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文档序号:1483969 发布日期:2020-02-28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Automobile rear bumper material rack ) 是由 张晓春 张伟松 于 2019-12-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料架,包括料架本体、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后保险杠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的所有后保险杠同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装置以及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一定位装置的上方,第一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一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二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二限位位置与第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本发明的汽车后保险杠料架,通过设置定位装置与限位装置相配合,实现对后保险杠的定位与固定,使得取放料操作简单,避免多次、重复操作定位,提高生产效率,符合人性化。(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rear bumper material rack which comprises a material rack body, a first positioning device and a second positioning device, wherein the first positioning device and the second positioning device are arranged on the material rack body and are used for positioning rear bumpers, a first limiting device used for limiting all the rear bumpers arranged on the first positioning devic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nd a second limiting device used for limiting the rear bumper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positioning devic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econd positioning device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first positioning device, the first limiting device is arranged to be capable of being switched between a first limiting position and a first avoiding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limiting device is arranged to be capable of being switched between a second limiting position and a second avoiding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omobile rear bumper material rack, the positioning device is matched with the limiting device, so that the rear bumper is positioned and fixed, the material taking and placing operation is simple, repeated operation and positioning are avoided,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he automobile rear bumper material rack is humanized.)

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输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背景技术

现有采用料架转运汽车后保险杠时,后保险杠在料架上的定位形式都为独立个体,每个后保险杠都需单独定位,此类料架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

1、定位结构为独立个体,取放料这一过程中需操作料架且需重复多次操作,降低生产效率;

2、独立定位结构的材料成本和制作成本较高,对制作精度的要求也较高,导致料架整体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料架,目的是提高取放料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后保险杠料架,包括料架本体、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后保险杠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的所有后保险杠同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装置以及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一定位装置的上方,第一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一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二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二限位位置与第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的下定位块和下托块,下定位块具有用于让后保险杠嵌入的第一下定位槽、第二下定位槽和第三下定位槽,第一下定位槽、第二下定位槽和第三下定位槽为沿下定位块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下定位块和所述下托块均设置多个,所有下定位块和所有下托块均呈两排进行布置且处于同一排的下定位块和下托块均为沿所述料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下托块位于下定位块的下方,下托块的长度方向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

两排所述下定位块为对称布置,两排所述下托块为对称布置,两排下定位块位于两排下托块之间。

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的第一导向板、可旋转的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一翻转杆、与第一翻转杆连接的第一联动杆、与第一联动杆连接的第一滑动杆、与第一滑动杆转动连接的第一挡杆和与第一翻转杆连接且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一下限位件,第一下限位件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下限位件为沿第一翻转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导向板具有让第一滑动杆嵌入的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为弧形槽且第一导向槽的轴线与料架本体和第一翻转杆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下限位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翻转杆连接的第一下限位杆和与第一下限位杆连接的第二下限位杆,第二下限位杆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下限位杆为沿第一下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下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翻转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的上定位块和上托块,上定位块具有用于让后保险杠嵌入的第一上定位槽、第二上定位槽和第三上定位槽,第一上定位槽、第二上定位槽和第三上定位槽为沿上定位块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上定位块和上托块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定位块的高度。

