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及镜系统

文档序号:1580283 发布日期:2020-01-31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镜及镜系统 (Mirror and mirror system ) 是由 高冈龙也 松崎大树 儿岛贤三郎 于 2018-07-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具有光透射性的透光部不易醒目、能够确保透光部的作为镜面的功能的镜。有关本发明的镜(1)具备玻璃基材(2)、反射膜(3)、保护膜(4)和透光部(5)。透光部(5)具有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上沿着厚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贯通孔(5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1)各自的第1开口(511)。并且,多个第1开口(511)的沿着反射膜(3)的表面(31)的一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L1)分别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kinds of mirrors that make a light-transmitting portion having light transmittance less noticeable and can ensure a function as a mirror surface of the light-transmitting portion, wherein the mirror (1) is provided with a glass substrate (2), a reflective film (3), a protective film (4), and a light-transmitting portion (5), the light-transmitting portion (5) has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51) formed in the reflective film (3) and the protective film (4)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a 1 st opening (511) of each of the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51) is formed in the surface (31) of the reflective film (3), and the width dimension (L1) of each of the plurality of 1 st openings (511) in the direction along the surface (31) of the reflective film (3) is set in the range of 0.01[ mm ] to 1[ mm ].)

镜及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镜及镜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能够使光从背面侧透射的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镜在主视时的一部分具有透孔部。在镜的背面侧配置有发光元件,如果发光元件点亮,则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经过透孔部而照亮镜的前方。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镜通过具备透光部而使镜的一部分拥有光透射性。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镜中,有透光部不作为镜面发挥功能的问题。即,在点亮部灭掉的情况下,由于向镜的表面侧入射的光在透光部不反射,所以透光部不作为镜面发挥功能,例如不能在化妆时等使用。进而,在点亮部灭掉的情况下,还有透光部看起来较黑而观感较差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336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具有光透射性的透光部不易醒目、能够确保透光部的作为镜面的功能的镜及镜系统。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镜的特征在于,具备:玻璃基材;反射膜,设置于上述玻璃基材的背面;保护膜,设置于上述反射膜的背面;以及1个以上的透光部,在上述反射膜的表面侧与上述保护膜的背面侧之间形成供光穿过的路径。上述1个以上的透光部具有在上述反射膜及上述保护膜沿着厚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贯通孔。在上述反射膜的表面形成有上述多个贯通孔各自的开口。上述多个开口的沿着上述反射膜的表面的一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分别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镜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镜;以及受光部,在上述保护膜的背面侧对置于上述第2开口而设置;上述受光部接收入射到上述第1开口并从上述第2开***出的光。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镜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镜;以及发光部,在上述保护膜的背面侧对置于上述第2开口而设置;上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向上述第2开口入射并从上述第1开***出。

附图说明

图1A是有关实施方式1的镜的主视图。图1B是镜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同上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同上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3B是表示同上的镜的透光部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4A是表示同上的第1变形例的镜的透光部的主视图。图4B是表示同上的第1变形例的另一透光部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同上的第2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6A是表示同上的第3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6B是表示同上的第3变形例的另一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6C是表示同上的第5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7A是表示同上的第4变形例的镜的透光部的主视图。图7B是表示同上的第4变形例的另一透光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同上的第6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同上的第7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0A是有关实施方式2的镜的主视图。图10B是镜的侧视图。

图11A是表示同上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同上的第8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同上的比较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同上的镜的另一侧视图。

图14A是表示同上的第9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4B是表示同上的第10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5A是表示同上的镜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15B是表示同上的镜的透光部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同上的第12变形例的镜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一般性地涉及镜及镜系统。更详细地讲,涉及具备玻璃基材、反射膜、保护膜的镜及镜系统。

(实施方式1)

图1A、图1B、图2表示实施方式1的镜1的结构。以下,表面侧是指光在镜1上反射而能看到虚像的一侧,背面侧是指作为其相反侧的看不到虚像的一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图1A中就规定了左右、上下的各方向。

镜1具备玻璃基材2、反射膜3和保护膜4作为主结构。

玻璃基材2由使光透射的规定厚度的玻璃板构成。玻璃基材2的主视时的形状及展幅决定镜1的主视时的形状及展幅。玻璃基材2的表面21及背面22是平面。

玻璃基材2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定。此外,玻璃基材2的厚度优选的是一定,但玻璃基材2的厚度也可以不是一定。此外,玻璃基材2的表面21及背面22的各平面度优选的是尽可能高,但各平面度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值或范围。此外,也可以在玻璃基材2的表面21或背面22的主视时的一部分存在平面度比其他部分低的部分。此外,玻璃基材2的组成没有被特别限定。此外,玻璃基材2的表面21或背面22也可以是曲面。

反射膜3设置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反射膜3的表面31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相接。作为反射膜3,优选使用由直接设置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的银膜和设置于银膜的背面的铜膜构成的膜。反射膜3优选的是遍及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的整面设置,但也可以并不一定遍及整面设置。此外,反射膜3的材质并不限定于银或铜,可以适当利用以其他金属为代表的周知的作为反射膜的材质。此外,反射膜3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定。

保护膜4设置于反射膜3的背面32,保护膜4的表面41与反射膜3的背面32相接。作为保护膜4,优选使用由树脂构成的膜。保护膜4优选的是遍及反射膜3的背面32的整面设置,但也可以并不一定遍及整面设置。此外,保护膜4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树脂,可以适当利用周知的作为保护膜的材质。此外,保护膜4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定。保护膜4的背面42露出于镜1的背面侧。

如上述那样,镜1将玻璃基材2、反射膜3及保护膜4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形成。

在图1A中,镜1在主视时呈矩形状,在主视时的左下角设有透光部5。透光部5具备形成于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多个(许多)微细的透光用的贯通孔51。透光用的贯通孔51由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除去后的所谓银去除部形成。银去除部是不存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空洞,沿着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厚度方向形成。另外,以下将透光用的贯通孔简称为贯通孔。

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1形成为以镜1的厚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圆形的第1开口51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形成有圆形的第2开口512。即,贯通孔51在镜1的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备圆形的第1开口511及第2开口512,第1开口511被玻璃基材2的背面22封堵,第2开口512在镜1的背面侧开放。

