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折叠梯及车辆

文档序号:130256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载折叠梯及车辆 (Vehicle-mounted folding ladder and vehicle ) 是由 王立志 李旭东 周士杰 于 2021-06-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载折叠梯及车辆,车载折叠梯包括第一梯体和第二梯体,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一端设有转动连接部,以转动连接于车辆的厢板;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梯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梯体发生转动;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梯体向远离所述厢板方向翻转,所述第二梯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呈180度抵触地面;如果所述第一梯体翻转至与所述厢板夹角0度,所述第二梯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相层叠。实现所述第一梯体和所述第二梯体能够相对所述厢板实现下放抵触地面以及回收层叠贴合于厢板,进而使得车载折叠梯能够随车转运、展开使用、遮挡回收,实现车载折叠梯的使用和收纳的便捷性,且不会发生滑移倾倒的危险。(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a vehicle-mounted folding ladder and a vehicle, wherein the vehicle-mounted folding ladder comprises a first ladder body and a second ladder body, and a first end of the first ladd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connecting part so as to be rotatably connected to a carriage plate of the vehicle;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ladder body is rotatab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ladder body, so that the second ladder body can rotate relative to the first ladder body; if the first ladder body is turned towards the direction far away from the carriage plate, the second ladder body can be abutted against the ground at an angle of 180 degrees with the first ladder body; if the first ladder body is turned to form an angle of 0 degree with the carriage plate, the second ladder body can be stacked with the first ladder body. Realize first ladder body with the second ladder body can be relative the railway carriage or compartment board is realized transferring conflict ground and is retrieved range upon range of laminating in the railway carriage or compartment board, and then makes on-vehicle folding ladder can the vehicle-mounted transport, expand the use, shelter from the recovery, realizes the use of on-vehicle folding ladder and the convenience of accomodating, and can not take place to slide the danger of empting.)

车载折叠梯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折叠梯及车辆。

背景技术

油、套管气密封检测设备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放置在车辆上进行转运和工作,操作人员需要往复多次上车下车进行操作,由于上下车不便,操作人员多会携带一直梯以简化上下车的动作。

但是,直梯尺寸较大,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过程都不是很方便,还存在滑移倾倒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折叠梯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油、套管气密封检测设备装置在车辆上转运和工作时,搭配的直梯尺寸较大,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过程都不是很方便,还存在滑移倾倒风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折叠梯,其包括

第一梯体,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一端设有转动连接部,以转动连接于车辆的厢板;

第二梯体,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梯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梯体发生转动;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梯体向远离所述厢板方向翻转,所述第二梯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呈180度抵触地面;如果所述第一梯体翻转至与所述厢板夹角0度,所述第二梯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相层叠。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二梯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的转动角度为0-180度,且所述第二梯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梯体相对于所述厢板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一梯体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梯体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二端面相平行;

如果所述第二梯体与所述第一梯体夹角180度,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互抵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三端面,如果所述第二梯体抵触地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厢板边缘相抵触;

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远离地面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一梯体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垂直所述地面的一侧。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二端具有第四端面,所述第四端面与所述第二梯体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以使如果所述第二梯体抵触地面,所述第四端面平行且贴合于地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还包括扶手;

所述第一梯体第一端的侧梁外和所述第二梯体第二端的侧梁外均设有插接筒,所述插接筒与所述扶手相适配;

所述插接筒与所述侧梁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预设夹角,以使如果所述第二梯体抵触地面,所述插接筒垂直地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如果所述第二梯体抵触地面,所述第二梯体与地面间夹角为30度-45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二梯体侧梁的外侧设有第一钩挂部,所述第一钩挂部与所述厢板的第二钩挂部相互适配;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梯体翻转至与所述厢板夹角0度,所述第二梯体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相层叠,所述第一钩挂部与所述第二钩挂部相互钩挂。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车载折叠梯,其中所述第一端面设有朝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凸起部;

所述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凸起部相适配的容纳槽;

其中,所述凸起部上沿所述第一梯体和所述第二梯体转动轴方向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外界相连通;

还包括加强销;

如果所述第二梯体与所述第一梯体呈180度,所述加强销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

车厢,所述车厢包括至少一个可翻转的厢板;

