1a形成于连接件主体1,内螺纹部4b形成于螺母4,但只要连接件主体1能够与螺母4螺纹连接即可,不限于此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内螺纹部形成于连接件主体1,外螺纹部形成于螺母4。

使用以上说明的连接结构10对管100和歧管101进行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将连接件主体1安装于歧管101,将螺母4、第二套管3、第一套管2按该顺序插入于管100,在该状态下使连接件主体1与第一套管2的锁定部2b抵接。之后,一边使连接件主体1的外螺纹部1a与螺母4的内螺纹部4b螺纹连接,一边将螺母4紧固于连接件主体1。由此,螺母4的容纳室4a的内壁面4c与第二套管3的后端面3c抵接,螺母4推压第二套管3,进而第二套管3推压第一套管2。其结果,连接件主体1与第一套管2的锁定部2b抵接,进而第一套管2及第二套管3被夹持于连接件主体1和螺母4之间(该状态通常称为用手指拧紧(finger tight))。在该状态下进一步紧固螺母,则如图4所示,第二套管3的抵接部3b被第一套管2的倾斜面2c引导而卡入管100。由此,借助流经管100的流体所产生的圧力,能够防止管100向后方脱出,而且,由于第二套管3和第一套管2相互紧密接触,因而能够提升密封性。

当解除管100和歧管101的连接时,解除螺母4对于连接件主体1的紧固,使螺母4如图2所示地朝向比连接件主体1更后方移动。然后,使连接件主体1及第一套管2中的一个或两者朝向图2的箭头D的方向、即向半径方向Y滑动。因此,即使不使管100朝向后方移动,也能够解除管100与歧管101的连接。

(其他实施方式)

图5~图10为表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轴向纵剖面图。图4~图10中示出了与图1的区域A对应的部分。

图5~图7中,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一套管2朝向半径方向Y偏移的限制部。

例如,图5的示例中,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套管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环状的凸部2d。凸部2d优选地形成于第一套管2的圆筒部2a的后端部。

如图5所示,若螺母4被紧固于连接件主体1,则第二套管3与第一套管抵接,从第二套管3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对第一套管2施加力F。力F的轴向分量Fx为将第一套管2推压于连接件主体1的力。另一方面,力F的径向分量Fy的作用为使第一套管2的后端部沿半径方向Y错开(使后段部沿Y方向变形(更具体而言为扩径))。由此,第一套管2的前端部倾斜,连接件主体1和第一套管2有可能会偏移。然而,在图5的示例中,由于形成于第一套管2的后端部的凸部2d与螺母4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套管2的后端部沿半径方向Y偏移。

图6的示例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螺母4的与第一套管2及第二套管3相对的内周面4d由被设为锥形(倾斜)的倾斜部形成。具体而言,倾斜部(内周面4d)以螺母4的内径朝向前方扩径的方式倾斜。优选地在连接状态下调整内周面4d的锥角α,以使得螺母4的内周面4d和第一套管2的外周面在第一套管2的后部接触。即使在该情况下,与图5的示例同样地,也能够防止第一套管2的后端部沿半径方向Y偏移。

在图7的示例中,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螺母4的内周面4d上设有台阶部4e。台阶部4e形成为:台阶部4e的前方相比于台阶部4e的后方,其内周面与第一套管2之间的距离更大。此外,台阶部4e优选地形成为在连接状态下螺母4的内周面4d中的比台阶部4e更靠后方的部分抵接于第一套管2的外周面。即使在该情况下,与图5的示例同样地,也能够抑制第一套管2的后端部沿半径方向Y偏移。

再者,也可以将图5~图7中说明的结构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将倾斜部和台阶部4e两者都设置在螺母4的内周面上。此外,也可以设置螺母4的内周面的倾斜部和台阶部4e的至少一方和第一套管2的凸部2d两者。

此外,各实施方式中,相互抵接的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和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虽然形成为平坦的表面,但不限于该示例。例如,也可以是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和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中的至少之一形成为凸曲面。此时,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和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中的另一个可以形成为平坦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凹曲面。图8的示例中,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2e相对于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1d形成为凸曲面。

