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

文档序号:1590843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 (Blur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 是由 古川正英 杉山好功 于 2018-04-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本发明中,简化了结构并且减小了移动体的重量。本发明包括:第一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能够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所述第二可移动体位于第一可移动体的与基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不同于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通过第一驱动体和/或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使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一体地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通过第一驱动体和/或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and the weight of the moving body is reduced.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 first movable body movable in a first movement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ase; a second movable body that is located on an opposite side of the first movable body from the base and is movable relative to the first movable body in a second movement dire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movement direction; and a first driving body and a second driving body each applying a driving force to the second movable body. The first movable body and the second movable body are integrally moved in the first movement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ase body by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irst driving body and/or the second driving body, and the second movable body is moved in the second movement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movable body by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first driving body and/or the second driving body.)

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包括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的第一可移动体和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的第二可移动体的模糊校正装置以及包括模糊校正装置的成像装置的技术领域。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78852

背景技术

在诸如视频相机、静止相机以及包含相机单元的各种装置之类的成像装置中,例如存在设置有通过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透镜或成像元件来进行图像模糊校正的模糊校正装置的成像装置(例如,见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包括保持透镜或成像元件的可移动体,和沿相互正交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移动可移动体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体、第三移动体、第一致动器以及第二致动器,并且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体以及第三移动体在可移动状态下与可移动体的相应位置接触。

通过第一致动器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一移动体,以及当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一移动体时,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可移动体。此时,通过可移动体滑动第二移动体和第三移动体,并且在可移动体被保持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时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可移动体。

此外,通过第二致动器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第二移动体,以及当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第二移动体时,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可移动体。此时,通过可移动体滑动第一移动体和第三移动体,并且在可移动体被保持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时沿第一移动方向移动可移动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模糊校正装置被配置成对一个可移动体施加沿不同方向的多个驱动力,并且不将移动机构附接到可移动体,使得可以减小可移动体的重量,但是包含三个移动体,因此部件数量较大,这可能会妨碍结构的简化。

因此,期望即使在被配置成对一个可移动体施加沿不同方向的多个驱动力的模糊校正装置中也简化结构。

因此,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的一个目的是在简化结构的同时减小可移动体的重量。

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一,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第一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能够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所述第二可移动***于第一可移动体的与基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不同于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其中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一体地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结果,通过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中的每一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并且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第二,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位于并排的位置,使第一移动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以及使第二移动方向与光轴方向和第一移动方向两者正交。

结果,使第一可移动体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可移动体移动的第二移动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都与光轴正交。

第三,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从第一驱动体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第一驱动方向上的驱动力,从第二驱动体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第二驱动方向上的驱动力,以及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都与光轴方向正交并且相互正交。

结果,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都与光轴正交。

第四,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对第一驱动体设置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对第二驱动体设置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在第二可移动体上形成有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第一***作面在可滑动状态下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第二***作面在可滑动状态下被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以及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相对于第一***作面的位置或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相对于第二***作面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被改变,并且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基体移动。

结果,将第一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第一***作面,将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第二***作面,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

第五,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设置有偏置单元,所述偏置单元在第一***作面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和第二***作面被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的方向上进行偏置。

结果,由偏置单元将第一***作面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并将第二***作面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第六,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由所述偏置单元在朝着基体的方向上偏置。

结果,不必分开地设置进行偏置使得将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分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的偏置单元,和在朝着基体的方向上偏置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偏置单元。

第七,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都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倾斜。

结果,将第一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成为倾斜面的第一***作面,将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成为倾斜面的第二***作面,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

第八,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使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

结果,将第一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成为倾斜面的第一***作面,将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传送给以与第一***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的第二***作面,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使得可以使通过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的相同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量彼此相同。

第九,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分别设置多个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和多个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结果,第一***作面被按压着多个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以及第二***作面被按压着多个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第十,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使第一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一驱动方向,以及使第二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二驱动方向。

结果,传送第一驱动体的驱动力和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这两者的驱动力,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使得取决于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的大小,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

第十一,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第一驱动体包括第一致动器和由第一致动器操作的第一滑动件,第二驱动体包括第二致动器和由第二致动器操作的第二滑动件,以及使第二可移动体能够由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滑动。

结果,从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向第二可移动体分别传送第一驱动体的驱动力和第二驱动体的驱动力。

第十二,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使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以及在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

结果,在与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使得在包括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的平面上减小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的布置空间。

第十三,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将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附接到基体。

结果,不需要用于附接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的专用部件。

第十四,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基体设置有布置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大体矩形的布置单元,以及将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分别附接到布置单元的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外侧的角部。

结果,在布置单元中的外周附近的部分中布置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

第十五,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使第一可移动体的外形比第二可移动体的外形小。

结果,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不从第二可移动体向外突出的状态下布置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

第十六,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基体形成有布置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第一驱动体以及第二驱动体的布置空间。

结果,可以将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第一驱动体以及第二驱动体布置于在基体中形成的同一空间中。

第十七,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设置有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一可移动体的第一引导件,和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二可移动体的第二引导件。

结果,由第一引导件相对于基体引导第一可移动体,并且由第二引导件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引导第二可移动体。

第十八,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第一引导件是与基体一体地形成的,以及第二引导件是与第一可移动体一体地形成的。

结果,不必将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形成为与基体和第一可移动体分离的部件。

第十九,在上述根据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中,合意的是,在基体和第一可移动体之间布置第一滚动部件,第一滚动部件在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以及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之间布置第二滚动部件,第二滚动部件在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

结果,第一滚动部件在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以及第二滚动部件在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

第二十,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装置包括: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成像元件,对通过透镜拍摄的光学图像进行光电转换;以及模糊校正装置,对光学图像的图像模糊进行校正,模糊校正装置包括:第一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能够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所述第二可移动***于第一可移动体的与基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不同于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其中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一体地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结果,在模糊校正装置中,通过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中的每一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并且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中,通过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中的每一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并且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使得可以在简化结构的同时减小可移动体的重量。

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有益效果仅仅是示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并不限于这些效果,并且可以包括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58一起图示了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并且该图是成像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图示成像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3与图4至32一起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并且该图是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从与图3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模糊校正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图示基体等的透视图。

图7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8是从与图7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第一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9是图示由基体支持第一可移动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0是图示第二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11是图示从与图10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第二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12是图示由基体支持第一可移动体以及由第一可移动体支持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图示与基体和第一可移动体一体地形成引导件(guide)的示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以及驱动体的透视图。

图15是图示驱动体的透视图。

图16是图示驱动体的正视图。

图17与图18至26一起图示了模糊校正操作,并且该图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于基准位置处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18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于基准位置处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19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20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21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22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23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24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一移动方向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25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26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一移动方向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27是图示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成为除相互正交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示例的示意正视图。

图28是图示第一驱动方向(第二驱动方向)相对于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倾斜的示例的示意侧视图。

图29是图示用于描述模糊校正操作的控制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配置的示意正视图。

图30是图示模糊校正操作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31是图示用于描述模糊校正操作的另一控制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配置的示意正视图。

图32是图示模糊校正操作的另一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33与图34至43一起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该图是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4是从与图33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5是模糊校正装置的透视图。

图36是图示基体等的透视图。

图37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38是从与图37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第一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39是图示由基体支持第一可移动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40是图示第二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41是图示从与图40中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第二可移动体等的透视图。

图42是图示由基体支持第一可移动体以及由第一可移动体支持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43是模糊校正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44与图45至53一起图示了模糊校正操作,并且该图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于基准位置处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45是图示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于基准位置处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46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47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48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49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并且沿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50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51是图示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沿第一移动方向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52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的状态的示意平面图。

图53是图示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并且沿第一移动方向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状态的示意正视图。

图54是图示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不包含滑动件的致动器的驱动力的示例的示意正视图。

图55是图示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意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56是图示相机头和CCU的功能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57是图示车辆控制系统的示意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58是图示车外信息检测单元和成像单元的安装位置示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装置的实施例。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将本技术的成像装置应用于可互换透镜,并将本技术的模糊校正装置应用于设置在可互换透镜中的模糊校正装置。

注意,本技术的成像装置和模糊校正装置的应用范围分别不限于可互换透镜和设置在可互换透镜中的模糊校正装置。本技术的成像装置和模糊校正装置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例如包含在诸如静止相机、视频相机、个人计算机以及便携式终端之类的各种装置中的成像装置或设置在这些成像装置中的模糊校正装置。

在以下描述中,假设在可互换透镜被安装在相机的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下由从图像拍摄者看到的方向表示前、后、上、下、左以及右方向。因此,被摄对象侧是前方,并且图像拍摄者侧是后方。

注意,以下表示的前、后、上、下、左以及右方向是为了描述的方便,这些方向不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此外,以下描述的透镜的含义包括由单个透镜构成的透镜和由多个透镜作为透镜组构成的透镜两者。

