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文档序号:1301109 发布日期:2020-08-07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吸收性物品 (Absorbent article ) 是由 石川青 黑田贤一郎 野田祐树 于 2018-12-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并且易于识别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其具有表面片(21)、背面片(22)以及吸收芯(23);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其配置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吸收性物品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在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俯视时,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与带构件相邻的相邻区域(RB)同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识别区域(RA)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Provided is an absorbent article which is used in a state of being attached to a wearing article and in which a belt member for post-treatment is easily recognized. An absorbent article (10)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body (20) having a front sheet (21), a back sheet (22), and an absorbent core (23); and a belt member (60) for post-treatment, which is disposed on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side of the main body. The absorbent article is used in a state of being attached to a wearing article. When viewed from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side of the absorbent article in a plan view, the color difference [ Delta ] E between an adjacent Region (RB) of the non-skin-facing surface of the main body (20) and the belt member, said adjacent region being adjacent to the belt member, and the identification Region (RA) of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belt member is 3.0 or more.)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安装于内衣等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一次性尿布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该带构件的一端固定于背面片,带构件的另一端是在使用时被捏住的部分。在废弃具有这样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时,使用者在把持了带构件的另一端的状态下利用带构件将吸收性物品以卷起来的状态固定。

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生理用卫生巾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安装在被穿着于使用者的穿着物品的内侧。带构件固定于背面片,并在穿着时与穿着物品相对地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4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58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2-94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背面片配置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能够从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视觉确认带构件。由此,使用者易于识别带构件的存在,能够在废弃时使用带构件顺利地卷起来进行废弃。

然而,像专利文献3这样在安装于内衣等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背面片配置于穿着物品的内侧,无法从穿着物品的外侧视觉确认带构件。由此,使用者有时难以识别带构件的存在。

因而,期望一种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且针对该吸收性物品易于识别后处理用的带构件。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该吸收性物品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其中,在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俯视时,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与所述带构件相邻的相邻区域同所述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识别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4是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图5表示变形例1和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图6表示变形例3和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能够明确。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其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主体部,其具有表面片、背面片和吸收芯;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该吸收性物品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其中,在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俯视时,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与所述带构件相邻的相邻区域同所述带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的识别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

主体部的相邻区域与带构件的识别区域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因此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和带构件识别为分体,易于识别带构件的存在。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吸收性物品沿着所述宽度方向设有用于以使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叠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折痕,所述带构件配置于比所述折痕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吸收性物品的比折痕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因习惯性弯折而容易以折痕为起点向肌肤相对面侧浮起。比折痕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因习惯性弯折而浮起,从而与吸收性物品整体为平坦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易于从吸收性物品的侧方等视觉确认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由此,使用者在从穿着物品卸下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易于视觉确认位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带构件。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折痕沿所述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具有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缘的第1折痕和最靠近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的第2折痕,所述带构件配置于所述第1折痕与所述前端缘之间的前侧区域和所述第2折痕与所述后端缘之间的后侧区域中的至少任一者。

在形成有多条折痕的结构中,吸收性物品的前端缘和后端缘容易因习惯性弯折而以位于最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第1折痕和第2折痕为起点浮起。在前侧区域和后侧区域中的至少任一者配置有带构件,因此使用者在前侧区域和后侧区域因习惯性弯折而浮起时容易识别带构件。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背面片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着物品的粘合部,所述识别区域配置于比所述粘合部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设有粘合部的区域在穿着时固定于穿着物品,难以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另一方面,比设有粘合部的区域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在穿着时未固定于穿着物品,由于吸收性物品打卷儿或浮起,有时会从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在比粘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识别区域,因此,使用者易于在穿着时视觉确认带构件,识别带构件的存在。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具有能够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所述识别区域配置于所述把持部。

穿着者易于识别带构件的把持部。使用者通过掌握在废弃操作时捏住的部位,能够顺利地进行废弃操作。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把持部包含所述带构件的一端,并且在由从所述一端向所述带构件的另一端侧延伸的一对侧缘夹着的区域延伸,所述相邻区域包括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与所述一端相邻的区域和在所述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与所述侧缘相邻的区域。

