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齿轮机构

文档序号:1461856 发布日期:2020-02-21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驱动齿轮机构 (Drive gear mechanism ) 是由 长野秀树 于 2019-08-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能够改变从动齿轮的转速的驱动齿轮机构。从驱动机构(10)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中的、最后在连结旋转轴(Ax、Bx)的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到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的旋转轴(Ax、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的表面(31ax、21ax)到该主体部(31a、21a)的旋转轴(Bx、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在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22、R32)的和以上。(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riving gear mechanism capable of changing the rotation speed of a driven gear. A radial distance (Ltx) from the tooth tip of a first end tooth (21Bx, 31Bx)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last on an inter-axis line (L) connecting the rotation axes (Ax, Bx) among the teeth (21b, 31b) of the first drive gear part (21) and the first driven gear part (31) of the drive mechanism (10) to the rotation axes (Ax, Bx) of the gear parts (21, 31) having the first end teeth (21Bx, 31Bx), a gear part which is at least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radial distance (Lsx) from the surface (31Ax, 21Ax) of the main body part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tooth tip of the first end tooth (21Bx, 31Bx) on the inter-axis line (L) to the rotation axes (Bx, Ax) of the main body part (31a, 21a) and reference circle diameters (R22, R32) of the second drive gear part (22) and the second driven gear part (31 a).)

驱动齿轮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齿轮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车辆用的空调装置,其具备在内部形成空气通道的空调壳体、和在空调壳体的内部配置并改变在空气通道中流通的空气流动的门。门是例如对经过在空气通道内配置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而被加热的空气、与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的空气混合门、或将在空调壳体设置的吹出通道封闭或开放的吹出通道门等。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驱动这种门的驱动齿轮机构。在专利文献1中,驱动齿轮机构具有被促动器驱动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和在门设置的齿条啮合的从动齿轮。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及从动齿轮传递至门的齿条,利用该齿条变换为上下方向的运动,使门沿着上下方向滑动。

但是,近来,为了使空调装置的运行模式多样化,或实现更高的精度下的温度调节,谋求根据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而能够对从动齿轮的转速相对于驱动齿轮的转速进行改变的驱动齿轮机构。为了实现这种驱动齿轮机构,在当将各齿轮的结构设为更复杂的结构时而在空调装置或驱动齿轮机构本身产生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的情况下,导致齿轮彼此之间无法啮合,驱动齿轮机构有时会无法动作。

根据以上,谋求实现如下驱动齿轮机构,即,能够根据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对相对于驱动齿轮的转速的从动齿轮的转速进行改变,且即使产生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也能够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86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齿轮机构,其能够根据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对相对于驱动齿轮的转速的从动齿轮的转速进行改变,且即使产生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也能够动作。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驱动齿轮机构,在具有在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的空调壳体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中,驱动对在所述空气通道中流通的空气流动进行改变的门,

该驱动齿轮机构具备:

促动器,其产生旋转驱动力;

驱动齿轮,其被所述促动器驱动进行旋转;

从动齿轮,其连结于驱动所述门的轴,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并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轴,

所述驱动齿轮具有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第一驱动齿轮部及第二驱动齿轮部,

所述从动齿轮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第一从动齿轮部及第二从动齿轮部,

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啮合根据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通过由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进行的第一啮合,或由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进行的第二啮合而进行,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分别具有:主体部,其连接于所述促动器;多个齿,其设于该主体部,且用于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一啮合或用于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二啮合,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分别具有:主体部,其连接于所述轴;多个齿,其设于该主体部,且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一啮合或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二啮合,

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的所述多个齿中的在从所述第一啮合向所述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连结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的轴间线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端的齿的齿轮部的旋转轴的半径方向距离、与从在所述轴间线上与所述第一端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到具有该主体部的齿轮部的旋转轴的半径方向距离的和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基准圆直径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的基准圆直径的和以上。

或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驱动齿轮机构,在具有在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的空调壳体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中,驱动对在所述空气通道中流通的空气流动进行改变的门,

该驱动齿轮机构具备:

促动器,其产生旋转驱动力;

驱动齿轮,其被所述促动器驱动进行旋转;

从动齿轮,其连结于驱动所述门的轴,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并将所述促动器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轴,

所述驱动齿轮具有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第一驱动齿轮部及第二驱动齿轮部,

所述从动齿轮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对应地设置的、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第一从动齿轮部及第二从动齿轮部,

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啮合根据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通过由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进行的第一啮合、或由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进行的第二啮合而进行,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分别具有:主体部,其连接于所述促动器;多个齿,其设于该主体部,且用于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一啮合或用于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二啮合,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分别具有:主体部,其连接于所述轴;多个齿,其设于该主体部,且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一啮合或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所述第二啮合,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的多个齿具有在从所述第一啮合向所述第二啮合转移时,在所述第一驱动齿轮部的多个齿中最后在连结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轴和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的轴间线上经过的第三端的齿,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多个齿具有在从所述第一啮合向所述第二啮合转移时,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多个齿中最先在所述轴间线上经过的第四端的齿,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或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还具有在从所述第三端的齿开始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部的多个齿的任一个接触后到所述第四端的齿到达所述轴间线上的期间在所述轴间线上经过的第一追加的齿,

从所述第一追加的齿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追加的齿的齿轮部的旋转轴的半径方向距离、与从在所述轴间线上与所述第一追加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到具有该主体部的齿轮部的旋转轴的半径方向距离的和在所述第二驱动齿轮部的基准圆直径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部的基准圆直径的和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驱动齿轮机构,其能够根据驱动齿轮的旋转相位对相对于驱动齿轮的转速的从动齿轮的转速进行改变,且即使产生组装误差或尺寸误差也能够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节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部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部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部的空气混合门、轴、及驱动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的驱动齿轮、上侧从动齿轮、齿条、及下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7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7C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8A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8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8C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9是与图6对应的图,是表示变形例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10是与图7B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11是与图8B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12是与图6对应的图,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13是与图6对应的图,是表示又一变形例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14是与图6对应的图,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15是与图7B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图14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图16是与图8B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图14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局部扩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的空调装置

