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料器

文档序号:1328055 发布日期:2020-07-14 浏览: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供料器 (Feeder ) 是由 大桥广康 于 2017-12-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供料器在通过沿输送方向进给设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和输送用的卡合孔的载带而将收容于收容部的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时,为了使收容于载带的元件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而具备:供料器主体,设有沿着输送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带引导件,安装于供料器主体,具有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输送路径上的载带进行引导的引导侧壁;及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供料器主体,设有与输送路径上的载带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使载带沿输送方向进给移动。带齿卷盘配置于从卡合突起到带引导件的引导侧壁为止的分离距离比载带的从卡合孔到侧端为止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的带偏靠位置。(When sequentially supplying components accommodated in accommodating portions to a component supply position by feeding a carrier tape provided with accommodating portions for accommodating the components and engaging holes for conveying in a conveying direction, the feeder is provided with: a feeder main body provided with a conveying path extending in a conveying direction; a tape guide attached to the feeder main body and having a guide sidewall for guiding the carrier tape on the transport path in a width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transport direction; and a sprocket rotatably supported by the feeder main body, provided with engaging projections for engaging with engaging holes of the carrier tape on the conveying path, and configured to feed and move the carrier tape in the conveying direction. The sprocket is disposed at a tape offset position where a separation distance from the engaging projection to the guide side wall of the tape guide is smaller than a width-direction dimension of the carrier tape from the engaging hole to the side end.)

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供料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为了将电子元件等元件移载到基板上而将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的供料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料器中,元件分别收容于在载带中以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收容部。供料器具备供料器主体、带引导件和带齿卷盘。在供料器主体中设有从带插入部朝向带排出部沿着载带的输送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在供料器主体上安装对输送路径上的载带进行引导的带引导件。带引导件具有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输送路径上的载带进行引导的引导侧壁。

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供料器主体。在带齿卷盘中设有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能够与在输送路径上的载带中区别收容部设置的卡合孔卡合。带齿卷盘通过使卡合突起与载带的卡合孔卡合并进行自转而使载带沿输送方向进给移动并将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供给。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供料器还具备节流部。节流部使对输送路径上的载带的两侧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侧壁之间的距离从上游朝向下游慢慢地变窄。比节流部靠上游侧的输送路径的宽度即对该输送路径上的载带的两侧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侧壁之间的距离设定成比载带的宽度的最大值稍大。并且,节流部中的输送路径的宽度即一对引导侧壁之间的距离变窄到载带的宽度的最大值左右。根据该节流部,能够将在输送路径上进给的载带的宽度方向的偏移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元件检测位置的误检测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66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载带本身的宽度或一对引导侧壁的分离距离存在公差。因此,即使如上述那样在输送路径设置节流部,有时也会由于公差而一对引导侧壁之间的距离变得比载带的宽度稍大,由此在载带与引导侧壁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即使在输送路径上设置节流部,在沿输送方向进给载带时元件相对于供料器的宽度方向位置也有时偏离上述的间隙量,该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有可能变得不稳定。若元件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不稳定,则在进给收容特别小的元件的载带时,吸嘴吸附该微小元件时的吸附精度下降。

本说明书公开能够使收容于载带的元件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的供料器。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供料器,通过沿输送方向进给设有收容元件的收容部和输送用的卡合孔的载带而将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其中,所述供料器具备:供料器主体,设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带引导件,安装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具有在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对所述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载带进行引导的引导侧壁;及带齿卷盘,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供料器主体,设有与所述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载带的所述卡合孔卡合的卡合突起,使所述载带沿所述输送方向进给移动,所述带齿卷盘配置于从所述卡合突起到所述带引导件的所述引导侧壁为止的分离距离比所述载带的从所述卡合孔到侧端为止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小的带偏靠位置。

根据本公开,在通过带齿卷盘的旋转而沿着带输送路径进给载带时,在将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向载带的卡合孔插入的过程中,产生该卡合突起使载带的卡合孔周边的部位向引导侧壁侧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力。通过该力而载带能够向宽度方向移动的量比在上述的分离距离与上述的尺寸相等的情况下能够移动的量大。因此,即使载带的宽度、带引导件的一对引导侧壁的分离距离存在公差,由于载带的一个侧端面与引导侧壁可靠地抵接并被推压,所以载带通过带齿卷盘的旋转而以与引导侧壁抵接的状态在带输送路径上直线地输送。因此,能够使在载带的收容孔中收容的元件的相对于供料器主体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一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元件装配机的俯视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载带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侧面侧的透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中的操作杆被抬起的状态下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中的操作杆的抬起被解除并输送载带的状态下的侧面侧后部的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供料器中的载带的宽度与带齿卷盘的配置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供料器的X-X截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具备的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一变形方式的供料器中的元件供给位置L与配置于带偏靠位置的带齿卷盘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一变形方式的供料器中的盖带剥离位置与配置于带偏靠位置的带齿卷盘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搭载供料器的元件装配机的结构

