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

文档序号:1600218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开关 (Switch with a switch body ) 是由 樋川星 田中真介 稻垣功 于 2019-06-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开关,其具备空心箱状的外壳(11);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的电路(61);和由使用者操作来控制上述电路的可动部(14、15),其中,上述外壳具有前面开口的壳体构件(12);和以将上述壳体构件(12)的前面的开口堵塞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的盖构件,上述壳体构件(12)具有贯通侧面的贯通孔,上述可动部(14、15)具有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控制上述电路的内部构件(42、52);和作为与上述内部构件(42、52)分开的零件,向上述外壳的外部露出,由上述使用者操作的外部构件(41、51),上述外部构件(41、51)具有穿插在上述贯通孔内的轴部。(A switch is provided with a hollow box-shaped housing (11); a circuit (61) disposed inside the housing; and a movable part (14, 15) operated by a user to control the circuit, wherein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shell component (12) with an opening on the front surface; and a cover member fixed to the case member (12) so as to close an opening in the front surface of the case member (12), the case member (12) having a through hole penetrating a side surface thereof, the movable portion (14, 15) having an internal member (42, 52) disposed inside the case and controlling the circuit; and an external member (41, 51) which is a separate component from the internal member (42, 52), is expos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housing, and is operated by the user, wherein the external member (41, 51) has a shaft portion inserted into the through hole.)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更详细地讲,涉及开关的外壳的防尘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2-206248号公报中公开的触发开关,具备收容开关机构等的电路的外壳和触发器等可动部,通过对可动部进行操作来控制电路。

为了将结构零件组装在外壳的内部,外壳由分开的两个零件即壳体和盖形成。为了防止灰尘从壳体和盖之间的间隙进入外壳的内部,将盖粘接在壳体上。

外壳具有可动部通过的孔。上述孔被配置在壳体和盖之间的分界。在将盖安装在壳体上之前,通过将可动部组装在壳体上,即使可动部具有曲柄状等复杂的形状,也能容易地组装。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果将上述孔配置在壳体和盖之间的分界,则壳体和盖的分界的形状变得复杂。

因此,需要提高壳体及盖的加工精度。如果壳体及盖的加工精度低,则在壳体和盖之间的分界产生间隙,产生灰尘从上述间隙进入外壳的内部的危险。

进而,如果壳体和盖的分界部分的形状复杂,则在由粘接剂进行粘接的情况下,涂覆粘接剂的工时增加。另外,在由超声波进行熔接的情况下,在相对于推压方向存在角度的部分中,存在熔接变得不完全的危险。

如果将可动部通过的孔作为贯通壳体的贯通孔从上述分界分离,则能使壳体和盖的分界部分的形状更加简单化。但是,如果则阳,则组装曲柄状等复杂的形状的可动部的步骤变得困难。

本发明,例如,将解决上述课题等并提高外壳的密闭性作为目的。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开关,其具备空心箱状的外壳;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的电路;和由使用者操作来控制上述电路的可动部,该开关的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具有前面开口的壳体构件;和以将上述壳体构件的开口的上述前面堵塞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壳体构件上的盖构件,上述壳体构件具有贯通侧面的贯通孔,上述可动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控制上述电路的内部构件;和作为与上述内部构件分开的零件,向上述外壳的外部露出,由上述使用者操作的外部构件,上述外部构件具有穿插在上述贯通孔内的轴部。

也可以是,上述可动部绕上述轴部转动,上述内部构件具有嵌合孔,上述轴部的第一端被***上述嵌合孔,上述轴部的上述第一端,通过嵌合在上述嵌合孔内,使上述内部构件与上述外部构件成为一体地转动。

也可以是,上述可动部还具有固定上述外部构件和上述内部构件的固定构件,上述外部构件还具有设置在上述轴部的第二端的圆板部,当由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了上述外部构件和上述内部构件时,在上述圆板部和上述壳体构件的上述侧面之间形成迷路构造。

也可以是,上述壳体构件还具有设置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并与上述圆板部卡合的凹部,上述圆板部的外面处于与上述壳体构件的上述侧面实质上相同的平面上。

也可以是,在未由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上述外部构件和上述内部构件的状态下,能保持上述轴部的上述第一端嵌合在上述嵌合孔内不变地使上述外部构件相对于上述内部构件在轴向移动。

