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

文档序号:1611134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 (Fluid switching valve based on double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 是由 朱志勇 杨涛 翟晗朝 于 2019-11-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主要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包括定子、转子、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定子包括的第一连通口和第五连通口分别与上游流路连通,第二连通口和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分别与下游流路连通,第六连通口与第七连通口连通,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与第七连通口连通,第二端与第三连通口连通,第四连通口与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实施本发明仅需通过一个切换阀,通过转动转子,改变各个连通口之间的相互连通状态,从而实现流体直通、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流经第二层析柱等多种功能,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同时可提高流体控制体系的稳定性。(The invention mainly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luid control, and provides a fluid switching valve based on double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which comprises a stator, a rotor, a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and a seco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wherein a first communicating port and a fifth communicating port which are arranged on the stator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an upstream flow path, second ends of the second communicating port and the seco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a downstream flow path, a sixth communicating port is communicated with a seventh communicating port, a first end of the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venth communicating port, a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is communicated with a third communicating port, and a fourth communicating port is communicated with a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the invention only needs one switching valve, and changes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state of each communication port by rotating the rotor, thereby realizing multiple functions of fluid direct connection, forward flow through the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reverse flow through the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series connection of the first chromatographic column and the seco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flow through the seco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 and the like, effectively saving cost, reducing the design difficulty of a fluid control system,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fluid control system.)

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

背景技术

在流体控制体系中,经常需要实现改变流体方向、选择不同流路、串联流路等功能,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使用两台以上的切换阀和泵等设备。但是过多的切换阀和泵等设备会增加流体控制体系的复杂程度,从而导致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能够同时实现改变流体方向、选择不同层析柱以及逆向使用层析柱功能的流体切换阀,主要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流体控制体系中过多的切换阀和泵等设备而导致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增大的技术问题。

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具体包括:

定子、转子、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

所述定子包括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第四连通口、第五连通口、第六连通口和第七连通口;

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五连通口分别与上游流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与下游流路连通,所述第六连通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三连通口、所述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五连通口和所述第六连通口均匀分布在所述定子的外圈,所述第七连通口位于所述定子的内圈,所述第一连通口位于所述定子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转子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其中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件为弧形,且所述第一部件的弧形长度与所述定子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弧形长度相等,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弧度、所述定子的弧度以及所述定子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弧度均相等,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定子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三连通口、所述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五连通口和所述第六连通口相对应,所述第三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转子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六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五连通口和所述第六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是相互连通的,而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后,从所述第二连通口流出,中间不需要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和所述第二层析柱,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直通模式。

优选的,所述转子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六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六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第一连通口流入,流经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因此,流体经过所述第三连通口进入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因此流体再流经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后从所述第七连通口进入切换阀,由于所述第六连通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六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最终经第六连通口后从第二连通口流出,所述第二连通口又与下游流路连通,则流体流向下游流路,由于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层析柱时,是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因此,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

优选的,所述转子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接口是相互连通的,以及所述第五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因此,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连通口之后,流入所述第七连通口,由于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所以,流体流经第七连通口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再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之后从所述第三连通口进入,此时,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流体进入所述第二接口,由于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二接口流入所述第一接口,又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通,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一接口流入所述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与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最终从所述第二连通口流出,由于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层析柱时,是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因此,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

优选的,所述转子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四位置为所述第三连通口和所述第四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且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是相互连通的,以及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因此,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连通口之后,流入所述第七连通口,由于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所以,流体流经第七连通口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再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之后从所述第三连通口进入,此时,由于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三连通口流入所述第二接口,此时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连通口连通,流体经所述第二接口流入所述第四连通口,而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四连通口进入第二层析柱后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并通过所述下游流路流出,此时,所述流体切换阀处于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模式。

优选的,所述转子位于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五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五位置为所述第四连通口和所述第五连通口之间的位置。

所述第五连通口与上游流路连通,且所述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均不与其它连通口连通,此时,流体通过所述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五连通口流入,由于所述第五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经所述第五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一接口,又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连通口连通,流体经所述第一接口之后进入所述第四连通口,而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四连通口进入第二层析柱后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并通过所述下游流路流出,此时,所述流体切换阀处于仅流经第二层析柱的模式。

