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文档序号:1255471 发布日期:2020-08-21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吸收性物品 (Absorbent article ) 是由 丸山贵史 曽我部瑶介 石川青 黑田贤一郎 野田祐树 于 2018-12-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R1),其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R2),其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分别设有多个成为将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弯折的基点的弯折基点部(80)。带构件固定于第1区域。第2区域的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比第1区域的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短。(Provided is an absorbent article which can be cleanly discarded by a belt member for post-treatment while maintaining a state in which the absorbent article is compactly wound into a roll. The absorbent article (10) has a main body (20) and a belt member (60) for post-treatment. The main body part has: a 1 st region (R1) located on one side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center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of the main body portion; and a 2 nd region (R2) located on the other side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center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of the main body portion. A plurality of bending base point portions (80) serving as base points for bending the main body portion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are provided in the 1 st region and the 2 nd region, respectively. The strap member is fixed to zone 1. The average interval of the base bending points in the 2 nd region is shorter than the average interval of the base bending points in the 1 st reg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在将这样的具有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废弃时,使用者以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为中心地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卷成卷,利用带构件将该卷成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07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废弃时的吸收性物品吸收了体液,与使用前相比其厚度较厚。因此,在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卷成卷时,有时难以紧凑地卷成卷。因此,有时无法使用带构件将吸收性物品在卷成卷的状态下固定。

因而,期望一种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其中,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所述弯折基点部成为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弯折的基点,所述带构件固定于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比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短。

另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其中,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所述弯折基点部成为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弯折的基点,所述带构件固定于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比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短。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图6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的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得以明确。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其中,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所述弯折基点部成为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弯折的基点,所述带构件固定于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比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短。

使用者在废弃时从第2区域侧起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利用带构件将卷成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固定。此时,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的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较短,因此能够紧凑地卷成卷。另外,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也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区域和第2区域都卷成卷,并且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由此,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数量比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多。

采用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中弯折基点部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卷成卷的状态的内侧形成有很多变形基点,从而更易于紧凑地卷成卷。

另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所述主体部具有:第1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其中,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所述弯折基点部成为将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弯折的基点,所述带构件固定于所述第1区域,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比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短。

使用者在废弃时从第2区域侧起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利用带构件将卷成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固定。此时,卷成卷时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沿着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部分卷起。由于第1区域的弯折基点部的平均间隔较短,因此能够以较短的间隔将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弯折。由此,即使在将第2区域卷成卷的状态下在外表面形成有凹凸,也易于将第1区域卷成圆形形状。另外,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也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因此能够利用弯折基点部将第1区域和第2区域都紧凑地卷成卷,并且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由此,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数量比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多。

采用另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中弯折基点部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卷成卷的状态的外侧形成有很多变形基点,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1区域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后侧。

使用者通常在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缘或者后端缘起开始沿前后方向卷。其中,约八成的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缘起开始卷。由此,优选的是,带构件设于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于后侧的区域。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比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长。

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较长,因此能够利用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覆盖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从而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包括至少将所述吸收芯沿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压缩部。

压缩部与未形成压缩部的区域相比,刚度较高并且厚度较薄。通过该压缩部构成弯折基点部,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压缩部从肌肤相对面侧朝向非肌肤相对面侧凹陷。

使用者通常在废弃时以附着有排泄物的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由于压缩部从肌肤相对面侧朝向非肌肤相对面侧凹陷,因此易于以使肌肤相对面侧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以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包括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的所述吸收芯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不同。

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相比,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吸收芯的厚度和刚度不同。通过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构成弯折基点部,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是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较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

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沿着宽度方向设置,

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的剖视图中,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肌肤相对面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使用者通常在废弃时以附着有排泄物的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易于以使肌肤相对面侧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以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包括以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痕。

通过折痕的弯折趋势易于以使肌肤相对面侧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以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

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的变形基点沿着宽度方向延伸,从而易于将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沿前后方向卷成卷。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具有:第1弯折基点部,该第1弯折基点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以及第2弯折基点部,该第2弯折基点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所述第1弯折基点部的数量比所述第2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多。

由于第1弯折基点部的数量比第2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多,因此在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相比于宽度方向,更易于沿前后方向卷成卷。由此,更易于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紧凑地卷成卷,另外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弯折基点部在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区域中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到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为止的范围内设有三个以上。