至少一个前述的车载折叠梯,至少一个所述车载折叠梯的第一梯体通过转动连接部连接于至少一个厢板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车载折叠梯,通过将第一梯体转动连接于车辆的厢板,且将第二梯体与所述第一梯体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梯体和所述第二梯体能够相对所述厢板实现下放抵触地面以及回收层叠贴合于厢板,进而使得车载折叠梯能够随车转运、展开使用、遮挡回收,实现车载折叠梯的使用和收纳的便捷性,且不会发生滑移倾倒的危险;有效解决现有油、套管气密封检测设备装置在车辆上转运和工作时,搭配的直梯尺寸较大,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过程都不是很方便,还存在滑移倾倒风险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折叠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折叠梯与车辆配合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折叠梯与车辆配合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折叠梯与车辆配合时的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车载折叠梯1、第一梯体2、转动连接部21、侧梁22、踏板23、第一端面24、第三端面25、凸起部26、第一通孔27、第二梯体3、第二端面31、第四端面32、第一钩挂部33、容纳槽34、第二通孔35、车辆4、厢板41、第二钩挂部42、扶手5、插接筒6、加强销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1

参考附图1、附图3和附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其包括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有转动连接部21,以转动连接于车辆4的厢板41;

所述第二梯体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梯体3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梯体1发生转动;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梯体2向远离所述厢板41方向翻转,所述第二梯体3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抵触地面;如果所述第一梯体2翻转至与所述厢板41夹角0度,所述第二梯体3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2相层叠。

具体的,为了解决现有油、套管气密封检测设备装置在车辆上转运和工作时,搭配的直梯尺寸较大,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过程都不是很方便,还存在滑移倾倒风险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通过将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转动连接,使得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之间能够实现相对的伸展与折叠,并且将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通过转动连接部21转动连接至车辆4的厢板41上,进而实现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整体能够随所述第一梯体2相对于所述厢板41进行翻转,当需要进行支撑攀爬时则将所述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相对所述厢板41向外翻转直至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当不需要支撑攀爬时,则将所述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相对所述厢板41向内翻转遮挡直至第二梯体3与第一梯体2层叠且贴合所述厢板41上,便于携带和收纳,且不会发生滑移倾倒的危险。

其中,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均为常规梯子,均具有两相对设置的侧梁22,两侧梁22之间沿侧梁2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踏板23,所述踏板2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侧梁22的内壁,以形成攀爬所需的脚踏,为保证车载折叠梯1的强度,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均为刚性金属材质,例如:钢制材料;上述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连接并实现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其中,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有转动连接部21,所述转动连接部21设置在两侧梁22的端部,所述转动连接部21可以是转动轴,与车辆4厢板41上的轴套配合,转动连接部21也可以是轴套,与车辆4厢板41上的转轴配合;具体的,转动轴线与踏板23向平行,进而所述第一梯体2能够相对所述厢板41进行翻转;具体的,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厢板41远离地面或垂直地面的一侧边缘,可以是内侧壁也可以是外侧壁的边缘,进而参考附图3,当需要进行攀爬上下车时,则将厢板41向外翻转至平行地面或者垂直地面,同时将第一梯体2远离厢板41翻转,所述第二梯体3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并抵触地面,从而实现地面到车厢的攀爬路径;反之,参考附图4,在不需要进行攀爬上下车时,则将第二梯体3折叠至与第一梯体2呈0度的状态,即二者相互层叠,并且将第一梯体2向厢板41的方向翻转,使第一梯体2平行且贴合于厢板41进行收纳;即所述第一梯体2能够在贴合于所述厢板41的状态和翻转至厢板41外状态之间往复翻转,实现伸展用于攀爬,折叠便于收纳的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所列,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通过将第一梯体2转动连接于车辆4的厢板41,且将第二梯体3与所述第一梯体2转动连接,进而实现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4能够相对所述厢板41实现下放抵触地面以及回收层叠贴合于厢板41,进而使得车载折叠梯1能够随车转运、展开使用、遮挡回收,实现车载折叠梯1的使用和收纳的便捷性,且不会发生滑移倾倒的危险;有效解决现有油、套管气密封检测设备装置在车辆上转运和工作时,搭配的直梯尺寸较大,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过程都不是很方便,还存在滑移倾倒风险的问题。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具体地理解为:可以同时包含有A与B,可以单独存在A,也可以单独存在B,能够具备上述三种任一种情况。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梯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1的转动角度为0-180度,且所述第二梯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2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梯体2相对于所述厢板41的转动方向相反。

