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

文档序号:1501077 发布日期:2020-02-07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 ([db:专利名称-en]) 是由 康春 于 2019-10-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涉及保温墙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墙体钢筋网;S2、设置保温板;S3、固定浇筑模板:先将两个第一竖板安装到底板上,然后通过第一固定装置对两个第二竖板进行固定,从而便可围成浇筑腔;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滑槽,每个第一滑槽内滑移连接有两个第一滑块,每个第一滑块的顶部开设有插槽,第二竖板的两侧分别固接有插块,两个插块插接于两个插槽;第一竖板上安装有驱动机构;S4、灌注混凝土浆液:对浇筑腔进行混凝土浇筑,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将盖板安装到浇筑腔上;第二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机构;S5、完成浇筑。本发明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便于对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db:摘要-en])

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温墙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承重、围护或分隔空间。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墙体有了新的要求。为满足当前房屋建筑节能需求,使得建筑室内冬暖夏凉,保温墙应运而生,且保温墙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实用。

现有技术可参考公开号为CN11028463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其公开了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涉及保温墙施工技术,其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墙体钢筋网,S2、设置保温板,S3、固定浇筑模板:任意一浇筑模板的一侧铰接设置有固定柱,另一浇筑模板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开设有卡接槽,固定柱卡入卡接槽中,固定柱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固定螺母抵紧在固定板远离固定柱与对应浇筑模板铰接点的一侧,S4、灌注混凝土浆液,S5、完成浇筑。本发明具有提升墙体钢筋网构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保温墙的承载能力,提升保温墙的施工质量的优点。

但是,上述固定螺母、固定柱以及固定板均安装在浇筑模板的顶部,这样不便对浇筑模板所围成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从而会导致保温墙的顶部不平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其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便于对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墙体钢筋网;S2、设置保温板;S3、固定浇筑模板:先通过膨胀螺栓将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板安装到底板上,然后通过第一固定装置对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竖板进行固定,从而便可围成浇筑腔;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分别开设于两个第一竖板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滑槽,每个所述第一滑槽内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两个第一滑块,每个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开设有插槽,所述第二竖板的两侧分别固接有插块,两个所述插块一一对应的插接于两个插槽,当所述插块与插槽插接后,所述插块的顶部与第一滑块的顶部共平面;两个所述第一竖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两个竖槽,两个所述竖槽的底部均与第一滑槽连通;所述第一竖板上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第一滑块做相向或者相背运动的驱动机构;S4、灌注混凝土浆液:对浇筑腔进行混凝土浇筑,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将盖板安装到浇筑腔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竖板的顶部用于对盖板进行固定的两组固定机构;S5、完成浇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使第二竖板插接于竖槽,然后向下移动第二竖板使插块插接于插槽,接下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两个第一滑块相向移动,两个第一滑块相向移动驱动两个第二竖板相向移动,从而便可形成浇筑腔;然后将盖板放至浇筑腔的顶部,接下来通过两组固定机构对盖板进行固定;综上,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便于对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丝杠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丝杠两端的左螺纹和右螺纹;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分别螺纹连接于左螺纹和右螺纹;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之间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第一丝杠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两个第一丝杠转动,第一丝杠转动驱动两个第一滑块移动,这样操作简单、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两端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第一竖板的水平板、转动连接于水平板顶部的水平轴、固接于水平轴一端的第一手轮以及分别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水平轴两端的两个蜗杆;每个所述第一丝杠靠近水平轴的一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蜗轮,两个所述蜗轮分别与两个蜗杆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一手轮转动水平轴,水平轴转动带动两个蜗杆转动,两个蜗杆转动驱动两个蜗轮转动,两个蜗轮转动带动两个第一丝杠转动;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便于驱动两个第一丝杠转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板靠近第一竖板的一侧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二滑块,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分别沿水平板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一竖板的相对远离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滑块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两个第二滑块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二滑槽,然后根据保温墙的长度对两个第一竖板进行移动,接下来通过移动蜗轮和蜗杆使蜗轮和蜗杆啮合,随后拧紧螺栓,然后通过固定组件对第二滑块进行固定,这样可使该装置适用于不同长度的保温墙。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每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垂直固接于第一竖板远离第一丝杠一侧的支撑板、螺纹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二丝杠、固接于第二丝杠顶部的第二手轮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二丝杠底部的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一抵接块沿竖向滑移连接于第一竖板远离第一丝杠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二手轮转动第二丝杠,第二丝杠转动驱动第一抵接块向下移动,从而便可对第一滑块进行固定;综上,通过设置固定组件,便于对第一滑块进行固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抵接块靠近第一竖板的一侧固接有燕尾块,所述第一竖板靠近第一抵接块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沿竖向滑移的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对燕尾块具有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一抵接块在沿竖向滑移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4中,盖板的底部固接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两端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竖板的相对端,所述压块的两侧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竖板的相对内侧,每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接于第一竖板顶部的第三竖板、沿竖向滑移连接于第三竖板的第二抵接块以及安装于第三竖板的一侧用于使第二抵接块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第一竖板的顶部安装用于驱动第二抵接块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盖板放好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抵接块向下移动,从而便于对盖板进行固定;当需要拆下盖板时,此时第二抵接块在第二驱动组件和复位组件的作用下复位,从而便于将盖板拆下。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垂直固接于第三竖板一侧的第四竖板、螺纹连接于第四竖板且水平设置的第三丝杠、固接于第三丝杠远离第二抵接块一端的第三手轮以及转动连接于第三丝杠靠近第二抵接块一端的驱动块;所述驱动块沿第一竖板的宽度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三竖板的一侧,所述驱动块和第二抵接块的相对内侧分别设置有斜面,两个所述斜面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三手轮转动第三丝杠,第三丝杠转动驱动驱动块向靠近第二抵接块的方向移动,此时驱动块在斜面的作用下驱动第二抵接块向下移动,这样操作简单、方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分别固接于第二抵接块两侧的两个滑套、分别固接于第三竖板靠近驱动块一侧的两个固定架、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架内的两个竖杆以及分别套接于两个竖杆的两个弹簧;两个所述滑套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竖杆;两个所述弹簧的顶部分别固接于两个滑套的底部,两个所述弹簧的底部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架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抵接块向下移动带动滑套向下移动,滑套向下移动对弹簧进行抵压,此时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驱动块向上移动时,此时滑套在弹簧的作用下驱动第二抵接块复位;通过设置复位组件,便于驱动第二抵接块复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的顶部安装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内沿盖板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插杆,所述第二抵接块的底部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对应插杆设置,所述插杆能够插接于插孔;所述第二竖板的一侧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上通过螺栓安装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口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观察,当混凝土还未完全干涸前,使插杆插接于插孔,然后使驱动块离开第二抵接块,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便于驱动压块与混凝土分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先使第二竖板插接于竖槽,然后向下移动第二竖板使插块插接于插槽,接下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两个第一滑块相向移动,两个第一滑块相向移动驱动两个第二竖板相向移动,从而便可形成浇筑腔;然后将盖板放至浇筑腔的顶部,接下来通过两组固定机构对盖板进行固定;综上,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便于对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

