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油墨供应方法

文档序号:1371793 发布日期:2020-08-14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凹印油墨供应方法 (Gravure ink supply method ) 是由 杨伟纯 胡付宜 王培学 辛从云 方小国 曾伟群 于 2020-06-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凹印油墨供应方法,包括恒温油墨桶、供墨装置和油墨输送机构;恒温油墨桶包括油墨桶体、恒温控制箱、循环泵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油墨桶体设有油墨容腔和夹层空间,夹层空间、恒温控制箱和循环泵上均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恒温控制箱的进液口与夹层空间的出液口连通,恒温控制箱的出液口与循环泵的进液口连通,循环泵的出液口与夹层空间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恒温控制箱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供墨装置包括供墨槽体;油墨输送机构能够将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的油墨输送至供墨槽体中。这种凹印油墨供应方法能够使油墨温度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印刷质量。(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gravure ink supply method, which comprises a constant-temperature ink barrel, an ink supply device and an ink conveying mechanism, wherein the constant-temperature ink barrel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ink barrel; the constant-temperature ink barrel comprises an ink barrel body, a constant-temperature control box, a circulating pump and a first temperature sensor, wherein the ink barre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k containing cavity and an interlayer space, the constant-temperature control box and the circulating pump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liquid inlet and a liquid outlet, the liquid inlet of the constant-temperature control box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liquid outlet of the interlayer space, the liquid outlet of the constant-temperature control box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liquid inlet of the circulating pump, and the liquid outlet of the circulating pump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liquid inlet; the first temperature sensor is arranged in the ink containing cavity of the ink barrel body, and the signal output end of the first temperature sens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ignal input end of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control box; the ink supply device comprises an ink supply tank body; the ink conveying mechanism can convey ink in the ink containing cavity of the ink barrel body to the ink supply groove body. The gravure ink supply method can keep the temperature of the ink stable, thereby ensuring the printing quality.)

凹印油墨供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凹印油墨供应方法。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是凹印版辊浸入油墨槽内(或者供墨辊浸入油墨槽内,并由供墨辊将油墨传递到凹印版辊上),凹印版辊经过刮刀装置把空白部分油墨刮掉,版辊图文部分网穴储存了油墨,在橡胶压辊一定压力下,油墨被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图文,再经过烘箱进行干燥固化,完成印刷过程。在印刷过程中,版辊网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印刷油墨会随着印刷时间的长短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油墨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油墨粘度的变化,从而导致如花版、脏版、拉线等印刷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为了保证印刷质量,需要油墨桶持续不断的向墨槽输送油墨,使墨槽中的油墨保持在较高的高度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供墨后,油墨就会通过多种方式流到墨槽外(例如当墨槽中盛满油墨,并且油墨桶继续向墨槽输送油墨时,油墨会从墨槽的边沿溢出;与墨槽中油墨接触的印刷版辊或供墨辊在转动时,部分油墨会飞溅而出;刮墨刀刮下的部分油墨会滴落到墨槽外),从而造成油墨的大量浪费,提高了印刷的生产成本,并且清理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凹印油墨供应方法,这种供应方法能够使油墨温度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印刷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凹印油墨供应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的凹印油墨供应装置包括恒温油墨桶和供墨装置;恒温油墨桶包括油墨桶体、恒温控制箱、循环泵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油墨桶体设有油墨容腔和夹层空间,夹层空间处于油墨容腔的外面,夹层空间、恒温控制箱和循环泵上均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恒温控制箱的进液口与夹层空间的出液口连通,恒温控制箱的出液口与循环泵的进液口连通,循环泵的出液口与夹层空间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恒温控制箱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供墨装置包括供墨槽体;所述凹印油墨供应装置还包括能够将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的油墨输送至供墨槽体中的油墨输送机构;供应油墨时,在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加入油墨,第一温度传感器处于油墨中,恒温控制箱中设有导热液体,导热液体自恒温控制箱的出液口经过循环泵的输送由夹层空间的进液口进行夹层空间中,并在流动到夹层空间的出液口后重新回流至恒温控制箱中,形成循环;第一温度传感器对油墨进行实时温度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信号发送至恒温控制箱,恒温控制箱中预设有第一设定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油墨中的温度下降,并且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恒温控制箱对由夹层空间出液口回流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使导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加热后的导热液体在夹层空间中对处于油墨容腔的油墨进行加热,使油墨温度重新回升至所需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油墨中的温度上升,并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恒温控制箱对由夹层空间出液口回流的导热液体进行冷却,使导热液体的温度降低,使冷却后的导热液体能够在夹层空间中对处于油墨容腔的油墨进行冷却,使油墨温度重新下降至所需温度。

