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装置、安装框架及布线装置系统

文档序号:1244870 发布日期:2020-08-18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布线装置、安装框架及布线装置系统 (Wiring device, mounting frame, and wiring device system ) 是由 氏原秀哲 早船正实 米田孝 泷井利之 于 2017-09-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布线装置、安装框架以及布线装置系统使得能够将安装框架从安装表面的突出量限制为小的量。将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设置在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反侧上。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附接件(57)以及第二附接件(58),该第一附接件具有面对前方的前表面,该第二附接件具有面对后方的后表面。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使得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与安装框架(8)接触并且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与安装框架(8)接触以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A wiring device, a mounting frame, and a wiring device system enable the amount of projection of the mounting frame from a mounting surface to be limited to a small amount. A pair of device-side attachments (102) are provided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ase (4) in the left-right direction. Each of the pair of device-side attachments (102) includes a first attachment (57) having a front surface facing forward and a second attachment (58) having a rear surface facing rearward. Each of the pair of device-side attachment members (102) is configured such that a front surface of the first attachment member (57) is in contact with the mounting frame (8) and a rear surface of the second attachment member (58) is in contact with the mounting frame (8) to restrict movement of the case (4) relative to the mounting frame (8)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The first attachment piece (57) and the second attachment piece (58) are disposed at position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up-down direction.)

布线装置、安装框架及布线装置系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9月15日、申请号为201710832126.9、发明名称为“布线装置、安装框架及布线装置系统”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布线装置、安装框架及布线装置系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待附接到安装框架的布线装置、布线装置待附接到的安装框架、以及包括布线装置以及安装框架的布线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可附接到用于嵌入式布线装置的安装框架上的各种类型的布线装置(例如,参见文献1:JP 2002-8470 A)。文献1中所描述的布线装置(开关装置)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开口前表面;盖,该盖与本体的开口前表面相邻地设置;以及一对组装框架。该对组装框架中的每一个具有组装孔,形成为桥接本体和盖的组装突起装配在这些组装孔中,使得本体和盖不会彼此分开。

此外,在文献1中,安装框架(板框架)具有矩形开口窗以及固持器凹槽,该固持器凹槽用作在沿着开口窗的纵向方向的部分处的装置附接区段。组装突起设置在本体和盖的表面上,并且这些表面面对安装框架的沿着开口窗的纵向方向的一部分。组装框架具有作为用于将组装框架附接到安装框架的装置附接区段附接件的附接爪。通过使安装框架沿着开口窗的纵向方向的一部分弯曲而使附接爪与固持器凹槽结合,布线装置附接到安装框架上。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布线装置中,用于将布线装置附接到安装框架上的结构(装置附接区段和附接区段)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并且阻碍安装框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当将安装框架例如附接到诸如壁表面的安装表面上时,布线装置或安装框架从安装表面的突出量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线装置、安装框架以及布线装置系统,这些布线装置、安装框架、以及布线装置系统使得安装框架从安装表面的突出量可以限制为小的量。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布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一对装置侧附接件。在将壳体插入开口窗的状态下,将壳体附接到安装框架上,该安装框架具有所述开口窗,该开口窗在第一方向上穿透安装框架。将一对装置侧附接件设置在壳体在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相反侧上。一对装置侧附接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附接件以及第二附接件,该第一附接件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前方的前表面,该第二附接件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后方的后表面。一对装置侧附接件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使得第一附接件的前表面与安装框架接触且第二附接件的后表面与安装框架接触以限制壳体相对于安装框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在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安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该框架本体具有开口窗,该开口窗在第一方向上穿透框架本体,并且布线装置待插入开口窗以用于将布线装置附接到框架本体上。框架本体包括位于开口窗在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相反侧上的一对框架侧附接件。一对框架侧附接件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止动件以及第一止动件,该第二止动件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前方的前表面,该第一止动件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后方的后表面。一对框架侧附接件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使得第一止动件的后表面与布线装置接触且第二止动件的前表面与布线装置接触以限制布线装置相对于框架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止动件和第二止动件在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布线装置系统包括布线装置以及安装框架。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可以将从安装表面的突出量限制为小的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系统处于附接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布线装置系统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的本体和盖处于拆解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4是示出了在组装框架被拆离的状态下布线装置的后视图;

图5A是示出了布线装置的组装框架的右侧视图,图5B是示出了布线装置的组装框架的左侧视图,并且图5C是示出了布线装置的组装框架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了布线装置的剖视透视图;

图7A是示出了在组装框架被拆离的状态下布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图7B是示出了在组装框架被附接的状态下布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8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框架的前视图,并且图8B是沿着图8A的线X1-X1所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安装框架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安装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安装框架的剖视透视图;

图12A是示出了安装框架的透视图,并且图12B是示出了图12A的区域A2的放大视图;

图13是示出了其上附接有布线装置的安装框架的前视图;

图14是示出了其上附接有布线装置的安装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了其上附接有布线装置的安装框架的底表面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图13的区域A3的放大视图;

图17A是示出了沿着图16的线X1-X1所截取的截面的透视图,并且图17B是示出了沿着图16的线X2-X2所截取的截面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布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安装框架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例的布线装置的组装框架的透视图;以及

图21A是示出了在组装框架被拆离的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型例的布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图21B是示出了在组装框架附接到布线装置的状态下布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布线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 布线装置

4,4A,4C 壳体

6,6A 框架侧附接件

8,8A 安装框架

10 布线装置系统

57,57C 第一附接件

58,58C 第二附接件

61 第一止动件

62 第二止动件

80 框架本体

81 开口窗

83 竖直框架

102,102C 装置侧附接件

571 (第一附接件的)前表面

580 第二附接片

581 (第二附接件的)后表面

582 (第二附接件的)前表面

611 (第一止动件的)后表面

612 暗销

613 加强肋

620 第二止动片

621 (第二止动件的)前表面

831 内侧表面

832 止动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1)概述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的概述进行描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是插座,待将电气装置的插头连接到该插座上以向电气装置供应电力。在此,作为布线装置1,示出了具有接地电极并且在220V交流电流中使用的双联插座。两个插头可以同时连接到双联插座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布线装置1,例如示出了待附接到建筑物壁且在室内使用的布线装置1。其中安装布线装置1的建筑物的示例包括独立式住宅、多住户集合住宅、办公室、商店以及护理设施。

在电缆线电连接到布线装置1上的状态下,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表面800(在此,为建筑物的壁表面)。布线装置1具有含有插入孔311的前表面31,并且将电气装置的插头的插脚或插片插入该插入孔311中建立了插头的电连接,这使得电力能够从布线装置1供应到电气装置。在此,布线装置1是嵌入式布线装置并且通过使用安装框架8(参见图2)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安装框架8具有开口窗81。在将布线装置1装配在开口窗81中的状态下,将安装框架8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具体地,将安装框架8固定到例如嵌入盒中,因此将安装框架8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在此,嵌入盒是盒形构件,该盒形构件具有开放的前表面,并且将嵌入盒安装在壁中使得前表面穿过形成在安装表面800中的构造孔而向前露出。以这种方式,在前表面31向前露出且将布线装置1的至少一部分(后部分)嵌入壁中(嵌入盒中)的状态下,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