使用图1~图3来说明搭载一实施方式的供料器的元件装配机1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是应用于在向基板装配元件的基板生产线上设置的元件装配机1的装置。元件装配机1如图1所示的那样具备基板输送部10、元件供给部20和元件移载部30。

基板输送部10是对生产对象的电路基板等基板50进行输送的装置。基板输送部10具有一对导轨11、12、传送带(未图示)和夹紧装置(未图示)。导轨11、12设置于基台上。一对导轨11、12隔开间隔并相互平行地配置。导轨11、12对基板50进行引导。传送带是能够放置基板50的带部件,设置成能够轮转。传送带将放置的基板50朝向导轨11、12延伸的输送方向X输送。基板50由一对导轨11、12引导并且通过传送带而朝向输送方向X输送。夹紧装置以使基板50定位于预定的元件装配位置的方式配设。基板50在通过传送带而输送至预定的元件装配位置时,由夹紧装置进行定位。

元件供给部20是将向基板50装配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装置。元件60可以包括例如0201尺寸(0.2mm×0.1mm)等的微小元件。元件供给部20具有狭槽21、供料器22和带盘保持部23。狭槽21安装于基台。狭槽21相对于基板输送部10沿与输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正交方向。)Y配置。狭槽21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供料器22的保持部。狭槽21沿输送方向X排列设置多个。

带盘保持部23能够将两个带盘70、71分别保持成能够更换且能够旋转。带盘保持部23具有与带盘70对应的第一保持部23a和与带盘71对应的第二保持部23b。带盘保持部23相对于供料器22沿正交方向Y配置。第一保持部23a和第二保持部23b以沿正交方向Y排列的方式配置。带盘保持部23与狭槽21即供料器22对应地沿输送方向X排列设置多个。带盘70、71分别是供收容了多个元件60的载带80卷绕的旋转体。

载带80是将多个元件60沿长度方向收容成一列的带部件。载带80如图2及图3所示的那样具有基带81、底带82和盖带83。基带81由纸材、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基带81中贯通地设有收容孔81a。收容孔81a是用于收容元件60的孔。收容孔81a在基带81的长度方向上每隔预定间隔设置。

在基带81中还贯通地设有卡合孔81b。卡合孔81b是用于使后述的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卡合的孔。卡合孔81b形成为大致圆形或椭圆形。卡合孔81b具有后述的带齿卷盘的卡合突起能够卡合的大小。卡合孔81b在基带81的长度方向上每隔预定间隔设置。

上述的收容孔81a在基带8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成一列,并且上述的卡合孔81b在基带8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成一列。基带81的长度方向上的收容孔81a的间隔间距和卡合孔81b的间隔间距预先对应,例如收容孔81a的间隔间距相对于卡合孔81b的间隔间距为两倍。

底带82粘接于基带81的下表面(具体而言为整面)。底带82具有对在基带81的收容孔81a中收容的元件60进行保持并防止该元件60的脱落的功能。底带82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纸材、高分子膜等构成。盖带83粘接于基带81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卡合孔81b设置的部分除外。)。盖带83具有将基带81的收容孔81a的上部堵塞并防止收容于该收容孔81a的元件60的飞出的功能。盖带83由透明的高分子膜等构成。

供料器2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狭槽21。供料器22是通过沿与基板50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进给在带盘保持部23所保持的带盘70、71上卷绕的载带80而将在载带80的收容孔81a中收容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装置。关于供料器22的详细情况,后文叙述。

元件移载部30是将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从载带80朝向定位于预定的元件装配位置的基板50移载的装置。元件移载部30具有Y轴滑动件31、X轴滑动件32和装配头33。

Y轴滑动件31通过导轨34、35而支承于基台。导轨34、35沿与基板输送部10对基板50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延伸,配设于基板输送部10的上方。Y轴滑动件31能够沿着导轨34、35朝向正交方向Y移动。在Y轴滑动件31上机械地连结有Y轴伺服电动机(未图示)。Y轴滑动件31通过Y轴伺服电动机而向正交方向Y进行位置移动。

X轴滑动件32以能够朝向输送方向X移动的方式安装于Y轴滑动件31。在X轴滑动件32上机械地连结有固定于Y轴滑动件31的X轴伺服电动机(未图示)。X轴滑动件32通过X轴伺服电动机而向输送方向X进行位置移动。

在X轴滑动件32上安装有装配头33。装配头33将能够吸附元件60的吸嘴(未图示)保持成能够拆装。需要说明的是,装配头33也可以能够保持多个吸嘴。装配头33能够沿与输送方向X及正交方向Y这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Z进行位置移动。装配头33的吸嘴利用负压等来吸附由元件供给部20供给到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并且通过该吸附解除而将该吸附的元件60向定位于预定的元件装配位置的基板50装配。