贯通孔51是圆柱状,第1开口511的直径等于贯通孔51的直径。并且,第1开口511的直径相当于第1开口511的宽度尺寸L1。宽度尺寸L1是沿着反射膜3的表面31的一方向(这里是第1开口511的直径的方向)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尺寸L1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

这样的贯通孔5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侧与保护膜4的背面42侧之间形成了供光穿过的路径(光路径)。并且,玻璃基材2具有透光性,在从镜1的表面侧入射到透光部5中的光经过玻璃基材2及贯通孔51向镜1的背面侧射出。此外,从镜1的背面侧入射到透光部5的光经过贯通孔51及玻璃基材2向镜1的表面侧射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光部5的背面侧配置有点亮部6(参照图1B)。点亮部6具备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能够切换点亮及灭掉。在点亮部6点亮时,穿过了透光部5的可视光可从镜1的表面侧看到,能够由使用者作为照明或某种显示而识别。例如,在作为点亮部6而使用通过LED的发光向镜1的表面侧照射可视光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透光部5作为发光面发挥功能。此外,在作为点亮部6而使用通过分段LED的发光来显示消息、当前时刻等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透光部5作为将消息、当前时刻等浮现的显示面而发挥功能。

在图1A中,多个贯通孔51被配置为矩形状,透光部5形成为矩形状。并且,图3A是表示包括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透光部5的一部分区域50(参照图3A)的主视图。在图3A及图3B中,多个贯通孔51以格子状规则性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规定数量的贯通孔51构成1个列,多个列在上下方向上排列。

即,多个贯通孔51的第1开口511(多个第1开口51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配置为矩形状。并且,第1开口511的直径(第1开口511的宽度尺寸L1)被设定为0.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内。

进而,多个第1开口511分别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以与相邻的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为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方式配置。即,多个第1开口511中的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表面31中的第1开口511的密度由离开距离W决定。

并且,当点亮部6点亮时,从点亮部6发出并入射到贯通孔51的第2开口512的光经过贯通孔51的内部而从第1开口511射出到贯通孔51外,经过玻璃基材2从镜1的表面侧射出。此时,从1个第1开口511射出的光量比较少。但是,透光部5具备许多第1开口511,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即,反射膜3的表面31中的第1开口511的密度被设定为,经过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11)的光成为足以能够被使用者识别的程度的光量及亮度。因而,当点亮部6点亮时,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从透光部5射出的光成为存在于镜1的表面侧的使用者足以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光量及亮度。

此外,当点亮部6灭掉时,点亮部6的光不会从第1开口511射出。并且,贯通孔51的第1开口511的直径(宽度尺寸L1)被设定为从使用者观察时第1开口511不易变得醒目的值。具体而言,第1开口511的直径被设定为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因而,不射出光的第1开口511以难以被存在于镜1的表面侧的使用者识别的程度,在反射膜3的表面31成为微小的点。结果,当点亮部6灭掉时,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1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不会变得醒目,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成为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

如上述那样,镜1在主视时的一部分设有透光部5。透光部5在主视时具备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除去的多个贯通孔51(多个银去除部),多个贯通孔51被离散地配置。结果,透光部5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并且当点亮部6灭掉时不易变得醒目,具有较高的隠蔽性。即,镜1不易使具有光透射性的透光部5变得醒目,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

具体而言,在镜1的主视中,在贯通孔51以外的区域中残留有反射膜3,所以透光部5作为能够实现与周围的区域相比也别扭感较少的自然的镜面的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因而,与用比较大的1个贯通孔(比较大的1个银去除部)形成透光部的以往技术、以及由使一部分的光反射并使其余的光透射的半透半反镜膜构成透光部的以往技术相比,镜1能够提高设计性。

此外,对于在化妆时等使用的镜要求作为镜的较高的品质,所以必须抑制由透光部5带来的镜品质的劣化。本实施方式的镜1中由于透光部5作为自然的镜面发挥功能,所以在具备透光部5的同时,能够抑制作为镜的主要的品质(虚像的色调、明亮度、形状等)的下降。特别是,具有多个贯通孔51的透光部5与由半透半反镜膜构成透光部的以往技术相比,虚像的色调较好。进而,在镜1中,由于仅在主视时的一部分处形成有透光部5,所以在化妆时能够利用透光部5以外的部分。

此外,在将透光部5用多个贯通孔51构成的情况下,透光部5的制作比较容易,能够以低成本在任意的部位形成透光部5。另一方面,如果将主视时的一部分做成半透半反镜膜,则制作工序变得非常复杂,导致成本上升。结果,通常在使用半透半反镜膜的情况下,在镜的主视时的整面形成半透半反镜膜。

此外,由于仅通过对具备玻璃基材2、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周知的镜实施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除去处理,就形成任意形状的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的透光部5,所以能够实现镜1的低成本化及通用化。另外,透光部5的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的透光率(平均透光率)由表面31的透光部5中的第1开口511的总面积与第1开口511以外的面积的比率决定。

此外,由于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所以能够在确保透光部5的隠蔽性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穿过透光部5的光的总光量。

另外,穿过透光部5的光的总光量由第1开口511的宽度尺寸L1与离开距离W的组合规定。通常,随着宽度尺寸L1及离开距离W接近于可视光的波长,几何光学(光线)性的特性变弱,散射性(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变强。因而,如果宽度尺寸L1及离开距离W变得过小,则透光部5容易如散射面那样变白。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宽度尺寸L1的下限值设定为0.01[mm],以使得不易受到散射的影响。具体而言,由于可视光的波长的上限是1[μm]左右,所以将作为1[μm]的10倍的0.01[mm]设为宽度尺寸L1的下限值。

另外,宽度尺寸L1及离开距离W的各值(宽度尺寸L1与离开距离W的组合)优选被设定为,使透光部5的透光率成为5~50[%](透光部5的反射率为50~95[%])。

此外,也可以将检测规定的对象的传感器或接收光信号的接收装置代替点亮部6而配置在透光部5的背面侧。传感器是运动传感器或人感传感器等。运动传感器向镜1的表面侧照射光(红外线或可视光等),接收其反射光,检测存在于镜1的表面侧的使用者的运动。人感传感器接收红外线,检测存在于镜1的表面侧的使用者。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切换点亮部6的点亮、灭掉。此外,接收装置从遥控器等接收用来控制对象设备的光信号(红外线或可视光等)。

