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播秧机械

文档序号:1591194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水稻播秧机械 ([db:专利名称-en]) 是由 程良鸿 严斧 程凯扬 于 2019-10-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稻播秧机械,包括总动力机构、行走机构、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所述播秧组件包括顶秧组件、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以及纵向位移联动机构;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包括动力驱动机构以及动力传送机构,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两个从动锥齿轮以及动力传动杆;所述顶秧组件的底部设有秧盘下移联动机构,该秧盘下移联动机构包括阻挡支撑组件以及推动阻挡支撑组件作纵向水平切换运动的切换动力组件。本发明能够有效防止秧苗漏顶,并且无需另设驱动网格秧盘下降的动力机构,结构简单,并且安装方便,工作时不易卡死。([db:摘要-en])

一种水稻播秧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播秧机械。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水稻栽植机械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基于机械手(秧爪)撕切毯状秧根以分兜插植的传统插秧机;第二类为基于钵盘育秧带盘带土栽植的新型插秧机。其中,第一类水稻栽植机械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引擎高频驱动栽植达到高的栽植效率,其不足之处是伤根,栽植后秧苗需要渡过较长返青期,因为撕切秧根以及插秧入泥作业所需功率大,对机械材料强度要求高,机构通常比较笨重、耗材耗能成本高、在山丘稻区运作不便。第二类水稻栽植机械的优点是预分带土、栽后即活无返青期,并且每兜苗数精准可控,既适合多本秧(如常规稻)、又适合少本秧(如杂交稻)水稻带土秧栽植,特别适宜在山丘稻区运作。

对于第二类水稻栽植机械,申请公布号为CN10936229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轻简阵列式播秧机”,该发明专利申请为了避免秧苗漏顶,增设了步进下降驱动机构,虽然能够顺利驱动网格秧盘下降且不会发生秧苗漏顶的情况,但导致整个设备的结构更加复杂;另外,在驱动顶秧组件作纵向移动时,采用不完全齿轮以及往复驱动框的方式来完成,导致在驱动过程中要么容易发生换向卡死现象,要么容易出现换向空行程,并且安装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稻播秧机械,该设备能够有效防止秧苗漏顶,并且无需另设驱动网格秧盘下降的动力机构,结构简单,并且安装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稻播秧机械,包括总动力机构、行走机构、设在行走机构上的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其中,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所述播秧组件包括顶秧组件、用于驱动顶秧组件作伸缩顶秧任务的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顶秧组件在网格秧盘的网格之间作纵向水平切换运动的纵向位移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包括动力驱动机构以及动力传送机构;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两个从动锥齿轮以及动力传动杆,所述两个从动锥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动力传动杆上且分别位于主动锥齿轮的两侧且均与主动锥齿轮匹配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为不完全齿轮,当主动锥齿轮与前一个从动锥齿轮啮合时,后一个从动锥齿轮与主动锥齿轮分离,当主动锥齿轮与前一个从动锥齿轮分离时,后一个从动锥齿轮即与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动力传送机构包括设置在动力传动杆上的传送齿轮以及与传送齿轮匹配连接的传送齿条;所述总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与主动锥齿轮连接;