2 空调壳体

3 空气通道

3a 上侧绕行路

3b 下侧绕行路

5 加热用热交换器

6 上侧空气混合门

7 上侧轴

8 下侧空气混合门

9 下侧轴

10 驱动齿轮机构

11 促动器

20 驱动齿轮

21 第一驱动齿轮部

22 第二驱动齿轮部

30 上侧从动齿轮

31 第一从动齿轮部

32 第二从动齿轮部

40 齿条

50 下侧从动齿轮

21bx、31bx 第一端的齿

22by、32by 第二端的齿

21bp 第三端的齿

22bq 第四端的齿

22cr 第一追加的齿

31cu 第二追加的齿

Ax 驱动齿轮的旋转轴

Bx 上侧从动齿轮的旋转轴

Cx 下侧从动齿轮的旋转轴

S1 假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节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另外,图2及图3分别是沿着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部的I-I线及I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部的空气混合门、轴、及驱动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为了使图示明确,在图2中省略吹出通道门的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所示的一侧称为空气调节部的左侧,将与图1所示的一侧对置的一侧(参照图2及图3)称为空气调节部的右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针对后述齿轮及轴的旋转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术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指在按照从空气调节部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观察齿轮及轴的状况下判断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

如图1~图3所示,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节部1a具有空调壳体2。空调壳体2在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3。更具体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在空调壳体2的上游侧端部2a形成有与送风机(未图示)连接的连接口300,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经过连接口300流入空调壳体2的空气通道3。需要说明的是,送风机也可以在空气调节部1a的左侧配置,在该情况下,连接口300在空气调节部1a的左侧形成。另外,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部2b形成有多个吹出通道301、302、303,流入空气通道3的空气从吹出通道301、302、303流出。

空调壳体2的多个吹出通道包含除霜吹出通道301、通风吹出通道302、脚部吹出通道303。如图1所示,除霜吹出通道301设于空调壳体2的顶面2c。除霜吹出通道301的下游端连接于向车厢内的前挡玻璃的内表面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除霜吹出口。另外,通风吹出通道302设于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面2d的上侧部分。通风吹出通道302的下游端连接于向乘坐在驾驶座及副驾驶座(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是后排座椅)的乘客的上半身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通风吹出口。另外,脚部吹出通道303设于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面2d的下侧部分。脚部吹出通道303的下游端连接于向乘坐在驾驶座及副驾驶座(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是后排座椅)的乘客的脚下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

如图1~图3所示,在空调壳体2的空气通道3内设有: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5、及对在空气通道3中流通的空气流动进行改变的各种门(空气混合门6、8及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另外,在空调壳体2的左侧面2g设有驱动空气混合门6、8的驱动齿轮机构10。

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以流入到空调壳体2内的空气全部经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冷却用热交换器4以占用空气通道3的总截面面积的方式设置。冷却用热交换器4从经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中吸热,且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降低空气湿度。

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5在空调壳体2形成的空气通道3内配置于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加热用热交换器5对经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进行加热。

加热用热交换器5不占用空气通道3的总截面面积。在空调壳体2内,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方形成有上侧绕行路3a,在下方形成有下侧绕行路3b。这些绕行路3a、3b能够使在空气通道3内流通的空气不经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而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流通。

空气混合门6、8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之间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空气混合门6、8为板状的部件,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的表面大致平行地配置。空气混合门6、8分别设于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能够对上侧绕行路3a及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度进行调整。以下,将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配置的空气混合门6均称为“上侧空气混合门6”,将在空气通道3的下侧部分配置的空气混合门8均称为“下侧空气混合门8”。

上侧空气混合门6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内滑动。并且,上侧空气混合门6根据其位置而对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与朝向上侧绕行路3a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另外,下侧空气混合门8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空气通道3的下侧部分内滑动。下侧空气混合门8能够其位置而对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与朝向下侧绕行路3b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

如图2及图3所示,上侧空气混合门6及下侧空气混合门8分别与沿着左右方向在空气通道3内延伸的轴7、9连结,通过使轴7、9旋转,而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内及下侧部分内滑动。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各空气混合门6、8的一方的面,从其上端缘遍及到下端缘分别设有齿条6r、8r。另外,在各轴7、9的外周面设有与该齿条6r、8r啮合的齿轮7p、9p。并且,当使轴7、9绕周向旋转时,轴7、9的旋转运动利用齿轮7p、9p和齿条6r、8r而变换为上下方向的运动,空气混合门6、8沿上下滑动。上侧空气混合门6及下侧空气混合门8以与对应的轴7、9的转速相应的速度移动。以下,将与上侧空气混合门6连结的轴7均称为“上侧轴7”,将与下侧空气混合门8连结的轴9均称为“下侧轴9”。

如图2所示,轴7、9在其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空调壳体2的左侧面2g和右侧面2h。在图示的例子中,轴7、9的左侧的端部伸出于空调壳体2的外侧,并与驱动齿轮机构10连接。

如上所述,上侧空气混合门6通过沿着上下方向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内滑动而对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与朝向上侧绕行路3a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即,通过上侧空气混合门6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改变上侧绕行路3a的开口面积,另外,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与上侧空气混合门6重合的部分的面积被改变。由此,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朝向上侧绕行路3a的空气与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的比率被改变。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上侧空气混合门6将上侧绕行路3a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小,将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与上侧空气混合门6重合的部分的面积设为最小。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道3的上侧部分,朝向上侧绕行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小,另一方面,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大。