将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卷成卷的状态的周长通常成为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大约1/3。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成为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表面的部分。通过在该部分设有三个以上的弯折基点部,从而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护垫、母乳垫、成人用失禁垫、粪便垫或者吸汗片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内衣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而使用的物品。

另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有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尺寸关系、比例互不相同的部分。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在此,“肌肤相对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面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相反的一侧。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主体部20包括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表面片21、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片22以及配置于表面片21与背面片22之间的吸收芯23。表面片21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方向。背面片22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吸收芯23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延伸。

主体部20可以具有:第1区域R1,其相对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20CL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一侧;以及第2区域R2,其相对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20CL位于前后方向L上的另一侧。第1区域R1是固定有带构件60的区域,第2区域R2是未固定带构件60的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1区域R1相对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20CL位于后侧,第2区域R2相对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20CL位于前侧。第1区域R1是主体部20的后端缘与中心20CL之间的区域,第2区域R2是主体部20的前端缘与中心20CL之间的区域。

主体部20可以具有压缩部26。压缩部26至少将吸收芯23沿厚度方向压缩而成即可,也可以将表面片21和吸收芯23压缩而成。另外,压缩部26与周围相比密度较高,其刚度较高。压缩部26可以从肌肤相对面侧T1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凹陷。通过从表面片侧向背面片侧压缩,使压缩部26成为从肌肤相对面侧T1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凹陷的形状。

吸收芯23可以具有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和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7(参照图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是与周围相比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区域。在此,“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是指不具有吸收芯的区域(即单位面积重量为零的区域)、或者由吸收芯的具有以下单位面积重量的部分构成的区域:该单位面积重量比吸收芯的在该区域的周围的部分的单位面积重量低。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7是与周围相比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高的区域。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和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7构成后述的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

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臀部翼片50。臀部翼片50是在比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20CL靠后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鼓出的部分。臀部翼片50是相对于吸收芯23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向外侧鼓出的部分。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翼部。主体部20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排泄口相对区域S1。排泄口相对区域S1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存在吸收芯23的区域。

如图2所示,主体部20可以具有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合部52、70。粘合部52、70是设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剂的区域。粘合部可以包括主体粘合部70和翼片粘合部52。

能够利用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合部52、70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内衣等穿着物品。另外,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还能够利用粘合部52、70在卷起吸收性物品10的状态下固着带构件60,从而维持卷起的状态。因而,粘合部52、70能够兼用于固定于衣物的用途和固着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用途这两个用途。

主体粘合部70设于在吸收性物品10的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3重叠的区域。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70至少从排泄口相对区域S1向吸收性物品10的后方连续地或者间断地延伸。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其他方式中,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翼片粘合部52设于臀部翼片50。

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具有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折痕可以是以使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痕。在图1、图2所示的例子中,吸收性物品10的折痕具有第1折痕F1、第2折痕F2以及第3折痕F3。第1折痕F1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的折痕。第2折痕F2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E2的折痕。第3折痕F3配置于第1折痕F1与第2折痕F2之间。另外,折痕也可以设置四条以上。折痕是在包装吸收性物品时用于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T1作为内侧地折叠吸收性物品10的线。

带构件60固定于主体部20的第1区域R1。如图3所示,带构件60可以具有固定于主体部20的固定部62。固定部62可以设于带构件60的一端。固定部62可以利用粘接剂等粘接手段固定于主体部20。固定部62可以固定于构成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

另外,带构件60可以具有未固定于主体部20的非固定部64。非固定部64是未固定于背面片22并供使用者操作带构件60的部分。更详细而言,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在拉拽非固定部64或者以固定部62为基点将非固定部64折回之后,将非固定部64固着于主体部20。非固定部64可以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伸长。非固定部64的伸长方向可以是从固定部62朝向非固定部64的方向。在固定部62和非固定部64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结构中,伸长方向可以是前后方向L。在此,“伸长”包括由“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引起的伸长。作为一例,带构件60可以由伸缩性片、膜构成。

也可以在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设置临时固定部(未图示)。临时固定部可以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合于作为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通过设置临时固定部,能够抑制在使用带构件60前(制造时、穿着时)非固定部64翘起或者非固定部64弯折。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可以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由于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因此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容易将临时固定部剥离,能够抓住非固定部64来操作带构件60。作为临时固定部的固定手段,能够例示粘接剂、压花加工、热熔接、超声波熔接,能够与固定部62相比减少粘接剂的涂敷量(面积、单位面积重量),或者与固定部62相比减弱压花加工的压缩。另外,临时固定部也可以由主体部的外缘的压花构成。

