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

文档序号:144612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4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继电器 (Relay with a movable contact ) 是由 三宅彩加 松岛弘一郎 小材裕二 南崎平 于 2020-02-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第二可动接触片与第一可动接触片分体。第三、第四可动触点与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可动铁芯63通过从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由此,驱动装置使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移动。在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相互并联地电连接。(The first and second movable contacts ar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movable contact piece. The second movable contact piece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rst movable contact piece. The third and fourth movable contacts ar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movable contact piece. The movable iron core 63 is moved by the magnetic force generated from the coil, and thereby the driving device moves the first movable contact piece and the second movable contact piece. The first movable contact piece and the second movable contact piece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in parallel to the first fixed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fixed terminal in a state where the first movable contact to the fourth movable contact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first fixed contact to the fourth fixed contact, respectively.)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具有一对固定触点和一个可动接触片。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具有一对可动触点。一对可动触点在可动接触片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一对可动触点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对置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4480号公报

在继电器中,在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产生接触电阻。因此,如所述继电器那样,在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具有两组的构造中,继电器中的接触电阻变高。特别是,在对大电流进行开闭的大容量型的继电器中,发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多。因此,为了抑制发热需要低接触电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继电器中降低接触电阻,抑制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触点、第三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第一可动接触片、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第二可动接触片、第三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连结部件以及驱动装置。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三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第二固定触点和第四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一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第二可动接触片与第一可动接触片分体。第三可动触点与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三固定触点对置。第四可动触点与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与第四固定触点对置。连结部件与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连接。驱动装置包括线圈和可动铁芯。可动铁芯63与连结部件连接。可动铁芯63通过从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由此,驱动装置使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移动。在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相互并联地电连接。

在本方式的继电器中,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相互并联地电连接。因此,在第一可动触点和第三可动触点中,电流被分流。在第二可动触点和第四可动触点中,电流被分流。由此,能够降低继电器的接触电阻,抑制温度上升。

另外,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相互分体。因此,与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上设置有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可动触点~第四可动触点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第四固定触点稳定地接触。

第一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在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二可动触点之间与连结部件连接。第二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在第三可动触点与第四可动触点之间与连结部件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的距离。

连结部件也可以包括连结部、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连结部也可以与可动铁芯连接。第一支承部也可以从连结部朝向第一可动接触片延伸。第一支承部也可以支承第一可动接触片。第二支承部也可以从连结部朝向第二可动接触片延伸。第二支承部也可以支承第二可动接触片。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连结部件稳定地支承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

第一可动接触片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也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也可以是与第一可动接触片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可动接触片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二方向也可以是与移动方向以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三固定触点也可以在第一固定端子中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触点和第四固定触点也可以在第二固定端子中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壳体。壳体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支承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从壳体向继电器的外侧突出。

连结部件也可以在第二方向上支承于壳体。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分体的第一可动接触片和第二可动接触片,即使向连结部件施加的负荷变大,也能够使连结部件的动作稳定。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一触点弹簧和第二触点弹簧。在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接触且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第一触点弹簧也可以将第一可动接触片朝向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按压。在第三可动触点与第三固定触点接触且第四可动触点与第四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第二触点弹簧也可以将第二可动接触片朝向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按压。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大各触点处的接触压力。

驱动装置还可以包括卷绕有线圈的绕线架。可动铁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绕线架内。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驱动装置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在继电器中,能够降低接触电阻,抑制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是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5是继电器的主视图。

图6是连结部件的放大图。

图7是继电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继电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第一变形例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变形例的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3…壳体、4…驱动装置、13…第一固定端子、14…第二固定端子、15…第一可动接触片、16…第二可动接触片、17…连结部件、21…第一固定触点、22…第二固定触点、23…第三固定触点、24…第四固定触点、25…连结部、31…第一可动触点、32…第二可动触点、33…·第三可动触点、34…第四可动触点、41…第一支撑部、42…第二支撑部、51…第一触点弹簧、52…第二触点弹簧、61…线圈、62…绕线架、63…可动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3是继电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继电器1的侧视图。图5是继电器1的主视图。

如图1至图5所示,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2、壳体3以及驱动装置4。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配置在壳体3内。壳体3包括基座11和图4所示的外壳12。另外,在图4中,以剖面表示基座11以及外壳12。在图1至图3以及图5中,省略了外壳1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基座11配置有触点装置2以及驱动装置4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另外,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规定的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Y)。与上下方向(Z)以及前后方向(Y)交叉的规定的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X)。左右方向(X)是第一方向的一例。上下方向(Z)是第二方向的一例。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继电器1的配置方向。

