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隔热罩

文档序号:1240610 发布日期:2020-08-18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灶具隔热罩 (Heat insulation cover for kitchen range ) 是由 刘晓刚 柯情 王帅东 俞瑜 徐强 于 2020-04-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灶具隔热罩,其包括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套设于燃烧器的外部,隔热罩本体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于面板,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经隔热罩本体与外火盖之间的间隙通向外火盖的外侧,第二通道经燃烧器通道通向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空隙。第二通道分别流向外火盖的外侧和内火盖的外侧,以为内火盖和外火盖的燃烧提供更多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ove heat shield which comprises a heat shield body, wherein the heat shield body is sleeved outside a combustor, the bottom of the heat shield body is detachably connected to a panel, the heat shield body comprises a first channel and a second channel, the first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to the outer side of an outer fire cover through a gap between the heat shield body and the outer fire cover, and the second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to a gap between the outer fire cover and an inner fire cover through a combustor channel. The second passageway flows to the outside of outer fire lid and the outside of interior fire lid respectively, for the burning of interior fire lid and outer fire lid provides more secondary air, and then improves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of combustor.)

灶具隔热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灶具隔热罩。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灶具很多采用双层的隔热罩增加灶具效率,该隔热罩由内外两层组成。两层之间存在两处连接,内层接近火焰区域,温度较高,内层通过接触部件迅速传导到外层部件,导致外层的温度也非常高。由于隔热罩的外层的底部与第一面板连接,导致隔热罩外层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到第一面板上,造成第一面板温升过高,存在安全隐患;另外,隔热罩的外层暴露于空气中,受到周围对流的影响,导致隔热罩外层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传输到空气中。

由于隔热罩通过上述两种形式进行散热,使得隔热罩的外层的温度散热更快,进而导致隔热罩的内部二次空气的热量散失较快,以造成灶具的效率偏低。而且目前市面上的灶具中的隔热罩的二次空气补气通道很少,导致二次空气不能及时补充,限制了二次空气的利用,进而降低了灶具的效率。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灶具的隔热罩的结构限制了二次空气的利用,降低了灶具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灶具的隔热罩的结构限制了二次空气的利用,降低了灶具的效率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隔热罩。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灶具隔热罩,其包括隔热罩本体,所述隔热罩本体套设于燃烧器的外部,所述隔热罩本体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于面板,其特点在于,所述隔热罩本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经所述隔热罩本体与外火盖之间的间隙通向所述外火盖的外侧,所述第二通道经燃烧器通道通向所述外火盖和内火盖之间的空隙。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使得隔热罩本体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流向外火盖的外侧和内火盖的外侧,以为内火盖和外火盖的燃烧提供更多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隔热罩本体包括从上到下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热层和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隔热层与所述面板间隔设置;

所述隔热罩本体还包括环状的第一侧板和筒状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的内周面相连接,所述第一隔热层、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隔热层围成第一隔热空腔;

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隔热层的外周面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与所述面板抵靠,所述第二隔热层、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面板围成第二隔热空腔;

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隔热层的内侧面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隔热空腔连通所述第二隔热空腔,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外火盖;

所述灶具隔热罩还包括一筒状的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端,所述导流罩的底端抵靠于所述外火盖的底座的底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隔热罩本体上设置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热层和第二个隔热层,以形成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使得第一侧板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至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以降低隔热罩的热传导速率,进而防止面板升温过快导致温度过高,以避免烫伤使用者。

而且通过设置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使得流向外火盖和内火盖的二次空气是经过预热的,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而设置导流罩,具有对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的二次空气进行导流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能均匀地流向外火盖和内火盖。导流罩的底部抵靠于外火盖的底座的底部,以保证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的二次空气不通过隔热罩本体的其它位置流向燃烧器的周围;同时,也使得隔热罩本体内的空间相对密封,进而使得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的温度更高,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更好,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第二侧板沿着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进气口,所述导流罩上沿着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连通所述第二隔热空腔。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二侧板上设置进气口,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入第二隔热空腔内,进而通过出气口分别流向外火盖和内火盖的外侧以为燃烧器内的燃气燃烧提供充足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出气口包括多个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上端;