具体的,为了保证所述车载折叠梯1的稳定性,防止在支撑攀爬时出现事故,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梯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1的转动角度为0-180度,并且所述第二梯体3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2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梯体2相对于所述厢板41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保证所述车载折叠梯1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梯体2与所述厢板41平行且贴合,所述第二梯体3置于所述第一梯体2背离所述厢板41的一侧,即附图3所示的状态,进而在展开和折叠过程中均不会发生任何干涉的问题;并且参考附图5,所述第一板体2在相对于所述厢板41顺时针翻转展开时,所述第二梯体3是相对于第一梯体2逆时针翻转的,并且所述第二梯体3只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梯体2翻转0-180度,进而保证二者在180度状态时,所述第二梯体2不会继续沿逆时针转动,不会出现逆时针回弹或攀爬不稳的问题。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梯体2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一端面24与所述第二梯体3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二端面31相平行;

如果所述第二梯体3与所述第一梯体2夹角180度,所述第一端面24和所述第二端面31相互抵触。

具体的,为了实现所述第二梯体3和所述第一梯体2的可相对转动角度为0-180度,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梯体2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梯体的第一端面24与所述第二梯体3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二端面31设置为相互平行的,可以是相对于地面的竖直端面,例如图1和附图2所示,也可以是倾斜端面,只要二者相互平行即可,进而在所述第二梯体3翻转至与第一梯体2呈180度角时,所述第一端面24和所述第二端面31相互抵触,使得第二梯体3无法继续转动;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端面24和所述第二端面31为所述侧梁22的端面。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具有第三端面25,如果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所述第三端面25与所述厢板41边缘相抵触;

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41远离地面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41垂直所述地面的一侧。

具体的,为了实现所述车载折叠梯1向厢板41外翻转后,车载折叠梯1能够保持展开、倾斜,进而在于地面抵触后能够形成有效的三角形支撑,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梯体2第一端的第三端面25设置为在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时,所述第三端面25与所述厢板41边缘相抵触,优选地是将所述第三端面25设置为垂直地面的方向,进而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梯体2相对于厢板41展开后不会持续翻转至厢板41的另一侧;所述第三端面25为所述侧梁22的端面;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本实施例中,参考附图3,针对厢板41翻出的最终状态是平行地面的情况,可以将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41垂直所述地面的一侧,进而在厢板41翻转至平行地面时,所述第一梯体2能够向地面方向翻转;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不同的车辆,对于厢板41向外翻出的最终状态为垂直地面向下的状态时,可以将所述第一梯体2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厢板41远离地面的一侧,进而当厢板41翻转至垂直地面的状态时,所述第一梯体2能够向地面方向翻转;并且,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梯体2可以连接在厢板41的内侧也可以连接在厢板41的外侧,该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并实现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梯体3的第二端具有第四端面32,所述第四端面32与所述第二梯体3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以使如果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所述第四端面32平行且贴合于地面。

具体的,为了保证车载折叠梯1的攀爬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二梯体3的第二端具有第四端面32设置为与其侧梁22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保证当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时,所述第四端面32平行且贴合于地面,提高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夹角α优选为30-45度,进而保证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时,整体车载折叠梯1与地面的夹角为30-45度,便于攀爬,更具体的为45度,使得车载折叠梯1的攀爬路径朝向地面的正投影s与其距离地面的高度l相等,稳定性极佳;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车载折叠梯1的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实需要进行设计调整,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的宽度一致,长度不做限定,优选的是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的长度相同,便于收放且展开后稳定性较高;具体的,所述第四端面32为侧梁22的端面,并且所述端面32上还可以设置防滑垫,既可以保证展开时的抵触稳定性又能够避免折叠状态下与车辆4所载物品发生刮蹭。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扶手5;

所述第一梯体2第一端的侧梁22外和所述第二梯体3第二端的侧梁22外均设有插接筒6,所述插接筒6与所述扶手5相适配;

所述插接筒6与所述侧梁22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预设夹角β,以使如果所述第二梯体3抵触地面,所述插接筒5垂直地面。