触点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固定触点21、第二固定触点22、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分别延上下方向(Z)延伸。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在左右方向(X)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被基座11支承。

第一固定端子13包括第一触点支承部131和第一外端子部132。第二固定端子14包括第二触点支承部141和第二外端子部142。第一触点支承部131和第二触点支承部141配置在壳体3内。第一外端子部132和第二外端子部142向壳体3的外侧突出。第一外端子部132和第二外端子部142从基座11向下方突出。

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与第一触点支承部131连接。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与第一固定端子13分体。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在第一固定端子13中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在左右方向(X)上远离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地配置。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与第二触点支承部141连接。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与第二固定端子14分体。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在第二固定端子14中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装置2包括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二可动接触片16、第一可动触点31、第二可动触点32、第三可动触点33以及第四可动触点34。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沿左右方向(X)延伸。第一可动接触片15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X)一致。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互分体。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二可动接触片16配置在第一可动接触片15的上方。第一可动接触片1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基座11之间。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在前后方向(Y)上与第一固定端子13的第一触点支承部131和第二固定端子14的第二触点支承部141对置配置。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触点31和第二可动触点32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分体。第一可动触点31和第二可动触点32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连接。第一可动触点31和第二可动触点32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一固定触点21对置配置。第二可动触点32与第二固定触点22对置配置。

第三可动触点33和第四可动触点34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分体。第三可动触点33和第四可动触点34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连接。第三可动触点33和第四可动触点34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33在上下方向(Z)上从第一可动触点31分离地配置。第四可动触点34在上下方向(Z)上从第二可动触点32分离地配置。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三固定触点23对置配置。第四可动触点34与第四固定触点24对置配置。第一可动触点31~第四可动触点3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装置2包括连结部件17。连结部件17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连接。第一可动接触片15在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二可动触点32之间与连结部件17连接。第二可动接触片16在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四可动触点34之间与连结部件17连接。连结部件17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

详细而言,图6是连结部件17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连结部件17包括连结部25、第一支承部41、第二支承部42、第一连接部43以及第二连接部44。连结部25沿前后方向(Y)延伸。第一支承部41从连结部25朝向下方延伸。第一支承部41支承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一支承部41包括第一支承孔411。第一可动接触片15配置在第一支承孔411内。

第二支承部42从连结部25朝向上方延伸。第二支承部42支承第二可动接触片16。第二支承部42包括第二支承孔421。第二可动接触片16配置在第二支承孔421内。

如图4所示,连结部件17的上端与外壳12接近地配置。连结部件17的下端配置在基座11上。连结部件17在上下方向(Z)上被基座11支承。

触点装置2包括第一触点弹簧51和第二触点弹簧52。第一触点弹簧51配置在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一支承部41之间。第一触点弹簧51配置在第一支承孔411内。在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一固定触点21接触且第二可动触点32与第二固定触点22接触的状态下,第一触点弹簧51将第一可动接触片15朝向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按压。

第二触点弹簧52配置在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第二支承部42之间。第二触点弹簧52配置在第二支撑孔421内。在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三固定触点23接触且第四可动触点34与第四固定触点24接触的状态下,第二触点弹簧52将第二可动接触片16朝向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按压。

图7以及图8是继电器1的俯视剖视图。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动作。驱动装置4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及分离方向动作。接触方向是在前后方向(Y)上可动触点31-34接近固定触点21-24的方向。分离方向是在前后方向(Y)上可动触点31-34从固定触点21-24离开的方向。驱动装置4包括线圈61、绕线架62、可动铁芯63、固定铁芯64和磁轭65。

线圈61卷绕于绕线架62。线圈6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Y)延伸。绕线架62包括沿线圈6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孔621。可动铁芯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绕线架62的孔621内。可动铁芯63与连结部件17连接。可动铁芯63被设置为能够向接触方向以及分离方向移动。固定铁芯64配置在绕线架62的孔621内。固定铁芯64在前后方向(Y)上与可动铁芯63对置配置。线圈61通过通电而产生使可动铁芯63向接触方向移动的电磁力。磁轭65以包围线圈61的方式配置。磁轭65配置在由线圈61构成的磁路上。磁轭65配置于线圈61的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

