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

文档序号:1357859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轮胎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 是由 岩渕聪太郎 于 2018-12-0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胎面部具有胎面接地面和划分胎面接地面并且槽宽与槽深之比为0.5以上且8.0以下的槽。而且,多个突起自槽的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高度突出,并且以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间隔配置。(The tread portion has a tread surface and a groove that divides the tread surface and has a ratio of a groove width to a groove depth of 0.5 or more and 8.0 or less. The plurality of protrusions protrude from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groove at a height of 0.1mm to 1.0mm, and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of more than 0.1mm and 1.0 mm.)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胎面部形成有槽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国际公开第2009/512584号小册子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技术:通过在物品的表面的至少局部形成具备多个股线的花纹,从而在物品的表面提供对比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轮胎的胎面部形成有胎面接地面和划分胎面接地面的槽。在胎面接地面的亮度和槽的底面的亮度相同的情况下,胎面接地面与槽的底面的对比度较弱,有时即使在未使用状态下槽也看起来较浅。若槽看起来较浅,则有时会使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由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而磨损的轮胎)这样的印象。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和槽的底面的亮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该轮胎包括:胎面部,其具有胎面接地面和划分所述胎面接地面并且槽宽与槽深之比(槽宽/槽深)为0.5以上且8.0以下的槽;以及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自所述槽的底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高度突出,并且以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间隔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胎面部的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槽宽/槽深)为0.5以上且8.0以下。并且,多个突起自该槽的底面突出。该突起的高度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多个突起以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间隔配置。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的光照射于突起而改变反射方向。于是,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少。

在此,例如在槽宽与槽深之比(槽宽/槽深)大于8.0的情况下,在胎面部中槽所占的比例变多。也就是说,在胎面部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接地面所占的比例变少,因而操纵稳定性有可能下降。但是,由于胎面部的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8.0以下,因此能够抑制操纵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例如在槽宽与槽深之比小于0.5的情况下,由于槽深相对于槽宽而言变大,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少。但是,由于胎面部的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0.5以上,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不少。在此,由于多个突起以前述的高度和间隔自槽的底面突出,因此即使槽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0.5以上,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也变少。

因此,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和槽的底面的亮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胎面接地面与槽的底面的对比度变强,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

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槽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且500〔mm2〕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槽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且500〔mm2〕以下。

在此,例如在槽的截面积大于500〔mm2〕的情况下,在胎面部中槽所占的比例变多。也就是说,在胎面部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接地面所占的比例变少,因而操纵稳定性有可能下降。但是,由于轮胎的槽的截面积为500〔mm2〕以下,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操纵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例如在槽的截面积小于4〔mm2〕的情况下,由于槽的截面积较小,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较少。但是,由于轮胎的槽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不少。在此,由于多个突起以前述的高度和间隔自槽的底面突出,因此即使槽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底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也变少。

因此,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和槽的底面的亮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胎面接地面与槽的底面的对比度变强,能够有效地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3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成为包含一对侧面和所述底面,所述胎面接地面与所述侧面所成的胎面内部侧的角度为80〔度〕以上且135〔度〕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胎面接地面与形成槽的侧面所成的胎面内部侧的角度为80〔度〕以上且135〔度〕以下。

在此,例如在该角度小于80〔度〕的情况下,由胎面接地面和侧面形成的角部的刚度下降,在行驶时有可能产生花纹块不均匀磨损。但是,由于胎面接地面与槽的侧面所成的角度为80〔度〕以上,因此能够抑制由胎面接地面和侧面形成的角部的刚度下降、行驶时的花纹块不均匀磨损。

此外,例如在该角度小于135〔度〕的情况下,由于角度过大(过浅),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并被槽的侧面反射而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多。于是,在将突起设于底面的情况下,底面的亮度的低度被过度强调,因此有时会产生不协调感,外观的品质下降。但是,胎面接地面与槽的侧面所成的角度为135〔度〕以下。由此,即使在将突起设于底面的情况下,底面的亮度的低度也不会被过度强调,因此能够抑制产生不协调感、外观的品质下降的状况。

