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带

文档序号:1526242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2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提带 (Lifting belt ) 是由 王文丰 于 2019-08-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提带,包括:一基板,该基板包括二端缘及二侧缘,该二端缘分别形成于该基板的两端,且各该侧缘的二端分别连接该二端缘,该基板上开设一裁切部,该裁切部由该基板的其中一端缘的邻近位置延伸至该机板的另一端缘的邻近位置,该裁切部具有四乘载部,该基板的其中一端缘结合一握提部。(A carry strap, comprising: the base plate comprises two end edges and two side edges, the two end edges are formed at two ends of the base plate respectively, two ends of each side edg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wo end edges respectively, a cutt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base plate and extends from the adjacent position of one end edge of the base plate to the adjacent position of the other end edge of the machine plate, the cutt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four carrying parts, and one end edge of the base plate is combined with a holding part.)

提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提带。

背景技术

食品、饮料须采用容器盛装,特别是外带食品、饮料时,例如手摇饮料店使用的纸杯,便利商店的咖啡杯、便利商店的关东煮碗等。这些杯、碗等容器,需要盛装各种温度的食品、饮料,因此在盛装高温食品、饮料时,若业者能搭配提供一提带,供提起杯、碗、瓶等容器,将可以方便消费者提起携带,且减少消费者被烫伤机会。

此外,为配合政府限塑政策,需要一新创作来取代塑料袋、塑料网带等不环保的便携物。

再者,虽然纸袋已符合环保的要求,但纸袋仍有易破、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纸袋的替代品。

又,另一种***稳的在袋内,但纸盘成本极高,且储放不易,因此需要一纸盘的替代品。

最后,另一习用技术,如中国台湾地区申请第103126956号专利,虽可便利施用,但可能需要考虑在两侧用力夹挤的情况下,或使用者施加瞬间力量,可能会压迫到容器的盖子,造成跳盖的疑虑。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带,可供提起杯、碗、瓶等容器。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带,在尚未结合容器前,该提带可平面储放。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带,在提起杯、碗、瓶等容器时,具有夹持效果,能增加稳定。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带,在重复使用,且收纳时便于携带。

本公开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带,在提起杯、碗、瓶等容器时,减少跳盖问题。

为达到前述及其他创作目的,本公开运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有:

一种提带,包括:

一基板,该基板包括二端缘及二侧缘,该二端缘分别形成于该基板的两端,且各该侧缘的二端分别连接该二端缘,该基板上开设一裁切部,该裁切部由该基板的其中一端缘的邻近位置延伸至该基板的另一端缘的邻近位置,该裁切部具有四乘载部,该基板的其中一端缘结合一握提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提带具有一第一状态及一第二状态,在该第一状态时,该基板与该握提部成平面状,在该第二状态时,该握提部与该基板的另一端缘相互结合,使该基板与该握提部共同形成一环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在该第二状态时,该提带用以结合于一具有一扩径部的容器,且该四乘载部用以***结合于该扩径部的内侧。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具有四曲峰的曲线,且由该四曲峰构成该四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侧缘包括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四曲峰包括一第一组曲峰及一第二组曲峰,该第一组曲峰邻近该第一侧缘,该第二组曲峰邻近该第二侧缘,且该第一组曲峰指向该第一侧缘,该第二组曲峰指向该第二侧缘,且该第一组曲峰及该第二组曲峰系交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的两端各设有一导孔。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的两端各连接二基板预折线。

