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文档序号:1255464 发布日期:2020-08-21 浏览:4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吸收性物品 (Absorbent article ) 是由 田笼纯太 于 2019-03-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防漏用挤压部以规定的图案形成在区域(H)的外侧,该防漏用挤压部由使吸收体凹陷而成的凹陷部构成,并且,通过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来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防漏用挤压部具备:液体引导部,其分别配置在从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的中心线(L)的两侧,并且具有使隔着中心线(L)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将从区域(H)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向中心线(L)侧引导;集液部,其位于比液体引导部靠区域(H)的远端侧的中心线(L)上,将由液体引导部引导的体液汇集;以及液体扩散部,其分别从集液部向中心线(L)的两侧延伸,使汇集的体液朝向中心线(L)的两侧扩散。(The leakage-preventing pressing portion is formed outside the region (H) in a predetermined pattern, is formed of a recessed portion formed by recessing the absorbent body, and prevents leakage from the end of the absorbent body by changing the diffusion direction of the body fluid diffused from the body fluid discharge portion corresponding region (H). The leak-proof pressing part comprises: liquid guiding part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a center line (L) from the proximal end side to the distal end side of the region (H) and have a part which makes the mutual separation distance between the center line (L) become smaller along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proximal end side to the distal end side of the region (H), and which guide the body fluid diffused from the region (H) to the outside to the center line (L) side; a liquid collection unit which is positioned on a center line (L) on the distal end side of the region (H) closer to the liquid guide unit and collects the body fluid guided by the liquid guide unit; and liquid diffusion sections which extend from the liquid collection section to both sides of the center line (L) and diffuse the collected body fluid to both sides of the center line (L).)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用于生理用卫生巾、护垫、失禁垫、盥洗用品等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所述吸收性物品,已知有在聚乙烯片或聚乙烯片层压无纺布等不透液性背面片与无纺布或透液性塑料片等透液性表面片之间夹设由棉状纸浆等构成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可靠地防止体液的泄漏,使用吸收并保持体液的功能优异的吸收体作为所述吸收体是有效的,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吸收体原本具备的体液的吸收容量,使体液的扩散区域不偏向局部而在吸收体的宽范围内扩散是尤为重要的。

被吸收体吸收后的体液进入纤维间的空隙,通过毛细管作用而在纤维间扩散。此时,在纤维间扩散的体液具有容易从纤维间空隙较大的部位向较小的部位扩散的性质。即,已知通过在吸收体形成挤压部,而使体液容易朝向该挤压部扩散。

作为形成有这样的挤压部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在后侧区域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一对后侧挤压部,该一对后侧挤压部至少挤压吸收芯体,且隔着通过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而相互分离地设置,所述一对后侧挤压部比宽度方向上的臀部翼翅的最大宽度的位置靠后侧,所述一对后侧挤压部具有宽度方向的距离随着朝向后侧而扩宽的幅宽区间。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的段落[003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前方槽,该前方槽由朝向前方而具有凸形状的中央部以及与该中央部连续且分别朝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侧部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754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设置有随着朝向后侧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后侧挤压部,但该后侧挤压部隔着通过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中心线而相互分离地设置,因此,体液容易通过该一对后侧挤压部之间向比后侧挤压部靠后侧的位置扩散,可能产生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前方槽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为朝向前方变尖且大致位于吸收性物品的纵向中心线上的连续线状,因此,朝向前方槽扩散的体液汇集于前方槽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其结果是,体液在朝向前方变尖的末端部溢出,容易向比前方槽靠前侧的位置扩散,可能产生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

对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通过以容易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的图案形成挤压部,从而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至少具备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防漏用挤压部以规定的图案形成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外侧,该防漏用挤压部至少由使所述吸收体凹陷而成的凹陷部构成,并且,通过使从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区域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来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

所述防漏用挤压部具备:

液体引导部,其分别配置在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的中心线的两侧,并且,具有使隔着所述中心线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将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向所述中心线侧引导;

集液部,其位于比所述液体引导部靠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远端侧的所述中心线上,将由所述液体引导部引导的体液汇集;以及

液体扩散部,其分别从所述集液部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使汇集的体液朝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扩散。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以容易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的图案形成挤压部,能够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向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向视图。

