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阀、隔膜泵以及印刷装置

文档序号:1343277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鸭嘴阀、隔膜泵以及印刷装置 (Duckbill valve, diaphragm pump,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是由 麻和博 熊谷利雄 安藤将明 于 2018-12-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现一种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的情况下,也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的鸭嘴阀、隔膜泵以及印刷装置。所述鸭嘴阀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40),其具有第一流道(41);第二流道形成部(50),其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具有随着靠近第一流道形成部(40)而变宽的第二流道(42),第二流道形成部(50)在顶端部(57)上形成有狭缝(58),通过打开狭缝(58)而使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连通,通过闭合狭缝(58)而使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内径尺寸(L2)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外径尺寸(L1)而得到的比值小于0.65,并且,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处于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内,在第二流道(42)相对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不接触。(The duckbill valve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a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having a first flow channel (41), a second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50) having a second flow channel (42) between a first wall part (52) and a second wall part (53) and widening with approaching to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wherein a slit (58) is formed on a top end part (57) of the second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50), the second flow channel (42) is communicated with a downstream side flow channel (FP2) by opening the slit (58),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cond flow channel (42) and the downstream side flow channel (FP2) is blocked by closing the slit (58), the ratio of the inner diameter size (32 2) of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divided by the outer diameter size (L1) of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is less than 0.65, the ratio of the inner diameter size (392) of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is less than the outer diameter size (L) of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40),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52) and the downstream side flow channel wall part (FP2) is equal to or less than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53), and the second flow channel forming part (539) is equal to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ssure of the downstream side wall part (53), and the.)

鸭嘴阀、隔膜泵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鸭嘴阀、具备该鸭嘴阀的隔膜泵、以及具备该隔膜泵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向流体施加送给力的活塞或隔膜不与流体接触、且不易在流体中混入杂质的流体非接触泵(隔膜泵)。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隔膜泵具有:流体吸排室、仅容许流体向朝向流体吸排室的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鸭嘴阀)、仅容许流体向从流体吸排室流出的方向的流动的单向阀(鸭嘴阀)。即,在隔膜泵中,设置有对流道进行开闭的鸭嘴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85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人研究了如下情况,即,作为使用UV油墨作为流体的印刷装置的油墨供给用泵,而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隔膜泵的情况。由于UV油墨高粘度,从而流道阻力变高,因此作为油墨供给用泵而需要能够输出高压力的泵。可是,产生了如下课题,即,当使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隔膜泵输出高压力时,鸭嘴阀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劣化,从而隔膜泵很难稳定地供给UV油墨。

即,本申请的课题在于,即使是在使用用到了鸭嘴阀的隔膜泵来输出高压力的情况下,也实现长时间稳定地进行动作的鸭嘴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且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鸭嘴阀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其具有流体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形成部,其基端侧由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所支承,且在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具有所述流体的第二流道,并且所述第二流道随着靠近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而变宽,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在相对于所述基端侧而相反一侧的顶端部上形成有狭缝,并通过打开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外部连通,通过闭合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外部的连通被隔断,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小于0.65,并且,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处于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内,在所述第二流道相对于所述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不接触。

由于在作为流体而使用UV油墨的情况下,UV油墨是高粘度的,且流道阻力变高,因此作为油墨供给用泵而需要能够输出高压力的泵。但是,当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时,鸭嘴阀有可能无法承受高压力,并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从而在短期内发生劣化。而且,UV油墨有时会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发生固化(聚合)。当鸭嘴阀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时,在鸭嘴阀中将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UV油墨将在产生该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部位处发生聚合并生成较硬的高分子,从而有可能会因该较硬的高分子而在鸭嘴阀中产生机械性的损伤。

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是指,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部的第一流道(空间)的尺寸。

当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变大时,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中的空间的占有率变大,因此第一流道形成部变薄,从而第一流道形成部的机械性强度变低。当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变小时,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中的空间的占有率变小,因此第一流道形成部变厚,从而第一流道形成部的机械性强度变高。

因此,当将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减小为小于0.65时,可提高第一流道形成部的机械性强度,并能够不易产生无法承受高压力且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的不良现象。而且,当第一流道形成部变得不易变形时,由第一流道形成部所支承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也变得不易变形,并且在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能够不易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因此,能够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

此外,当将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设为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时,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将在不接触的范围(在不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范围)内进行弹性变形,并能够适当地对狭缝进行开闭。

因此,鸭嘴阀在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从而提高了鸭嘴阀的可靠性。即,即使在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的鸭嘴阀。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鸭嘴阀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流道相对于所述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不接触。

在作为流体而使用UV油墨的情况下,由于UV油墨的粘度较高,因此流道阻力变高,故此,如果不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则难以获得适当的流量。因此,优选为,隔膜泵所输出的压力较高,并且与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相比,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较为优选。

在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如果具有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结构,则将不易产生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的机械性的滑动摩擦,从而能够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

因此,鸭嘴阀在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从而提高了鸭嘴阀的可靠性。即,即使在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的鸭嘴阀。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鸭嘴阀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构成。

UV油墨包括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聚合而生成丙烯树脂(acrylicresin)。即,UV油墨发生固化而生成的高分子为丙烯树脂。

当第一流道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例如,硅橡胶)构成时,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由于与其他的物质相比表面张力较低、且具有非粘着性,因此其与UV油墨发生固化而生成的高分子(丙烯树脂)之间的紧贴性变差。因此,即使假设在UV油墨发生固化而生成的高分子堆积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上的情况下,UV油墨发生固化而生成的高分子也易于从第一流道形成部以及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上剥离,从而能够不易产生UV油墨发生固化而生成的高分子的恶劣影响。

[应用例4]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隔膜泵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鸭嘴阀。

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鸭嘴阀,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的情况下,也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鸭嘴阀的隔膜泵,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上的情况下,也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应用例5]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隔膜泵。

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隔膜泵,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的情况下,也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隔膜泵的印刷装置,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的情况下,也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通过所述隔膜泵来供给UV油墨。

由于UV油墨通过UV光的照射而在短时间内固化,因此喷出UV油墨并在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且,对于隔膜泵而言,即使在向流体施加有高压力的情况下,也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在印刷装置中,为了供给需要施加高压力的高粘度的UV油墨,优选为,使用隔膜泵。

[应用例7]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鸭嘴阀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其具有流体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形成部,其基端侧由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所支承,且在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具有所述流体的第二流道,并且所述第二流道随着靠近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而变宽,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在相对于所述基端侧而相反一侧的顶端部上形成有狭缝,并通过打开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外部连通,通过闭合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外部的连通被隔断,在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设为L2,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设为L1,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设为L2/L1,将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θ的情况下,在如下条件下,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不接触,所述条件为,(1)L2/L1为0.65,并且θ在57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51,并且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再加上,所述第二流道相对于所述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

在作为流体而使用UV油墨的情况下,由于UV油墨是高粘度的,且流道阻力变高,因此作为油墨供给用泵而需要能够输出高压力的泵。但是,当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时,鸭嘴阀有可能无法承受高压力,并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从而在短期内发生劣化。而且,UV油墨有时会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发生固化(聚合)。当鸭嘴阀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时,在鸭嘴阀中将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并且在产生该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部位处UV油墨发生聚合,并生成较硬的高分子,通过该较硬的高分子,从而有可能在鸭嘴阀中产生机械性的损伤。

因此,当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且不易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时,将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从而鸭嘴阀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鸭嘴阀,由于在如下条件下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因此在该条件下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从而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其中,所述条件为,在将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设为L2/L1,将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θ的情况下,(1)L2/L1为0.65,并且θ在57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51,并且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再加上,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75kPa的负压。

[应用例8]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鸭嘴阀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其具有流体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形成部,其基端侧由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所支承,且在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具有所述流体的第二流道,并且所述第二流道随着靠近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而变宽,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在相对于所述基端侧而相反一侧的顶端部上形成有狭缝,并通过打开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外部连通,通过闭合所述狭缝而使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外部的连通被隔断,在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设为L2,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设为L1,将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设为L2/L1,将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θ的情况下,在如下条件下,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不接触,所述条件为,(1)L2/L1为0.65,并且θ在65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L2/L1在0.44以上且小于0.51,并且θ在46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4)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44,并且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再加上,所述第二流道相对于所述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

在作为流体而使用UV油墨的情况下,由于UV油墨是高粘度的,流道阻力变高,因此作为油墨供给用泵而需要能够输出高压力的泵。但是,当使隔膜泵输出高压力时,鸭嘴阀有可能无法承受高压力,并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从而在短期内发生劣化。而且,UV油墨有时会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发生固化(聚合)。当鸭嘴阀变形为设想以上的程度时,在鸭嘴阀中将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并且在产生该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部位处UV油墨会发生聚合,并生成较硬的高分子,通过该较硬的高分子,从而有可能在鸭嘴阀中产生机械性的损伤。

因此,当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且不易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时,将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从而鸭嘴阀将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鸭嘴阀,由于在如下条件下,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因此在该条件下不易产生因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使UV油墨发生固化的不良现象,从而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其中,所述条件为,在将使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设为L2/L1,将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设为θ的情况下,(1)L2/L1为0.65,并且θ在65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L2/L1在0.44以上且小于0.51,并且θ在46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4)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44,并且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再加上,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为-90kPa的负压。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鸭嘴阀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鸭嘴阀的主视图。