在一实施例中,该握提部具有一缩颈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侧缘包括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四乘载部能够两两一组,分别朝该第一侧缘及该第二侧缘向两侧拉开,使该裁切部形成一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该基板于非连接该握提部的该端缘延伸有一第一结合部,该握提部于非连接该基板之侧延伸有一第二结合部,在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结合,使该基板与该握提部共同形成一环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该握提部具有二延伸部,设置于该握提部与该基板之间,及设置于该握提部未与该基板连接之侧该第二结合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握提部具有二握提部预折线,设置于该握提部近该基板的一侧,及其对侧。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具有四突起的开口,该四突起构成该四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侧缘包括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四突起包括一第一组突起及一第二组突起,该第一组突起邻近该第一侧缘,该第二组突起邻近该第二侧缘。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突起垂直指向该第二侧缘,该第二组突起垂直指向该第一侧缘。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突起斜向指向该第二侧缘,该第二组突起斜向指向该第一侧缘。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突起及该第二组突起系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突起及该第二组突起系交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开口,于二端缘的邻近位置该开口之边缘具有该四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开口,该开口与该基板预折线的接点具有该四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具有四折顶之折线,且由该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侧缘包括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四折顶包括一第一组折顶及一第二组折顶,该第一组折顶邻近该第一侧缘,该第二组折顶邻近该第二侧缘,且该第一组折顶及该第二组折顶系交错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四折顶为不连续。

在一实施例中,该四折顶为连续。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由二各具有二折顶的折线共同构成,该二折线共同围绕出三开口,且由该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该些折顶的数量为四。

在一实施例中,该二侧缘包括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该四折顶包括一第一组折顶及一第二组折顶,该第一组折顶邻近该第一侧缘,该第二组折顶邻近该第二侧缘,且该第一组折顶及该第二组折顶系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该提带另包括一辅助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辅助乘载部数量为二的倍数。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具有六或八曲峰的曲线,且其中最外侧的四曲峰构成该四乘载部,中央的二或四曲峰构成该辅助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裁切部为一具有六或八折顶的折线,且其中最外侧的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中央的二或四折顶构成该辅助乘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四折顶的顶沿一虚拟斜线而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些折顶之顶沿一虚拟曲线而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具有该四乘载部的该裁切部数量为二,且该握提部数量为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3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的结合参考图。

图4A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的另一结合参考图。

图4B是本公开图5实施例的提带的结合参考图。

图5是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图6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8是本公开图6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9是本公开第4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图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第5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图11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13是本公开第6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图13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15是本公开第7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第8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第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图17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19是本公开第10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公开第11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公开第12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公开图22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24是本公开第13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公开图24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26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前视示意图。

图28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侧视示意图。

图29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俯视示意图。

图30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仰视示意图。

图31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32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第二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33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第二状态仰视示意图。

等共34图,其中包括图4A、图4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本公开的不同实施例,包括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为便于描述,各实施例间可能共享相同标号。

图1是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提带。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提带,可包括一基板1,该基板1可包括二端缘11及二侧缘12,该二端缘11可分别形成于该基板1的两端,且各该侧缘12的二端可分别连接该二端缘11。该基板1上可开设一裁切部13,该裁切部13可由该基板的其中一端缘11的邻近位置延伸至该基板1的另一端缘11的邻近位置。该裁切部13可具有四乘载部131。该基板1的其中一端缘11可结合一握提部2。

图2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使用参考图。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提带,其中,该二侧缘12包括一第一侧缘12A及一第二侧缘12B,该四乘载部131能够两两一组,分别朝该第一侧缘12A及该第二侧缘12B向两侧拉开,使该裁切部13形成一开口。该开口可用以套设容器9,再配合该四乘载部131,即能提起该容器9。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提带,可具有一第一状态及一第二状态。在该第一状态时,如图1,该基板1可与该握提部2成平面状。在该第二状态时,如图2,该握提部2可与该基板1的另一端缘11相互结合,使该基板1与该握提部2共同形成一环状结构。

图3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结合参考图。图4A是本公开图1实施例的提带另一结合参考图。请参阅图2、图3、图4A,在该第二状态时,该提带可用以结合于一具有一扩径部91的容器9,且该四乘载部131可用以***结合于该扩径部91的内侧。藉由该四乘载部131与该扩径部91的接触,本实施例的提带在使用者握住该握提部2向上提起时,使用者的力量将藉由该握提部2传导至该基板1,再藉由该四乘载部131的传导,将使用者的力量传导至该扩径部91,藉此,本实施例的提带将可用以提起该容器9。