图4是防漏用挤压部11的俯视图。

图5是变形例的液体引导部12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集液部13的高挤压部13a的俯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防漏用挤压部11的俯视图。

图8是变形例的防漏用挤压部11的俯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俯视图。

图10是其他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俯视图(其1)。

图11是其他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俯视图(其2)。

图12是其他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俯视图(其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造〕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具备:不透液性的背面片2,其由聚乙烯片等构成;透液性的表面片3,其使经血或分泌物等(以下也统称为体液。)迅速透过;吸收体4,其由夹设在这两片2、3之间的棉状纸浆或合成纸浆等构成;以及侧无纺布7、7,其在肌肤抵接面侧的两侧部遍及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地设置。而且,在所述吸收体4的周围,在其上下端缘部,所述背面片2与表面片3的外缘部通过热熔胶等的粘接剂或热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接合方式而接合,并且,在其两侧缘部,与吸收体4相比向侧方延伸的所述背面片2与所述侧无纺布7通过热熔胶等粘接剂或热密封、超声波密封等接合方式而接合,在大致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区域(以下,也称为“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吸收体侧部位置形成有左右一对的翅膀状折翼W、W。另外,在图示例中,为了保持所述吸收体4的形状及提高扩散性,利用由皱纹纸或无纺布等构成的包覆片5围绕所述吸收体4,但也可以不设置该包覆片5。此外,在图示例中,与所述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相邻地配设有与所述表面片3大致相同形状的由亲水性的无纺布等构成的第二片6,但也可以不设置该第二片6。

另外,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是指在穿戴生理用卫生巾1时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包括阴道口)对置配置的区域。在如本生理用卫生巾1那样在两侧部形成有翅膀状折翼W、W的情况下,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卫生巾长度方向的范围能够为翅膀状折翼W的基端部处的卫生巾长度方向的范围,在未形成所述翅膀状折翼W的情况下,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卫生巾长度方向的范围能够为从自生理用卫生巾1的前侧端缘向后方60mm~80mm的位置起算沿卫生巾长度方向的70mm~90mm的长度的范围。此外,在如本生理用卫生巾1那样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两侧部形成有沿着卫生巾长度方向的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10的情况下,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卫生巾宽度方向的范围能够为这些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10的分离宽度内,在未形成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的情况下,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卫生巾宽度方向的范围能够为以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为中心的30mm~50mm的宽度内。

以下,进一步对所述生理用卫生巾1的构造进行详细叙述。作为所述背面片2,使用聚乙烯等至少具有防水性的片材,从防止闷热的观点出发,期望使用具有透湿性的片材。作为该防水/透湿性片材,适合使用微多孔性片,该微多孔性片是在向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熔融混合无机填充剂而成型为片材之后,通过沿单轴或二轴方向延伸而得到的。可以在所述背面片2的非肌肤侧面(外表面)沿着卫生巾长度方向形成一条或多条粘合剂层(未图示),在向身体穿戴时,将生理用卫生巾1固定于内衣。作为所述背面片2,也可以使用将塑料膜与无纺布层叠而成的聚拉米无纺布。

接着,作为所述表面片3,适合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材料纤维,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之外,还能够为人造丝、铜氨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能够使用通过热粘合法、水刺法、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法而得到的无纺布。在这些加工法中,对于本生理用卫生巾1而言,尤其优选纤维间空隙较大的透气型的热粘合无纺布(将热熔接纤维作为原料,通过热风处理机而形成了无纺布构造)。在所述表面片3上形成有大量的透孔的情况下,体液迅速地被吸收,干触性优异。无纺布的纤维可以是长纤维或短纤维中的任意一种,但为了得到毛巾质地的手感,可以优选使用短纤维。此外,为了容易进行压花处理,可以使用熔点比较低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纤维。此外,也能够适宜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排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的复合纤维。

夹设在所述背面片2与表面片3之间的吸收体4例如可以由纸浆和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例如能够作为粒状粉而混入到构成吸收体的纸浆中。作为所述纸浆,举出从木材得到的化学纸浆、溶解纸浆等的由纤维素纤维、人造丝、醋酸盐等人工纤维素纤维构成的纸浆,纤维长度比阔叶树纸浆长的针叶树纸浆在功能及价格方面适合使用。