在X轴滑动件32上安装有基板相机36。基板相机36对定位于预定的元件装配位置的基板50的基准标记从上方进行摄像并取得基板位置基准信息,或者对供给到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的元件60从上方进行摄像并取得元件位置信息。元件位置信息在元件60向装配头33的吸嘴的吸附时使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态控制。并且,基板位置基准信息在吸附于装配头33的吸嘴上的元件60向基板50的装配时使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态控制。

并且,在元件移载部30的基台上安装有元件相机37。元件相机37对由装配头33的吸嘴吸附的元件60从下方进行摄像并取得该元件60的姿态信息等。该姿态信息在吸附于装配头33的吸嘴的元件60向基板50的装配时使用于该吸嘴的位置控制、姿态控制。

2.供料器的结构

接着,使用图4~图11来说明供料器22的结构。供料器22沿正交方向Y进给在带盘保持部23所保持的带盘70、71上卷绕的载带80,将收容于该载带80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供料器22如图4所示的那样具备供料器主体100、带引导件110和带齿卷盘120。

供料器主体100形成为扁平的箱形。供料器主体100具有带插入部101和带排出部102。带插入部101是用于插入载带80的插入口。带插入部101设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即与基板输送部10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带排出部102是用于将载带80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带排出部102设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前部(即基板输送部10侧的部位)。

在供料器主体100中设有带输送路径111。带输送路径111是在带插入部101与带排出部102之间沿着载带80的输送方向延伸的轨道。需要说明的是,载带80的输送方向在供料器22装配于元件供给部20的狭槽21的情况下和与上述的基板50的输送方向X正交的正交方向Y一致。

带输送路径111对输送中的载带80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引导输送中的载带80。带输送路径111形成为具有和载带8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同或者比该尺寸稍大的路径宽度。带输送路径111以从后部朝向前部慢慢地变高的方式倾斜。带输送路径111的最前部水平地形成。

在供料器主体100中设有带引导件110。带引导件110是对在带插入部101与带排出部102之间的带输送路径111上输送的载带80进行引导的部件。带引导件110配置于后述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的上方。带引导件110以截面形状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倒U字状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带引导件110既可以分体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也可以一体地设于供料器主体100。

带引导件110具有一对引导侧壁112、113。引导侧壁112、113分别在带插入部101与带排出部102之间沿着载带80的输送方向即正交方向Y延伸。引导侧壁112、113是对带输送路径111上的载带80(具体而言为与前部侧带齿卷盘122卡合的载带80)的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在该宽度方向上对输送中的载带80进行引导的侧壁。

引导侧壁112是带输送路径111上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的卡合孔81b配置的一侧的侧面相对的侧壁。并且,引导侧壁113是带输送路径111上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的收容孔81a配置的一侧的侧面相对的侧壁。引导侧壁112和引导侧壁113以在宽度方向上隔着带输送路径111并相互平行地面对面的方式配置,在与正交方向Y正交的方向(即基板50的输送方向X)上分离该带输送路径111的路径宽度量。

带齿卷盘120是在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带输送路径111的下方设置的圆盘状的部件。带齿卷盘120是沿将带输送路径111上的载带80从带插入部101侧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的方向(即正方向)旋转的旋转体。需要说明的是,带齿卷盘120也可以能够沿将该载带80从带排出部102侧朝向带插入部101侧输送的方向(即反方向)旋转。

带齿卷盘120具有后部侧带齿卷盘121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后部侧带齿卷盘1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带输送路径111的后部侧。后部侧带齿卷盘121通过正旋转而将插入于带插入部101的载带80沿着带输送路径111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并且,前部侧带齿卷盘1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带输送路径111的前部侧。前部侧带齿卷盘122通过正旋转而将从带插入部101侧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输送的载带80朝向带排出部102侧并且从带排出部102朝向外部进给。

后部侧带齿卷盘121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设有两个。以下适当地将上游侧(即后部侧)的后部侧带齿卷盘121称为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将下游侧(即前部侧)的后部侧带齿卷盘121称为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和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沿相互相同的旋转方向同步地旋转。

前部侧带齿卷盘122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设有两个。以下适当地将上游侧(即后部侧)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称为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将下游侧(即前部侧)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称为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和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沿相互相同的旋转方向同步地旋转。

各带齿卷盘120(具体而言为带齿卷盘121-1、121-2、122-1、122-2)分别具有卡合突起123。卡合突起123是在带齿卷盘120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齿。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卡合突起123、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卡合突起123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卡合突起123分别以遍及外周整周的方式每隔预定角度设置。另一方面,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卡合突起123设于其外周的一部分。即,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在其外周中具有未设置卡合突起123的部分。