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5为第一流道形成部的俯视图。

图6为闭合状态的鸭嘴阀的另一剖视图。

图7为打开状态的鸭嘴阀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不优选的鸭嘴阀的闭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鸭嘴阀的条件与鸭嘴阀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的表。

图10为新条件2的鸭嘴阀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压力差ΔP为-75kPa的情况下的鸭嘴阀的条件与鸭嘴阀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为表示压力差ΔP为-90kPa的情况下的鸭嘴阀的条件与鸭嘴阀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隔膜泵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隔膜泵的概要结构的状态变化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隔膜泵的概要结构的状态变化的剖视图。

图16为表示隔膜泵的概要结构的状态变化的剖视图。

图17为从流体吸排室侧对隔膜泵的第一壳体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7的B-B剖视图。

图19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20为油墨供给系统的概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或各部位设为能够在附图上进行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有所不同。

(实施方式1)

「鸭嘴阀的概要」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鸭嘴阀的侧视图(从X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图)。图3为,图1所示的鸭嘴阀的主视图(从Y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图)。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且为闭合状态的鸭嘴阀的剖视图。图5为,从上方对图1所示的鸭嘴阀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一流道形成部的俯视图(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竖立状态的鸭嘴阀100。在图4中,第一流道形成部40由被施加了阴影线的实线来图示,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壁部52、53由被施加了网格线的实线来图示,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顶端部57由被施加了全涂白的实线来图示。在图5中,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凸缘部45由双点划线来图示,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由施加了阴影线的实线来图示。

首先,参照图1至图5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鸭嘴阀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鸭嘴阀100被安装在附图中由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对象物M(例如,后文叙述的隔膜泵300(参照图13))上,鸭嘴阀100的一个端部(凸缘部45)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在鸭嘴阀100的另一个端部(顶端部57)上,设置有向一个方向延伸的狭缝58。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从鸭嘴阀100的一个端部(凸缘部45)朝向鸭嘴阀100的另一个端部(顶端部57)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狭缝58的延伸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Z方向以及X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Y方向。此外,将表示方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方向,将基端侧设为(-)方向。

对象物M具有流动有作为“流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流道FP。当鸭嘴阀100被安装在对象物M上时,对象物M的流道FP被划分为相对于鸭嘴阀100而位于Z(-)方向侧的流道FP1、和相对于鸭嘴阀100而位于Z(+)方向侧的流道FP2。

另外,对象物M的流道FP2为“外部”的一个示例,以后,称为下游侧流道FP2。此外,将对象物M的流道FP1称为上游侧流道FP1。

鸭嘴阀10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在内部具有油墨流动的流道(空间)43。即,第一流道形成部40以及第二流道形成部5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构成。鸭嘴阀100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40、和被支承在第一流道形成部40上的第二流道形成部50。第一流道形成部40和第二流道形成部50沿着Z方向而依次配置。

第一流道形成部40具有圆筒形状,且在内部具有油墨流动的第一流道(空间)41。第一流道形成部40具有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主体部46、和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凸缘部45。凸缘部45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并对主体部46进行支承。

在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凸缘部45以及主体部46均为圆形形状,凸缘部45大于主体部46并从主体部46伸出。凸缘部45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并作为密封圈或密封珠而发挥功能。当第一流道形成部40经由凸缘部45而被安装在对象物M上时,凸缘部45将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且被抑制了位移(变形),主体部46则未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并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而且,当第一流道形成部40经由凸缘部45而被安装在对象物M上时,对象物M的上游侧流道FP1和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第一流道41在不产生漏液的状态下被相互连通。

主体部46(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尺寸L1为“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外径尺寸”的一个示例,以后,称为外径尺寸L1。第一流道41(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尺寸L2为“第一流道形成部的内径尺寸”的一个示例,以后,称为内径尺寸L2。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内径尺寸L2除以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外径尺寸L1而得到的比值被设定为小于0.65。

第二流道形成部50为,与鸭子的嘴的形状相似的形状(鸭嘴形状)的部件,并且在内部具有第二流道(空间)42。因此,鸭嘴阀100的流道43由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第二流道42构成,并与对象物M的上游侧流道FP1连通。

第二流道形成部50具有被配置在Z(-)方向侧的主体部51、和被配置在Z(+)方向侧的顶端部57。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Z(+)方向侧的端部为,顶端部57。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Z(-)方向侧的端部为,主体部51的基端51a。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基端51a侧通过第一流道形成部40(主体部46)而被支承。

在顶端部57上,设置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狭缝58。狭缝58为,被设置于顶端部57上的切口。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但通过狭缝58被开闭,从而将成为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的状态、或者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之间的连通被隔断的状态。即,在第二流道形成部50中,在与基端51a侧相反一侧的顶端部57上形成有狭缝58,并且通过狭缝58打开而使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通过狭缝58闭合而使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狭缝58被打开且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的状态称为打开状态,将狭缝58被闭合且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的状态称为闭合状态。

主体部51具有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53和周缘部54。周缘部54为,主体部51中的被配置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的部分。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53和周缘部54从顶端部57起朝向基端51a延伸,并构成主体部51。由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53和周缘部54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二流道42。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53和周缘部54未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并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第一壁部52具有外周面52a、和与外周面52a对置配置的内周面52c。第二壁部53具有外周面53a、和与外周面53a对置配置的内周面53c。周缘部54具有外周面54a。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与第二流道42侧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为,外周面52a、53a、54a。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第二流道42侧的面为内周面52c、53c。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以及第二壁部53的外周面53a为平面,并具有抛物线形状的轮廓。周缘部54的外周面54a为曲面。

第一壁部52以及第二壁部53隔着狭缝58而对置配置,并且相互分离。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的分离距离在Z(-)方向上、也就是随着靠近第一流道形成部40而变长。因此,被配置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的第二流道42随着靠近第一流道形成部40而变宽。

在图4中,以双点划线而图示了将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向Z(+)方向延伸了的情况下的假想的面52b、以及将第二壁部53的外周面53a向Z(+)方向延伸了的情况下的假想的面53b。第一壁部52的假想的面52b和第二壁部53的假想的面53b所构成的角度为θ。

另外,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和第二壁部53的外周面53a所构成的角度θ(第一壁部52的假想的面52b和第二壁部53的假想的面53b所构成的角度θ)为,“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构成的角度”的一个示例,以后,称为交叉角θ。

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角θ被设定在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

而且,在鸭嘴阀100中,凸缘部45、主体部46、壁部52、53和顶端部57沿着Z方向而依次配置,主体部46与壁部52、53相比较厚且难以变形。壁部52、53与主体部46相比较薄且易于变形。壁部52、53随着靠近顶端部57(狭缝58)而变薄且易于变形。而且,设置有狭缝58的顶端部57与壁部52、53相比较薄且易于变形。

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但在鸭嘴阀100中,在凸缘部45和主体部46不变形的状态下,壁部52、53以及顶端部57发生变形,从而狭缝58进行开闭,由此反复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

另外,如果鸭嘴阀100在靠近狭缝58的方向上易于变形,则狭缝58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开闭,从而鸭嘴阀100能够稳定地反复处于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因此,壁部52、53随着靠近狭缝58而变薄且易于变形的结构是较为优选的。进一步地,设置有狭缝58的顶端部57与壁部52、53相比较薄且易于变形的结构是较为优选的。

而且,凸缘部45以及主体部46为,对壁部52、53以及顶端部57进行支撑的部件,为了稳定地支撑壁部52、53以及顶端部57,从而优选为,其与壁部52、53相比较厚且不易变形。另外,虽然为了便于说明,而将鸭嘴阀100分成多个部件(第一壁部52、第二壁部53、周缘部54、顶端部57、凸缘部45、主体部46)来进行说明,但这些部件是被连续地一体形成的。

「鸭嘴阀的动作」

图6为,与图4相对应的图,且为闭合状态的鸭嘴阀的另一剖视图。图7为,与图4相对应的图,且为打开状态的鸭嘴阀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6以及图7中,为了易于理解鸭嘴阀100的状态,而省略了周缘部54等的图示。而且,后文叙述的图8以及图10也同样地省略了周缘部54等的图示。而且,在图6中,以实线图示了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以双点划线图示了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

接下来,参照图4、图6以及图7,对鸭嘴阀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4、图6以及图7中,被施加于对象物M的上游侧流道FP1内的流体(油墨)的压力为P1,被施加于对象物M的下游侧流道FP2内的油墨的压力为P2。即,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为P1,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为P2。由于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第二流道42经由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第一流道41而与对象物M的上游侧流道FP1连通,因此第二流道42的压力以及第一流道41的压力为,与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相同的P1。

在该情况下,第二流道42相对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的压力差ΔP可由下文所示的(1)式来表示。

ΔP=P1-P2 (1)

如(1)式所示那样,第二流道42相对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的压力差ΔP可由从第二流道42的压力P1(流道41、42的压力P1)中减去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而得到的差分来表示。

另外,第二流道42相对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的压力差ΔP为“第二流道相对于外部的压力的压力差”的一个示例,以后,仅简称为压力差ΔP。