以下,将上侧空气混合门6的使上侧绕行路3a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小的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称为“上侧第一位置”,将使上侧绕行路3a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大的位置称为“上侧第二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下侧空气混合门8通过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对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与朝向下侧绕行路3b的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即,通过下侧空气混合门8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改变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面积,另外,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与下侧空气混合门8重合的部分的面积被改变。由此,在空气通道3的下侧部分,朝向下侧绕行路3b的空气与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率被改变。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下侧空气混合门8将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小,将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与下侧空气混合门8重合的部分的面积设为最小。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道3的下侧部分,朝向下侧绕行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小,另一方面,朝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大。

以下,将下侧空气混合门8的使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小的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称为“下侧第一位置”,将使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面积设为最大的位置称为“下侧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在空调壳体2形成有吹出通道301、302、303(参照图1)。其中,除霜吹出通道301及通风吹出通道302设于空调壳体2的上侧部分。经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和/或上侧绕行路3a后的空气有容易进入这些吹出通道301、302的倾向。另外,脚部吹出通道303在空调壳体2的下侧部分形成。经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和/或下侧绕行路3b后的空气有容易进入该吹出通道303的倾向。

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分别设于除霜吹出通道301、通风吹出通道302及脚部吹出通道303,对对应的吹出通道301、302、303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以下,在所谓将与除霜吹出口、通风吹出口及脚部吹出口连续的吹出通道301、302、303开闭的门的意义上,分别将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均称为除霜门301D、通风门302D、脚部门303D。

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是从沿着左右方向在空调壳体2内延伸的轴301s、302s、303s伸出的板状的部件。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通过轴301s、302s、303s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齿轮机构进行旋转,而开放或封闭对应的吹出通道301、302、303。这些门301D、302D、303D的开度能够被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部控制,将吹出通道301、302、303的开口面积设为任意的开口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中,例如具有:除霜模式、除霜/脚部模式、脚部模式、通风模式、双级模式等。在除霜模式中,打开除霜门301D,且关闭通风门302D和脚部门303D,从除霜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在除霜/脚部模式中,打开除霜门301D及脚部门303D,且关闭通风门302D,从除霜吹出口及脚部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在脚部模式中,关闭除霜门301D和通风门302D,且打开脚部门303D,从脚部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在通风模式中,打开通风门302D,且关闭除霜门301D及脚部门303D,从通风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在双级模式中,打开通风门302D及脚部门303D,且关闭除霜门301D,从通风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吹出调节空气。

接着,参照图1~图8C对驱动上侧轴7及下侧轴9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机构10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的驱动齿轮、上侧从动齿轮、齿条、及下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另外,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侧视图。图7A~7C是表示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图,图8A~8C是表示驱动齿轮和上侧从动齿轮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动作的图。

如图1~图3所示,驱动齿轮机构10在空调壳体2的外侧,与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g对置地配置。如图1及图5所示,驱动齿轮机构10具有:产生旋转驱动力的促动器11、被促动器11驱动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20、与驱动齿轮20啮合的上侧从动齿轮30。驱动齿轮20具有与促动器11的内部的未图示的齿轮嵌合的驱动力传递轴20S,从促动器11接受旋转驱动力,并以旋转轴Ax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或绕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上侧从动齿轮30与驱动齿轮20啮合,而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20传递至上侧从动齿轮30。当驱动齿轮20旋转时,上侧从动齿轮30绕与驱动齿轮20的旋转方向的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另外,如图2所示,上侧从动齿轮30与突出于空调壳体2的外侧的上侧轴7的左侧的端部连结,而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上侧轴7。由促动器11进行的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被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

如图1所示,驱动齿轮机构10还包括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40、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齿轮50。如图3所示,下侧从动齿轮50与突出于空调壳体2的外侧的下侧轴9的左侧的端部连结。如图5所示,在齿条40上形成有与驱动齿轮20及下侧从动齿轮50啮合的齿。齿条40在其上侧部分与驱动齿轮20啮合,在其下侧部分与下侧从动齿轮50啮合。通过齿条40与驱动齿轮20啮合,而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20传递至齿条40。并且,齿条40随着驱动齿轮20的旋转,大致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另外,通过齿条40与下侧驱动齿轮50啮合,而齿条40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下侧从动齿轮50。这样,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20、齿条40及下侧从动齿轮50传递至下侧轴9。

在图示的例子中,齿条40从包含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和下侧从动齿轮50的旋转轴Cx的假想面S1的一侧,与驱动齿轮20及下侧从动齿轮50啮合。因此,下侧从动齿轮50绕与驱动齿轮2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上侧从动齿轮30绕与驱动齿轮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其结果是,上侧从动齿轮30和下侧从动齿轮50绕相反方向旋转。由此,上侧轴7和下侧轴9绕相反方向旋转,上侧空气混合门6和下侧空气混合门8在上下方向上沿着相反方向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齿条40被未图示的保持机构保持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另外,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朝向驱动齿轮20及下侧从动齿轮50施力。由此,维持齿条40与驱动齿轮20及下侧从动齿轮50的适当的啮合。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空调装置1,空气混合门6、8、轴7、9及驱动齿轮机构10以如下方式构成并组装于空调壳体2,即,在上侧空气混合门6处于上侧第一位置(参照图1)时下侧空气混合门8处于下侧第一位置(参照图1),在上侧空气混合门6处于上侧第二位置时下侧空气混合门8处于下侧第二位置。基于使用由乘客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及设定温度、车厢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空气温度等计算的目标吹出温度而对上侧空气混合门6及下侧空气混合门8的各位置进行控制。由此,向车厢内吹出与由乘客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或设定温度等相应的温度的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如根据上述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各门6、8的位置与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对应。因此,通过控制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而对各门6、8的位置进行控制。