2.使两个第二滑块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二滑槽,然后根据保温墙的长度对两个第一竖板进行移动,接下来通过移动蜗轮和蜗杆使蜗轮和蜗杆啮合,随后拧紧螺栓,然后通过固定组件对第二滑块进行固定,这样可使该装置适用于不同长度的保温墙;

3.通过观察口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观察,当混凝土还未完全干涸前,使插杆插接于插孔,然后使驱动块离开第二抵接块,此时在弹簧的作用下便于驱动压块与混凝土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凸显第一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凸显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凸显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凸显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竖板;11、竖槽;12、第二滑槽;13、燕尾槽;2、第二竖板;21、插块;22、观察口;23、密封盖;3、第一固定装置;31、第一滑槽;32、第一滑块;321、插槽;4、驱动机构;41、第一丝杠;411、左螺纹;412、右螺纹;42、第一驱动组件;421、水平板;422、水平轴;423、第一手轮;424、蜗杆;425、蜗轮;426、第二滑块;43、固定组件;431、支撑板;432、第二丝杠;433、第二手轮;434、第一抵接块;4341、燕尾块;5、盖板;51、压块;6、固定机构;61、第三竖板;62、第二抵接块;621、插孔;63、第二驱动组件;631、第四竖板;632、第三丝杠;633、第三手轮;634、驱动块;635、斜面;64、复位组件;641、滑套;642、固定架;643、竖杆;644、弹簧;7、连接耳;71、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保温墙浇筑成型施工工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墙体钢筋网;

S2、设置保温板;

S3、固定浇筑模板:先通过膨胀螺栓将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板1安装到底板上,然后通过第一固定装置3对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竖板2进行固定,从而便可围成浇筑腔,第二竖板2呈U字形;第一固定装置3包括分别开设于两个第一竖板1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滑槽31,每个第一滑槽31内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两个第一滑块32,每个第一滑块32的顶部开设有插槽321,第二竖板2的两侧分别固接有插块21,两个插块21一一对应的插接于两个插槽321,当插块21与插槽321插接后,插块21的顶部与第一滑块32的顶部共平面;两个第一竖板1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两个竖槽11,两个竖槽11的底部均与第一滑槽31连通;第一竖板1上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第一滑块32做相向或者相背运动的驱动机构4;

S4、灌注混凝土浆液:对浇筑腔进行混凝土浇筑,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装置将盖板5安装到浇筑腔的顶部;第二固定装置包括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竖板1的顶部用于对盖板5进行固定的两组固定机构6;

S5、完成浇筑。

先使第二竖板2插接于竖槽11,然后向下移动第二竖板2使插块21插接于插槽321,接下来通过驱动机构4驱动两个第一滑块32相向移动,两个第一滑块32相向移动驱动两个第二竖板2相向移动,从而便可形成浇筑腔;然后将盖板5放至浇筑腔的顶部,接下来通过两组固定机构6对盖板5进行固定;综上,通过设置固定装置,便于对浇筑腔的顶部进行密封。