也可以是,上述内部构件还具有在中心设置了上述嵌合孔的圆环部;和从上述圆环部向径向延伸的工作部,在上述壳体构件的前面的开口由上述盖构件堵塞前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轴部的上述第一端嵌合在上述嵌合孔内的上述外部构件转动,能使上述工作部的前端从上述壳体构件的前面的开口向外侧露出。

也可以是,上述壳体构件在内侧具有与上述圆环部卡合的接受部,并通过使上述圆环部与上述接受部卡合,能将上述嵌合孔定位成与上述贯通孔实质上同轴。

也可以是,上述可动部沿上述轴部的轴向进行直线移动,上述内部构件具有与上述轴部抵接的抵接部,如果使上述外部构件向上述外壳的内部进行直线移动,则通过上述轴部推压上述抵接部,上述内部构件与上述外部构件成为一体地进行直线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用于上述可动部的上述轴部通过的贯通孔贯通上述壳体构件地设置,所以能使上述壳体构件和上述盖构件的分界部分的形状简单化,能提高上述外壳的密闭性。

由于上述内部构件和上述外部构件作为分开的零件设置,所以即使上述可动部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容易地在通过上述贯通孔的状态下装配。

由于如果上述内部构件与上述外部构件成为一体地转动,则当使用者操作上述外部构件使其进行转动时,上述内部构件与其相伴地进行转动,所以能控制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的上述电路。

当由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了上述外部构件和上述内部构件时,如果在上述外部构件的上述圆板部和上述壳体构件的上述侧面之间形成了迷路构造,则能防止灰尘通过上述贯通孔进入上述外壳的内部。

如果上述圆板部的外面处于与上述壳体构件的上述侧面实质上相同的平面上,则灰尘滞留在台阶上而能防止其进入上述外壳的内部。

由于如果能在未由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上述外部构件和上述内部构件的状态下保持上述轴部的第一端嵌合在上述嵌合孔内不变地使上述外部构件相对于上述内部构件在轴向移动,则能使上述外部构件转动的范围变大,所以能容易地进行上述开关的装配。例如,能容易地使上述工作部的前端从上述壳体构件的前面的开口露出。

如果通过使上述圆环部与上述接受部卡合能将上述嵌合孔定位成与上述贯通孔实质上同轴,则能容易地进行上述开关的装配。

如果上述内部构件与上述外部构件成为一体地进行直线移动,则当使用者推上述外部构件时,上述内部构件与其相伴地进行移动,能控制设置在上述外壳的内部的上述电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开关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去除了盖构件及基板的开关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基板及盖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壳体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可动部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可动部的一例的分解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开关的组装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开关的组装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可动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外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内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开关的组装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可动部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外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内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开关的组装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外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内部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开关的组装步骤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参照图1,开关10是通过由使用者操作而产生用于控制电气电路的工作状态的信号的装置。上述开关10具有以下部分。

<外壳11>外壳11是空心箱状,收容电路。上述电路与用于被控制的上述电气电路电气连接而构成其一部分。上述外壳11具有壳体构件12和盖构件13。上述壳体构件12及上述盖构件13由超声波进行熔接等相互固定,由此,防止灰尘等从壳体构件12和盖构件13之间的间隙进入外壳11的内部。

<可动部15>可动部15由上述使用者操作而使其沿与L-R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进行直线移动。例如,开关10按照使用者拉入可动部15的程度而产生控制向马达供给的电力等的信号,按照可动部15的位置而产生控制上述电气电路的工作状态的信号。上述信号既可以是用于直接控制上述电气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信号,也可以是向控制设置在上述开关10的外部的上述电气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输入的检测信号。上述控制信号及上述检测信号,例如,既可以是由电路的开闭出现的信号,也可以是由电阻值等电气的特性值出现的信号。

<可动部14>可动部14由使用者操作,绕与U-D方向实质上平行的轴转动,控制上述电路。例如,开关10按照使用者使可动部14转动的位置产生控制上述马达的旋转方向等的信号,按照可动部14的位置产生控制上述电气电路的工作状态的信号。

参照图2,上述开关10还具有以下部分。

<节度部27>节度部27被配置在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上述节度部27,既可以与上述壳体构件12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与上述壳体构件12分开的零件。

