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331756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Printing ink transfer mediu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是由 徐佳 虞锋 刘闯 于 2020-04-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油墨转移介质包括:第一基材层;气垫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第二基材层,位于所述气垫层上;面胶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层至少包括一布层,所述布层的径向伸长率小于等于4.5%,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油墨转移介质中基材与橡胶初始粘合强度高,粘合持久性好,受外力作用时基材的变形和表面涂覆橡胶的变形接近且稳定,物理性能稳定一致。(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k transfer medium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ink transfer medium comprises: a first base material layer; the air cushion layer is positioned on the first base material layer; the second substrate layer is positioned on the air cushion layer; the surface adhesive layer is positioned on the second base material layer; the first base material layer at least comprises a cloth layer, the radial elongation of the cloth layer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4.5%, the initial bonding strength of the base material and the rubber in the ink transfer medium prepared by the invention is high, the bonding durability is goo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ase material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coated rubber are close and stable,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stable and consistent.)

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平版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胶印(平版印刷)使用的油墨转移介质(橡皮布)是由多层基布层和合成橡胶压延贴合制成的,所用的布是富有弹性的纤维纺织品,布的弹性具有很明显的方向性。基布层是胶印橡皮布的基础骨架,在一定意义上,胶印橡皮布质量的好坏,基布层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高速轮转胶印机上使用的气垫式可压缩橡皮布基布的作用更为明显。

现有橡皮布在印刷中基布层的变形大而直接带来的印刷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内市场,减少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改善油墨转移介质用的布层对于提高油墨转移介质的性能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而言,基布在橡皮布中的层数越多越好,但是层数越多,也存在橡皮布整体变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转移介质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平版印刷中油墨转移介质用基布的改进,以提高油墨转移介质的性能。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油墨转移介质,所述油墨转移介质包括:第一基材层;

气垫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第二基材层,位于所述气垫层上;面胶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层至少包括一布层,所述布层的径向伸长率小于等于4.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包括,第一布层;第一粘合层,位于所述第一布层上;第二布层,位于所述第一粘合层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层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布层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在所述油墨转移介质中的厚度占比为45-5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层的径向强度大于等于1900KN/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层的厚度为0.37-0.41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层的克重小于等于220g/m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层的定负荷伸长率小于等于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布层的厚度为0.29-0.41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为0.29-0.37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墨转移介质的厚度为大于1.64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墨转移介质的厚度为1.95-1.99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的层间粘合力大于等于1.5KN/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总厚度为0.95-1.23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包括长绒棉:细绒棉按照质量比为(1-3)∶1混配制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为经纱纬纱编制而成的平纹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油墨转移介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基材层、气垫层、第二基材层、面胶层;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压合所述气垫层;于所述气垫层上压合所述第二基材层,硫化所述气垫层;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压合所述面胶层,并硫化所述面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层至少包括一布层,所述布层的径向伸长率小于等于4.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合的过程包括在三辊压延机进行压合,其中所述压延参数为:

温度为100-170℃;压力为5-12MPa;辊间距为0.05-5mm;压延速率为5-15m/h。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硫化所述气垫层的过程包括在0-0.1kg的环境下进行硫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硫化所述面胶的过程包括在0.5-3kg的环境下进行硫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所述油墨转移介质的表面打磨的过程。

现有技术中1.97mm左右的油墨转移介质多是采用3层以上基布来实现的,但是油墨转移介质中布层一旦达到3层以上,特别容易出现在印刷过程中的变形问题,进而导致印刷出次品问题的存在,本发明通过对基布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纺织过程的改进得到了一种径向强力大于1900KN/m,径向伸长率小于4.5%,定负荷伸长率小于1.4%(250N/2.5cm×4hr条件下测定)的橡皮布基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橡皮布基布达到3层以上时容易出现的变形问题。