但是,在图示的例子中,驱动齿轮机构1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相对于驱动齿轮20的转速的下侧从动齿轮50的转速与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无关而为恒定,另一方面,相对于驱动齿轮20的转速的上侧从动齿轮30的转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进行变化。通过这样构成驱动齿轮机构10,而相对于下侧从动齿轮50的转速的上侧从动齿轮30的转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进行变化。并且,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使上侧轴的旋转相位的位移量比下侧轴的旋转相位的位移量大或小。通过这样构成驱动齿轮机构10,而能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使上侧绕行路3a的开口面积比下侧绕行路3b的开口面积大或小。其结果是,能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使从在空调壳体2的上侧部分设置的吹出通道301、302吹出的空气温度比从在空调壳体2的下侧部分设置的吹出通道303吹出的空气温度低或高。这种空调装置1能够将例如从各吹出口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温度设为适于各运行模式的温度,因此,是有利的。

以下,更详细地对驱动齿轮机构10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驱动齿轮20具有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多个驱动齿轮部21、22。各驱动齿轮部21、22是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轮,如图2所示,沿着旋转轴Ax延伸的方向排列地配置。另外,上侧从动齿轮30具有基准圆直径彼此不同的多个从动齿轮部31、32。各从动齿轮部31、32是以旋转轴Bx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齿轮,如图2所示,与多个驱动齿轮部21、22对应地设置。

在图4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驱动齿轮20具有第一驱动齿轮部21和第二驱动齿轮部22。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分别为基准圆直径R21、R22。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上侧从动齿轮30具有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如图2所示,第一从动齿轮部31在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相同的平面上排列地配置,另外,如图6所示,具有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对应的基准圆直径R31。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从动齿轮部32在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相同的平面上排列地配置,另外,如图6所示,具有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对应的基准圆直径R32。

就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而言,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啮合,或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啮合。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大,与此相应地,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比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小。因此,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基准圆直径大的驱动齿轮部21与基准圆直径小的从动齿轮部31啮合,或基准圆直径小的驱动齿轮部22与基准圆直径大的从动齿轮部32啮合。由此,相对于驱动齿轮20的转速的上侧从动齿轮30的转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进行变化。以下,将由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进行的啮合均称为“第一啮合”,将由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进行的啮合均称为“第二啮合”。

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分别具有:与驱动力传递轴20S连接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1a、22a;在主体部21a、22a的外周缘21ae、22ae设置的多个齿21b、22b。另外,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分别具有:与上侧轴7连接的圆板状的主体部31a、32a;在主体部31a、32a的外周缘31ae、32ae设置的多个齿31b、32b。

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在使上侧空气混合门6从上侧第一位置移动至上侧第二位置和使下侧空气混合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移动至下侧第二位置时,驱动齿轮20旋转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中的第一旋转相位范围内彼此啮合。另一方面,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以在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中的与第一旋转相位范围不同的第二旋转相位范围内彼此啮合的方式设置。

上述第一啮合由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和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进行。在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力传递轴20S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传递至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以下,将在驱动齿轮20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的至少一方中、用于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均称为“用于第一啮合的齿”。

另外,上述第二啮合由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和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进行。在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力传递轴20S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传递至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以下,将在驱动齿轮20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的至少一方中、用于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均称为“用于第二啮合的齿”。

如图4及图5所示,驱动齿轮20还具有齿条用齿轮部23。齿条用齿轮部23作为单个齿轮构成,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如图2所示,齿条用齿轮部23沿着旋转轴Ax的延伸方向与驱动齿轮部21、22排列地配置。齿条用齿轮部23在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与齿条40啮合。由此,齿条40在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与齿条40啮合的下侧从动齿轮50作为单个齿轮构成。下侧从动齿轮50在下侧从动齿轮5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在使下侧空气混合门8从下侧第一位置移动至下侧第二位置时,下侧从动齿轮50旋转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与以上述恒定速度移动的齿条40啮合。因此,下侧从动齿轮50在下侧从动齿轮5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因此,在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以恒定的转速旋转。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驱动齿轮机构10,而相对于下侧从动齿轮50的转速的上侧从动齿轮30的转速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进行变化。

但是,在这种驱动齿轮机构10中,在驱动齿轮20在其旋转相位的全范围内旋转的期间,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啮合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或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变化。即,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中啮合的齿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变化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或者,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变化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

在此,即使如上所述啮合的齿轮部的组合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旋转的期间改变,如果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相对于空调壳体2的组装位置的距离为适当的距离,则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也能够如期望那样继续旋转。需要说明的是,适当的距离是指,在进行第一啮合的期间,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的距离。另外,在进行第二啮合的期间,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的距离。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等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

另外,即使因在驱动齿轮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相对于空调壳体2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上述适当的距离短,如果使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进行第一啮合并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在多个接触部位接触(例如,如果在两个以上部位接触),则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也能够如期望那样继续旋转。其原因在于,如果驱动齿轮20的齿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齿在多个部位接触,则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抑止彼此接近的应力充分发挥作用,从而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维持为适于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的距离。同样地,如果使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进行第二啮合并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在多个接触部位接触(例如,如果在两个以上部位接触),则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也能够如期望那样继续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驱动齿轮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的主要原因,举例的有:存在因配置有驱动齿轮10的空调壳体2一般是树脂成型品而导致变形的情况;存在为了将驱动齿轮20及从动齿轮30轻量化而使用树脂材料所导致变形的情况;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的位置受到促动器11的安装位置的影响等。这种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的各齿中的尺寸公差相对大。

