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组件及吸尘器

文档序号:1619854 发布日期:2020-01-14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集尘组件及吸尘器 (Dust collection assembly and dust collector ) 是由 李锦坤 于 2019-11-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集尘组件及吸尘器,包括:具有第一内腔的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排尘口;及至少两个盖体,可选择地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每个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一个集尘腔,且每个所述集尘腔的容积不等。在需要多大的集尘容积时,就选择可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多大容积的集尘腔的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从而使吸尘器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ust collecting assembly and a dust collector, comprising: the dust collector comprises a shell with a first inner cavity, wherein a first dust exhaust port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inner cavity is formed in the shell; and at least two cover bodies which are selectively covered on the first dust exhaust port; when each cover body is covered on the first dust exhaust port, a dust collecting cavity is defined between the cover body and the cavity wall of the first inner cavity, and the volume of each dust collecting cavity is unequal. When a large dust collection volume is needed, the cover body which can define the dust collection cavity with the cavity wall of the first inner cavity to form the large volume is selected to cover the first dust exhaust port, so that the dust collector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scenes.)

集尘组件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尘组件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其中环境的清洁作为一种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为了提高环境的清洁度,吸尘器应运而生。

集尘组件是吸尘器中用于收集灰尘的部件,当灰尘量达到其最大集尘容量之后,需要对集尘组件进行清理。一般地,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吸尘器,吸尘器布局紧凑,从而导致其集尘组件的集尘容积较小,如此在需要较大集尘容积的场景,需要多次的倒尘清理动作才能满足清洁需求,较为麻烦;如果一味地追求集尘容积增大,在有些需要较小集尘容量的场景,导致集尘容积的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吸尘器不可同时满足在不同场景适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便于在不同场景适用的集尘组件及吸尘器。

一种集尘组件,包括:

具有第一内腔的外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排尘口;及

至少两个盖体,可选择地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

每个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一个集尘腔,且每个所述集尘腔的容积不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盖体划分为第一盖体,其余所述盖体均划分为第二盖体;

当所述第一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集尘腔;

当所述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

其中,所述第一集尘腔的容积等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所述第二集尘腔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集尘腔;

其中,当所述第一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所述第一内腔的容积不变,所述第一集尘腔的容积等于所述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内开设有具有第二排尘口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盖体具有所述第二排尘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一排尘口的一端对接,所述第二内腔的腔壁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

其中,当所述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所述第一内腔的容积不变,所述第二集尘腔的容积为所述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及所述第二内腔的容积之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内壳,所述内壳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将所述第一内腔分割形成第一子腔与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围设于所述第二子腔外;当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与所述第一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子集尘腔,与所述第二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子集尘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内开设有具有第二排尘口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盖体具有所述第二排尘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一排尘口的一端对接,所述第二内腔的腔壁与所述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

所述第二盖体包括本体及分割部,所述第二内腔开设于所述本体内,所述分割部设于所述第二内腔内将所述第二内腔分割形成第三子腔与第四子腔,所述第三子腔围设于所述第四子腔外,当所述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排尘口时,所述第三子腔的腔壁与所述第一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一子集尘腔,所述第四子腔的腔壁与所述第二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二子集尘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集尘腔作为气尘分离腔,所述外壳上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一子集尘腔与外界之间的进气口与排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集尘腔的底壁形成于所述盖体上,在所述第一子集尘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沉积于所述第一子集尘腔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子集尘腔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的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集尘腔的底壁形成于所述盖体上,在所述第一子集尘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沉积于所述集尘腔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

其中,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扰流片,所述扰流片设于所述第一子集尘腔靠近所述底壁的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子集尘腔内的旋转气流的流动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部所述盖体均可拆卸地配接于所述外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设有装配槽,每个所述盖体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可发生弹性变形以装配于所述装配槽内或拆卸于所述装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盖体具有卡扣,所述外壳上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固定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密封设于所述盖体与所述外壳之间。