在此情况下,穿过透光部5的光为足够使运动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及接收装置分别发挥功能的光量。此外,与上述同样,透光部5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不醒目,所以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部的功能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即,镜1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光透射性,并且使透光部5不易醒目而确保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

接着,图4A、图4B分别表示与透光部5上的第1开口511(贯通孔51)的配置有关的第1变形例。在图4A中,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规定数量的第1开口511(贯通孔51)构成1个列,多个列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列中,第1开口511(贯通孔51)以交错状规则地配置。在图4B中,多个第1开口511(贯通孔51)被不规则地配置。

此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多个第1开口51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中以呈字符、记号或图形等规定形状的方式配置。例如,字符是罗马字母、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或数字等。记号是各种图标、索引、符号或直方图等。图形是圆形、三角形或四边形等。结果,在点亮部6点亮的情况下,从透光部5射出的光呈现字符、记号及图形中的某一个。因而,镜1即使不具备遮光标牌,也仅通过使点亮部6点亮就能够在镜1的表面上分别显示字符、记号及图形,能够将通知、指示及报告等消息分别向使用者传达。此外,由于能够使透光部5的面积更小,所以透光部5变得更不醒目,透光部5的隠蔽性提高。

此外,作为第3变形例,透光部5具备的多个第1开口511也可以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外形线)配置。

例如,如图6A所示,透光部5具备的多个第1开口511由2个以上的外侧开口511a和2个以上的内侧开口511b构成。外侧开口511a沿着字符、记号或图形等规定形状的轮廓(外形线)排列配置。内侧开口511b配置在由外侧开口511a形成的轮廓的内部。

并且,外侧开口511a分别优选的是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以与相邻的第1开口511a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中的方式配置。即,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a的离开距离W被设定为0.01[mm]以上且5[mm]以下。在此情况下,外侧开口511a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配置,规定形状的轮廓变得明确,发光的透光部5的设计性提高。此外,外侧开口511a沿着轮廓配置,所以即使离开距离W是5[mm],人也容易想象出规定形状。

进而,内侧开口511b分别优选的是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以与相邻的第1开口511b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的方式配置。即,相邻的2个内侧开口511b的离开距离W被设定为0.01[mm]以上且2[mm]以下。

此外,如图6B所示,透光部5具备的多个第1开口511也可以仅沿着显示的规定形状的轮廓(外形线)配置。在此情况下,第1开口511分别优选的是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以与相邻的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中的方式配置。并且,透光部5具备的全部的第1开口511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配置,规定形状的轮廓变得明确,发光的透光部5的设计性提高,并且透光部5变得更不醒目,透光部5的隠蔽性提高。

此外,图7A、图7B分别表示与透光部5具备的透光用的贯通孔(第1开口)的形状有关的第4变形例。

图7A的透光部5具备多个透光用的贯通孔52。贯通孔52形成为以镜1的厚度方向为轴向的椭圆柱状,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椭圆形的第1开口52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也形成有椭圆形的第2开口。贯通孔52是椭圆柱状,第1开口521的短径等于贯通孔52的短径。并且,第1开口521的短径相当于第1开口521的宽度尺寸L1,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进而,相邻的2个第1开口52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

另外,在图7A中,多个贯通孔52规则地配置为格子状。但是,多个贯通孔52的配置形态只要上述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也可以以交错状配置或不规则地配置,并不限定于特定的配置形态。

图7B的透光部5具备多个直线形状的透光用的贯通孔53。贯通孔53形成为矩形体的形状,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矩形的第1开口53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也形成有矩形的第2开口。贯通孔53是矩形体的形状,第1开口531的较短方向的尺寸等于贯通孔53的较短方向的尺寸。并且,第1开口531的较短方向的尺寸相当于第1开口531的宽度尺寸L1,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进而,相邻的2个第1开口53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

另外,在图7B中,多个贯通孔53在左右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而规则地配置。但是,多个贯通孔53的配置形态只要上述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也可以不规则地配置,并不限定于特定的配置形态。

此外,第1开口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以外的形状。即,第1开口只要宽度尺寸L1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就可以,第1开口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

此外,作为第5变形例,透光部5也可以具备形状相互不同的多个第1开口。例如,如图6C所示,透光部5也可以在显示的规定形状的内侧形成圆形的第1开口511,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外形线)形成线状(直线状或曲线状)的第1开口541。在此情况下,规定形状的轮廓变得更明确,发光的透光部5的设计性进一步提高。

接着,图8表示关于透光部5的构造的第6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透光用的贯通孔51的内部是空洞,由于反射膜3的端面(边缘)在贯通孔51的侧面露出,所以有可能在反射膜3的端面发生锈等而成为腐蚀的原因。所以,优选的是如图8所示,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侧还形成透光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保护膜9,在贯通孔51的内部形成保护膜9。在此情况下,在贯通孔51中填充着透光性的保护膜9,能够将贯通孔51的内部的空洞消除而将空气排出。因而,反射膜3的端面被保护膜9覆盖,所以能抑制腐蚀的发生。另外,透光性的保护膜9对于其他的变形例也能够应用。

此外,在图9所示的第7变形例中,镜1具备多个透光部5。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透光率可以根据第1开口的形状(透光用的贯通孔的形状)、宽度尺寸L1、离开距离W等而单独地设定。即,根据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目的,单独地设定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透光率。

例如,对于作为向镜1的表面侧发出可视光的发光面或显示面的透光部5、作为由传感器发送或接收的光穿过的发送面或接收面的透光部5、作为从遥控器入射红外线等的光信号的受光面的透光部5等,可以按照每个透光部5分别设定适合于透光部5的各用途的透射率。

此外,也可以根据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目的而单独地设定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配光特性。

