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机构

文档序号:1631641 发布日期:2020-01-14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保持机构 (Holding mechanism ) 是由 小林敬弘 矢作高志 赤羽智夫 伊礼嘉治 佐佐木正二 西野城 于 2018-05-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用于成像设备(30)中的保持机构(33),包括:第一金属板(1),其具有连通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通孔(10);第二金属板(2),其包括第一突出部(23)、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3),它们与主体部一体地沿主体部的平面方向从主体部突出,呈片状并从第一金属板的第一侧面插入通孔中。通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一端面(105)和第二端面(106),用于管控第二金属板在与插入方向和贯穿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管控部(101、102、103、104),管控第二金属板在贯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以及斜面(107a),使第一突出部弹性变形,以使第一突出部以插入方向作为旋转轴线旋转,第一突出部具有接合部(23b),所述接合部在第一突出部越过斜面并且弹性变形被释放的状态下接合第一金属板的第二侧面。(A holding mechanism (33)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30), comprising: a first metal plate (1) having a through hole (10) communicating the first side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and a second metal plate (2) including a first protruding portion (23), a second protruding portion (21), and a third protruding portion (23) that protrude from the main body portion integrally therewith in a planar direction of the main body portion, are sheet-shaped, and are inserted into the through-hole from the first side surface of the first metal plate. The edge of through-hol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end face (105) and a second end face (106) for regulating movement of the second metal plate in a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insertion direction and the through thickness direction; regulating parts (101, 102, 103, 104) for regula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second metal plate in the through thickness direction; and a slope (107a) that elastically deforms the first protrusion to rotate the first protrusion with the insertion direction as a rotation axis, the first protrusion having an engagement portion (23b) that engages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of the first metal plate in a state where the first protrusion passes over the slope and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is released.)

保持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成像设备中的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的一个金属板保持另一个金属板。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公开了对金属板(部件)进行定位的技术以及同时进行定位和保持的技术。例如,已知一种定位保持机构,其中当第二金属板的***部分***第一金属板的通孔中时,所述***部分由设置在通孔中的三个突起保持(专利文献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8-11661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定位保持机构中,即使当第二金属板的***部分***到第一金属板的通孔中并且第二金属板被定位在第一金属板的平面方向上时,第二金属板的***部分也可能容易从第一金属板的通孔中移除。进一步地,当在通过定位保持机构将第二金属板定位于第一金属板之后通过焊接将第二金属板固定至第一金属板时,可能会在第二金属板的位置偏离预定位置的情况下将第二金属板固定至第一金属板。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机构,其中一个金属板可以保持另一个金属板,而第二金属板的突出部分不容易从第一金属板的通孔中移除。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成像设备中的保持机构包括:

第一金属板,在所述第一金属板中形成有连通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通孔,所述第二侧面是所述第一侧面的背面;和

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二金属板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是具有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的金属板,所述第四侧面是所述第三侧面的背面;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为片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形成,沿所述主体部的平面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到所述通孔中,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三突出部之间从所述主体部突出,

其中,所述通孔的边缘包括:

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在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方向和贯通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所述第二金属板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移动;

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相反侧,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第三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所述第二金属板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移动;

管控部,所述管控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突出部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以管控***到所述通孔中的所述第二金属板在所述贯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以及

斜面,当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突出部***到所述通孔中时,所述斜面使所述第一突出部弹性变形,使得在沿所述正交方向和所述贯通厚度方向的移动被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管控部管控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突出部以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接合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越过所述斜面并且所述弹性变形被释放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所述第二侧面接合。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个金属板能够保持另一个金属板,而第二金属板的突出部不容易从第一金属板的通孔中移除。

附图说明

[图1]

图1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透视图。

[图2]

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剖视图。

[图3]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框架主体的透视图。

[图4A]

图4A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B]

图4B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C]

图4C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4D]

图4D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5]

图5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金属板中设置的通孔的形状的示图。

[图6]

图6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二金属板中设置的接合部的形状的示图。

[图7]

图7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的透视图。

[图8A]

图8A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8B]

图8B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8C]

图8C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8D]

图8D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9]

图9是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一金属板中设置的通孔的形状的示图。

[图10]