本生理用卫生巾1优选为降低了吸收体4的单位重量的薄型的纤细卫生巾。通过降低吸收体4的单位重量,吸收体4的每单位面积的吸收容量变小,具有体液容易在平面方向上扩散这样的性质。因此,在薄型卫生巾中,通过使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能够充分发挥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泄漏这样的本发明的效果。所述纸浆的单位重量可以为50g/m2~300g/m2,优选为80g/m2~220g/m2,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重量可以为30g/m2~180g/m2,优选为50g/m2~160g/m2。这些纸浆及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重量不需要固定,也可以根据吸收体的部位而变化。例如,能够在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H对应的区域形成提高了纸浆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重量的高吸收部。

也可以在所述吸收体4中混合合成纤维。所述合成纤维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等聚酯系、尼龙等聚酰胺系、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也可以为混合它们中的2种而得到的合成纤维。此外,也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排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所述合成纤维在为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期望使用利用亲水化剂进行了表面处理的纤维,使得具有相对于体液的亲和性。

根据需要而与所述表面片3的非肌肤侧相邻配置的亲水性的第二片6相对于体液具有亲水性即可。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使用人造丝、铜氨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而使用原材料本身具有亲水性的纤维,或者使用利用亲水化剂对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进行表面处理而赋予亲水性的纤维。此外,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排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期望通过热熔胶粘接剂等将所述第二片6与吸收体4(包覆片5)接合。通过将所述第二片6与吸收体4接合,能够使体液从所述第二片6向吸收体4迅速地转移。

在图示例中,如图2及图3的横向剖视图所示,所述表面片3的宽度尺寸比吸收体4的宽度稍长,仅覆盖吸收体4即可,在其外方侧配设有与所述表面片3不同的侧无纺布7,具体而言,根据防止经血或分泌物等浸透或者提高肌肤触感等的目的,配设有使用实施了适当的防水处理或亲水处理的无纺布原材料而构成的侧无纺布7。

作为上述侧无纺布7,能够使用以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再生纤维等为原材料并通过适当的加工法而形成的侧无纺布。作为侧无纺布,为了提高体液的隠蔽性,可以优选使用提高了基重的无纺布。具体而言,期望使用将基重设为13g/m2~23g/m2而制作的无纺布。此外,为了可靠地防止体液的透过,适当使用涂敷了硅系、石蜡系、烷基氯化铬系防水剂等而得到的防水处理无纺布。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从规定的内侧位置到背面片2的外缘的范围内,通过热熔胶等粘接剂将所述侧无纺布7的比宽度方向中间部靠外侧的部分粘接,利用这些所述侧无纺布7与背面片2的层叠片部分,在吸收体4的两侧部形成不夹设吸收体4的折翼部。通过该折翼部,能够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大致相当的吸收体侧部位置处形成左右一对的翅膀状折翼W、W。在该翅膀状折翼W、W的外表面侧分别具备粘合剂层(未图示),在向内裤穿戴时,将所述翅膀状折翼W、W在基端部的折返线RL位置处向相反侧折返,卷绕于内裤的裆部部分进行固定。另一方面,所述侧无纺布7的内方侧部分在层叠于表面片3的肌肤侧的状态下粘接于吸收体4侧(表面片3的肌肤侧面)。

〔挤压部〕

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至少由使所述吸收体4凹陷而成的凹陷部构成的挤压部以规定的图案形成在规定的区域。所述挤压部可以通过从肌肤侧面(表面片3侧的面)挤压吸收体4而仅使吸收体4凹陷,也可以通过从覆盖吸收体4的肌肤侧面的包覆片5的肌肤侧面进行挤压而使所述包覆片5及吸收体4一体地凹陷,还可以在向吸收体4的肌肤侧面层叠了表面片3及根据需要的第二片6的状态下,通过从肌肤侧面挤压所述表面片3而使从所述表面片3到吸收体4一体地凹陷。在它们之中,除了为了抑制被吸收体4吸收的体液的扩散之外,还为了抑制被表面片3吸收的体液的扩散并且防止在表面片3的表面流动的体液的泄漏,优选利用使从表面片3到吸收体4一体地凹陷而成的凹陷部来形成所述挤压部。

在图1所示的生理用卫生巾1中,作为所述挤压部,设置有: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其分别沿着卫生巾长度方向配设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至少两侧部,用于阻挡排出的体液;以及防漏用挤压部11,其配设在比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靠外侧的位置,通过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来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的泄漏。