<加载构件55>加载构件55是压缩线圈弹簧等,是对压缩产生复原力的构件,被配置在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由通过沿与L-R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被压缩产生的复原力将上述可动部15朝向L方向加载。

<两个固定接片18>两个固定接片18被嵌合固定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上述固定接片18的一部分向上述外壳11之外露出,电气连接外部的来自上述电气电路的配线。

<可动接片19>可动接片19伴随着上述可动部15的移动而进行转动,将上述固定接片18之间连接或切断。

上述可动部14具有以下部分。

<内部构件42>内部构件42被配置在上述外壳11的内部,使上述电路工作。在上述内部构件42上固定了可动接片47。

<外部构件41>外部构件41是与上述内部构件42分开的零件,被固定在上述内部构件42上。向上述外壳11的外部露出,由上述使用者操作。

上述可动部15具有以下部分。

<内部构件52>内部构件52被配置在上述外壳11的内部,使上述电路工作。在上述内部构件52上固定了两个可动接片57。

<外部构件51>外部构件51是与上述内部构件52不同的零件。向上述外壳11的外部露出,由上述使用者操作。

如果参照图3,则上述开关10还具有以下部分。

<基板16>基板16被配置在上述外壳11的内部。在上述基板16上形成了印刷电路等电路61。上述电路61与上述可动接片47、57接触或离开等,检测上述可动部14、15的位置。上述基板16的一部分向上述外壳11的外部露出。

<端子17>端子17被配置在上述外壳11的外部,由软钎焊等手段固定在上述基板16上,与上述电路61电气连接。在上述端子17上,电气连接外部的来自上述电气电路的配线,由此,将上述电路61与外部的上述电气电路电气连接。

<衬垫62>衬垫62是环状的橡胶等的封闭构件,被卷绕在上述基板16上。由此,防止灰尘等从上述基板16和上述外壳11之间的间隙进入外壳11的内部。

另外,上述盖构件13具有以下部分。

<前面部34>前面部34实质上是与F-B方向实质上垂直的长方形的板状。

<突条31>突条31从上述前面部34的B侧的面突出,沿外周延伸。上述突条31是用于将上述盖构件13向上述壳体构件12上进行超声波熔接的熔接部分。上述突条31从实质上单一的平面上朝向实质上相对于上述平面垂直的方向突出。另外,在上述盖构件13上,在外周没有上述突条31的部分位于D侧。由此,在与上述壳体构件12之间,形成了于使上述基板16的一部分向上述外壳11的外部露出的间隙。

<两个接受部35>两个接受部35是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板状,从上述前面部34的B侧的面朝向B方向突出。上述接受部35的前端是半圆形凹状,由此,与上述可动部14卡合。

参照图4,上述壳体构件12实质上是F侧整体地开口的长方体箱状,具有以下部分。

<背面部24>背面部24实质上是与F-B方向实质上垂直的长方形板状。

<上侧面部22>上侧面部22实质上是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长方形板状,从上述背面部24的U侧的一端向F方向延伸。

<左侧面部23>左侧面部23实质上是与L-R方向实质上垂直的长方形板状,从上述背面部24的L侧的一端向F方向延伸。U侧的一端与上述上侧面部22的L侧的一端连结。

<右侧面部28>右侧面部28实质上是与L-R方向实质上垂直的长方形板状,从上述背面部24的R侧的一端向F方向延伸。U侧的一端与上述上侧面部22的R侧的一端连结。

<槽211>槽211沿上述开口的外周延伸,从上述上侧面部22、上述左侧面部23和上述右侧面部28的F侧的一端凹陷地设置。上述槽211与上述盖构件13的上述突条31对应,与上述突条31进行熔接。上述槽211从实质上单一的平面朝向实质上相对于上述平面垂直的方向凹陷地设置。由此,能可靠地熔接,能防止灰尘的进入。

<两个接受部25>两个接受部25是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板状,从上述背面部24的F侧的面朝向F方向突出。在这里,表示了一个接受部25,另一个表示在图12中。上述接受部25的前端是半圆形凹状,由此,与上述可动部14卡合,与上述盖构件13的上述接受部35协作,可转动地支承上述可动部14。

<三个引导部26>三个引导部26是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板状,从上述背面部24的F侧的面朝向F方向突出,从上述左侧面部23向L-R方向延伸到上述右侧面部28。上述引导部26与上述可动部15卡合,对上述可动部15的直线移动进行引导。