继电器1包括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配置在连结部件17与驱动装置4之间。第一复位弹簧53与连结部件17的第一连接部43连接。第二复位弹簧54与连结部件17的第二连接部44连接。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对可动铁芯63向分离方向施力。

接着,对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61通电时,驱动装置4未被励磁。在该情况下,连结部件17与可动铁芯63一起被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向分离方向按压。因此,连结部件17位于图7所示的断开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接触片15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也经由连结部件17被向分离方向按压。因此,在连结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31以及第二可动触点32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分离。同样地,在连结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33以及第四可动触点34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分离。

若线圈61通电,则驱动装置4被励磁。在该情况下,通过线圈61的电磁力,可动铁芯63克服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连结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接触方向移动。因此,如图8所示,连结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其结果为,在连结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31以及第二可动触点32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接触。同样地,在连结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33以及第四可动触点34分别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接触。由此,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相互并联地电连接。

若向线圈61的电流停止而消磁,则可动铁芯63被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向分离方向按压。由此,连结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分离方向移动。因此,如图7所示,连结部件17向断开位置移动。其结果为,在连结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31以及第二可动触点32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地,在连结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33以及第四可动触点34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离开。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相互并联地电连接。因此,在第一可动触点31和第三可动触点33中,电流被分流。在第二可动触点32和第四可动触点34中,电流被分流。由此,能够降低继电器1的接触电阻。

另外,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互分体。因此,与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上设置有第一可动触点31~第四可动触点3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可动触点31~第四可动触点34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稳定地接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4通过将连结部件17从驱动装置4侧向触点装置2侧推出,从而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分离方向移动。另外,驱动装置4将连结部件17从触点装置2侧向驱动装置4侧拉入,由此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移动。但是,用于开闭触点的连结部件17的动作方向也可以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即,也可以是,驱动装置4将连结部件17从驱动装置4侧向触点装置2侧推出,从而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移动。驱动装置4也可以通过将连结部件17从触点装置2侧向驱动装置4侧拉入,从而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分离方向移动。即,接触方向和分离方向也可以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反。

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形状或者配置。例如,第一外端子部132和第二外端子部142也可以沿与所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从基座11突出。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的形状或配置。例如,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二固定触点23也可以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也可以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对于第一~第四可动触点31-34也一样。

也可以变更线圈61、绕线架62、可动铁芯63、固定铁芯64或者磁轭65的形状、或者配置。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第一可动触点31~第四可动触点34的形状或配置。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继电器1包括第一复位弹簧53和第二复位弹簧54。但复位弹簧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多于两个。

第一固定触点21和/或第三固定触点23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13为一体。第一固定触点21和/或第三固定触点23是第一固定端子13的一部分,与第一固定端子13的其他部分齐平也可以。第二固定触点22和/或第四固定触点24也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14为一体。第二固定触点22和/或第四固定触点24是第二固定端子14的一部分,与第二固定端子14的其他部分齐平也可以。

第一可动触点31和/或第二可动触点32也可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为一体。第一可动触点31和/或第二可动触点32是第一可动接触片15的一部分,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的其他部分为同一平面也可以。第三可动触点33和/或第四可动触点34也可以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为一体。第三可动触点33和/或第四可动触点34是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一部分,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其他部分齐平也可以。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一固定触点21之间的距离与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三固定触点23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因此,在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一固定触点21的接触大致同时,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三固定触点23接触。但是,如图9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第一可动触点31与第一固定触点21之间的距离D1与第三可动触点33与第三固定触点23之间的距离D3也可以不同。由此,能够将产生电弧的开闭用触点和通电用触点分开。对于第二、第四可动触点32、34以及第二、第四固定触点22、24也是同样的。

连结部件17也可以不被壳体3支承。连结部件17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连结部件17也可以由金属制成。也可以变更连结部件17的形状或配置。例如,图10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1的图。图11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连结部件17的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也可以变更第一支承部41及第二支承部42的形状。第一支承部41也可以以贯通第一可动接触片15的方式设置。第一支承部41也可以包括止动件71、72。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一触点弹簧51也可以配置在制动器71、72之间。

第二支承部42也可以以贯通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方式设置。第二支承部42也可以包括止动件73、74。第二可动接触片16和第二触点弹簧52也可以配置在制动器73、74之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继电器中,能够降低接触电阻,抑制温度上升。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分割结晶材料的激光辅助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