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隔热空腔,和/或,第二隔热空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由于二次空气经预热后更易向上流动,而且导流罩的上端更接近于外火盖的主火孔,这样形成的第一通道行程更短,这就便于二次空气通过第一通道流向外火盖,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出气口还包括多个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下端;

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隔热空腔,和/或,所述第二隔热空腔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在本方案中,由于燃烧器通道是位于燃烧器的底部并位于面板以上的,因此在导流罩的底部设置第二出气口,使得第二通道的行程最短,进而使得二次空气更易流向内火盖的外部,以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每一所述第二出气口对应一个或多个所述燃烧器通道。

在本方案中,每一第二出气口对应一个燃烧器通道,使得每个燃烧器通道中都有二次空气流入,使得流向外火盖上的二次空气更加均匀,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而第二出气口对应多个燃烧器通道,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

较佳地,所述进气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出气口的开口面积。

在本方案中,进气口的开口面积大于出气口的开口面积,使得进入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的空气阻力更小,进而使得空气更易进入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而从出气口流出的空气的阻力相对大些,使得第一隔热空腔和第二隔热空腔内的空气能充分预热后再从出气口流出,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灶具隔热罩还包括多个限位件,多个所述限位件间隔固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侧面上,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所述外火盖的方向延伸。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限位件,限制隔热罩在水平方向上的自由度,由于限位件与燃烧器不接触,进而使得燃烧器上的热量只能通过热传导传到隔热罩上,进而降低了第一侧板的热量传输速率,从而防止隔热罩的外圈的温度过高进而导致面板的温度过高。

较佳地,所述限位件为一平板状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外火盖的端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外火盖的外壁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限位件在对隔热罩进行限位的同时,在装配隔热罩时,限位件不会与燃烧器干涉以影响装配。

较佳地,所述灶具隔热罩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热层的顶面上,所述导向件环绕于所述外火盖的外侧,所述导向件包括一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所述外火盖间隔设置,所述导向面的上端相对于所述导向面的下端更远离于所述外火盖。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向件用于对二次空气起导向作用,使得二次空气在燃烧器的外壁和第一侧板之间向上流动,通过导向件使得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沿着火焰的方向持续补充,进而使得二次空气被充分利用,强化燃烧器的火焰强度,进而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导向件为一环形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部低于所述外火盖上的主火孔的中心,所述凸台靠近所述外火盖的侧面为所述导向面。

在本方案中,凸台对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起导向作用,使得二次空气流向燃烧器,进而提高燃烧器的效率。凸台的顶部的高度低于主火孔的中心的高度,防止火焰作用于凸台上从而降低燃烧器的效率,而且防止凸台的温度升高过快,进而导致热量自隔热罩的外层传输至面板上导致面板温升过快。

较佳地,所述凸台的顶部与所述主火孔之间的高度差在0.5-3mm之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防止隔热罩温升过快的情况下,保证凸台对二次空气的导向作用,进而提高燃烧器的效率。

较佳地,所述主火孔的倾斜角度的在35°-50°之间,所述导向面的倾斜角度在40°-60°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斜坡对通过燃烧器和第一侧板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进行导向,使得二次空气持续沿着火焰的方向补充,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凸台的顶面的中心线与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在12-18mm之间。

在本方案中,在保证凸台对二次空气的良好的导向作用的情况下,避免凸台距离燃烧器过近以导致凸台的温升过快,从而防止隔热罩的外层散热过快,以避免面板温升过快。

较佳地,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更远离所述外火盖的侧壁。

在本方案中,第一侧板的下端相对于第一侧板的上端更远离外火盖的侧壁,以减小第一侧板上相对靠近燃烧器的部分的面积,进而使得第一侧板的升温速率更慢,以使得隔热罩本体的升温速率更低。