在压力差ΔP为负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相比流道41、42的压力P1(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P1)较低的情况下,作用有欲使鸭嘴阀100(第一流道形成部40、第二流道形成部50)收缩的力。在压力差ΔP为正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相比流道41、42的压力P1(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P1)较高的情况下,作用有欲使鸭嘴阀100(第一流道形成部40、第二流道形成部50)膨胀的力。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压力差ΔP为负的情况称为负压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情况,将压力差ΔP为正的情况称为正压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情况。而且,将压力差ΔP为负、且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与流道41、42的压力P1(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P1)的压力差较大的情况称为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较强的情况,将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与流道41、42的压力P1(上游侧流道FP1的压力P1)的压力差较小的情况称为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较弱的情况。

如图4所示那样,在压力差ΔP为零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与流道41、42的压力P1相等的情况下,鸭嘴阀100处于狭缝58被闭合了的闭合状态,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

在压力差ΔP为负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流道41、42的压力P1低于下游侧流道FP2压力P2的情况下,作用有欲使鸭嘴阀100收缩的力。即,作用有欲使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接近的力。

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较弱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那样,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未变形,鸭嘴阀100成为狭缝58被闭合了的闭合状态,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

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较强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那样,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在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变形,从而鸭嘴阀100成为狭缝58被闭合了的闭合状态,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即,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在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发生变形,鸭嘴阀100成为闭合状态。

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与壁部52、53相比不易变形,因此即使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较强的情况下,也不发生变形,而是维持压力差ΔP为零的情况下的形状。

在压力差ΔP为正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流道41、42的压力P1高于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的情况下,作用有欲使鸭嘴阀100膨胀的力。即,作用有欲使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分离的力。于是,如图7所示那样,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在分离的方向上发生变形,从而鸭嘴阀100成为狭缝58被打开的打开状态,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

详细而言,在压力差ΔP小于几kPa的情况下,鸭嘴阀100维持狭缝58被闭合的闭合状态,当压力差ΔP成为几kPa以上时,鸭嘴阀100成为狭缝58被打开的打开状态,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

以此方式,在负压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情况(详细而言,为压力差ΔP小于几kPa的情况)下,鸭嘴阀100成为闭合状态,在正压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情况(详细而言,为压力差ΔP在几kPa以上的情况)下,鸭嘴阀100成为打开状态。

如上文所述,鸭嘴阀10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并且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的变形被抑制的状态下,通过压力差ΔP而使壁部52、53在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反复处于狭缝58被闭合了的状态(闭合状态)和狭缝58被打开了的状态(打开状态)。

「鸭嘴阀的课题」

图8为,现有的鸭嘴阀的与图4相对应的图,且为表示不优选的鸭嘴阀的闭合状态的剖视图。

接下来,参照图8,对现有的鸭嘴阀200的课题进行说明。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鸭嘴阀100具有抑制现有的鸭嘴阀200的课题的优异的结构,因此也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上文所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鸭嘴阀100中,在压力差ΔP为负的情况下,作用有欲使鸭嘴阀100(第一流道形成部40、第二流道形成部50)收缩的力,在该负压过强的情况下,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在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进行弹性变形。另一方面,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与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壁部52、53相比不易变形,从而作用有与欲使第一流道形成部40(主体部46)收缩的力抵抗的力,由此抑制了主体部46的收缩(变形)。

由于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因此即使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过强的情况下,凸缘部45的变形也会被抑制。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鸭嘴阀200中,由于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未被固定在对象物M上,因此当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时,将难以抵抗该负压,从而主体部46会发生弹性变形。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那样,在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的情况下,主体部46整体会发生变形,主体部46变形为被压溃的形状,从而鸭嘴阀200成为闭合状态。

如上文所述,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主体部46的形状为圆形。如果将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主体部46的形状设为圆形时,力会均匀地作用于主体部46上,从而很难产生作用于主体部46上的力较强的部分、或作用于主体部46上的力较弱的部分。例如,如果产生了作用于主体部46上的力较强的部分时,在作用于主体部46上的力较强的部分处,主体部46会发生变形,并且该变形了的部分将成为触发部,从而易于使主体部46整体以被压溃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优选为,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主体部46的形状为圆形。

可是,即使在将主体部46的形状设为圆形的情况下,如果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则主体部46也会变形为被压溃的形状。

以此方式,在现有的鸭嘴阀200中,当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时,主体部46将变形为被压溃的形状从而鸭嘴阀200成为闭合状态,第二流道42与下游侧流道FP2的连通被隔断。而且,当压力差ΔP变正时,则如图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主体部46恢复为未被压溃的状态,鸭嘴阀200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

然后,鸭嘴阀200将反复处于主体部46被压溃的状态(闭合状态)、和主体部46未被压溃的状态(打开状态)。于是,在附图中以虚线所包围的区域C中,也就是在主体部46的被凸缘部45支承的区域中,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主体部46裂开,产生裂纹(龟裂)等的缺陷,从而油墨会从产生了该缺陷的部位漏出,由此鸭嘴阀200将变成不良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鸭嘴阀100中,重要的是,即使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过强的情况下,也要使得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不易变形。

在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的情况下,除了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会变形为被压溃的状态之外,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壁部52、53也会变形为被压溃的状态,从而在壁部52、53处会产生发生接触的部分。即,壁部52、53的互相面对面的面将彼此发生接触。

当压力差ΔP变正时,如附图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壁部52、53恢复为未接触的状态(壁部52、53分离的状态),鸭嘴阀200成为打开状态,第二流道42和下游侧流道FP2被连通。

其结果为,在鸭嘴阀200中,将反复处于壁部52、53接触的状态(闭合状态)、和壁部52、53分离的状态(打开状态)。

虽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但对象物M为具有鸭嘴阀100的隔膜泵300,并被用于使用了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的印刷装置1000中。因此,在对象物M的流道FP以及鸭嘴阀100的流道43中流动的流体为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以后,称为UV油墨)。

UV油墨为包含丙烯酸酯类单体、光聚合引发剂、颜料等的溶液。当UV光被照射在UV油墨上时,光聚合引发剂生成活性物种(基)。该活性物种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反应而生成新的活性物种,并进一步地反复进行生成新的活性物种的反应,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聚合而高分子化,从而生成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

光聚合引发剂在被照射了UV光时,原子间键被切断,从而生成活性物种(基)。原子间键的切断容易度,根据光聚合引发剂的化学结构不同而不同。在印刷装置1000中,使用了原子间键可被更小的光能切断且易于产生活性物种(基)的光聚合引发剂。换而言之,在印刷装置1000中,提高了光聚合引发剂的反应性,并通过更小的光能而使UV油墨固化。

在印刷装置1000中,由于通过更小的光能而使UV油墨固化,因此与通过较大的光能而使UV油墨固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光能相同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使UV油墨固化,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并提高处理能力(生产率)。

但是,当光聚合引发剂的反应性被提高时,存在如下情况,即,即使通过照射UV光以外的因素、例如机械性的滑动摩擦,光聚合引发剂也发生分解,并生成活性物种。而且,当通过机械性的滑动摩擦而生成活性物种时,丙烯酸酯类单体将发生聚合而高分子化,从而可生成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即,在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部位上,生成了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

因此,如果反复进行壁部52、53的接触和分离,并在壁部52、53上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则UV油墨将固化,并在产生机械性的滑动摩擦的部位上生成含有颜料的高分子。并且,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在夹着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状态下,壁部52、53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

由于颜料为无机物、且硬于壁部52、53(硅橡胶),因此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在夹着硬于壁部52、53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状态下,壁部52、53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于是,壁部52、53被较硬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所刮削,从而产生小孔或裂纹等的缺陷,进而油墨从产生了该缺陷的部位漏出,由此鸭嘴阀200变为不良状态。

这样,在现有的鸭嘴阀200中,具有如下课题,即,在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过强的情况下,主体部46将以被压溃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在主体部46的被凸缘部45支承的区域中容易产生缺陷。而且,在现有的鸭嘴阀200中,还具有如下课题,即,在被施加于鸭嘴阀200上的负压较强的情况下,壁部52、53将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从而在该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的部位上会生成较硬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进而易于在壁部52、53上产生缺陷。

另一方面,狭缝58也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并将鸭嘴阀200切换为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由于狭缝58为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的部位,因此与壁部52、53同样地,在狭缝58中,光聚合引发剂也会发生分解,并生成活性物种,并且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聚合而生成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

由于狭缝58发生挠曲变形并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因此具有颜料的高分子通过狭缝58的挠曲变形而变得更易于从狭缝58中被剥离。而且,现有的鸭嘴阀200以及本实施方式的鸭嘴阀10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与其他的物质相比,表面张力较低,并具有非粘着性。因此,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聚合而生成的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的相对于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的粘合力较弱,从而易于从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上剥离。再者,由于狭缝58被打开而形成的流道窄于第二流道42,并且与第二流道42相比在狭缝58被打开而形成的流道中油墨较快地流动,因此含有颜料的高分子被较快地流动的油墨所推压,从而更加易于从狭缝58上被剥离。

因此,通过狭缝58的接触和分离而被形成的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从狭缝58被剥离,并与油墨一起向下游侧流道FP2排出。因此,在狭缝58中,很难产生被较硬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刮削的这一不良现象。

如此,在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的部位上所形成的较硬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恶劣影响容易在壁部52、53中显现。