所述顶秧组件的底部设有秧盘下移联动机构,该秧盘下移联动机构包括阻挡支撑组件以及推动阻挡支撑组件作纵向水平切换运动的切换动力组件;所述阻挡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阻挡杆以及中间连接杆,所述两个阻挡杆分别设置在中间连接杆的两端,且两个阻挡杆分别位于在网格秧盘的两个竖向侧边的对应处,所述网格秧盘的两个竖向侧边上均设有梳状档条,所述两个阻挡杆分别与两侧的梳状档条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切换动力组件包括推动驱动件以及两个顶秧限位件;其中,所述顶秧组件设置在推动驱动件上,且推动驱动件与所述顶秧组件之间摩擦接触连接,所述推动驱动件与所述传送齿条连接,所述推动驱动件位于所述两个阻挡杆之间;所述两个顶秧限位件分别设置在顶秧组件的两侧,且与顶秧组件的高度对应;当所述顶秧组件需要移动进行网格切换时,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驱动推动驱动件作纵向移动,同时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顶秧组件移动;当所述顶秧组件移动到网格秧盘上的最后一个网格,需要驱动网格秧盘下降时,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驱动推动驱动件继续作纵向移动,此时所述顶秧限位件将所述顶秧组件挡住促使顶秧组件停止移动,所述推动驱动件克服与顶秧组件之间的摩擦力单独纵向移动并推动所述阻挡支撑组件移动,最终使得两个阻挡杆在网格秧盘的梳状档条之间切换,在重力作用下,所述网格秧盘下降。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总动力机构包括转盘、主动力轴、顶秧动力传动机构以及纵向位移传动机构,所述主动力轴与转盘连接;其中,所述顶秧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不完全齿轮以及顶秧传动齿轮,所述顶秧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啮合设置,所述顶秧传动齿轮通过顶秧传动组件与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连接;

所述纵向位移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不完全齿轮以及纵向位移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设置在所述主动力轴上,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啮合匹配设置,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通过纵向位移传动组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秧传动组件由齿链传动机构构成;所述顶秧动力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中间杆,所述顶秧传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中间杆上;所述齿链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以及过渡链条,所述第一过渡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杆上,所述第二过渡齿轮设置在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的直接动力源轴上,所述过渡链条环绕设置在第一过渡齿轮和第二过渡齿轮上。

优选地,所述纵向位移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中间杆,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设置在第二中间杆上;所述纵向位移传动组件包括第三过渡齿轮和第四过渡齿轮,所述第三过渡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杆上,所述第四过渡齿轮与所述第三过渡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四过渡齿轮与主动锥齿轮之间设有过渡传动轴。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顶秧针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和用于固定顶秧针的固定件,多个顶秧针在固定件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当其中一个顶秧针正对网格秧盘中的其中一个网格时,其它的顶秧针都正对其对应的网格,每个顶秧针的一端为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固定端,另一端为用于顶秧的自由端,所述固定件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第三不完全齿轮以及用于驱动第三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顶秧齿轮轴,所述顶秧齿轮轴构成所述直接动力源轴;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不完全齿轮设置在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所述往复式驱动框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顶秧齿轮轴与顶秧传动齿轮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阻挡杆的对应处均设有支承台,所述阻挡杆的中部支撑在支承台上。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中间连接杆的两端均设有安装轴承,所述两个阻挡杆的一端对应设置在安装轴承上,另一端向网格秧盘的一侧延伸。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推动驱动件与顶秧组件之间设有横向导向机构,所述横向导向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推动驱动件上的横向导轨以及与横向导轨匹配的横向滑块;所述横向滑块上设有阻尼垫片,所述顶秧组件设置在阻尼垫片上。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顶秧限位件由横向延伸设置的限位杆构成,该限位杆与所述推动驱动件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纵向位移联动机构中的动力驱动机构采用锥齿轮的配合方式,实现动力传动杆的正反转,从而实现顶秧组件的往复运动,结构简单;另外,采用锥齿轮的配合方式,使得安装方便,锥齿轮的安装难度相较于不完全齿轮齿条往复驱动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安装难度;并且主动锥齿轮在两个从动锥齿轮之间的啮合转换时,能实现无换向失步的往复步进位移,不易卡死,保证水稻播秧机的正常运行,便于维护。

2、本发明的推动驱动件与顶秧组件采用摩擦接触连接,从而在驱动顶秧组件移动时,推动驱动件与顶秧组件同时整体移动,在驱动网格秧盘下降时,顶秧组件已经完成对同一层的所有网格进行顶秧,并且推动驱动件与顶秧组件相对运动,使得顶秧组件的位置保持不变,既能完成所有网格的顶秧工作,还能让顶秧组件与下降后的网格秧盘的网格对准,以便进行下一轮次的顶秧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稻播秧机械的其中一种