较佳地,所述第一隔热层上具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远离所述燃烧器的侧壁的顶部高于所述外火盖的顶部,所述环形凹槽靠近所述燃烧器的侧壁的顶部低于所述外火盖的顶部;所述环形凹槽的顶部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环形凹槽底部的宽度,所述第二隔热层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隔热层的形状相对应。

较佳地,所述面板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面板的中部,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衔接;

且,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固接,或者,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燃烧器的底座固接。

较佳地,所述隔热罩本体的第二侧板的底部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二面板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起部凹凸配合以限制所述隔热罩本体旋转。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限制隔热罩本体相对于燃烧器旋转。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灶具隔热罩,通过设置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使得隔热罩本体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流向外火盖的外侧和内火盖的外侧,以为内火盖和外火盖的燃烧提供更多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灶具隔热罩刚套入燃烧器的外部还未与面板抵靠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灶具隔热罩与燃烧器和面板装配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灶具隔热罩从上往下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灶具隔热罩从下往上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隔热罩本体10

第一隔热层101

环形凹槽1011

导向件1012

第一侧板1013

第二隔热层102

导流罩103

第一出气口1031

第二出气口1032

第二侧板104

进气口1041

限位凹槽1042

第一通道105

第二通道106

第一隔热空腔107

第二隔热空腔108

限位件109

面板20

第一面板201

第二面板202

限位凸起2021

燃烧器30

外火盖的底座301

燃烧器通道302

燃烧器通道入口303

外火盖304

内火盖305

锅支架40

支架本体401

空气入口4011

支撑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隔热罩,这种灶具隔热罩包括隔热罩本体10,隔热罩本体10整体上来看为一环状的。隔热罩本体10套设在燃烧器30的外部,隔热罩本体10和燃烧器30间隔设置,这样就可以避免隔热罩与燃烧器30接触,防止燃烧器30产生的热量直接作用在隔热罩上。隔热罩本体10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于面板20,隔热罩本体10包括第一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6,第一通道105经隔热罩本体10与外火盖304之间的间隙通向外火盖304的外侧,第二通道106经燃烧器通道入口303连通燃烧器通道302并通向外火盖304和内火盖305之间的空隙。其中,通过设置第一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6,使得隔热罩本体10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6分别流向外火盖304的外侧和内火盖305的外侧,以为内火盖305和外火盖304的燃烧提供更多的二次空气,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隔热罩本体10包括从上到下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热层101和第二隔热层102,第二隔热层102与面板20间隔设置。隔热罩本体10还包括环状的第一侧板1013和筒状的第二侧板104,第一侧板1013的顶端与第一隔热层101的内周面相连接,第一隔热层101、第一侧板1013和第二隔热层102围成第一隔热空腔107。第二侧板104的顶部与第二隔热层102的外周面相连接,第二侧板104的底部与面板20抵靠,第二隔热层102、第二侧板104和面板20围成第二隔热空腔108。通过在隔热罩本体10上设置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热层101和第二个隔热层,以形成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使得第一侧板1013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至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内,以降低隔热罩的热传导速率,进而防止面板20升温过快导致温度过高,以避免烫伤使用者。而且通过设置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使得流向外火盖304和内火盖305的二次空气是经过预热的,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第一侧板1013与第二隔热层102的内侧面间隔设置,以使第一隔热空腔107连通第二隔热空腔108,第一侧板1013靠近外火盖304。第一侧板1013和第二侧板104间隔设置使得第一隔热空腔107内的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一侧板1013和第二隔热层102之间的间隙流入第二隔热空腔108内,以使得第二隔热空腔108内的二次空气补入量更大,以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灶具隔热罩还包括一筒状的导流罩103,导流罩103的顶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013的底端,导流罩103的底端抵靠于外火盖的底座301的底部。