装饰板9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装饰板9由合成树脂制成。装饰板9呈具有开口孔91的矩形框架形状。将装饰板9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以从安装框架8的前表面到安装框架8的周缘表面基本覆盖整个安装框架8。装饰板9具有后表面,该后表面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多个(在图2的示例中,为四个)钩状突起92。多个钩状突起92钩挂在安装框架8的多个附接孔82的边缘上,使得装饰板9由安装框架8所保持。开口孔91具有矩形形状以与布线装置1的前表面31的形状相配。因此,如图1所示,在将装饰板9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状态下,布线装置1的前表面31仍然向前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布线装置系统10包括布线装置1以及安装框架8。即,布线装置系统10的部件包括布线装置1以及安装框架8。此外,装饰板9可以而非必须包括在布线装置系统10的部件中。进一步地,布线装置1和安装框架8一同形成布线装置系统10,并且布线装置1不限定为插座而可以例如是开关。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包括本体2以及盖3,该本体2在本体2的前表面处具有开口表面21(参见图3),且该盖3与本体2组合以覆盖本体2的开口表面21。本体2和盖3彼此组合以形成壳体4。壳体4容置诸如插片接收构件以及端子板的内部部件。本体2和盖3通过使用多个(在此为四个)组装框架5而彼此结合。换言之,布线装置1包括壳体4以及所述多个组装框架5,该壳体4包括本体2以及盖3,这些组装框架5用于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在正交于第一方向(前后方向)的第二方向(左右方向)上,本体2的尺寸大于盖3的尺寸,在该第一方向上本体2和盖3彼此组合。即,在第二方向上,盖3比本体2更宽。换言之,盖3的正交于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面32(参见图4)都位于本体2的正交于第二方向的两个端面22(参见图4)的外侧。在此,“盖3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面32都位于本体2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面22外侧”意味着在第二方向上,盖3的两个端面32不位于本体2的两个端面22之间(即内侧),而是位于两个端面22外侧。以这种方式,当从前侧(前方)观看布线装置1时,可以使布线装置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即布线装置1的前表面31的区域大于本体2的尺寸。另一方面,可以使容置在壁中(嵌入盒中)的本体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即布线专装置1后表面的面积,小于盖3的尺寸。

因此,在布线装置1中,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的状态下,可以将容置在壁中(嵌入盒中)的部分的尺寸限制为小尺寸,而向前露出的部分的尺寸增加。布线装置1的向前露出的部分,即前表面31是当用户使用布线装置1时在其上执行操作(在插座的情况下,插入和移除插头)的部分。因此,增加该部分的尺寸提高了布线装置1的操纵性能和设计性能。此外,当布线装置1是插座时,增加前表面31的尺寸增加了形成在前表面31中的每个插入孔311和位于前表面31的周缘中的安装框架8与装饰板9中的每一个之间的绝缘距离。特别地,当装饰板9由金属制成时,增加每个插入孔311和装饰板9之间的绝缘距离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减小布线装置1的容置在壁中(嵌入盒中)的部分的尺寸在壁中提供布线装置1的周缘中的额外空间以容易地确保待容置电线等的空间。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至少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不同尺寸的本体2和盖3通过多个组装框架5来彼此结合。在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将多个(在此为四个)组装框架5附接在壳体4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上。换言之,用于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的至少一对结合结构设置在壳体4(本体2和盖3)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反侧上。

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多个组装框架5还用作用于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装置侧附接件102(参见图5A)。即,布线装置1包括位于壳体4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上的至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至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中的每一个由组装框架5形成。所述多个组装框架5中的每一个包括作为至少一对附接爪的一对第二附接件58(参见图2),该对附接爪从布线装置1(壳体4)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面突出。至少一对止动凹部832(参见图2)形成在位于安装框架8的开口窗81的内侧表面上并对应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附接件58的位置。在将所述至少一对第二附接件58插入所述至少一对止动凹部832中的状态下,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

(2)详细说明

将在下文中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建筑物的即是安装表面800的壁表面上的状态下,将正交于安装表面800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并且将布线装置1的前表面31所面对的一侧定义为“前方”。此外,在说明书中,将正交于前后方向且平行于水平平面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从前侧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右侧定义为“右侧”,并且将从前侧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左侧定位为“左侧”。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中,将同时正交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方向,即垂直(正交)于水平平面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并且将从前侧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下侧(重力方向上)定位为“下侧”。当将方向如上所述地定义时,“前后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并且“上下方向”对应于第三方向。在附图中,指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箭头仅出于描述的目的示出而并非伴随着实体。

注意到,这些方向并不旨在限制布线装置1的使用方向。例如,当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地板表面而非壁表面时,第一方向(前后方向)是垂直于水平平面的方向,并且第二方向(左右方向)和第三方向(上下方向)是平行于水平平面的方向。即使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壁表面上的情况下,如果将布线装置1以“上下方向”是平行于水平平面的方向的定向而附接到壁表面上,那么“左右方向”则是垂直于水平平面的方向。

(2.1)布线装置

首先,参照图2至图4,将对布线装置1的构造进行描述。

如上所述,布线装置1包括本体2、盖3、以及组装框架5。组装框架5是用于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本体2和盖3在四个位置彼此结合。因此,布线装置1包括四个组装框架5。所述多个(在此为四个)组装框架5具有共同的构造。因此,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将在后文中描述组装框架5中的一个。如果剩余的组装框架5具有相同的构造,那么将省略对于剩余的组装框架5的描述。

如图3所示,本体2呈盒形,本体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一个表面(前表面)包括开口表面21。本体2的开口表面21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盖3从前方与本体2组合以覆盖本体2的开口表面21。盖3呈盒形,盖3的面对本体2的一个表面,即后表面包括开口表面33。与本体2的开口表面21类似,盖3的开口表面33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在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上,盖3比本体2宽。因此,在第二方向上,盖3的开口表面33稍微大于本体2的开口表面21。图3示出了处于分开(未组装)状态下的本体2和盖3,并且与本体2组合的盖3由虚线(双点划线)标示。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本体2具有围绕开口表面21的周缘壁,并且周缘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具有向前凸起的形状。盖3具有围绕开口表面33的周缘壁,并且周缘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具有与向前凸起的形状互补的向前凹入的形状。

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以形成壳体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是平面对称的。在布线装置1中,诸如插片接收构件以及端子板的内部部件容置在本体2和盖3之间的空间中,即,壳体4的内部空间中。即,布线装置1包括壳体4,该壳体4包括可以彼此分开的本体2和盖3。通过借助组装框架5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来组装布线装置1,以便在壳体4的内部空间中容置内部部件。即,每个组装框架5形成用于组装布线装置1的组装构件50(参见图2)。此外,装置本体40(参见图2)是布线装置1的一部分并且包括通过组装框架5彼此结合的本体2和盖3。除了壳体4(本体2和盖3)以外,装置本体40进一步包括内部部件。即,布线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40以及组装框架5。注意到,在所有附图中,均省略了容置在壳体4中的内部部件。

在此,本体2、盖3、以及组装框架5中的全部均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制成。形成用于容置内部部件的壳体4的本体2和盖3由防漏电热固性树脂制成,例如为尿素树脂。另一方面,组装框架5由热塑性树脂制成,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ABS树脂、或聚碳酸酯(PC)。如果本体2和盖3中的至少一个由热塑性树脂制成,那么将爪设置在本体2和盖3中的一个上并且在本体2和盖3中的另一个中形成装配爪的孔。以这种方式,所谓的卡扣结构使得本体2和盖3能够彼此结合。即,使本体2和盖3中的一个弹性形变以将爪装配在孔中,使得可以将本体2结合到盖3上。相对地,如本实施例中那样,当本体2和盖3由热固性树脂制成时,则难以赋予本体2和盖3以足够的弹性,并且因此,难以采用上述卡扣结构。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作为不同于本体2和盖3的构件的组装框架5用于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