有益效果: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具体包括定子、转子、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所述定子包括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第四连通口、第五连通口、第六连通口和第七连通口,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五连通口分别与上游流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与下游流路连通,所述第六连通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所述转子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其中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实施本发明仅需通过一个切换阀,只需要通过转动转子,使所述流体切换阀改变各个连通口之间的相互连通状态,从而可实现流体直通、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和仅流经第二层析柱等多种切换模式,实现多种功能,从而有效的节省成本,降低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同时可提高流体控制体系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直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流经第二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切换阀具体包括:定子7、转子8、第一层析柱A和第二层析柱B;所述定子7包括七个流体连通口,第一连通口0、第二连通口1、第三连通口2、第四连通口3、第五连通口4、第六连通口5和第七连通口6;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口0和所述第五连通口4与上游流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1与下游流路连通,所述第六连通口5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连通,所述第七连通口6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连通9,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3与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一端11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二端12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应用在基于连续流动的化学分析和化学合成自动化体系中进行流体控制,通过转动转子8,利用双层析柱,即第一层析柱A和第二层析柱B,从而改变定子包含的各个流体连通口之间的相互连通状态,仅仅通过一个流体切换阀,实现包括改变流体方向、串联两个层析柱、屏蔽单个层析柱、单独使用单个层析柱、逆向使用层析柱以及流体不经过两个层析柱功能,可以有效节省成本,简化流路设计,实现更复杂的流体控制功能,同时降低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可提高流体控制体系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第二连通口1、所述第三连通口2、所述第四连通口3、所述第五连通口4和所述第六连通口5均匀分布在所述定子7的外圈,所述第七连通口6位于所述定子7的内圈,所述第一连通口位于所述定子7的中心。所述第二连通口1、所述第三连通口2、所述第四连通口3、所述第五连通口4和所述第六连通口5中的任意两个相邻连通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转子8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13和第二接口14,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接口15、第四接口16、第五接口17和第六接口18,其中所述第六接口18与所述第一连通口0连通。

所述第一部件为弧形,且所述第一部件的弧形长度与所述定子7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弧形长度相等,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的弧度、所述定子7的弧度以及所述定子7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弧度均相等,且,所述第一接口13、所述第二接口14和所述第三接口15均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所述第三连通口2、所述第四连通口3、所述第五连通口4和所述第六连通口5相对应。即,当转子8绕定子7的中心点,即第一连通口0与第六接口18的连通点进行转动时,所述转子8的第一部件的两个接口始终可以与第二连通口1、第三连通口2、第四连通口3、第五连通口4和第六连通口5中的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相互连通。以及,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三接口15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定子7外圈上任意相邻两个连通口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三接口15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和所述第三连通口2相对应,当转子8转动时,所述第三接口15可实现分别与定子7中包含的第二连通口1和第三连通口2相互连通。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直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该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时,转动所述转子8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接口15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连通,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五连通口4和所述第六连通口5之间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述转子8位于所述第五连通口4和所述第六连通口5之间,所述转子8的第一接口与第五连通口4连通,第二接口与第六连通口5连通,此时,所述第三接口15刚好转动至所述第二连通口1处,此时,所述第三接口15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相互连通。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0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0与所述第六接口18连通,流体经所述第一连通口0流入第六接口18,且所述第六接口18与所述第三接口15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又经第六接口18流入第三接口15,而此时所述第三接口15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相互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二连通口1流出,所述第二连通口1与下游流路连通,最后流体从第二连通口1向下游流路流出,整个过程流体不需要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A和所述第二层析柱B,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直通模式。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该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时,转动所述转子8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六连通口5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连通,此时,所述第三接口15刚好转动至所述第三连通口2处,此时,所述第三接口15与所述第三连通口2相互连通,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六连通口5和所述第二连通口1之间的位置。