假设,在现有的鸭嘴阀200以及本实施方式的鸭嘴阀100不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丙烯树脂)会较强地粘合在壁部52、53上,因此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恶劣影响会变得更强烈。于是,壁部52、53更容易被含有颜料的高分子所刮削,从而更容易在壁部52、53中产生缺陷。

因此,优选为,鸭嘴阀10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

可是,由于即使在鸭嘴阀100由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构成的情况下,含有颜料的高分子也会给壁部52、53带来恶劣影响,因此,重要的是,不在壁部52、53上生成含有颜料的高分子。具体而言,由于含有颜料的高分子是通过反复进行壁部52、53的接触和分离而被生成的,因此,重要的是,不使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也就是说,重要的是,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以免壁部52、53因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发生接触。

另外,所谓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是指,以反复处于图4以及图6所示的状态和图7所示的状态的方式来使壁部52、53进行弹性变形。

而且,为了抑制主体部46以被压溃的方式发生变形并在主体部46的被凸缘部45支承的区域内产生缺陷这一课题,重要的是,难以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使主体部46发生变形。

可是,由于壁部52、53和主体部46是由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因此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来抑制主体部46的变形、和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处于权衡的关系。例如,当鸭嘴阀100的机械性强度变强时,虽然抑制了主体部46的变形,但壁部52、53会变得难以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例如,当鸭嘴阀100的机械性强度变弱时,虽然壁部52、53容易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但抑制主体部46的变形就变得较难。

因此,发明人设想出了如下结构,即,与现有的鸭嘴阀200相比,主体部46与壁部52、53相比较厚且不易变形,壁部52、53与主体部46相比较薄且易于变形,并且,壁部52、53随着靠近狭缝58而变薄且变得易于变形的结构。但是,已经知道,单在这种结构中,是难以稳定地同时实现抑制主体部46的变形、和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的。

因此,发明人在使用鸭嘴阀100的条件下、也就是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下,详细地研究了壁部52、53以及主体部46的条件,由于发现了稳定地同时实现抑制主体部46的变形、和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的条件,因此在下文中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鸭嘴阀的最佳条件」

图9为,表示鸭嘴阀的条件和鸭嘴阀的性能之间的关系的表。

接下来,参照图9,对实现抑制主体部46的变形、和使壁部52、53适当地进行弹性变形的鸭嘴阀100的最佳条件进行说明。

在图9中,橡胶硬度为,根据JIS K6253-2的规定而被求出的值,且为鸭嘴阀100(主体部46、壁部52、53)的橡胶硬度,且为50度或60度。符号L1(外径尺寸L1)为主体部46的尺寸,且为5.5mm。符号L2(内径尺寸L2)为第一流道41的尺寸,且处于2.1mm~3.6mm的范围内。符号L2/L1(比值L2/L1)为,将内径尺寸L2除以外径尺寸L1(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外径尺寸)而得到的比值,且处于0.44~0.65的范围内。符号θ(交叉角θ)为,第一壁部52的假想的面52b与第二壁部53的假想的面53b所构成的角度(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且为38度或57度。符号ΔP(压力差ΔP)为,从第二流道42的压力P1(流道41、42的压力P1)中减去下游侧流道FP2的压力P2而得到的差分,且处于-20kPa~-90kPa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油墨为包含丙烯酸酯类单体、光聚合引发剂和颜料的溶液,例如,与不包含丙烯酸酯类单体、光聚合引发剂和颜料的溶液相比粘度较高。而且,由于UV油墨为高粘度,且流道阻力变高,因此需要使对象物M(隔膜泵)输出高压力向来使UV油墨流动。

例如,在向对象物M的下游侧的流道供给油墨的情况下,在后文叙述的第一鸭嘴阀110(图14参照)以及第二鸭嘴阀120(参照图14)上,将分别作用有对象物M的下游侧的流道的流道阻力(例如45kPa)。另一方面,在使油墨从对象物M的上游侧的流道向对象物M内(上游侧流道FP1)流入的情况下,在第一鸭嘴阀110上,作用有对象物M的上游侧的流道阻力(例如-25kPa),在第二鸭嘴阀120上,作用有对象物M的上游侧的流道阻力(-25kPa)和对象物M的下游侧的流道阻力(45kPa)。即,在鸭嘴阀100上,最大的、该下游侧流道FP2侧的正压(对象物M的下游侧的流道阻力)与流道41、42的负压(对象物M的上游侧的流道阻力)之间的差分作用于鸭嘴阀100上。以此方式,在向对象物M的下游侧的流道供给油墨的情况下,将有较强的负压(压力差ΔP)作用于鸭嘴阀100上。

实际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为,压力差ΔP=-25kPa~-75kPa,在该条件下,需要鸭嘴阀100正常地进行动作。而且,在实际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下,为了稳定地确保鸭嘴阀100正常进行动作的状态,有鉴于油墨粘度变动、环境温度变动、管道阻力变动等的变动要素,从而在与实际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相比而更严格的条件、也就是压力差ΔP=-20kPa~-90kPa的情况下,需要鸭嘴阀100正常地进行动作。

即,除了在实际使用中的最严格的条件(压力差ΔP=-75kPa)下需要鸭嘴阀100正常地进行动作之外,在与实际使用中的最严格的条件相比而更加严格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也需要鸭嘴阀100正常地进行动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评价了被施加于流道41、42上的负压的条件为压力差ΔP=-20kPa~-90kPa的情况下的鸭嘴阀100的性能。

耐久时间为,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使用了被安装在对象物M(后文叙述的隔膜泵300)上的鸭嘴阀100的情况下,直到在鸭嘴阀100中发生漏液为止的时间。而且,在将鸭嘴阀100供于实际使用的情况下,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被要求在350小时以上,进一步地,更优选为,耐久时间在500小时以上。

在图9中,记号◎表示主体部46以及壁部52、53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且为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未产生主体部46以及壁部52、53的变形的状态。记号○表示主体部46以及壁部52、53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且为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并且壁部52、53在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记号△为,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并且壁部52、53通过弹性变形而彼此发生接触的状态。记号×表示主体部46以及壁部52、53处于图8所示的状态,且为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使主体部46发生变形、并且壁部52、53通过弹性变形而彼此接触的状态。

另外,未被标记有记号◎、○、△、×的空白部均未实施主体部46以及壁部52、53的评价。

如图9所示那样,在现有条件(橡胶硬度=50度、外径尺寸L1=5.5mm、内径尺寸L2=3.6mm、比值L2/L1=0.65、交叉角θ=38度)中,在第二流道42的压力差ΔP为-20kPa~-40kP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没有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但是,当压力差ΔP低于-50kPa时,通过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使主体部46发生变形,并使主体部46被压溃,从而在主体部46的被凸缘部45支承的区域中易于产生裂纹(龟裂)等的缺陷。因此,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的耐久时间极短,大约为20分钟。即,当被安装于对象物M上的鸭嘴阀100被使用大约20分钟时,在主体部46上产生缺陷,鸭嘴阀100变为不良状态。

此外,当压力差ΔP低于-40kPa时,壁部52、53的变形变大,从而使壁部52、53彼此接触。

新条件1(橡胶硬度=50度、外径尺寸L1=5.5mm、内径尺寸L2=2.8mm、比值L2/L1=0.51、交叉角θ=57度)与现有条件相比,内径尺寸L2、比值L2/L1和交叉角θ不同。详细而言,新条件1与现有条件相比,主体部46变厚,而且,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平缓倾斜。

在新条件1中,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主体部46未被压溃,并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因此,在新条件1中,可以认为是,在压力差ΔP=-20kPa~-90kPa的范围内,主体部46未被压溃,并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

在新条件1中,虽然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产生了壁部52、53的变形,但是并未产生壁部52、53的接触。因此,在新条件1中,可以认为是,在压力差ΔP=-20kPa~-90kPa的范围内,不产生壁部52、53的接触。

对于新条件1而言,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由于抑制了主体部46的变形,且未产生壁部52、53的接触,因此耐久时间在500小时以上,从而满足能够将鸭嘴阀100供于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

新条件2(橡胶硬度=60度、外径尺寸L1=5.5mm、内径尺寸L2=2.8mm、L2/L1=0.51、交叉角θ=38度)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和比值L2/L1不同。详细而言,新条件2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变大,主体部46变厚,交叉角θ与现有条件相同。

而且,新条件2与新条件1相比,橡胶硬度变大,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陡峭倾斜。

在新条件2中,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壁部52、53发生变形,且壁部52、53发生接触。

可以认为是,新条件2与现有条件相比,由于橡胶硬度变大并且主体部46变厚,从而提高了主体部46的机械性强度,因此抑制了主体部46的变形。但是,可以认为是,新条件2与新条件1相比,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陡峭倾斜,从而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易于变形,并且通过壁部52、53的变形而使壁部52、53彼此接触。

如上文所述那样,当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时,在于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之间夹有较硬的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状态下,壁部52、53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从而壁部52、53会被较硬的异物所刮削,进而产生小孔或裂纹等的缺陷,油墨从产生了该缺陷的部位漏出,由此鸭嘴阀100变为不良状态。因此,新条件2的耐久时间大约为300小时,短于新条件1的耐久时间(500小时以上)。即,新条件2未满足能够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350小时以上)。