盖3具有用作布线装置1的前表面31并具有所述多个插入孔311的前表面。将电气装置的插头的插脚或插片插入所述多个插入孔311中以将插头电连接到布线装置1。在此,如图2所示,布线装置1具有两套三个插入孔311以便与各自具有一对电力供应电极(L电极和N电极)以及接地电极的插头兼容。每套插入孔311具有与A型和C型两种类型的插头兼容的形状。每套三个插入孔311设置为使得三个插入孔311中的两个配对为对应于成对的电力供应电极并在左右方向上对齐,并且对应于接地电极的插入孔311位于配对的插入孔311上方。此外,两套插入孔311设置在上下方向上。

如图4所示,壳体4具有用作布线装置1的后表面23的后表面,并且在后表面中形成有用于连接电缆线(电线)的端子孔231。壳体4在对应于端子孔231的位置处容置包括端子板的端子。端子是所谓的电缆线插入类型的快速连接端子,在该类型的快速连接端子中电缆线通过插入端子孔231而连接到端子上。在本实施例中,将总共三个电缆线,即一对电力线和一接地导体(接地缆线),连接到布线装置1上。此外,布线装置1包括用于馈电缆线的馈电端子,并且可以将多达六根电缆线连接到端子上。布线装置1的后表面具有形成在端子孔231的侧向侧中的解除操作孔232。将诸如螺丝起子的夹具的前端部分插入到解除操作孔232中。将诸如螺丝起子的夹具通过解除操作孔232插入使电缆线在端子中的保持状态解除。

如图4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在左右方向上,本体2的尺寸大于盖3的尺寸,即盖3比本体2宽。在上下方向上,本体2和盖3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图4是示出了从后方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后视图,其中将组装框架5从壳体4(本体2和盖3)分开并且阴影(点阴影)区域表示盖3。

即,如图4所示,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32(左端面和右端面)之间的距离L2比本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22(左端面和右端面)之间的距离L1长(L1<L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是平面对称的,并且因此,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32延伸到本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22之外,并且盖3的两个端面32位于本体2的两个端面22的外侧。换言之,在盖3的每个端面32和本体2的每个端面22之间形成台阶。由于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因此从盖3的每个端面32到本体2的每个端面22的距离表达为“(L2-L1)/2”。以这种方式,当从后方观看布线装置1时,盖3的后表面至少在第二方向上在本体2的两侧上露出。

在此,每个组装框架5、盖3的第一突部34、以及本体2的第二突部24共同形成用于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的结合结构101(参见图4)。即,结合结构101包括一个组装框架5、盖3的第一突部34、以及本体2的第二突部24。

将至少一对结合结构101设置在一套本体2和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反侧上。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对(两套)结合结构101,其中将每对结合结构101设置在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应端面(右端面和左端面)上。两对结合结构101设置在从前侧所看到的壳体4的四个相应拐角处,使得结合结构101在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个端面(右端面和左端面中的每一个)上在上下方向上对齐。以这种方式,本体2和盖3在从前侧所看到的壳体4的四个拐角处结合。

具体地,盖3包括第一突部34,该第一突部从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端面32(左端面或右端面)突出。类似地,本体2包括第二突部24,该第二突部从本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端面22(左端面或右端面)突出。将每个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上以从前后方向上的两侧环抱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因此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换言之,在本体2和盖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组合的状态下,组装部件5在第一方向上固持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因此防止第一突部34从第二突部24分开。这防止本体2和盖3之间的空间,并且使本体2和盖3结合。

在此,当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表面800(参见图1)时,例如,在盖3的后表面与安装表面800接触的状态下,可以进一步地拧紧固定螺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损伤盖3的第一突部34,当从后方观看时,将第一突部34的后表面轻微地定位到盖3的四个拐角的前方。即,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突部34与安装表面800接触之前,盖3的四个拐角与安装表面800接触。因此,可以避免损伤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所需要的第一突部34。

(2.2)结合结构

此后,参照图5A至图7B,将详细描述布线装置1的结合结构101。由于多个(在此为四个)结合结构101具有共同的构造,因此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在后文中将通过关注于结合结构101中的一个来给出描述。如果剩余的结合结构101具有相同的构造,将省略对剩余的结合结构101的描述。在此,对从前侧所看到的布线装置1的四个拐角中的位于右上拐角(在图4中由“A1”标识的部分)的结合结构101予以关注。图5A至图7B中的指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箭头将参照位于四个拐角中的右上拐角处的结合结构101示出。因此,例如,对于从前侧所看到的布线装置1的四个拐角中的左上拐角而言,则颠倒在下文描述中的左侧和右侧。

如图5A至图5C所示,结合结构101的组装框架5包括第一侧部51、第二侧部52、以及联接部53。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设置为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在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之间提供预定的空间,并且第一侧部51位于前侧。第一侧部51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突部24相反的一侧(即,从前侧)与第一突部34接触,这将在后文详细描述。第二侧部52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突部34相反的一侧(即,从后侧)与第二突部24接触。联接部53使第一侧部51结合到第二侧部52。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53包括三个夹板531,这三个夹板在上下方向上对齐。即,通过三个夹板531将第一侧部51结合到第二侧部52。在此,在三个夹板531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的夹板531(上夹板531)使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结合,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侧的夹板531(下夹板531)使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结合。在三个夹板531中,位于中央的夹板531(中央夹板531)使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结合。换言之,当在左右方向上从右侧或左侧观看时,第一侧部51、第二侧部52、以及三个夹板531中的上夹板531和下夹板531设置为形成矩形框架形状。此外,第一侧部51、第二侧部52、以及三个夹板531中的上夹板531和下夹板531围绕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由中央夹板531分开的一对组装孔54的区域。

在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如上所述,在左右方向上,盖3比本体2宽。因此,在盖3的每个端面32和本体2的每个端面22之间存在台阶。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台阶,待附接到一套本体2和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面上的组装框架5具有如下构造。

即,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以在左右方向上交错的关系设置。即,将邻近盖3的第一侧部51设置在邻近本体2的第二侧部5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以装配到比本体2宽的盖3。词组“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在此意味着在左右方向上与壳体4的中央相对的一侧,即,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右端面的情况下的“右侧”,以及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左端面的情况下的“左侧”。具体地,联接部53在前后方向上的部分具有台阶部分534。将联接部53(夹板531)成形为使得:以台阶部分534作为边界,邻近第一侧部51的部分比邻近第二侧部52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更向外地定位(在图5C的示例中,位于邻近第二侧部52的部分的右侧)。在此,将台阶部分534设置为使得第一侧部51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盖3的表面(在图5C的示例中,为左端面)与第二侧部52在左右方向上与本体2相对的端面(在图5C的示例中,为右端面)齐平。

组装框架5进一步包括支脚片55,该支脚片从组装框架5在左右方向上面对本体2和盖3的表面(在图5C的示例中,为左端面)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组装框架5包括两个支脚片55,这两个支脚片在上下方向上配对并对齐。每个支脚片55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设置有待钩挂到本体2和盖3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悬挂爪551。

组装框架5进一步包括侧壁56,该侧壁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覆盖一对组装孔54的一部分。侧壁56未完全覆盖一对组装孔54,而是以台阶部分534作为边界仅闭合一对组装孔54邻近第一侧部51的部分。侧壁56与第一侧部51的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在图5C的示例中,为右端面)彼此齐平。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状态下,侧壁56邻接在第一突部34在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面上,这将在后文详细描述。