在带输送路径111上的位于各带齿卷盘120的上方的部分设有窗孔114。各带齿卷盘120分别以上端附近的卡合突起123通过窗孔114并突出到带输送路径111上的方式配置。卡合突起123能够在突出到带输送路径111上的状态下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

卡合突起123以截面形状成为大致方形的方式形成,并且以从径向内侧到径向外侧慢慢地周方向宽度变小的方式即以侧视成为梯形形状的方式形成。卡合突起123具有能够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的大小。卡合突起123如图9及图10所示的那样以卡合成该卡合突起123的突起中心C相对于载带80的卡合孔81b与该卡合孔81b的孔中心O一致的状态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卡合突起123如图11所示的那样形成为径向外侧的前端部的最大尺寸(具体而言为前端部的对角线的尺寸)TAmax比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孔径H稍小且径向内侧的根部的最大尺寸(具体而言为根部的对角线的尺寸)TBmax比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孔径H稍大。

各带齿卷盘120分别具有齿轮124。齿轮124与带齿卷盘120的卡合突起123设置的外周相比形成于内径侧。齿轮124没有从上述的窗孔114突出到带输送路径111上而收容于带输送路径111的下方。

供料器22具备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侧安装的后部侧电动机130。后部侧电动机130是使后部侧带齿卷盘121即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旋转的伺服电动机。后部侧电动机130能够使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沿正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后部侧电动机130也可以能够使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沿反方向旋转。

在后部侧电动机130的旋转轴131上设有传动齿轮132。传动齿轮132经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两个齿轮133、134而与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的齿轮124啮合。在该结构中,在后部侧电动机130旋转时,使用齿轮133、134来使该旋转减速,并且将该旋转向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传递,上述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相互同步地旋转。

供料器22具备在供料器主体100的前部侧安装的前部侧电动机140。前部侧电动机140是使前部侧带齿卷盘122即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旋转的伺服电动机。前部侧电动机140能够使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沿正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前部侧电动机140也可以能够使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沿反方向旋转。

在前部侧电动机140的旋转轴141上设有传动齿轮142。传动齿轮142经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的两个齿轮143、144而与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的齿轮124啮合。在该结构中,在前部侧电动机140旋转时,使用齿轮143、144来使该旋转减速,并且将该旋转向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传递,上述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相互同步地旋转。

供料器22具备上表面按压部件150。上表面按压部件150配置于带输送路径111的上方,以平行地沿着该带输送路径111的方式形成于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与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之间。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前端部形成有轴支承部151。轴支承部151轴支承于在供料器主体100中设置的轴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利用轴支承部15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主体100。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由扭簧等施力部件152向下方施力。上表面按压部件150具有在被施力部件152向下方施力时对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输送的载带80的上表面进行按压并防止该载带80的浮起的功能。

供料器22具备入口按压部件153、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和操作杆155。入口按压部件153在带输送路径111的上方与带插入部101接近地配置,以平行地沿着带输送路径111的后部的方式形成。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在带输送路径111的上方配置于与入口按压部件153相对的前侧(下游侧)。入口按压部件153及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分别设置成能够从带输送路径111远离并且能够向带输送路径111接近。

入口按压部件153配置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下方,经由一对轴156而安装于该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在一对轴156上安装有对入口按压部件153向下方施力的弹簧157。入口按压部件153具有在被弹簧157向下方施力时将插入于带插入部101的载带80朝向带输送路径111按压的功能。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经由一对轴159-1、159-2而安装于在供料器主体100上安装的支承部件158-1、158-2。在轴159-1、159-2上安装有对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向下方施力的弹簧160。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具有在被弹簧160向下方施力时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下游侧将载带80朝向带输送路径111按压的功能。

操作杆155以在比供料器主体100的带插入部101的位置靠上方处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操作杆155以能够以枢轴161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操作杆155通过作业者而以枢轴161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

在操作杆155上以动作方式连结入口按压部件153。入口按压部件153具有在一对轴156之间配置的卡合部件153a。在操作杆155的前后中央部设有动作卡合部155a。动作卡合部155a与入口按压部件153的卡合部件153a的下表面卡合。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按预定(图5中为逆时针)转动。在没有向操作杆155施加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的力(即与基于该作用力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的力)的通常时,如图5所示的那样动作卡合部155a保持于预定的下端位置,通过弹簧157的作用力将入口按压部件153朝向带输送路径111按压,因此不能向带插入部101进行新的载带80的插入。

另一方面,在如图6所示的那样操作杆155由动作作业者向上方抬起并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而以枢轴161为中心进行转动时,动作卡合部155a上升,入口按压部件153克服弹簧157的作用力而上升。因此,在动作作业者抬起操作杆155时,入口按压部件153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因此能够向带插入部101进行新的载带80的插入。

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后部枢轴支承有挡板163。挡板163具有在将入口按压部件153朝向带输送路径111按压的状态下通过自重而堵塞带插入部101并使新的载带80的插入不能进行的功能。挡板163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上升时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的后部卡合并转动,使带插入部101开放成能够插入新的载带80。