图10为,与图4相对应的图,且为新条件2的鸭嘴阀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0中,除了新条件2的鸭嘴阀之外,还以双点划线图示了新条件1的鸭嘴阀。

如图10所示那样,在新条件1与新条件2中,由于主体部46为相同形状,因此基端51a的位置是相同的。新条件2与新条件1相比,由于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陡峭倾斜,因此,第一壁部52以及第二壁部53变长。因此,在附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新条件2的顶端部57与在附图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新条件1的顶端部57相比而位于Z(+)方向侧。

当负压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时,将作用有在附图中以箭头标记表示的对壁部52、53进行按压的方向的力F。虽然对壁部52、53进行按压的力F作用在壁部52、53的整体上,但为了易于理解说明,而将力F设为作用于在附图中以箭头标记表示的位置上。

当力F作用于壁部52、53上时,壁部52、53欲以基端51a为支点而向力F所作用的箭头标记方向进行变形。换而言之,基端51a成为支点,力F所作用的位置成为作用点,从而欲使力F所作用的作用点向箭头标记方向进行变形的力矩会作用在壁部52、53(壁部52、53的力F所作用的位置)上。由于与新条件1相比,新条件2的支点(基端51a)与作用点(壁部52、53的力F所作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较长,因此新条件2与新条件1相比,作用有较大的力矩,从而壁部52、53易于向力F所作用方向(箭头标记方向)进行变形。

新条件2与新条件1相比,橡胶硬度较大,壁部52、53不易变形。但是,与橡胶硬度的影响相比,交叉角θ的影响(力矩的影响)更占优势,从而可以认为是,在新条件2中,被施加于第二流道42上的压力通过负压而使壁部52、53向箭头标记的方向变形较大,并使壁部52、53发生接触。

可以认为是,由于新条件1与新条件2相比,作用在壁部52、53上的力矩较小,因此壁部52、53不易变形,从而抑制了向力F所作用的箭头标记方向的变形。因此,为了抑制壁部52、53的变形,以免壁部52、53发生接触,优选为,减小力矩的条件、也就是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是平缓倾斜的条件(新条件1)。

另一方面,通过壁部52、53发生变形,从而使狭缝58被打开(参照图7)。因此,为了适当地开闭狭缝58,优选为,使壁部52、53适当地变形。但是,与新条件1相比,当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过于平缓倾斜时,壁部52、53将更加难以变形,从而有可能很难适当地开闭狭缝58。

因此,为了抑制壁部52、53的变形,以免壁部52、53发生接触,并且,为了适当地打开狭缝58、为了使壁部52、53适当地变形,优选为,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为新条件1的条件(57度)。而且,根据发明人的基于实物的形状评价、以及基于模拟的形状评价这双方,知晓了如下内容,即,为了不会通过壁部52、53的变形而使壁部52、53发生接触,优选为,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处于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

图11为,表示在更加详细的基于虚拟的形状评价中,在压力差ΔP为-75kPa的情况下的鸭嘴阀的条件与鸭嘴阀的性能的关系的图。同样地,图12为,表示在更加详细的基于虚拟的形状评价中,在压力差ΔP为-90kPa的情况下的鸭嘴阀的条件与鸭嘴阀的性能的关系的图。

另外,图11以及图12为,对使用了Ansys公司制模拟器DesignSpace版本13的模拟评价结果进行总结而得到的图。

在图11以及图12中,记号D为,向壁部52、53施加有-75kPa或-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变形量,并且通过使用了Ansys公司制模拟器DesignSpace版本13的模拟评价从而被计算出来。记号D的单位为mm。

在图6中,以实线图示了通过被施加有负压(压力差ΔP)而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并以双点划线图示了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并且在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处标记了黑圈,在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内周面52c、53c的中心处标记了白圈。

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模拟评价而被计算出来的记号D为,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和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且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的变形量。此外,在附图中以黑圈表示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为,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因此,通过模拟评价而被计算出来的记号D能够换一种表达方式而称为,在被施加有负压时,第一壁部52的最大位移的部分的位移量。

而且,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与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与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因此,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的变形量大致等于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的变形量,从而通过计算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的变形量,就能够求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的变形量。

以此方式,图11以及图12中的记号D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外周面52a的中心的变形量,且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的变形量,且为第一壁部52的最大位移的部分的位移量。

而且,由于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处于以XZ平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的关系,且厚度或材质是相同的,因此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将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变形,从而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变形量、和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二壁部53的变形量是相等的。

因此,图11以及图12中的记号D为,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二壁部53的外周面53a的中心的变形量,且为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二壁部53的内周面53c的中心的变形量,且为第二壁部53的最大位移的部分的位移量。

如此,图11以及图12中的记号D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变形量,且为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的第二壁部53的内周面53c的变形量,以后,称为变形量D。

在使用了Ansys公司制模拟器DesignSpace版本13的模拟评价中,设为,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凸缘部45被固定且未发生变形,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和第二流道形成部50发生变形。此外,设为,将第一流道形成部40的主体部46的外周面及内周面、以及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合在一起分割为13个面,并针对各个面而作用有垂直方向的力。也就是说,设为,将鸭嘴阀100分割为13个面,并针对各个面而作用有垂直方向的力。而且,鸭嘴阀100的橡胶硬度设为50度。

上述内容为在模拟评价中最初所设定的条件的一部分,并且在模拟评价的最初进行了设定。

而且,在使用了Ansys公司制模拟器DesignSpace版本13的模拟评价中,在于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顶端部57上形成有狭缝58的条件中,顶端部57成为通过负压而被压溃的形状,并成为与基于实物的评价结果不同的形状。另一方面,在于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顶端部57上未形成有狭缝58的条件下,顶端部57未成为通过负压而被压溃的形状,而是成为与基于实物的评价结果等同的形状。因此,在于第二流道形成部50的顶端部57上未形成有狭缝58的条件下,实施模拟评价。

在图11以及图12中,记号○以及记号△表示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未发生接触的状态,记号×表示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状态。

在图6中以白圈表示的第一壁部52的内周面52c的中心与在图6中以白圈表示的第二壁部53的内周面53c的中心的距离为H,以后,称为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距离H、或者距离H。

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距离H为,第一壁部52的通过负压而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与第二壁部53的通过负压而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之间的距离。

在壁部52、53的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中,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距离H为0.6mm。因此,在壁部52、53的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中,当第一壁部52的变形量D以及第二壁部53的变形量D成为0.3mm以上时,即,当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成为0.3mm以上时,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因此,在图11、图12中,在变形量D成为0.3mm以上的情况下,被标记了记号×。

由于在壁部52、53的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中,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距离H为0.6mm,因此,当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小于0.3mm时,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不发生接触。

实际上,由于因制造鸭嘴阀100时的误差从而会在鸭嘴阀100的各部上产生尺寸公差,因此在壁部52、53的发生最大位移的部分中,未产生变形的情况下的壁部52、53的距离H会发生变动,即使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小于0.3mm,也会产生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情况。

详细而言,在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在0.2mm以上且小于0.3mm的情况下,如果由于鸭嘴阀100的各部的尺寸公差而使距离H发生变动,则会存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小于0.2mm的情况下,即使由于鸭嘴阀100的各部的尺寸公差而使距离H发生了变动,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也会切实地不发生接触。

因此,当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小于0.2mm时,由于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会切实地不发生接触,因此被标记了记号○。但是,当图11、图12中的变形量D在0.2mm以上且小于0.3mm时,由于存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情况,因此被标记了记号△。

当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且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时,在壁部52、53的发生接触的部分中将产生异物,如果在产生异物的状态下壁部52、53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则壁部52、53会被异物所刮削,从而在壁部52、53上产生缺陷,由此使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变短。

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根据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接触的程度而发生变化,当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强烈接触时,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变短,当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微弱接触时,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变长。

在使用了实物的耐久性评价中,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为20分以上且300小时以下。

在于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且即使由于鸭嘴阀100的各部的尺寸公差而使距离H发生了变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也不发生接触的情况下,未产生因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的接触而产生的异物,从而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变长。

在使用了实物的耐久性评价中,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在500小时以上。

对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且当由于鸭嘴阀100的各部的尺寸公差而使距离H发生变动时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存在发生接触的情况的鸭嘴阀100而言,其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耐久时间变短。

而且,对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而言,其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的接触较轻微,从而通过壁部52、53的接触而产生的异物的影响也较轻微。因此,对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而言,其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耐久时间变长。

在使用了实物的耐久性评价中,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在350小时以上。另外,在使用了实物的耐久性评价中,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时间不均匀,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情况下,耐久时间变短,为350小时左右,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不接触的情况下,耐久时间变长,为500小时以上。

如此,对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而言,即使是在通过负压而使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350小时以上)。而且,对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而言,在通过负压而未使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同等的耐久时间(500小时以上)。

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为,通过在被施加有负压的情况下使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不易接触从而提高了耐久性的鸭嘴阀。因此,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变得不易接触并提高了耐久性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

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且即使距离H发生变动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也不接触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

而且,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且当距离H发生变动时存在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发生接触的鸭嘴阀100与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由于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变得不易接触、且提高了耐久性,因此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

如此,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为,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的一个示例。而且,在图11、图12中被标记了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也为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的一个示例。