带构件60可以构成为,在废弃吸收性物品10时,固着于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卷起的状态的主体部20,维持吸收性物品10被卷起的状态。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0固着。非固定部64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另外,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0固着。固定部62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在废弃时借助主体粘合部70固着于主体部20。在带构件60利用主体部20的粘合部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中,可以不在非固定部64设置粘合剂等固着手段。

如图2所示,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带构件60也可以是被主体部20隐藏的状态。如图4所示,带构件60也可以在伸长了的状态(伸长状态)下相对于主体部20的外缘20E向外侧伸出。使用者能够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并沿前后方向L卷起主体部20之后,使带构件60相对于主体部20的外缘20E向外侧伸出,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参照图4)。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不会附着经血那样的体液。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通过将向外侧伸出的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粘合部70等,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的状态。在此,经血那样的体液不会附着于带构件60,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主体粘合部70的接合力的降低或者带构件的固着手段的接合力的降低。而且,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带构件60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未相对于主体部20的外缘20E向外侧延伸,因此带构件60不会直接接触穿着者的肌肤。因而,能够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适感、不快感。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相对于主体部20的外缘20E向外侧伸出。也可以是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能够视觉确认带构件60的状态。

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使用者通常在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时,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或者后端缘E2起开始沿前后方向L卷。其中,约八成的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起开始卷。由此,带构件60优选设于相对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20CL位于后侧的区域。带构件60的至少局部可以跨着吸收芯23的后端缘或者配置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另外,更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第1折痕F1~第3折痕F3中的最后侧的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约八成的使用者从前侧起开始卷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通过带构件60设于比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从而很多使用者能够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起开始卷并利用带构件60将卷绕终端部分固着。

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例。表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为30g/m2的热风无纺布(PE/PET)构成。可以在表面片与吸收芯之间设置第二片。作为第二片,可以由与表面片同样的材料构成。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可以不配置表面片而配置侧片。作为侧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为13g/m2的SMS无纺布(PP)构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可以由针叶树牛皮浆粕和高吸收聚合物构成。高吸收聚合物的重量相对于吸收材料整体的重量的比例可以是10%。吸收芯的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在内的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构成为比吸收芯的周围的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高。吸收芯的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在内的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950g/m2,吸收芯的周围的区域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300g/m2。背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为23.5g/m2的聚乙烯膜(非透气类型)构成。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形成有将表面片和吸收芯沿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压缩部。主体粘合部可以由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构成。主体粘合部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27g/m2。主体粘合部可以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地设有六条。可以是,各主体粘合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5mm,各主体粘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320mm。可以是,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420mm,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200mm。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为35g/m2的聚乙烯膜构成。可以是,带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为45mm,带构件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为25mm。带构件可以利用单位面积重量为100g/m2的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固定于主体部。粘接剂可以在宽度为21mm且长度为5mm的范围内涂敷。可以对带构件的背面片侧的面实施印刷。印刷可以使用粉色系的聚氨酯系墨。另外,作为伸长的带构件,可以通过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的聚丙烯层、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的苯乙烯系橡胶层以及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的聚丙烯层的层叠来构成。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弯折基点部80。弯折基点部80成为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弯折时的基点。弯折基点部80利用刚度差、厚度差、单位面积重量差等而使主体部20容易弯折。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含压缩部26。更详细而言,压缩部26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另外,在多个压缩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的结构中,各个压缩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构成弯折基点部80的压缩部是压缩吸收芯而成的部分,不包含仅压缩表面片而成的部分。压缩部26与未形成压缩部26的区域相比,刚度较高并且厚度较薄。通过该压缩部26构成弯折基点部80,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主体部20紧凑地卷成卷。优选的是,如图3所示,压缩部26可以从肌肤相对面侧T1朝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凹陷。使用者通常在废弃时以附着有排泄物的肌肤相对面侧T1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由于压缩部26从肌肤相对面侧T1朝向非肌肤相对面侧T2凹陷,因此容易以使肌肤相对面侧T1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容易以肌肤相对面侧T1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含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是吸收芯2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对于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区域不同的部分。具体而言,吸收芯23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也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情况根据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而不同。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0mm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20mm以上的情况下,该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另外,在沿前后方向分离地设有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并且该多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相连的情况下,沿前后方向分离的各个低单位面积重量部构成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这样构成的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区域相比,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同,吸收芯23的厚度和刚度不同。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构成弯折基点部,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含作为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的设于吸收芯23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与未形成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区域相比,刚度较高并且厚度较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构成弯折基点部80,从而易于利用厚度差和刚度差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优选的是,作为单位面积重量变化部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可以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图3所示的沿着前后方向L的剖视图中,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51可以比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L252长。由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51比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52长,因此易于以使肌肤相对面侧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以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包括以使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相面对的方式折叠的折痕F1、F2和F3。在折痕沿前后方向L具有一定的长度的结构中,折痕F1、F2和F3的前端缘和后端缘构成弯折基点部80。利用折痕F1、F2和F3的弯折趋势(日文:折り癖)易于以使肌肤相对面侧靠近的方式变形,从而易于以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即,弯折基点部80可以由压缩部26、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和折痕中的至少任一者构成。通过这样设置弯折基点部80,使得使用者易于沿前后方向卷起吸收性物品10,从而易于以卷成卷的状态废弃。

