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装置

文档序号:1598492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辅助装置 (Auxiliary device ) 是由 张敏 方健 莫文雄 王红斌 马捷然 覃煜 郝方舟 罗林欢 尹旷 林翔 何嘉兴 于 2019-09-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装置,包括安装壳,安装壳设有过风通道及与过风通道对应的出风口;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于安装壳、并位于过风通道内;及风机,风机设于安装壳、并与过风通道对应设置,风机能够产生通过过风通道的风。当需要检测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时,使前述辅助装置靠近温湿度传感设备,风机启动产生风,风通过过风通道并经过发热组件的加热后形成热风,热风到达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周围,从而迅速改变温湿度情况,配合后续的检测进行,操作方便。(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xiliary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mounting shell, wherein the mounting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passing channel and an air outlet corresponding to the air passing channel; the heating component is arranged on the mounting shell and positioned in the air passing channel; and the fan is arranged on the mounting shell and corresponds to the air passing channel, and the fan can generate air passing through the air passing channel. When the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ing equipment needs to be detected, the auxiliary device is close to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ing equipment, the fan is started to generate wind, the wind passes through the wind passage and is heated by the heating assembly to form hot wind, and the hot wind reaches the periphery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ing equipment,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are changed rapidly, and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when the subsequent detection is matched.)

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房作为配网的关键节点,其运行的稳定可靠性直接影响到配网的运行可靠性。为提升配电房的运行稳定可靠性和管理效率,南方电网着手采用“云、大、物、移、智”等技术开展配电房智能化改造工作,以实现对配电房状态监测设备、环境、安防的全方位智能化状态监测。

随着配电房智能化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智能配电房状态监测设备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其中就包括温湿度传感设备。温湿度传感设备用于检测配电房的温湿度,其入网质量评估、后期运维管理等面临巨大挑战。对于温湿度传感设备,通常采用温湿度烘箱在实验室内开展检测,以判断温湿度传感设备是否功能正常。然而,智能配电房中的温湿度传感设备一旦安装完成,拆卸将非常不便,无法满足现场检测的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辅助装置,当检测温湿度传感设备是否功能正常时,利用该辅助装置能够迅速改变温湿度环境,从而为后续检测提供必要的辅助作用。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辅助装置,包括安装壳,安装壳设有过风通道及与过风通道对应的出风口;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于安装壳、并位于过风通道内;及风机,风机设于安装壳、并与过风通道对应设置,风机能够产生通过过风通道的风。

当需要检测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时,使上述辅助装置靠近温湿度传感设备,风机启动产生风,风通过过风通道并经过发热组件的加热后形成热风,热风到达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周围,从而迅速改变温湿度情况,配合后续的检测进行,操作方便。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组件包括安装架和发热件,安装架设于过风通道内,发热件设有至少一个、并设于安装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架为沿过风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骨架,发热件为绕设于安装架的电热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机包括转轴、叶片和驱动件,叶片设有至少两个、并布设于转轴,驱动件设于安装壳、并用于驱动转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壳内还设有固定支架,驱动件固设于固定支架,转轴设于驱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壳包括对接配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形成安装腔和供电腔,风机和发热组件设于安装腔,安装壳内设有供电组件,风机和发热组件均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设有与过风通道对应的进风口,进风口设有多个、并呈间距排布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设有出风罩,出风口设有多个、并呈间距排布设于出风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组件包括供电电池,风机和发热组件均与供电电池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设有与供电电池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第二壳体设有与供电电池电性连接的供电开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辅助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辅助装置的整体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辅助装置的第一视角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辅助装置的第二视角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辅助装置的第三视角图。

附图标注说明:

110、第一壳体;111、进风口;112、充电接口;120、第二壳体;121、出风罩;1211、出风口;122、供电开关;130、固定支架;210、安装架;220、发热件;230、风机;300、供电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至图5,一种辅助装置,包括安装壳,安装壳设有过风通道及与过风通道对应的出风口1211;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于安装壳、并位于过风通道内;及风机230,风机230设于安装壳、并与过风通道对应设置,风机230能够产生通过过风通道的风。

当需要检测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时,使该辅助装置靠近温湿度传感设备,风机230启动产生风,风通过过风通道并经过发热组件的加热后形成热风,热风到达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周围,从而迅速改变温湿度情况,配合后续的检测进行,操作方便。

通常,采用温湿度烘箱在实验室内开展对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的检测,以判断温湿度传感设备是否功能正常。然而,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将配电房内的温湿度传感设备拆除,以进行检测,待检测完成后,再安装回原位,而实际上,配电房的温湿度传感设备拆装麻烦,且费时费力,拆装过程还可能会造成对温湿度传感设备的损害,非常不利于正常的检测。

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装置,风机230转动时,可以产生风,风经由过风通道进行流通,并通过发热组件对风进行加热,以形成热风,最终,热风由出风口1211流出。当需要对温湿度传感设备的温湿度检测功能是否正常进行检测时,只需要将该辅助装置靠近被检测的温湿度传感设备的附件,热风的出现,将改变温湿度传感设备的附近温度,温度的变化又使得空气中的部分水滴蒸发,从而改变湿度,进而改变温湿度传感设备的附近温湿度,此时,如果温湿度传感设备的温湿度检测功能正常,则会显示温湿度发生改变(如显示屏的温湿度数值发生变化等),或与其他对接的设备联动反馈出温湿度变化的情况。