在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包围把持部地配置的3个区域与把持部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因此使用者更易于识别把持部,能够进行顺利的废弃操作。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识别区域和所述相邻区域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着色部,所述着色部能够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以透过所述主体部的形式视觉确认。

能够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着色部,因此使用者能够在穿着时识别带构件的存在。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所述带构件具有基底层和在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基底层重叠的印刷层,所述印刷层配置于所述基底层的肌肤相对面侧,并且能够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以透过所述基底层的形式视觉确认。

印刷层配置于基底层的肌肤相对面侧,因此在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时,能够不隔着基底层就视觉确认印刷层,在穿着时易于识别带构件的存在。另外,在印刷层的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基底层,因此印刷层难以与穿着物品相互摩擦,能够抑制印刷层意外地难以看清。

根据优选的一技术方案,在所述识别区域和所述相邻区域中的至少一者设有着色部,所述着色部具有用于引导所述带构件的操作的引导部。

使用者能够利用引导部掌握带构件的操作,能够进行顺利的废弃操作。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护垫、母乳垫、成人用失禁垫、粪便垫或者吸汗片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于内衣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而使用的物品。

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其中,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的比例等不同的情况。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此外,也存在附图相互之间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的情况。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图2是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在此,“肌肤相对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肌肤相面对的那一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朝向的那一侧。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前后方向卷起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方向。

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主体部20包括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表面片21、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片22以及配置于表面片21与背面片22之间的吸收芯23。表面片21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背面片22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一侧。吸收芯23包含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材料,并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延伸。

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翼40和臀部翼片50。翼40在使用时向穿着物品的裆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臀部翼片50是在比翼40靠后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鼓出的部分。臀部翼片50是在宽度方向W上比吸收芯23的外缘向外侧鼓出的部分。

主体部20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的排泄口相对区域S1。排泄口相对区域S1是配置于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存在吸收芯23的区域。另外,在具有翼40的吸收性物品10中,排泄口相对区域S1处于翼40彼此之间,且相当于存在吸收芯23的区域。

如图2所示,主体部20可以具有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合部42、52、70。粘合部42、52、70是设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剂的区域。粘合部可以包括主体粘合部70、翼粘合部42以及翼片粘合部52。

能够利用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粘合部42、52、70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内衣等穿着物品。另外,也能够利用粘合部42、52、70,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在卷起吸收性物品10的状态下固着带构件60,从而维持卷起的状态。因而,粘合部42、52、70能够兼用于固定于衣物的用途和固着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用途这两个用途。

主体粘合部70在吸收性物品10的厚度方向上设于与吸收芯23重叠的区域。优选的是,主体粘合部70至少从排泄口相对区域S1向吸收性物品10的后方连续地或者间断地延伸。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其他方式中,主体粘合部70可以沿宽度方向W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翼粘合部42设于翼40。翼40在使用过程中向穿着者的穿着物品折回,利用翼粘合部42安装于穿着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翼片粘合部52设于臀部翼片50。

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具有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折痕。在图1、图2所示的例子中,吸收性物品10的折痕具有第1折痕F1、第2折痕F2以及第3折痕F3。第1折痕F1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的折痕。第2折痕F2是最靠近吸收性物品10的后端缘E2的折痕。第3折痕F3配置于第1折痕F1与第2折痕F2之间。另外,折痕也可以设有4条以上。折痕是在包装吸收性物品时用于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T1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0的线。

带构件60固定于主体部20。如图3所示,带构件60可以具有固定于主体部20的固定部62。固定部62可以设于带构件60的一端。固定部62可以利用粘接剂等粘接手段固定于主体部20。固定部62可以固定于构成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

另外,带构件60可以具有未固定于主体部20的非固定部64。非固定部64是未固定于背面片22、供使用者操作带构件60的部分。更详细而言,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把持非固定部而牵拉非固定部64,将非固定部64固着于主体部20。非固定部64的至少一部分构成能够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65。把持部65既可以是非固定部64整个区域,也可以设于非固定部64中的与固定部62相反侧的一端侧。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具有与固定部相反侧的一端60A、固定部侧的另一端60C以及从一端60A朝向另一端60C延伸的一对侧缘60B。把持部65包含带构件60的一端60A,并且在由从一端60A向带构件的另一端60C侧延伸的一对侧缘60B夹着的区域延伸。另外,把持部65构成为能够供使用者把持即可。