所述上定位块和所述上托块均设置两个,两个上定位块和两个上托块均处于与所述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托块位于上定位块的下方,上托块的长度方向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的第二导向板、可旋转的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二翻转杆、与第二翻转杆连接的第二联动杆、与第二联动杆连接的第二滑动杆、与第二滑动杆转动连接的第二挡杆和与第二翻转杆连接且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一上限位件,第二导向板具有让第二滑动杆嵌入的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为弧形槽且第二导向槽的轴线与料架本体和第二翻转杆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上限位件包括与所述第二翻转杆连接的第一上限位杆和与第一上限位杆连接的第二上限位杆,第二上限位杆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上限位杆为沿第一上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上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翻转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本发明的汽车后保险杠料架,通过设置定位装置与限位装置相配合,实现对后保险杠的定位与固定,使得取放料操作简单,避免多次、重复操作定位,提高生产效率,符合人性化。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汽车后保险杠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汽车后保险杠料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下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上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后挡架;2、侧挡架;3、底托架;4、中挡架;5、下定位块;501、第一下定位槽;502、第二下定位槽;503、第三下定位槽;6、下托块;7、上定位块;701、第一上定位槽;702、第二上定位槽;703、第三上定位槽;8、上托块;9、第一翻转杆;10、第一联动杆;11、第一滑动杆;12、第一挡杆;13、第一下限位杆;14、第二下限位杆;15、第一导向板;16、第一导向槽;17、第二翻转杆;18、第二联动杆;19、第二滑动杆;20、第二挡杆;21、第一上限位杆;22、第二上限位杆;23、第二导向板;24、第二导向槽;25、外挡板;26、上支撑架;27、下支撑架;28、下限位板;29、上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料架,包括料架本体、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后保险杠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的所有后保险杠同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装置以及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一定位装置的上方,第一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一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二限位装置设置成可在第二限位位置与第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料架本体为敞开式结构,料架本体主要包括底托架3、竖直设置于底托架3上的两个侧挡架2和两个中挡架4以及位于两个侧挡架2之间且与两个侧挡架2固定连接的后挡架1,后挡架1、侧挡架2和中挡架4位于底托架3的上方且后挡架1与底托架3相平行,底托架3为矩形结构,底托架3为水平设置,底托架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底托架3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后挡架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侧挡架2和中挡架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两个中挡架4位于两个侧挡架2的中间位置处,中挡架4和侧挡架2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中挡架4和两个侧挡架2均为对称布置,各个侧挡架2分别与距离最近的中挡架4之间形成容纳后保险杠的端部的容置腔,容置腔设置两个,操作时此种区域左右各一个人。两个侧挡架2设置于底托架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挡架2具有一定的长度和高度,侧挡架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后挡架1与两个侧挡架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后挡架1与两个中挡架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侧挡架2和两个中挡架4位于后挡架1的同一侧,两个侧挡架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之间形成开口,两个侧挡架2的顶部之间也形成用于取放料的开口。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下定位块5具有用于让后保险杠嵌入的第一下定位槽501、第二下定位槽502和第三下定位槽503,第一下定位槽501、第二下定位槽502和第三下定位槽503为沿下定位块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后保险杠为U型结构,在摆放后保险杠时,将后保险杠呈开口向下的状态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由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对后保险杠提供支撑和定位作用,使后保险杠保持水平状态,此时后保险杠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然后操作第一限位装置,由第一限位装置将所有后保险杠同时固定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第一定位装置上可以同时放置多个后保险杠,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的所有后保险杠为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下定位块5固定设置在中挡架4的顶面上,下定位块5具有一定的长度且下定位块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下定位块5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下定位槽501、一个第二下定位槽502和一个第三下定位槽503,与后保险杠的形状相匹配,后保险杠同时嵌入下定位块5的第一下定位槽501、第二下定位槽502和第三下定位槽503,可以使得后保险杠在第一方向上保持固定,同时配合下托块6,实现后保险杠的准确定位。