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是为了起到如下作用而设置的: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两侧部,在穿戴时表现出针对从两侧朝向宽度方向内侧作用的由腿的根部的内侧部分产生的腿压等的抵抗力,使由该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10包围的区域内贴合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并且,阻挡被吸收体4吸收的体液或在表面片3的表面流动的体液,抑制体液向比该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靠外侧的位置扩散。

作为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能够广泛使用配设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至少两侧部的公知的方式。例如,在图示例中,由包围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周围的环状的椭圆形形成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此外,也可以由分别独立地配设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两侧部的左右对称的弧状线形成,还可以形成为后端或前端开放的大致コ字形(大致C字形)的图案,即,具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凸出或凹陷的曲线形状的左右对称的图案。此外,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在图示例中由在全长范围内挤压的连续线构成,但也可以由间歇地设置有非挤压部的间歇线形成。

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也可以由挤压深度大致均匀的挤压槽构成,但优选如图示例那样,由低挤压部和与该低挤压部相比使槽深度增大了的高挤压部构成。在图中,涂黑的部分是高挤压部,除此以外的部分是低挤压部。所述高挤压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作为所述高挤压部的平面形状,能够广泛使用公知的形状,例如能够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心形、星形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它们中的2个以上的组合。

接着,对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进行说明。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设置有该防漏用挤压部11这一点是特征点。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用于通过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向吸收体4的内部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而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的泄漏。

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设置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外侧,期望设置在与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分离的外侧。由此,能够防止越过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向外侧扩散的体液朝向吸收体4的端部扩散,能够提高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泄漏的防泄漏效果。与所述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的分离距离(直线上的最小分离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当过于近时,容易产生从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起的连续的流动,当过于远时,体液的扩散范围扩宽而难以汇集,因此,可以为5mm~30mm,优选为7mm~15mm。另一方面,防漏用挤压部11与吸收体4的端缘的分离距离(直线上的最小分离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从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缘泄漏的观点出发,可以为10mm以上。

关于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也与上述的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0同样,可以由槽深度大致均匀的挤压槽构成,但优选如图示例那样,由低挤压部和与该低挤压部相比使槽深度增大了的高挤压部构成。

作为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的平面图案,详细地如图4所示,具备:液体引导部12,其分别配置在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的中心线L的两侧,并且具有使隔着所述中心线L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集液部13,其位于比该液体引导部12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的所述中心线L上;以及液体扩散部14,其分别从该集液部13向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延伸,由此,整体上形成大致丝带形(大致蝴蝶结形)。

所述液体引导部12具有将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向中心线L侧引导的作用。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扩散的体液在防漏用挤压部11中首先到达液体引导部12,沿着该液体引导部12被向中心线L侧引导。

如图4所示,所述液体引导部12、12优选在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配置有1根,这些液体引导部12、12之间隔着所述中心线L而相互分离。如图4所示,在将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下侧且将远端侧朝向上侧而配置的情况下,两侧的液体引导部12、12配置为大致ハ字形(尖端未结合的大致倒V字形)。通过分别分离地配置在中心线L的两侧,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容易通过设置于中央部的分离部而流通。作为该分离宽度A,可以为2mm~10mm,优选为2mm~7mm。当小于2mm时,体液难以在两侧的液体引导部12,12之间的分离部流通,当大于10mm时,如果没有将集液部13形成为较大的形状,则无法利用集液部13接住体液,体液容易向防漏用挤压部11的外侧流动。

所述液体引导部12分别由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这一侧鼓出的曲线形成,这在容易使体液朝向中心线L扩散这一方面是优选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鼓出的曲线或直线等形成。

所述液体引导部12至少在中心线L这一侧具有使隔着中心线L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即可,比该部分靠外侧的部分也可以如图示例那样形成为前端(宽度方向外侧的前端)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弯曲。前述的隔着中心线L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的长度(与中心线L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是任意的,但为了充分地得到将扩散的体液沿着液体引导部12向中心线L侧引导的效果,相对于液体引导部12的整体的长度(与中心线L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为1/2以上,优选为2/3以上。此外,从中心线L到液体引导部12的前端为止的长度B优选比液体扩散部14的从中心线L到前端为止的长度C长(B>C),以避免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扩散的体液直接到达液体扩散部14。