根据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第4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成为包含一对侧面、所述底面、以及连接所述侧面和所述底面的一对弯曲面,该轮胎具备多个其他的突起,这多个其他的突起自所述侧面和所述弯曲面以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高度突出,并且以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间隔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多个其他的突起自侧面和弯曲面突出。其他的突起的高度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多个其他的突起以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间隔配置。因此,胎面接地面与槽的侧面、弯曲面及底面的对比度变强。由此,与仅在底面形成有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根据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5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突起的高度、形成于所述弯曲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高度、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高度按照形成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突起、形成于所述弯曲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顺序降低。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底面的突起的高度、形成于弯曲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高度、以及形成于侧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高度按照形成于底面的突起的高度、形成于弯曲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高度、以及形成于侧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高度的顺序降低。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照射于突起或其他的突起而改变反射方向并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按照底面、弯曲面以及侧面的顺序变多。由此,底面、弯曲面、侧面以及胎面接地面的亮度按照底面、弯曲面、侧面以及胎面接地面的顺序升高。由于像这样亮度阶段性地(渐渐地)变化,因此与仅存在亮度较高的部分和亮度较低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槽给人留下不协调感的状况。

根据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轮胎,第6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突起的间隔、形成于所述弯曲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间隔、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间隔按照形成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突起、形成于所述弯曲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以及形成于所述侧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的顺序变宽。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底面的突起的间隔、形成于弯曲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间隔、以及形成于侧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间隔按照形成于底面的突起、形成于弯曲面的其他的突起以及形成于侧面的其他的突起的顺序变宽。因此,入射到槽的内部、照射于突起或其他的突起而改变反射方向并朝向槽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按照底面、弯曲面以及侧面的顺序变多。由此,底面、弯曲面、侧面以及胎面接地面的亮度按照底面、弯曲面、侧面以及胎面接地面的顺序升高。由于像这样亮度阶段性地(渐渐地)变化,因此与仅存在亮度较高的部分和亮度较低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槽给人留下不协调感的状况。

根据第4技术方案~第6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第7技术方案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侧面的所述其他的突起配置在所述侧面的靠所述弯曲面侧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侧面的其他的突起配置在侧面的靠弯曲面侧的部分。因此,与在整个侧面形成有其他的突起的情况相比,即使胎面接地面磨损,也能抑制形成有其他的突起的区域变窄的状况。由此,能够抑制槽的外观变化的状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和槽的底面的亮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形成的槽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三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7C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8是用表表示评价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实施例的轮胎和比较例的轮胎的评价结果的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的第三低亮度区域形成的突起的放大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12C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槽形成的突起的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9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一例。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C表示轮胎周向,箭头R表示轮胎径向,箭头W表示轮胎宽度方向。

如图2所示,轮胎10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一对胎侧部12和横跨胎侧部12地沿轮胎周向呈圆环状延伸并且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与轮胎的轴线相反的一侧)的胎面部14。此外,该胎面部14具有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接地面16和将胎面接地面16划分为多个部分的多个槽18。

如图1所示,槽18由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20、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的底面22、以及连接一对侧面20和底面22的弯曲面24形成。而且,槽18的槽宽S1与槽深F1之比(槽宽S1/槽深F1)设为0.5以上且8.0以下。在此,槽宽S1是槽深为F1/2的位置的值。并且,槽18的截面积设为4〔mm2〕以上且500〔mm2〕以下。此外,槽18的侧面20与胎面接地面16所成的胎面内部侧的角度(以下是“槽壁角度”,图1的α1)设为80〔度〕以上且135〔度〕以下。

而且,详细说明见后述,底面22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此外,弯曲面24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二低亮度区域42。并且,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二低亮度区域4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三低亮度区域52。

另外,通过在用于成形轮胎10的铸模(模具)中的、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52对应的部分设置凹凸,从而形成后述的突起,形成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及第三低亮度区域52。

(第一低亮度区域32)

如图6所示,第一低亮度区域32具有自底面22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3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3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是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34〕

如图3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在从与底面22正交的方向(例如轮胎径向)观察时从作为基点的中心O1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及第三伸出部35C-1、35C-2。以下,将上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4E”。而且,由一个伸出部34E和另一个伸出部34E(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的伸出部相互间除外)构成在中心O1弯曲的线形状。

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一伸出部35A-1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图中上侧)延伸,第一伸出部35A-2从中心O1向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图中下侧)延伸。而且,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设为相同的长度。以下,将第一伸出部35A-1和第一伸出部35A-2统称为“第一伸出部35A”。