上述夹层空间可由设于油墨桶体侧壁中的夹层腔体构成,也可由设于油墨桶体侧壁中的夹层腔体以及设于油墨桶体底部的夹层腔体构成。

上述恒温油墨桶中,处于油墨桶体油墨容腔中的油墨能够时刻与处于夹层空间内的导热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由于恒温控制箱能够根据油墨的实时温度对导热液体进行加热或冷却,从而使油墨能够时刻保持在适合印刷工作的温度,保证印刷质量;通常,由油墨容腔输送到内墨槽的油墨,在输送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温度损失,因此,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在检测内墨槽中油墨的温度后,通过油墨输送加热机构的对比决定是否对油墨进行二次加热。

优选方案中,所述恒温油墨桶还包括粘度控制装置,粘度控制装置包括溶剂桶、溶剂导管、粘度传感器和粘度控制系统,溶剂桶设有溶剂出口,溶剂导管的一端与溶剂出口连通、另一端伸入到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溶剂导管上设有阀门;粘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粘度控制系统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阀门的信号输入端与粘度控制系统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粘度控制系统中预设有设定粘度,粘度传感器对油墨桶体中的油墨进行粘度检测,并将粘度信号发送至粘度控制系统,粘度控制系统在粘度信号大于预设粘度时控制阀门打开,使溶剂桶中的溶剂经过溶剂导管输送到油墨中,直至油墨粘度与预设粘度相同,粘度控制系统控制阀门重新关闭。

优选方案中,所述恒温控制箱包括供液箱、冷却装置、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一恒温控制电路,冷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蒸发器和第一加热装置均处于供液箱中,恒温控制箱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在供液箱上;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冷却装置和第一加热装置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供液箱内充满导热液体,蒸发器浸入导热液体中,当第一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第一恒温控制电路控制冷却装置运行,蒸发器吸收供液箱内导热液体的热量,对供液箱内导热液体进行冷却;当第一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第一恒温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加热装置运行,第一加热装置对供液箱内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经过初次加热或冷却后的油墨由的出液口重新回流到油墨桶体中。

第一加热装置可采用电加热器。

优选方案中,所述油墨桶体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处于夹层空间的外面。保温层能够避免导热液体的热量向外界散发。

优选方案中,所述油墨输送机构包括第一输墨管、输墨泵、过滤装置和第二输墨管,第一输墨管的进墨端伸入到所述油墨容腔中,第一输墨管的出墨端与输墨泵的进墨口相连通,输墨泵的出墨口与过滤装置的进墨口相连通,过滤装置的出墨口与第二输墨管的进墨端相连通,第二输墨管的出墨端处在供墨槽体的上方;第二输墨管上还设有第一开关阀。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供墨槽体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油墨输送机构还包括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第二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输墨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加热装置与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输墨泵通过第一输墨管对油墨桶体中的油墨进行输送,油墨经过过滤装置的过滤后继续输送到加热装置中,第二恒温控制电路中设有第二预设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对供墨槽体中的油墨进行二次温度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二次温度信号发送至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第二恒温控制电路将二次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进行对比,当二次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第二加热装置对输送中的油墨进行二次加热,随后将油墨输送至供墨槽体。

第二加热装置可以采用圆筒加热器。

上述粘度控制系统、第一恒温控制电路和第二恒温控制电路一般采用单片机、微处理器、PLC控制器等。

优选方案中,所述供墨槽体包括外墨槽和内墨槽,所述供墨装置还包括回墨管,内墨槽安装在所述外墨槽中,外墨槽中设有能够调节内墨槽的高度位置的内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外墨槽的底部开有回墨口,回墨管的进墨端与回墨口连通,回墨管的出墨端与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连通,回墨管上设有第二开关阀;印刷时,由内墨槽流向外墨槽的油墨通过外墨槽底部的回墨口流出,经过回墨管回流到油墨桶。在供墨槽体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第二温度传感器通常设于内墨槽中。