也一并地参照图7,上述上侧面部22具有以下部分。

<贯通孔221>贯通孔221实质上是轴与U-D方向实质上平行的圆形的孔,贯通上述上侧面部22。即,从上述上侧面部22的F侧的一端分离。在上述上侧面部22中的位置,在F-B方向实质上是中央,在L-R方向接近L侧的一端。

<凹部222>凹部222从上述上侧面部22的U侧的面朝向D方向凹陷地设置。底是将实质上长方形和实质上圆形结合而形成的形状。上述实质上圆形的部分,其轴与上述贯通孔221实质上是相同的。上述实质上长方形的部分,其宽度小于上述实质上圆形的部分的直径,并将上述实质上圆形的部分和上述上侧面部22的L侧的一端之间连通。

<两个环状突起224>两个环状突起224从上述凹部222的上述底朝向U方向突出。中心与上述贯通孔221的中心实质上相同。

上述左侧面部23具有以下部分。

<贯通孔231>贯通孔231是轴与L-R方向实质上平行的实质上圆形的孔,贯通上述左侧面部23。即,从上述左侧面部23的F侧的一端分离。

参照图5,上述可动部14还具有以下部分。

<固定构件43>固定构件43固定了上述外部构件41和上述内部构件42。

<推杆44>推杆44被配置在上述内部构件42的R侧的一端,在与上述内部构件42的长度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可进行直线移动,与上述节度部27抵接地协作,当上述使用者使上述可动部14转动时,形成点击感。

参照图6,上述外部构件41具有以下部分。

<轴部411>轴部411实质上是轴与U-D方向实质上平行的圆柱形状。直径比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21的直径稍小。当装配时,上述外部构件41绕上述轴部411转动。在F侧设置了切口412。上述切口412是将上述轴部411的侧面切削而做成平坦的形状。另外,固定孔413从上述切口412在与上述轴部411的轴实质上垂直地相交的方向贯通。

<圆板部414>圆板部414实质上是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圆形板状,其轴与上述轴部411实质上是相同的。直径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凹部222的实质上圆形的部分的直径相比稍小。厚度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凹部222的深度实质上相等。当装配时,上述圆板部414的U侧的面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上侧面部22的U侧的面实质上成为在相同的平面上。由此,能消除因灰尘积存在台阶上而导致灰尘进入外壳11的内部的危险。

<两个环状突起415>两个环状突起415从上述圆板部414的D侧的面朝向D方向突出。中心与上述圆板部414的中心实质上相同。当装配时,环状突起415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环状突起224交错地卡合而形成迷路构造。由此,防止灰尘从上述圆板部414和上述凹部222之间的间隙进入外壳11的内部。

<操作部416>操作部416从上述圆板部414向与U-D方向及上述固定孔413的贯通方向实质上垂直的方向延伸。当装配时,使用者把持上述操作部416,使上述可动部14转动。此时,通过上述操作部416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凹部222的侧面接触,限制上述可动部14的转动范围。

上述内部构件42具有以下部分。

<圆环部421>圆环部421实质上是轴与U-D方向实质上平行的圆筒形状。上述圆环部421,其U侧及D侧的一端附近的部分的直径与中央部分相比小,与上述壳体构件12及上述盖构件13的上述接受部25、35卡合而可转动地被支承。上述圆环部421,其轴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嵌合孔424。上述嵌合孔424实质上是圆柱形状,直径与上述外部构件41的上述轴部411的直径相比稍大。上述嵌合孔424,在F侧的内面上具有与上述轴部411的上述切口412对应的平面部425。当装配时,通过上述平面部425与上述切口412卡合,即使未由上述固定构件43固定,上述内部构件42和上述外部构件41也能成为一体地转动。另外,上述圆环部421,在F侧的外面上具有切口422。上述切口422,是用于在装配时能容易地识别上述平面部425存在的位置的记号。另外,上述圆环部421具有从上述切口422在相对于上述圆环部421的轴实质上垂直的方向贯通了的固定孔423。上述固定孔423与上述嵌合孔424相交,当装配时,与上述外部构件41的上述固定孔413连通。