图10是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二金属板中设置的接合部的形状的示图。

[图11]

图11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注意,在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对布置等应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构造和各种条件而任意改变,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对布置等。

[实施例1]

(成像设备)

图1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30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30的剖视图。成像设备30是具有图像读取部41的全色多功能机。如图2所示,成像设备30是级联型的,其中处理盒(以下称为盒)3Y、3M、3C和3K沿中间转印带14布置。成像设备30是通过使用电子照相法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但不限于此。成像设备30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记录介质S是通过成像设备30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转印材料,该记录介质例如是纸张、OHP片材或布。在下文中,记录介质S将被称为片材S。成像设备30具有图像读取部41、进给盒42、片材传送部43、成像部44和定影部45。

成像部44具有四个盒3Y、3M、3C和3K。盒3Y、3M、3C和3K以可附接和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像设备30的主体30A。盒3Y通过使用黄色调色剂形成黄色图像。盒3M通过使用品红色调色剂形成品红色图像。盒3C通过使用青色调色剂形成青色图像。盒3K通过使用黑色调色剂形成黑色图像。附图标记的附加字母Y、M、C和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在以下说明中,如果附图标记的附加字母Y、M、C和K不是特别必要,可以省略这些附加字母。除显影剂(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四个盒3具有相同的结构。

盒3具有作为光电导体的感光鼓6。感光鼓6的周围设置有充电设备8、曝光设备15、显影设备4、初次转印构件5和清洁设备7。感光鼓6、充电设备8、显影设备4和清洁设备7一体地形成盒3。在感光鼓6的上侧,与感光鼓6接触地设置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14。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上方设置有调色剂瓶32,该调色剂瓶是储存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储存容器。调色剂瓶32以可附接和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成像设备30的主体30A上。调色剂瓶32向显影设备4供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14以张紧状态铺设在驱动辊62和两个从动辊63和65上。初次转印构件5被设置成经由中间转印带14与感光鼓6相对。初次转印构件5将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构件)28被设置成经由中间转印带14与从动辊65相对,并形成二次转印部T2。

在成像设备30的下部,设置有储存片材S的供给盒42。供给盒42安装到成像设备30的主体30A上,以能够被拉到前侧。通过拾取辊67和进给辊16从进给盒42一张张地进给片材S。通过对准辊9将片材S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定影部45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8的下游侧。定影部45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片材传送部43中。片材传送部43包括进给辊16、对准辊9、二次转印辊28、定影部45、排出辊18和翻转传送辊17。片材S从片材传送部43中的二次转印辊28经由定影部45沿竖直方向向上被传送到排出辊18。在定影部45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托盘19,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堆叠在该排出托盘上。片材S由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9上。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设备30的成像过程。四个盒3中的成像过程是相同的,因此将描述黄色的盒3Y中的成像过程。省略了对品红色的盒3M、青色的盒3C和黑色的盒3K中的成像过程的说明。

充电设备8Y对感光鼓6Y的前侧均匀地充电。曝光设备15将根据黄色成分的图像信息调制的光束发射到已被均匀充电的感光鼓6Y的前侧,并在感光鼓6Y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设备4Y通过从调色剂瓶32Y供给的黄色调色剂(显影剂)使静电潜像显影,并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偏压从电基板(未示出)施加到初次转印构件5Y。初次转印构件5Y将感光鼓6Y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初次转印之后留在感光鼓6Y上的调色剂由清洁设备7Y移除。

同样,由品红色的盒3M形成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以高精度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之后,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依次叠加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因此,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4上。

由拾取辊67和进给辊16将储存在供给盒42中的片材S一张张地供给到对准辊9。对准辊9将片材S与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地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28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部45。定影部45对片材S加热并加压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由此,四种颜色的调色剂被熔化并混合,在片材S上形成全色图像。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被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9。

片材传送部43包括在片材S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进行片材S的翻转的翻转单元。翻转单元包括翻转传送辊17。当在片材S的两面上形成图像时,排出辊18在片材S的排出过程中翻转片材S,并将片材S传送到翻转传送辊17。翻转后的片材S被翻转传送辊17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二次转印部T2中的片材S的背面,并且调色剂图像被定影部45定影到片材S上。两面都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被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9上。