<成像装置的总体配置>

成像装置(可互换透镜)1包括镜筒2和被布置在镜筒2内的必要单元(见图1)。在镜筒2内沿光轴方向可移动地或者以固定状态布置有至少一个透镜组3,3,...。透镜组3包括单个或多个透镜。在镜筒2内,除了透镜组3,3,...以外,还布置有其他光学元件(未示出),如孔径光阑(aperture stop)。

透镜组3,3,...中的一个或者透镜组3的一部分被设置为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移位透镜组3a。注意,透镜组3可以包括包含单个或多个透镜的多个子透镜组,例如,前组和后组,并且在此情况下,子透镜组可以被设置为移位透镜组3a。

使作为可互换透镜的成像装置1对于静止相机的装置主体(未示出)来说是可拆卸的,并且通过被附接到装置主体来使用。装置主体设置有诸如电源按钮和变焦旋钮之类的操作单元、上面显示画面的显示单元等。

注意,在本技术中,可以通过将成像装置1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作为整体配置成像装置,或者可以仅将其中不使用可互换透镜的类型的装置主体配置为成像装置。然而,在仅将其中不使用可互换透镜的类型的装置主体配置为成像装置的情况下,将透镜组3,3,...布置在装置主体中。

成像装置1包括中央处理器(CPU)4、驱动器电路5、驱动电机6、成像元件7以及视频分离电路8(见图2)。

注意,在通过将成像装置1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作为整体配置成像装置的情况下或者在仅将其中不使用可互换透镜的类型的装置主体配置为成像装置的情况下,将CPU 4、驱动器电路5、驱动电机6、成像元件7以及视频分离电路8设置在装置主体中。

CPU 4全面地控制整个成像装置1,并将由透镜组3,3,...捕捉并由成像元件7光电转换的图像发送给视频分离电路8。

CPU 4基于来自外部的诸如聚焦操作之类的操作信号的输入执行各种处理。例如,在输入聚焦操作信号的情况下,进行聚焦处理以根据输入的聚焦操作信号通过驱动器电路5操作驱动电机6。通过聚焦处理沿光轴方向移动被设置为聚焦透镜组的透镜组3。此时,CPU4反馈聚焦透镜组的位置信息,并存储下一次通过驱动电机6移动聚焦透镜组时的基准信息。此外,例如,在输入变焦操作信号的情况下,CPU 4根据输入的变焦操作信号进行变焦处理以通过驱动器电路5操作驱动电机6。

此外,CPU 4基于从后述位置检测单元输出的信号向驱动器电路5发送驱动信号,以进行模糊校正。驱动器电路5基于输入的驱动信号操作后述的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通过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的操作来进行模糊校正。

作为成像元件7,例如,使用光电转换元件,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视频分离电路8将视频信号发送给视频处理电路(未图示)。视频处理电路将输入视频信号转换成适合于后续处理的各信号格式,并进行在显示单元上的视频显示处理、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处理、通过通信接口的数据传送处理等中的每一个的处理。

在镜筒2内布置有移动移位透镜组3a的模糊校正装置9(见图1和2)。由此,通过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移位透镜组3a进行模糊校正。

注意,以上,描述了通过由模糊校正装置9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移位透镜组3a进行模糊校正的示例;然而,可以做出不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移位透镜组3a,而是由模糊校正装置9移动成像元件7的配置。在此情况下,通过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成像元件7进行模糊校正。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配置>

以下,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9的配置(见图3至16)。

模糊校正装置9包括以固定状态布置的基体10、沿作为相对于基体10的第一移动方向的左右方向可移动的第一可移动体11、以及沿作为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的第二移动方向的上下方向可移动的第二可移动体12(见图3至5)。

基体10包括以向前开口的类似箱形形成的布置单元13,和从布置单元13向左右突出(protrude)的被支持突部(supported protrusion)14和14。

布置单元13包括基面部分15、上表面部分16、下表面部分17以及侧面部分18和18(见图6)。布置单元13的内部空间形成为布置空间13a。基面部分15面向前后方向,上表面部分16从基面部分15的上端向前突出,下表面部分17从基面部分15的下端向前突出,并且侧面部分18和18从基面部分15的左端和右端两者分别向前突出。

基面部分15是以矩形的类似板的形状形成的。基面部分15形成有呈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光透过孔15a。基面部分15在上端的左端和右端两者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布置孔15b和15b。在基面部分15上,形成有在光透过孔15a的左侧和右侧隔离开的向前开口的布置凹部(recess)15c和15c。基面部分15形成有在光透过孔15a的下方的向前开口的支持凹部15d。

布置单元13设置有支持突部19,19,20以及20。支持突部19和19从跨着上表面部分16的左端和右端中的一个和侧面部分18中的一个的上端的位置向内突出,并且位于前后分离的位置。支持突部19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支持孔19a。支持突部20和20从跨着上表面部分16的左端和右端中的另一个和侧面部分18中的另一个的上端的位置向内突出,并且位于前后分离的位置。支持突部20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支持孔20a。

在下表面部分17上,左右分离地设置向上突出的弹簧支持突部17a和17a。

定位销14a和***孔14b位于被支持突部14中沿上下方向分离的位置。在基体10中,被支持突部14和14被附接到镜筒2或布置在镜筒2内的附接部件(未图示)。此时,通过定位销14a和14a相对于镜筒2或附接部件对基体10进行定位,并且通过******孔14b和14b中的安装螺钉(未图示)将基体10附接到镜筒2或附接部件。

在基体10的布置凹部15c和15c中分别布置有第一引导件21和21。第一引导件21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并且在轴向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被布置在布置凹部15c中。使得第一引导件21不能相对于基面部分15移动。

由基体10的支持凹部15d支持第一滚动部件22。第一滚动部件22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并且在轴向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由支持凹部15d支持,并且使第一滚动部件22能够相对于基体10沿围绕轴的方向转动。注意,可以将支持凹部15d和15d形成在基体10中的光透过孔15a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可以由支持凹部15d和15d分别支持第一滚动部件22和22(见图3的双点划线中的围图A)。

第一可移动体11是以实质上环状形成的,并且形成有内侧空间作为透过孔11a(见图7和8)。

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后表面23上,在透过孔11a的左右分离地形成有向后开口的被引导沟部23a和23a(见图8)。被引导沟部23a和23a是以向左右延伸的形状形成的。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后表面23上,在透过孔11a的下方形成有向后开口的支持凹部23b。

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前表面24上,在透过孔11a的外侧在透过孔11a的周向上分离地形成有向前开口的布置凹部24a和24a(见图7)。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前表面24上,在透过孔11a的外侧形成有向前开口的支持凹部24b。布置凹部24a和24a以及支持凹部24b被形成为在周向上依次分离开。

将第一引导件21和21分别布置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被引导沟部23a和23a中(见图9),并且通过第一引导件21和21分别引导被引导沟部23a和23a,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能够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一可移动体11在经由第一引导件21和21由基体10的基面部分15支持的状态下被布置在布置单元13的布置空间13a中。

第一滚动部件22由第一可移动体11的支持凹部23b支持,并且第一滚动部件22在基体10和第一可移动体11之间滚动,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上平滑地移动。注意,可以将支持凹部23b和23b形成在第一可移动体11中的透过孔11a的上方和下方,并且可以由支持凹部23b和23b分别支持第一滚动部件22和22(见图4的双点划线中的围图D)。

在第一可移动体11的布置凹部24a和24a中分别布置第二引导件25和25(见图7)。第二引导件25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并且在轴向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被布置在布置凹部24a中。使得第二引导件25不能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移动。

由第一可移动体11的支持凹部24b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6。第二滚动部件26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在轴向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由支持凹部24b支持,并且使第二滚动部件26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沿围绕轴的方向转动。注意,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11中的透过孔11a的周围形成支持凹部24b和24b,并且可以分别由支持凹部24b和24b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6和27(见图3的双点划线中的围图B和C)。第二滚动部件26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在轴向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由支持凹部24b支持,并且使第二滚动部件26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沿围绕轴的方向转动。第二滚动部件27例如是以球状形成的,并使第二滚动部件27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沿着支持凹部24b的形状在与第二滚动部件26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转动。此外,可以由支持凹部24b和24b两者分别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6和26,或者可以由支持凹部24b和24b两者分别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7和27.