具体的,为了保证上下车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本实施例中还设置了可拆卸的扶手5,所述扶手5为刚性栏杆状结构,其具有两插接杆;对应的在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上设置所述插接筒6,所述插接筒6为中空筒状结构,且保证所述插接筒6在车载折叠梯1展开抵触地面时是垂直地面的,进而扶手5的插接杆插入所述插接筒6时保证扶手5的稳定性;为了简化结构,所述扶手5的插接杆可以设计为由底部向上直径逐渐增大,继而插接杆插入插接筒6时无需利用其他锁定结构即可完成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仅需要一侧设置扶手5的情况,所述插接筒6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的同一侧;相应地,对于仅需要两侧均设置扶手5的情况,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的两侧则均设置所述插接筒6。具体的,所述第二预设夹角β为所述第一预设夹角α互为余角,所述第二预设夹角β优选为45度。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和附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

所述第二梯体3侧梁22的外侧设有第一钩挂部33,所述第一钩挂部33与所述厢板41的第二钩挂部42相互适配;

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梯体2翻转至与所述厢板41夹角0度,所述第二梯体3能够与所述第一梯体2相层叠,所述第一钩挂部33与所述第二钩挂部42相互钩挂。

具体的,为了保证所述车载折叠梯1处于折叠状态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二梯体3侧梁22的外侧设有第一钩挂部33,配合所述厢板41上的第二钩挂部42,在第二梯体3折叠层叠于所述第一梯体2背离所述厢板41一侧时,所述第一钩挂部33与所述第二钩挂部42相互钩挂,进而防止由于车辆4的晃动造成车载折叠梯1的自由展开或散落;所述第一钩挂部33可以是图4所示的钩挂环,则所述第二钩挂部42即为挂钩,相应地,所述第一钩挂部33也可以是挂钩,则所述第二钩挂部42即为钩挂环,或者二者均为挂钩,只要能够实现相互钩挂即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折叠梯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端面24设有朝向所述第二端面31的凸起部26;

所述第二端面31设有与所述凸起部26相适配的容纳槽34;

其中,所述凸起部26上沿所述第一梯体2和所述第二梯体3转动轴方向设有第一通孔27,所述容纳槽34的槽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7相适配的第二通孔35,所述第二通孔35与外界相连通;

还包括加强销7;

如果所述第二梯体3与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所述加强销7贯穿所述第一通孔27和所述第二通孔35。

具体的,为了保证车载折叠梯1的强度,防止在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连接处发生断裂,本实施例中于所述第一端面24上设置所述凸起部26,所述凸起部26为扁平状结构,形状任意,第二端面31上设有与所述凸起部26相适配的容纳槽34,当所述第二梯体3和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时,所述凸起部26被容纳在所述容纳槽34中,以增加所述第一梯体2和第二梯体3之间的连接,增强连接强度;并且所述凸起部26上设有贯穿所述凸起部26的第一通孔27,所述容纳槽34的槽壁上设置第二通孔35,即所述侧梁22被所述容纳槽34分成了两部分,两部分上均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35与外界连通即所述第二通孔35贯穿所述第二梯体3的侧梁22;当所述凸起部26进入后,所述第一通孔27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35对应且连通,进而当所述第二梯体3和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时,所述加强销7由侧梁22一侧的第二通孔35穿入,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7和侧梁22另一侧的第二通孔35,进而增强连接强度,防止所述第二梯体3和所述第一梯体2呈180度抵触地面进行支撑攀爬时发生踩踏断裂;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销7可以是螺母的形式,待贯穿侧梁22后可以于另一端设置螺母保证连接稳定性;并且,所述加强销7可以是对应两侧梁22分别设置2个,也可以设置一个进行连续贯穿,该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并实现,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2

参考附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4,其包括车厢42和至少一个所述车载折叠梯1;

所述车厢42包括至少一个可翻转的厢板41,至少一个所述车载折叠梯1的第一梯体2通过转动连接部21连接于所述至少一个厢板41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载折叠梯1即为实施例所述的车载折叠梯1,其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请参照实施例1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厢板41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所述车载折叠梯1;多个所述厢板41上均可以设置至少一个所述车载折叠梯1。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组合式铝合金防滑直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