所述液体引导部12优选形成为,使纤维的平均密度随着接近所述中心线L而渐渐变高。由此,在液体引导部12中,通过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体液容易朝向中心线L扩散,体液容易汇集于所述集液部13。纤维的平均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的密度的平均值。在渐渐提高纤维的平均密度时,能够通过缩窄纤维密度相对高的高挤压部12a的间隔来提高纤维的平均密度,因此,如图5所示,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液体引导部12由低挤压部和高挤压部12a构成,随着接近中心线L而渐渐缩窄高挤压部12a的间隔。

所述集液部13具有阻挡并汇集由两侧的液体引导部12、12引导到中心线L侧的体液的作用。该集液部13成为向之后的液体扩散部14扩散的基点。

所述集液部13位于比所述液体引导部12的中心线L侧的端缘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的中心线L上。即,以堵塞在中心线L的两侧分离地配置的液体引导部12、12的间隙的方式与液体引导部12、12的端缘相邻地设置所述集液部13。因此,所述汇集部13阻止通过液体引导部12、12间的分离的间隙向外侧扩散的体液进一步向外侧扩散。

所述汇集部13可以在所述液体引导部12的中心线L侧的端缘连续地配置,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分离地配置。在连续地配置的情况下,体液容易从液体引导部12向集液部13转移,从而顺畅地进行之后的向液体扩散部14的扩散。另一方面,在分离地配置的情况下,在液体引导部12与集液部13之间存在纤维间空隙相对大的非挤压部,因此,体液从液体引导部12向集液部13的转移变得缓慢,能够防止因体液急剧地汇集于汇集部13而使体液在汇集部13溢出并向外侧扩散所引起的泄漏。所述汇集部13与液体引导部12的分离距离(直线上的最小分离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mm~5mm程度。

所述集液部13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大致圆形,使得阻挡体液,容易使汇集到的体液分散。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形成为大致圆形的低挤压部的中央配置有1个高挤压部13a。由此,体液的扩散方向没有受到限定,能够向任意的方向大致均等地分散而容易使体液扩散。

配置于所述集液部13的高挤压部13a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形成为容易产生沿着所述液体扩散部14的液体扩散的形状。具体而言,除了图4所示的圆形之外,如图6所示,还能够形成为X形或菱形(图示的例子中为正方形)等。在为圆形的情况下,容易向全部的方向大致均等地扩散。在为X形的情况下,抑制了向沿着中心线L的方向的体液扩散,容易向倾斜方向扩散。在为菱形等四边形的情况下,容易将体液的扩散向高挤压部13a的形状中的倾斜方向(朝向顶点的方向)引导。另外,所述菱形优选构成为将一边沿着宽度方向而配置的正方形倾斜45°而配置的结构,即构成为将菱形的任意对角线沿着中心线L而配置的结构,使得抑制向沿着中心线L的方向(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到远端侧)的体液扩散,容易引导向中心线L的两侧方向的体液扩散。

配置于所述汇集部13的高挤压部13a也可以形成为与配置于其他部位的高挤压部大致相同的面积,但优选形成为比配置于其他部位的高挤压部大的面积。由此,能够强化集液部13的作为障壁的功能,能够防止体液通过集液部13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向远端侧转移。

所述液体扩散部14具有使汇集于所述集液部13的体液朝向中心线L的两侧扩散的作用。由此,能够使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向外侧扩散的体液的方向(大致沿着所述中心线L扩散的体液的方向)向中心线L的两侧方向分散,难以产生朝向吸收体4的端部的体液的扩散,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

所述液体扩散部14能够使汇集于集液部13的体液迅速地扩散,因此,优选从所述集液部13连续地延伸。液体扩散部14与集液部13连续是指,所述低挤压部彼此连续。此外,在如后述那样液体扩散部14在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多个的情况下,只要至少2个液体扩散部14、14连续即可,也可以存在不连续而分离配置的液体扩散部14。

所述液体扩散部14延伸的方向与所述中心线L延伸的方向不平行即可。为了使体液难以朝向吸收体4的端部扩散,并且,防止与液体引导部12接近而使体液从液体引导部12直接向液体扩散部14扩散,优选液体扩散部14延伸的方向相对于中心线L具有规定的角度。具体而言,相对于所述中心线L可以为30°~150°,优选为60°~120°。