第二可移动体12包括以环状形成的基面部分28和从基面部分28的外周部向前突出的周面部29(见图10和11)。使第二可移动体12的外形比第一可移动体11的外形大。将基面部分28中的内侧空间形成为通孔28a。

移位透镜组3a由第二可移动体12保持以覆盖通孔28a。由包括移位透镜组3a的透镜组3,3,...摄入的成像光入射在成像元件7上。此时,成像光顺序地透过第二可移动体12的通孔28a、第一可移动体11的透过孔11a以及基体10的光透过孔15a,并入射在成像元件7上。

在基面部分28的后表面30上,在通孔28a的外侧在通孔28a的周向上分离地形成有向后开口的被引导沟部30a和30a(见图11)。被引导沟部30a和30a是以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形状形成的。在基面部分28的后表面30上,在通孔28a的外侧形成有向后开口的支持凹部30b。

在周面部29的上端附近的部分的左端和右端两者被分别设置为倾斜面部31和32(见图10和11)。倾斜面部31和32在它们移动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开时,向下移位地倾斜。

周面部29设置有从倾斜面部31和32的外面突出的接收突部33和34。在接收突部33上形成有第一***作面33a,并且在接收突部34上形成有第二***作面34a。

位于左侧的第一***作面33a倾斜以面向左上方向和前上方向,并且位于右侧的第二***作面34a倾斜以面向右上方向和前上方向。使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相对于水平面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彼此相同。

在周面部29的前端,沿周向分离地设置向前突出的弹簧支持突部29a,29a以及29a。在周面部29的前端,沿周向分离地设置向前突出的止动突部(stopper protrusion)29b,29b,...。

将第二引导件25和25分别布置在第二可移动体12的被引导沟部30a和30a中(见图12),并且通过引导件25和25分别引导第二被引导沟部30a和30a,由此第二可移动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在上下方向(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可移动体12经由第二引导件25和25由第一可移动体11支持,并且被布置在布置单元13的布置空间13a中。

第二滚动部件26由第二可移动体12的支持凹部30b支持,并且第二滚动部件26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之间滚动,由此第二可移动体12以在第二可移动体12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的移动期间的较小摩擦,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在上下方向上平滑地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一可移动体11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使得由第一可移动体11支持的第二可移动体12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可移动体11一体地移动。注意,可以在第二可移动体12中的通孔28a的周围形成支持凹部30b和30b,并且可以由支持凹部30b和30b分别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6和27(见图4的双点划线中的围图E)。

如上所述,模糊校正装置9设置有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一可移动体11的第一引导件21和21,和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二引导件25和25。

因此,由第一引导件21和21相对于基体10引导第一可移动体11,并且由第二引导件25和25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引导第二可移动体12,使得可以分别在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上可靠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

注意,以上,描述了将第一引导件21和21设置为与基体10分离的部件并且将第二引导件25和25设置为与第一可移动体11分离的部件的示例;然而,第一引导件21和21可以与基体10一体地形成为第一引导件21A和21A,并且第二引导件25和25可以与第一可移动体11一体地形成为第二引导件25A和25A(见图13)。

第一引导件21和21与基体10一体地形成为第一引导件21A和21A,并且第二引导件25和25与第一可移动体11一体地形成为第二引导件25A和25A,使得不必将第一引导件21和21以及第二引导件25和25形成为与基体10和第一可移动体11分离的部件,并且可以在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上分别可靠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同时减少了零件的数量。

注意,代替第一引导件21和21以及第二引导件25和25,可以在基体10和第一可移动体11之间设置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不能移动的第一被引导部件,并且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之间设置相对于第二可移动体12不能移动的第二被引导部件。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以下配置:在基体10中形成第一引导件沟部,在第一可移动体11中形成第二引导件沟部,由第一引导件沟部经由第一被引导部件引导第一可移动体11,以及由第二引导件沟部经由第二被引导部件引导第二可移动体12。此外,在此情况下,可以与第一可移动体11一体地形成第一被引导部件,并且可以与第二可移动体12一体地形成第二被引导部件。

此外,在基体10和第一可移动体11之间,布置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时滚动的第一滚动部件22,并且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之间,布置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时滚动的第二滚动部件26。

由此,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时第一滚动部件22滚动,并且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时第二滚动部件26滚动,使得可以在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上分别平滑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

在第二可移动体12中的周面部29的下表面与基体10中的下表面部分17的上表面之间,布置充当偏置单元的按压弹簧35和35(见图6和12)。按压弹簧35和35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并且下端由基体10的弹簧支持突部17a和17a支持。第二可移动体12由按压弹簧35和35向上偏置。注意,要设置的按压弹簧3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将第一驱动体36附接到基体10的支持突部19和19(见图3和14)。第一驱动体36包括第一致动器37和第一滑动件38(见图15和16)。

第一致动器37例如是使用压电元件的致动器,并包括固定部分37a、压电元件37b以及驱动轴37c,并且压电元件37b从固定部分37a向前突出,驱动轴37c被连续地设置在压电元件37b的前侧,并且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布置压电元件37b和驱动轴37c。

在第一致动器37中,在将固定部分37a布置在基面部分15的布置孔15b中并固定到基体10的状态下,由支持突部19和19的支持孔19a和19a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持驱动轴37c。当对第一致动器37中的压电元件37b施加电压时,压电元件37b伸缩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驱动轴37c。

第一滑动件38包括按直角弯曲的基本部件39和在纵向方向上耦接到基本部件39的耦接部件40,并且耦接部件4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耦接到基本部件39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在基本部件39中,以弯曲部分为基准,一侧被设置为第一部分39a,并且另一侧被设置为第二部分39b。在耦接部件40中,除了纵向方向上的两端以外的部分被设置为平板状的接触表面部分40a。

第一滑动件38在基本部件39和耦接部件4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第一致动器37的驱动轴37c***在基本部件39和耦接部件40之间,并且基本部件39中的第一部分39a和第二部分39b以及耦接部件40的接触表面部分40a被压靠于轴37c。

将传送部件41附接到接触表面部分40a的和与驱动轴37c接触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在传送部件41中,在耦接部件40的纵向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朝着接触表面部分40a的相反侧突出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是以具有凸起的外表面的缓慢弯曲的表面形成的。

第一驱动体36位于基体10的布置单元13中的左上角处,并且传送部件41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可滑动状态下与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3中的第一***作面33a接触(见图16)。传送部件41从左上方向与第一***作面33a接触。

此时,由于第二可移动体12被按压弹簧35和35向上偏置,因此第一***作面33a被压靠于传送部件41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

将第二驱动体42附接到基体10的支持突部20和20(见图3和14)。第二驱动体42包括第二致动器43和第二滑动件44(见图15和16)。

第二致动器43例如是使用压电元件的致动器,并包括固定部分43a、压电元件43b以及驱动轴43c,并且压电元件43b从固定部分43a向前突出,驱动轴43c被连续地设置在压电元件43b的前侧,并且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布置压电元件43b和驱动轴43c。

在第二致动器43中,在将固定部分43a布置在基面部分15的布置孔15b中并固定到基体10的状态下,由支持突部20和20的支持孔20a和20a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持驱动轴43c。当对第二致动器43中的压电元件43b施加电压时,压电元件43b伸缩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驱动轴43c。

第二滑动件44包括按直角弯曲的基本部件45和在纵向方向上耦接到基本部件45的耦接部件46,并且耦接部件46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耦接到基本部件45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在基本部件45中,以弯曲部分为基准,一侧被设置为第一部分45a,并且另一侧被设置为第二部分45b。在耦接部件46中,除了纵向方向上的两端以外的部分被设置为平板状的接触表面部分46a。

第二滑动件44在基本部件45和耦接部件46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力。第二致动器43的驱动轴43c***在基本部件45和耦接部件46之间,并且基本部件45中的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以及耦接部件46的接触表面部分46a被压靠于轴43c。

将传送部件47附接到接触表面部分46a的和与驱动轴43c接触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在传送部件47中,在耦接部件46的纵向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朝着接触表面部分46a的相反侧突出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是以具有凸起的外表面的缓慢弯曲的表面形成的。

第二驱动体42位于基体10的布置单元13的右上角处,并且传送部件47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可滑动状态下与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4的第二***作面34a接触(见图16)。传送部件47从右上方向与第二***作面34a接触。

此时,由于第二可移动体12被按压弹簧35和35向上偏置,因此第二***作面34a被压靠于传送部件47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

如上所述,在第一驱动体36中,传送部件41从左上方向与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一***作面33a接触,并且从第一驱动体36朝着右下方向或左上方向对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驱动力,该方向成为第一驱动方向。此外,在第二驱动体42中,传送部件47从右上方向与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二***作面34a接触,并且从第二驱动体42朝着左下方向或右上方向对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驱动力,该方向成为第二驱动方向。

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相互正交,并且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与第一可移动体11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二移动方向相差45度(见图12)。

注意,以上,描述了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都包括压电元件37b和43b的示例;然而,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都可以例如是通过线圈和磁体产生驱动力的电磁致动器,或者可以是通过丝杠(lead screw)的旋转产生驱动力的电致动器。

在基体10的布置单元13中,在布置空间13a中布置第一可移动体11、第二可移动体12、第一驱动体36以及第二驱动体42的状态下从前侧附接盖子48,并且由盖子48封闭第一可移动体11、第二可移动体12、第一驱动体36以及第二驱动体42(见图3至5)。盖子48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通过孔48a。