通常,内墨槽中可以直接设置印刷版辊,使印刷版辊部分浸没在油墨中;或者在内墨槽中设置供墨辊,供墨辊部分浸没在油墨中,并使供墨辊与印刷版辊接触,通过供墨辊将油墨转移到印刷版辊上。印刷版辊的一侧设有刮墨刀。上述供墨装置中,回墨管的出墨口与油墨桶连通;印刷时,油墨由油墨桶输送到内墨槽中,印刷版辊从内墨槽中带起油墨后,或供墨辊从内墨槽中带起油墨并将油墨转移到印刷版辊表面上后,印刷版辊继续转动,经过刮墨刀的刮墨后,使油墨充分填充到印刷版辊上的网孔中,再印刷到承印物上。印刷时,外墨槽内会流进由内墨槽中满溢而出的油墨、印刷版辊或供墨辊转动时带出的油墨以及刮墨刀刮下的油墨,此时,这些油墨能够由外墨槽底部的回墨口流出,经过回墨管回流到油墨桶,使油墨能够循环利用,有效降低印刷成本。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内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各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均包括轴承、滑块和调节螺杆,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外墨槽的内壁连接,外墨槽的内壁设有上下走向的滑槽,滑块的一端与所述内墨槽固定连接,滑块的另一端处于对应的滑槽中,轴承和滑块上下排列,滑块中开有第一螺孔,调节螺杆与滑槽相互平行,调节螺杆与轴承的内圈连接,调节螺杆与滑块的第一螺孔啮合,调节螺杆的上端设有手轮;调节内墨槽高度时,通过转动手轮带动调节螺杆转动,调节螺杆转动时,使滑块上下移动,带动内墨槽上下移动。

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分别设置在所述内墨槽的前后两端。

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设置在所述内墨槽的一侧,其余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设置在所述内墨槽的另一侧。

优选方案中,所述供墨装置还包括淋墨装置,淋墨装置包括淋墨底座和加墨槽,淋墨底座安装在外墨槽的槽壁上,加墨槽安装在淋墨底座上,加墨槽顶部设有开口,加墨槽包括底板、后壁板、左壁板、右壁板、前导流板和淋墨板,后壁板、左壁板和右壁板的下边沿分别与底板的后边沿、左边沿和右边沿连接,前导流板的后边沿与底板的前边沿连接,前导流板的左、右边沿分别与左壁板和右壁板连接,前导流板的上侧面自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淋墨板的后边沿与前导流板的前边沿一体连接,淋墨板的上侧面自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后壁板上边沿、左壁板上边沿及右壁板上边沿均高于前导流板的前边沿;淋墨板的前边沿处于供墨槽体上方;油墨输送机构将油墨桶体的油墨容腔中的油墨输送至加墨槽中,再由加墨槽将油墨添加到供墨槽体中,使油墨向前导流板溢流口溢出,随后,由溢流口溢出的油墨经过淋墨板流出到墨槽中或直接淋在凹印版辊上面。加墨槽中逐渐加满油墨时,油墨层的后部厚度将大于前部厚度,因此处于后方的油墨会对处于前方的油墨进行挤压,使油墨向前导流板溢流口溢出的过程中,同时消除油墨中的气泡。在供墨槽体包括外墨槽和内墨槽的情况下,淋墨板的前边沿通常处于内墨槽的正上方。在油墨输送机构包括第一输墨管、输墨泵、过滤装置和第二输墨管的情况下,第二输墨管的出墨端处在加墨槽上方。由于后壁板上边沿、左壁板上边沿及右壁板上边沿均高于前导流板的前边沿,因此前导流板会在前边沿形成溢流口。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淋墨装置还包括加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加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升降座和第一锁紧螺栓,所述淋墨底座安装在升降座的上表面上,升降座的下端设有内夹板和外夹板,内夹板和外夹板并排设置,外墨槽的槽壁处在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外夹板上设有第二螺孔,第一锁紧螺栓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并且第一锁紧螺栓的末端与外墨槽的侧壁紧密接触;调节加墨槽的高度时,将第一锁紧螺栓松开,并根据需要上下移动升降座,随后重新将第一锁紧螺栓拧紧,使第一锁紧螺栓的末端与外墨槽的侧壁紧密接触,将升降座固定。