所述液体扩散部14也可以配置为从集液部13向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仅延伸出1根,但优选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多个。由此,汇集于集液部13的体液能够沿着液体扩散部14向两侧迅速地扩散,能够防止体液在集液部13溢出而朝向吸收体4的端部扩散。作为液体扩散部14的根数,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为各2个,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为各3根,还可以为未图示的各4根以上。

所述液体扩散部14的平面形状为直线、曲线、折线、波状线等任意的形状,但为了使体液容易沿着液体扩散部14扩散,并且,在如图示例那样在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配置了多条液体扩散部14、…时,使被液体扩散部14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变大,能够在该区域保持更多的体液,优选为如图4及图7所示那样的曲线。尤其是在如图4及图7所示那样在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多条液体扩散部14、…的情况下,优选至少将配置在最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的液体扩散部14形成为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这一侧鼓出的曲线,并且,至少将配置在最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的液体扩散部14形成为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鼓出的曲线。由此,被这些液体扩散部14、14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变大,能够在该区域保持更多的体液。

在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配置有多个液体扩散部14、…的情况下,如图4及图7所示,分别配置在最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近端侧及最靠远端侧的液体扩散部14、14的末端部(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优选形成为,随着与集液部13分离,相互的分离距离渐渐变窄。由此,扩散到液体扩散部14的前端为止的体液容易滞留在周围被液体扩散部14、…大致包围的区域内,能够抑制进一步向外侧扩散。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泄漏的防泄漏效果。

如图7及图8所示,也可以是,向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延伸的多个液体扩散部14、…中的至少2个液体扩散部14、14在末端部处连接(连结)。通过在末端部处连接,2个液体扩散部14、14形成闭合的环状,体液更加容易滞留在该环内。

为了使体液容易滞留在被多个液体扩散部14、…包围的区域内,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被该多个液体扩散部14、…包围的区域内的全部或一部分设置挤压区域15,在图示例中为全部区域(图中的斜线区域)。所述挤压区域15是如下凹陷区域:以与所述液体扩散部14的低挤压部大致相同的深度或更浅的深度形成,使从表面片3侧的面至少到吸收体4优选从表面片3到吸收体4一体地凹陷而成。由此,该挤压区域15的纤维间空隙小于比所述液体扩散部14靠外侧的区域的纤维间空隙,通过毛细管作用,体液容易滞留在挤压区域15。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的平面图案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心线L大致左右对称,并且,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前侧及后侧,所述中心线L分别设置在与通过生理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大致一致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朝向前侧及后侧扩散的体液从吸收体4的前端及后端泄漏即所谓的前泄漏及后泄漏。在将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的平面图案形成为相对于中心线L左右对称的情况下,在佩戴者的体位为立位、座位、仰卧位等大致左右对称的姿势下其效果显著。

另外,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也可以仅设置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一侧而不设置于另一侧。此外,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也可以在各个区域串联或并联地配置有多个。此外,也可以配置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两侧及倾斜方向中的任意一方。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的平面图案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心线L左右非对称。在该情况下,防漏用挤压部11的配置优选如图示例那样配置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倾斜方向位置(防漏用挤压部11的中心线L与生理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不重叠的、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中心线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位置)。由此,能够以如下方式使中心线L的两侧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即,使配置于比所述中心线L靠生理用卫生巾1的侧方侧的部分形成为适于捕捉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沿生理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扩散的体液的图案,使配置于比所述中心线L靠生理用卫生巾1的中心侧的部分形成为适于捕捉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沿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扩散的体液的图案等。例如,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液体扩散部14中的比中心线L靠生理用卫生巾1的侧方侧的部分与比中心线L靠中心侧的部分相比,增大了液体引导部12与液体扩散部14的分离距离,使得通过液体引导部12而引导的体液难以向液体扩散部14转移。由此,流向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侧方侧的体液在被液体引导部12可靠地汇集于汇集部13之后,分散地扩散到多个液体扩散部14、…,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少体液向吸收体4的侧方的扩散量。在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图案的情况下,在佩戴者为侧卧位等特定的体位时体液容易向侧方扩散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体液扩散的抑制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对地增加配置于比所述中心线L靠生理用卫生巾1的中心侧的部分的扩散部14的根数,来进一步减少体液向吸收体4的侧方扩散的扩散量,对此未图示。