具体实施方式

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此时的顶秧组件位于网格秧盘左边最后一个网格的对应处,且推动驱动件已经将阻挡杆往左侧推动,位于左侧的顶秧限位件图中未显示)。

图4为图3中阻挡支撑组件和切换动力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纵向位移联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为动力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图11为顶秧组件、阻挡支撑组件以及切换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简图;其中,图7为当顶秧组件移动到网格秧盘位于左边最后一个网格时的示意图,图8为推动驱动件推动位于左侧的阻挡杆后的示意图,图9为从左往右往返过程中的示意图,图10为顶秧组件移动到网格秧盘位于右边最后一个网格时的示意图,图11为推动驱动件推动位于右侧的阻挡杆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的水稻播秧机械,包括总动力机构、行走机构22、设在行走机构22上的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秧盘组件和播秧机构;其中,所述秧盘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水平面相垂直的网格秧盘2a;所述播秧组件包括顶秧组件、用于驱动顶秧组件作伸缩顶秧任务的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顶秧组件在网格秧盘的网格之间作纵向水平切换运动的纵向位移联动机构;其中:

参见图2、图3、图5和图6,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包括动力驱动机构以及动力传送机构;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锥齿轮9、两个从动锥齿轮10以及动力传动杆11,所述两个从动锥齿轮10均设置在所述动力传动杆11上且分别位于主动锥齿轮9的两侧且均与主动锥齿轮9匹配连接,所述主动锥齿轮9 为不完全齿轮,当主动锥齿轮9与其中一个从动锥齿轮10啮合时,另一个从动锥齿轮10与主动锥齿轮9分离;所述动力传送机构包括设置在动力传动杆11 上的传送齿轮13以及与传送齿轮13匹配连接的传送齿条12。

参见图2、图3、图5和图6,所述总动力机构包括主动力轴2、顶秧动力传动机构以及纵向位移传动机构,所述主动力轴2与水稻播秧机构的转盘1连接;所述顶秧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不完全齿轮3以及顶秧传动齿轮16,所述顶秧传动齿轮16与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3啮合设置,所述顶秧传动齿轮16通过顶秧传动组件与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纵向位移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不完全齿轮7以及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7设置在所述主动力轴2上,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与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7啮合匹配设置,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通过纵向位移传动组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9连接。

参见图2-图4,所述顶秧针14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14和用于固定顶秧针 14的固定件6a,多个顶秧针14在固定件6a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当其中一个顶秧针14正对网格秧盘中的其中一个网格时,其它的顶秧针14都正对其对应的网格,每个顶秧针14的一端为用于与固定件6a连接的固定端,另一端为用于顶秧的自由端,所述固定件6a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与所述固定件6a连接。

参见图2和图3,所述伸缩顶秧联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20、第一不完全齿轮以及用于驱动第一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顶秧齿轮轴20;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20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设置在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所述往复式驱动框20与所述固定件6a连接。

参见图2和图3,所述往复式驱动框20和第三不完全齿轮均有两组,每组往复式驱动框20的往复式驱动框20与每组第三不完全齿轮的第三不完全齿轮一一对应设置;两组第三不完全齿轮均设置在所述顶秧齿轮轴20上;所述顶秧组件有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机架上,所述两组往复式驱动框20分别与两组顶秧组件的固定件6a连接。通过调整两个第三不完全齿轮的方向,具体为,当其中一个第三不完全齿轮与对应往复式驱动框20的上齿条啮合时,另一个第三不完全齿轮与对应往复式驱动框20的下齿条啮合;此时,当顶秧齿轮轴20转动时,每组往复式驱动框20就能在对应的第三不完全齿轮的带动下作反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在一步驱动的情况下同时对两个相对设置的网格秧盘作顶秧运动,实现快速播秧,有利于提高播秧效率。

参见图2和图3,所述动力传送机构有两个,且每个动力传送机构的传送齿轮13均设置在动力传动杆11上,两个动力传送机构的传送齿条12均与所述顶秧组件连接。设置两个动力传送机构,能更好地对两组顶秧组件驱动。