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淋墨装置还包括加墨槽前后位置调节机构,加墨槽前后位置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锁紧螺栓、开设在所述淋墨底座上的至少两个条形孔和开设在所述升降座上的至少两个第三螺孔,第二锁紧螺栓、条形孔和第三螺孔的数量均相同并且一一对应,条形孔呈前后走向,第二锁紧螺栓的杆部穿过条形孔并与第三螺孔螺纹连接,并且第二锁紧螺栓的头部与升降座的上侧壁紧密接触;调节加墨槽的前后位置时,将第二锁紧螺栓松开,并根据需要前后调节淋墨底座在升降座上的位置,随后重新将第二锁紧螺栓拧紧,并使第二锁紧螺栓的头部与升降座的上侧壁紧密接触,将淋墨底座固定。

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前导流板和淋墨板的上侧面均呈圆弧形。上侧面呈圆弧形的前导流板和淋墨板能够使油墨在流动时更加顺畅,使流出的油墨能够更加柔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这种供应方法能检测油墨的温度,根据检测结果对油墨进行加热或冷却,使油墨的温度保持稳定,保证印刷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凹印油墨供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粘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恒温控制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淋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升降座和淋墨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凹印油墨供应方法所使用的凹印油墨供应装置包括恒温油墨桶1、供墨装置2和油墨输送机构3;恒温油墨桶1包括油墨桶体101、恒温控制箱102、循环泵103、第一温度传感器104和粘度控制装置105,油墨桶体101设有油墨容腔1011、夹层空间1012和保温层1013,夹层空间1012处于油墨容腔1011的外面,保温层1013处于夹层空间1012的外面,夹层空间1012、恒温控制箱102和循环泵103上均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恒温控制箱102的进液口与夹层空间1012的出液口连通,恒温控制箱102的出液口与循环泵103的进液口连通,循环泵103的出液口与夹层空间1012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温度传感器104设置在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04的信号输出端与恒温控制箱102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供墨装置2包括供墨槽体201;所述油墨输送机构3能够将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中的油墨输送至供墨槽体201中;供应油墨时,在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中加入油墨,第一温度传感器104处于油墨中,恒温控制箱102中设有导热液体,导热液体自恒温控制箱102的出液口经过循环泵103的输送由夹层空间1012的进液口进行夹层空间1012中,并在流动到夹层空间1012的出液口后重新回流至恒温控制箱102中,形成循环;第一温度传感器104对油墨进行实时温度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第一温度信号发送至恒温控制箱102,恒温控制箱102中预设有第一设定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04检测到的油墨中的温度下降,并且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恒温控制箱102对由夹层空间1012出液口回流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使导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加热后的导热液体在夹层空间1012中对处于油墨容腔1011的油墨进行加热,使油墨温度重新回升至所需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104检测到油墨中的温度上升,并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恒温控制箱102对由夹层空间1012出液口回流的导热液体进行冷却,使导热液体的温度降低,使冷却后的导热液体能够在夹层空间1012中对处于油墨容腔1011的油墨进行冷却,使油墨温度重新下降至所需温度。

上述夹层空间1012可由设于油墨桶体101侧壁中的夹层腔体构成。

通过这种设置,处于油墨桶体101油墨容腔1011中的油墨能够时刻与处于夹层空间1012内的导热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由于恒温控制箱102能够根据油墨的实时温度对导热液体进行加热或冷却,从而使油墨能够时刻保持在适合印刷工作的温度,保证印刷质量。

粘度控制装置105包括溶剂桶1051、溶剂导管1052、粘度传感器1053和粘度控制系统1054,溶剂桶1051设有溶剂出口,溶剂导管1052的一端与溶剂出口连通、另一端伸入到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中,溶剂导管1052上设有阀门10521;粘度传感器1053的信号输出端与粘度控制系统1054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阀门10521的信号输入端与粘度控制系统1054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粘度传感器1053可以对油墨实时进行粘度检测,并将粘度信号发送至粘度控制系统1054,粘度控制系统1054中预设有设定粘度,当检测到的油墨粘度大于设定粘度时,粘度控制系统1054控制阀门10521打开,使溶剂桶1051中的溶剂经过溶剂导管1052输送到油墨中,直至油墨粘度与设定粘度相同,粘度控制系统1054控制阀门10521重新关闭。通过设置粘度控制装置105,能够有效解决油墨因溶剂挥发而导致粘度变化的问题,保证印刷质量。