本发明特别通过将第一布层的径向强度,径向伸长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了油墨转移介质的性能,本发明所述的基材层与橡胶还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易于粘接,与橡胶初始粘合强度高,粘合持久性好,受外力作用时基材的变形和表面涂覆橡胶的变形接近且稳定,物理性能稳定一致。基材的原材料通过不同棉纤维的复配,进一步降低了基布的克重,提高了基布的强度和粘合性能。

可见,本申请通过改进织布工艺,控制橡皮布中基布厚度的占比,以及每层基布的物性参数可以使得制备得到的油墨转移介质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以及较小的伸长率,性能指标可以达到国际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油墨转移介质在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油墨转移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中油墨转移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油墨转移介质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油墨转移介质制造设备的示例性框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油墨转移介质中基材层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油墨转移介质10,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可以包覆在胶印印刷机100的转印滚筒101上,从而作为平板印刷(胶印)过程中的一种油墨转移用的介质,油墨由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表面直接转移到承印物30上。具体地可以通过包括以下的过程实现,将包覆有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转印滚筒101旋转,与其上面形成有字符和图像并提供有印刷油墨的印版滚筒102密切接触,使得位于印版滚筒102处的印版20上的字符和图像油墨被转移到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上,接着,在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上的字符和图像(转移并)被定位在压印辊103的承印物30如纸张上,该纸张在与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紧密接触下被传送,从而进行印刷。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油墨转移介质10包括,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和第二基材层13和面胶层14。所示油墨转移介质10形成多层结构的层叠体,所述第一基材层11作为最内一层,包覆所述印刷机100的转印滚筒101上,所述面胶层14作为最外一层,印版滚筒102的印版20上的油墨附着于油墨转移介质10的面胶层14而被转印。

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厚度,是指由形成油墨转移介质10的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和第二基材层13和面胶层14的各层的厚度之和,例如为1.8-2.5mm,进一步地为1.95-1.99mm,例如为1.95mm、2.00mm、2.05mm,基于此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具有理想的强度而不易变形。进一步地,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厚度变化量例如小于等于0.03mm,例如0.01mm、0.02mm。

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具有例如为70°~85°的邵尔A硬度,例如76°、78°、81°;具有大于等于80KN/m的抗拉强度,进一步地,大于等于90KN/m,例如95KN/m、100KN/m、105KN/m;具有小于等于2.0%的伸长率,进一步地,小于等于1.6%,例如1.4%、1.0%、0.9%;并具有0.10~0.18mm的压缩性,例如0.20mm、0.66mm、0.1mm,更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在1060Kpa的印刷负荷下,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压缩性例如为0.12-0.24mm,在2060Kpa的印刷负荷下,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压缩性例如为0.20-0.32mm。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多层间的层间附着力大于等于1.5KN/m的粘合力,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8KN/m,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1.4μm,例如0.9μm、1.0μm、1.3μm。

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中的有机溶剂残留量可以小于等于0.1PPM,进一步地,小于等于0.05PPM,更进一步地,有机溶剂的残留量为0,所述有机溶剂残留量是指形成油墨转移介质10的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和第二基材层13和面胶层14中各层有机溶剂残留量之和,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和第二基材层13和面胶层14制造油墨转移介质10的过程中避免使用或者极大程度地减少使用有机溶剂而实现。

所述第一基材层11和所述第二基材层13可以是一种纤维纺织品,所述第一基材层11和所述第二基材层13在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中的厚度占比为45-55%,例如45-50%,例如48%,51%,52%,所述纤维纺织品例如可以是由经纱纬纱编制而成的平纹布,所述纤维例如可以是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所述天然纤维可以是棉纤维,所述棉纤维可以包括长绒棉、细绒棉等,由于印刷时橡皮布的径向受力非常大,接近1000公斤,因此,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可以选择强度较高的长绒棉布作为基础骨架材料,所述合成纤维可以是天丝纤维、聚酯纤维、腈纶纤维、锦纶纤维、维纶纤维、芳纶纤维等,例如天丝纤维、聚酯纤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1,13可以是包括长绒棉和细绒棉的两种混配组成,例如所述基材11,13可以是包括长绒棉:细绒棉按照质量比为(1-3):1混配制得,例如1:1,通过控制纤维棉的质量比可以更好的控制得到基材的克重,节能环保,使其易于粘结,提高与橡胶的亲和力。