此外,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1d和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2e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环状的凹部,该凹部处也可以安装O形环。图9的示例中,在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2e上形成有凹部2f,在凹部2f处安装有O形环5。

此外,也可以在连接件主体1的后端面1d和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2e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凸部。图10的示例中,在第一套管2的前端面2e上形成有凸部2g。值得注意的是,凸部2g的顶面可以为平坦的表面也可以为凸曲面。

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所图示的结构仅为示例,不限于这些例子。例如,套管可以为3个以上。例如,可以将別的套管设置于:比第一套管更靠前方、比第二套管3更靠后方、以及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之间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公开包括以下的事项。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的连接结构10具有中空的连接件主体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和螺母4。第一套管具有供管100插入的内腔,且第一套管的一端部与连接件主体抵接。第二套管具有供管插入的孔,且第二套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另一端部抵接。螺母包覆连接件主体的一端部、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螺母在推压第二套管的位于第一套管相反侧的表面的状态下与连接件主体螺纹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连接件主体与第一套管的一端部抵接,包覆连接件主体的一端部、第一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的螺母,在推压第二套管的位于第一套管相反侧的表面的状态下紧固于连接件主体。

因此,借助螺母的推压,能够使第一套管经由第二套管而与连接件主体紧密接触,从而能够确保密封性。因此,即便不对管进行加工,也能够确保密封性。此外,解除螺母的紧固,仅使连接件主体和第一套管相互沿半径方向滑动就能够解除连接,因此,在不使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前提下能够解除连接。

此外,第一套管具有具备内腔的圆筒部2a、以及从圆筒部的一端部朝向与半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b,突出部与连接件主体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管被插入于连接件主体。

此外,第一套管的与螺母相对的表面、以及螺母的与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相对的表面中的至少之一上,形成有限制第一套管朝向轴向变形的限制部。因此,借助第二套管的抵接部,第一套管中靠近第二套管侧的端部沿半径方向扩径,与之相伴,第一套管中靠近连接件主体侧的端部倾斜,能够防止连接件主体和第一套管间的密封性降低。

此外,限制部包括在第一套管的与螺母相对的表面上形成的凸部2d。根据该结构,凸部与螺母的内周面能够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套管沿半径方向变形。此外,在管已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将螺母和第一套管接触的部位限定为凸部,因此,解除管的连接时,能够容易地取下螺母。

此外,限制部形成于螺母的与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相对的表面4d上,限制部包括倾斜部,该倾斜部以螺母的内径以朝向连接件主体逐渐扩径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套管的后端部与螺母的内周面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套管沿半径方向变形。此外,在管已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将螺母与第一套管接触的部位限定于第一套管的后端部,因此解除管的连接时能够容易地取下螺母。

此外,限制部包括台阶部,该台阶部形成于螺母的与第一套管相对的表面上,该台阶部的位于连接件主体的一侧与位于第二套管的一侧相比,与第一套管之间的距离更大。根据该结构,第一套管的后端部和螺母的内周面能够抵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套管沿半径方向变形。此外,在管已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将螺母与第一套管接触的部位限定于第一套管的后端部,因此解除管的连接时能够容易地取下螺母。

上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对本公开进行说明的示例,无意将本公开的范围仅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本公开。

符号说明

1:连接件主体;

1a、1b:外螺纹部;

1c:被把持部;

1d:后端面;

2:第一套管;

2a:圆筒部;

2b:锁定部;

2c:倾斜面;

2d:凸部;

2e:前端面;

2f:凹部;

2g:凸部;

3:第二套管;

3a:环状部;

3b:抵接部;

4:螺母;

4a:容纳室;

4b:内螺纹部;

4c:内壁面;

4d:内周面;

4e:台阶部;

5:O形环;

10:连接结构;

100:管;

101:歧管。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需要有意功能激活的安全系统和包括需要有意功能激活的安全系统的材料试验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