作为在镜1形成贯通孔51、52、53等的透光用的贯通孔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在向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制造工序中在成为贯通孔51、52、53的部分处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方法。作为这样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当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时对成为贯通孔51、52、53的部分施以掩蔽以使得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掩蔽法。在采用掩蔽法的情况下,容易使面向贯通孔51、52、53的玻璃基材2的背面22成为没有粗糙的平坦面。在这样采用在成为贯通孔51、52、53的部分处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方法的情况下,在形成镜1的工序之中包括形成贯通孔51、52、53的工序。

此外,也可以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之后,通过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蚀刻加工或机械加工(基于切削刃或磨削刃等的加工)等来形成透光用的贯通孔51、52、53。在该方法中,由于能够通过对市面销售的镜施以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蚀刻加工或机械加工等来形成透光用的贯通孔51、52、53,所以能够抑制镜1的制造成本。

此外,也可以对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组合变形例1~7中的某2个以上的变形例。

如以上这样,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形态的镜1具备玻璃基材2、反射膜3、保护膜4和1个以上的透光部5。反射膜3设置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保护膜4设置于反射膜3的背面32。透光部5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侧与保护膜4的背面42侧之间形成供光穿过的路径。1个以上的透光部5具有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上沿着厚度方向形成的多个贯通孔51、52、53。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1、52、53各自的第1开口511、521、531(开口)。并且,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的沿着反射膜3的表面31的一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L1分别被设定为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的镜1在主视时的一部分设有透光部5。透光部5具备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除去的多个贯通孔51、52、53(多个银去除部),多个贯通孔51、52、53(第1开口511、521、531、541)离散地配置。结果,透光部5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并且不易醒目,具有较高的隠蔽性。即,镜1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光透射性,并且使透光部5不易变得醒目而确保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2形态的镜1中,在第1形态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中的至少1个第1开口511是圆形状,宽度尺寸L1是第1开口511的直径。

上述的镜1中,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1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不易变得醒目,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3形态的镜1中,在第1或第2形态的任1个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中的至少1个第1开口521是椭圆形状,宽度尺寸L1是第1开口521的短径。

上述的镜1中,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2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不易变得醒目,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4形态的镜1中,在第1至第3形态的任1个中,优选的是,多个开口中的至少1个第1开口531、541是线形状,宽度尺寸L1是第1开口531、541的线宽。

上述的镜1中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31、54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不易变得醒目,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5形态的镜1中,在第1至第4形态的任1个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54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被配置为,呈表示1个以上的字符、记号、图形中的某一种的规定形状。

上述的镜1即使不具备遮光标牌,也能够在镜1的表面显示字符、记号、图形,能够将通知、指示、报告等消息向使用者传达。此外,由于能够使透光部5的面积更小,所以透光部5更不会醒目,透光部5的隠蔽性提高。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6形态的镜1中,在第1至第5形态的任1个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541中的相邻的2个第1开口的离开距离W被设定为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的镜1能够在确保透光部5的隠蔽性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穿过透光部5的光的总光量。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7形态的镜1中,在第5形态中,优选的是,多个开口由2个以上的外侧开口511a和2个以上的内侧开口511b构成。2个以上的外侧开口511a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排列配置,2个以上的内侧开口511b配置在轮廓的内部。2个以上的外侧开口511a中的相邻的2个外侧开口511a的离开距离被设定在0.01[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此外,2个以上的内侧开口511b中的相邻的2个内侧开口511b的离开距离被设定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的镜1中,表示字符、记号、图形中的某一种的规定形状的轮廓变得明确,发光的透光部5的设计性提高。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8形态的镜1中,在第5形态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沿着规定形状的轮廓排列配置。并且,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中的相邻的2个第1开口的离开距离被设定在0.01[m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

上述的镜1中表示字符、记号、图形中的某一种的规定形状的轮廓变得明确,发光的透光部5的设计性提高,并且透光部5变得更不醒目,透光部5的隠蔽性提高。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9形态的镜1中,在第1至第8形态的任1个中,优选的是,1个以上的透光部是多个透光部5。在此情况下,多个透光部5形成为透光率相互不同。

上述的镜1可以根据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目的单独地设定多个透光部5各自的透光率。

(实施方式2)

图10A、图10B、图11A表示实施方式2的镜1A及具备镜1A的镜系统10的各结构。以下,表面侧是指光在镜1A上反射而能看到虚像的一侧,背面侧是指作为其相反侧的看不到虚像的一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在图10A中规定左右、上下的各方向。

镜1A具备玻璃基材2、反射膜3和保护膜4作为主结构。

玻璃基材2由使光透射的规定厚度的玻璃板构成。玻璃基材2的主视时的形状及展幅决定镜1A的主视时的形状及展幅。玻璃基材2的表面21及背面22是平面。

玻璃基材2的厚度没有被特别限定。此外,优选的是玻璃基材2的厚度为一定,但玻璃基材2的厚度也可以并不一定是一定。此外,玻璃基材2的表面21及背面22的各平面度优选的是尽可能高,但各平面度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值或范围。此外,也可以在玻璃基材2的表面21或背面22的主视时的一部分存在平面度比其他部分低的部分。此外,玻璃基材2的组成没有被特别限定。此外,玻璃基材2的表面21或背面22也可以是曲面。

反射膜3设置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反射膜3的表面31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相接。作为反射膜3,适当地使用由直接设置于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的银膜和设置于银膜的背面的铜膜构成的膜。反射膜3优选的是遍及玻璃基材2的背面22的整面而设置,但也可以并不一定遍及整面而设置。此外,反射膜3的材质并不限定于银或铜,可以适当利用以其他金属为代表的周知的作为反射膜的材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膜3的膜厚是10[μm]左右,但具体的值没有被特别限定。

保护膜4设置于反射膜3的背面32,保护膜4的表面41与反射膜3的背面32相接。作为保护膜4,适当地使用由树脂构成的膜。保护膜4优选的是遍及反射膜3的背面32的整面而设置,但也可以并不一定遍及整面而设置。此外,保护膜4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树脂,可以适当利用周知的作为保护膜的材质。此外,保护膜4的背面42在镜1A的背面侧露出。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膜4的膜厚是几十~100[μm]左右,但具体的值没有被特别限定。

如上述那样,镜1A将玻璃基材2、反射膜3及保护膜4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而形成。