在图11、图12中,针对如下条件的鸭嘴阀100而实施了模拟评价,并且计算出变形量D,所述条件为,外径尺寸L1为5.5mm~5.6mm,内径尺寸L2为2.0mm~3.6mm,将内径尺寸L2除以外径尺寸L1之后得到的比值L2/L1为0.36~0.65,交叉角θ为38度~70度。

而且,在图11、图12中,针对如下鸭嘴阀100而未实施模拟评价,且未计算出变形量D,从而成为空栏,即,外径尺寸L1为5.6mm,内径尺寸L2为2.0mm,比值L2/L1为0.36,交叉角θ为57度~70度的鸭嘴阀100、和外径尺寸L1为5.5mm,内径尺寸L2为2.4mm,比值L2/L1为0.44,交叉角θ为65度~70度的的鸭嘴阀100。

详细而言,与在图11、图12中计算出变形量D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外径尺寸L1以及交叉角θ相等且内径尺寸L2较小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一部分未被实施模拟评价,未被计算出变形量D,从而在图11、图12中成为空栏。

由于外径尺寸L1以及交叉角θ相等且内径尺寸L2较小的条件的鸭嘴阀100与内径尺寸L2较大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比,壁部52、53较厚,因此,可以认为是,具有与该内径尺寸L2较大的条件的鸭嘴阀100同等的耐久性。

因此,未被计算出变形量D、且在图11、图12中成为空栏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可认为是,与外径尺寸L1以及交叉角θ相同且内径尺寸L2较大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同等,从而在图11、图12中的空栏中被标记了记号○。

例如,可认为是,在图11、图12中,外径尺寸L1为5.5mm、交叉角θ为65度、内径尺寸L2为2.4mm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和外径尺寸L1为5.5mm、交叉角θ为65度、内径尺寸L2为2.8mm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是同等的,从而对外径尺寸L1为5.5mm、交叉角θ为65度、内径尺寸L2为2.4mm的鸭嘴阀100标记了符号○。

例如,可认为是,在图11、图12中,外径尺寸L1为5.6mm、交叉角θ为57度、内径尺寸L2为2.0mm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和外径尺寸L1为5.5mm、交叉角θ为57度、内径尺寸L2为2.4mm的鸭嘴阀100的耐久性是同等的,从而对外径尺寸L1为5.6mm、交叉角θ为57度、内径尺寸L2为2.0mm的鸭嘴阀100标记了符号○。

如图11所示那样,在压力差ΔP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被标记了记号○或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

即,在图11中,如下条件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所述条件为,在压力差ΔP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1)比值L2/L1为0.65、且交叉角θ在57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为0.36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而且,在图11中,如下条件的鸭嘴阀100被提高了耐久性,并能够实现350小时以上的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所述条件为,在压力差ΔP为-75kPa的负压的情况下,(1)比值L2/L1为0.65,并且交叉角θ在57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如图12所示那样,在压力差ΔP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被标记了记号○或记号△的条件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

即,在图12中,如下条件的鸭嘴阀100相当于本申请中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不接触的鸭嘴阀,所述条件为,在压力差ΔP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1)比值L2/L1为0.65,并且交叉角θ在65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在0.44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46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4)比值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44,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而且,在图12中,如下条件的鸭嘴阀100被提高了耐久性,并能够实现350小时以上的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所述条件为,在压力差ΔP为-90kPa的负压的情况下,(1)比值L2/L1为0.65,并且交叉角θ在65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在0.44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46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4)比值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44,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如此,在压力差ΔP为-75kPa的负压的条件下,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实质上未接触、提高了耐久性、且能够实现350小时以上的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的鸭嘴阀100的条件优选为,(1)比值L2/L1为0.65,并且交叉角θ在57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而且,在压力差ΔP为-90kPa的负压的条件下,第一壁部52与第二壁部53实质上未接触、提高了耐久性、且能够实现350小时以上的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的鸭嘴阀100的条件优选为,(1)比值L2/L1为0.65,并且交叉角θ在65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2)比值L2/L1在0.51以上且小于0.65,并且交叉角θ在50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3)比值L2/L1在0.44以上且小于0.51,并且交叉角θ在46度以上且70度以下,或者,(4)比值L2/L1在0.36以上且小于0.44,并且交叉角θ在38度以上且70度以下。

返回至图9,新条件3(橡胶硬度=60度、外径尺寸L1=5.5mm、内径尺寸L2=2.6mm、比值L2/L1=0.47、交叉角θ=38度)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和比值L2/L1不同。详细而言,新条件3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变大,主体部46变厚。而且,新条件3与新条件1相比,橡胶硬度变大,主体部46变厚,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成为陡峭倾斜。

新条件4(橡胶硬度=60度、外径尺寸L1=5.5mm、内径尺寸L2=2.1mm、比值L2/L1=0.44、交叉角θ=38度)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和比值L2/L1不同。详细而言,新条件4与现有条件相比,橡胶硬度变大,主体部46变厚。而且,新条件4与新条件1相比,橡胶硬度变大,主体部46变厚,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成为陡峭倾斜。

在新条件3以及新条件4中,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而壁部52、53发生变形,并且壁部52、53发生接触。由于壁部52、53发生变形,并且壁部52、53发生接触,因此鸭嘴阀100的耐久性降低。因此,新条件3以及新条件4的耐久时间均大约为300小时,短于新条件1的耐久时间(500小时以上)。即,新条件3以及新条件4不满足可供实际使用的耐久时间(350小时以上)。

虽然新条件3以及新条件4与新条件1相比,橡胶硬度变大,并且主体部46变厚,从而壁部52、53不易发生变形,但可以认为是,与壁部52、53的不易变形度的影响相比,交叉角θ的影响(力矩的影响)处于优势,被施加于第二流道42上的压力通过负压而使壁部52、53变形较大,从而使壁部52、53发生接触。

如此,新条件3以及新条件4可获得与新条件2同等的结果。

如以上所述那样,为了减小由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所产生的壁部52、53的变形并且不产生壁部52、53的接触,从而优选为,减小欲使壁部52、53变形的力矩的条件(新条件1的条件)、也就是第一壁部52和第二壁部53所构成的交叉角θ处于50度以上且65度以下的范围内的条件。

此外,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中,在现有条件下会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由于新条件1、新条件2、新条件3和新条件4与现有条件相比,比值L2/L1变小,主体部46变厚,因此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最强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未产生主体部46的变形。

因此,为了主体部46不因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而变形,优选为,新条件1、新条件2、新条件3和新条件4中的比值L2/L1。即,优选为,比值L2/L1小于现有条件的比值L2/L1的条件、也就是小于0.65的条件。

通过具有所涉及的结构,从而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压力差ΔP=-20kPa~-90kPa)下,能够实现主体部46未变形、且第一壁部52以及第二壁部53不接触的鸭嘴阀100。

其结果为,在实际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压力差ΔP=-25kPa~-75kPa)下,即,在实际使用中最严格的条件(压力差ΔP=-75kPa)下,能够实现第一壁部52以及第二壁部53不接触的鸭嘴阀100。

而且,在与实际使用中最严格的条件(压力差ΔP=-75kPa)相比而更严格的条件(压力差ΔP=-90kPa)下,能够实现第一壁部52以及第二壁部53不接触的鸭嘴阀100。

而且,在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为压力差ΔP=-20kPa~-90kPa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具有耐久时间为500小时以上的这种优异的耐久性且长期稳定地进行动作的高可靠性的鸭嘴阀100。即,在实际被施加于鸭嘴阀100上的负压的条件(压力差ΔP=-25kPa~-75kPa)下,能够实现稳定且正常地进行动作的鸭嘴阀100、也就是即使是较高的液压在耐久性上也较为优异的高可靠性的鸭嘴阀100。

(实施方式2)

「隔膜泵」

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隔膜泵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4~图16为,表示隔膜泵的概要结构的状态变化的剖视图,图14示出了隔膜泵的中立状态,图15示出了隔膜泵的吸入状态,图16示出了隔膜泵的排出状态。此外,图17为,从流体吸排室侧对隔膜泵的第一壳体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8为,图17的B-B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8,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具有上文叙述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

如图13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具有:隔膜泵部70,其具有第一壳体71;第二壳体91,其包括用于使后文叙述的隔膜泵部70的隔膜72进行预定的变形的驱动机构部90(参照图14);电机99,其为驱动机构部90的驱动源。

隔膜泵部70的、与内部连接的入口流道74以及出口流道75以被引出的方式向第一壳体71的外部突出,并且分别能够与外部的流体配管连接。

如图14所示那样,隔膜泵300具有隔膜72和流体吸排室73,所述隔膜72具有弹性,所述流体吸排室73通过该隔膜72的弹性变形而被划分形成在第一壳体71侧并使容积发生变化。在隔膜泵部70的流体吸排室73中,具有经由仅容许朝向该流体吸排室73的方向的流体流的第一鸭嘴阀110而被连接的入口流道74、和经由仅容许从流体吸排室73流出的方向的流体流的第二鸭嘴阀120而被连接的出口流道7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鸭嘴阀110以及第二鸭嘴阀120这双方中使用了上述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