下托块6对后保险杠提供支撑作用,下托块6并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后保险杠起到限位作用,下托块6的长度方向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也即下托块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下托块6的一端与中挡架4固定连接,下托块6的另一端位于容置腔中,下托块6沿水平方向朝向中挡架4的外侧伸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均设置多个,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的数量相同,由于后保险杠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将所有下定位块5和所有下托块6设置成均呈两排进行布置且处于同一排的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均为沿料架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下托块6位于下定位块5的下方,下定位块5朝向中挡架4的上方伸出,由两排下定位块5和下托块6共同对后保险杠提供支撑和定位作用,提高后保险杠的稳定性,使后保险杠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嵌入两个容置腔中。各个中挡架4上均设置一排下定位块5和一排下托块6,两个中挡架4位于两排下托块6之间,设置于中挡架4上的所有下定位块5为沿中挡架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设置于中挡架4上的所有下托块6为沿中挡架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两排下定位块5为对称布置,两排下托块6也为对称布置,两排下定位块5位于两排下托块6之间,下托块6并与第三下定位槽503的位置对齐,各个下托块6分别与一个第三下定位槽503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下定位槽501、第二下定位槽502和第三下定位槽503为从下定位块5的顶面开始沿竖直方向朝向下定位块5的内部凹入形成的凹槽,第一下定位槽501与第二下定位槽50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下定位槽503与第二下定位槽502之间的距离,第三下定位槽503的高度小于第一下定位槽501和第二下定位槽50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各个中挡架4上均设置五个下定位块5和五个下托块6。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一导向板15、可旋转的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一翻转杆9、与第一翻转杆9连接的第一联动杆10、与第一联动杆10连接的第一滑动杆11、与第一滑动杆11转动连接的第一挡杆12和与第一翻转杆9连接且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一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一下限位件,第一下限位件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下限位件为沿第一翻转杆9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导向板15具有让第一滑动杆11嵌入的第一导向槽16,第一导向槽16为弧形槽且第一导向槽16的轴线与料架本体和第一翻转杆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导向板15为固定设置在后挡架1上,第一导向板15并为竖直设置。第一翻转杆9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底托架3上,第一翻转杆9为圆柱体,第一翻转杆9的旋转中心线也即其轴线,第一翻转杆9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翻转杆9位于中挡架4和侧挡架2之间。第一联动杆10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联动杆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一联动杆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一翻转杆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滑动杆11与第一联动杆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滑动杆11为圆柱体,第一滑动杆11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导向槽16为在第一导向板15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一导向槽16的轴线与第一翻转杆9的轴线为同一直线,第一导向槽16具有一定的弧度且第一导向槽16的弧度小于180度,第一导向槽16的弧长方向上的中点和第一翻转杆9的轴线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竖直面内。第一滑动杆11的高度大于第一翻转杆9的高度,第一挡杆12和第一联动杆10分别位于第一导向板15的相对两侧,第一挡杆12与第一滑动杆11为转动连接,第一挡杆12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挡杆12可以上下旋转,第一挡杆12用于让操作人员握持,第一挡杆12用于接受由操作人员施加的旋转力,操作人员通过扳动第一挡杆12,由第一挡杆12带动第一滑动杆11在第一导向槽16中进行滑动,第一滑动杆11通过第一联动杆10带动第一翻转杆9进行转动,第一翻转杆9带动第一下限位件同步进行转动,使第一下限位件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一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实现与后保险杠的接触与分离。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避让位置位于第一限位位置的下方,第一下限位件包括与第一翻转杆9连接的第一下限位杆13和与第一下限位杆13连接的第二下限位杆14,第二下限位杆14设置多个,所有第二下限位杆14为沿第一下限位杆1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第一下限位杆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翻转杆9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一下限位杆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联动杆10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处于第一限位位置的第一下限位件是用于在后保险杠的端部位置处对后保险杠施加向下的压紧力,实现后保险杠的固定,后保险杠的端部***容置腔中,此时第二下限位杆14横置在第一翻转杆9的上方且第二下限位杆14与后保险杠相接触,第一下限位杆13朝向第一翻转杆9的上方伸出,第一挡杆12处于锁止位置,使第一滑动杆11在第一导向槽16中不能滑动,进而可以使第一下限位件保持在第一限位位置处。第一导向板15上设置用于使第一挡杆12保持在锁止位置的下限位板28,第一挡杆12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一挡杆12处于竖直状态且第一挡杆12朝向第一滑动杆11的下方伸出,第一滑动杆11处于第一导向槽16的一端,此时第一滑动杆11处于高度最低的位置处,下限位板28与第一挡杆12相接触,以阻止第一挡杆12向上移动,提高后保险杠固定的可靠性。在需要取出后保险杠时,需使第一下限位件由第一限位位置切换至第一避让位置处,因此先将第一挡杆12向上转动,使第一挡杆12与下限位板28分离,然后向上推动第一滑动杆11,使第一滑动杆11沿第一导向槽16进行滑动,第一滑动杆11通过第一联动杆10带动第一翻转杆9进行转动,第一翻转杆9带动第一下限位件同步进行转动,使第一下限位件由第一限位位置切换至第一避让位置,使第一下限位件与后保险杠分离,实现所有后保险杠的解锁,最后可以进行取料。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限位件共设置五个,第一下限位杆13上设置两个第二下限位杆14。第一限位装置共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装置为对称布置,两个中挡架4位于两个第一限位装置之间,两个第一限位装置分别用于在后保险杠的两端对后保险杠施加使其在竖直方向保持固定的压紧力。