简言之,实施例提带系供结合于容器9,该容器9具有一扩径部91,该四乘载部131抵接于该扩径部91的内侧。该扩径部91藉此定位于该四乘载部131,或该四乘载部131及该握提部2之间。

此外,由于使用者的力量是藉由该四乘载部131传导,本实施例可以减少习用技术的力量传导误差,减少跳盖的缺点。

本公开的提带可拥有不同实施方式,例如,该四乘载部131可由不同结构所构成。请再次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提带,其中该裁切部13可为一具有四曲峰的曲线,且可由该四曲峰构成该四乘载部131。

图5是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提带。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5,相较于图1,图5实施例绘示了图1实施例的细部结构及其可能的额外结构。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二侧缘12可包括一第一侧缘12A及一第二侧缘12B。构成该四乘载部131的该四曲峰,可包括一第一组曲峰131A及一第二组曲峰131B,该第一组曲峰131A可邻近该第一侧缘12A,该第二组曲峰131B可邻近该第二侧缘12B,且该第一组曲峰131A可指向该第一侧缘12A,该第二组曲峰131B可指向该第二侧缘12B,且该第一组曲峰131A及该第二组曲峰131B可交错设置。

为强固本实施例在第二状态时的强度,或避免该裁切部13的裂开,本实施例的提带在该裁切部13的两端可各设有一导孔132。藉由该导孔132,使用者的力量于该裁切部13的末端,可适当地沿该导孔132而360度地分散。纵使该力量分散无法均匀地360度分散,但藉由该导孔132的设置,本实施例仍可避免力量藉由该裁切部13末端直线延伸所发生的裂开缺点。

为维持本实施例在第二状态时能以较佳角度传递使用者的力量,或进一步减少习用技术跳盖的缺点,本实施例在该裁切部13的两端可各连接二基板预折线133。可同时参阅图2及图5,藉由该基板预折线133,本实施例可以让使用者折出一较佳角度,使该握提部2的力量,可以藉由该基板预折线133 所折出的角度,传导到该基板1。此外,藉由该基板预折线133,本实施例可以减少该握提部2压迫到该容器9,进而减少习用技术跳盖的缺点。

可参阅图5,为了让使用者的力量可以顺利的施力,减少该握提部2的变形,本实施例在该握提部2可具有一缩颈部21。

请续参阅图5,并同时参阅图2,为了使用者方便使用实施的提带,图5 实施例可以另设置有结合部。请参阅图5,该基板1可于非连接该握提部2 之该端缘11延伸有一第一结合部14,该握提部2可于非连接该基板1之侧延伸有一第二结合部24。因此,在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一结合部14可与该第二结合部24结合,使该基板1与该握提部2共同形成一环状结构,如图2 所示。所谓结合,可以是胶合,或采用卡合(未绘示),或其他方式。

此外,为了使用者能应用实施例提带于不同尺寸的容器9,或进一步减少跳盖的缺点,图5实施例该握提部2可具有二延伸部252,设置于该握提部2与该基板1之间,及设置于该握提部2与该延伸的该第二结合部24之间。藉由该二延伸部252,该握提部2可以延长尺寸,进而包覆不同尺寸的容器9。或,藉由该二延伸部252,该握提部2可以更不压迫容器9,如图4B。图4B 是本公开图5实施例的提带的结合参考图。

此外,若不进行延伸,仅仅是为了可以更不压迫容器9,实施例的提带,也可以于该握提部2设有二握提部预折线251,可设置于该握提部2近该基板1之侧,及其对侧。藉此,依旧可以形成如图4B的效果。

图6是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提带。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该裁切部 13可为一具有四突起的开口,该四突起可构成该四乘载部131。