设置导流罩103,具有对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内的二次空气进行导流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一通道105和第二通道106内的二次空气能均匀地流向外火盖304和内火盖305。导流罩103的底部抵靠于外火盖的底座301的底部,以保证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内的二次空气不通过隔热罩本体10的其它位置流向燃烧器30的周围;同时,也使得隔热罩本体10内的空间相对密封,进而使得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内的温度更高,对二次空气的预热效果更好,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04沿着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进气口1041,导流罩103上沿着周向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出气口,进气口1041和出气口均连通第二隔热空腔108。通过在第二侧板104上设置进气口1041,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1041流入第二隔热空腔108内,进而通过出气口分别流向外火盖304和内火盖305的外侧以为燃烧器30内的燃气燃烧提供充足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出气口包括多个第一出气口1031,第一出气口1031位于导流罩103的上端;第一通道105可以是由进气口1041、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一出气口1031构成的,此时进气口1041对应于第一隔热空腔107的外侧壁上;第一通道105也可以由进气口1041、第二隔热空腔108和第一出气口1031构成的,此时进气口1041是设置与第一个热空腔的外侧壁上的;同时第一通道105也可以为进气口1041、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以及第一出气口1031构成的,此时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对应的外侧壁上都设置有进气口1041。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最后一种结构形式。由于二次空气经预热后更易向上流动,而且导流罩103的上端更接近于外火盖304的主火孔(主火孔在附图中未显示),这样形成的第一通道105行程更短,这就便于二次空气通过第一通道105流向外火盖304,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同时,出气口还包括多个第二出气口1032,第二出气口1032位于导流罩103的下端;进气口1041、第一隔热空腔107或者第二隔热空腔108与第二出气口1032形成第二通道106。由于燃烧器通道302是位于燃烧器30的底部并位于面板20以上的,因此在导流罩103的底部设置第二出气口1032,使得第二通道106的行程最短,进而使得二次空气更易流向内火盖305的外部,以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第二出气口1032可对应一个,也可对应多个燃烧器通道302。每一第二出气口1032对应一个燃烧器通道302,使得每个燃烧器通道302中都有二次空气流入,使得流向外火盖304上的二次空气更加均匀,进而可进一步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而第二出气口1032对应多个燃烧器通道302,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041的开口面积大于出气口的开口面积。进气口1041的开口面积大于出气口的开口面积,使得进入第二隔热空腔108和第一隔热空腔107内的空气阻力更小,进而使得空气更易进入第二隔热空腔108和第一隔热空腔107内;而从出气口流出的空气的阻力相对大些,使得第一隔热空腔107和第二隔热空腔108内的空气能充分预热后再从出气口流出,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灶具隔热罩还包括多个限位件109,多个限位件109间隔固接于第一侧板1013的侧面上,限位件109向靠近外火盖304的方向延伸。通过设置限位件109,限制隔热罩在水平方向上的自由度,由于限位件109与燃烧器30不接触,进而使得燃烧器30上的热量只能通过热传导传到隔热罩上,进而降低了第一侧板的热量传输速率,从而防止隔热罩的外圈的温度过高进而导致面板20的温度过高。

其中,限位件109为一平板状的限位板,限位板朝向外火盖304的端面的倾斜方向与外火盖304的外壁的倾斜方向一致。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使得限位件109在对隔热罩进行限位的同时,在装配隔热罩时,限位件109不会与燃烧器30干涉以影响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灶具隔热罩还包括导向件1012,导向件1012连接于第一隔热层101的顶面上,导向件1012环绕于外火盖304的外侧,导向件1012包括一导向面,导向面与外火盖304间隔设置,导向面的上端相对于导向面的下端更远离于外火盖304。设置导向件1012用于对二次空气起导向作用,使得二次空气在燃烧器30的外壁和第一侧板之间的间隙中向上流动,通过导向件1012使得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沿着火焰的方向持续补充,进而使得二次空气被充分利用,强化燃烧器30的火焰强度,进而提升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

其中,导向件1012为一环形凸台,凸台的顶部低于外火盖304上的主火孔的中心,凸台靠近外火盖304的侧面为导向面。凸台对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起导向作用,使得二次空气流向燃烧器30,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效率。凸台的顶部的高度低于主火孔的中心的高度,防止火焰作用于凸台上从而降低燃烧器30的效率,而且防止凸台的温度升高过快,进而导致热量自隔热罩的外层传输至面板20上导致面板20温升过快。