上述结构的第一限位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后保险杠的可靠夹紧与固定,占用空间下,方便在料架本体上的布置,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二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上定位块7和上托块8,上定位块7具有用于让后保险杠嵌入的第一上定位槽701、第二上定位槽702和第三上定位槽703,第一上定位槽701、第二上定位槽702和第三上定位槽703为沿上定位块7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上定位块7和上托块8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块5的高度。上定位块7和上托块8均设置两个,两个上定位块7和两个上托块8均处于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托块8位于上定位块7的下方,上托块8的长度方向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料架本体还包括设置于后挡架1上的上支撑架26,上定位块7固定设置在上支撑架26上,上支撑架26设置两个,两个上支撑架26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至向上,上支撑架2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各个上支撑架26分别位于一个中挡架4的上方,上支撑架26的长度小于中挡架4的长度,各个上支撑架26上分别设置一个上定位块7和一个上托块8。第二定位装置上仅能放置一个后保险杠,在摆放后保险杠时,将后保险杠呈开口向下的状态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上,由两个上定位块7和两个上托块8对后保险杠提供支撑和定位作用,使后保险杠保持水平状态,此时后保险杠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然后操作第二限位装置,由第二限位装置将后保险杠固定在第二定位装置上。上定位块7固定设置在上支撑架26的顶面上,上定位块7具有一定的长度且上定位块7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上定位块7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上定位槽701、一个第二上定位槽702和一个第三上定位槽703,与后保险杠的形状相匹配,后保险杠同时嵌入上定位块7的第一上定位槽701、第二上定位槽702和第三上定位槽703,可以使得后保险杠在第一方向上保持固定,同时配合上托块8,实现后保险杠的准确定位。上托块8对后保险杠提供支撑作用,上托块8并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后保险杠起到限位作用,上托块8的长度方向与料架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也即上托块8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上托块8的一端与上支撑架26固定连接,上托块8的另一端位于上支撑架26的外侧,上托块8沿水平方向朝向上支撑架26的外侧伸出。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上定位块7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块5的高度,两个上定位块7为对称布置,两个上托块8也为对称布置,两个上定位块7位于两个上托块8之间,上托块8并与第三上定位槽703的位置对齐,各个上托块8分别与一个第三上定位槽703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上定位槽701、第二上定位槽702和第三上定位槽703为从上定位块7的顶面开始沿竖直方向朝向上定位块7的内部凹入形成的凹槽,第一上定位槽701与第二上定位槽70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上定位槽703与第二上定位槽702之间的距离,第三上定位槽703的高度小于第一上定位槽701和第二上定位槽702的高度。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限位装置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二导向板23、可旋转的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二翻转杆17、与第二翻转杆17连接的第二联动杆18、与第二联动杆18连接的第二滑动杆19、与第二滑动杆19转动连接的第二挡杆20和与第二翻转杆17连接且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对放置在第二定位装置上的后保险杠进行限位的第一上限位件,第二导向板23具有让第二滑动杆19嵌入的第二导向槽24,第二导向槽24为弧形槽且第二导向槽24的轴线与料架本体和第二翻转杆17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导向板23为固定设置在后挡架1上,第二导向板23并为竖直设置,第二导向板23并位于第一导向板15的上方。