在入口按压部件153的下游侧相邻地设有止动部件164。止动部件164利用在其中央部设置的轴支承部164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在止动部件164中设有抵接部164b。抵接部164b设于止动部件164的比轴支承部164a靠前方的下部。抵接部164b是朝向下方突出并能够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的部位。抵接部164b由在下游侧按压部件154与止动部件164之间设置的弹簧(未图示)向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的方向施力。

在止动部件164的后端部设有停止部164c。停止部164c设置成能够从带输送路径111远离并且能够向带输送路径111接近。停止部164c具有载带80的前端能够抵接的后表面,具有在向带输送路径111的抵接时阻止该载带80向下游侧的输送的功能。停止部164c配置于前端与该停止部164c的后表面抵接的载带80的卡合孔81b和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卡合突起123之间的卡合是否发生的边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卡合在停止部164c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的状态下实现。

在止动部件164中设有突出部164d。突出部164d设于止动部件164的比轴支承部164a靠前方的上部。突出部164d朝向上方突出。在突出部164d的前端设有凸轮从动件164e。在操作杆155的前部形成有凸轮部155b。凸轮部155b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与凸轮从动件164e卡合。

如图5所示,在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按预定转动且入口按压部件153保持于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从止动部件164的凸轮从动件164e分离。在该情况下,止动部件164通过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以轴支承部164a为中心进行反向转动,使抵接部164b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并且保持为使停止部164c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操作杆155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并转动时,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与止动部件164的凸轮从动件164e卡合。在该情况下,止动部件164克服省略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并以轴支承部164a为中心按预定转动,使停止部164c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在所述状态下将载带80向带插入部101插入时,该插入的载带80进入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载带80的前端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而停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载带80(以下将该载带80称为旧载带80。)通过了带输送路径111与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之间后,通过该旧载带80将抵接部164b抬起,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在所述状态下将新的载带80(以下将该载带80称为新载带80。)向带插入部101插入并重叠于旧载带80上时,该新载带80进入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该新载带80的前端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而停止。由此,在带输送路径111上输送旧载带80时,阻止新载带80向下游侧的输送,新载带80在其位置上待用。

供料器22具备带剥离装置165。带剥离装置165如图8所示的那样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前侧上部。带剥离装置165设于带引导件110。即,带引导件110具有带剥离装置165。带剥离装置165具有剥离部件166和折回部件167。

剥离部件166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例如配置于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剥离部件166是通过从载带80的基带81剥离盖带83而形成能够在元件供给位置L从收容孔81a取出(吸附或移载)元件60的状态的刀部件。剥离部件166以在载带80的输送中该剥离部件166的前端的刀尖插入于基带81与盖带83之间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形成。

剥离部件166以仅剥离基带81和盖带83粘接的隔着收容孔81a的宽度方向两侧(两部位)中的一部位的方式偏向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并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剥离部件166的前端只要形成于和基带81与盖带83的两处粘接部中的一处对应的宽度方向位置即可。因此,盖带83在通过剥离部件166而从基带81剥离时,变成在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从基带81剥离、另一方面在另一端侧粘接于基带81的状态。

折回部件167相对于剥离部件166(即通过剥离部件166将盖带83从基带81剥离的剥离位置)配置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折回部件167是使剥离的盖带83的宽度方向一端侧(具体而言为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两端中的收容元件60的收容孔81a配置的端侧)立起并折回的部件。折回部件167形成为大致水平地扩展的板状。

在带引导件110的引导上壁中设有元件取出部。该元件取出部是在引导上壁开口的能够取出收容于基带81的收容孔81a中的元件60的孔部。该元件取出部设置的位置与上述的剥离位置相比处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处于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该元件取出部设置的位置为供料器22的上述的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元件取出部形成为元件移载部30中的对元件60进行吸附保持的吸嘴在该元件60的移载时不与引导上壁接触的大小。载带80中的通过了元件取出部的部位从供料器22的前部向下方垂下,向供料器22的外部排出。

3.供料器的动作

在上述的供料器22中,旧载带80卷绕于第一保持部23a所保持的带盘70,并且新载带80卷绕于第二保持部23b所保持的带盘71。在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保持的通常状态下,如图5所示,入口按压部件153保持于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的位置,并且挡板163通过自重而转动并将带输送路径111堵塞。

在上述的状态下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并对操作杆155进行抬起操作时,如图6所示,通过动作卡合部155a的上升而使入口按压部件153克服弹簧157的作用力并上升。在该情况下,入口按压部件153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并且挡板163通过下游侧按压部件154而转动,使带插入部101开放成能够插入载带80的状态。并且,同时止动部件164通过操作杆155的凸轮部155b而转动,停止部164c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