组装框架5包括装置侧附接件102(参见图5A),该装置侧附接件102用于将壳体4附接到安装框架8(参见图2)。装置侧附接件102包括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第一附接件57包括面对前方的前表面571。第二附接件58包括面对后方的后表面581。将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设置在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附接件57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一附接片570。第二附接件58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二附接片580。成对的第一附接片570从组装框架5在上下方向上的端面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突出。在此,将该对第一附接片570设置在夹板530的一部分上,该部分相对于台阶部分534邻近第一侧部51。该对第二附接片580从位于组装框架5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在图5C的示例中,为右端面)突出。在此,一对第二附接片580位于跨越第一侧部51、夹板531以及侧壁56延伸的区域中。因此,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设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处,使得一对第二附接片580位于一对第一附接片570在上下方向上的内侧。

第二附接件58包括面对前方的前表面582。第二附接件58(一对第二附接片580)的前表面582是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倾斜为使得将在左右方向上与壳体4相反的边缘(在图5C的示例中,为右边缘)定位到在左右方向上邻近壳体4的边缘(在图5C的示例中,为左边缘)的后方。即,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是朝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倾斜的倾斜表面。在此,将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定位到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的后方。当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是如本实施例中的倾斜表面时,将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定位到用作前表面582的后端的边缘(在图5C的示例中,为右边缘)的后方。装置侧附接件102将在条目“(2.4)布线装置到安装框架的附接结构”中详细描述。

组装框架5包括多个压装肋59,这些压装肋从一对组装孔54的每一个的内周面突出到组装孔54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51、第二侧部52、联接部53、支脚片55、侧壁56、装置侧附接件102(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以及所述多个压装肋59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地形成。

如图6所示,在本体2和盖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组合的状态下,将具有上述构造的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状态下,第一侧部51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突部24相反的一侧(即从前侧)与第一突部34接触。类似地,第二侧部52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突部34相反的一侧(即从后侧)与第二突部24接触。因此,组装框架5通过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1在前后方向上抓持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以使本体2和盖3彼此结合。

换言之,如图7A和图7B所示,将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装配在组装框架5的一对组装孔54中,因此防止了本体2和盖3之间的空间。因此,本体2和盖3的结合状态得以保持。在此,侧壁56抵接在第一突部34在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面上。即,装配在一对组装孔54中的第一突部34的前端面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抵接覆盖一对组装孔54的一部分的侧壁56。

此外,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状态下,将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出部分34压装进组装孔54中使得形成在组装孔54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压装肋59得以按压。以这种方式,一对组装孔54、第一突部34以及第二突部24间的尺寸变化可以通过压装肋59的形变(塑性形变)得以补偿,并且因此,减少了安装框架5相对于壳体4的声响。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了联接部53相对于台阶部分534邻近第一侧部51的部分以外,设置有多个压装肋59。换言之,在一对组装孔54的位置处省略联接部53的压装肋59,在该对组装孔的该位置处,孔的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由侧壁56所闭合。即,在联接部53相对于台阶部分534邻近第一侧部51的部分处,邻近夹板531之间的空间由侧壁56所约束,并且因此,位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邻近侧壁56)的邻近夹板531之间的空间基本不变。因此,如果将压装肋59设置到联接部53相对于台阶部分534邻近第一侧部51的部分上,那么组装框架5形变以在开口侧(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开口,这可能使组装框架5到壳体4的附接劣化。相对地,当将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压装到一对组装孔54中时,本实施例的构造使得可以减少在位于一对组装孔5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且由侧壁56所闭合的部分处的开口侧(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开口。

在此,如图7A所示,盖3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个端面32上进一步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的组装凹槽321。组装框架5的联接部53构造为装配在组装凹槽321中。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53包括三个夹板531,并且因此,盖3具有对应于三个夹板531的三个组装凹槽321。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组装凹槽321从盖3延伸到本体2。

此外,第一突部34包括一对第一突起341,该对第一突起在上下方向上由三个夹板531中的中央夹板531分开。类似地,第二突部24包括一对第二突起241,该对第二突起在上下方向上由三个夹板531中的中央夹板531分开。换言之,第一突部34由三个组装凹槽321中的位于中央的一个(中央组装凹槽321)分开为一对第一突起341。类似地,第二突部24由三个组装凹槽321中的中央组装凹槽321分开为一对第一突起241。以这种方式,在将组装框架5附接到壳体4的状态下,将第一突起341中的一个和第二突起241中的一个装配在组装孔54中的一个中,并且将第一突起341中的另一个和第二突起241中的另一个插入到组装孔54中的另一个中。

此外,壳体4具有一对钩挂孔41,该对钩挂孔形成在对应于一对支脚片55的位置处。一对支脚片55将被插入到一对钩挂孔41中。在本实施例中,一对钩挂孔41中的每一个跨越本体2和盖3延伸。将组装框架5以将一对支脚片55的悬挂爪551钩挂在一对钩挂孔41的边缘上的方式而附接到壳体4上。即,由于将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24压装在组装孔54中,所以组装框架5从壳体4脱落的可能性减小,并且一对支脚片55使得组装框架5从壳体4脱落的可能性减小。

(2.3)安装框架

此后,参照图8至图12B,对安装框架8的构造进行描述。

如图8A所示,安装框架8包括框架本体80。框架本体80具有开口窗81,该开口窗在前后方向上穿透框架本体80。开口窗8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框架本体8包括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以及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竖直框架部分83彼此面对,开口窗8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竖直框架部分83之间。水平框架部分84彼此面对,开口窗81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水平框架部分84之间。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将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中的一个(上水平框架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连接到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中的另一个(下水平框架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上。即,框架本体80具有通过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和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而围绕开口窗81的矩形框架形状。

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中的每一个具有呈卵形的第一固定孔85并具有第二固定孔86。第一固定孔85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安装框架8并且是用于将安装框架8固定到嵌入盒等上的固定螺丝所插穿的孔。每个第二固定孔86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安装框架8并且是用于将安装框架8直接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的固定螺丝所插穿的孔。

将布线装置1插入框架本体80的开口窗81中以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上。框架本体80包括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参见图8B),该对框架侧附接件设置在开口窗81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侧上。设置到布线装置1上的至少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和装置侧附接件102一起形成用于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附接结构,并且将至少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设置到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上。即,附接结构包括框架侧附接件6和装置侧附接件102。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用于三个插座的安装框架8。可以将各自具有下文所描述的单元尺寸的多达三个壳体4A(参见图18)在上下方向上附接到该安装框架8上。该安装框架8包括三对(三套)框架侧附接件6。可以将各自具有单元尺寸的任意数量的壳体4A,从一个壳体4A变化到三个壳体4A,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的尺寸对应于各自具有单元尺寸的总共三个壳体4A在上下方向上对齐的尺寸。此外,布线装置1在从前侧所见的壳体4的四个拐角处包括装置侧附接件102(组装框架5)。因此,将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通过使用三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两对框架侧附接件6而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其中两对中的每一对中的框架侧附接件6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应侧上。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至少一个在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宽度上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形变。因此,安装框架8可以暂时扩大开口窗8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这允许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开口窗81并允许将将布线装置1从开口窗81移除。