在第二可移动体12中的周面部29的前表面和盖子48的后表面之间布置偏置弹簧49,49以及49(见图5和10)。偏置弹簧49,49以及49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并且后端由第二可移动体12的弹簧支持突部29a,29a以及29a支持。第二可移动体12由偏置弹簧49,49以及49向后偏置,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被向后偏置,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也被向后偏置。

因此,将第二可移动体12压靠于第二引导件25和25以及第二滚动部件26,将第二引导件25和25以及第二滚动部件26压靠于第一可移动体11,将第一可移动体11压靠于第一引导件21和21以及第一滚动部件22,以及将第一引导件21和21以及第一滚动部件22压靠于基体10的基面部分15。

注意,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由于基体10设置有向前突出的止动突部29b,29b...,因此当由于掉落等而对成像装置1施加大的冲击时,止动突部29b,29b...接触盖子48的后表面,因而防止第二可移动体12和第一可移动体11的过度的向前移动。

如上所述,由于将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附接到支持第一可移动体11的基体10,因此用于附接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专用部件不是必要的,并且可以简化模糊校正装置9的结构。

此外,基体10设置有其中布置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大体矩形的布置单元13,并且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外侧将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分别附接到布置单元13的角部。

由此,将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布置在布置单元13中的靠近外周的部分中,使得可以通过有效利用空间减小模糊校正装置9的大小。

注意,可以将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附接到布置单元13的除角部以外的部分。

此外,由于使第一可移动体11的外形比第二可移动体12的外形小,因此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11不从第二可移动体12向外突出的状态下布置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小模糊校正装置9的大小。

特别地,第一可移动体11仅可以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具有限制第二可移动体12和由第二可移动体12保持的移位透镜组3a在围绕光轴的方向上的转动的功能,并且限制该转动的第一可移动体11位于第二可移动体12的内侧,由此可以在镜筒2的径向上减小成像装置1的大小,并且可以简化结构。

此外,由于基体10形成有其中布置第一可移动体11、第二可移动体12、第一驱动体36以及第二驱动体42的布置空间13a,因此将第一可移动体11、第二可移动体12、第一驱动体36以及第二驱动体42布置在形成在基体10中的同一空间中,并且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布置空间进一步减小模糊校正装置9的大小。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操作>

以下,将描述模糊校正装置9中的模糊校正操作(见图17至26)。注意,在图17至26中,简化地图示每个单元,以便于理解模糊校正操作。

注意,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第一可移动体11仅可以由第一引导件21和21相对于基体10在左右方向(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仅可以由第二引导件25和25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在上下方向(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因此,在下述模糊校正操作中,不发生所谓的滚动操作,该操作是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在围绕光轴的方向上相对于基体10的在转动方向上的操作。此外,由于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由偏置弹簧49,49...向后偏置,因此在模糊校正操作中不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

在进行模糊校正操作之前的状态下,不操作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使第一驱动体36处于其中传送部件41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与在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3上形成的第一***作面33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接触的状态,并且使第二驱动体42处于其中传送部件47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与在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4上形成的第二***作面34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接触的状态(见图17)。

由此,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位于基准位置处并且既不在左右方向上又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见图18)。

首先,将描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在第二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的模糊校正操作(见图19至22)。

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37b和43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和43c以及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并且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见图19)。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并且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时,由按压弹簧35和35向上偏置的第二可移动体12被第二引导件25和25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引导,并向上移动(见图20)。

另一方面,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37b和43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和43c以及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并且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见图21)。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并且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时,第二可移动体12被第二引导件25和25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抵抗按压弹簧35和35的偏置力地引导,并向下移动(见图22)。

接着,将描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在第一移动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模糊校正操作。

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37b和43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和43c以及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38和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44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并且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见图23)。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并且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时,对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向左的移动力,并且所施加的移动力被从第二可移动体12传送到第一可移动体11,并且第一可移动体11与第二可移动体12一体地由第一引导件21和21引导,并向左移动(见图24)。

另一方面,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37b和43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和43c以及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38和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44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并且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见图25)。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并且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时,对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向右的移动力,并且所施加的移动力被从第二可移动体12传送到第一可移动体11,并且第一可移动体11与第二可移动体12一体地由第一引导件21和21引导,并向右移动(见图26)。

如上所述,第二可移动体12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与第一可移动体11一体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进行模糊校正,其中由第二可移动体12保持的移位透镜组3a也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移位透镜组3a的光轴移位,从而校正了图像模糊。

注意,以上,描述了其中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相对于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同时移动的示例;然而,可以是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或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中的仅一者相对于第一***作面33a或第二***作面34a移动。此外,通过改变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施加的电压的大小和电流的方向,可以调节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和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向,并将第二可移动体12移动到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的任意位置。

如上所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被并排放置,并且使第一移动方向是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使第二移动方向是与光轴方向和第一移动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

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可移动体12移动的第二移动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两者都与光轴正交,使得可以进行高度可靠的模糊校正。

注意,以上,描述了第一可移动体11在作为左右方向的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在作为上下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示例;然而,相反地,第一可移动体1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使作为从第一驱动体36向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的驱动力的驱动方向的第一驱动方向是右下方向和左上方向,并且使作为从第二驱动体42向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的驱动力的驱动方向的第二驱动方向是左下方向和右上方向,并且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都与光轴方向正交且相互正交。

由此,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都与光轴正交,使得可以进行高度可靠的模糊校正。

注意,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是除相互正交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在周向上具有小于90度的角度(见图27)。此外,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在周向上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

即使在如上所述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具有除相互正交的方向(90度)以外的角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对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施加的电压的大小和电流的方向,也可以调节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和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移动量和移动方向,并将第二可移动体12移动到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的任意位置。

此外,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可滑动状态下压靠于第一***作面33a,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可滑动状态下压靠于第二***作面34a,改变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相对于第一***作面33a的位置或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相对于第二***作面34a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并相对于基体10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

由此,将第一驱动体36的驱动力传送到第一***作面33a,将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传送到第二***作面34a,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使得可以利用简单的配置可靠地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

此外,设置按压弹簧35和35,按压弹簧35和35在其中第一***作面33a被靠压着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作面34a被靠压着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方向上进行偏置。

由此,由按压弹簧35和35使第一***作面33a靠压着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使第二***作面34a靠压着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从而将驱动力从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可靠地传送到第二可移动体12,并且可以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进行高度可靠的模糊校正。

此外,使第一驱动体36的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体42的第二驱动方向是不同的方向并且相对于向上、向下、向左以及向右方向倾斜,并且使按压弹簧35和35的偏置方向是向上方向,由此不必设置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偏置以将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分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弹簧,并且可以通过减少零件数量简化结构。

此外,由于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都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倾斜,因此将第一驱动体36的驱动力传送到成为倾斜面的第一***作面33a,将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传送到成为倾斜面的第二***作面34a,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并且可以利用较简单的配置可靠地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

此外,使第一***作面33a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二***作面34a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

由此,将第一驱动体36的驱动力传送到成为倾斜面的第一***作面33a,将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传送到以与第一***作面33a的倾斜角度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的第二***作面34a,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使得可以使通过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相同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量和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量彼此相同,并且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二可移动体12向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移动控制。

然而,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可以做出使第一***作面33a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二***作面34a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并且使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配置,由此可以改变第二可移动体12针对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相同驱动力在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量。

由此,可以根据对第二可移动体12需要的在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上的移动速度、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特性(例如,驱动力和驱动速度等),进行控制,并且可以在与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控制有关的设计方面提高自由度。

注意,以上,描述了其中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分别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倾斜,并且第一驱动体36的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体42的第二驱动方向是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示例;然而,例如,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可以面向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并且第一驱动体36的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体42的第二驱动方向可以相对于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倾斜(见图28)。

此外,以上,描述了由按压弹簧35和35偏置第二可移动体12的示例;然而,例如,代替按压弹簧35和35,可以设置其他在将第二可移动体12的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分别靠压着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方向上进行偏置的手段。例如,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3和34可以包括磁性材料,并且第一驱动体36的传送部件41和第二驱动体42的传送部件47可以包括磁体,并且接收突部33可以受到传送部件41的吸引从而第一***作面33a可以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并且接收突部34可以受到传送部件47的吸引从而第二***作面34a可以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注意,相反地,第二可移动体12的接收突部33和34可以包括磁体,并且传送部件41和47可以包括磁性材料。

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如上所述,设置多个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例如,其中每一个都设置两个。

由此,第一***作面33a压靠于多个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作面34a压靠于多个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使得可以使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相对于第二可移动体12的位置稳定,并且可以在稳定的状态下将驱动力从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传送到第二可移动体12。

此外,使第一可移动体11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是与从第一驱动体36向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的驱动力的第一驱动方向不同的方向,并且使第二可移动体12移动的第二移动方向是与从第二驱动体42向第二可移动体12施加的驱动力的第二驱动方向不同的方向。