请接着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11包括第一布层111、第一粘合层112和第二布层113,所述第一布层111和所述第二布层113例如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结构,例如长绒棉布、细绒棉布、麻布、无纺布等,由所述第一布层111和所述第二布层113构成的第一基材层111是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支撑骨架,基于保证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具有足够的径向拉伸强度和尽量小的伸长率而获得良好的适用性的观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布层111和/或所述第二布层113具有0.29-0.45mm的厚度,例如0.29mm、0.37mm、0.41mm、0.45mm,具有0.03mm~0.8mm的布缝(即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之间的缝隙),例如0.04mm、0.06mm、0.069mm,具有180-250g/m2的克重,例如200g/m2、220g/m2,具有大于等于1800KN/m的径向强力,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900KN/m,例如1950KN/m、2000KN/m、2200KN/m,并且更重要的,所述第一布层111具有小于等于4.5%的径向伸长率,例如4.5%、4%,以及具有小于等于1.4%的定负荷伸长率,例如1.4%、1.3%。在上述范围内的第一布材,不伸长、不拉断、不变形,并与所述气垫层12、以及面胶层14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易于粘接而不易脱落,因此,基于此的第一基材层11可以使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承受500kg以上的径向受力,进一步地,承受1000kg的径向受力而不变形,且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和柔软性。

请接着参阅图3,所述第一粘合层112位于所述第一布层111和第二布层113之间,用于粘合他们,且没有渗胶,基于所述第一粘合层112粘合作用,所述第一布层111和第二布层113之间的层间附着应当具有大于等于1.5KN/m的粘合力,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8KN/m,从而油墨转移介质10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因径向受力而断裂。所述第一粘合层112例如可以采用厌氧性粘合剂,例如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的C2~C10烷基酯、环氧树脂,例如单组份树脂粘合剂,如双氰胺(氰基胍)、或使用多官能胺或多官能酸作为固化剂、或使用氰基丙烯酸酯的双组份体系等;又或者热熔粘合剂如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酰胺、烃树脂、树脂状材料、以及蜡,还可以是压敏粘合剂。所述第一粘合层112的厚度例如为0.1mm-1mm,例如0.13mm、0.2mm、0.3mm、0.6mm。