在该状态下由动作作业者将旧载带80从带插入部101插入到带输送路径111上时,该旧载带80的前端能够插入至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在旧载带80插入至与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操作杆155的抬起操作时,该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转动并恢复到原位置。在该原点恢复状态下,如图7所示,入口按压部件153通过弹簧157的作用力而朝向带输送路径111下降,由此将旧载带80朝向带输送路径111按压,并且挡板163通过自重而将带插入部101堵塞。并且,同时止动部件164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抵接部164b与带输送路径111抵接,并且使停止部164c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

使用各种传感器来检测旧载带80向带插入部101的插入,在检测到带输送路径111上的旧载带80的存在且检测到操作杆155恢复到原位置的情况下,以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沿正方向旋转的方式驱动后部侧电动机130。在进行所述后部侧电动机130的驱动时,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沿正方向旋转。

在该情况下,首先通过停止部164c从带输送路径111的分离而容许将旧载带80的前端侧从停止部164c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且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在该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卡合突起123和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的状态下进行正旋转,因此该旧载带80通过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正旋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在进行所述输送时,通过旧载带80而下游侧按压部件154克服弹簧160的作用力并抬起,在下游侧按压部件154与带输送路径111之间输送该旧载带80。

如上述那样,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卡合突起123仅设于该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外周的一部分。因此,在卡合突起123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之后,该旧载带80间歇地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因此,避免急速地进行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对载带80的牵引。需要说明的是,在抬起下游侧按压部件154时,止动部件164的轴支承部164a一体地上升。

在基于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正旋转的旧载带80的输送进行时,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卡合突起123与该旧载带80的前端侧的卡合孔81b卡合。在所述卡合后,该旧载带80通过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正旋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如上述那样,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卡合突起123以遍及该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外周整周的方式设置。因此,在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卡合突起123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之后,用短时间进行该旧载带80向带排出部102的移动。

在进行基于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正旋转的旧载带80的输送时,首先该旧载带80的前端从在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后端部形成的引导部与带输送路径111之间进入上表面按压部件150的下方。因此,该旧载带80的前端侧在通过上表面按压部件150而抑制从带输送路径111的浮起的状态下朝向前部侧带齿卷盘122侧输送。

在使用传感器检测到通过基于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的正旋转的旧载带80的输送的进行而旧载带80的前端到达相对于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以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和第一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沿正方向间歇地旋转的方式驱动后部侧电动机130及前部侧电动机140。在进行所述后部侧电动机130及前部侧电动机140的驱动时,各后部侧带齿卷盘121及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沿正方向间歇地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该间歇性的旋转的每一次动作的角度按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的间距间隔来进行。

在所述状态下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卡合突起123与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时,该旧载带80通过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正旋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并且在该输送中通过带剥离装置165从旧载带80剥离盖带83。并且,在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卡合突起123与该旧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时,该旧载带80通过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正旋转而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需要说明的是,在后部侧带齿卷盘121及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的间歇性的旋转中的每次旋转停止时,收容于旧载带80的元件60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L并通过元件移载部30而移载。

并且,在带输送路径111上的旧载带80的输送中,该旧载带80推压并抬起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因此止动部件164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并以轴支承部164a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与旧载带80的上表面接触并抵接。

在所述状态下操作杆155被抬起并克服弹簧162的作用力进行转动时,入口按压部件153从带输送路径111分离,并且挡板163使带插入部101开放,因此能够进行新载带80的插入。并且,在新载带80的前端侧通过带插入部101并插入于旧载带80与入口按压部件153之间时,该新载带80的前端在进入带上表面施力部件与带下表面施力部件之间后与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抵接,该新载带80在该位置停止输送。因此,阻止新载带80向下游侧的输送。

如上述那样,在新载带80插入至与停止部164c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操作杆155的抬起操作时,该操作杆155通过弹簧162的作用力而转动并恢复到原位置。此时,新载带80将止动部件164的抵接部164b抬起,因此通过止动部件164的停止部164c而维持新载带80的停止。

如上述那样,在维持新载带80的停止的状态下将旧载带80的后端即末端输送到比新载带80的前端即前端靠输送方向下游侧处时,该新载带80相对于旧载带80与处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带输送路径111的上表面接触,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的卡合突起123与新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并且,通过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的正旋转,新载带80进入因旧载带80的存在而在带输送路径111与止动部件164之间形成的间隙,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输送。需要说明的是,在新载带80的前端将抵接部164b抬起时,如上述那样,止动部件164克服弹簧的作用力并转动,通过停止部164c来阻止新的载带80的进入。

如此,只要在带输送路径111上插入两根载带80,就能够在第一根载带80的输送结束时开始第二根载带80的输送。因此,不会将两根载带80以重叠的状态从停止部164c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能够在时间上连续地输送两根载带80,不会中断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向元件供给位置L的供给而能够连续地进行。并且,通过以各带齿卷盘120进行正旋转的方式驱动后部侧电动机130及前部侧电动机140这两者,能够将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供给至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L。