在图10A中,镜1A在主视时呈矩形状,在主视时的左下角设有透光部5。如图11A所示,透光部5具备形成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上的1个透光用的贯通孔51A。透光用的贯通孔51A由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除去的所谓银去除部形成。银去除部是不存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空洞,沿着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厚度方向形成。另外,以下将透光用的贯通孔简称为贯通孔。

这样的贯通孔51A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侧与保护膜4的背面42侧之间形成了供光穿过的路径(光路径)。并且,玻璃基材2具有透光性,从镜1A的表面侧入射到透光部5中的光经过玻璃基材2及贯通孔51A向镜1A的背面侧射出。此外,从镜1A的背面侧入射到透光部5的光经过贯通孔51A及玻璃基材2向镜1A的表面侧射出。

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1A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圆形的第1开口51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形成有圆形的第2开口512。即,贯通孔51A在镜1A的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备圆形的第1开口511及第2开口512,第1开口511被玻璃基材2的背面22封堵,第2开口512在镜1A的背面侧开放。

第1开口511和第2开口512以在镜1A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轴经过中心的方式分别形成为同轴的圆形状。并且,第2开口512的直径比第1开口511的直径大。即,在主视时,以第2开口512的周缘将第1开口511的周缘的外侧包围的方式,第1开口511和第2开口512被形成为同心圆状,第2开口512的面积变得比第1开口511的面积大。

具体而言,贯通孔51A具备形成于反射膜3的第1空间61和形成于保护膜4的第2空间62。第1空间61是将反射膜3的表面31与背面32之间贯通的圆柱体形状,第1空间61的一端为第1开口511。第2空间62是将保护膜4的表面41与背面42之间贯通的圆柱体形状,第2空间62的一端为第2开口512。并且,第2空间62的直径比第1空间61的直径大,在反射膜3与保护膜4的边界形成有台阶部513,贯通孔51A的直径在反射膜3与保护膜4的边界处阶段性地变化。换言之,贯通孔51A如果从第1开口511接近于第2开口512,则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镜1A的面方向的截面积)在台阶部513阶段性地变大。在此情况下,由于台阶部513位于反射膜3与保护膜4的边界,所以反射膜3的背面32在贯通孔51A内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光部5的背面侧配置有受光部7。在此情况下,镜系统10具备镜1A和受光部7。

受光部7设置于人感传感器或接收装置等,作为从镜1A的前方(镜1A的表面侧)发出的光而接受红外光。例如,在焦电型的人感传感器中,受光部7具备焦电元件,受光部7接受从存在于镜1A的前方(镜1A的表面侧)的使用者放射的红外光。并且,焦电型的人感传感器基于由受光部7接受的红外光,检测使用者的存在及移动。此外,在接收装置中,受光部7接受从处于镜1A的前方(镜1A的表面侧)的遥控器(发送装置)发送的红外光。并且,接收装置基于由受光部7接受的红外光,对来自遥控器的发送信号进行解调。即,受光部7接受从镜1A的表面侧穿过了透光部5的红外光。另外,受光部7也可以设置于人感传感器、接收装置以外的设备,进而接受的光也可以是红外光以外的光。

这里,如果设光的行进方向相对于反射膜3的表面31的法线的角度即行进角为θ(参照图11A),则受光部7的检测角由能够穿过透光部5(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决定。因而,为了使受光部7的检测角变宽,使能够穿过透光部5(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变宽是有效的。另外,行进角θ取0[°]以上、90[°]以下的范围内的值。此外,受光部7的检测角相当于具备受光部7的人感传感器、接收装置等的检测角。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1A中,如果从第1开口511接近于第2开口512,则贯通孔51A的截面积阶段性地变大。结果,能够使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变宽。

以下,对由贯通孔51A带来的作用效果详细叙述。

首先,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镜100的一部分,镜100具备贯通孔200。贯通孔200形成为以镜100的厚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圆形的第1开口20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形成有圆形的第2开口202。即,贯通孔200在镜10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备圆形的第1开口201及第2开口202,第1开口201被玻璃基材2的背面22封堵,第2开口202在镜100的背面侧开放。并且,第1开口201的直径与第2开口202的直径相等,第1开口201与第2开口202之间为圆柱体形状的空间。

进而,在镜100的背面侧,与第2开口202对置而配置有受光部7。

并且,在光的行进角θ比0[°]大的情况下,如果从镜1A的表面侧沿着该行进角θ的方向观察第1开口201,则有从第1开口201到镜1A的背面侧的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被贯通孔200的侧面的保护膜4(保护膜4的端面)遮挡的情况。即,在光的行进角θ比0[°]大的情况下,从第1开口201入射到贯通孔200中的光的至少一部分有可能照在贯通孔200的侧面的保护膜4上而被遮光。行进角θ越大,该光的遮光程度越增大。在这样的贯通孔200中,能够穿过贯通孔200的光的行进角θ的最大值为最大行进角θm2。即,能够穿过贯通孔200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被贯通孔200的侧面的保护膜4限制,结果,受光部7的检测角也被限制。此外,保护膜4的厚度相对于第1开口201的直径的比率越大,则保护膜4的光的遮光程度越增大,最大行进角θm2越小。

这里,设第1开口201的直径(贯通孔200的直径)为Db,设反射膜3的膜厚与保护膜4的膜厚之和(膜厚尺寸)为Hb。并且,在从镜1A的表面侧沿着行进角θ1的方向观察第1开口201的情况下,如果第1开口201的一半的区域被保护膜4遮挡,则Db=2Hb×tan(θ1)成立。并且,在第1开口201的直径Db较小而为Db≤5.5×Hb的情况下,最大行进角θm2为70[°]以下,受光部7的检测角变得比较窄。即,在膜厚尺寸Hb是一定的情况下,第1开口201的直径Db越小,受光部7的检测角越窄。

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如果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1A从第1开口511接近于第2开口512,则截面积在台阶部513阶段性地变大。即,在贯通孔51A内,保护膜4的端面比反射膜3的端面靠外侧,从第1开口511难以看到保护膜4的端面。因而,在贯通孔51A中,在入射到贯通孔51A中的光的行进角θ大的情况下,也不易被保护膜4遮光,作为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最大值的最大行进角θm1变得比贯通孔200的最大行进角θm2大。结果,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变得比能够穿过贯通孔200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宽,受光部7的检测角也变宽。