其中,本实施例的顶秧组件以及伸缩顶秧联动机构可参见申请公布号为CN109362295A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改进型轻简阵列式播秧机”中的“顶秧针组件”和“伸缩驱动机构”。

参见图2和图3,所述顶秧传动组件由齿链传动机构构成;所述顶秧动力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中间杆17,所述顶秧传动齿轮16设置在第一中间杆17上;所述齿链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过渡齿轮15、第二过渡齿轮以及过渡链条19,所述第一过渡齿轮15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杆17上,所述第二过渡齿轮设置在所述顶秧齿轮轴20上,所述过渡链条19环绕设置在第一过渡齿轮15和第二过渡齿轮上。采用齿链传动机构实现顶秧动力传动机构与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之间的动力传输,结构简单;另外,采用齿链传动机构,能够适应顶秧动力传动机构和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之间的不同距离,以便调整,有利于播秧机构的布局设计,尤其相较于直接的齿轮传动,齿链传动机构能够节省空间,不受空间和距离影响。

参见图2和图3,所述齿链传动机构有两组,该两组的齿链传动机构的第一过渡齿轮15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杆17上,第二过渡齿轮分别设置在第一中间杆17的两侧。通过设置两组齿链传动机构,能够同时驱动两个顶秧齿轮轴20 转动,实现多个顶秧工作,提高播秧效率。

参见图2和图3,所述纵向位移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中间杆18,所述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设置在第二中间杆18上;所述纵向位移传动组件包括第三过渡齿轮4和第四过渡齿轮5,所述第三过渡齿轮4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杆18上,所述第四过渡齿轮5与所述第三过渡齿轮4啮合连接,所述第四过渡齿轮5与主动锥齿轮9之间设有过渡传动轴8。通过设置这样的纵向位移传动组件,实现对主动锥齿轮9的驱动,从而实现对顶秧组件的纵向驱动;采用齿轮的传动,便于通过过渡传动轴8与主动锥齿轮9的连接,并且结构简单;另外,通过第三过渡齿轮4和第四过渡齿轮5的配合,能够将纵向位移联动机构设置在齿链传动机构的下方,错开两者的位置,充分合理利用空间,并且能避免干涉。

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二中间杆18设置在水稻播秧机的转盘1的下方,所述过渡传动轴8位于第二中间杆18的下方。这样能够让纵向位移联动机构位于转盘1的下方,有利于与水稻播秧机的顶秧组件的伸缩顶秧联动机构以及顶秧传动组件的在竖向方向上错开,避免两者干涉,能充分合理利用播秧机的空间。

参见图2和图3,所述顶秧组件的底部设有秧盘下移联动机构,该秧盘下移联动机构包括阻挡支撑组件以及推动阻挡支撑组件作水平纵向切换运动的切换动力组件;所述阻挡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阻挡杆9a以及中间连接杆11a,所述两个阻挡杆9a分别设置在中间连接杆11a的两端,且两个阻挡杆9a分别位于在网格秧盘2a的两个竖向侧边的对应处,所述网格秧盘2a的两个竖向侧边上均设有梳状档条1a,所述两个阻挡杆9a分别与两侧的梳状档条1a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切换动力组件包括推动驱动件7a以及两个顶秧限位件3a;其中,所述推动驱动件7a设置在顶秧组件的固定件6a的下方,且推动驱动件7a与所述固定件6a 之间摩擦接触连接,所述推动驱动件7a与所述传送齿条12连接,所述推动驱动件7a位于所述两个阻挡杆9a之间;所述两个顶秧限位件3a分别设置在固定件6a的两侧,且与固定件6a的高度对应;当所述整个顶秧组件需要移动进行网格切换时,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中的传送齿条12驱动推动驱动件7a作纵向移动,同时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带动整个顶秧组件移动;当所述顶秧组件移动到网格秧盘2a上的最后一个网格,需要驱动网格秧盘2a下降时,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驱动推动驱动件7a继续作纵向移动,此时所述顶秧限位件3a将所述顶秧组件的固定件6a挡住促使整个顶秧组件无法继续移动,所述推动驱动件7a 克服与固定件6a之间的摩擦力单独纵向移动并推动所述阻挡支撑组件移动,最终使得两个阻挡杆9a在网格秧盘2a的梳状档条1a之间切换,并且在重力作用下,所述网格秧盘2a下降。