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以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图中上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

第二伸出部35B-1从中心O1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延伸,第二伸出部35B-2从中心O1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而且,第二伸出部35B-1比第二伸出部35B-2长。并且,第二伸出部35B-2的顶端侧的部分向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弯曲。以下,将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二伸出部35B-2统称为“第二伸出部35B”。

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伸出,由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构成呈直线状连续的形状。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以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图中左侧)的端部位于比另一侧(图中右侧)的端部靠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图中下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

第三伸出部35C-1从中心O1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延伸,第三伸出部35C-2从中心O1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延伸。而且,第三伸出部35C-1比第三伸出部35C-2短。以下,将第三伸出部35C-1和第三伸出部35C-2统称为“第三伸出部35C”。

6条伸出部34E与相邻的伸出部34E分别形成60°的角度。换言之,第一星号突起34成为6条伸出部34E从中心O1呈放射状伸出的形状。

如图7(A)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的伸出部3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3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34具有顶面34C和一对侧面3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34C的宽度(图中W1)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角(图中D1)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的高度(图中H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8〔mm〕。在突起的高度小于0.1〔mm〕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而且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谋求的程度(详细说明见后述)。

并且,通过将突起的高度设为1.0〔mm〕以下,从而减小形成有突起的部分的刚度与未形成突起的突起周围的部分的刚度之差,抑制局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作为一例,能够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的One shot 3D轮廓测量仪VR-3000系列测量本实施方式的槽18的槽宽、槽18的槽深、突起的高度以及后述的突起的间隔(间距)等尺寸。

〔第二星号突起36〕

如图3所示,第二星号突起3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3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底面22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3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34以中心O1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37A-1、37A-2、第二伸出部37B-1、37B-2、第三伸出部37C-1、37C-2及中心O2。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3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顶面3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3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侧面3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36D(参照图7(A))。

〔其他〕

如图3、图6所示,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第一低亮度区域32(参照图1)。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和第三伸出部37C-2之间、第二伸出部37B-2和第三伸出部3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一伸出部37A-1、3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和第三伸出部35C-2之间、第二伸出部35B-2和第三伸出部35C-1之间。

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三伸出部3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周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二伸出部3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二伸出部3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34靠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36的第三伸出部3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3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从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朝向一侧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中心O1和中心O2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设为大于0.1〔mm〕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间隔P1为0.1〔mm〕以下的情况下,突起的成形变困难。并且,当间隔P1大于1.0〔mm〕时,有可能无法减弱入射的光而将亮度降低到谋求的程度(详细说明见后述)。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下的区域。

(第二低亮度区域42)

如图4所示,第二低亮度区域42具有自弯曲面24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4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是其他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44〕

针对第一星号突起44主要说明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3)不同的部分。

如图4所示,当从与弯曲面24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44设为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3)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4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45A-1、45A-2、第二伸出部45B-1、45B-2、第三伸出部45C-1、45C-2及中心O3。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44E”。

如图7(B)所示,第一星号突起44的伸出部4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4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44具有顶面44C和一对侧面4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44C的宽度(图中W2)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44的顶角(图中D2)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高度(图中H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6〔mm〕。

〔第二星号突起46〕

如图4所示,第二星号突起46具有与第一星号突起4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弯曲面24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4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44以中心O3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3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4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一伸出部45A-1、45A-2、第二伸出部45B-1、45B-2、第三伸出部45C-1、45C-2及中心O3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47A-1、47A-2、第二伸出部47B-1、47B-2、第三伸出部47C-1、47C-2及中心O4。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4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顶面4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4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44的侧面4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46D(参照图7(B))。

〔其他〕

如图4所示,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第二低亮度区域42(参照图1)。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一伸出部45A-1、4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二伸出部47B-1和第三伸出部47C-2之间、第二伸出部47B-2和第三伸出部4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一伸出部47A-1、4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二伸出部45B-1和第三伸出部45C-2之间、第二伸出部45B-2和第三伸出部45C-1之间。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三伸出部4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44靠轮胎周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二伸出部4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4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44的第二伸出部4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44靠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46的第三伸出部4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4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从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朝向一侧借助连结部44A、4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中心O3和中心O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2”)设为与前述的间隔P1相同的值。另外,间隔P2是沿着弯曲面24的距离。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4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10且为12以下的区域。