如果设第1开口511的直径为Da,设反射膜3的膜厚与保护膜4的膜压之和(膜厚尺寸)为Ha,则在第1开口511的直径Da较小而为Da≤5.5×Ha的情况下,贯通孔51A的上述结构变得特别有效。

此外,最大行进角θm1优选的是被设定为60[°]左右。具体而言,如果将第1开口511的半径与第2开口512的半径的差Ra设为1.7×Ha以上,则能够将最大行进角θm1设定为60[°]左右。

此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透光部5的背面侧配置发光部8。在此情况下,镜系统10具备镜1A和发光部8。

发光部8具备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能够切换发光元件发出可视光的点亮状态和发光元件灭掉的灭掉状态。当发光部8点亮时,穿过了透光部5(贯通孔51A)的可视光能从镜1A的表面侧看到,使用者能够识别为某种显示或照明。例如,在作为发光部8而使用通过分段LED的发光来显示消息、当前时刻等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透光部5作为将消息、当前时刻等浮现的显示面发挥功能。此外,在作为发光部8而使用通过LED的发光将可视光向镜1A的表面侧照射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透光部5作为发光面发挥功能。另外,发光部8也可以是显示装置、照明装置以外的装置。

在此情况下,发光部8的视野角由能够穿过透光部5(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决定。因而,为了使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宽,使能够穿过透光部5(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的范围变宽是有效的。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51A中,如果从第1开口511向第2开口512接近,则贯通孔51A的截面积阶段性地变大。因而,与上述的受光部7同样,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变得比穿过贯通孔200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宽,发光部8的视野角也变宽。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镜1A中,能够使能够穿过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上沿厚度方向形成的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与比较例相比变宽。结果,在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宽。

此外,镜系统10也可以在透光部5的背面侧配置具备受光部7及发光部8双方的反射型的人感传感器。在此情况下,发光部8发出的红外光经过第1开口511被向镜1A的前方照射,照在存在于镜1A的前方的使用者上而反射的红外光经过第1开口511而被受光部7接受。反射型的人感传感器基于由受光部7接受的红外光检测使用者的存在。在该结构中,也能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透光部5具备的贯通孔51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个,透光部5也可以具备2个以上的透光用的贯通孔51A。

接着,图11B表示关于透光部5的贯通孔51A的第8变形例。

图11B的贯通孔51A具备第1空间61A和第2空间62A。第1空间61A被形成为从反射膜3的表面31达到保护膜4的内部的圆柱体形状,第1空间61A的一端成为第1开口511。第1空间61A的另一端进入到保护膜4内,位于比保护膜4的表面41靠近背面42的位置。第2空间62A被形成为将进入到保护膜4内的第1空间61A的另一端与保护膜4的背面42之间贯通的圆柱体形状,第2空间62A的一端成为第2开口512。第2空间62A的另一端与第1空间61A的另一端连接。

并且,作为第1空间61A与第2空间62A的边界的台阶部513位于比保护膜4的背面42靠近表面41的部位,构成第2空间62A的底面的保护膜4被形成为能够将反射膜3的背面32保护的程度的膜厚。即,在第8变形例中,在第2空间62A的底面设有保护膜4,反射膜3的背面32不在贯通孔51A内露出,所以能够保护反射膜3。

此外,在第8变形例的贯通孔51A中,如果从第1开口511向第2开口512接近,则在台阶部513处,贯通孔51A的截面积阶段性地变大,能够使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相比比较例变宽。结果,在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得更宽。

接着,图14A表示关于透光部5的贯通孔51A的第9变形例。

图14A的贯通孔51A具备第1空间61B和第2空间62B。第1空间61B形成为将反射膜3的表面31与背面32之间贯通的圆柱体形状,第1空间61B的一端为第1开口511。第2空间62B形成为将保护膜4的表面41与背面42之间贯通的圆锥台形状,第2空间62B的一端为第2开口512。并且,第2开口512的直径(面积)比第1开口511的直径(面积)大,在保护膜4形成有锥面514,贯通孔51A的直径在保护膜4内连续地变化。换言之,贯通孔51A如果从第1开口511向第2开口512接近,则截面积在保护膜4内连续地变大。

即,在第9变形例中,第2空间62B形成为圆锥台形状,由于反射膜3的背面32不在贯通孔51A内露出,所以能够保护反射膜3。

此外,在第9变形例的贯通孔51A中,如果从第1开口511向第2开口512接近,则在保护膜4内,贯通孔51A的截面积连续地变大,能够使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与比较例相比变宽。结果,在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得更宽。

接着,图14B表示关于透光部5的贯通孔51A的第10变形例。

图14B的贯通孔51A具备第1空间61C和第2空间62C。第1空间61C形成为从反射膜3的表面31达到保护膜4的内部的圆柱体形状,第1空间61C的一端成为第1开口511。第1空间61C的另一端进入到保护膜4内,位于比保护膜4的表面41靠近背面42的位置。第2空间62C形成为将进入到保护膜4内的第1空间61C的另一端与保护膜4的背面42之间贯通的圆锥台形状,第2空间62C的一端成为第2开口512。第2空间62C的另一端与第1空间61C的另一端连接。

并且,第1空间61C与第2空间62C的边界位于与保护膜4的背面42相比更靠近表面41的部位,反射膜3的背面32被充分的膜厚的保护膜4保护。

此外,在第10变形例的贯通孔51A中,如果从第1开口511向第2开口512接近,则在保护膜4内,贯通孔51A的截面积连续地变大,能够使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与比较例相比变宽。结果,在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得更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状、椭圆形状、矩形状等其他形状。即,上述的第1空间61、61A、61B、61C、第2空间62、62A、62B、62C也可以是正多角柱形状、正多角锥台形状、椭圆柱形状、椭圆锥台形状、矩形体形状或矩形锥台形状等。进而,构成贯通孔51A的第1空间的截面形状和第2空间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

例如,在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是矩形体形状的情况下,矩形状的第2开口的较短尺寸比矩形状的第1开口的较短尺寸长,由此能够使在较短方向上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与比较例相比变宽。