在由以上结构构成的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在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中,在利用所述液体引导部12将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汇集于所述集液部13之后,使其分别沿着所述液体扩散部14、…朝向所述中心线L的两侧扩散。因此,通过设置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能够将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控制为与朝向吸收体4的端部的方向(中心线L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够防止从吸收体4的端部的泄漏。

此外,如图4所示,即便在所述液体引导部12无法向所述汇集部13引导且体液横切液体引导部12而扩散的情况下,由于在该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配置有多个液体扩散部14、…,因此,这些液体扩散部14、…也起到堤防的作用而阻挡体液的扩散,能够抑制体液向比防漏用挤压部11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远端侧的位置扩散。

〔其他方式例〕

在上述方式例中,以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设置在生理用卫生巾1的大致中央部的所谓的日用的生理用卫生巾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如图10~图12所示,也可以为所谓的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1,该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1由下裆区域、前侧区域、以及后侧区域构成,在两侧部设置有所述翅膀状折翼W、W的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位于该下裆区域,该前侧区域是从所述下裆区域到前侧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前端的区域,在穿戴时覆盖佩戴者的下腹部,该后侧区域是从所述下裆区域到后侧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后端的区域,在穿戴时覆盖佩戴者的臀部,所述后侧区域与所述前侧区域相比在卫生巾长度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所述后侧区域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臀部保持用折翼WB、WB

在图10中,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前侧即所述前侧区域设置有1个而未设置在后侧区域。通过将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设置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前侧,能够在相比于后侧区域比较窄的前侧区域抑制体液沿卫生巾长度方向扩散,能够防止从前端的泄漏。

在图11及图12中,所述防漏挤压部11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前侧及后侧,即在从所述下裆区域到前侧区域的区域以及所述后侧区域分别各设置有1个。尤其是设置于后侧区域的防漏用挤压部11优选配置为与臀部保持用折翼WB的最大宽度位置(臀部保持用折翼WB向宽度方向的最靠外侧突出的位置,图中的单点划线所示的位置)重叠。由此,即便在沿长度方向扩散的体液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而沿宽度方向扩散的情况下,由于臀部保持用折翼WB在宽度方向的宽范围内延伸,因此,也能够防止从宽度方向端缘的泄漏。在将设置于后侧区域的防漏用挤压部11配置为与臀部保持用折翼WB的最大宽度位置重叠时,(1)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配置为防漏用挤压部11的所述汇集部13与所述最大宽度位置重叠,(2)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为防漏用挤压部11的所述液体引导部12与所述最大宽度位置重叠。在前者(1)的情况下,即便汇集于所述汇集部13的体液顺着液体扩散部14沿宽度方向扩散,但由于是臀部保持用折翼WB的最大宽度位置,因此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从宽度方向端缘的泄漏。在后者(2)的情况下,即便体液顺着液体引导部12向宽度方向外侧扩散,由于是臀部保持用折翼WB的最大宽度位置,因此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从宽度方向端缘的泄漏。

另外,所述防漏用挤压部11也可以仅设置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H的后侧,即所述后侧区域而不设置于下裆区域及前侧区域。在图10~图12中,在由低挤压部和高挤压部构成的挤压部中,利用涂黑的部分图示高挤压部而省略低挤压部的外缘的图示。

以下,附记本发明的优选方案。

(附记1)

作为附记1的方案,在至少具备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中,防漏用挤压部以规定的图案形成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外侧,该防漏用挤压部至少由使所述吸收体凹陷而成的凹陷部构成,并且,通过使从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区域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来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所述防漏用挤压部具备:液体引导部,其分别配置在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的中心线的两侧,并且,具有使隔着所述中心线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将从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向所述中心线侧引导;集液部,其位于比所述液体引导部靠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远端侧的所述中心线上,将由所述液体引导部引导的体液汇集;以及液体扩散部,其分别从所述集液部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使汇集的体液朝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扩散。