第二翻转杆17为可旋转的设置于下支撑架27上,下支撑架27与中挡架4固定连接,下支撑架27并位于中挡架4和侧挡架2之间,第二翻转杆17为圆柱体,第二翻转杆17的旋转中心线也即其轴线,第二翻转杆17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翻转杆17位于中挡架4和侧挡架2之间。第二联动杆18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联动杆18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二联动杆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第二翻转杆1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杆19与第二联动杆1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杆19为圆柱体,第二滑动杆19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导向槽24为在第二导向板23上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二导向槽24的轴线与第二翻转杆17的轴线为同一直线,第二导向槽24具有一定的弧度且第二导向槽24的弧度小于180度,第二导向槽24的弧长方向上的中点和第二翻转杆17的轴线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竖直面内。第二滑动杆19的高度大于第二翻转杆17的高度,第二翻转杆17的高度大于第一滑动杆11的高度,第二挡杆20和第二联动杆18分别位于第二导向板23的相对两侧,第二挡杆20与第二滑动杆19为转动连接,第二挡杆20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挡杆20可以上下旋转,第二挡杆20用于让操作人员握持,第二挡杆20用于接受由操作人员施加的旋转力,操作人员通过扳动第二挡杆20,由第二挡杆20带动第二滑动杆19在第二导向槽24中进行滑动,第二滑动杆19通过第二联动杆18带动第二翻转杆17进行转动,第二翻转杆17带动第二下限位件同步进行转动,使第二下限位件在第二限位位置与第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实现与后保险杠的接触与分离。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二避让位置位于第二限位位置的下方,第一上限位件包括与第二翻转杆17连接的第一上限位杆21和与第一上限位杆21连接的第二上限位杆22,第二上限位杆22设置一个,第一上限位杆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翻转杆17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一上限位杆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联动杆18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处于第二限位位置的第一上限位件是用于在后保险杠的端部位置处对后保险杠施加向下的压紧力,实现后保险杠的固定,后保险杠的端部***容置腔中,此时第二上限位杆22横置在第二翻转杆17的上方且第二上限位杆22与后保险杠相接触,第一上限位杆21朝向第二翻转杆17的上方伸出,第二挡杆20处于锁止位置,使第二滑动杆19在第二导向槽24中不能滑动,进而可以使第一上限位件保持在第二限位位置处。第二导向板23上设置用于使第二挡杆20保持在锁止位置的上限位板29,第二挡杆20处于锁止位置时,第二挡杆20处于竖直状态且第二挡杆20朝向第二滑动杆19的下方伸出,第二滑动杆19处于第二导向槽24的一端,此时第二滑动杆19处于高度最低的位置处,上限位板29与第二挡杆20相接触,以阻止第二挡杆20向上移动,提高后保险杠固定的可靠性。在需要取出后保险杠时,需使第二上限位件由第二限位位置切换至第二避让位置处,因此先将第二挡杆20向上转动,使第二挡杆20与上限位板29分离,然后向上推动第二滑动杆19,使第二滑动杆19沿第二导向槽24进行滑动,第二滑动杆19通过第二联动杆18带动第二翻转杆17进行转动,第二翻转杆17带动第二上限位件同步进行转动,使第二上限位件由第二限位位置切换至第二避让位置,使第二上限位件与后保险杠分离,实现所有后保险杠的解锁,最后可以进行取料。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限位杆21上设置两个第二上限位杆22。第二限位装置共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装置为对称布置,两个中挡架4位于两个第二限位装置之间,各个第一限位装置分别与一个第二限位装置处于同一容置腔中,两个第二限位装置分别用于在后保险杠的两端对后保险杠施加使其在竖直方向保持固定的压紧力。

上述结构的第二限位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后保险杠的可靠夹紧与固定,占用空间下,方便在料架本体上的布置,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建筑材料取样防调包的扎带及其防伪验证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