另外,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啮合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的接触部位减少。另外,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的接触部位减少。

例如,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啮合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的情况下,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上侧从动齿轮3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顺次啮合并接触,同时在连结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和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轴间线L上经过。并且,在轴间线L上经过之后,这些齿21b、31b顺次从彼此分开。即使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31b从彼此分开,如果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中存在重新啮合的齿21b、31b,则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接触部位不会减少。但是,在用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的多个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啮合(接触)之后,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中不存在重新啮合的齿21b、31b。因此,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接触部位减少。

另外,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啮合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的情况下,驱动齿轮2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上侧从动齿轮3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顺次啮合并接触,同时在轴间线L上经过。并且,在轴间线L上经过之后,这些齿22b、32b顺次从彼此分开。即使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32b从彼此分开,如果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中存在重新啮合的齿22b、32b,则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接触部位不会减少。但是,在用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2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接触)之后,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中不存在重新啮合的齿22b、32b。因此,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接触部位减少。

这样,当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的接触部位、或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的接触部位减少时,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驱动齿轮20的齿21b、22b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齿31b、32b之间抑制如上述那样的彼此接近的应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导致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接近。

当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过于接近时,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想要重新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22b、32b冲突,而无法进行第二啮合。具体而言,由于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接近,因此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想要重新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想要重新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的齿尖(顶部)接触。于是,驱动齿轮20的旋转停止,而无法向第二啮合转移。这样,存在将如下状态称为锁定状态的情况,即,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二驱动齿轮部31各自的齿21、31的连续的啮合及分开因齿轮彼此之间的非计划的接触而停止。另外,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想要重新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冲突,而无法进行第一啮合。

考虑到上述情况,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或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如下述那样构成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以使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不会过于接近。并且,通过如下述那样构成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而防止齿轮20、30成为锁定状态。

即,从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21b、3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到具有该主体部21a的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中的第一端的齿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s更靠以该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使将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以与第一端的齿31bx相同的形状构成,多个齿31b的齿尖也不会与第一驱动齿轮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s接触,能够使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制造容易化,且防止齿轮20、30成为锁定状态。

更具体而言,与具有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啮合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在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位置,具有向以该主体部21a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1az。通过设置突出部21az,而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位于比该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上述表面21as更靠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位于比具有该表面21ax的主体部21a的外周缘21ae上的、到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最短的点更靠以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更具体而言,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主体部21a的外周缘21ae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就从主体部21a的外周缘21ae到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而言,在设有突出部21az的区域以外,在该外周缘21ae上的任何点均相等。因此,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位于比在主体部21a的外周缘21ae上的设有突出部21az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意的点(例如突出部21az附近的点)更靠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而即使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防止如下情况发生,即,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二啮合。也就是说,防止齿轮20、30成为锁定状态。即,根据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用于第一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啮合之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与上述突出部21az的表面21ax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短。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能够不彼此冲地进行第二啮合。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从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22b、3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到具有该主体部32a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以外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s更靠以该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使以与第二端的齿22by相同的形状构成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多个齿22b的齿尖也不会与第二从动齿轮32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2as接触,能够使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制造容易化,且防止齿轮20、30成为锁定状态。

更具体而言,与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啮合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在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位置,具有向以该主体部32a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2az。通过设置突出部32az,而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该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上述表面32as更靠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具有该表面32ay的主体部32a的外周缘32ae上的、到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最短的点更靠以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更具体而言,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主体部32a的外周缘32ae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就从主体部32a的外周缘32ae到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而言,在设有突出部32az的区域以外,在该外周缘32ae上的任何点均相等。因此,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主体部32a的外周缘32ae上的设有突出部32az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意点(例如突出部32az附近的点)更靠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而即使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发生,即,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一啮合。即,根据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用于第二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y(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二端的齿22by相同的齿)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之后,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与上述突出部32az的表面32ay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短。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能够不彼此冲突地进行第一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与第一端的齿31bx是不同的齿。但是,第一端的齿也可以是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之一。在该情况下,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与第一端的齿为相同的齿。另外,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与第二端的齿22by是相同的齿。但是,第二端的齿也可以是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之一。在该情况下,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与第二端的齿为不同的齿。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驱动门机构10也可以用作驱动吹出通道门301D、302D、303D的轴301s、302s、303s的驱动门机构。

接着,参照图7A~图8C对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及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以因在驱动齿轮机构10产生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且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7A~图7C对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7A~图7C中,以黑三角表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的接触部位,以白三角表示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22b、32b的接触部位。

首先,如图7A所示,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进行第一啮合,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啮合。当在该状态下使促动器11工作并使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侧从动齿轮30随此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用于第一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和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交替地在轴间线L上经过。在此期间,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在多个接触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部位)接触。因此,在接触的齿21b、31b之间,互相推挤的力(抑止接近的应力)充分发挥作用。并且,通过该齿21b与齿31b推挤的力,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的距离)。

并且,通过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而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啮合(接触)。在该状态下,上述齿21bx接近轴间线L。同时,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21b、3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31bx接近向轴间线L。在此,如上所述,在上述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接触之后,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中不存在重新啮合的(接触)齿21b、31b。因此,如图7B所示,当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时,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的接触部位减少。当接触部位减少时,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之间,互相推挤的力不再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如图7B所示,在上述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接触之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与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抵接。由此,防止如下情况产生,即,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彼此接近,而其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旋转轴Ax与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圆直径R22与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的距离)小。由此,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并且,如图7C所示,通过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而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和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在多个接触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部位)接触。由此,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旋转轴Ax与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圆直径R22与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的距离)。