(第三低亮度区域52)

如图5所示,第三低亮度区域52具有自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54和自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突出的多个第二星号突起5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是其他突起的一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是指在将侧面20的槽深方向上的长度(图1的L2)设为10的情况下从侧面20的下端到5的范围。

〔第一星号突起54〕

针对第一星号突起54主要说明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3)不同的部分。

如图5所示,当从与侧面2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54设为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3)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5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55A-1、55A-2、第二伸出部55B-1、55B-2、第三伸出部55C-1、55C-2及中心O5。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54E”。

如图7(C)所示,第一星号突起54的伸出部5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5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54具有顶面54C和一对侧面5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54C的宽度(图中W3)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54的顶角(图中D3)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54的高度(图中H3)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4〔mm〕。

〔第二星号突起56〕

如图5所示,第二星号突起56具有与第一星号突起5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侧面2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5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54以中心O5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3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5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54的第一伸出部55A-1、55A-2、第二伸出部55B-1、55B-2、第三伸出部55C-1、55C-2及中心O5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57A-1、57A-2、第二伸出部57B-1、57B-2、第三伸出部57C-1、57C-2及中心O6。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5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54的顶面5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5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54的侧面5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56D(参照图7(C))。

〔其他〕

如图5所示,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占满整个第三低亮度区域52(参照图1)。

而且,第一星号突起54的第一伸出部55A-1、55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星号突起56的第二伸出部57B-1和第三伸出部57C-2之间、第二伸出部57B-2和第三伸出部57C-1之间。此外,第二星号突起56的第一伸出部57A-1、57A-2各自的顶端分别插入到与其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54的第二伸出部55B-1和第三伸出部55C-2之间、第二伸出部55B-2和第三伸出部55C-1之间。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54的第三伸出部55C-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54靠轮胎周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56的第二伸出部57B-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54A。并且,第一星号突起54的第二伸出部55B-1的顶端和配置于比第一星号突起54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星号突起56的第三伸出部57C-1的顶端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54B。

在该结构中,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从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朝向一侧借助连结部54A、54B呈阶梯状连结。

此外,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的、中心O5和中心O6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3”)设为与前述的间隔P1相同的值。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4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12且为14以下的区域。此外,轮胎10的胎面部14的、胎面接地面16和侧面20的未形成突起的靠胎面接地面16侧的区域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20的区域。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作用。

在图1所示的胎面部14的槽18的底面22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中,入射到在第一低亮度区域32形成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光照射于图7(A)所示的侧面34D、3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34D、3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槽18的外部出射。这样,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少。

此外,在槽18的弯曲面24的第二低亮度区域42中,入射到在第二低亮度区域42形成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光照射于图7(B)所示的侧面44D、4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44D、4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槽18的外部出射。这样,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少。

此外,在槽18的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的第三低亮度区域52中,入射到在第三低亮度区域52形成的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的光照射于图7(C)所示的侧面54D、56D。而且,入射的光在相面对的侧面54D、56D之间反复反射的同时减弱,之后向槽18的外部出射。这样,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少。

并且,在侧面20的未形成突起的靠胎面接地面16侧的区域,来自外部的光照射于未形成突起的平坦的面而反射,向槽18的外部出射。

此外,在胎面接地面16,来自外部的光照射于未形成突起的平坦的面而反射。

在此,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高度设为0.8〔mm〕。此外,形成于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的高度设为0.6〔mm〕。并且,形成于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的高度设为0.4〔mm〕。

此外,由于各个突起之间的间隔P1、P2、P3是相同的值,因此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弯曲面24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比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底面22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大。此外,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侧面20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比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弯曲面24在每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大。

由此,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比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多。并且,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比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多。也就是说,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第三低亮度区域52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按照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第三低亮度区域52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顺序升高。

(总结)

根据上述结构,胎面部14的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槽宽/槽深)为0.5以上且8.0以下。

在此,例如在胎面部14的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大于8.0的情况下,在胎面部14中槽18所占的比例变多。也就是说,在胎面部14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接地面16所占的比例变少,因而操纵稳定性有可能下降。但是,由于胎面部14的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8.0以下,因此能够抑制操纵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例如在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小于0.5的情况下,由于槽深相对于槽宽而言变大,因此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较少。但是,在轮胎10中,由于胎面部14的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0.5以上,因此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不少。在此,由于在底面22形成有第一低亮度区域32,因此即使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为0.5以上,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也变少。