请续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该二侧缘12可包括一第一侧缘12A及一第二侧缘12B,该四突起可包括一第一组突起131C及一第二组突起131D,该第一组突起131C邻近该第一侧缘12A,该第二组突起131D邻近该第二侧缘12B。图7是本公开图6实施例的提带使用参考图。图8是本公开图6实施例的提带使用参考图。

图9是本公开第4实施例的提带。图10是本公开图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图11是本公开图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

请比较图6及图9。图6实施例所述的提带,其中,该第一组突起131C 垂直指向该第二侧缘12B,该第二组突起131D垂直指向该第一侧缘12A。图9实施例所述的提带,其中,该第一组突起131C斜向指向该第二侧缘12B,该第二组突起131D斜向指向该第一侧缘12A。

在图6实施例中,第一组突起131C及第二组突起131D所构成的乘载部 131(未标示),可以起到乘载容器9的效果。如图7、图8所示,使用方式同样是将第一组突起131C及第二组突起131D结合于该扩径部91。

在图9实施例中,第一组突起131C及第二组突起131D所构成的乘载部 131(未标示),同样可以起到乘载容器9的效果。如图10所示,使用方式同样是将第一组突起131C及第二组突起131D结合于该扩径部91。

图6实施例与图9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图9实施例进一步改良了力学效果,因为在使用实施例的提带时,其力量分布是由基板1外侧朝内传导,因此再向上力量(提起时)的作用下,该基板1可能会呈现弯曲。因此,藉由斜向设置的第一组突起131C及第二组突起131D,配合更大的开口状的裁切部13,可以更配合容器9的圆弧。

在图6、图9实施例中,该第一组突起131C及该第二组突起131D系相对设置。所谓相对设置,及第一组突起131C及该第二组突起131D,是相对地指向对方。

此外,在其他可能变化中,该第一组突起131C及该第二组突起131D可交错设置。在此省略不画。

综上小结,本公开的提带的实施方式中,重点在于其四乘载部131的设置,其变化可为曲峰,如图1至图5实施例,或者,其变化可为突起,如图 6至图10实施例。

此外,裁切部13的变化可为一直线、曲线、长椭圆、椭圆或圆形开线、开缝或开口。以下续例示裁切部13为开口的实施例。

图11是本公开第5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该裁切部13为一开口,于二端缘11的邻近位置该开口的边缘具有该四乘载部131。其中,该裁切部13为一开口,该开口与该基板预折线133的接点设置有该四乘载部131。换句话说,藉由该该基板预折线133的设置,在弯折该基板预折线133时,基板1与该裁切部13会自然地形成该乘载部131,即可接触该容器9,进而提起该容器9。在本实施例中,虽会增加跳盖风险,但仍可达成提起容器的创作目的。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公开图11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13是本公开第6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所述的提带,其中该裁切部13为一具有四折顶的折线,且由该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131(未标示)。图14是本公开图13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请续参阅图13,其中,该二侧缘12包括一第一侧缘12A及一第二侧缘 12B,该四折顶包括一第一组折顶131E及一第二组折顶131F,该第一组折顶 131E邻近该第一侧缘12A,该第二组折顶131F邻近该第二侧缘12B,且该第一组折顶131E及该第二组折顶131F系交错设置。

如图13所示,其中该四折顶为不连续,即折顶间具有直线状的裁切部 13。

图15是本公开第7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其中该四折顶为连续,即折顶间不具有直线状的裁切部13,折顶间是连续弯折。

此外,各折顶可具有变化且不同的宽度。

图16是本公开第8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6,在本实施例中,其中该裁切部13可由二各具有二折顶的折线共同构成,该二折线共同围绕出三开口,且由该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131(未标示)。