驱动机构部90的第二壳体91隔着隔膜72而在流体吸排室73的相反侧具有作为容许隔膜72的位移的空间的隔膜变形室93。在隔膜变形室93的下方处,作为实施使隔膜72进行变形的驱动的驱动机构,而具有使用了偏心凸轮97的偏心凸轮机构98。在偏心凸轮机构98的偏心凸轮97上,连接有杆96的一端,杆96的另一端则被连接于隔膜72的隔膜变形室93侧。

当通过该结构而对驱动机构部90的电机99进行控制并使之驱动,并且通过偏心凸轮机构98而使隔膜72进行预定的变形时,能够使流体吸排室73的压力周期性地增减,从而使流体吸排室73的容积产生大小变化。

在图14中,图示了隔膜72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隔膜72的中立位置是指,通过隔膜72的位置、形状变化而使容积产生变化的流体吸排室73的容积成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中间值的位置。

从图14所示的隔膜泵300的设定状态(中立状态)起,对驱动机构部90的电机99进行控制,从而通过偏心凸轮机构98而实施适当的驱动,如图15所示那样,在隔膜72向隔膜变形室93侧下降的下降过程中,由流体吸排室73和隔膜72所构成的室的压力下降(减少),如图16所示那样,在隔膜72向流体吸排室73侧上升的上升过程中,由流体吸排室73和隔膜72所构成的室的压力上升(增加)。于是,在流体吸排室73的压力上升过程中,隔膜72向流体吸排室73侧变形,从而使流体吸排室73的体积缩小(参照图16)。此时,经由入口流道74的流体的排出被第一鸭嘴阀110所阻止,流体吸排室73内的流体将从出口流道75经由第二鸭嘴阀120而被排出。另一方面,在流体吸排室73的压力下降过程中,隔膜72向隔膜变形室93侧变形,从而使流体吸排室73的体积扩大(参照图15)。此时,经由出口流道75的流体的吸入被第二鸭嘴阀120所阻止,流体将从入口流道74经由第一鸭嘴阀110而被吸入至流体吸排室73中(参照图15、图16)。该动作被反复进行的结果为,实现了流体从入口流道74向出口流道75的输液。

如图14~图16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中,隔膜72被构成流体吸排室73的第一壳体71和构成驱动机构部90的第二壳体91夹持而被固定,隔膜72具有被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91夹持的周边部72a、和与该周边部72a相比靠中央侧且随着流体吸排室73的压力的增减而产生变形的变形部72b,并且第一壳体71被形成为,第一壳体71不与变形部72b接触。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71以从周缘侧起朝向中央而与隔膜72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圆弧状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在作为通过隔膜泵300来进行压送的流体而特别使用了UV油墨的情况下,由于并没有产生随着UV油墨的压送而进行变形的隔膜72和第一壳体71的流体吸排室73的连接与分离或滑动,因此抑制了UV油墨的聚合异物的产生,能够实施稳定的输液。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那样,第一壳体71具有与隔膜72对置的对置面73b、与该对置面73b连续并被形成在与隔膜72的周边部72a对置的位置上的环状凸部73a、对与隔膜72的周边部72a接触的环状凸部73a的端面73d和对置面73b进行连接的侧面(连续面)、也就是对环状凸部73a的端面73d和对置面73b进行连接的侧面73c,并且该侧面73c具有斜坡。具体而言,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那样,与如下面连续的侧面73c,即,与第一壳体71的和隔膜72对置的对置面73b、第一壳体71的和隔膜72的周边部72a接触的环状凸部73a的端面73d连续的侧面73c,具有通过对置面73b和侧面73c而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的斜坡。此外,该侧面73c也可以通过曲面来形成。

在图18中,在通过以虚线所表示的假想的对置面73E、和与该对置面73E连续的假想的侧面73W而形成假想的角部73K(角度90度以下)的情况下,在假想的角部73K处有可能会容易滞留有气泡。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71那样,由于通过使侧面73c具有斜坡从而使气泡难以滞留,因此能够稳定地实施流体的压送。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在第一壳体71的周缘上的环状凸部73a的端面73d由被形成于第一壳体71的周缘侧的第一端面731、和被形成于其内侧且凸部的高度低于第一端面731的第二端面732构成。即,环状凸部73a呈现具有第一端面731、和低于该第一端面731的第二端面732的阶梯差形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环状凸部73a的第一端面731,从而能够抑制由于隔膜72的上下运动而使隔膜72的变形部72b与第一壳体71的对置面73b接触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能够通过环状凸部73a的第二端面732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其效果。

如以上所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中,使用了即使是较高的液压在耐久性上也较为优异的高可靠性的鸭嘴阀100。

而且,在第一壳体71中,由于成为了没有随着UV油墨的压送而变形的隔膜72和第一壳体71的流体吸排室73的连接与分离或滑动的结构,从而抑制了UV油墨的聚合异物(含有颜料的高分子)的产生。

而且,通过使与第一壳体71的和隔膜72对置的对置面73b、第一壳体71的和隔膜72的周边部72a接触的环状凸部73a的端面73d连续的侧面73c具有由对置面73b和侧面73c所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的斜坡(形成有弧度),从而使气泡难以滞留于流体吸排室73内。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膜泵300具有能够进行流体的稳定的压送的较高的可靠性。

(实施方式3)

「印刷装置」

图19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20为,油墨供给系统的概要结构图。

以下,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9中,为了明确装置各部的配置关系,从而设置了αβγ正交坐标系。α方向(+α方向)为从放卷部1朝向收卷部2的方向,且为印刷装置1000的宽度方向。γ方向(+γ方向)为印刷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β方向(+β方向)为与纸面交叉的方向,且为印刷装置1000的进深方向。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0具有上文叙述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以及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隔膜泵300,并且通过向被安置的印刷介质S喷出作为流体的UV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印刷介质S为,带状的连续纸。另外,作为印刷介质S的材质,并未被特别限定,可使用纸类、薄膜类等的各种各样的材质。

另外,由于UV油墨通过UV光的照射而在短时间内固化,因此喷出UV油墨并在印刷介质S上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1000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如图19所示那样,印刷装置1000具备:放卷部1、收卷部2、印刷部3、控制部4和外装筐体5。此外,印刷装置1000具备油墨供给系统8(参照图20)。

放卷部1以及收卷部2在它们之间隔着印刷部3,并且以卷筒至卷筒方式来输送印刷介质S。放卷部1具备放卷轴11和放卷侧导向辊12。

在放卷轴11上,安置有被卷绕成卷筒状的印刷介质S。从放卷轴11被放卷的印刷介质S经由放卷侧导向辊12而向印刷部3被输送。收卷部2具备收卷轴21和收卷侧导向辊22。在收卷轴21上,收卷有从印刷部3经由收卷侧导向辊22而被输送来的印刷介质S。

印刷部3为,在印刷介质S上印刷图像的部件。印刷部3具备上游侧输送辊对31、上游侧导向辊32、旋转滚筒33、下游侧导向辊34、下游侧输送辊对35、处理单元36、滑架37和导轨38。

上游侧输送辊对31将从放卷部1被放卷的印刷介质S朝向上游侧导向辊32输送。上游侧导向辊32在上游侧输送辊对31与旋转滚筒33之间以使印刷介质S被折返的方式而对印刷介质S的输送进行引导。旋转滚筒33为,能够以在β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9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圆筒形状的滚筒。旋转滚筒33在沿着旋转滚筒33的周面而输送有印刷介质S时,通过周面与印刷介质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行从动旋转。旋转滚筒33作为针对油墨喷出头361的压印滚筒而发挥功能,所述油墨喷出头361作为后文叙述的流体喷出头。下游侧导向辊34在旋转滚筒33与下游侧输送辊对35之间以使印刷介质S被折返的方式而对印刷介质S的输送进行导向。下游侧输送辊对35将从下游侧导向辊34输送来的印刷介质S朝向收卷部2进行输送。

处理单元36具备六个油墨喷出头361a~361f、和六个UV照射器362a~362f。当然,这些个数只不过是例示而已,关于后文叙述的个数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无需对六个油墨喷出头361a~361f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记载为“油墨喷出头361”。同样地,在无需对六个UV照射器362a~362f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记载为“UV照射器362”。

滑架37搭载了处理单元36中的油墨喷出头361a~361f和UV照射器362a~362e。另外,UV照射器362f未被搭载于滑架37上。滑架37以及被搭载于其上的处理单元36如后文叙述的那样能够在β方向上往复移动。在滑架37的α方向两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导轨38。导轨38以能够在β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对滑架37进行支承。

六个油墨喷出头361以与旋转滚筒33的周面对置的方式沿着印刷介质S的输送路径而排列设置。六个油墨喷出头361从印刷介质S的输送上游侧起按顺序地对应于例如白色、黄色、蓝绿色、品红色、黑色以及透明色(透明)这六种颜色的UV油墨。各个油墨喷出头361以喷墨方式而喷出UV油墨。油墨喷出头361向被支承于旋转滚筒33的周面上的印刷介质S喷出UV油墨。由此,在印刷介质S上形成有彩色图像。另外,优选为,油墨喷出头361的内部的UV油墨的背压(以下,称为“头背压”。)以形成良好的弯液面的方式例如被维持在-3kPa以上且-0.4kPa以下的范围内。