这样,通过使形成于槽18的底面22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亮度L*比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低,从而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L*和槽的底面的亮度L*相同的情况相比,胎面接地面16与槽18的底面22的对比度变强(可靠地识别出胎面接地面16和槽18),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此外,胎面部14的槽18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且500〔mm2〕以下。

在此,例如在槽18的截面积大于500〔mm2〕的情况下,在胎面部14中槽所占的比例变多。也就是说,在胎面部14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接地面16所占的比例变少,因而操纵稳定性有可能下降。但是,由于槽18的截面积为500〔mm2〕以下,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操纵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例如在槽18的截面积小于4〔mm2〕的情况下,由于槽18的截面积变小,因此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较少。但是,由于轮胎10的槽18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因此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不少。在此,由于在底面22形成有第一低亮度区域32,因此即使槽的截面积为4〔mm2〕以上,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底面22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也变少。

这样,通过使形成于槽18的底面22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亮度L*比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低,从而与胎面接地面的亮度L*和槽的底面的亮度L*相同的情况相比,胎面接地面16与槽18的底面22的对比度变强,能够有效地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此外,在轮胎10中,胎面接地面16与形成槽18的侧面20所成的胎面内部侧的胎面内部侧槽壁角度为80〔度〕以上且135〔度〕以下。

在此,例如在槽壁角度小于80〔度〕的情况下,由胎面接地面16和侧面20形成的角部的刚度下降,在行驶时有可能产生花纹块不均匀磨损。但是,由于轮胎10的槽壁角度为80〔度〕以上,因此能够抑制由胎面接地面16和侧面20形成的角部的刚度下降、在行驶时产生花纹块不均匀磨损的状况。

此外,例如在槽壁角度大于135〔度〕的情况下,由于槽壁角度过大(过浅),因此入射到槽18的内部并被槽18的侧面20反射而朝向槽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变多。于是,在将突起设于底面22的情况下,底面22的亮度L*的低度被过度强调,因此有时会产生不协调感,外观的品质下降。但是,槽壁角度为135〔度〕以下。由此,即使在将突起设于底面22的情况下,底面22的亮度L*的低度也不会被过度强调,因此能够抑制产生不协调感、外观的品质下降的状况。

此外,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关心,对有助于汽车的低燃料消耗化的、滚动阻力较小的轮胎的需要增加。作为减小轮胎的滚动阻力的一个方案,例如有这样的技术:使胎面橡胶薄壁化,减少轮胎所使用的橡胶的量,使轮胎轻量化。在使胎面橡胶薄壁化时,有时设于胎面接地面的槽会变浅。但是,像前述那样,在轮胎10中,使胎面接地面16与槽18的底面22的对比度变强,从而能够抑制轮胎10的槽18给人留下较浅这样的印象(浅槽感)的状况。

此外,在轮胎10中,槽18的底面22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亮度L*、槽18的弯曲面24的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亮度L*、以及槽18的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的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亮度L*比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低。因此,与仅是槽18的底面22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亮度L*比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低的情况相比,胎面接地面16与槽18的包含底面22在内的底面22侧的部分的对比度变强。由此,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此外,在轮胎10中,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第三低亮度区域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按照第一低亮度区域32、第二低亮度区域42、第三低亮度区域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顺序升高。由于像这样亮度L*阶段性地(渐渐地)变化,因此与仅形成有亮度L*较高的部分L*和亮度L*较低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槽18给人留下不协调感的状况。

此外,在轮胎10中,仅在槽18的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三低亮度区域52。因此,与在槽18的侧面20整体形成有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情况相比,即使胎面接地面16磨损,也能够抑制第三低亮度区域52变窄的状况。由此,能够抑制槽18的外观变化的状况。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的各伸出部34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第二星号突起36的各伸出部36E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由此,即使在改变对第一低亮度区域32观察的角度地观察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外观不同的状况。第二低亮度区域42、第三低亮度区域52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包括6条伸出部34E,该6条伸出部34E分别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1连结,第二星号突起36包括6条伸出部36E,该6条伸出部36E分别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伸出并且在中心O2连结。因而,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均难以倒塌,能够提高各个第一星号突起34、第二星号突起36的耐久性。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以及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此外,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呈阶梯状连结。由此,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借助连结部34A、34B互相支承,能够抑制第一星号突起34和第二星号突起36的倒塌,能够提高耐久性。第一星号突起44和第二星号突起46以及第一星号突起54和第二星号突起56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评价)