非固定部64可以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伸长。非固定部64的伸长方向D可以是从固定部62朝向非固定部64的方向。对于固定部62和非固定部64在前后方向L上相邻的结构,伸长方向D可以是前后方向L。

带构件60可以构成为,在废弃吸收性物品10时固着于以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处于内侧的方式卷起的状态的主体部20,并维持吸收性物品10被卷起了的状态。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固着于主体部20。对于非固定部64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另外,带构件60的固定部6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固着于主体部20。对于固定部62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既可以是主体部20的粘合部,也可以是设于带构件60的粘合剂、钩构件等固着手段。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的非固定部64借助主体粘合部70在废弃时固着于主体部20。在利用主体部20的粘合部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的结构中,可以不在非固定部64设置粘合剂等固着手段。

带构件60的至少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带构件60的至少非固定部64构成为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因此在利用带构件60将卷起的吸收性物品10固定时,易于利用带构件60固定吸收性物品10(参照图4)。带构件60既可以构成为,包含固定部62在内的整体能够沿伸长方向D伸长,也可以构成为,仅非固定部64能够伸长。在此,“伸长”包括由“弹性变形”或者“塑性变形”引起的伸长。作为一例,带构件60可以由伸缩性片、膜构成。

如图2所示,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带构件60也可以是,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隐藏于主体部20的状态。如图4所示,带构件60也可以在伸长了的状态(伸长状态)下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伸出。使用者能够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后沿前后方向L卷起主体部20,之后,使带构件60伸出到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从而将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部20(参照图4)。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于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不会附着经血那样的体液。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通过将向外侧伸出的带构件60固着于主体粘合部70等,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起来的状态。在此,经血那样的体液不附着于带构件60,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主体粘合部70之间的接合力的降低或者带构件的固着手段的接合力的降低。并且,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带构件60设于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且未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因此带构件60不会直接接触穿着者的肌肤。因而,能够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不适感、不快感。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带构件60也可以在未伸长的状态(自然状态)下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20E靠外侧的位置伸出。带构件60也可以是在从肌肤相对面侧观察时能够视觉确认的状态。

作为其他例子,带构件60也可以由折叠成Z型的片构成。在折叠为Z型的状态下,带构件60的与主体部20相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固定于主体部20。在构成带构件60的片彼此重叠的区域,片彼此也可以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合。在该情况下,穿着者牵拉带构件60的顶端,从而折叠了的带构件60被展开,由此带构件60向比主体部20的外缘靠外侧的位置伸出。

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使用者通常在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时,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或者后端缘E2沿前后方向L开始卷起。其中,约8成的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开始卷起。由此,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相对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心而言位于后侧的区域。带构件6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跨吸收芯23的后端缘或者配置于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带构件60可以配置于比第1折痕F1~第3折痕F3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吸收性物品的比折痕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因习惯性弯折而容易以折痕为起点向肌肤相对面侧浮起。具体而言,例如,当在折痕与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之间配置有带构件60的情况下,若把持比该折痕靠前侧的区域而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则折痕与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之间的区域以折痕为起点向肌肤相对面侧浮起。通过折痕与吸收性物品的后端缘之间的区域浮起,从而与吸收性物品整体为平坦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易于从吸收性物品的侧方等视觉确认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由此,使用者在从穿着物品卸下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易于视觉确认位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带构件60。

具体而言,在折痕为1条的结构中,带构件60可以不配置在折痕上,而是在前后方向L上相对于折痕分开地配置。另外,在折痕为多条的结构中,带构件60可以配置于第1折痕F1与前端缘E1之间的前侧区域R1和第2折痕F2与后端缘E2之间的后侧区域R2中的至少任一者。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配置于第2折痕F2与后端缘E2之间的后侧区域R2。在形成有多条折痕的结构中,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和后端缘E2容易因习惯性弯折而以位于最靠前后方向L上的外侧的位置的第1折痕F1和第2折痕F2为起点浮起。在前侧区域R1和后侧区域R2中的至少任一者配置有带构件60,因此使用者在前侧区域R1和后侧区域R2因习惯性弯折而浮起时容易识别带构件60。