此外,在将保护膜4留在背面32上以使反射膜3的背面32不在贯通孔51A内露出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的第8~第10变形例以外的形态。即,只要是贯通孔51A内的保护膜4的膜厚与贯通孔51A外的保护膜4的膜厚相等的部位在主视时位于比第1开口511的周缘靠外侧的位置的结构就可以。

接着,图15A、图15B表示关于透光部5的第11变形例。在图15A中,微细的多个贯通孔51A配置为矩形状,透光部5形成为矩形状。并且,图15A是表示包括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5B是表示透光部5的一部分区域50(参照图15A)的主视图。在图15A及图15B中,多个贯通孔51A以格子状规则地排列,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规定数量的贯通孔51A构成1个列,多个列在上下方向上排列。

在第11变形例的透光部5中,微细的多个贯通孔51A离散地配置。在此情况下,贯通孔51A的第1开口511的宽度尺寸L1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在图15A、图15B中,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圆形状的第1开口511的直径相当于宽度尺寸L1。因而,第1开口511的直径被设定在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并且,圆形状的第2开口512的直径被设定为比第1开口511的直径大的值。

此外,在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是椭圆形的情况下,椭圆形的第1开口511的短径相当于宽度尺寸L1。并且,椭圆形的第2开口512的短径被设定为比第1开口511的短径大的值。

此外,在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是矩形的情况下,矩形的第1开口511的较短方向的尺寸相当于宽度尺寸L1。并且,矩形的第2开口512的较短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第1开口511的较短方向的尺寸大的值。

此外,在贯通孔51A的截面形状是正多边形的情况下,与正多边形的第1开口511外接的圆(外接圆)的直径相当于宽度尺寸L1。并且,正多边形的第2开口512的外接圆的直径被设定为比第1开口511的外接圆的直径大的值。

进而,多个第1开口511分别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以与相邻的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为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方式配置。即,多个第1开口511中的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包含在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中,表面31上的第1开口511的密度由离开距离W决定。

由于该第11变形例的贯通孔51A是微细的,所以穿过1个贯通孔51A的光量比较少。但是,透光部5具备许多贯通孔51A。即,反射膜3的表面31上的第1开口511的密度以及保护膜4的背面42上的第2开口512的密度被设定为,使得充分的光量的光到达受光部7,并且从发光部8发出的光以充分的光量照射到镜1A的前方。

此外,当发光部8灭掉时,发光部8的光不会从第1开口511射出。并且,第1开口511的宽度尺寸L1被设定为从使用者观察时第1开口511不易变得醒目的值。因而,不射出光的第1开口511以难以被存在于镜1A的表面侧的使用者识别的程度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中为微小的尺寸。结果,透光部5(多个第1开口511)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中变得不醒目,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成为与没有形成透光部5的反射膜3的表面31大致等同。

如上述那样,第11变形例的透光部5在主视时具备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除去的多个贯通孔51A(多个银去除部),多个贯通孔51A离散地配置。结果,透光部5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并且不易醒目,具有较高的隠蔽性及较高的设计性。即,第11变形例的镜1A使具有光透射性的透光部5不易醒目,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作为镜面的功能。

此外,第11变形例的镜1A由于透光部5作为自然的镜面发挥功能,所以能够在具备透光部5的同时抑制作为镜的主要的品质(虚像的色调、明亮度、形状等)的下降,也能够在化妆时等使用。

在上述的第11变形例的镜1A中,为了确保透光部5的隠蔽性,需要减小第1开口511的尺寸(例如宽度尺寸L1等)。并且,第1开口511的尺寸越小,透光部5的隠蔽性越提高。但是,由于第1开口511的尺寸越小则相对于第1开口511的尺寸的膜厚尺寸Ha相对地越大,所以发生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因保护膜4而变窄的得失权衡。

所以,通过如上述的实施方式2及第8~第10变形例的某个那样,对于多个第1开口511分别将保护膜4除去而使第2开口512的面积比第1开口511的面积大,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隠蔽性,并且确保较宽的检测角及较宽的视野角。

另外,透光部5上的多个贯通孔51A也可以不规则地配置。

此外,如果使第2开口512的面积变大,则在保护膜4的背面42,相邻的2个第2开口512相互结合,结果有多个第2开口512形成1个开口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形成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上的1个开口带来与多个第2开口512同样的作用效果,所以能够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进而,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第1变形例~第7变形例的各自,也优选的是应用上述的实施方式2及第8~第10变形例的某个。在此情况下,对于多个第1开口511、521、531、541的各自将保护膜4除去,第2开口512的面积变得比第1开口511、521、531、541各自的面积大。结果,能够确保透光部5的隠蔽性,并且能够确保较宽的检测角及较宽的视野角。

接着,图16表示关于贯通孔51A的构造的第12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透光用的贯通孔51A的内部是空洞,反射膜3的端面(边缘)在贯通孔51A的侧面露出,所以有可能在反射膜3的端面发生锈等而成为腐蚀的原因。所以,优选的是如图16所示,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侧还形成透光性的保护膜9,在贯通孔51A的内部填充透光性的保护膜9。在此情况下,在贯通孔51A填充着透光性的保护膜9,能够将贯通孔51A的内部的空洞消除而将空气排出。因而,反射膜3的端面被保护膜9覆盖,所以能抑制反射膜3的腐蚀的发生。另外,透光性的保护膜9对于实施方式1、2及第1~第11变形例也能够分别适用。

作为在镜1A上形成透光用的贯通孔51A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制造工序中使得在作为贯通孔51A的部分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方法。作为这样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时对成为贯通孔51A的部分施以掩蔽而使得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掩蔽法。例如,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时,对成为第1空间61、61A、61B、61C的部分施以掩蔽,使得不形成反射膜3。并且,在反射膜3上形成保护膜4时,对成为第2空间62、62A、62B、62C的部分施以掩蔽,使得不形成保护膜4。

在采用掩蔽法的情况下,容易使面向贯通孔51A的玻璃基材2的背面22成为没有粗糙的平坦面。在这样采用在成为贯通孔51A的部分处不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的方法的情况下,在形成镜1A的工序中包括形成贯通孔51A的工序。