为了确认本公开的效果,准备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1~4的轮胎和比较例1~4的轮胎,实施以下的评价。

〔评价轮胎〕

作为试验轮胎,均使用尺寸为205/55R16且轮胎截面高度SH为114mm的轮胎。

实施例1~4、比较例1~4的轮胎是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相同的构造的轮胎。而且,在各个试验轮胎中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槽(主槽)的槽宽S1与槽深F1之比(槽宽S1/槽深F1)和槽的截面积的值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不同。并且,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亮度L*、第二低亮度区域42的亮度L*、以及第三低亮度区域52的亮度L*的值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不同。

另外,在比较例1~4的轮胎中,在槽的内部未形成突起,形成槽的各面的亮度L*与胎面接地面的L*相同。此外,槽壁角度在全部的试验轮胎中都是95〔度〕。

〔评价方法、评价内容〕

不将各个试验轮胎安装于车辆,而是以轮胎宽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试验轮胎。然后,在晴天的室外,20位观察者从多个方向肉眼观察试验轮胎的槽进行评价。

关于评价内容,对是否由于胎面接地面与槽的底面的对比度而使得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进行评价。于是,对于评价为未使用的轮胎未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观察者的数量,将18人以上的情况评价为“A”,将10人~17人的情况评价为“B”,将9人以下的情况评价为“C”。

〔评价结果〕

像图8所示的表那样,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1~4的轮胎的评价结果是“A”。相对于此,比较例1~4的轮胎的评价结果是“B”。另外,在本次的评价中,任一规格的评价结果都不是“C”。根据该评价结果也可知,实施例1~4的轮胎与比较例1~4的轮胎相比,能够抑制由于胎面接地面与槽的底面的对比度而使得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9~图12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10。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轮胎110的槽118的底面22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的第一低亮度区域132(参照图9)。此外,弯曲面24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一低亮度区域13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二低亮度区域142(参照图10)。并且,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三低亮度区域152(参照图11)。

(第一低亮度区域132)

如图9所示,第一低亮度区域132具有自底面22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13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13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134和第二星号突起13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134和第二星号突起136是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134〕

如图9所示,当从与底面22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134设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星号突起34(参照图3)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13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34的第一伸出部35A-1、35A-2、第二伸出部35B-1、35B-2、第三伸出部35C-1、35C-2及中心O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35A-1、135A-2、第二伸出部135B-1、135B-2、第三伸出部135C-1、135C-2及中心O11。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34E”。

如图12(A)所示,第一星号突起134的伸出部13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13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134具有顶面134C和一对侧面13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134C的宽度(图中W11)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134的顶角(图中D11)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高度(图中H1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

〔第二星号突起136〕

如图9所示,第二星号突起13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底面22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13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134以中心O11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1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13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1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第一伸出部135A-1、135A-2、第二伸出部135B-1、135B-2、第三伸出部135C-1、135C-2及中心O1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37A-1、137A-2、第二伸出部137B-1、137B-2、第三伸出部137C-1、137C-2及中心O12。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3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1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顶面13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13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13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侧面13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136D(参照图12(A))。

〔其他〕

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134和第二星号突起136的、中心O11和中心O12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1”)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6〔mm〕。而且,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13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下的区域。

(第二低亮度区域142)

如图10所示,第二低亮度区域142具有自弯曲面24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14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14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144和第二星号突起14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144和第二星号突起146是其他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144〕

如图10所示,当从与弯曲面24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144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34(参照图9)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14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第一伸出部135A-1、135A-2、第二伸出部135B-1、135B-2、第三伸出部135C-1、135C-2及中心O1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45A-1、145A-2、第二伸出部145B-1、145B-2、第三伸出部145C-1、145C-2及中心O13。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44E”。

如图12(B)所示,第一星号突起144的伸出部14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14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144具有顶面144C和一对侧面14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144C的宽度(图中W12)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144的顶角(图中D12)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144的高度(图中H1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星号突起144的高度(图中H12)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第二星号突起146〕