上述所说的摩擦接触连接,即推动驱动件7a与固定件6a之间存在摩擦,且在没有外力的阻碍下,纵向位移联动机构驱动推动驱动件7a移动时,推动驱动件7a与顶秧组件两者会形成一整体同时移动;但在外力的阻碍下,即当固定件 6a被顶秧限位件3a挡住时,纵向位移联动机构驱动推动驱动件7a移动时,推动移动件就会与固定件6a相对滑动,推动驱动件7a会按照纵向位移联动机构的驱动方向正常移动,而固定件6a则会被顶秧限位件3a挡住使得整个顶秧组件保持位置不变,即顶秧针14的位置保持不变。

参见图3和图4,所述阻挡杆9a的对应处均设有支承台4a,所述阻挡杆9a 的中部支撑在支承台4a上。由于所述两个阻挡杆9a需要承受整个网格秧盘2a 的重力,因此,通过支承台4a的设置,能够提高阻挡杆9a的承接能力,提高阻挡杆9a的变形能力;同时,由于阻挡杆9a在移动过程中,会与网格秧盘2a上的档条发生摩擦,因此在支承台4a的作用下,阻挡杆9a在移动时的稳定性会更好,有利于网格秧盘2a顺利完成下降。

参见图3和图4,所述中间连接杆11a的两端均设有安装轴承8a,所述两个阻挡杆9a的一端对应设置在安装轴承8a上,另一端向网格秧盘2a的一侧延伸。在阻挡杆9a移动时,阻挡杆9a的自由端会与网格秧盘2a的档条发生摩擦,通过安装轴承8a的设置,使得阻挡杆9a与所述档条发生划动时,阻挡杆9a能够转动起来,从而减少阻挡杆9a与网格秧盘2a上的档条的摩擦,有利于阻挡杆 9a的移动,从而便于实现网格秧盘2a的下降。

参见图3和图4,所述中间连接杆11a与机架之间设有纵向导向机构,该纵向导向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纵向导轨以及纵向滑块,所述纵向滑块与所述纵向导轨匹配且固定设置在中间连接杆11a的底部。通过纵向导向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阻挡支撑组件的移动稳定性和精度。

参见图3和图4,所述推动驱动件7a设置在顶秧组件6a的下方。这样能够更好地与顶秧组件6a配合设置,腾出更大的空间让顶秧组件6a进行顶秧工作,并且使得整个装置更加紧凑。

参见图3和图4,所述阻挡支撑组件有两组,该两组阻挡支撑组件的阻挡杆 9a一一对应设置,且相互背对背设置。通过设置两组阻挡支撑组件,能同时支撑两个相对设置的网格秧盘2a,从而适应设有多个网格秧盘2a的水稻播秧机。

参见图3和图4,所述推动驱动件7a与顶秧组件6a之间设有横向导向机构 5a,所述横向导向机构5a包括固定设置在推动驱动件7a上的横向导轨以及与横向导轨匹配的横向滑块;所述横向滑块上设有阻尼垫片12a,所述顶秧组件6a 设置在阻尼垫片12a上。通过横向导向机构5a的设置,使得顶秧组件6a在顶秧时作横向移动更加稳定,同时也能在推动驱动件7a作纵向移动时带动顶秧组件 6a纵向移动;通过阻尼垫片12a的设置,实现推动驱动件7a与顶秧组件6a的摩擦连接,从而实现推动驱动件7a与顶秧组件6a既能同步运动,也能相对滑动。