请续参阅图16,其中,该二侧缘12包括一第一侧缘12A及一第二侧缘 12B,该四折顶包括一第一组折顶131E及一第二组折顶131F,该第一组折顶 131E邻近该第一侧缘12A,该第二组折顶131F邻近该第二侧缘12B,且该第一组折顶131E及该第二组折顶131F系相对设置。

以下续例示各种进一步的变化。

图17是本公开第9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增加了辅助乘载部134的设置。辅助乘载部134可以数量为1,或为2的倍数,即最少为1,较佳为2的倍数。

请参阅图17,在本实施例中,辅助乘载部134数量为4。换句话说,本实施例提带,其中该裁切部13为一具有八曲峰的曲线,且其中最外侧的四曲峰构成该四乘载部131,中央的四曲峰构成该辅助乘载部134。

当然上段实施例中,该裁切部13亦可为六曲峰的曲线。此时,其中最外侧的四曲峰构成该四乘载部131,中央的二曲峰构成该辅助乘载部134。此实施例未绘示。

图18是本公开图17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同样是因为力量的传导,最外侧该四乘载部131是提起容器9的重要力量传导结构,可是,为了能够更增加提起容器9的稳定度,本实施例增加的辅助乘载部134,可用以辅助稳定该容器9。或者,可以增加美观,展现如同皇冠一般的视觉效果。

图19是本公开第10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裁切部 13为一具有六或八折顶的折线,其中最外侧的四折顶构成该四乘载部131,中央的二或四折顶构成该辅助乘载部134。图19绘出八折顶。图20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

图21是本公开第11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提带,其中,该四折顶之顶沿一虚拟斜线而构成。

图22是本公开第12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提带,其中,该些折顶之顶沿一虚拟曲线C而构成。

图23是本公开图22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请同时参阅图21、图 22、图23,上述两段所描述的实施例,是为了表达,藉由斜线或非直线的折顶的顶的设计,实施例的提带在使用时,可以呈现弧线状的侧缘12。此外,因为力量是由基板1的外侧传达至内侧,所以藉由斜线或非直线的折顶的顶的设计,整体的力学可以传达得更均匀,使整个提带更服贴容器9的曲线。同时,此设计方式,也可以让乘载部131及辅助乘载部134的力量传导更均匀一致,而不会过度依赖乘载部131的力量输出。据此,该斜线或虚拟曲线 C较佳为实施例提带提起时的变形曲线。

图24是本公开第13实施例的提带的示意图。图25是本公开图24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请同时参阅图24、图25,在本实施例中,藉由双组裁切部13,实施例提带可以同时提起双容器9。

上段实施例可以有更多衍生变化,例如四组裁切部13,即可以提起四杯容器9。

为展现实施例提带的独立外观,以下特绘示无容器9的使用参考图。图26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立体示意图。图27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前视示意图。图28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侧视示意图。

图29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俯视示意图。图30是本公开图19 实施例的提带的仰视示意图。

藉由上述图式展现,实施例的提带展现出皇冠般的外型,就算单独使用也有独特的美感。

图31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使用参考图。本实施例增加的辅助乘载部134,可用以辅助稳定该容器9,还可以增加美观,展现如同皇冠一般的视觉效果。

图32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第二状态俯视示意图,图33是本公开图19实施例的提带的第二状态仰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握提部2与该基板1的另一端缘11相互结合,使该基板1与该握提部2共同形成一环状结构。同时,在该第二状态时,该握提部2与该基板1仍可以平整收折,减少存放空间。

符号说明

1:基板

11:端缘

12:侧缘

12A:第一侧缘

12B:第二侧缘

13:裁切部

131:乘载部

131A:第一组曲峰

131B:第二组曲峰

131C:第一组突起

131D:第二组突起

131E:第一组折顶

131F:第二组折顶

132:导孔

133:基板预折线

134:辅助乘载部

14:第一结合部

24:第二结合部

251:握提部预折线

252:延伸部

2:握提部

21:缩颈部

9:容器

91:扩径部

C:虚拟曲线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分拆式油漆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