另外,更优选的是,带构件60设于比第1折痕F1~第3折痕F3中的最后侧的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约8成的使用者从前侧开始卷起使用后的吸收性物品10。带构件60设于比第2折痕F2靠后侧的位置,从而很多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开始卷起,并能够利用带构件60固着卷起结束部分。

非固定部64也可以利用未图示的临时固定部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合于主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通过设置临时固定部,能够抑制在使用带构件60前(制造时、穿着时)非固定部64卷起,或者非固定部64弯折。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可以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临时固定部的接合力比固定部62的接合力低,因此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容易将临时固定部剥离,能够捏住非固定部64来操作带构件60。作为临时固定部的固定手段,能够例示粘接剂、轧花加工、热熔接、超声波熔接,能够与固定部62相比减少粘接剂的涂布量(面积、单位面积重量),或者与固定部62相比减弱轧花加工的压缩。另外,临时固定部也可以由主体部的外缘的轧花构成。

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例。表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30g/m2的热风无纺布(PE/PET)构成。可以在表面片与吸收芯之间设有第二片。作为第二片,可以由与表面片同样的材料构成。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可以不配置表面片,而配置侧片。作为侧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13g/m2的SMS无纺布(PP)构成。吸收芯的吸收材料可以由针叶树牛皮浆粕和高吸收聚合物构成。高吸收聚合物的重量相对于吸收材料整体的重量的比例可以是10%。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域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构成为比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高。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域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950g/m2,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300g/m2。背面片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23.5g/m2的聚乙烯膜(非透气类型)构成。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形成有将表面片和吸收芯在厚度方向上压缩而得到的压缩部。主体粘合部可以由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构成。主体粘合部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27g/m2。主体粘合部可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6条。各主体粘合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5mm,各主体粘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320mm。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420mm,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00mm。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35g/m2的聚乙烯膜构成。带构件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45mm,带构件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25mm。带构件可以利用单位面积重量100g/m2的橡胶系的热熔型粘接剂固定于主体部。粘接剂可以在宽度21mm并且长度5mm的范围内涂布。可以对带构件的背面片侧的面实施印刷。印刷可以使用粉色系的氨基甲酸酯系墨。另外,作为可伸长的带构件,可以由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聚丙烯层、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苯乙烯系橡胶层以及单位面积重量10g/m2的聚丙烯层的层叠来构成。

接下来,说明像这样构成的带构件60的识别区域RA和相邻区域RB。识别区域RA和相邻区域RB具有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带构件60识别为分体的功能。例如,若使用者未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则无法使用带构件60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另外,若使用者难以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则使用者需要无死角地确认使用过的吸收性物品整体,有可能发生如下不良情况:产生不快感,或者因体液而弄脏手等。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带构件60识别为分体,从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并利用带构件60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10。

识别区域RA可以构成为,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相对于与带构件60相邻的相邻区域RB而言易于显眼。具体而言,识别区域RA与相邻区域RB之间的色差ΔE可以为3.0以上。申请人反复进行各种研究,结果得知,使用者通常在色差ΔE为3.0以上时,容易将两个区域识别为不同的区域。通过主体部20的相邻区域RB与带构件60的识别区域RA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从而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带构件60识别为分体,易于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另外,相邻区域RB是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与带构件60的外缘(包含一端60A、侧缘60B以及另一端60C)相邻的区域即可。是从带构件60的任意的外缘朝向带构件60的外侧具有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图2中,对相邻区域RB标注斜线来表示。对于在带构件的四方设有相邻区域的结构,至少一个相邻区域RB与识别区域RA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即可。

识别区域RA与相邻区域RB之间的色差ΔE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求出:使用市售的测色器对成为测量对象的两点(两个区域)进行测色,比较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 Z 8729所规定的CIE1976(L*a*b*)色空间进行数值化而得到的值。具体而言,在作为测量对象的两点间的L*值之差为ΔL*,a*之差为Δa*,b*值之差为Δb*时,利用色差ΔE=[(ΔL*)2+(Δa*)2+(Δb*)2]1/2求得。