请参阅图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11可以包括第一布层111、第一粘合层112、第二布层113、第二粘合层114和第三布层115,由此通过增加第一基材层11的层数,构成更多层的油墨转移介质10。所述第二粘合层114例如可以与所述第一粘合层112采用相同或不同结构。所述第三布层115例如可以与所述第一布层111和/或第二布层113采用相同或不同结构。此时,在上述该结构范围内的第一基材层11中,所述第一布层111、第二布层113和第三布层115之间的厚度例如可以具有D111大于等于D113大于等于D115的关系,例如厚度例如可以分别为0.45mm、0.41mm、0.37mm;0.41mm、0.41mm、0.41mm等,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布层111、第一布层111、第二布层113和第三布层115的径向强度应大于等于1900KN/m,径向伸长率应小于等于4.5%,避免油墨转移介质10在印刷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而发生断裂,并保证了良好的柔软性。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例如为0.6~1.4mm,例如0.84mm、0.94mm、1.21mm、1.33mm。在该范围内的第一基材层111可以充分保证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具有预期的性能。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气垫层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所述气垫层12具有微孔结构,进一步地由微球体胶囊构成,具体而言,所述气垫层12的原料组分,例如包括该微球体、橡胶组分以及助剂等,在一定的温度下,进一步地是在多个温度区间经过硫化而形成发泡的微孔结构,所述微孔是直径例如为0.005-0.03mm,例如0.01mm、0.013mm的全闭形微孔,该气孔均匀、完整,平均孔隙率70-80%,并具有0.10~0.18mm的压缩性,例如0.20mm、0.66mm、0.1mm,保证了在印刷过程中,该微孔吸收印刷压力不使油墨转移介质10表面形成“鼓包”,造成网点变形,并当印刷压力消除后,该微孔内的迅速恢复,而使印刷过程中压力基本保持恒定,因此,基于所述气垫层12的特征,印刷速度可达到1.5万印的高速印刷,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8万印,例如2万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球体可以是一种聚氨酯微球体发泡剂,例如可以是由丙烯腈或者是丙烯腈的共聚物形成。所述微球体的原料组分中还可以包括有发泡助剂、交联剂等助剂,所述发泡助剂可以是异丁烷、2,4-二甲基丁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正己烷、环己烷、庚烷、异辛烷或它们的任何组合,所述微球体可以是聚合物微球,例如可以通过乳液聚合制备得到,乳化后得到聚合物颗粒,然后经过过筛筛分,干燥后得到所述微球体,所述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可以为0.02-0.05mm,例如0.02mm、0.04mm、0.05mm。通过过筛可以得到相似平均粒径的样品微球体,从而可以限制在胶版使用中粒度不均匀对膨胀性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组分例如可以采用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氯丁橡胶(CR)、含氟橡胶(FKM)、聚氨酯橡胶(UR)、乙丙橡胶(EPDM)、丁基橡胶(IIR)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助剂例如有硫化剂、防老化剂、加强剂、填充剂、增塑剂等。所述填充剂例如为炭黑、白炭黑、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酸钙、着色颜料、粘土和它们的组合,所述加强剂例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硬脂酸锌和/或氧化锌。

请接着参阅图2,所述气垫层12的厚度例如为0.3-0.6mm,例如0.35mm、0.42mm、0.56mm。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气垫层12在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的渗入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的厚度,其具体地是指在所述第一基材层11的另一面没有气垫层12的胶层浆料的渗透,进一步地小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的厚度,例如可以是所述气垫层12在所述第二布层113上的渗入厚度小于等于第二布层的厚度,具体而言,例如0mm、0.06mm、0.1mm 0.2mm、0.35mm。当所述气垫层12在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的渗入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的厚度时,所述第一基材层11作为最内一层时,其表面避免了因所述气垫层12的渗入而导致第一基材层11的表面有凸凹不平,而使得印刷质量不理想。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气垫层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和第二基材层13之间,基于所述气垫层12,所述第一基材层11和第二基材层13之间的层间附着应当具有大于等于1.5KN/m的粘合力,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8KN/m,从而油墨转移介质10在使用过程中避免因径向受力而断裂。具体而言,在上述范围内的气垫层12可以解决粘接力与渗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地,例如可以是气垫层12的制备过程和运用过程中避免使用含溶剂的原料组分。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二基材层13位于所述气垫层12上,所述第二基材层13例如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材11具有相同的结构,由布和粘合剂形成的多层结构,当然,例如可以是所述第三基材层13仅为一布层,所述布层例如采用与所述第一布层111相同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长绒棉布、麻布、无纺布等,例如采用长绒棉布,进一步地,具有0.29-0.37mm的厚度,例如0.29mm、0.37mm,具有0.03mm~0.8mm的布缝(即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之间的缝隙),例如0.04mm、0.06mm、0.069mm,具有180-250g/m2的克重,例如200g/m2、220g/m2,具有大于等于1800KN/m的径向强力,进一步地大于等于1900KN/m,例如1950KN/m、2000KN/m、2200KN/m,并且更重要的,所述第三基材层13具有小于等于4.5%的径向伸长率,例如4.5%、4%,以及具有小于等于1.4%的定负荷伸长率,例如1.4%、1.3%。在上述范围内的第三基材层13,可以不伸长、不拉断、不变形,与所述气垫层12、以面胶层14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易于粘接而不易脱落,可以抑制油墨转移介质10的变形,提高其拉伸强度。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所述面胶层14位于所述第二基材层13上,所述面胶层14作为油墨转移介质10的最外一层,直接接触油墨,并将其转移至承印物103上。所述面胶层14的表面,即为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获得硬度、耐磨性、耐油侵蚀、耐化学品腐蚀等性能的油墨转移介质10的观点,所述面胶层14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1.4μm,例如0.9μm、1.0μm、1.3μm,不平整度的变化量小于等于0.03mm,进一步地,例如小于等于0.02mm,邵尔A硬度例如为70°~85°,例如76°、78°、8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胶层14的原料组分包括,第一丁腈橡胶和/或第二丁腈橡胶,纳米材料,氯化锌,硬脂酸,增塑剂、防老剂和/或防老剂白炭黑和/或轻质碳酸钙,第一着色剂,第二着色剂,硫磺,第一促进剂,第二促进剂,防焦剂,所述面胶层14可以由所述原料组分混合硫化得到。