<工作部426>工作部426从上述圆环部421向相对于U-D方向及上述固定孔423的贯通方向实质上垂直的方向延伸。上述工作部426具有用于将可动接片47固定在F侧的侧面上的卡合部427。另外,在上述工作部426的R侧的前端,沿长度方向凹陷地设置了***孔428。上述***孔428是用于安装上述推杆44的孔。

上述固定构件43,例如是将板弹簧弄圆而留下一点间隙而形成为实质上圆筒形状的构件。当装配时,被嵌插在上述内部构件42及上述外部构件41的固定孔423、413内,固定上述外部构件41和上述内部构件42。

上述可动部14还具有以下部分。

<加载构件45>加载构件45是压缩线圈弹簧等相对于压缩产生复原力的构件。被配置在上述***孔428的内部,由通过向与上述工作部426的长度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压缩而产生的复原力将上述推杆44朝向外侧加载。由此,当装配时,推杆44的前端与节度部27抵接,形成点击感。

参照图7及8,对将上述可动部14组装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把持上述内部构件42的上述工作部426,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将上述内部构件42的上述圆环部421***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接受部25推压。由此,上述内部构件42的上述嵌合孔424被定位成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21实质上同轴。

接着,把持上述外部构件41的上述操作部416,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21将上述外部构件41的上述轴部411***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使上述轴部411的前端与上述内部构件42的上述嵌合孔424卡合。

在此状态下,由于上述外部构件41的上述操作部416的D侧的面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上侧面部22抵接,所以上述外部构件41未到达至上述固定孔413与上述固定孔423连通的位置。但是,由于上述轴部411的前端与上述嵌合孔424卡合,所以如果使上述外部构件41转动,则上述内部构件42与上述外部构件41成为一体地转动。因此,能容易地使上述内部构件42的前端从上述壳体构件12向外露出,能容易地进行将上述加载构件45、上述推杆44向上述***孔428***等的装配作业。

然后,如果使上述外部构件41转动而做成与L-R方向实质上平行,则上述工作部416嵌在上述凹部222内,能使上述外部构件41进一步向D方向移动。由此,由于上述固定孔413与上述固定孔423沿F-B方向连通,所以通过从F方向向这里嵌插上述固定构件43,将上述外部构件41固定在上述内部构件42上,防止上述外部构件41向U方向脱落。

参照图9,上述外部构件51具有以下部分。

<轴部511>轴部511实质上是向与L-R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直径比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31的直径稍小。当装配时,上述外部构件51沿上述轴部511进行直线移动。上述轴部511,在R侧的前端具有用于与上述内部构件52卡合的卡合部512。

<操作部516>操作部516设置在上述轴部511的L侧的一端。当装配时,使用者握住上述操作部516,使上述可动部15朝向R方向移动。如果使用者放松握住上述操作部516的力,则上述可动部15由上述加载构件55的加载力向L方向推回。

上述内部构件52具有以下部分。

<工作部526>工作部526实质上是长方体箱状,R侧及B侧开口。上述加载构件55与上述工作部526的内部卡合。

<卡合部522(抵接部)>卡合部522(抵接部)被设置在上述工作部526的L侧。与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卡合部512卡合,将上述内部构件52固定在上述外部构件51上。

参照图10,上述轴部511具有沿中心轴贯通的孔514。

上述卡合部512,实质上是将上述轴部511的R侧的前端附近由与F-B方向实质上垂直的平面切断做成两个部分并将F侧的部分除去而形成的弓形柱形状。切断平面之中的第一平面处于R侧的最前端的部分,并与上述中心轴相比处于F侧。第二平面与上述第一平面相比处于L侧,与上述中心轴相比处于B侧。由此,形成了突出部513。

参照图11,上述卡合部522是与上述卡合部512对应的形状,实质上是将与上述轴部511实质上相同的直径的圆柱由与F-B方向实质上垂直的平面切断做成两个部分并将B侧的部分除去而形成的弓形柱形状。切断平面之中的第一平面处于L侧的最前端的部分,并与上述中心轴相比处于B侧。第二平面与上述第一平面相比处于R侧,与上述中心轴相比处于F侧。由此,形成了突出部523。

另外,上述卡合部522具有与上述工作部526的内部连通的孔524。上述孔524,当装配时,与上述孔514连通。

参照图12,说明将上述可动部15组装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的步骤。

首先,把持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操作部516,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31将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轴部511***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使上述卡合部512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露出。