如图10所示,第二星号突起14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4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弯曲面24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14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144以中心O13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3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14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1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44的第一伸出部145A-1、145A-2、第二伸出部145B-1、145B-2、第三伸出部145C-1、145C-2及中心O13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47A-1、147A-2、第二伸出部147B-1、147B-2、第三伸出部147C-1、147C-2及中心O14。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4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1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44的顶面14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14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14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44的侧面14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146D(参照图12(B))。

〔其他〕

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144和第二星号突起146的、中心O13和中心O1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2”)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8〔mm〕。而且,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14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10且为12以下的区域。

(第三低亮度区域152)

如图11所示,第三低亮度区域152具有自侧面20突出的多个第一星号突起154和多个第二星号突起156。而且,第一星号突起154和第二星号突起156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交替地配置。第一星号突起154和第二星号突起156是其他突起的一例。

〔第一星号突起154〕

如图11所示,当从与侧面2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一星号突起154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34(参照图9)相同的形状。将第一星号突起154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第一伸出部135A-1、135A-2、第二伸出部135B-1、135B-2、第三伸出部135C-1、135C-2及中心O11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55A-1、155A-2、第二伸出部155B-1、155B-2、第三伸出部155C-1、155C-2及中心O15。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54E”。

如图12(C)所示,第一星号突起154的伸出部154E的、与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呈具有平坦的顶面154C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也就是说,第一星号突起154具有顶面154C和一对侧面154D。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面154C的宽度(图中W13)设为0.02〔mm〕,第一星号突起154的顶角(图中D13)设为26〔度〕。此外,第一星号突起44的高度(图中H13)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星号突起154的高度(图中13)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34的高度相同的高度。

〔第二星号突起156〕

如图11所示,第二星号突起156设为与第一星号突起154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当从与侧面20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星号突起156是这样的形状,即,使第一星号突起154以中心O15为中心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进而将以中心O15为中心地旋转90〔度〕后的第一星号突起154的上下翻转而成的形状。

将第二星号突起1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54的第一伸出部155A-1、155A-2、第二伸出部155B-1、155B-2、第三伸出部155C-1、155C-2及中心O15对应的部分称为第一伸出部157A-1、157A-2、第二伸出部157B-1、157B-2、第三伸出部157C-1、157C-2及中心O16。以下,将前述的6条伸出部统称为“伸出部156E”。

此外,将第二星号突起1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54的顶面154C对应的部分称为顶面156C。并且,将第二星号突起156的、与第一星号突起154的侧面154D对应的部分称为侧面156D(参照图12(C))。

〔其他〕

在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第一星号突起154和第二星号突起156的、中心O15和中心O16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13”)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1.0〔mm〕。而且,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三低亮度区域15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大于12且为14以下的区域。

(作用、总结)

形成于第一低亮度区域132的第一星号突起134和第二星号突起136之间的间隔P11设为0.6〔mm〕(参照图9)。此外,形成于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的第一星号突起144和第二星号突起146之间的间隔P12设为0.8〔mm〕(参照图10)。并且,形成于第三低亮度区域152的第一星号突起154和第二星号突起156之间的间隔P13设为1.0〔mm〕(参照图11)。

由此,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的入射到槽的内部并朝向槽1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比第一低亮度区域32的朝向槽1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多。并且,第三低亮度区域152的朝向槽1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比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的朝向槽118的外部出射的光的光量多。也就是说,第一低亮度区域132、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第三低亮度区域152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亮度L*按照第一低亮度区域132、第二低亮度区域142、第三低亮度区域152以及胎面接地面16的顺序升高。这样,亮度L*阶段性地(渐渐地)变化。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说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210。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轮胎210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不同的部分。

轮胎210的槽218的底面22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32。此外,弯曲面24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一低亮度区域23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二低亮度区域242。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二低亮度区域24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三低亮度区域252。

(第一低亮度区域232)

如图13所示,第一低亮度区域232具有自底面22突出的多个突起234。而且,突起23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突起234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板状,板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而且,突起234的板厚随着从底面22侧的基端朝向顶端而渐渐变薄。具体地讲,基端侧的部分的板厚的减少率比顶端侧的部分的板厚的减少率高。