由此,传送第一驱动体36的驱动力和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这两者的驱动力,并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使得第二可移动体12取决于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的大小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以提高对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控制的自由度。

此外,第一驱动体36包括第一致动器37和由第一致动器37操作的第一滑动件38,并且第二驱动体42包括第二致动器43和由第二致动器43操作的第二滑动件44,并且使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在第二可移动体12上可滑动。

由此,将第一驱动体36的驱动力和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分别从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传送到第二可移动体12,使得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力可靠地传送到第二可移动体12。

此外,使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在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

由此,在与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使得在包含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方向的平面上(换句话说,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减小了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的布置空间,并且可以在镜筒2的径向上减小成像装置1的大小。

此外,在模糊校正装置9中,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并且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操作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由此使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方向不同。

如上所述使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的移动方向与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移动方向不同,从而使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以及第一可移动体11和第二可移动体12的惯性质量的影响分别在操作方向和移动方向上分散。由此,当由于成像装置1的掉落等而施加较大冲击时,该冲击在每个方向上被分散,从而可以抑制由于冲击导致的每个单元的破损或损坏的发生。

以下,将描述模糊校正装置9的模糊校正操作中的控制示例(见图29和30)。

成像装置1设置有控制单元50(见图29)。作为控制单元50,例如,使用全面地控制整个成像装置1的CPU 4。

模糊校正装置9设置有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的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和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的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作为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使用诸如光检测器或磁检测器之类的各种检测器。

按如下所述的过程进行模糊校正操作中的控制(见图30)。

(1A,1B)控制单元50计算第二可移动体12为校正图像模糊而要移动到的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和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中的每一个。

(2A,2B)基于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检测到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和在(1A)中计算出的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计算要施加给第一致动器37的输出值,并将计算出的输出值输出给第一致动器37。同时,基于由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检测到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和在(1B)中计算出的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计算要施加给第二致动器43的输出值,并将计算出的输出值输出给第二致动器43。

(3A,3B)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检测基于(2A)的输出值操作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50并进行(2A)的操作。同时,由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检测基于(2B)的输出值操作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50并进行(2B)的操作。

如上所述,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分别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驱动方向A和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并进行控制,由此使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1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2对第二可移动体12的检测位置与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的驱动方向一致,使得可以利用简单的逻辑进行与模糊校正有关的控制。

接着,将描述模糊校正装置9的模糊校正操作中的另一控制示例(见图31和32)。

成像装置1设置有控制单元50(见图31)。作为控制单元50,例如,使用全面地控制整个成像装置1的CPU 4。

模糊校正装置9设置有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移动方向X上的位置的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二移动方向Y上的位置的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作为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使用诸如光检测器或磁检测器之类的各种检测器。

按如下所述的过程进行模糊校正操作中的控制(见图32)。

(1A,1B)控制单元50计算第二可移动体12为校正图像模糊而要移动到的在第一驱动方向A上的位置和在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中的每一个。

(2)基于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分别检测到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移动方向X和第二移动方向Y上的位置,和在(1A,1B)中计算出的在第一驱动方向A和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分别计算要施加给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的输出值,并将计算出的输出值输出给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

(3A,3B)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检测基于(2)的输出值操作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移动方向X上的位置,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50并进行(2)的操作。同时,由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检测基于(2)的输出值操作的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二移动方向Y上的位置,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控制单元50并进行(2)的操作。

如上所述,由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检测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移动方向X和第二移动方向Y上的位置,并进行控制,由此不必使第二可移动体12在第一驱动方向A和第二驱动方向B上的位置与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的检测方向一致。由此,增大了模糊校正装置9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并且例如可以将第一位置检测单元53和第二位置检测单元54布置在使模糊校正装置9最小化的位置处,由此可以减小成像装置1的大小。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配置>

接着,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9A的配置(见图33至43)。

注意,下述模糊校正装置9A与上述模糊校正装置9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不同,以及压缩弹簧对第二可移动体的偏置方向不同,因而将仅详细描述与模糊校正装置9相比不同的部分,并且将由与模糊校正装置9中的类似部分相同的标号表示其他部分,并略去其描述。

模糊校正装置9A包括以固定状态布置的基体10A、能够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移动体11A、以及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可移动体12A(见图33至35)。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都与光轴正交,并且第一移动方向是连接右下方向和左上方向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以及第二移动方向是连接左下方向和右上方向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

基体10A包括布置单元13A以及被支持突部14和14,并且布置单元13A包括基面部分15A、上表面部分16、下表面部分17A以及侧面部分18和18(见图36)。

在基面部分15A中形成有支持凹部15d,15d以及15d。在基面部分15A中,代替布置凹部15c和15c,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引导孔15e和15e。引导孔15e和15e位于在光透过孔15a的周向上分离开的位置,并且是以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形成的。

在下表面部分17A中,代替弹簧支持突部17a和17a,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开的弹簧安装孔17b和17b。

由基体10A的支持凹部15d,15d以及15d分别支持第一滚动部件22,22以及22。在轴向方向与第二移动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由支持凹部15d支持第一滚动部件22,并且使第一滚动部件22能够相对于基体10A在围绕轴的方向上转动。

在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后表面23上,代替被引导沟部23a和23a,设置在透过孔11a的周向上分离开的向后突出的被引导突部23c和23c(见图38)。在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后表面23上,形成在透过孔11a的周向上分离开的向后开口的支持凹部23b,23b以及23b。

在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前表面24上,形成在透过孔11a的周向上分离开的支持凹部24b,24b以及24b(见图37)。在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前表面24上,代替布置凹部24a和24a,形成向前开口的引导孔24c和24c。引导孔24c和24c位于在光透过孔15a的周向上分离开的位置,并且是以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形成的。

第一可移动体11A的被引导突部23c和23c由基体10A的引导孔15e和15e分别可滑动地支持(见图39),并且被引导突部23c和23c由引导孔15e和15e分别引导,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A能够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

第一滚动部件22,22以及22由第一可移动体11A的支持凹部23a,23a以及23a分别支持,并且第一滚动部件22,22以及22在基体10A和第一可移动体11A之间滚动,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A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平滑地移动。

第二滚动部件26,26以及26由第一可移动体11A的支持凹部24b,24b以及24b分别支持。第二滚动部件26是以圆筒状或柱状形成的,在轴向方向与第一移动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由支持凹部24b支持,并且使第二滚动部件26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沿围绕轴的方向转动。

第二可移动体12A包括以环状形成的基面部分28A和从基面部分28A的外周部向前突出的周面部29A(见图40和41)。使第二可移动体12A的外形比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外形大。移位透镜组3a由第二可移动体12A保持。

在基面部分28A的后表面30上,代替被引导沟部30a和30a,在通孔28a的周向上分离开地设置向后突出的被引导部分30c和30c(见图41)。在基面部分28A的后表面30上,在通孔28a外侧在周向上分离开地形成向后开口的支持凹部30b,30b以及30b。不在周面部29A上设置弹簧支持突部29a。

第二可移动体12A的被引导部分30c和30c由第一可移动体11A的引导孔24c和24c分别可滑动地支持(见图42),并且被引导突部30c和30c由引导孔24c和24c分别引导,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A能够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第二滚动部件26,26以及26由第二可移动体12A的支持凹部30b,30b以及30b分别支持,并且第二滚动部件26,26以及26在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之间滚动,由此第二可移动体12A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平滑地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A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一可移动体11A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使得由第一可移动体11A支持的第二可移动体12A与第一可移动体11A一体地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

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与第一可移动体11A一体地设置用于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一可移动体11A的被引导突部23c,并且与第二可移动体12A一体地设置用于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二可移动体12A的被引导部分30c,使得用于引导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的专用部件不是必要的,并且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

注意,与以上相反,可以在基体10A上设置引导突部并且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11A上形成被引导沟部,以及可以在第一可移动体11A上设置引导突部并且可以在第二可移动体12A上形成被引导沟部。

将充当偏置单元的按压弹簧55附接到在基体10A的下表面部分17A中形成的弹簧安装孔17b和17b(见图36,40以及43)。按压弹簧55是例如板簧,并包括以横向延长形状形成的中间板部55a、每个从中间板部55a向上突出的按压板部55b和55b、以及每个从中间板部55a向下突出的附接板部55c和55c。

使按压弹簧55处于其中附接板部55c和55c分别***弹簧安装孔17b和17b中并被附接到下表面部分17a的状态,并且按压板部55b和55b接触第二可移动体12A的周面部29A中的下端的前缘(见图43)。使按压弹簧55处于其中按压板部55b和55b从斜下前方接触周面部29A的下端中的前缘的状态,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A由按压弹簧55向上和向后偏置。

如上所述,第二可移动体12A由按压弹簧55向上和向后偏置,并通过按压弹簧55,将第一***作面33a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将第二***作面34a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并在朝着基体10A的方向上偏置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