所述橡胶和纳米材料构成纳米结构物,所述纳米结构物提高了面胶层14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增加弹性和整体强度、耐疲劳性,实现高速印刷的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例如为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例如为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例如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在本发明中,纳米二氧化硅为无定形白色粉末,无毒、无味、无污染,微结构为球形,呈絮状和网状的准颗粒结构。石墨烯具有良好的抗阻油墨渗透性,可增强耐油墨侵蚀,耐化学品腐蚀的性能。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碳纳米管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nm,直径一般为2~20nm。当纳米材料为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时,纳米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与石墨烯的蜂窝状结构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面胶层的硬度和耐磨等性能。当纳米材料为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时,纳米二氧化硅会吸附到碳纳米管管壁上,也会进一步增强了体系的硬度和耐磨等性能,从而使面胶层具有很好的传墨效果。

请接着参阅图2和图3,所述面胶层14的厚度,例如为0.15~0.5mm,例如0.15mm、0.23mm、0.33mm、0.45mm,基于本发明提供的面胶层14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材层13时,所述面胶层14与第二基材13之间不会相互渗入,即所述面胶层14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1.4μm,不平整度的变化量小于等于0.03mm,而避免导致第二基材13的纹路结构转移至承印物103上,使得印刷效果不理想。

请接着参阅图4,本发明第二方面也提供如上所述的油墨转移介质10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S1,提供第一基材层、气垫层、第二基材层、面胶层;

—S2,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上压合所述气垫层;

—S3,于所述气垫层上压合所述第二基材层,硫化所述气垫层;

—S4,于所述第二基材层上压合所述面胶层,并硫化所述面胶层。

在上述过程中,于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中,所述第一基材层至少包括一布层,所述布层的径向伸长率小于等于4.5%。

请参阅图5,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制备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制造设备C10的过程实现,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造设备C10包括炼胶设备C100、滤胶设备C200、压延设备C300、拼布设备C400、第一硫化设备C500、第二硫化设备C600、打磨设备C700,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通过制造设备C10对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分别经过炼胶、滤胶、第一压片、第一拼硫、第二压片、第二硫化、打磨的过程完成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制备方法。

请接着参阅图2至图4,在步骤S1中,提供所述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第二基材层13、面胶层14,更具体的可以是指提供他们各自的原料组分,更进一步地,可以是指他们各自的原料组分在分别压合后形成的独立的片材,接着进行步骤S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材层11包括第一布层111,第一粘合层112,环氧树脂固化剂、第二布层113。具体而言,裁剪长绒棉布,并进行压合形成一布材,以作为第一布层111;混合环氧树脂固化剂(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并进行压合形成一粘合片材,以作为第一粘合层112;裁剪长绒棉布,并进行压合形成一布材,以作为第二布层113,接着在所述一布层111上依次压合第一粘合层112、第二布层113,所述压合过程例如可以采用压延设备C300进行压延实现的。此外,可以根据第一基材层11的结构进行更多次地压合。