在此,如图9所示,位于右侧的竖直框架部分83(右竖直框架部分8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833使得右竖直框架部分83容易弹性形变,尤其在左右方向上。此外,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具有前表面,这些前表面具有多个形变预防凹部834。在将装饰板9(参见图2)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状态下,将从装饰板9的后表面突出的形变预防突起93(参见图2)插入安装框架8的多个形变预防凹部834中。以这种方式,在附接装饰板9的状态下,减少了安装框架8的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的形变(弹性形变)。在形成在右竖直框架部分83上的三个形变预防凹部834中,将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侧上的形变预防凹部834连接到狭缝833上。

在此,如图10所示,框架本体80包括树脂框架71和加强构件72。

树脂框架71由电绝缘合成树脂制成。树脂框架71由诸如ABS树脂、聚碳酸酯(PC)、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热塑性树脂制成。树脂框架71包括该对竖直框架部分83和该对水平框架部分84,并且该对竖直框架部分83和该对水平框架部分84形成围绕开口窗81的矩形框架形状。在此,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包括根部836,该根部连接到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上。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每一个包括连接到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上的一对根部836。因此,树脂框架71总共包括四个根部836。

加强构件72由诸如锌钢板(镀锌钢板)的金属材料制成。将加强构件72固定到树脂框架71上。加强构件73是用于加强树脂框架71的构件。将加强构件72附接到树脂框架71的前表面711上以覆盖树脂框架71面对前方的前表面711的一部分。加强构件72包括第一部分721和第二部分722。将第一部分721定位到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的前方。将第二部分722定位到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的根部836的前方。根部836至少连接到一对水平框架部分84上。

此外,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的根部836中的每一个包括隆起部837,该隆起部在其在左右方向上邻近开口窗81的端部处向前隆起。加强构件72进一步包括第三部分723,该第三部分将第一部分721结合到第二部分722上。每个第三部分723具有沿着隆起部837向前隆起的隆起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721和第二部分722与第三部分723一体地形成。具体地,加强构件72包括一对金属板720。一对金属板720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分721、第二部分722以及第三部分723。即,加强构件72并不是一体形成的单个金属板而是包括物理分开的一对金属板720。在此,一对金属板720中的每一个不呈平板形状而是呈具有向前隆起的第三部分723的三维形状。

将加强构件72在第一部分721和第二部分722两个部分处固定到树脂框架71上。具体地,树脂框架71的每个竖直框架部分83具有从前表面711突出的多个(在此为两个)填缝突起712。加强构件72的第二部分72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第二部分722的多个(在此为两个)填缝孔724。在将多个填缝突起712插入多个填缝孔724的状态下,通过使多个填缝突起712填缝而将加强构件72的第二部分722固定到树脂框架71上。类似地,树脂框架71的每个水平框架部分84具有从前表面711突出的多个(在此为四个)填缝突起714。加强构件72的第一部分72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第一部分721的多个(在此为四个)填缝孔726。在将多个填缝突起714插入多个填缝孔726的状态下,通过使多个填缝突起714填缝而将加强构件72的第一部分721固定到树脂框架71上。将多个(在此为四个)填缝孔726设置在第一部分721中以围绕第一固定孔85。

在此,如图11所示,加强构件72进一步包括保护突起725,该保护突起从第二部分722面对树脂框架71的前表面711的表面突出。将保护突起725插入形成在树脂框架71中的保护凹部713中。在上下方向上,保护突起725位于填缝孔724和每个竖直框架部分83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之间。即,保护突起725位于每个竖直框架部分83的填缝孔724在上下方向上的内侧(邻近竖直框架部分83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以这种方式,当竖直框架部分83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形变时,剪应力施加在保护突起725上,因此使得能够减少施加在填缝突起712上的剪应力。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构件72具有前表面,该前表面设置有沿着卵形的第一固定孔85的纵向方向形成的肋727。肋727位于第一固定孔85在上下方向上与开口窗81相反的一侧上。因此,加强构件72加强了肋727的一部分,该部分位于第一固定孔85的周缘中并且力通过拧紧固定螺丝尤其施加在该部分上。因此,减少了安装框架8的形变。与位于第一固定孔85与开口窗81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相比,第一加强构件72还在上下方向上在固定孔85和开口窗81之间具有向后凹入的部分。因此,当通过第一固定孔85拧紧固定螺丝时,将来自固定螺丝的力施加到加强构件72的位于第一固定孔85与开口窗81相反的一侧上的部分上。因此,可以将施加在加强构件72上的扭转力矩限制在较低的程度。

此后,参照图12A和图12B,将详细描述位于安装框架8上的框架侧附接件6。在图12B中,组装框架5由虚线(双点划线)标示。由于多个(在此为六个)框架侧附接件6具有共同的构造,因此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后文中将通过关注于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一个来给出描述。如果剩余的框架侧附接件具有相同的构造,则省略对剩余的框架侧附接件的描述。在此,当从前侧观看安装框架8时,对位于右上角(在图12A中由“A2”标示)的框架侧附接件6予以关注。

如图12B所示,框架侧附接件6包括第一止动件61以及第二止动件62。第一止动件61具有面对后方的后表面611作为到布线装置1的装置侧附接件102的第一附接件57的接触表面。第二止动件62具有面对前方的前表面621作为到布线装置1的装置侧附接件102的第二附接件58的接触表面。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以如下方式限制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与布线装置1接触且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与布线装置1接触。第一止动件61和第二止动件62设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B所示,第一止动件6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一止动片610。第二止动件62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二止动片620。一对第一止动片610设置在对应于组装框架5的一对第一附接片570的位置处。一对第二止动片620设置在对应于组装框架5的一对第二附接片580的位置处。因此,第一止动件61和第二止动件62设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处,使得一对第二止动片620位于一对第一止动片610在上下方向上的内侧上。

第一止动件61是突起,该突起从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面对开口窗81的一对内侧表面831(参见图8A)中的每一个突出到开口窗81的内部。在此,突起包括编组为对的多个突起,使得每对对应于一对第一止动片610,并且如图12A所示,将三对突起(六个突起)设置在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每一个上。距顶部第二的第一止动片610和距顶部第三的第一止动片610一体地形成,并且距顶部第四的第一止动片610和距顶部第五的第一止动片610一体地形成。

第二止动件62是止动凹部832的后壁,该止动凹部形成在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面对开口窗81的一对内侧表面831的每一个中。止动凹部832是朝前方和开口窗81打开的凹部。即,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是止动凹部832的底表面,该底表面面对前方。在此,止动凹部832包括编组为对的多个止动凹部832,使得每对对应于一对第二止动片620,并且将三对止动凹部832(六个止动凹部832)设置在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每一个上。

在右竖直框架部分83中,朝开口窗81定向的内侧表面831具有解除凹部835。解除凹部835是朝前方和开口窗81打开的凹部。在此,三个解除凹部835形成在右竖直框架部分83中以位于成对的止动凹部832之间。当以将诸如螺丝起子的夹具前端插入解除凹部835中以使右竖直框架部分83向右弯曲(弹性形变)的方式而将布线装置1从安装框架8中拆卸时,使用解除凹部835。

此外,第二止动件62具有面对后方的后表面622(参见图8B)。将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定位到第二止动件62的后表面622的前方。

进一步地,框架侧附接件6进一步包括暗销612(参见图9),该暗销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将暗销612设置到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上。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的状态下,暗销612由布线装置1按压并形变,这将在后文详细描述。