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即,弯折基点部80在第1区域R1设有多个,并且在第2区域R2设有多个。由于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分别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因此易于将吸收性物品整体沿前后方向卷成卷。间隔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弯折基点部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另外,在弯折基点部80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的结构中,分别作为弯折基点部80发挥功能。但是,在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5mm以下的情况下,作为一体化的变形基点发挥功能,因此以5mm以下的间隔设置的多个弯折基点部80整体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2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吸收芯的前端缘、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一对点状的压缩部26、位于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压缩部26、第1折痕F1、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以及第3折痕F3。本实施方式的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第3折痕F3、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压缩部26、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第2折痕F2、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以及吸收芯的后端缘。

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比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短。间隔是在各区域中沿前后方向L相邻的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间隔。该间隔也包含吸收性物品的外端缘与位于前后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弯折基点部80之间的距离。例如对于在第1区域R1设有两条弯折基点部80的结构,平均间隔是该两条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1。另外,对于在第1区域R1设有第1弯折基点部、第2弯折基点部和第3弯折基点部这三条弯折基点部的结构,平均间隔是第1弯折基点部与第2弯折基点部的间隔和第2弯折基点部与第3弯折基点部的间隔的平均值。另外,间隔是第1弯折基点部与第2弯折基点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例如是第1弯折基点部的后端缘与第2弯折基点部的前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L上的距离。在图1中示出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1、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2。另外,在多个弯折基点部80整体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的情况下,以5mm以下的间隔设置的弯折基点部彼此的间隔不包含于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

另外,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上设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弯折基点部的结构中,仅选择同一条线上的弯折基点部中的一个来测量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第2区域R2设有沿宽度方向W隔开间隔的点状的压缩部26。点状的压缩部26具有设于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FL1上的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在前后方向L上与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分开地设有第3点状压缩部263。在计算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时,可以将第1点状压缩部261与第3点状压缩部263的间隔D2算入,而不将第2点状压缩部262与第3点状压缩部263的间隔D2算入。这是因为,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协作,而作为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弯曲的基点发挥功能,并不构成在前后方向L上错开的弯折基点。

使用者在废弃时从第2区域R2侧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利用带构件60将卷成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0固定。此时,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较短,因此能够紧凑地卷成卷。另外,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R1也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都卷成卷,并且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由此,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10紧凑地卷成卷的状态,从而利用带构件60清洁地废弃。

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可以比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多。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卷成卷的状态下的内侧形成有很多变形基点,从而更加易于紧凑地卷成卷。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通过将所有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相加来计算。例如,对于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上设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弯折基点部的结构,不是仅选择同一条线上的弯折基点部中的一个,而是将所有的弯折基点部相加来计算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在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有时即使欲沿前后方向卷起也会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卷起。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作为不同的弯曲基点发挥功能。

弯折基点部80可以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结构不仅包括与宽度方向W平行的结构,还包括相对于宽度方向W以小于45度的角度倾斜的结构。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卷时的变形基点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易于将吸收性物品10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沿前后方向卷成卷。