由此,不必分开地设置进行偏置使得将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分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弹簧,和在朝着基体10A的方向上偏置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的弹簧,并且可以在减少零件数量的同时在多个方向上偏置第二可移动体12A。

在第一驱动体36中,传送部件41从左上方向接触第二可移动体12A的第一***作面33a,并且从第一驱动体36在右下方向或左上方向对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驱动力,使该方向成为第一驱动方向。此外,在第二驱动体42中,传送部件47从右上方向接触第二可移动体12A的第二***作面34a,并且从第二驱动体42在左下方向或右上方向对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驱动力,使该方向成为第二驱动方向。

由此,使第一驱动方向与第一移动方向一致,并使第二驱动方向与第二移动方向一致。

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不设置偏置弹簧49。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模糊校正装置的操作>

以下,将描述模糊校正装置9A中的模糊校正操作(见图44至53)。注意,在图44至53中,简化地图示每个单元,以便于理解模糊校正操作。

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第一可移动体11A仅可以由引导孔15e和被引导突部23c相对于基体10A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A仅可以由引导孔24c和被引导部分30c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因此,在下述模糊校正操作中,不发生所谓的滚动操作,该操作是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在围绕光轴的方向上相对于基体10A的在转动方向上的操作。此外,由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由按压弹簧55向后偏置,因此在模糊校正操作中不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

在进行模糊校正操作之前的状态下,不操作第一驱动体36和第二驱动体42。使第一驱动体36处于其中传送部件41上设置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与在第二可移动体12A的接收突部33上形成的第一***作面33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接触的状态,并且使第二驱动体42处于其中传送部件47上设置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与在第二可移动体12A的接收突部34上形成的第二***作面34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接触的状态(见图44)。

由此,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位于基准位置处并且既不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又不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见图45)。

首先,将描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的模糊校正操作(见图46至49)。

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当对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43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43c以及向前移动第二滑动件44时,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见图46)。

当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前端侧时,由按压弹簧55向上偏置的第二可移动体12A被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向上移动(见图47)。此时,第一滑动件38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

另一方面,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当对第二致动器43的压电元件43b施加电压并且移动驱动轴43c以及向后移动第二滑动件44时,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见图48)。

当使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移动到第二***作面34a的后端侧时,由按压弹簧55向上偏置的第二可移动体12A抵抗着按压弹簧55的偏置力地被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向下移动(见图49)。此时,第一滑动件38的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

接着,将描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模糊校正操作(见图50至53)。

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的压电元件37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以及向前移动第一滑动件38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见图50)。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前端侧时,对由按压弹簧55向上偏置的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力,从第二可移动体12A将所施加的移动力传送到第一可移动体11A,并且与第二可移动体12A一体地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向上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A(见图51)。此时,第二滑动件44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

另一方面,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当对第一致动器37的压电元件37b施加电压并且操作驱动轴37c以及向后移动第一滑动件38时,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在第一***作面33a上滑动并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见图52)。

当使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移动到第一***作面33a的后端侧时,对由按压弹簧55向上偏置的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力,从第二可移动体12A将所施加的移动力传送到第一可移动体11A,并且抵抗着按压弹簧55的偏置力,与第二可移动体12A一体地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向下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A(见图53)。此时,第二滑动件44的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在第二***作面34a上滑动。

如上所述,第二可移动体12A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与第一可移动体11A一体地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由此由第二可移动体12A保持的移位透镜组3a也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进行移位透镜组3a的光轴位移的模糊校正,从而校正了图像模糊。

注意,以上,描述了其中第一移动方向、第二移动方向、第一驱动方向以及第二驱动方向相对于向上、向下、左以及右方向倾斜的示例;然而,第一移动方向、第二移动方向、第一驱动方向以及第二驱动方向是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中的任何方向就足够了。例如,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一驱动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并且第二移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

如上所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第一可移动体11A和第二可移动体12A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被并排放置,并且使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都与光轴方向正交。

由此,第一可移动体11A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可移动体12A移动的第二移动方向相互正交并且两者都与光轴正交,使得可以进行高度可靠的模糊校正。

注意,以上,描述了第一可移动体11A在作为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A在作为第二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示例;然而,相反地,第一可移动体11A可以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并且第二可移动体12A可以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模糊校正装置9A中,作为从第一驱动体36向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的驱动力的驱动方向的第一驱动方向和作为从第二驱动体42向第二可移动体12A施加的驱动力的驱动方向的第二驱动方向都与光轴方向正交,并且相互正交。

由此,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都与光轴正交,使得可以进行高度可靠的模糊校正。

注意,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是除相互正交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例如,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在周向上具有小于90度的角度。此外,可以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在周向上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

<其他>

以上,描述了第一驱动体36设置有第一滑动件38并且第二驱动体42设置有第二滑动件44的示例;然而,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可以仅包括致动器(见图54)。

例如,将仅仅第一致动器37设置为第一驱动体36B,并且将仅仅第二致动器43设置为第二驱动体42B,并且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可以分别压靠于第一***作面33a和第二***作面34a,以及可以操作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

利用这种配置,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变得不必要,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可以通过减少零件数量简化结构。

然而,即使在这种配置中,也可以使用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并且可以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以及可以经由第一滑动件38和第二滑动件44将驱动力传送到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

<结论>

如上所述,在模糊校正装置9或9A以及成像装置1中,通过第一驱动体36或36B或者第二驱动体42或42B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相对于基体10在第一移动方向上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以及通过第一驱动体36或36B或者第二驱动体42或42B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

由此,由第一驱动体36或36B以及第二驱动体42或42B中的每一个对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施加驱动力,以及通过第一驱动体36或36B或者第二驱动体42或42B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在第一移动方向或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使得可以在简化结构的同时减小可移动体的重量。

特别地,由于不必将第一驱动体36或36B或者第二驱动体42或42B中的一个附接到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因此减小了可移动体的重量,并且可以改进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度和提高速度。

此外,由于不将第一驱动体36或36B以及第二驱动体42或42B附接到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因此不必将用于馈送电力的导线或柔性印刷线路板连接到第一致动器37和第二致动器43。

由此,不会由导线或线路板对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的操作产生负担,并且可以进一步改进模糊校正操作的可靠性和进一步提高速度。

此外,由于不将第一驱动体36或36B以及第二驱动体42或42B附接到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可以减小在当移动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时与当一体地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时之间的可移动体的重量差。

由此,在驱动第一驱动体36或36B以及第二驱动体42或42B时,可以减小针对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的伺服特性方面的差别。

此外,在通过按压弹簧35或按压弹簧55将第一***作面33a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41a和41a以及将第二***作面34a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47a和47a的状态下移动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

由此,与在通过丝线等悬吊可移动体的状态下移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结构相比,可以提高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以及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的移动位置的精度,并减小由于振动等导致的干扰的影响,以及减少由于丝线等的变形导致的倾斜的发生。

此外,将模糊校正装置9或9A配置成使得从一个方向(光轴方向)将第一可移动体11或11A、第二可移动体12或12A、第一驱动体36以及第二驱动体42组装到基体10或10A,使得可以在同一处理中组装每个单元,以及可以改善组装操作中的可工作性。

<对内窥镜手术系统的应用示例>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内窥镜手术系统。

图55是图示可以对其应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本技术)的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意配置示例的图。

图55图示了手术者(医师)11131正在使用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对病床11133上的病人11132进行手术的状态。如所图示的,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包括内窥镜11100、诸如气腹管11111和能量治疗工具11112之类的其他手术工具11110、支持内窥镜11100的支持臂装置11120、以及安装有用于内窥镜手术的各种装置的推车11200。

内窥镜11100包括其中从远端起的预定长度的区域被***病人11132的体腔中的镜筒11101,和连接到镜筒11101的近端的相机头11102。在所图示的示例中,图示了被形成为包括刚性镜筒11101的所谓刚性镜的内窥镜11100,但是内窥镜11100可以被形成为包括柔性镜筒的所谓柔性镜。

在镜筒11101的远端处,设置有其中嵌入物镜的开口。将光源装置11203连接到内窥镜11100,并通过在镜筒11101内延伸的光导将由光源装置11203产生的光引导到镜筒的远端,并经由物镜向病人11132的体腔中的观察对象照射光。注意,内窥镜11100可以是直视镜、斜视镜或侧视镜。

在相机头11102内设置有光学系统和成像元件,并通过光学系统将从观察对象反射的光(观察光)聚焦在成像元件上。由成像元件对观察光进行光电转换,并生成与观察光对应的电信号,即,与观察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将该图像信号作为RAW数据传送给相机控制单元(CCU)11201。

CCU 11201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并全面地控制内窥镜11100和显示装置11202的操作。此外,CCU 11201接收来自相机头11102的图像信号并对图像信号应用各种图像处理,例如,显影处理(去马赛克处理)等,以基于图像信号显示图像。

显示装置11202通过来自CCU 11201的控制,基于经过了CCU 11201的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显示图像。