(框架主体)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的透视图。框架主体31由多个部件组装而成。框架主体31形成成像设备30的主体30A。框架主体31具有后侧金属板(以下称为第一金属板)1、前侧金属板(以下称为第三金属板)53、以及连接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的支撑金属板(以下称为第二金属板)2。通过使用稍后描述的定位保持机构33组装成像设备30。通过使用定位保持机构33,一个金属板保持另一个金属板。在组装框架主体31时,由定位保持机构33将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暂时固定。由连接部54定位(暂时固定)的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第二金属板2和第三金属板53也由稍后描述的定位保持机构33定位(暂时固定)之后,第二金属板2和第三金属板53也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主要描述了设置在图3中由椭圆Q包围的部分中的第二金属板2,但是本实施例也可应用于形成框架主体31的其它部件的定位。注意,可以通过螺钉而不是激光焊接来紧固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同样地,可以通过螺钉而不是激光焊接来紧固第二金属板2和第三金属板5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1、第二金属板2和第三金属板53是金属构件,但也可以是例如树脂构件,而不限于金属构件。

(保持机构)

下面,将参照图4A、图4B、图4C、图4D、图5、图6和图7描述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33。在第一金属板1中形成有使第一侧面1a与第二侧面1b(即,第一侧面1a的背面)连通的通孔10。第二金属板2包括:主体部2a,该主体部是具有第三侧面2c和第四侧面2d(即,第三侧面2c的背面)的金属板;以及片状接合部20,该片状接合部与主体部2a成一体,沿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从主体部2a突出,并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的一侧向第二侧面1b的一侧***到通孔10中。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20可在与第一金属板1a的第一侧面1a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到通孔10中。定位保持机构33将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20从基本垂直的方向***到形成于第一金属板1中的通孔10中,从而进行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和保持。图4A至图4D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33的接合操作的说明图。图4A至图4D依次示出了第二金属板2通过沿箭头A的方向(以下称为***方向)移动而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并保持在装配状态的状态。注意,箭头A的方向是从第一金属板的第一侧面1a的一侧向第二侧面1b的一侧前进的方向。图5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一金属板1中设置的通孔10的形状的示图。图6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第二金属板2中设置的接合部20的形状的示图。图7是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33的透视图。将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中的接合部20***到设置在第一金属板1中的通孔10中,由此定位保持机构33能够对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进行暂时固定(定位和保持)。

((保持机构的定位操作))

首先,将对由定位保持机构33进行的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操作进行描述。在第一金属板1中,形成有定位用通孔10。通孔10具有与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内部接触的形状。接合部20***到通孔10中,由此第二金属板2被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如图5所示,例如,在通孔10中,设置有从通孔10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定位用突起(管控部)101、102、103和104。突起(管控部)101、102、103、104分别与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的两侧面对,用于管控***到通孔10中的第二金属板2在垂直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的方向(B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从通孔10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的数量为四个,但不限于四个。例如,如图6所示,接合部20包括片状的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所述第二突出部和第三突出部与主体部2a成一体,沿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从主体部2a突出,并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侧***到通孔10中。

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之间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的间隙G1(图5)被设定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是当接合部20***通孔10时具有厚度T1(图7)的第二突出部21(第一***部)可装配(接合)到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的距离。间隙G1略大于厚度T1,以便第二突出部21***到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之间。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之间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的间隙G2(图5)被设定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是当接合部20***通孔10时具有厚度T2(图7)的第三突出部22(第二***部)可装配(接合)到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的距离。间隙G2略大于厚度T2,以便第三突出部22***到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之间。由此,当接合部20***到通孔10中时,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在本实施例中,间隙G1等于间隙G2,但也可以与间隙G2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1等于厚度T2,但也可以与厚度T2不同。

另外,通孔10的端面(第一端面)105与端面(第二端面)106之间在左右方向(箭头C)上的距离W1(图5)被设定为当接合部20***到通孔10中时接合部20在箭头C方向上的端面201和端面202可装配到端面105和端面106的距离。接合部20的端面(一个端面)201可与通孔10的端面(一个端面)105接合,并且接合部20的端面(另一端面)202可与通孔10的端面(另一端面)106接合。距离W1略大于接合部20的端面201与端面202之间的距离W2,以便接合部20***到通孔10中。由此,当接合部20***到通孔10中时,第二金属板2在左右方向(箭头C)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