接着,参照图8A~图8C对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8A~图8C中,以白三角表示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22b、32b的接触部位,以黑三角表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的接触部位。

首先,如图8A所示,在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进行第二啮合,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啮合。当在该状态下使促动器11工作并使驱动齿轮20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侧从动齿轮30随此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用于第二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和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交替地在轴间线L上经过。在此期间,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22b、32b在多个接触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部位)接触。因此,在接触的齿22b、32b之间,互相推挤的力(抑止接近的应力)充分发挥作用。并且,通过该齿22b和齿32b推挤的力,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旋转轴Ax与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圆直径R22与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的距离)。

并且,通过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而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接触)。在该状态下,上述齿22by接近轴间线L。该齿22by也是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22b、3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二端的齿22by。在此,如上所述,在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接触之后,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中不存在重新啮合(接触)的齿22b、32b。因此,如图8B所示,当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时,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的接触部位减少。当接触部位减少时,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之间,互相推挤的力不再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如图8B所示,在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接触之后,该齿(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与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抵接。由此,防止如下情况产生,即,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彼此接近,而其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旋转轴Ax与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圆直径R21与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的距离)小。由此,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并且,如图8C所示,通过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继续旋转,而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在多个接触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部位)接触。由此,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旋转轴Ax与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为基准圆直径R21与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的距离)。

<变形例1>

接着,参照图9~图11对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变形例1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的侧视图。另外,图10是用于说明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动作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用于说明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动作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9~图11所示的变形例1中,与图1~图8C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10比较,在如下点上不同,即,在与具有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啮合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上未设置突出部21az的点、及第一端的齿31bx向比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其它齿31b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出的点。另外,在如下点上不同,即,在与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啮合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上未设置突出部32az的点、及第二端的齿22by向比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其它齿22b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出的点。其它结构与图1~图8C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9~图11所示的变形例1中,对与图1~图8C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中,以黑三角表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21b、31b的接触部位。另外,在图11中,以白三角表示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22b、32b的接触部位。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位于比具有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中的第一端的齿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到具有该主体部21a的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x位于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上述表面21as相同的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上。另一方面,第一端的齿31bx具有向比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中的、第一端的齿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出的伸出部31bz。通过设置伸出部31bz,而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位于比具有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中的第一端的齿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而即使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防止如下情况产生,即,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之间的距离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二啮合。即,根据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如图10所示,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用于第一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啮合之后,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与上述主体部21的表面21ax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短。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能够不彼此冲突地进行第二啮合。

另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位于比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到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到具有该主体部32a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与该主体部32a的上述表面32as相同的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上。另一方面,第二端的齿22by具有向比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出的伸出部22bz。通过设置伸出部22bz,而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位于比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而即使在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防止如下情况产生,即,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一啮合。即,根据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如图11所示,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在用于第二啮合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之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与上述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距离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短。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能够不彼此冲突地进行第一啮合。

<变形例2>

接着,参照图12,对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变形例2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的侧视图。

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2中,与图1~图8C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10比较,在如下点上不同,即,第一端的齿设于驱动齿轮20,且与具有第一端的齿的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为上侧从动齿轮30的点、及遍及驱动齿轮20的各齿轮部21、22的整周设有齿的点。其它结构与图1~图8C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2中,对与图1~图8C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遍及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整周设有齿21b、21c。另外,遍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整周设有齿22b、22c。根据这种驱动齿轮20,在针对空调壳体2组装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时,不需要考虑相对于彼此的角度位置。因此,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21c中,仅齿21b用于第一啮合。即,仅齿21b在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接触,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一从动齿轮部31。其它齿21c无助于向第一从动齿轮部31传递上述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另外,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22c中,仅齿22b用于第二啮合。即,仅齿22b在驱动齿轮20绕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接触,并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齿轮部32。其它齿22c无助于向第二从动齿轮部32传递上述旋转驱动力的传递。

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21b、3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x。另外,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为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用于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的多个齿21b中的、第一端的齿21bx以外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s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到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到具有该主体部31a的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与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轮部21啮合的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在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位置,具有向以该主体部31a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1az。通过设置突出部31az,而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位于比该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上述表面31as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另外,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位于比具有该表面31ax的主体部31a的外周缘31ae上的、到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最短的点更靠以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更具体而言,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主体部31a的外周缘31ae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就从主体部31a的外周缘31ae到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而言,在设有突出部31az的区域以外,在该外周缘31ae上的任何点均相等。因此,与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位于比主体部31a的外周缘31ae上的设置了突出部31az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意的点(例如突出部31az附近的点)更靠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在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中,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用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的齿21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经过的齿21bx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31b啮合之后,该齿(第一端的齿)21bx的齿尖也与相对的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x抵接。因此,防止如下情况产生,即,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彼此接近,而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之间的距离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小。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小。由此,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能够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这样,第一端的齿可以设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也可以设于第一从动齿轮部31。换言之,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的齿尖抵接的突出部可以设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也可以设于第一从动齿轮部。

同样,第二端的齿可以设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也可以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换言之,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的齿尖抵接的突出部可以设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也可以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上述突出部31az、32az均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在这样将突出部仅设置于一方的齿轮的情况下,该突出部用于将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保持为适当的距离,只要仅对该一方的齿轮的齿轮部实施用于设置突出部的加工或处理即可。例如,在将突出部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情况下,使用通用性高的齿轮作为驱动齿轮20,只要将与驱动齿轮20的尺寸相应的尺寸的突出部31az、32az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即可。以上与驱动齿轮机构10的生产力提高相关。

<变形例3>

接着,参照图13对上述一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变形例3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的侧视图。

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3中,与图9~图11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10比较,在如下点上不同,即,第二端的齿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且与具有第二端的齿的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其它结构与图9~图11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3中,对与图9~图11所示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21b、31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二端的齿为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y。另外,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表面22ay。