此外,框架侧附接件6进一步包括加强肋613,该加强肋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向后突出。在本实施例中,仅将加强肋613设置在距顶部第二的第一止动片610和距顶部第三的第一止动片610之间以及距顶部第四的第一止动片610和距顶部第五的第一止动片610之间。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上的状态下,加强肋613的面对后方的后表面不与布线装置1接触,这将在后文详细描述。

(2.4)布线装置到安装框架的附接结构

此后,参照图13至图17B,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用于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后文中通过关注于一个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来给出描述。如果其它附接结构具有相同的构造,那么将省略对于其它附接结构的描述。在此,对位于从前侧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四个角中的右上角(在图13中以“A3”标识的区域中)的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予以关注。因此,例如,对于位于从前侧所见的布线装置1的四个角中的左上角中的附接结构而言,则颠倒在下述描述中的右侧和左侧。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将至少盖3插入安装框架8的开口窗81中的状态下,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在此,当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时,将布线装置1从安装框架8的后方插入开口窗81中。在此,工作人员首先将在布线装置1的左侧上设置到组装框架5上的作为附接爪的第二附接件58插入安装框架8的位于左侧的竖直框架部分83的止动凹部832中。随后,工作人员从后方推动布线装置1的右端部,使得将在布线装置1的右侧上设置到组装框架5上的作为附接爪的第二附接件58装配到安装框架8的右竖直框架部分83的止动凹部832中,同时使安装框架8的右竖直框架部分83向右弯曲。

在此,将布线装置1和安装框架8在安装框架8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内彼此结合。此外,如图15所示,在框架本体80的后表面接触安装表面800的表面的状态下,将安装框架8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因此,安装框架8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取决于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减少附接结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减少了安装框架8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图15是示出了从下侧观看的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布线装置1的底面视图,并且阴影(点阴影)区域表示盖3。在图15中,安装表面800由虚线(双点划线)标示。

如上所述,在布线装置1中,在左右方向上,盖3的尺寸大于本体2的尺寸,即盖3比本体2宽。此外,盖3的定位到安装表面800的表面后方的,即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壁中(嵌入盒中)的一部分的尺寸与本体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因此,如图15所示,安装框架8和盖3在安装表面800的表面的后方位置处在左右方向上不具有突起,并且可以减少布线装置1的容置在壁中(嵌入盒中)的那部分的尺寸。

如图16所示,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状态下,装置侧附接件102的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与框架侧附接件6的第一止动件61和第二止动件62接触,因此使布线装置1固定。即,装置侧附接件102以如下方式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从后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并且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从前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换言之,框架侧附接件6以如下方式限制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从前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并且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从后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

具体地,如图17A所示,装置侧附接件102通过第一附接件57(一对第一附接片570)的前表面571(参见图5A)而与框架侧附接件6的第一止动件61(一对第一止动片610)的后表面611(参见图12B)接触。这限制了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的向前移动。在此,设置到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的暗销612由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按压并塑性形变。因此,甚至当在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之间发生微小的尺寸误差时,暗销612的塑性形变吸收尺寸误差的影响并减少布线装置1相对于安装框架8的声响。此外,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仅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接触但是不与加强肋613的后表面接触。

类似地,如图17B所示,装置侧附接件102通过第二附接件58(一对第二附接片580)的后表面581(参见图5A)而与框架侧附接件6的第二止动件62(一对第二止动片620)的前表面621(参见图12B)接触。这限制了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的向后移动。因此,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得以限制。

此外,布线装置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开口窗8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基本相同,并且除了第二附接件58以外的布线装置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开口窗8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基本相同。这限制了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一步地,解除凹部835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壁可以夹设在成对的第二附接片580之间以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然而,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安装框架8而待附接到安装表面800(参见图1)上的布线装置1中,可能在前后方向上在布线装置1上施加相对较大的力,例如,在安装(附接)布线装置1或使用布线装置1期间。例如,当将布线装置1已附接到的安装框架8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时,连接到布线装置1的电线等在向前按压布线装置1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布线装置1上。此外,当通过拉动电源线而将使用中的布线装置1以所谓的“拔插头的慵懒方式”而拔出插头时并且当人员磕绊在使用中的布线装置1的电源线上时,在向前拉动布线装置1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布线装置1上。此外,为了使用布线装置1而将布线装置1的插头插入将向后的按压力施加到布线装置1上。甚至当施加这种力时,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如上所述,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得以限制,并且因此,减少了布线装置1的声响。

(3)变型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安装框架8或组装框架5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第一实施例。甚至在除了第一实施例以外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设计等做出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路。下文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

(3.1)第一变型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布线装置1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单元尺寸的壳体4A设置如图18所示。即,布线装置1A包括具有如下尺寸的装置本体40A:该尺寸使得能够将多达三个装置本体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在布线装置1A中,本体2A和盖3A通过使用一对组装框架5彼此结合。布线装置1A具有仅包含一对插入孔311A的前表面31A。即,布线装置1A是单个插座。将布线装置1A例如附接到开口窗8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

(3.2)第二变型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安装框架8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三联插座的安装框架8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框架8A是如图19所示用于双联插座的安装框架。即,可以将各自具有单元尺寸的从一个到两个壳体4A的任意数量的壳体4A附接到安装框架8A上。该安装框架8A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对齐的两对框架侧附接件6A。类似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安装框架8的框架侧附接件6,每个框架侧附接件6A包括第一止动件61(一对第一止动片610)以及第二止动件62(一对第二止动片620)。

(3.3)第三变型例

如图20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例的组装框架5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框架5的区别在于省略第一附接件57(参见图5A)。即,组装框架5A不包括该对第一附接片570(参见图5A),该对第一附接片从组装框架5在上下方向上的端面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突出,并且因此可以将组装框架5A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限制为小尺寸。通过使第一侧部51的前表面代替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参见图5A)从后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而将包括该组装框架5A的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即,当附接包括该组装框架5A的布线装置1时,在与第一侧部51的前表面而非第一止动件61(参加图16)接触的位置处使用具有止动件的安装框架。

(3.4)第四变型例

如图21A和21B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型例的布线装置1B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组装框架5B进一步包括辅助肋532,,该辅助肋从在前后方向上邻近第二突部24的一侧(从后方)与第一突部34B接触。即,组装框架5B在面对第一侧部51的位置处具有辅助肋532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留有一定空间。将辅助肋532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之间。在图21的示例中,一对组装孔54中每一个的内周面具有一对辅助肋532。组装框架5总共包括四个辅助肋532。设置在每个组装孔54上的成对的辅助肋532从联接部53的相对于台阶部分534(参见图5B)邻近第一侧部51的一部分突出以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靠近。

此外,在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布线装置1B中,第一突部34包括从一对第一突起341的后表面突出的一对突片342。将每个突片342设置在每个第一突起342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换言之,一对第一突起341的后表面不是平的表面,而使每个后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凹入。

如图21B所示,在将组装框架5B附接到壳体4上的状态下,一对辅助肋532从在前后方向上邻近第二突部24的一侧(从后方)与一对第一突起341接触。即,在将一对第一突起341环抱在一对辅助肋532和第一侧部51之间的状态下,将组装框架5B附接到壳体4上。在此,将第一突部34B的突片342在上下方向上抓持在成对的辅助肋532之间。

根据第四变型例的布线装置1B的构造,第一突部34B通过辅助肋532从在前后方向上邻近第二突部24的一侧(从后方)支撑。因此,可以通过辅助肋532接收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突部24相反的一侧(从前方)施加到第一突部34B的力。因此,甚至当在向前按压(或拉动)布线装置1的方向上施加大的力时,例如在安装(附接)布线装置1或在使用布线装置1期间,辅助肋532保护第一突部34B,因此减少了第一突部34B的损坏。