喷出白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a在于透明的印刷介质S上对图像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被使用于在印刷介质S上形成白色的背景。喷出黄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b、喷出蓝绿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c、喷出品红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d、以及喷出黑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e被使用于在印刷介质S上直接形成彩色图像、或者以与由白色的UV油墨形成的白色的背景重叠的方式而形成彩色图像。喷出透明色的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f被使用于以透明色的UV油墨来覆盖彩色图像。

在六个UV照射器362中,具有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和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UV照射器362b~362d为,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UV照射器362b被设置于油墨喷出头361b与油墨喷出头361c之间,UV照射器362c被设置于油墨喷出头361c与油墨喷出头361d之间,UV照射器362d被设置于油墨喷出头361d与油墨喷出头361e之间。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362b~362d以使UV油墨的润湿扩展变慢的程度的累计光量而向被喷出有UV油墨的印刷介质S照射紫外线。由此,抑制了由于分别从油墨喷出头361b~361e被喷出的UV油墨混杂在一起所导致的混色的产生。

另一方面,UV照射器362a、362e、362f为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UV照射器362a被设置于油墨喷出头361a与油墨喷出头361b之间,UV照射器362e被设置于油墨喷出头361e与油墨喷出头361f之间,UV照射器362f被设置于与油墨喷出头361f相比靠输送下游侧处。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362以使UV油墨的润湿扩展停止的程度的累计光量而向被喷有UV油墨的印刷介质S照射紫外线。由此,喷落于印刷介质S上的UV油墨正式固化,并定影在印刷介质S上。

另外,在滑架37上,在α方向上并排设置有两个油墨供给单元87a~87b。在无需对两个油墨供给单元87a~87b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记载为“油墨供给单元87”。各个油墨供给单元87具备三个油墨供给部82(参照图20)、和对它们进行收纳的收纳部871。被设置于-α侧的油墨供给单元87a上的三个油墨供给部82向油墨喷出头361a~361c供给各种颜色的UV油墨。被设置于+α侧的油墨供给单元87b上的三个油墨供给部82向油墨喷出头361d~361f供给各种颜色的UV油墨。另外,油墨供给部82构成后文叙述的油墨供给系统8(参照图20)。

控制部4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及各种存储器。

控制部4对印刷装置1000的各部进行控制。外装筐体5对放卷部1、收卷部2、印刷部3、控制部4以及油墨供给系统8进行收纳。

接下来,参照图20,对油墨供给系统8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印刷装置1000具备六个油墨喷出头361以及六个油墨供给部82,由于六个油墨喷出头361以及六个油墨供给部82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20中,图示了一个油墨喷出头361以及一个油墨供给部82。

油墨供给系统8具备油墨补给部81和油墨供给部82。

在油墨供给系统8中,从作为流体贮留部的盒安装部811向油墨喷出头361供给UV油墨的油墨供给流道(流体供给流道)被构成为,包括将油墨补给部81的盒安装部811和副罐821连接在一起的补给流道812、和将副罐821和油墨喷出头361连接在一起的油墨供给部82的循环前进通道8231。

作为油墨供给流道的一部分的油墨补给部81将UV油墨向油墨供给部82进行补充。油墨补给部81具备盒安装部811、补给流道812和补给泵813。在该补给泵813中,使用了上文叙述的鸭嘴阀100(第一鸭嘴阀110、第二鸭嘴阀120)、以及具备鸭嘴阀100的隔膜泵300。

在盒安装部811中,安装有油墨盒(省略图示)。从被安装于盒安装部811中的油墨盒经由油墨供给部82的副罐821而向油墨喷出头361供给UV油墨。盒安装部811经由补给流道812而与副罐821相连接。在补给流道812中,设置有补给泵813。补给泵813将被收纳于油墨盒中的UV油墨经由补给流道812而输送至副罐821。

油墨供给部82将从油墨补给部81被补给的UV油墨向油墨喷出头361进行供给。油墨供给部82具备:副罐821、液位传感器822、油墨循环流道823、循环泵824、热交换器825、脱气模块826和单向阀827。

副罐821对从油墨盒被输送的UV油墨进行临时贮留。副罐821为,开放式的罐。

液位传感器822对副罐821内的UV油墨的液位进行检测。根据液位传感器822的检测结果,控制部4对补给泵813进行控制。由此,副罐821内的液位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即,副罐821的液面与油墨喷出头361的喷嘴面3611的水位差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例如,大约200mm)。由于在印刷动作时,因UV油墨在油墨循环流道823内进行循环而产生UV油墨的压力损耗,因此头背压例如被维持为-1kPa,其结果为,在油墨喷出头361的喷嘴中形成有良好的弯液面。

油墨循环流道823为,从副罐821经由油墨喷出头361而返回至副罐821的UV油墨的流道。油墨循环流道823具备循环前进通道8231和循环返回通道8232。

在循环前进通道8231中,流动有从副罐821向油墨喷出头361被供给的UV油墨。循环前进通道8231的上游端被插入至副罐821中。循环前进通道8231的下游端与油墨喷出头361相连接。在循环前进通道8231中,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循环泵824、热交换器825以及脱气模块826。

在循环返回通道8232中,流动有从油墨喷出头361返回至副罐821的UV油墨。也就是说,在从副罐821经由循环前进通道8231而被供给至油墨喷出头361的UV油墨中的、未从油墨喷出头361被喷出的UV油墨经由循环返回通道8232而返回至副罐821。循环返回通道8232的上游端与油墨喷出头361连接。循环返回通道8232的下游端被插入至副罐821中。

循环泵824将被贮留于副罐821中的UV油墨朝向油墨喷出头361侧进行输送。循环泵824的旋转速度可变为印刷动作时的旋转速度即通常速度、和喷出清洗时的旋转速度即高速速度。

另外,作为循环泵824,能够优选使用齿轮泵,因为其能够抑制脉动、且经时性的流量变动较少。

热交换器825通过在从未图示的温水罐被供给的温水、和在油墨循环流道823中流动的UV油墨之间实施热交换,从而将在油墨循环流道823中流动的UV油墨加热至预定的温度(例如,35℃以上且40℃以下)。该预定的温度是指,向油墨喷出头361被供给的UV油墨成为适于从油墨喷出头361进行的喷出的粘度的温度。印刷装置1000在印刷装置1000的启动时,在通过热交换器825而将与预定的温度相比为低温的UV油墨加热至预定的温度之后,开始进行印刷动作。

脱气模块826对在油墨循环流道823中流动的UV油墨进行脱气。由此,防止了包含气泡的UV油墨向油墨喷出头361被供给的情况。另外,作为脱气模块826,能够使用具备例如多根中空丝膜的脱气模块。

单向阀827被设置于循环返回通道8232上。单向阀827抑制了在循环返回通道8232中UV油墨从副罐821向油墨喷出头361流动的情况。

如上文所叙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0具备喷出UV油墨的油墨喷出头361、对向油墨喷出头361被供给的UV油墨进行贮留的副罐821、具有循环前进通道8231以及循环返回通道8232的油墨循环流道823、和在油墨循环流道823内使UV油墨循环的循环泵824。

而且,使用作为流体的UV油墨来实施印刷的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0,在油墨供给流道中,在对被安装于盒安装部811中的油墨盒和副罐821进行连接的油墨补给部81上,作为使UV油墨向进行加压输送(流通)的补给泵813,而使用了上文叙述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隔膜泵300。即,作为补给泵813,而使用了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第一鸭嘴阀110以及第二鸭嘴阀120)的隔膜泵300。

由于在油墨补给部81的补给泵813中,具备高可靠性的鸭嘴阀100,并使用了能够进行流体的稳定的压送的具有高可靠性的隔膜泵300,因此能够提供可针对的油墨喷出头361而进行稳定的UV油墨的供给,并可稳定地实施高质量的印刷的印刷装置1000。

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整体所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并且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以下,列举变形例来进行说明。

(变形例1)

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在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主体部46的形状为圆形,但并未被限定于此。在从Z方向侧进行观察时的主体部46的形状,例如既可以为椭圆,也可以为多边形。

(变形例2)

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鸭嘴阀100的结构材料为以硅为主要成分的弹性部件(硅橡胶),但并未被限定于此。

例如,鸭嘴阀100的结构材料也可以为包含氟的弹性部件。例如,鸭嘴阀100的结构材料也可以为全氟化类型的氟类树脂。

(变形例3)

虽然在实施方式2中,在隔膜泵300的第一鸭嘴阀110以及第二鸭嘴阀120这双方中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但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流体的压送中,仅在产生与入口流道74侧的第一鸭嘴阀110相比较高的液压的第二鸭嘴阀120侧使用鸭嘴阀100的结构。

即,只要为在第一鸭嘴阀110和第二鸭嘴阀120中的至少一方中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鸭嘴阀100的结构即可。

(变形例4)

虽然在实施方式3中,在印刷装置1000中所使用的油墨为UV油墨,但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在印刷装置1000中使用的油墨也可以为水性油墨、油性油墨、溶剂油墨、升华型油墨等。

符号说明

40…第一流道形成部;41…第一流道;42…第二流道;43…流道;45…凸缘部;46…主体部;50…第二流道形成部;51…主体部;51a…基端;52…第一壁部;52a、53a…外周面;52b、53b…假想的面;53…第二壁部;54…周缘部;57…顶端部;58…狭缝;100…鸭嘴阀。

5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阀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