接着,将上述内部构件52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如图9所示,使上述内部构件52的上述卡合部522与上述卡合部512卡合。由此,由于上述外部构件51和上述内部构件52进行一体化,所以能防止上述外部构件51向L方向脱落。另外,如果使上述外部构件51向R方向移动,则上述卡合部512推压上述卡合部522,上述内部构件52与上述外部构件51成为一体地向R方向移动。

图13~16表示上述可动部15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3,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轴部511是与上述操作部516(未图示)分开的零件,被固定在上述操作部516。另外,上述外部构件51和上述内部构件52进行卡合的卡合部512、522的形状与图9~12不同。

参照图14,上述卡合部512,实质上是将上述轴部511的R侧的前端附近的部分由与F-B方向实质上垂直的平面切断做成两个部分并将F侧的部分除去而形成的弓形柱形状。上述切断平面,与上述轴部511的上述中心轴相比处于F侧。与R侧的最前端的部分相比为L侧的部分,通过进一步由与U-D方向实质上垂直的平面切断做成三个部分,并将U侧及D侧的两个部分除去,形成了突出部513。

参照图15,上述卡合部522,凹陷地设置在上述工作部526的内部。上述卡合部522是与上述卡合部512对应的形状,在L侧的入口的U侧及D侧形成了突出部523。

参照图16,对将上述可动部15组装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把持上述轴部511的L侧的一端,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31将上述轴部511的R侧的一端***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使上述卡合部512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露出。

接着,将上述内部构件52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使上述内部构件52的上述卡合部522,如图13所示,与上述卡合部512卡合。

这样,上述卡合部512,只要是能从L方向穿插在上述贯通孔231中而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露出的形状即可。上述卡合部522,只要是能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而与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露出了的上述卡合部512卡合的形状即可。

图17~19表示上述可动部15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7,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卡合部512是在上述轴部511的前端附近环绕一周的槽。上述卡合部512,不是与上述内部构件52卡合,而是与止脱构件53卡合。

上述止脱构件53,是E字状的环等与上述卡合部512卡合而被固定在上述轴部511上的构件。上述止脱构件53的外径比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31的内径大。由此,当装配时,防止上述外部构件51向L方向脱落。

参照图18,上述内部构件52,具有受压部521(抵接部)代替上述卡合部522。当装配时,上述轴部511的前端与上述受压部521抵接。

参照图19,对将上述可动部15组装在上述壳体构件12上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把持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操作部516,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上述贯通孔231将上述外部构件51的上述轴部511***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使上述卡合部512向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露出。

接着,将上述止脱构件53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并使其与上述卡合部512卡合。由此,由于上述外部构件51和上述止脱构件53进行一体化,所以能防止上述外部构件51向L方向脱落。

然后,将上述内部构件52从上述壳体构件12的开口***上述壳体构件12的内部。

由于上述内部构件52由上述加载构件55向L方向加载,所以上述轴部511的前端与上述受压部521抵接。如果使用者握住上述操作部516,则上述外部构件51向R方向移动,上述轴部511的前端推压上述受压部521,上述内部构件52与上述外部构件51一起向R方向移动。

这样,上述外部构件51和上述内部构件52只要能成为一体地移动,则也可以未进行卡合。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地进行本发明的理解的例子。本发明不被限定于此,其包含不脱离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定义的范围地进行各种修改、变更、追加或者删除的实施方式。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容易地从以上的说明理解。

符号的说明:

10:开关

11:外壳

12:壳体构件

13:盖构件

14、15:可动部

16:基板

17:端子

18:固定接片

19、47、57:可动接片

211:槽

22:上侧面部

221、231:贯通孔

222:凹部

224、415:环状突起

23:左侧面部

24:背面部

25、35:接受部

26:引导部

27:节度部

28:右侧面部

31:突条

34:前面部

41、51:外部构件

411、511:轴部

412、422:切口

413、423:固定孔

414:圆板部

416、516:操作部

42、52:内部构件

421:圆环部

424:嵌合孔

425:平面部

426、526:工作部

427:卡合部

428:***孔

521:受压部

43:固定构件

44:推杆

45、55:加载构件

512、522:卡合部

513、523:突出部

514、524:孔

53:止脱构件

61:电路

62:衬垫。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