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第一连通口0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0与所述第六接口18连通,流体经所述第一连通口0流入第六接口18,且所述第六接口18与所述第三接口15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又经第六接口18流入第三接口15,所述第三接口15与所述第三连通口2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连通,因此,流体经过所述第三连通口2进入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所述第七连通口6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连通,因此流体再流经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后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进入切换阀,由于所述第六连通口5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连通,流体经第七连通口6流入第六连通口5,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六连通口5连通,流体经第六连通口5流入第一接口13,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二接口14是相互连通的,且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连通,因此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接口13流入所述第二连通口1,所述第二连通口1又与下游流路连通,则流体经所述第二连通口1向下游流路流出,由于此时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层析柱A时,是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而未流经所述第二层析柱B,因此,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A模式。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该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时,转动所述转子8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三连通口2连通,所述第五接口17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连通,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第二连通口1和所述第三连通口2之间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0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0与所述第六接口18连通,且所述第六接口18与所述第五接口17是相互连通的,以及所述第五连接口17又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连通口之后,流经所述第六接口18流入所述第五接口17,再经所述第五接口17流入所述第七连通口6;由于所述第七连通口6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连通,所以,流体流经第七连通口6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再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之后从所述第三连通口2进入,此时,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二接口14连通,流体进入所述第二接口14,由于第一接口13与第二接口14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二接口14流入所述第一接口13,又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连通,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一接口13流入所述第二连通口1,所述第二连通口1与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最终从所述第二连通口1向下游流路流出,由于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层析柱A时,是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因此,此时,该流体切换阀处于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A模式。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该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时,转动所述转子8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三连通口2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四连通口3连通,所述第四接口16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连通,所述第四位置为所述第三连通口2和所述第四连通口3之间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流体通过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一连通口0流入,由于所述第一连通口0与所述第六接口18连通,且所述第六接口18与所述第四接口16是相互连通的,以及所述第四连接口16与所述第七连通口6连通,因此,流体流入所述第一连通口0之后,流经所述第六接口18,再流入所述第四接口16,再经所述第四接口16流入所述第七连通口6,由于所述第七连通口6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连通,所以,流体流经第七连通口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一端9,再流向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经过所述第一层析柱A的第二端10之后再从所述第三连通口2进入,此时,由于所述第三连通口2与所述第一接口13连通,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二接口14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从所述第三连通口2流入所述第二接口14,此时所述第二接口14又与所述第四连通口3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二接口14流入所述第四连通口3,而所述第四连通口3与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一端11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二端12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四连通口3进入第二层析柱B后从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二端12,并向所述下游流路流出,此时,所述流体切换阀中流体需同时流经所述第一层析柱A和所述第二层析柱B,处于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模式。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的流经第二层析柱模式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该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时,转动所述转子8位于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四连通口3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4与所述第五连通口4连通,所述第五位置为所述第四连通口3和所述第五连通口4之间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五连通口4与上游流路连通,且所述第三接口15、第四接口16和第五接口17均不与其它连通口连通,此时,流体通过所述上游流路从所述第五连通口4流入,由于所述第五连通口4与所述第二接口14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二接口14是相互连通的,因此,流体经所述第五连通口4进入所述第一接口13,又所述第一接口13与所述第四连通口3连通,流体经所述第一接口13之后进入所述第四连通口3,而所述第四连通口3与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一端11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二端12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因此,流体经所述第四连通口3进入第二层析柱B后从所述第二层析柱B的第二端12,并向所述下游流路流出,此时,所述流体切换阀的流体只流经所述第二层析柱B,屏蔽所述第一层析柱A,所述流体切换阀处于仅流经第二层析柱的模式。

有益效果: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基于双层析柱的流体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具体包括定子、转子、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所述定子包括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第四连通口、第五连通口、第六连通口和第七连通口,其中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五连通口分别与上游流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与下游流路连通,所述第六连通口与所述第七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七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层析柱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层析柱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游流路连通,所述转子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其中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通。实施本发明仅需通过一个切换阀,只需要通过转动转子,使所述流体切换阀改变各个连通口之间的相互连通状态,从而可实现流体直通、正向流经第一层析柱、逆向流经第一层析柱、串联第一层析柱和第二层析柱和屏蔽第一层析柱等多种切换模式,实现多种功能,从而有效的节省成本,降低流体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同时可提高流体控制体系的稳定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即热式可调水龙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