弯折基点部的形状没有限定,既可以是点状,也可以是带状,还可以是圆弧状,还可以是多边形状。弯折基点部80可以具有第1弯折基点部81和第2弯折基点部82。第1弯折基点部81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W81比第1弯折基点部81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L81长。第2弯折基点部82的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L82比第2弯折基点部82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W82长。主体部20易于以第1弯折基点部81为基点沿前后方向L弯曲,也易于以第2弯折基点部82为基点沿宽度方向W弯曲。吸收性物品整体中的第1弯折基点部81的数量可以比第2弯折基点部82的数量多。在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相比于宽度方向,更易于沿前后方向卷成卷。由此,更易于将吸收性物品沿前后方向紧凑地卷成卷,另外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优选可以是,在第2区域R2中,第1弯折基点部81的数量比第2弯折基点部82的数量多,在第1区域R1中,第1弯折基点部81的数量比第2弯折基点部82的数量多。

另外,吸收性物品10可以构成为易于维持沿前后方向L卷成卷的状态。如图2所示,第1区域R1的宽度方向W上的最大长度WR1可以比第2区域R2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WR2长。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WR1较长,因此能够利用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R1覆盖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R2,从而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弯折基点部80可以在从主体部20的第1区域R1中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到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为止的范围设有三个以上。第1区域R1中的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20的后端缘。在图1中示出了从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到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为止的范围R3。将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卷成卷的状态的周长通常为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大约1/3。相对于主体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1/3在卷成卷的状态下成为位于外侧的表面的部分。通过在该部分设置三个以上的弯折基点部,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

接下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和第2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图5是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7。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在中心20CL与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之间设有带构件60。由此,第1区域R1位于比第2区域R2靠后侧的位置。在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

具体而言,变形例1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2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吸收芯的前端缘、左右成对地设置的第1压缩部26A的前端缘、位于比第1压缩部26A靠内侧的位置的第2压缩部26B的前端缘、第2压缩部26B的后端缘、第1压缩部的后端缘、位于比第1压缩部靠后方的位置且左右成对地设置的第3压缩部26C的前端缘、折痕F1的前端缘、折痕F1的后端缘、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位于比第3压缩部26C靠后方的位置的第4压缩部的前端缘以及第3压缩部的后端缘。此时,第2压缩部26B的后端缘、第1压缩部的后端缘、第3压缩部26C的前端缘以及折痕F1的前端缘的相互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5mm以下,因此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80。

另外,变形例1的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1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后端缘、第3折痕的前端缘、第3折痕的后端缘、位于比第4压缩部26D靠后方的位置的第5压缩部26E的前端缘、第4压缩部的后端缘、位于比第5压缩部26E靠后方的位置的第6压缩部26F的前端缘、第5压缩部的后端缘、第2折痕的前端缘、第2折痕的后端缘、第6压缩部26F的后端缘以及吸收芯的后端缘。此时,第3折痕的后端缘、第5压缩部26E的前端缘以及第4压缩部的后端缘的相互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5mm以下,因此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80。另外在图5中,用心形表示的部分是仅压缩表面片而成的部分,不构成弯折基点部。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B。图6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B的俯视图。图7是沿着图6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和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与第1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图2和图4是通用的。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弯折基点部80。弯折基点部80成为沿前后方向L弯折主体部20时的基点。弯折基点部80利用刚度差、厚度差、单位面积重量差等而使主体部20易于弯折。

第2实施方式的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从后侧朝向前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1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吸收芯的后端缘、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的一对点状的压缩部26、位于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压缩部26、第1折痕F1、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25以及第3折痕F3。本实施方式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从后侧朝向前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第3折痕F3、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压缩部26、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第2折痕F2、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压缩部26以及吸收芯的前端缘。

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比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短。间隔是各区域中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弯折基点部80彼此的间隔。该间隔也包含吸收性物品的外端缘与位于前后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弯折基点部80之间的距离。例如对于在第1区域R1设有两条弯折基点部80的结构,平均间隔是该两条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1。另外,对于在第1区域R1设有第1弯折基点部、第2弯折基点部和第3弯折基点部这三条弯折基点部的结构,平均间隔是第1弯折基点部与第2弯折基点部的间隔和第2弯折基点部与第3弯折基点部的间隔的平均值。另外,间隔是第1弯折基点部与第2弯折基点部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例如是第1弯折基点部的后端缘与第2弯折基点部的前端缘之间的前后方向L上的距离。在图6中示出了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1和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D2。另外,在多个弯折基点部80整体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的情况下,以5mm以下的间隔设置的弯折基点部彼此的间隔不包含于弯折基点部80的间隔。