对于在识别区域RA和相邻区域RB设置色差的结构,既可以在带构件60的识别区域RA设置着色部,也可以在构成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22设置着色部,还可以在位于比主体部20的背面片22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的构件(例如,吸收芯23)设置着色部并构成为能够隔着背面片22视觉确认着色部,还可以在带构件60和主体部20这两者设置着色部。着色部可以具有设于主体部20的主体着色部91和设于带构件60的带着色部92(参照图5)中的至少任一者。

另外,着色部既可以由利用颜料等进行了着色的带构件等片本身构成,也可以由印刷层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视觉确认的状态是指在照度(lx)为100(lx)~1000(lx)的环境下能够视觉确认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具有设于识别区域RA的带着色部92。带构件60具有基底层66和在厚度方向上与基底层66重叠的印刷层67。印刷层67构成带着色部92。由印刷层67构成的带着色部92设于带构件60的整个区域。由此,在带构件60的整个区域设有识别区域RA。另外,也可以如后述的变形例1那样,在带构件60的局部设有识别区域RA。

另外,对于能够伸长的带构件60,在带构件60的沿着伸长方向D的侧缘的整个区域不设置印刷层67为佳。配置有印刷层的区域和未配置印刷层的区域由于基材受到印刷墨的影响,因此伸长时的伸长容易度不同,设有印刷层67的部分的伸长性降低。因此,例如,若在带构件60的沿着伸长方向D的侧缘局部地配置有伸长性降低了的印刷层67,则有可能在带构件60的侧缘产生裂纹。特别是,带构件60的沿着伸长方向的侧缘在伸长时容易受力,更易于产生裂纹。然而,通过在带构件60的沿着伸长方向D的侧缘的整个区域不设置印刷层67,不会产生因有无印刷层67而引起的伸长容易度的差异,能够抑制裂纹。

印刷层67可以配置于基底层66的肌肤相对面侧T1。印刷层67配置于基底层66的肌肤相对面侧T1,因此印刷层67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时未朝向穿着物品地配置,而是朝向背面片22地配置。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时,穿着物品与印刷层67难以相互摩擦,能够抑制印刷层67意外地难以看清。

印刷层67可以构成为,能够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以透过基底层66的形式视觉确认。优选的是,基底层66可以为透明或者半透明。通过基底层66为透明或者半透明,从而更易于自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隔着基底层66视觉确认印刷层67。

另外,在其他方式中,印刷层67也可以配置于基底层66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在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视觉确认吸收性物品10时,能够不隔着基底层66就视觉确认印刷层67,更易于发挥识别区域RA的识别效果。

可以是,着色部能够从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侧T1以透过主体部20的形式视觉确认。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时,主体部20的肌肤相对面即表面片21朝向穿着者的身体。因此,使用者视觉确认主体部20的肌肤相对面的机会很多。能够从肌肤相对面侧T1视觉确认着色部,因此使用者能够在穿着时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

着色部可以在未配置吸收芯23的区域能够以透过表面片21和背面片22的形式视觉确认,并在配置有吸收芯23的区域能够以透过表面片21、背面片22以及吸收芯23的形式视觉确认。优选的是,着色部可以设于不与吸收芯23重叠的区域。可以是,能够从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侧T1以透过主体部20的形式视觉确认。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印刷层67配置于基底层66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结构中,在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T1视觉确认时,能够不隔着基底层66就视觉确认印刷层67,在穿着时更易于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

识别区域RA设于带构件60的俯视时的整个区域,并配置于把持部65。由此,把持部65相对于与把持部65相邻的区域而言易于显眼。使用者易于识别把持部65。使用者通过掌握在废弃的操作时捏住的部位,从而能够进行顺利的废弃操作。