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位于比具有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中的、第二端的齿3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由此,从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到具有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表面22ay到具有该主体部22a的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表面22ax位于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上述表面22as相同的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上。另一方面,第二端的齿32by具有向比具有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中的、第二端的齿3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出的伸出部32bz。通过设置伸出部32bz,而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位于比具有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中的、第二端的齿3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在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中,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最后在轴间线L经过的齿22by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之后,第二端的齿32by的齿尖也与相对的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表面22ay抵接。因此,防止如下情况发生,即,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彼此接近,而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距离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小。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小。由此,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能够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这样,具有伸出部的第二端的齿可以设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也可以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同样,具有伸出部的第一端的齿可以设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也可以设于第一从动齿轮部3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上述伸出部31bz、32bz均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在这样将伸出部仅设置于一方的齿轮的情况下,该伸出部用于将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保持为适当的距离,只要仅对该一方的齿轮的齿轮部实施用于设置伸出部的加工或处理即可。例如,在将伸出部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情况下,使用通用性高的齿轮作为驱动齿轮20,只要将与驱动齿轮20的尺寸相应的尺寸的伸出部31bz、32bz设于上侧从动齿轮30即可。以上与驱动齿轮机构10的生产力提高相关。

在以上说明的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驱动齿轮机构10是在具有在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3的空调壳体2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中,驱动对在空气通道3中流通的空气流动进行改变的门6、8的驱动齿轮机构10。驱动齿轮机构10具备:产生旋转驱动力的促动器11;被促动器11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齿轮20;;连接于驱动门6、8的轴7、且与驱动齿轮20啮合而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轴7的从动齿轮30。驱动齿轮2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R21、R22不同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另外,从动齿轮30分别具有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R31、R32不同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并且,驱动齿轮20与从动齿轮30的啮合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通过由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进行的第一啮合、或由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进行的第二啮合而进行。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分别具有:连接于促动器11的主体部21a、22a;设于该主体部21a、22a的、用于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第一啮合或与用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1b、22b。另外,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分别具有:连接于轴7的主体部31a、32a;设于该主体部31a、32a的、用于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或用于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31b、32b。并且,从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21b、3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连结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的旋转轴Ax、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1、21的主体部的表面31ax、21ax到具有该主体部31a、21a的齿轮部31、21的旋转轴Bx、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根据这种驱动机构10,即使因在驱动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变短,也能够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例如,与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1a、21a的表面31ax、21ax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具有该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的多个齿21b、31b中的、第一端的齿21bx、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1、21的主体部31a、21a的表面31as、21as更靠以该齿轮部31、21的旋转轴Bx、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与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啮合的齿轮部31、21,而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设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另外,例如,与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1a、21a的表面31ax、21ax位于比具有该表面31ax、21ax的主体部31a、21a的外周缘31ae、21ae上的、到具有该主体部31a、21a的齿轮部31、21的旋转轴Bx、Ax的半径方向距离最短的点更靠以该旋转轴Bx、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与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啮合的齿轮部31、21,也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设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第一端的齿21bx设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

或者,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尖位于比具有该第一端的齿31bx的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中的、第一端的齿31bx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具有第一端的齿21bx、31bx的齿轮部21、31,而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x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x的和设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第一端的齿31bx设于第一从动齿轮部31。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从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22b、3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二端的齿22by、32by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32by的齿轮部22、32的旋转轴Ax、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端的齿22by、32by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22的主体部32a、22a的表面32ay、22ay到具有该主体部32a、22a的齿轮部32、22的旋转轴Bx、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根据这种驱动机构10,即使因在驱动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变短,也能够在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例如,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以外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s更靠以该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与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啮合的齿轮部32,而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设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另外,例如,与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尖相对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y位于比具有该表面32ay的主体部32a的外周缘32ae上的、到具有该主体部32a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最短的点更靠以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与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啮合的齿轮部32,也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设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在第一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第二端的齿22by设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

或者,第二端的齿22by、32by的齿尖位于比具有该第二端的齿22by、32by的齿轮部22、32的多个齿22b、32b中的、第二端的齿22by、32by以外的齿的齿尖更靠以该齿轮部22、32的旋转轴Ax、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通过这样构成具有第二端的齿22by的齿轮部22,能够将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ty与上述半径方向距离Lsy的和设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第二端的齿32by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图1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的侧视图。图15及图16是图14所示的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14~图16所示的例子中,与图1~图8C所示的驱动齿轮机构10比较,在如下这一点上不同,即,第二驱动齿轮部具有第一追加的齿,利用第一追加的齿和与第一追加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防止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与上侧从动齿轮之间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小。另外,在如下这一点上不同,即,第一从动齿轮部具有第二追加的齿,利用第二追加的齿和与第二追加的齿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的主体部的表面,防止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与上侧从动齿轮之间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小。其它结构与图1~图8C所示的空调装置1大致相同。在图14~图16所示的例子中,对与图1~图8C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用于第一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1bp均称为“第三端的齿”。第三端的齿21bp也是用于第一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先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

另外,将用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2b中的、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最先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22bq均称为“第四端的齿”。第四端的齿22bq也是用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2b中的、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最后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齿。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驱动齿轮部22除了上述多个齿22b之外,还具有第一追加的齿22cr。第一追加的齿22cr以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比第四端的齿22bq先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一追加的齿22cr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从第三端的齿21bp开始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的任一个接触到第四端的齿22bq到达轴间线L的期间经过轴间线L。