4.载带的宽度与供料器的带齿卷盘的配置位置之间的关系

如上述那样,在载带80的基带81中设有供带齿卷盘120的卡合突起123卡合的卡合孔81b。卡合孔81b沿基带81的长度方向配置成一列。并且,在供料器22的供料器主体100中设有对载带80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带输送路径111和具有一对引导侧壁112、113的带引导件110,该一对引导侧壁112、113在能够与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下对载带80进行引导。带输送路径111具有与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同或者比该尺寸稍大的路径宽度。引导侧壁112和引导侧壁113在输送方向X(即进行引导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带输送路径111的路径宽度量。

并且,带齿卷盘120以上端附近的卡合突起123通过带输送路径111的窗孔114并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于供料器主体100。卡合突起123以卡合成该卡合突起123的突起中心C相对于载带80的卡合孔81b与卡合孔81b的孔中心O一致的状态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以与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孔径H相比而径向外侧的前端部的最大尺寸TAmax较小且径向内侧的根部的最大尺寸TBmax较大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供料器22中,通过带输送路径111的窗孔114并向上方突出的带齿卷盘120(尤其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的卡合突起123与利用下表面支承于带输送路径111并且利用侧面由带引导件110的引导侧壁112、113引导的载带80的卡合孔81b卡合。该卡合通过如下方式而实现:在带齿卷盘120的旋转时,首先卡合突起123的最大尺寸TAmax比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孔径H小的前端部插入该卡合孔81b,随着该卡合突起123的插入进行,卡合突起123的最大尺寸TBmax比该卡合孔81b的孔径H大的根部插入该卡合孔81b,该根部的侧面与卡合孔81b的孔边缘接触。

根据该卡合,在卡合突起123向卡合孔81b的插入初期卡合突起123的突起中心C相对于卡合孔81b的孔中心O错位的情况下,在卡合初期仅卡合孔81b的孔边缘的一部分的偏置的部位与卡合突起123的侧面抵接,将该孔边缘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按压,由此载带80的该卡合孔81b周边的部位以使孔中心O和突起中心C一致的方式沿宽度方向移动并进行位置调整。

插入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带插入部101中的载带80利用下表面支承于带输送路径111并且利用侧面由带引导件110的引导侧壁112、113引导,并且通过在带齿卷盘120的卡合突起123与卡合孔81b卡合的状态下该带齿卷盘120进行旋转而朝向带排出部102侧进给。

在供料器22中,带齿卷盘120如图10所示的那样配置于从该卡合突起123到带引导件110的一对引导侧壁112、113中的一个引导侧壁112为止的分离距离D比载带80的从卡合孔81b到宽度方向的侧端(具体而言为在带输送路径111上放置的载带80的引导侧壁112侧的侧端)为止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小的带偏靠位置(D<W)。在此,|W-D|的大小只要设定为作为载带80的宽度或一对引导侧壁112、113的分离距离的公差或者作为将上述公差累积后的公差来取得的最大值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的带齿卷盘120具体而言为供料器22具备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即第一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这两者)。并且,上述的分离距离D只要是例如带齿卷盘120的旋转轴延伸的轴向(即带齿卷盘120的厚度方向)上的从卡合突起123的中心C到引导侧壁112的壁面为止的距离即可。而且,上述的尺寸W只要是例如载带80的从卡合孔81b的孔中心O到宽度方向的侧端为止的距离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分离距离D的对象的引导侧壁及作为尺寸W的对象的载带80的侧端分别是如图9及图10所示的那样在带输送路径111上引导的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中的卡合孔81b配置的一侧的引导侧壁112或载带80的侧端。但是,那些引导侧壁及侧端只要分别是带引导件110的一对引导侧壁112、113中或载带8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中的任一个即可。

在所述供料器22的构造中,在通过带齿卷盘120的旋转而载带80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进给时,在带齿卷盘120的卡合突起123从其前端部到根部按顺序插入该载带80的卡合孔81b的过程中,产生该卡合突起123使该载带80的卡合孔81b周边的部位向引导侧壁112侧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力。通过该力而载带80能够向宽度方向移动的量比在上述的分离距离D与上述的尺寸W相等的情况下能够移动的量大。因此,即使载带80的宽度、一对引导侧壁112、113的分离距离存在公差,也能够使载带80的相对于供卡合突起123卡合的卡合孔81b位于引导侧壁112侧的侧端面可靠地抵接并按压于引导侧壁112。

若将载带80按压于一对引导侧壁112、113中的一个引导侧壁112并且沿着带输送路径111进给,则载带80通过带齿卷盘120的旋转而以与引导侧壁112抵接的状态在带输送路径111上直线地输送,因此能够抑制载带80在带输送路径111上弯曲行进。因此,能够使在载带80的收容孔81a中收容的元件60的相对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