更优选的是,把持部65可以构成为,相对于与带构件60的一端60A相邻的相邻区域和与带构件60的侧缘60B相邻的相邻区域而言易于显眼。在与带构件60的一端60A相邻的相邻区域和与带构件60的侧缘60B相邻的相邻区域这两者,相对于识别区域RA的色差可以为Δ3.0以上。在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包围把持部65地配置的3个相邻区域与把持部65之间的色差ΔE为3.0以上,因此使用者更易于识别把持部65,能够进行顺利的废弃操作。

识别区域RA可以配置于比粘合部70、42、52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优选的是,识别区域RA可以配置于比主体粘合部70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设有粘合部的区域在穿着时固定于穿着物品,难以从吸收性物品的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另一方面,比设有粘合部的区域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在穿着时未固定于穿着物品,由于吸收性物品打卷儿、浮起,有时会从肌肤相对面侧视觉确认该区域。在比粘合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外端缘靠前后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配置有识别区域,因此,使用者易于在穿着时视觉确认带构件60,易于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

接下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图5表示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和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5的(A)表示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图5的(B)表示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

对于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和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未在带构件整体配置识别区域RA,而是在带构件60的局部配置有识别区域RA。具体而言,识别区域RA配置于带构件60的把持部65。使用者在操作带构件60时无法把持固定部62进行操作,而是把持把持部65进行操作。更优选的是,使用者把持带构件的一端60A(与固定部相反侧的端部)进行操作。使用者易于识别把持部65,从而能够在操作时顺利地捏住把持部,使用带构件60清洁地废弃吸收性物品。

作为使带构件的把持部易于显眼的结构,可以如变形例1的吸收性物品10A那样仅在配置有把持部65的区域设置带着色部92。另外,也可以如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那样在与把持部65相邻的相邻区域RB设置主体着色部91,在带构件60的除把持部65之外的区域R3设置带着色部92。另外,也可以是,变形例2的吸收性物品10B的带构件60的除把持部65之外的区域R3相对于主体部20的非肌肤相对面而言难以显眼,而相对于把持部65易于显眼。具体而言,带构件的除把持部之外的区域R3与把持部65(识别区域RA)之间的色差可以比带构件的除把持部之外的区域R3与相邻区域RB之间的色差高。根据这样的结构,使用者不仅能够掌握进行操作的对象构件(带构件),也能够掌握对象构件中的进行操作的部位。使用者通过掌握在废弃操作时捏住的部位,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废弃操作。

接下来,基于图6说明变形例3和4的吸收性物品。图6表示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10C和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10D的从非肌肤相对面侧T2观察到的平面的局部。图6的(A)表示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10C,图6的(B)表示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10D。

对于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10C和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10D,未在带构件60整体配置识别区域RA,而是在带构件60的局部配置有识别区域RA。在识别区域RA设有带着色部92。带着色部92可以具有用于引导带构件60的操作的引导部95。引导部95引导带构件60的操作即可。具体而言,在牵拉带构件60而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如变形例3的吸收性物品10C这样是表示牵拉的方向的箭头。另外,对于在伸长了带构件60的状态下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如变形例4的吸收性物品10D这样是表示带构件60具有伸长的性质的“伸长”的文字,构成为促使使用者进行拉伸带构件60的操作。

另外,着色部既可以仅构成引导部95,也可以具有除引导部95之外的部分。变形例4的带着色部92可以具有引导部95和背景部96。通过具有引导部95和背景部96,能够使引导部95更加显眼,促进顺利的操作。在这样的形态中,既可以是,引导部95与相邻区域RB之间的色差为Δ3.0以上,也可以是,背景部96与相邻区域RB之间的色差为Δ3.0以上。另外,在其他方式中,主体着色部91也可以具有引导部。

以上,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能够明确,本发明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和变更形态来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于本发明并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例如,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识别区域RA和相邻区域RB均不限定着色部的结构。

另外,2017年12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7-252522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在安装于穿着物品的状态下使用,并且易于识别后处理用的带构件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10D、吸收性物品;20、主体部;21、表面片;22、背面片;23、吸收芯;60、带构件;65、把持部;66、基底层;67、印刷层(着色部);70、主体粘合部(粘合部);91、主体着色部(着色部);92、带着色部(着色部);RA、识别区域;RB、相邻区域;L、前后方向;W、宽度方向。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