具体地,所述压合的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此外,可以根据第一基材层11的结构进行更多次地压合。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将气垫层12的原料组分,例如微球体、橡胶组分以及助剂通过例如炼胶设备C100例如加压式捏炼机等,滤胶设备C200分别进行混炼和过滤(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接着将处理后的原料组分压合形成一气垫片材,作为气垫层12,所述压合过程例如可以采用压延设备C300进行压延实现的,具体地,所述压合过程中的参数,例如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将第二基材层13,例如长绒棉布进行裁剪,并进行压合形成一布材,以作为第二基材层13。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可以将面胶层14的原料组分,例如第一丁腈橡胶和/或第二丁腈橡胶,纳米材料,氯化锌,硬脂酸,增塑剂、防老剂和/或防老剂白炭黑和/或轻质碳酸钙,第一着色剂,第二着色剂,硫磺,第一促进剂,第二促进剂,防焦剂通过例如炼胶设备C100例如加压式捏炼机等,滤胶设备C200分别进行混炼和过滤(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接着将处理后的原料组分压合形成一面胶片材,作为面胶层14,所述压合过程例如可以采用压延设备C300进行压延实现的,所述压合过程中的参数例如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步骤S2中,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上压合所述气垫层12,具体而言,可以是将气垫层12和第一基材层11通过例如压延设备C300进行压延拼合,此时,所述气垫层12在压合过程中渗入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要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例如第一基材层11可以具有0.03mm~0.8mm的布缝,进一步地在0.05mm~0.6mm,例如0.1mm,所述气垫层12在压合时经该布缝而渗入,从而可以实现气垫层12渗入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要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基材层11的厚度。所述压延设备C300进行压延拼合的参数例如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接着进行步骤S3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所述步骤S3中,于所述气垫层12上压合所述第二基材层13,更具体地是指,在贴合有第一基材11的气垫层12的另一个面上进行压延拼合所述第二基材层13,此时,所述第二基材层13可以具有0.02mm~0.7mm的布缝,进一步地在0.03mm~0.7mm,例如0.06mm、0.08mm。所述压延拼合过程例如可以采用压延设备C300和拼布设备C400进行压延实现的,所述压延设备C300的压合过程中的参数例如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气垫层12进行硫化,进一步地在0~0.1kg,例如0kg、0.01kg的环境下进行硫化,以使所述气垫层12中的微球体的正常发泡,保证泡孔的完整性和均匀性而不出现变形的问题,从而具有理想的压缩性能。更进一步地,采用第一硫化设备C500进行分级(即在不同的温度下)硫化,例如对连续硫化中多只,例如8只、16只热辊的设定不同的温度,以保证微球体发泡均匀、紧密,泡径大小符合预期。接着进入步骤S4。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所述步骤S4中,于所述第二基材层13上压合所述面胶层14,更具体地是指,在贴合有第一基材层11、气垫层12的第二基材13的另一个面上进行压延拼合所述面胶层14,此时,所述压合过程例如可以采用压延设备C300和拼布设备C400进行压延实现的,所述压延设备C300的压合过程中的参数例如温度为100-170℃,例如120℃、150℃、162℃、170℃;压力为5-12MPa,例如为5.5MPa、8.5MPa、10MPa、11MPa;辊间距为0.05-5mm,例如0.06mm、0.08mm、1mm、3mm;压延速率为5-15m/h,例如为6m/h、8m/h、10m/h、12m/h。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面胶层14进行硫化,进一步地在轻压力的环境下进行硫化,例如0.5-3kg,例如1kg、1.5kg的环境下进行硫化,以使具有泡孔结构的气垫层12,不会因压力过大而受到破坏。采用第二硫化设备C600硫化,在经过如上的过程,可以得到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