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布线装置1B附接到安装表面800(参见图1)的状态下,将基本整个突片342容置在壁中(嵌入盒中)。因此,布线装置1B待容置到壁中(嵌入盒中)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3.5)其它变型例

除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四变型例以外的其它变型例将在下文得以描述。

布线装置1并不限于室内使用并且可以是在建筑外部使用的室外装置。布线装置1不限于包括接地电极的布线装置,而可以是不具有接地电极的布线装置或者可以例如是用于100V交流电流或用于直流电流的插座。布线装置1不限于对应于A型和C型插头的插座,而可以是仅A型插头可以连接到的插座或者可以是诸如B型插头、BF型插头、C型插头或O型插头的插头可以连接到的插座。布线装置1不限于双联插座,而可以是单个插座或三联插座。布线装置1不限于插座,而可以是开关、人体传感器、计时器等。布线装置1可以是具有人体传感器的插座,该具有人体传感器的插座是插座、开关、人体传感器、计时器等两个或多个功能组合的示例。布线装置1的端子不必须是快速连接端子,而可以是例如螺丝式端子。

布线装置1的构造不限于将布线装置1的后部分安装在壁中(嵌入安装类型)的构造,而可以是将布线装置1安装在壁上同时布线装置1的整体露出(露出安装类型)的构造。安装框架8的构造不限于将安装框架8固定到嵌入盒上的构造,而可以是通过例如使用夹持工具而将安装框架8附接到安装表面800上的构造。

在组装框架5中,第一侧部51和第二侧部52仅需要通过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变动来设置。例如,第一侧部51的位置可能在左右方向上部分重叠第二侧部52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侧部52部分地位于第一侧部51沿着前后方向的投影区域中。

设置在支脚片55的前端部处的悬挂爪551仅需要钩挂在本体2和盖3中的至少一个上。因此,例如,悬挂爪551可以构造为仅钩挂在本体2上或者仅钩挂在盖3上。

组装框架5的不限于包括三个夹板531的构造。组装框架5可以包括一个到两个夹板531或多于四个夹板531。例如,当组装框架5包括两个夹板531时,组装框架5具有矩形框架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部34具有一对第一突起341一体化的形状,并且第二突部24具有一对第二突起241一体化的形状。

组装框架5不必须从安装框架8分开。组装框架5可以与安装框架8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本体2和盖3通过使用与安装框架8一体的组装框架5而彼此结合。

在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安装框架8中弹性形变的暗销612仅需要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中的至少一个突出。暗销612可以从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暗销612由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按压并塑性形变。

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与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相同的位置处。在该构造中,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相比,第二附接件58向后移动到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与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齐平(相同)的位置处。即,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中,将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稍微地(例如,以0.5mm)定位到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的前方,但是前表面571和后表面581可以彼此齐平。因此,该构造将第二附接件58从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的向前突出量限制为低的量并且使得能够减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类似地,在安装框架8中,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位于与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相同的位置处。然而,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和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在第一方向上不必须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只要前表面571和后表面581被视为基本彼此齐平,就可以保证强度并减少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的厚度。例如,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可以位于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在大于或等于0mm到小于3mm的范围内所移置的位置处。

(4)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布线装置1包括壳体4以及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在将壳体4插入开口窗81中的状态下,将壳体4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该安装框架具有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上穿透安装框架8的开口窗81。将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设置在壳体4在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左右方向)上的相反侧上。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附接件57以及第二附接件58,该第一附接件57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前方的前表面571,该第二附接件58具有面对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后方的后表面581。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使得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与安装框架8接触且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与安装框架8接触以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设置于在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利用该构造,前表面571与安装框架8接触的第一附接件57和后表面581与安装框架8接触的第二附接件58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这使得能够将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为小的尺寸。例如,当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从前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并且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从后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时,安装框架8需要用于限制布线装置1向第二附接件58的前方和后方移动的结构。与这种情况相比,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位置处的第一附接件57和第二附接件58与安装框架8接触的第一方面使得能够将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为小的尺寸。将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为小的尺寸导致安装框架8的减小的厚度,并且将安装框架8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限制为小的量。结果,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布线装置1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也限制为小的量。

在根据参考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布线装置1中,将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优选地定位到第二附接件58的面对前方的前表面582的后方。利用该构造,第一附接件57的从后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的前表面571和第二附接件58的从前方与安装框架8接触的后表面58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靠近地设置。因此,可以减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布线装置1的必要构造,并且可以将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定位到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的前方。

在根据参考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布线装置1中,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和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在第一方向上优选地位于相同位置处。该构造将第二附接件58从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的向前突出限制为小的量,并且因此可以减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布线装置1的必要构造,并且第一附接件57的前表面571和第二附接件58的后表面581在第一方向上可以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在根据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四方面的布线装置1中,第二附接件58优选地从壳体4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面22(或两个端面32)中的每一个突出。利用该构造,可以实现具有隆起形状的第二附接件58而不会增加布线装置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布线装置1的必要构造,并且例如,第二附接件58可以包括凹部。

在根据参考第四方面的第五方面的布线装置1中,第二附接件58的面对前方的前表面582优选地是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倾斜为使得将在第二方向上与壳体4相反的前表面582的边缘定位到在第二方向上邻近壳体4的前表面582的边缘的后方。利用该构造,将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从后方按压进开口窗81中,因此在安装框架8由第二附接件58的作为倾斜表面的前表面582所弯曲的同时,可以将壳体4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布线装置1的必要构造,并且第二附接件58的前表面582不必须是倾斜表面。

在根据参考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第六方面的布线装置1中,第二附接件58优选地包括在第三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二附接片580。利用该构造,至少一对第二附接片580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向后的移动,并且因此,与包括一个第二附接片580的构造相比,可以将壳体4牢固地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此外,在将安装框架8的一部分(例如,示出在图16中的解除凹部835在上下方向上的两个壁)抓持在成对的第二附接片580之间的构造中,可以限制壳体4相对于安装框架8在第三方向上的移动。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布线装置1的必要构造,并且第二附接件58不必须包括该对第二附接片580。

根据第七方面的安装框架8包括框架本体80,该框架本体具有开口窗81,该开口窗在第一方向上穿透框架本体80并且布线装置1待插入该开口窗中以用于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上。框架本体80包括位于开口窗81在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相反侧上的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二止动件62以及第一止动件61,该第二止动件62具有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面对前方的前表面621,该第一止动件61具有作为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对后方的后表面611。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每一个构造为使得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与布线装置1接触且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与布线装置1接触以限制布线装置1相对于框架本体8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第一止动件61和第二止动件62在正交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利用该构造,后表面611与布线装置1接触的第一止动件61和前表面621与布线装置1接触的第二止动件62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因此,可以限制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当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从后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并且第二止动件62的后表面622从前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时,布线装置1需要限制布线装置1向第二止动件62的前方和后方移动的构造。与这种情况相比,在第三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位置处的第一止动件61和第二止动件62与布线装置1接触的第七方面中,可以将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限制为小的尺寸。限制附接结构(装置侧附接件102和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导致安装框架8的厚度和安装框架8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减少。结果,可以将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布线装置1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限制为小的量。