所述恒温控制箱102包括供液箱1021、冷却装置1022、第一加热装置1023和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冷却装置1022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0221、冷凝器10222和蒸发器10223,蒸发器10223和第一加热装置1023均处于供液箱1021中,恒温控制箱102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在供液箱1021上;第一温度传感器104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冷却装置1022和第一加热装置1023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供液箱1021内充满导热液体,蒸发器10223浸入导热液体中,当需要对导热液体进行冷却时,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发送控制信号使冷却装置1022运行,蒸发器10223吸收供液箱1021内导热液体的热量,对供液箱1021内导热液体进行冷却;当需要对导热液体进行加热时,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发送控制信号使第一加热装置1023运行,第一加热装置1023能对供液箱1021内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装置1023采用电加热器。保温层1013能够避免导热液体的热量向外界散发。

所述供墨槽体201中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11,所述油墨输送机构3包括第一输墨管301、输墨泵302、过滤装置303、第二输墨管304、第二加热装置305和第二恒温控制电路(图中看不见),第一输墨管301的进墨端伸入到所述油墨容腔1011中,第一输墨管301的出墨端与输墨泵302的进墨口相连通,输墨泵302的出墨口与过滤装置303的进墨口相连通,过滤装置303的出墨口与第二输墨管304的进墨端相连通,第二输墨管304的出墨端处在供墨槽体201的上方;第二输墨管304上还设有第一开关阀3041;第二加热装置305设置在第二输墨管304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011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加热装置305与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相应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输墨泵302通过第一输墨管301对油墨桶体101中的油墨进行输送,油墨经过过滤装置303的过滤后继续输送到加热装置中,第二恒温控制电路中设有第二预设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2011对供墨槽体201中的油墨进行二次温度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二次温度信号发送至第二恒温控制电路,第二恒温控制电路将二次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进行对比,当二次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第二加热装置305对输送中的油墨进行二次加热,随后将油墨输送至供墨槽体201。

第二加热装置305采用圆筒加热器。

上述粘度控制系统1054、第一恒温控制电路1024和第二恒温控制电路采用单片机。

所述供墨槽体201包括外墨槽2012和内墨槽2013,所述供墨装置2还包括回墨管202,内墨槽2013安装在所述外墨槽2012中,外墨槽2012中设有能够调节内墨槽2013的高度位置的内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外墨槽2012的底部开有回墨口20122,回墨管202的进墨端与回墨口20122连通,回墨管202的出墨端与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连通,回墨管202上设有第二开关阀2021,第二温度传感器2011设于内墨槽2013中。

通常,内墨槽2013中可以直接设置印刷版辊,使印刷版辊部分浸没在油墨中;或者在内墨槽2013中设置供墨辊,供墨辊部分浸没在油墨中,并使供墨辊与印刷版辊接触,通过供墨辊将油墨转移到印刷版辊上。印刷版辊的一侧设有刮墨刀。上述供墨装置2中,回墨管202的出墨口与油墨桶连通;印刷时,油墨由油墨桶输送到内墨槽2013中,印刷版辊从内墨槽2013中带起油墨后,或供墨辊从内墨槽2013中带起油墨并将油墨转移到印刷版辊表面上后,印刷版辊继续转动,经过刮墨刀的刮墨后,使油墨充分填充到印刷版辊上的网孔中,再印刷到承印物上。根据印刷版辊或供墨辊的位置,在印刷前,可以通过内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对内墨槽2013的高度进行调节。印刷时,外墨槽2012内会流进由内墨槽2013中满溢而出的油墨、印刷版辊或供墨辊转动时带出的油墨以及刮墨刀刮下的油墨,此时,这些油墨能够由外墨槽2012底部的回墨口20122流出,经过回墨管202回流到油墨桶,使油墨能够循环利用,有效降低印刷成本。

所述内墨槽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四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20121,其中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20121设置在所述内墨槽2013的一侧,其余两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20121设置在所述内墨槽2013的另一侧;各个内墨槽高度调节部件组20121均包括轴承201211、滑块201212和调节螺杆201213,轴承201211的外圈与所述外墨槽2012的内壁连接,外墨槽2012的内壁设有上下走向的滑槽20123,滑块201212的一端与所述内墨槽2013固定连接,滑块201212的另一端处于对应的滑槽20123中,轴承201211和滑块201212上下排列,滑块201212中开有第一螺孔2012121,调节螺杆201213与滑槽20123相互平行,调节螺杆201213与轴承201211的内圈连接,调节螺杆201213与滑块201212的第一螺孔2012121啮合,调节螺杆201213的上端设有手轮201214。调节内墨槽2013高度时,通过转动手轮201214带动调节螺杆201213转动,调节螺杆201213转动时,使滑块201212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内墨槽2013上下移动。