如果温湿度传感设备没有任何反馈或改变,则说明其温湿度检测功能已经出现异常。该辅助装置起到检测时改变环境温湿度的作用,从而对温湿度传感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的检测起到辅助作用,并使得检测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简单,而无需拆装温湿度传感器,不再赘述。

安装壳是壳体结构,充当该辅助装置的外部保护的壳体,发热组件用于对过风通道内的风进行加热,风机230用于通过产生风(气流),可以通过正压的方式产生,也可以通过负压的方式产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用风机230和风机230的安装位置,以满足风机230产生的风能够通过过风通道并加热产生热风,热风能够通过出风口1211流出的功能,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发热组件包括安装架210和发热件220,安装架210设于过风通道内,发热件220设有至少一个、并设于安装架210。

安装架210与安装壳的内壁固定,从而将安装架210支撑于过风通道内,安装架210和安装壳的内壁之间存在有空隙,从而能够使风机230产生的风通过,并经过发热件220的加热作用形成热风。

发热件220可以是能够发热的器件,如电热丝等,以对通过的风进行加热。

请参照图1,安装架210为沿过风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骨架,发热件220为绕设于安装架210的电热丝。

安装架210呈长条状的骨架结构设置,如可以是云母骨架,安装架210上形成有多个绕设槽,电热丝设有多个,并通过绕设槽缠绕于安装架210,不再赘述。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电热丝需要通电才能发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需要引入提供电能的器件,以供应电热丝和风机230,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风机230包括转轴、叶片和驱动件,叶片设有至少两个、并布设于转轴,驱动件设于安装壳、并用于驱动转轴转动。

驱动件可以是马达等结构,驱动件通电启动后,驱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时带动其上的叶片转动,从而产生风。

请参照图1,安装壳内还设有固定支架130,驱动件固设于固定支架130,转轴设于驱动件。

固定支架13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壳,驱动件(如马达)固定在固定支架130上,而转轴可以是驱动件的输出轴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驱动件的输出轴同轴固定。

风机230的出风方向朝向发热组件的一侧,风机230直接产生风,从而使风通过发热组件进行加热,并最终通过出风口1211流出。

当然,风机230的出风方向也可以是背离发热组件的方向,等风机230启动时,产生负压,气流同样可以通过发热组件后进行加热,并通过风机230输出至出风口1211,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至图5,安装壳包括对接配合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配合形成安装腔和供电腔,风机230和发热组件设于安装腔,安装壳内设有供电组件,风机230和发热组件均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

第一壳体110设有第一对接部(如对接槽),第二壳体120设有第二对接部(如与对接槽对接的对接凸起),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对接配合,从而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为一体。

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对接后,内部形成安装腔和供电腔,风机230和发热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而供电组件设置在供电腔内。

请参照图2,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对接后呈倒L形设置,风机230和发热组件安装在横向的安装腔内,供电组件安装在竖向的供电腔内。竖向的供电腔所依附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部分形成了握持的把手结构,便于握持操作,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和图4,第一壳体110设有与过风通道对应的进风口111,进风口111设有多个、并呈间距排布设置。

图4中,进风口111设有多个,进风口111可以呈圆形或条形等设置,使第一壳体110的进风口111所在位置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不仅对进入的风起到过滤作用,避免外部杂物进入,同时又实现了进风的功能,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和图3,第二壳体120设有出风罩121,出风口1211设有多个、并呈间距排布设于出风罩121。

图3中,出风罩121可以扣接于第二壳体120的端部,出风罩121上的出风口1211可以是圆形或环形条状等。

请参照图1,供电组件包括供电电池300,风机230和发热组件均与供电电池300电性连接。

供电电池300用于给风机230和发热组件供应电能,以使风机230能够启动,并使发热组件能够发热。

发热件220如电热丝通过电线与供电电池300的供电接口对接,风机230通过电线与供电电池300的供电接口对接。

供电电池300可以是可充电的电池,通过充电,实现多次使用,而无需频繁更换电池,节能环保,并降低使用成本。

供电电池300可以选择大容量可充电电池,以提升续航时间,实现无电线化操作,满足现场随取随用的需求。

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壳体110设有与供电电池300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口112,第二壳体120设有与供电电池300电性连接的供电开关122。

充电接口112用于给供电电池300进行充电,供电开关122(如可以是开关键,一键控制开闭)通过按压操作,实现供电,从而启动风机230和发热组件,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至图5,在具体实施时,风机230可以选择静音、低功耗小型风机,风机230启动时,外部的风从图2中的左侧(进风口111)进入到过风通道内,并通过电热丝(电热丝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焦耳热)的加热后,从出风口1211流出,热风流出到被检测的温湿度传感设备附近后,形成了明显有别于现有环境的温湿度氛围,从而进行后续的进一步检测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环境远程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