如图1和图2所示,步骤S3中,驱动机构4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一滑槽31内的第一丝杠41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丝杠41两端的左螺纹411和右螺纹412;两个第一滑块32分别螺纹连接于左螺纹411和右螺纹412;两个第一竖板1之间安装有用于驱动两个第一丝杠41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42。通过第一驱动组件42驱动两个第一丝杠41转动,第一丝杠41转动驱动两个第一滑块32移动,这样操作简单、方便。

第一驱动组件42包括两端可拆卸连接于两个第一竖板1的水平板42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水平板421顶部的水平轴422、固接于水平轴422一端的第一手轮423以及分别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水平轴422两端的两个蜗杆424;每个第一丝杠41靠近水平轴422的一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有蜗轮425,两个蜗轮425分别与两个蜗杆424啮合。通过转动第一手轮423转动水平轴422,水平轴422转动带动两个蜗杆424转动,两个蜗杆424转动驱动两个蜗轮425转动,两个蜗轮425转动带动两个第一丝杠41转动;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42,便于驱动两个第一丝杠41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水平板421靠近第一竖板1的一侧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二滑块426,两个第一竖板1上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12,两个第二滑块426分别沿水平板421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滑槽12;两个第一竖板1的相对远离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对第二滑块426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43。使两个第二滑块426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二滑槽12,然后根据保温墙的长度对两个第一竖板1进行移动,接下来通过移动蜗轮425和蜗杆424使蜗轮425和蜗杆424啮合,随后拧紧螺栓,然后通过固定组件43对第二滑块426进行固定,这样可使该装置适用于不同长度的保温墙。

每组固定组件43包括垂直固接于第一竖板1远离第一丝杠41一侧的支撑板431、螺纹连接于支撑板431的第二丝杠432、固接于第二丝杠432顶部的第二手轮433以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二丝杠432底部的第一抵接块434;第一抵接块434沿竖向滑移连接于第一竖板1远离第一丝杠41的一侧,第一抵接块434靠近第一竖板1的一侧固接有燕尾块4341,第一竖板1靠近第一抵接块434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供燕尾块4341沿竖向滑移的燕尾槽13。通过转动第二手轮433转动第二丝杠432,第二丝杠432转动驱动第一抵接块434向下移动,从而便可对第一滑块32进行固定;综上,通过设置固定组件43,便于对第一滑块32进行固定。

如图1和图4所示,步骤S4中,盖板5的底部固接有压块51,压块51的两端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竖板2的相对端,压块51的两侧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第二竖板2的相对内侧,结合图5,每组固定机构6包括固接于第一竖板1顶部的第三竖板61、沿竖向滑移连接于第三竖板61的第二抵接块62以及安装于第三竖板61的一侧用于使第二抵接块62复位的复位组件64;第一竖板1的顶部安装用于驱动第二抵接块62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63。当盖板5放好后,通过第二驱动组件63驱动第二抵接块62向下移动,从而便于对盖板5进行固定;当需要拆下盖板5时,此时第二抵接块62在第二驱动组件63和复位组件64的作用下复位,从而便于将盖板5拆下。

第二驱动组件63包括垂直固接于第三竖板61一侧的第四竖板631、螺纹连接于第四竖板631且水平设置的第三丝杠632、固接于第三丝杠632远离第二抵接块62一端的第三手轮633以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第三丝杠632靠近第二抵接块62一端的驱动块634;驱动块634沿第一竖板1的宽度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三竖板61的一侧,可通过在第三竖板61上开设燕尾槽以及在驱动块634上固接燕尾块使驱动块634滑移连接于第三竖板61;驱动块634和第二抵接块62的相对内侧分别设置有斜面635,两个斜面635相匹配。通过转动第三手轮633转动第三丝杠632,第三丝杠632转动驱动驱动块634向靠近第二抵接块62的方向移动,此时驱动块634在斜面635的作用下驱动第二抵接块62向下移动,这样操作简单、方便。

复位组件64包括分别固接于第二抵接块62两侧的两个滑套641、分别固接于第三竖板61靠近驱动块634一侧的两个固定架642、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架642内的两个竖杆643以及分别套接于两个竖杆643的两个弹簧644;两个滑套641分别沿竖向滑移连接于两个竖杆643;两个弹簧644的顶部分别固接于两个滑套641的底部,两个弹簧644的底部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架642的底部。第二抵接块62向下移动带动滑套641向下移动,滑套641向下移动对弹簧644进行抵压,此时弹簧644处于被压缩状态;当驱动块634向上移动时,此时滑套641在弹簧644的作用下驱动第二抵接块62复位;通过设置复位组件64,便于驱动第二抵接块62复位。

盖板5的顶部安装有连接耳7,连接耳7内沿盖板5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插杆71,第二抵接块62的底部开设有插孔621,插孔621对应插杆71设置,插杆71能够插接于插孔621;第二竖板2的一侧开设有观察口22,观察口22上通过螺栓安装有密封盖23。通过观察口22对浇筑腔内的混凝土进行观察,当混凝土还未完全干涸前,使插杆71插接于插孔621,然后使驱动块634离开第二抵接块62,此时在弹簧644的作用下便于驱动压块51与混凝土分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带通风装置的幕墙单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