所述供墨装置2还包括淋墨装置203,淋墨装置203包括淋墨底座2031、加墨槽2032、加墨槽高度调节机构2033和加墨槽前后位置调节机构2034,加墨槽2032安装在淋墨底座2031上,加墨槽2032顶部设有开口,加墨槽2032包括底板20321、后壁板20322、左壁板(图中看不见)、右壁板20323、前导流板20324和淋墨板20325,后壁板20322、左壁板和右壁板20323的下边沿分别与底板20321的后边沿、左边沿和右边沿连接,前导流板20324的后边沿与底板20321的前边沿连接,前导流板20324的左、右边沿分别与左壁板和右壁板20323连接,前导流板20324的上侧面自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淋墨板20325的后边沿与前导流板20324的前边沿一体连接,淋墨板20325的上侧面自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后壁板20322上边沿、左壁板上边沿及右壁板20323上边沿均高于前导流板20324的前边沿,所述前导流板20324和淋墨板20325的上侧面均呈圆弧形;淋墨板20325的前边沿处于供墨槽体201上方。在油墨输送机构3包括第一输墨管301、输墨泵302、过滤装置303和第二输墨管304的情况下,第二输墨管304的出墨端处在加墨槽2032上方。由于后壁板20322上边沿、左壁板上边沿及右壁板20323上边沿均高于前导流板20324的前边沿,因此前导流板20324会在前边沿形成溢流口。油墨输送机构3将油墨桶体101的油墨容腔1011中的油墨输送至加墨槽2032中,再由加墨槽2032将油墨添加到供墨槽体201中,由于前导流板20324的上侧面自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当加墨槽2032中逐渐加满油墨时,油墨层的后部厚度将大于前部厚度,因此处于后方的油墨会对处于前方的油墨进行挤压,使油墨向前导流板20324溢流口溢出的过程中,同时消除油墨中的气泡;随后,由溢流口溢出的油墨经过淋墨板20325流出,由于淋墨板20325的上侧面自后至前逐渐向下倾斜,使流出的油墨能够以柔顺的瀑布式形状均匀的加到墨槽中或直接淋在凹印版辊上面。

加墨槽高度调节机构2033包括升降座20331和第一锁紧螺栓20332,所述淋墨底座2031安装在升降座20331的上表面上,升降座20331的下端设有内夹板20333和外夹板20334,内夹板20333和外夹板20334并排设置,外墨槽2012的槽壁处在内夹板20333和外夹板20334之间,外夹板20334上设有第二螺孔203341,第一锁紧螺栓20332与第二螺孔203341螺纹连接,并且第一锁紧螺栓20332的末端与外墨槽2012的侧壁紧密接触。根据加墨的需要,可以对加墨槽2032进行高度调节,调节时将第一锁紧螺栓20332松开,并根据需要上下移动升降座20331,随后重新将第一锁紧螺栓20332拧紧,使第一锁紧螺栓20332的末端与外墨槽2012的侧壁紧密接触,从而将升降座20331固定。

加墨槽前后位置调节机构2034包括两个第二锁紧螺栓20341、开设在所述淋墨底座2031上的两个条形孔20342和开设在所述升降座20331上的两个第三螺孔20343,第二锁紧螺栓20341、条形孔20342和第三螺孔20343一一对应,条形孔20342呈前后走向,第二锁紧螺栓20341的杆部穿过条形孔20342并与第三螺孔20343螺纹连接,并且第二锁紧螺栓20341的头部与升降座20331的上侧壁紧密接触。根据加墨的需要,还可以对加墨槽2032进行前后的位置调节,移动时将第二锁紧螺栓20341松开,并根据需要前后调节淋墨底座2031在升降座20331上的位置,随后重新将第二锁紧螺栓20341拧紧,并使第二锁紧螺栓20341的头部与升降座20331的上侧壁紧密接触,从而将淋墨底座2031固定。上侧面呈圆弧形的前导流板20324和淋墨板20325能够使油墨在流动时更加顺畅,使流出的油墨能够更加柔顺。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自动套位印花机及自动套位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