光源装置11203包括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等,并将用于对手术部分等进行成像的照射光提供给内窥镜11100。

输入装置11204是与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的输入接口。用户可以经由输入装置11204向内窥镜手术系统11000输入各种信息和指示。例如,用户输入改变内窥镜11100的成像条件(照射光的类型、放大倍率、焦距等)的指示等。

治疗工具控制装置11205控制对用于烧灼组织、切割、密封血管等的能量治疗工具11112的驱动。气腹装置11206通过气腹管11111将气体注入病人11132的体腔中,以使体腔膨胀,以确保内窥镜11100的视野和确保手术者的操作空间。记录器11207是能够记录与手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装置。打印机11208是能够以诸如文本、图像、图形等之类的各种格式打印与手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装置。

注意,向内窥镜11100提供用于对手术部分进行成像的照射光的光源装置11203可以包括包含例如LED的白光源、激光源、或其组合。在白光源包括R、G以及B激光源的组合的情况下,可以以高精度控制每个颜色(每个波长)的输出强度和输出定时,使得可以在光源装置11203中进行拍摄图像的白平衡的调节。此外,在此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向观察对象分时地照射来自R、G以及B激光源中的每一个的激光,并与照射定时同步地控制相机头11102的成像元件的驱动,分时地拍摄与R、G以及B中的每一个对应的图像。根据该方法,可以在不设置成像元件中的滤色器的情况下获得彩色图像。

此外,可以控制光源装置11203的驱动,使得按预定时间间隔改变要输出的光的强度。通过与光强度的改变定时同步地控制相机头11102的成像元件的驱动以分时地获得图像,并合成这些图像,可以在没有所谓的遮挡阴影或曝光过度亮白的情况下生成高动态范围图像。

此外,光源装置11203可以提供与特殊光观察对应的预定波长带的光。在特殊光观察中,例如,通过利用体组织中的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通过照射与普通观察时的照射光(换句话说,白光)相比的窄带光,进行所谓的窄带成像,其中,以高对比度对诸如粘膜表层中的血管之类的预定组织进行成像。或者,在特殊光观察中,可以进行利用通过照射激发光而产生的荧光获得图像的荧光观察。在荧光观察中,例如,可以用激发光照射体组织以观察来自体组织的荧光(自身荧光观察),或者将诸如吲哚菁绿(ICG)之类的试剂局部注入体组织中并用与试剂的荧光波长对应的激发光照射体组织,以获得荧光图像。光源装置11203可以提供与这种特殊光观察对应的窄带光和/或激发光。

图56是图示在图55中图示的相机头11102和CCU 11201的功能配置示例的框图。

相机头11102包括透镜单元11401、成像单元11402、驱动单元11403、通信单元11404以及相机头控制单元11405。CCU 11201包括通信单元11411、图像处理单元11412以及控制单元11413。相机头11102和CCU 11201通过传送缆线11400相互可通信地连接。

透镜单元11401是设置在与镜筒11101的连接部分处的光学系统。从镜筒11101的远端获取的观察光被引导到相机头11102并入射在透镜单元11401上。透镜单元11401包括包含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的多个透镜的组合。

构成成像单元11402的成像元件可以是一个(所谓的单板式)元件或多个(所谓的多板式)元件。例如,在成像单元11402包括多板式元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相应的成像元件生成与R、G以及B对应的图像信号,并且可以通过合成图像信号来获得彩色图像。或者,成像单元11402可以包括用于获得与三维(3D)显示对应的右眼和左眼图像信号中的每一个的一对成像元件。通过进行3D显示,手术者11131可以更精确地掌握手术部分中的活体组织的深度。注意,在成像单元11402包括多板式元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与相应成像元件对应的透镜单元11401的多个系统。

此外,成像单元11402不必被设置在相机头11102中。例如,可以紧接在物镜之后将成像单元11402设置在镜筒11101的内部。

驱动单元11403包括致动器,并通过相机头控制单元11405的控制沿着光轴将透镜单元11401的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移动预定距离。结果,可以适当地调节成像单元11402的拍摄图像的放大倍率和焦点。

通信单元11404包括用于向CCU 11201传送/从CCU 11201接收各种信息的通信装置。通信单元11404通过传送缆线11400将从成像单元11402获得的图像信号作为RAW数据传送给CCU 11201。

此外,通信单元11404从CCU 11201接收用于控制相机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提供给相机头控制单元11405。该控制信号包括与成像条件有关的信息,例如,指定拍摄图像的帧率的信息、指定成像时的曝光值的信息、和/或指定拍摄图像的放大倍率和焦点的信息。

注意,诸如帧率、曝光值、放大倍率以及焦点之类的成像条件可以由用户适当地指定,或者由CCU 11201的控制单元11413基于获得的图像信号自动设定。在后一情况下,可以在内窥镜11100中安装所谓的自动曝光(AE)功能、自动聚焦(AF)功能以及自动白平衡(AWB)功能。

相机头控制单元11405基于经由通信单元11404从CCU 11201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相机头11102的驱动。

通信单元11411包括用于向相机头11102传送/从相机头11102接收各种信息的通信装置。通信单元11411经由传送缆线11400接收从相机头11102传送的图像信号。

此外,通信单元11411将用于控制相机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传送给相机头11102。可以通过电通信、光学通信等传送图像信号和控制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11412对从相机头11102传送的作为RAW数据的图像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

控制单元11413进行与内窥镜11100对手术部分等的成像和通过对手术部分的成像获得的拍摄图像的显示等有关的各种控制。例如,控制单元11413生成用于控制相机头11102的驱动的控制信号。

此外,控制单元11413使显示装置11202基于经过了图像处理单元11412的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显示手术部分等的拍摄图像。此时,控制单元11413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图像识别技术识别拍摄图像中的各种对象。例如,控制单元11413检测拍摄图像中包含的对象的颜色、边缘形状等,从而能够识别诸如钳子之类的手术工具、特定身体部位、出血、使用能量治疗工具11112时的雾等。当使显示装置11202显示拍摄的图像时,控制单元11413可以通过利用识别结果使显示装置11202在手术部分的图像上叠加并显示各种手术辅助信息。手术辅助信息被叠加显示,并被呈现给手术者11131,由此可以减小手术者11131的负担,从而手术者11131可以可靠地进行手术。

将相机头11102和CCU 11201连接在一起的传送缆线11400是适合于电信号的通信的电信号缆线、适合于光通信的光纤、或其复合缆线。

在此,在图示的示例中,使用传送缆线11400有线地进行通信,但是可以无线地进行相机头11102和CCU 11201之间的通信。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的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示例。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应用于例如上述配置中的内窥镜11100、相机头11102(的成像单元11402)、CCU 11201(的图像处理单元11412)。具体来说,可以将成像元件7应用于成像单元10402。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内窥镜11100、相机头11102(的成像单元11402)以及CCU11201(的图像处理单元11412),可以获得较清晰的手术部分图像,使得手术者可以可靠地确认手术部分。

注意,在此作为示例描述了内窥镜手术系统;然而,可以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其他系统,例如,显微镜手术系统等。

<对移动体的应用示例>

此外,可以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本技术)实现为安装在任何类型的移动体(例如,汽车、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个人移动装置、飞机、无人机、船、机器人等)上的装置。

图57是图示车辆控制系统的示意配置示例的框图,该车辆控制系统是可以应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移动体控制系统的示例。

车辆控制系统12000包括经由通信网络12001相互连接的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在图57中图示的示例中,车辆控制系统12000包括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20、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以及集成控制单元12050。此外,作为集成控制单元12050的功能配置,图示了微计算机12051、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以及车内网络接口(I/F)12053。

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根据各种程序控制与车辆的驱动系统有关的装置的操作。例如,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充当用于产生车辆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装置(如内燃机或驱动电机)、用于将驱动力传送给轮子的驱动力传送机构、用于调节车辆的转向角的转向机构、用于产生车辆的制动力的制动装置等的控制装置。

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20根据各种程序控制在车身上配备的各种装置的操作。例如,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20充当无钥匙进入系统、智能钥匙系统、电动窗装置、或诸如前灯、后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以及雾灯之类的各种灯的控制装置。在此情况下,可以向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20输入从代替钥匙的便携式装置传送的无线电波,或各种开关的信号。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20接受这些无线电波或信号的输入,并控制车辆的门锁装置、电动窗装置、灯等。

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检测与安装车辆控制系统12000的车辆的外部有关的信息。例如,成像单元12031连接到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使成像单元12031拍摄车外的图像并接收拍摄的图像。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可以基于接收的图像对人、汽车、障碍物、标识、路面上的文字等进行物体检测处理或距离检测处理。

成像单元12031是接收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量对应的电信号的光传感器。成像单元12031能够输出作为图像或作为测距信息的电信号。此外,由成像单元12031接收的光可以是可见光或诸如红外线之类的不可见光。