因此,在进给收容特别微小的元件60的载带80时,能够抑制与元件60的宽长相对的向宽度方向的错位变得过大,由此即使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微小,也能够使装配头33的吸嘴在元件供给位置L吸附该元件60时的吸附精度提高,能够使向基板50装配元件60方面的生产率提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料器22具备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因此,在供料器22的从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到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带输送路径111的区域,能够使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的相对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由此能够使上述的吸附精度的提高、上述的生产率的提高最大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上游侧带齿卷盘”,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下游侧带齿卷盘”。

5.变形方式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部侧带齿卷盘121设置了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和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这两个。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后部侧带齿卷盘121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同样,前部侧带齿卷盘122设置了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和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这两个。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前部侧带齿卷盘122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与一个后部侧电动机130连结并通过该后部侧电动机130而同步地旋转。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各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与分别的后部侧电动机连结并通过各后部侧电动机而同步地旋转的结构。同样,两个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与一个前部侧电动机140连结并通过该前部侧电动机140而同步地旋转。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与各自的前部侧电动机连结并通过各前部侧电动机而同步地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供料器22具备的第一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供料器22具备的全部的带齿卷盘120(即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和第一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122-2)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即,第一及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121-2也可以配置于在与在供料器22的供料器主体100的后部侧设置的带引导件的引导侧壁之间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根据该构造,在供料器22的从带插入部101遍及至带排出部102的带输送路径111的整个区域,能够使收容于载带80的元件60的相对于供料器主体10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由此能够使上述的吸附精度的提高、上述的生产率的提高最大化。

并且,为了使吸附元件60的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化,特别在相对于该元件供给位置L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引导侧壁112是有效的。因此,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那样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处的带齿卷盘120(具体而言仅为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即,与元件供给位置L相比配置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可以配置于D=W的关系成立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一个引导侧壁112,因此能够使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可靠地稳定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变形方式中,仅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最近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处的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但是,也可以是,相对于元件供给位置L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处的第一后部侧带齿卷盘121-1、第二后部侧带齿卷盘121-2及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全部分别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

并且,在供料器22具有两个以上的带齿卷盘120的情况下,为了使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吸附精度提高,越是接近该元件供给位置L的部位,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引导侧壁112越有效。因此,也可以是,最接近元件供给位置L的带齿卷盘12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及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中的靠近元件供给位置L的一方)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即,从元件供给位置L远离的带齿卷盘120可以配置于D=W的关系成立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与最接近元件供给位置L的带齿卷盘120之间的卡合位置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一个引导侧壁112,因此能够使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误差最小,能够使该位置精度稳定化。

而且,进给载带80时的宽度方向位置的偏移在通过带剥离装置165的剥离部件166而从该载带80剥离盖带83时容易发生。关于这点,为了使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化,在与从载带80剥离盖带83的剥离位置相对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引导侧壁112是有效的。因此,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那样相对于上述的剥离位置配置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处的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配置于上述的D<W的关系成立的带偏靠位置。即,相对于上述的剥离位置配置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带齿卷盘120(尤其第一前部侧带齿卷盘122-1)可以配置于D=W的关系成立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相对于剥离位置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于一个引导侧壁112。因此,即使在剥离位置发生了载带8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偏移,也能够从该剥离位置到与第二前部侧带齿卷盘122-2的卡合突起123之间的卡合位置对载带80的宽度方向位置进行修正而在该卡合位置使载带80的侧壁与引导侧壁112抵接,因此能够使相对于剥离位置处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元件供给位置L处的元件60的宽度方向位置的精度稳定化。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带引导件110的一对引导侧壁112、113中的与载带80中的卡合孔81b配置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引导侧壁112设为通过带齿卷盘120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的引导侧壁。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与载带80中的卡合孔81b配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与收容孔81a配置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的引导侧壁113设为通过带齿卷盘120使载带80抵接并按压的引导侧壁。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供料器22是具有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后部侧的后部侧带齿卷盘121和供料器主体100中的前部侧的前部侧带齿卷盘122的自动装载供料器。但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不是自动装载供料器的供料器。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载带80具有在设有贯通的收容孔81a的基带81的下表面粘接底带82的构造。但是,载带80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不在下表面粘接底带82而具有设有收容元件60的槽的基带的压花型的载带。

需要说明的是,供料器2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各样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元件装配机、21:狭槽、22:供料器、50:基板、60:元件、80:载带、81:基带、81b:卡合孔、83:盖带、100:供料器主体、110:带引导件、111:带输送路径、112、113:引导侧壁、120:带齿卷盘、121、121-1、121-2:后部侧带齿卷盘、122、122-1、122-2:前部侧带齿卷盘、123:卡合突起、165:带剥离装置、166:剥离部件。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旋耕机导辊安装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