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尘组件。

上述集尘组件及吸尘器,在需要多大的集尘容积时,就选择可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多大容积的集尘腔的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从而使吸尘器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装配第一盖体时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吸尘器装配第二盖体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所示吸尘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吸尘器200 集尘组件100 外壳10 第一排尘口12 装配槽13 第二配合部14 第一盖体20 第三盖体30 第二排尘口32 本体33 分割部34 内壳40 第一集尘腔50 第二集尘腔60 第一子集尘腔70 第二子集尘腔80 第一配合部90 卡扣110 第一密封件121 第二密封件122 扰流片1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200,包括气体动力机构(图未示)及集尘组件100,气体动力机构带动气流进入吸尘器200内以进行后续的气尘分离,集尘组件100收集经分离后形成的灰尘,并且当灰尘量达到集尘组件100的最大集尘容量后,使用者可清理集尘组件100内部的灰尘。

集尘组件100包括具有第一内腔的外壳10及至少两个盖体(图未示),外壳10上开设有与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排尘口12,可以通过第一排尘口12将处于第一内腔内的灰尘排出吸尘器200。上述至少两个盖体可选择地设于第一排尘口12,每个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一个集尘腔,每个集尘腔的容积不等。

如此设置,当需要不同集尘容积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即为在需要多大的集尘容积时,就选择可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多大容积的集尘腔的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从而使吸尘器200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

集尘组件100还包括内壳40,内壳40设于第一内腔内将第一内腔分割形成第一子腔(图未示)与第二子腔(图未示),第一子腔围设于第二子腔外。当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子集尘腔70,与第二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子集尘腔80。通过上述设置,便于第一子集尘腔70收集吸尘器200经过一级气尘分离产生的灰尘,便于第二子集尘腔80收集吸尘器200经过二级气尘分离产生的灰尘。

具体地,第一子集尘腔70还可作为气尘分离腔,外壳10上还开设有连通于第一集尘腔50与外界之间的进气口与排气口,外界气体从进气口进入第一子集尘腔70进行气尘分离,分离后产生的灰尘从排气口排向外界。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子集尘腔70内不但可以进行气尘分离,还可以收集气尘分离后形成的灰尘。

进一步地,当第一子集尘腔70作为气尘分离腔时,设置第一子集尘腔70与第二子集尘腔80互不连通,以避免位于第一集尘腔50内的旋转气流对第二子集尘腔80的集尘产生影响。

第一集尘腔50的底壁形成于盖体上,在第一子集尘腔70内分离产生的灰尘沉积于第一集尘腔50靠近底壁的一端,第一集尘腔50靠近底壁的一端的截面积大于远离底壁的一端的截面积。如此,可以使第一集尘腔50靠近底壁的一端的气流速度小于远离底壁的一端的气流速度,从而避免沉积于底壁的灰尘在旋转气流的作用下被二次扬起。

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集尘组件100还包括扰流片130,扰流片130设于第一子集尘腔70靠近底壁的一端,且位于第一子集尘腔70内的旋转气流的流动路径上。在吸尘器200工作时,扰流片130可以对位于第一子集尘腔70内的旋转气流产生干扰,以降低靠近第一子集尘腔70的底部的旋转气流的速度,以便于灰尘在第一子集尘腔70的底部沉积。

扰流片130可以为沿第一子集尘腔7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也可以为环绕第一子集尘腔70的周向上设置的一个,在此不作限定。且扰流片130大致沿垂直于旋转气流的线速度的方向设置,以增加扰流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盖体划分为第一盖体20,其余盖体划分为第二盖体30。当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一盖体20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集尘腔50(参阅图1及图2);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二盖体30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60(参阅图3及图4)。其中,第一集尘腔50的容积等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第二集尘腔60的容积大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此时第二盖体30相当于扩容机构。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不同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的集尘腔的容积不等。

可以想到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划分方式,如将其中一个盖体划分为第一盖体20,其余一部分盖体划分为第二盖体30,其余另一部分盖体划分为第三盖体。当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集尘腔50,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60,当将第三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三集尘腔。