另外,对于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上设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弯折基点部的结构,仅选择同一条线上的弯折基点部中的一个来测量间隔。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第2区域R2设有沿宽度方向W隔开间隔的点状的压缩部26。点状的压缩部26具有设于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FL1上的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在前后方向L上与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分开地设有第3点状压缩部263。在计算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时,可以将第1点状压缩部261与第3点状压缩部263的间隔D1算入,而不将第2点状压缩部262与第3点状压缩部263的间隔D1算入。这是因为,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协作,而作为将主体部20沿前后方向L弯曲的基点发挥功能,并不构成在前后方向L上错开的弯折基点。

使用者在废弃时从第2区域侧起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利用带构件将卷成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固定。此时,卷成卷时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R1沿着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部分(第2区域R2)卷起。由于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平均间隔较短,因此能够以较短的间隔将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1区域R1弯折。由此,即使在将第2区域R2卷成卷的状态下在外表面形成有凹凸,也易于将第1区域R1卷成圆形形状。另外,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内侧的第2区域R2也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因此能够利用弯折基点部80容易地将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都卷成卷,并且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由此,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可以比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多。由于在卷成卷的状态下位于外侧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的数量较多,因此在卷成卷的状态下的外侧形成有很多变形基点,更易于维持卷成卷的状态。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通过将所有的弯折基点部80的数量相加来计算。例如,对于在沿着宽度方向W的同一条线上设有多个相同形状的弯折基点部的结构,不是仅选择同一条线上的弯折基点部中的一个,而是将所有的弯折基点部相加来计算弯折基点部的数量。在将吸收性物品卷成卷时,有时即使欲沿前后方向卷起也会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卷起。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第1点状压缩部261和第2点状压缩部262作为不同的弯曲基点发挥功能。

接下来,说明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图8是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C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C具有高单位面积重量部27。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C在中心20CL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缘之间设有带构件60。由此,第1区域R1位于比第2区域R2靠前侧的位置。在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C设有多个弯折基点部80。

具体而言,变形例2的第1区域R1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1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吸收芯的前端缘、左右成对地设置的第1压缩部26A的前端缘、位于比第1压缩部26A靠内侧的位置的第2压缩部26B的前端缘、第2压缩部26B的后端缘、第1压缩部的后端缘、位于比第1压缩部靠后方的位置且左右成对地设置的第3压缩部26C的前端缘、折痕F1的前端缘、折痕F1的前端缘、折痕F1的后端缘、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前端缘、位于比第3压缩部26C靠后方的位置的第4压缩部的前端缘以及第3压缩部的后端缘。此时,第2压缩部26B的后端缘、第1压缩部的后端缘、第3压缩部26C的前端缘以及折痕F1的前端缘的相互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5mm以下,因此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80。

另外,变形例2的第2区域R2的弯折基点部80从前侧朝向后侧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按照如下顺序设置。第2区域的弯折基点部80包括高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后端缘、第3折痕的前端缘、第3折痕的后端缘、位于比第4压缩部26D靠后方的位置的第5压缩部26E的前端缘、第4压缩部的后端缘、位于比第5压缩部26E靠后方的位置的第6压缩部26F的前端缘、第5压缩部的后端缘、第2折痕的前端缘、第2折痕的后端缘、第6压缩部26F的后端缘以及吸收芯的后端缘。此时,第3折痕的后端缘、第5压缩部26E的前端缘以及第4压缩部的后端缘的相互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5mm以下,因此构成一个弯折基点部80。另外在图8中,用心形表示的部分是仅压缩表面片而成的部分,不构成弯折基点部。

以上采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明确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改和变更方式来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另外,2017年1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252549号和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252547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维持将吸收性物品紧凑地卷成卷的状态并利用后处理用的带构件清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吸收性物品;20、主体部;21、表面片;22、背面片;23、吸收芯;25、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弯折基点部);26、压缩部(弯折基点部);60、带构件;80、弯折基点部;F1、F2、F3、折痕(弯折基点部);R1、第1区域;R2、第2区域;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次性尿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