参见图3和图4,所述推动驱动件7a包括过渡件21以及支撑推动件;所述过渡件21有两个,且该两个过渡件21分别与两个传送齿条12连接;所述支撑推动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杆23以及连接杆24,所述连接杆24设置在两个支撑杆23之间且位于两个支撑杆23的端部;所述两个过渡件21与所述连接杆24连接。通过设置这样的推动驱动件,便于与两组动力传送机构的两个传送齿条连接,另外,通过设置这样的支撑件,便于与顶秧组件连接。所述横向导向机构5a设置在两个支撑杆23上。

参见图3和图4,所述顶秧限位件3a由横向延伸设置的限位杆构成,该限位杆与所述推动驱动件7a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水稻播秧机械的网格秧盘有四个,其中两个为一组,所述播秧机构设置在每组的两个网格秧盘的中间。

参见图1-图11,本实施例的水稻播秧机械的工作原理是:

工作时,通过人工或电机等动力机构带动水稻播秧机的转盘1转动一周,在转盘1转动一周的过程中(以下横向和纵向的方向描述,均以操控者的视角来定义):

首先,设置在主动力轴2上的第一不完全齿轮3和第二不完全齿轮7转动,此时的第一不完全齿轮3上的轮齿与所述顶秧传动齿轮16啮合并带动顶秧传动齿轮16转动,并在齿链传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所述顶秧齿轮轴20转动,设置在顶秧齿轮轴20上的往复式驱动框20完成横向的伸出和缩回动作,从而完成顶秧工作(即播秧),但在这过程中,第二不完全齿轮7的光滑部分与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的轮齿对应(即第二不完全齿轮7与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分离),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暂停运动。当顶秧工作完成且往复式移动框复位后,第一不完全齿轮3与顶秧传动齿轮16分离,所述顶秧齿轮轴20停止运动;接着所述第二不完全齿轮7上的轮齿与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啮合,带动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转动,从而实现对主动锥齿轮9的驱动,带动其中一个从动锥齿轮10 转动,并在动力传动杆11的作用下,带动传送齿轮13转动,使得与传送齿轮 13匹配的传送齿条12纵向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推动驱动件7a的作用下,使得整个顶秧组件纵向移动一格,完成顶秧组件的纵向步进移动,等待下一位置的顶秧工作。

当转盘1继续转动时,所述第一不完全齿轮3的轮齿与顶秧传动齿轮16啮合,继续进行下一次的顶秧,第二不完全齿轮7的光滑部分与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的轮齿对应,所述纵向位移联动机构暂停运动;如此不断地进行顶秧工作和顶秧组件的步进纵向移动,实现水稻的连续播秧。

当顶秧组件移动到网格秧盘2a的最后一格的位置且完成顶秧工作后,第一不完全齿轮3的轮齿与顶秧传动齿轮16分离,第二不完全齿轮7的轮齿与纵向位移传动齿轮6啮合,在纵向位移传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推动驱动件7a继续纵向移动,此时由于所述顶秧限位件3a将固定件6a挡住,使得顶秧组件无法继续向前移动,限制了顶秧组件的位置,而此时的推动驱动件7a克服与固定件6a 之间的摩擦力后,继续向前移动,从而使得推动驱动件7a的端部推动对应的阻挡杆9a,该阻挡杆9a则向外移动,另一个阻挡杆9a则在中间连接杆11a的作用下同时向内移动,从而完成两个阻挡杆9a在网格秧盘2a的梳状档条1a之间的切换,最终使得所述网格秧盘2a下降一步;网格秧盘2a下降一步后,上一层的网格则与秧盘组件的顶秧针14对应,继续进行正常的顶秧工作。

继续转动转盘1进行顶秧工作时,主动锥齿轮9的轮齿就会与另一个从动锥齿轮10啮合,顶秧组件的纵向移动方向相反;如此不断地进行往复纵向移动和顶秧工作。

上述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水稻播秧机的秧盘驱动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