此外,也可以在玻璃基材2形成反射膜3及保护膜4之后,通过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蚀刻加工或机械加工(基于切削刃或磨削刃等的加工)等形成贯通孔51A。在此情况下,第1空间61、61A、61B、61C,第2空间62、62A、62B、62C通过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蚀刻加工或机械加工等形成。在该方法中,通过对市面销售的镜施以激光加工、喷射加工、蚀刻加工或机械加工等,能够形成贯通孔51A,所以能够抑制镜1A的制造成本。

例如在进行激光加工的情况下,从玻璃基材2的表面21侧照射激光。激光透射玻璃基材2而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加热,被加热后的反射膜3及保护膜4蒸发。此外,在进行蚀刻加工的情况下,对保护膜4的背面42施以掩蔽处理。

并且,在贯通孔51A的形成时,由于在贯通孔51A的侧面只要仅在保护膜4形成台阶部513或锥面514就可以,所以与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双方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贯通孔51A。

如以上这样,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0形态的镜1A关于第1至第9形态的任1个,在反射膜3的表面31,作为贯通孔51A的开口而形成有第1开口511,在保护膜4的背面42形成有贯通孔51A的第2开口512,第2开口512的面积比第1开口511的面积大。

上述的镜1A能够使能够穿过在反射膜3及保护膜4上沿厚度方向形成的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与比较例相比变宽。结果,在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得更宽。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1形态的镜1A中,在第10形态中,优选的是,贯通孔51A在保护膜4内随着向第2开口512接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变大。

上述的镜1A由于只要仅在保护膜4形成台阶部513或锥面514就可以,所以与将反射膜3及保护膜4双方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贯通孔51A。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2形态的镜1A中,在第11形态中,优选的是,贯通孔51A具备形成于反射膜3的柱体形状的第1空间61和形成于保护膜4的柱体形状的第2空间62,第2空间62的截面积比第1空间61的截面积大。

上述的镜1A能够使能够穿过贯通孔51A的光的行进角θ的范围尽可能变宽。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3形态的镜1A中,在第11形态中,优选的是,贯通孔51A具备从反射膜3的表面31达到保护膜4的内部的柱体形状的第1空间61A和从保护膜4的内部达到保护膜4的背面42的柱体形状的第2空间62A。并且,第2空间62A的截面积比第1空间61A的截面积大。

上述的镜1A由于在第2空间62A的底面设有保护膜4,反射膜3的背面32不在贯通孔51A内露出,所以能够保护反射膜3。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4形态的镜1A中,在第11形态中,优选的是,贯通孔51A具备形成于反射膜3的柱体形状的第1空间61B和形成于保护膜4的锥台形状的第2空间62B。并且,第2空间62B的截面积随着向第2开口512接近而连续地变大,第2空间62B的截面积成为第1空间61B的截面积以上。

上述的镜1A由于第2空间62B形成为锥台形状,反射膜3的背面32没有在贯通孔51A内露出,所以能够保护反射膜3。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5形态的镜1A中,在第11形态中,优选的是,贯通孔51A具备从反射膜3的表面31达到保护膜4的内部的柱体形状的第1空间61C、和从保护膜4的内部达到保护膜4的背面42的锥台形状的第2空间62C。并且,第2空间62C的截面积随着向第2开口512接近而连续地变大,第2空间62C的截面积成为第1空间61C的截面积以上。

上述的镜1A能够将反射膜3的背面32用充分的膜厚的保护膜4保护。

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6形态的镜1A中,在第10至第15形态的任一个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填充在贯通孔51A中的透光性的保护膜9。

上述的镜1A由于反射膜3的端面被保护膜9覆盖,所以能抑制反射膜3的腐蚀的发生。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7形态的镜1A中,在第10至第16形态的任一个中,优选的是,上述1个以上的贯通孔51A是多个贯通孔51A。并且,在反射膜3的表面3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1A各自的第1开口511,多个第1开口511的沿着反射膜3的表面31的一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L1分别被设定为0.01[mm]以上、1[mm]以下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镜1A中,多个贯通孔51A(第1开口511)被离散地配置。结果,多个贯通孔51A作为模拟的半透半反镜发挥功能,并且不易醒目,具有较高的隠蔽性。即,镜1A能够确保多个贯通孔51A的光透射性,并且能够使多个贯通孔51A不易醒目而确保作为镜面的功能。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8形态的镜1A中,在第17形态中,优选的是,多个第1开口511中的相邻的2个第1开口511的离开距离W被设定为0.01[mm]以上且2[mm]以下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镜1A中,能够在确保多个贯通孔51A的隠蔽性的同时,充分地确保穿过多个贯通孔51A的光的总光量。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9的形态的镜1A中,在第17或第18形态中,优选的是,多个贯通孔51A各自的第2开口512相互结合而形成1个开口。

上述的镜1A由于在背面具备将多个第2开口512结合而成的1个开口,所以能够使受光部7的检测角及发光部8的视野角进一步变宽。

此外,有关实施方式的第20的形态的镜系统10具备上述第10至第19形态的任一个镜1A、和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侧与第2开口512对置地设置的受光部7。并且,受光部7接收向第1开口511入射并从第2开口512射出的光。

在上述的镜系统10中,受光部7的检测角变得更宽。

此外,有关实施方式的第21的形态的镜系统10具备上述第10至第19形态的任一个镜1A、和在保护膜4的背面42侧与第2开口512对置地设置并发出光的发光部8。并且,发光部8发出的光向第2开口512入射,从第1开口511射出。

在上述的镜系统10中,发光部8的视野角变得更宽。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是本发明的一例。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即使是这些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以外,只要是不脱离有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则当然也能够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变更。

标号说明

1、1A 镜

2 玻璃基材

21 表面

22 背面

3 反射膜

31 表面

32 背面

4 保护膜

41 表面

42 背面

5 透光部

51、51A、52、53 透光用的贯通孔

511、521、531、541 第1开口(开口)

511a 外侧开口(开口)

511b 内侧开口(开口)

512 第2开口

7 受光部

8 发光部

9 保护膜(透光性的保护膜)

L1 宽度尺寸

W 离开距离

3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手套和制造手套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