根据参考第七方面的第八方面的安装框架8,将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优选地定位到第二止动件62的面对后方的后表面622的前方。利用该构造,第一止动件61的从前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从后方与布线装置1接触的前表面62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靠近地设置,并且因此,可以减少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可以将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定位到第二止动件62的后表面622的前方。

在根据参考第八方面的第九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在第一方向上优选地位于相同位置处。该构造将第一止动件61从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的向前突出量限制为相对较小的量,并且因此,可以减少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在第一方向上可以位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在根据参考第七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框架本体80优选地包括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该对竖直框架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在这对竖直框架部分之间设置有开口窗8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止动件62优选地包括止动凹部832的后壁,该止动凹部形成在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的面对开口窗81的一对内侧表面831中的每一个中。利用该构造,可以实现第二止动件62而不会增加布线装置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例如,第二止动件62可以是突起。

在根据参考第十方面的第十一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第二止动件62优选地包括在第三方向上分开的一对第二止动片620。利用该构造,至少一对第二止动片620限制布线装置1相对于安装框架8向后方的移动。在该构造中,壳体4比在包括一个第二止动片620的构造中更牢固地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第二止动件62不必须包括该对第二止动片620。

根据参考第七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二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每一个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暗销612,该暗销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和第二止动件62的前表面621中的至少一个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暗销612优选地构造为当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上时通过由布线装置进行按压而塑性形变。利用该构造,在按压暗销612的状态下,将布线装置1附接到框架本体80上,并且因此,甚至当在第一布线装置1和框架本体80之间存在轻微的尺寸误差时,尺寸误差的影响由暗销612的塑性形变所吸收,并且布线装置1的声响减少。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可以相应地省略暗销612。

根据参考第七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三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一对框架侧附接件6中的每一个优选地进一步包括加强肋613,该加强肋从第一止动件61的后表面611向后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肋613的面对后方的后表面优选地不与布线装置1接触。利用该构造,加强肋613强化了第一止动件61的强度,并且从布线装置1施加到框架本体80上的向前的力可以由第一止动件61可靠地接收。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可以相应地省略加强肋613。

根据参考第七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第十四方面的安装框架8中,框架本体80优选地包括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该对竖直框架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在这对竖直框架部分之间设置有开口窗81。在这种情况下,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可以在竖直框架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整个宽度上在第二方向上弹性形变。利用该构造,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至少一个的整体在第二方向上弹性形变,并且因此,可以将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中的至少一个的宽度尺寸(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减小为相对较小的尺寸。因此,开口窗81在第二方向上的大尺寸可以得到保证,而框架本体80的周缘尺寸保持不变。注意到,该构造并不是安装框架8的必要构造,并且例如,一对竖直框架部分83在第二方向上的仅一部分(邻近开口窗81的端部)可以弹性形变。

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布线装置系统10包括根据第一方面的布线装置1以及根据第七方面的安装框架8。该构造提供如下优点:可以将待附接到安装框架8上的布线装置1从安装表面800的突出量限制为小的量。注意到,包括在布线装置系统中的部件不限制为包括在该组合中的部件。布线装置系统10可以包括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布线装置1以及根据第七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安装框架8。

(第二实施例)

如图22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C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布线装置1C是包括开关手柄400的开关。在第一实施例中也示出的部件在下文中被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相应省略其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C包括装置本体40C和开关手柄400,开关手柄400待附接到装置本体40C以覆盖装置本体40C的前表面31C。装置本体40C包括包括本体2C和盖3C的壳体4C以及手柄401。壳体4C容纳诸如端子板和用于打开和关闭在端子板之间的馈送线的触点的内部部件。手柄401从壳体4C的前表面31C露出。开关手柄400附接到手柄401。

布线装置1C是所谓的摇臂(跷跷板)开关。因此,当按压开关手柄400的前表面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时,手柄401移动到壳体4C以切换触点的状态(打开/关闭)。这里,壳体4C具有能够将多达三个壳体附接到安装框架8(参见图2)的尺寸(单位尺寸)。要安装布线装置1C的安装架8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描述。

这里,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盖3C在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上比本体2C大。也就是说,在左右方向上,盖3C比本体2C宽。本体2C和盖3C通过多个结合结构101C彼此结合。换句话说,布线装置1C包括包括本体2C和盖3C的壳体4C以及用于将本体2C和盖3C彼此结合的所述多个结合结构101C。

提供至少一对结合结构101C,其中结合结构101C设置在一组本体2C和盖3C在上下方向(第三方向)上的相应侧上。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对(两组)结合结构101C,其中每对的结合结构101C设置在壳体4C在上下方向的相应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上。两对的结合结构101C被布置在从前侧观察的壳体4C的四个相应角处,使得结合结构101C在壳体4C的上下方向的每个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中的每个)上在左右方向上对齐。以这种方式,本体2C和盖3C在从前侧看到的壳体4C的四个角处结合。

这里,多个结合结构101C中的每一个包括从盖3C的后表面向后突出的结合框架35C和从本体2C的每个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中的每个)在上下方向突出的结合爪25C。结合框架35C与盖3C一体化。结合爪25C与本体2C一体化。结合结构101C是所谓的卡扣配合结构,其中在结合框架35C弹性变形的同时,结合爪25C被装配在结合框架35C的孔中,从而将本体2C和盖3C彼此结合。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C还包括设置在盖3C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反端部上的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安装框架8具有沿着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穿过安装框架8的开口窗81(参见图2),本体2C和盖3C被构造成在本体2C和盖3C插入开口窗81的状态下,通过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附接到安装框架8。

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中的每一个被实现为第一实施例的布线装置1的组装框架5(参见图7A)的一部分与盖3C一体化的构造。也就是说,省略了组装框架5的第二侧部52(参见图7A)和联接部53(参见图7A)的构造被设置在盖3C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上,从而实现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因此,如图22所示,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附接件57C和第二附接件58C。第一附接件57C和第二附接件58C分别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组装框架5的第一附接件57(参见图16)和第二附接件58(参见图16)。

也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结合结构101(参见图4)和装置侧附接件102(参见图16)设置在壳体4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结合结构101和装置侧附接件102共享组装框架5。相反,在第二实施例中,至少一对结合结构101C设置在一组本体2C和盖3C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反侧上,并且至少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设置在盖3C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反侧上。

如上所述,至少一对结合结构101C优选地设置在一组本体2C和盖3C在与第一方向(前后方向)和第二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的相反端上。也就是说,盖3C在第二方向上宽,但是结合结构101C设置在第三方向上而不是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利用这种构造,与盖3C在第二方向大于本体2的宽度相对应的空间(壳体4C的容积)可用于用于将本体2C结合到盖3C的除了结合结构101C以外的部件。

此外,如同第二实施例,布线装置1C优选还包括设置在盖3C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反侧的一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在这种情况下,本体2C和盖3C优选地被配置为在本体2C和盖3C插入开口窗81(安装框架8具有沿第一方向穿过安装框架8的开口窗81)的状态下,通过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附接到安装框架8。也就是说,盖3C在第二方向上宽,但是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设置在第二方向的相反侧。利用这种构造,对应于盖3C沿第二方向宽的宽度的空间可以用于将本体2C和盖3C附接到安装框架8的装置侧附接件102C,。注意,该构造不是布线装置1C的必要结构,也可以在盖3C的第三方向的相反侧设置该对装置侧附接件102C。

该实施例的构造仅仅是示例。例如,布线装置1C不必是摇臂(跷跷板)开关,而是可以是钢琴手柄开关。此外,可以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包括变型)相结合地使用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各种构造(包括变型)。

4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接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