并且,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tr、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r到具有该主体部32a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sr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与具有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轮部22啮合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在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相对的位置,具有向以该主体部32a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2aw。通过设置突出部32aw,而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相对的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r位于比该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上述表面32as更靠以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而在即使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防止如下情况发生,即,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和上侧从动齿轮30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二啮合。即,如图15所示,根据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上述第二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第三端的齿21bp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对应的齿31b啮合(接触)之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与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r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距离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小。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能够不彼此冲突地进行第二啮合。

当然,作为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上述表面32ar也可以不向比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上述表面32as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在该情况下,只要第一追加的齿22cr向比用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2b更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出而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位于比上述多个齿22b的齿尖更靠以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可。利用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也防止在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小。

另外,第一追加的齿也可以设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在该情况下,只要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追加的齿相对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表面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的齿尖相对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表面22as更靠以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可。或者,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追加的齿相对的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表面不向比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主体部22a的上述表面22as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而只要第一追加的齿向比用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32b更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出即可。即,第一追加的齿的齿尖只要位于比上述多个齿32b的齿尖更靠以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可。利用这种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也防止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二啮合的距离小。

另外,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从动齿轮部31除了上述多个齿31b之外,还具有第二追加的齿31cu。第二追加的齿31cu以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比第三端的齿21bp先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第一追加的齿22cr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从第四端的齿22bq开始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的任一个接触到第三端的齿21bp到达轴间线L的期间经过轴间线L。

并且,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u、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u到具有该主体部21a的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u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更具体而言,与具有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轮部31啮合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在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相对的位置,具有向以该主体部21a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1aw。通过设置突出部21aw,而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相对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u位于比该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上述表面21as更靠以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这样构成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而在即使驱动齿轮20及上侧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也防止如下情况发生,即,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过于接近而无法进行第一啮合。即,如图16所示,根据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在上述组装位置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在第四端的齿22bq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对应的齿啮合(接触)之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与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u抵接。其结果是,防止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距离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小。即,防止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短。其结果是,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能够不彼此冲突地进行第一啮合。

当然,作为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上述表面21au也可以不向比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上述表面21as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在该情况下,只要第二追加的齿31cu向比用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第一啮合的多个齿31b更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出、而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位于比上述多个齿31b的齿尖更靠以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可。利用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也防止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小。

另外,第二追加的齿也可以设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在该情况下,只要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追加的齿相对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表面位于比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的齿尖相对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表面31as更靠以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即可。或者,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追加的齿相对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表面不向比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主体部31a的上述表面31as更靠外侧的位置突出,而只要第二追加的齿向比用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的多个齿21b更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出即可。即,第二追加的齿的齿尖也可以位于比上述多个齿21b的齿尖更靠以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为中心的圆的半径方向外侧。利用这种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一从动齿轮部31,也防止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驱动齿轮20与上侧从动齿轮30的距离比适于第一啮合的距离小。

在以上说明的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机构10在具有在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道3的空调壳体2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中,驱动对在空气通道中流通的空气流动进行改变的门6、8。驱动齿轮机构10具备:产生旋转驱动力的促动器11;被促动器11驱动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20;与驱动门的轴7连结、且与驱动齿轮20啮合而将促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轴7的从动齿轮30。驱动齿轮20具有彼此基准圆直径R21、R22不同的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另外,从动齿轮30分别具有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对应地设置的彼此基准圆直径R31、R32不同的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并且,驱动齿轮20与从动齿轮30的啮合根据驱动齿轮20的旋转相位通过由第一驱动齿轮部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进行的第一啮合、或由第二驱动齿轮部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进行的第二啮合而进行。第一驱动齿轮部21及第二驱动齿轮部22分别具有:连接于促动器11的主体部21a、22a;设于该主体部21a、22a的用于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第一啮合或用于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21b、22b。第一从动齿轮部31及第二从动齿轮部32分别具有:连接于轴7的主体部31a、32a;设于该主体部31a、32a的、用于与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第一啮合或用于与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第二啮合的多个齿31b、32b。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具有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多个齿21b中最后在连结驱动齿轮20的旋转轴Ax和从动齿轮30的旋转轴Bx的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三端的齿21bp。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具有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多个齿22b中最先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四端的齿22bq。第二驱动齿轮部22或第二从动齿轮部32还具有在从第三端的齿21bp开始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多个齿31b的任一个接触到第四端的齿22bq到达轴间线L上的期间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一追加的齿22cr。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轮部22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tr、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一追加的齿22cr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32的主体部32a的表面32ar到具有该主体部32a的齿轮部32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sr的和在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基准圆直径R22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基准圆直径R32的和以上。

根据这种驱动机构10,即使因在驱动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变短,也能够在从第一啮合向第二啮合转移时,第二驱动齿轮部22的齿22b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齿32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齿轮部21或第一从动齿轮部31还具有在从第四端的齿22bq开始与第二从动齿轮部32的多个齿32b的任一个接触到第三端的齿21bp到达轴间线L上的期间在轴间线L上经过的第二追加的齿31cu。并且,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到具有该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轮部31的旋转轴Bx的半径方向距离Ltu、与从在轴间线L上与第二追加的齿31cu的齿尖相对的齿轮部21的主体部21a的表面21au到具有该主体部21a的齿轮部21的旋转轴Ax的半径方向距离Lsu的和在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基准圆直径R21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基准圆直径R31的和以上。

根据这种驱动机构10,即使因在驱动机构10产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等而驱动齿轮20及从动齿轮30的组装位置的距离变短,也能够在从第二啮合向第一啮合转移时,第一驱动齿轮部21的齿21b与第一从动齿轮部31的齿31b不彼此冲突地啮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能够被工业性地制造,还能够作为商业交易的对象,因此,具有经济价值而能够在产业上利用。

5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角行程气动执行器与手动阀阀体匹配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