凸台的顶部与主火孔之间的高度差在0.5-3mm之间。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在防止隔热罩温升过快的情况下,保证凸台对二次空气的导向作用,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效率。主火孔的倾斜角度的在35°-50°之间,导向面的倾斜角度在40°-60°之间。通过斜坡对通过燃烧器30和第一侧板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的二次空气进行导向,使得二次空气持续沿着火焰的方向补充,进而提高燃烧器30的燃烧效率。凸台的顶面的中心线与外火盖304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在12-18mm之间。在保证凸台对二次空气的良好的导向作用的情况下,避免凸台距离燃烧器30过近以导致凸台的温升过快,从而防止隔热罩的外层散热过快,以避免面板20温升过快。

第一侧板1013的下端相对于第一侧板1013的上端更远离外火盖304的侧壁。第一侧板1013的下端相对于第一侧板1013的上端更远离外火盖304的侧壁,以减小第一侧板1013上相对靠近燃烧器30的部分的面积,进而使得第一侧板1013的升温速率更慢,以使得隔热罩本体10的升温速率更低。

在隔热罩本体10上连接有锅支架40,锅支架40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架本体401和多个支撑402,支架本体401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隔热层101的外边缘上,支架本体401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空气入口4011,空气入口4011与第一隔热空腔107和外部相连通,第一隔热空腔107朝向燃烧器30的一端与第二隔热空腔108连通。使得第二隔热空腔108内不断有空气流通进而实现隔热的效果;采用上述结构还具有防止锅支架40上的热量快速传递至隔热罩上,进而防止隔热罩升温过快导致面板20升温过快。

第一隔热层上具有向下凹陷的环形凹槽1011,环形凹槽1011远离燃烧器的侧壁的顶部高于外火盖的顶部,环形凹槽1011靠近燃烧器的侧壁的顶部低于外火盖的顶部;环形凹槽1011的顶部的开口宽度大于环形凹槽1011底部的宽度,第二隔热层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一隔热层的形状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层101是一个具有环形凹槽1011的非平面,这个环形凹槽1011的侧壁的顶端向凹槽的外侧倾斜。设置环形凹槽1011用于盛装从锅具里面溢出来的汤水,以便于清洁隔热罩。由于锅支架40是架设在第一隔热层101的外边缘上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层101的外边缘就是环形凹槽1011远离燃烧器30的一侧的侧壁的顶部。环形凹槽远离燃烧器的侧壁的顶部高于外火盖的顶部,为了使得放置在锅支架40上的锅具的底部与燃烧器30之间具有适宜的距离,进而使得燃烧器30中的火焰的利用率最大化。

面板20包括第一面板201和第二面板202,第二面板202位于第一面板201的中部,第一面板201与第二面板202衔接;第二面板202与第一面板201固接,第二面板202与燃烧器30的底座固接。

隔热罩本体10的第二侧板104的底部设置有凹陷部,第二面板202上设置有凸起部,凹陷部与凸起部凹凸配合以限制隔热罩本体10旋转。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限制隔热罩本体10相对于燃烧器30旋转。对于凹陷部和凸起部的数量与结构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板104的底部设置有两个的限位凹槽1042,在第二面板202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021,限位凹槽1042和限位凸起2021的数量和形状相匹配,使得限位凸起2021能与限位凹槽1042相配合,进而使得隔热罩与第二面板202固定并限制隔热罩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其中,限位凸起2021和限位凹槽1042的长度方向沿着第一面板201的径向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板104的底部设置有外翻边,第二面板202的外边缘为一具有弧度的斜面,第二侧板104的外翻边与第二面板202的斜面相匹配,进而提高定位精度,从而保证隔热罩与燃烧器30的高度和角度相匹配。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节约煤气资源提高燃烧率自动封闭的煤气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