其中,第一集尘腔50的容积等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第二集尘腔60的容积大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第三集尘腔的容积小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此时第二盖体30相当于扩容机构,第三盖体相当于减容机构。

如此,也可以实现使不同盖体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的集尘腔的容积不等。

且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第一集尘腔50与第二集尘腔60均可被划分为上述的第一子集尘腔70与第二子集尘腔8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体30为一个,此时集尘组件100的集尘容积具有两个规格,当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集尘组件100的集尘容积为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集尘组件100的集尘容积为大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的任意值。可以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体30还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盖体20的一端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集尘腔50。当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一内腔的容积不变,此时第一集尘腔50的容积等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

可以想到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一内腔的容积变大,而盖体具有凸向第一内腔设置的凸起,凸起的设置可以中和上述增大的容积,最后使第一集尘腔50的容积仍然等于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在此亦不作限定。

参阅图3,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盖体30内开设有具有第二排尘口32的第二内腔,第二盖体30具有第二排尘口32的一端与外壳10具有第一排尘口12的一端对接,第二内腔的腔壁与第一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集尘腔60。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一内腔的容积不变,第二集尘腔60的容积为第一内腔的初始容积与第二内腔的容积之和。

通过上述设置,相对于第一盖体2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的情况,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可以增大第一内腔的容积;且当达到集尘组件100的最大集尘容量时,第二排尘口32可以与第一排尘口12共同排尘。

可以想到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一内腔的容积增大,如可以将外壳10设置为带有磁吸件的弹性结构,第二盖体30同样设置有磁吸件,当将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二盖体30会对外壳10产生吸引从而使外壳10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促使第一内腔的容积增大,在此亦不作限定。

可选地,第二盖体30包括本体33及分割部34,第二内腔开设于本体33内,分割部34设于第二内腔内将第二内腔分割形成第三子腔与第四子腔,第三子腔围设于第四子腔外,当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时,第三子腔的腔壁与第一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子集尘腔70,第四子腔的腔壁与第二子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子集尘腔8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盖体均可拆卸地配接于外壳10上,以便于进行各盖体之间的切换。可以想到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盖体也可以固定且可活动配接于外壳10上,如当盖体包括第一盖体20及一个第二盖体30时,设置第一盖体20及第二盖体30均活动配接于外壳10上,当需要将第一盖体20切换为第二盖体30时,移动第一盖体20使第一盖体20脱离第一排尘口12,而后移动第二盖体30将第二盖体30盖设于第一排尘口12即可,当需要将第二盖体30切换为第一盖体20亦是如此。

继续参阅图1,以及参阅5-图7,具体地,外壳10上设有装配槽13,每个盖体上设有第一配合部90,第一配合部90可发生弹性变形以装配于装配槽13内或拆卸于装配槽13。更具体地,盖体与外壳10铰接,装配槽13的侧壁开设有转轴孔,第一配合部90包括转轴,转轴装配于上述转轴孔内,以使盖体相对于外壳10转动时打开或关闭第一排尘口12。

为了便于盖体装配于外壳10上时固定,每个盖体具有卡扣110,外壳10上具有第二配合部14,卡扣110与第二配合部14配合固定盖体与外壳10。可选地,第二配合部14为开设于外壳10的外表面的凹槽。可以想到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14亦可以为与上述卡扣110相配合的卡扣。

具体地,卡扣110包括沿盖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配合部14为与卡扣110数量相对应的多个,以保证盖体与外壳10之间固定牢固。

继续参阅图2及图4,一个实施例中,集尘组件100还包括密封件,具体地,包括第一密封件121与第二密封件122,第一密封件121避免气体在盖体与外壳10之间缝隙处流通,第二密封件122避免气体在内壳40与分割部34之间缝隙处流通。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吸尘器200所包括的集尘组件100,以满足多个场景中的集尘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吸尘器及其即用即抛型集尘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