在上述附记1的方案中,为了通过使从与佩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区域(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向外侧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变化来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而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外侧以规定的图案形成防漏用挤压部。作为所述防漏用挤压部的图案,包括:液体引导部,其分别配置在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的中心线的两侧,并且,具有使隔着所述中心线的相互的分离距离随着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近端侧朝向远端侧而变小的部分;集液部,其位于比该液体引导部靠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远端侧的所述中心线上;以及液体扩散部,其分别从该集液部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在以这种图案形成的防漏用挤压部中,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朝向外侧扩散的体液被所述液体引导部向防漏用挤压部的所述中心线侧引导,在使由该液体引导部引导的体液汇集于所述集液部之后,该汇集的体液通过所述液体扩散部朝向中心线的两侧扩散。因此,通过设置这种图案的防漏用挤压部,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扩散的体液的扩散方向向与朝向吸收体的端部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与所述中心线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因此,能够防止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泄漏。此外,即便在存在无法由所述液体引导部向所述汇集部引导而横切液体引导部向比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靠远端侧扩散的体液的情况下,由于在该远端侧设置有所述液体扩散部,因此,该液体扩散部起到堤防的作用,可靠地阻挡体液,由此也能够防止朝向吸收体的端部的扩散。

(附记2)

作为附记2的方案,提供附记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防漏用挤压部至少配置在所述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

在上述附记2的方案中,通过将所述防漏用挤压部至少配置在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的前侧及后侧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能够防止从吸收体的前后端部的泄漏。

(附记3)

作为附记3的方案,提供附记1或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液体引导部分别分离地配置在所述中心线的两侧。

在上述附记3的方案中,通过将所述液体引导部分别分离地配置在所述中心线的两侧,从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向外侧扩散的体液容易通过两侧的液体引导部的分离的部分而直接向所述集液部扩散。

(附记4)

作为附记4的方案,提供附记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液体引导部与所述集液部连续或分离地配置。

在上述附记4的方案中,在将所述液体引导部与所述集液部连续配置的情况下,体液容易从液体引导部向集液部转移。另一方面,在将这些挤压部分离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在液体引导部与集液部之间存在纤维间空隙较大的非挤压部,因此,体液从液体引导部向集液部的转移变得缓慢,能够防止体液急剧地向集液部汇集。

(附记5)

作为附记5的方案,提供附记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液体引导部以使纤维的平均密度随着接近所述中心线而渐渐变高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附记5的方案中,通过以使纤维的平均密度随着接近所述中心线而渐渐变高的方式形成液体引导部,在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下容易产生朝向所述中心线侧的体液的流动。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随着接近所述中心线而渐渐提高纤维的平均密度:使所述液体引导部由低挤压部和高挤压部构成,随着接近所述中心线而渐渐缩窄高挤压部的间隔。

(附记6)

作为附记6的方案,提供附记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集液部具有低挤压部和高挤压部,所述高挤压部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圆形、X形、菱形中的任意一种的形状。

在上述附记6的方案中,为了容易将汇集于所述集液部的体液分散地扩散到液体扩散部而将所述高挤压部形成为规定的平面形状。

(附记7)

作为附记7的方案,提供附记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多个所述液体扩散部分别沿不同的方向从所述集液部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

在上述附记7的方案中,通过形成为多个所述液体扩散部分别沿不同的方向从集液部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从而汇集于集液部的体液容易朝向多个方向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扩散,容易产生沿着液体扩散部的体液的扩散。

(附记8)

作为附记8的方案,提供附记7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的多个所述液体扩散部中的至少2个所述液体扩散部在末端部处连接。

在上述附记8的方案中,通过将向所述中心线的两侧延伸的多个液体扩散部中的至少2个液体扩散部在末端部处连接,从而体液容易向形成为环状的这些至少2个液体扩散部的内部扩散,能够抑制体液进一步向外侧的扩散。

(附记9)

作为附记9的方案,提供附记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防漏用挤压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而左右对称或左右非对称。

在上述附记9的方案中,在将所述防漏用挤压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而左右对称的情况下,在佩戴者为立位、座位、仰卧位等体位中能够提高体液扩散的抑制效果,在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情况下,在佩戴者为侧卧位等特定的体位中能够提高体液扩散的抑制效果。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1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048764号而主张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并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生理用卫生巾、2…背面片、3…表面片、4…吸收体、5…包覆片、6…第二片、7…侧无纺布、10…体液排出部用挤压部、11…防漏用挤压部、12…液体引导部、13…集液部、14…液体扩散部、15…挤压区域、H…体液排出部对应区域、L…中心线。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