请参阅图1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对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表面进行打磨的步骤S5,即对所述面胶层14进行打磨,例如采用打磨设备C700,例如辊式皮革打磨机、不锈钢板、带式木层板打磨机等磨床进行打磨,控制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的表面粗糙度、厚度、不平整度在上述的范围内。

请参阅图6,本发明所述第一基材层11和第二基材层13可以通过S11-S14的步骤获得:S11:配棉,S12:纺纱,S13:织布,S14:后处理。

在步骤S11中,所述配棉可以包括将棉纤维按照设定的比例配合好,所述配棉还可以包括开清棉,梳棉,并条等工艺。所述开清棉可以包括开松,除杂,混合,成卷等工艺,所述梳棉工艺中可以采用“柔和梳理、顺利转移、轻定量、低速度、中隔距、高锡刺比、降低道夫速度”的工艺原则,所述并条工艺可以采用三道并合。

在步骤S12中,所述纺纱可以包括粗纱、细纱、合股、加捻等工艺。所述粗纱工艺,捻度1-3捻/英寸,捻系数控制在76-90之间。在所述粗纱工艺中,将车速设定为170-200m/min,将罗拉钳口隔距设定为25mm×30mm。

在步骤S12中,所述细纱工艺中,罗拉隔距可以是18mm×36mm,后区牵伸可以是1.5-3倍,前罗拉速度可以是120-130r/min,双喇叭口直径可以是2.5-3mm,间距可以是3-3.5mm,捻度系数可以为400-700,所述细纱工艺中,可以形成16-26支的单股纱,或者27-50支的单股纱。所述合股工艺中,所述纱线可以合成2-6股的多股纱,合股后进行加捻,捻度可以为6-20捻/英寸。

在步骤S13中,所述织布可以包括整经、织造工艺。在分条整经机上,对加捻后的多股纱进行整经,在所述整经步骤中,控制经纱的张力为20-80厘牛。所述整经后的多股纱上织机进行织造,所述织造时控制纬纱密度为56-65根/英寸,所述经纱密度为47-55根/英寸,织造完毕得到坯布。

在步骤S14中,所述后处理可以包括煮练,热定型等工艺。将织造所得的坯布进行烧毛处理,烧毛之后,将坯布在80-100℃烧碱溶液中煮炼3-4小时,所用烧碱溶液浓度为10-25g/L。对煮炼之后的坯布进行多辊牵伸和烘干,牵伸倍率为1.06-1.12,同时以100-120℃温度烘干,最后在120-150℃的热空气中定型,所述定型车速可以为12-15m/min。

经过上述S11-S14的步骤可以制备得到厚度为0.29-0.45mm,宽1000-1200mm,长为100-120m,径向强力≥1900KN/m、定负荷伸长率小于等于1.4%,(250N/2.5cm×4hr条件下测定)的技术指标的油墨转移介质10用的基材。

本发明所述油墨转移介质10用的基材,可以应用在各种规格的油墨移介质10中,尤其是可以应用在厚度大于1.64mm的油墨转移介质10中,例如可以应用在油墨转移介质10厚度为1.97-1.99mm的规格中,所述基材可以用于印刷较大的印刷品,也可以用以印刷较小的印刷品,例如印刷药盒、广告纸等。

实施例

将不同性能参数的基材在相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油墨转移介质进行性能评价,具体实施例见表1。

表1不同实施例的性能参数表

评价

测量实施例1-6和对比例1-2制备获得油墨转移介质10的各项评价项目,如表2所示。

表2油墨转移介质的性能评价表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第一基材层的层数为2层时,基材层在油墨转移介质中的厚度占比达到48%时,且径向强力为1900KN/m、定负荷伸长率为1.4%、径向伸长率为4.5%的时候,油墨转移介质的性能最为优异,表现为厚度变化量小,压缩性能好,还拥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较小的伸长率,特别适合应用在油墨转移介质厚度为1.99mm左右的橡皮布。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印刷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