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检测与车辆的内部有关的信息。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连接到例如检测驾驶员的状态的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包括例如拍摄驾驶员的图像的相机,并且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可以基于从驾驶员状态检测单元12041输入的检测信息,计算驾驶员的疲劳度或集中度,或者判定驾驶员是否在打瞌睡。

微计算机12051可以基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或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获得的车辆内外的有关信息,计算驱动力产生装置、转向机构或制动装置的控制目标值,并向驾驶系统控制单元12010输出控制命令。例如,微计算机12051可以进行旨在实现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的功能的协调控制,这些功能包括车辆的防撞或冲击减轻、基于车间距离的跟随行驶、车速保持驾驶、车辆碰撞报警、车道离开报警等。

此外,微计算机12051可以基于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或车内信息检测单元12040获得的车辆周围的有关信息,通过控制驱动力产生装置、转向机构、制动装置等,进行旨在在不依赖于驾驶员的操作的情况下自主行驶的自动驾驶等的协调控制。

此外,微计算机12051可以基于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获得的车辆外部的有关信息,向车身系统控制单元12030输出控制命令。例如,微计算机12051可以通过根据由车外信息检测单元12030检测到的前车或对向车的位置控制前灯,进行旨在防止目眩的协调控制,如从远光灯切换到近光灯。

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向能够将信息视觉地或听觉地通知给车内搭乘者或车外的输出装置传送音频和图像输出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在图57的示例中,作为输出装置,图示了音频扬声器12061、显示单元12062以及仪表板12063。显示单元12062可以包括例如板上显示器或抬头显示器中的至少一个。

图58是图示成像单元12031的安装位置示例的图。

在图58中,作为成像单元12031,包括成像单元12101、12102、12103、12104以及12105。

将成像单元12101、12102、12103、12104以及12105设置在例如车辆12100的前鼻、侧视镜、后保险杠、后门、风挡的在车内的上部等的位置处。设置在前鼻处的成像单元12101和设置在风挡的在车内的上部处的成像单元12105主要获取车辆12100的前方的图像。设置在侧视镜处的成像单元12102和12103主要获得车辆12100的侧方的图像。设置在后保险杠或后门处的成像单元12104主要获取车辆12100的后方的图像。设置在风挡的在车内的上部处的成像单元12105主要用于检测前车、行人、障碍物、交通信号、交通标识、车道等。

注意,图58图示了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的成像范围的示例。成像范围12111表示设置在前鼻处的成像单元12101的成像范围,成像范围12112和12113分别表示设置在侧视镜处的成像单元12102和12103的成像范围,成像范围12114表示设置在后保险杠或后门处的成像单元12104的成像范围。例如,由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拍摄的图像数据被彼此叠加,从而获得从上方看到的车辆12100的俯瞰图像。

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获得距离信息的功能。例如,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多个成像元件的立体相机,或者可以是包括用于相差检测的像素的成像元件。

例如,基于从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获得的距离信息,微计算机12051获得到成像范围12111至12114内的每个三维物体的距离,和该距离的时间变化(相对于车辆12100的相对速度),从而能够作为前车提取三维物体,该三维物体特别地是在车辆12100的行驶路径上的最近的三维物体,并且以与车辆12100的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以预定速度(例如,大于或等于0km/h)行驶。此外,微计算机12051可以设定要在前车之前预先确保的车间距离,并且可以进行自动制动控制(包括停止跟随控制)、自动加速控制(包括开始跟随控制)等。如上所述,可以进行旨在在不依赖于驾驶员的操作的情况下自主行驶的自动驾驶等的协调控制。

例如,基于从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获得的距离信息,微计算机12051可以通过将物体分类为两轮车辆、常规车辆、大型车辆、行人以及诸如电线杆之类的其他三维物体,提取与三维物体有关的三维物体数据,并使用该数据来进行障碍物的自动避开。例如,微计算机12051将车辆12100周边的障碍物识别成对于车辆12100的驾驶员来说可以视觉识别的障碍物和难以视觉识别的障碍物。然后,微计算机12501判定表示与每个障碍物的碰撞的风险的碰撞风险,并在碰撞风险大于或等于设定值并且存在碰撞的可能性时,微计算机12501经由音频扬声器12061和显示单元12062向驾驶员输出警报,或者通过驱动系统控制单元12010进行强制减速或避开转向,从而能够进行用于避开碰撞的辅助驾驶。

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检测红外线的红外相机。例如,微计算机12501可以通过判定在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的拍摄图像中是否存在行人,识别行人。通过例如在作为红外相机的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的拍摄图像中提取特征点的过程,和对表示物体的轮廓的一系列特征点进行模式匹配处理的过程,进行这种行人识别,以判定所述物体是否为行人。当微计算机12051判定在成像单元12101至12104的拍摄图像中存在行人并识别出行人时,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控制显示单元12062,使得在所识别出的行人上叠加并显示用于强调的矩形轮廓线。此外,音频图像输出单元12052可以控制显示单元12062,使得在期望的位置处显示表示行人的图标等。

以上,描述了可以应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车辆控制系统的示例。可以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上述配置中的成像单元12031。具体来说,可以将成像单元7应用于成像单元12031。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成像单元12031,可以获得可以更容易查看的拍摄图像,使得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

<本技术>

可以如下构成本技术。

(1)

一种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能够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

第二可移动体,所述第二可移动***于第一可移动体的与基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不同于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

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其中

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一体地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

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2)

根据(1)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在光轴方向上位于并排的位置,

使第一移动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以及

使第二移动方向与光轴方向和第一移动方向两者正交。

(3)

根据(1)或(2)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从第一驱动体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第一驱动方向上的驱动力,

从第二驱动体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第二驱动方向上的驱动力,以及

使第一驱动方向和第二驱动方向都与光轴方向正交并且相互正交。

(4)

根据(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对第一驱动体设置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

对第二驱动体设置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在第二可移动体上形成有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

第一***作面在可滑动状态下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

第二***作面在可滑动状态下被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以及

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相对于第一***作面的位置或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相对于第二***作面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被改变,并且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基体移动。

(5)

根据(4)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设置有偏置单元,所述偏置单元在第一***作面被压靠于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和第二***作面被压靠于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的方向上进行偏置。

(6)

根据(5)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由所述偏置单元在靠近基体的方向上偏置。

(7)

根据(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都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倾斜。

(8)

根据(7)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使第一***作面和第二***作面相对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

(9)

根据(4)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分别设置多个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和多个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10)

根据(3)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使第一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一驱动方向,以及

使第二移动方向不同于第二驱动方向。

(11)

根据(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第一驱动体包括第一致动器和由第一致动器操作的第一滑动件,

第二驱动体包括第二致动器和由第二致动器操作的第二滑动件,以及

使第二可移动体能够由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滑动。

(12)

根据(11)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使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以及

在与第一移动方向和第二移动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上操作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

(13)

根据(11)或(12)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将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附接到基体。

(14)

根据(13)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基体设置有布置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大体矩形的布置单元,以及

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的外侧将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分别附接到布置单元的角部。

(15)

根据(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使第一可移动体的外形比第二可移动体的外形小。

(16)

根据(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基体形成有布置第一可移动体、第二可移动体、第一驱动体以及第二驱动体的布置空间。

(17)

根据(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设置有在第一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一可移动体的第一引导件,和

在第二移动方向上引导第二可移动体的第二引导件。

(18)

根据(17)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第一引导件是与基体一体地形成的,以及

第二引导件是与第一可移动体一体地形成的。

(19)

根据(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在基体和第一可移动体之间布置第一滚动部件,第一滚动部件在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以及

在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之间布置第二滚动部件,第二滚动部件在第二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时滚动。

(20)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成像元件,对通过透镜捕捉的光学图像进行光电转换;以及模糊校正装置,对光学图像的图像模糊进行校正,

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第一可移动体,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能够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

第二可移动体,所述第二可移动***于第一可移动体的与基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不同于第一移动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

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每个对第二可移动体施加驱动力,其中

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一可移动体和第二可移动体一体地相对于基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以及

通过第一驱动体或第二驱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力使第二可移动体相对于第一可移动体在第二移动方向上移动。

附图标记列表

1 成像装置

9 模糊校正装置

10 基体

11 第一可移动体

12 第二可移动体

13 布置单元

13a 布置空间

21 第一引导件

22 第一滚动部件

25 第二引导件

26 第二滚动部件

27 第二滚动部件

33a 第一***作面

34a 第二***作面

35 按压弹簧(偏置单元)

36 第一驱动体

37 第一致动器

38 第一滑动件

41a 第一驱动力传送部分

42 第二驱动体

43 第二致动器

44 第二滑动件

47a 第二驱动力传送部分

21A 第一引导件

25A 第二引导件

9A 模糊校正装置

10A 基体

11A 第一可移动体

12A 第二可移动体

13A 布置单元

55 偏置单元

36B 第一驱动体

42B 第二驱动体

8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相机模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