突起234的自底面22的高度(H3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8〔mm〕。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起23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31”)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23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下的区域。

(第二低亮度区域242)

如图13所示,第二低亮度区域242具有自弯曲面24突出的多个突起244。而且,突起24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针对突起244主要说明与突起234不同的部分。

突起244的自弯曲面24的高度(H3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6〔mm〕。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起24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32”)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设为与前述的间隔P31相同的值。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24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大于10且为12以下的区域。

(第三低亮度区域252)

如图13所示,第三低亮度区域252具有自侧面20突出的多个突起254。而且,突起254在轮胎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针对突起254主要说明与突起234不同的部分。

突起254的自侧面20的高度(H33)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4〔mm〕。此外,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突起25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33”)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设为与前述的间隔P31相同的值。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三低亮度区域25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大于12且为14以下的区域。

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了由于突起是星号形状而产生的作用之外的作用相同。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说明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310。针对第4实施方式的轮胎310主要说明与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110不同的部分。

轮胎310的槽318的底面22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32。此外,弯曲面24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一低亮度区域33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二低亮度区域342。并且,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设为与胎面接地面16相比亮度较低且与第二低亮度区域342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三低亮度区域352。

(第一低亮度区域332)

如图14所示,第一低亮度区域332具有自底面22突出的多个突起334。而且,突起33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突起334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板状,板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而且,突起334的板厚随着从底面22侧的基端朝向顶端而渐渐变薄。具体地讲,基端侧的部分的板厚的减少率比顶端侧的部分的板厚的减少率高。

突起334的自底面22的高度(H41)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的预先确定的一个值。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起33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41”)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6〔mm〕。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一低亮度区域33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例如为10以下的区域。

(第二低亮度区域342)

如图14所示,第二低亮度区域342具有自弯曲面24突出的多个突起344。而且,突起34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针对突起344主要说明与突起334不同的部分。

突起344的自弯曲面24的高度(H42)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设为与前述的突起334的高度H41相同的值。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起34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42”)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0.8〔mm〕。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二低亮度区域34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大于10且为12以下的区域。

(第三低亮度区域352)

如图14所示,第三低亮度区域352具有自侧面20突出的多个突起354。而且,突起354在轮胎径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针对突起354主要说明与突起334不同的部分。

突起354的自侧面20的高度(H43)设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设为与前述的突起334的高度H41相同的值。此外,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突起354之间的间隔(以下是“间隔P43”)设为大于0.1〔mm〕且为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为1.0〔mm〕。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第三低亮度区域352是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的简易型分光色差计(NF333)测量的亮度L*的值大于12且为14以下的区域。

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与第2实施方式的、除了由于突起是星号形状而产生的作用之外的作用相同。

另外,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实现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地说明,但既可以将突起设于主槽,也可以将突起设于横向花纹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地说明,但也可以在底面22、侧面20及弯曲面24形成三种以上突起而使亮度相对于胎面接地面16而言降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形成有突起,但也可以在整个侧面20形成突起。在该情况下,不产生由于在侧面20的靠弯曲面24侧的部分形成突起而产生的作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定了槽18的槽宽与槽深之比(槽宽/槽深)、槽18的截面积、以及槽壁角度,但也可以不特别限定它们。与仅在底面22和弯曲面24形成突起的情况相比,通过在槽18的底面22、弯曲面24、以及侧面22形成突起,从而胎面接地面16与槽18的底面22侧的部分的对比度变强,能够抑制未使用的轮胎给人留下磨损轮胎这样的印象的状况。

通过参照,将2017年12月08日提出了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17-236464号的公开整体编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以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的通过参照编入的情况与各自具体且分开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地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轮胎;14、胎面部;16、胎面接地面;18、槽;20、侧面;22、底面;24、弯曲面;34、第一星号突起(突起的一例);36、第二星号突起(突起的一例);44、第一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46、第二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54、第一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56、第二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110、轮胎;118、槽;134、第一星号突起(突起的一例);136、第二星号突起(突起的一例);144、第一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146、第二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154、第一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156、第二星号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210、轮胎;218、槽;234、突起(突起的一例);244、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254、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310、轮胎;318、槽;334、突起(突起的一例);344、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354、突起(其他突起的一例)。

3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充气轮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