((保持机构的保持操作))

下面将对由定位保持机构33进行的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保持操作进行描述。在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中,除了定位用突起101至104之外,还设置有从通孔10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突起(下文中称为锁定部)107。相比于第二突起102和第四突起104,锁定部(第一锁定部)107在箭头B方向上突出得更多。此外,相比于第二突起102和第四突起104,锁定部107从通孔10的边缘向内突出得更多。如图7所示,锁定部107具有斜面(倾斜部)107a、沿***方向(箭头A)设置在斜面107a的前侧的前侧边缘部分107a1和沿***方向(箭头A)设置在斜面107a的后侧的后侧边缘部分107a2。设置在锁定部107中的斜面107a在与***方向(箭头A)垂直的方向上倾斜。在沿B方向的移动被定位用突起101至104管控的状态下斜面107a使第二金属板2的第一突出部23弹性变形,使得第一突出部23绕第一突出部23的***方向扭曲。换言之,第一突出部23以第一突出部23的***方向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并相对于主体部2a弹性变形,以便越过斜面107a。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107具有山形形状,但是锁定部107的形状不限于山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半圆形。此外,锁定部107不限于从通孔10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突起,也可以是设置在通孔10的边缘的一部分处的倾斜部。

在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中,设置有爪部(以下称为第一突出部)23,其沿***方向(箭头A)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突出,并且可与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07接合。接合部20具有第一突出部23、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第一突出部23、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与第二金属板2一体地形成。第一突出部(弹性构件)23以可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第二金属板2上。在第二金属板2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抵接部24,所述抵接部沿***方向(箭头A)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的端部突出,并抵靠在第一金属板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板2具有两个抵接部24。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可沿***方向(箭头A)突出超过第一突出部23。换句话说,当沿***方向(箭头A)相对于第一金属板1移动第二金属板2时,可以在开始将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到通孔10中之后将第一突出部23***到通孔10中。第一突出部23沿***方向(箭头A)突出超过抵接部2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23形成为L形,但不限于L形,也可以形成为钩状、钩形、凸片形、T形等。如图6所示,第一突出部23具有设置在第一突出部23的主体部23d的末端部的抵靠部23a、设置在抵靠部23a的相反侧的锁定部(第二锁定部)23b、以及连接抵靠部23a和锁定部23b的端部(连接部)23c。锁定部23b沿左右方向(箭头C)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从第一突出部23的主体部23d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23的锁定部23b沿向左方向从主体部23d延伸。抵靠部23a在锁定部23b延伸的方向上沿与***方向(箭头A)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07的斜面107a从底部到顶部在锁定部23b延伸的方向上倾斜。在第一突出部23的主体部23d的两侧设置有切口部2b,以便更容易地使主体部23d弹性扭曲。第二金属板2的锁定部23b可以被锁定至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07。

如图4A所示,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20沿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基本垂直的方向(箭头A)***到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中。第二金属板2***第一金属板1的方向(箭头A)是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基本垂直的方向。如图4B所示,第二突出部21与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接合,并被引导至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之间的间隙G1(图5)。第一突起101和第二突起102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第二突出部21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箭头B)上的移动。第三突出部22与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接合,并被引导至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之间的间隙G2。第三突起103和第四突起104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第三突出部22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箭头B)上的移动。由此,将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当沿***方向(箭头A)进一步推动第二金属板2时,接合部20的端面201和端面202中的一个或两个由通孔10的端面105或/和端面106引导,如图4C所示。由此,通过端面105或/和端面106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在接合部20装配在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的预定范围时接合部20被***到通孔10中。由此,将第二金属板2在左右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

如图4C所示,第一突出部23的抵靠部23a在接触点P处与锁定部107的前侧边缘部分107a1(图7)发生点接触。当第二金属板2进一步***通孔10时,抵靠部23a从接触点P接收反作用力,并且第一突出部23通过弹性变形绕***方向扭曲。抵靠部23a设置有圆度,以便在接触前侧边缘部分107a1的状态下容易移动。当接触点P沿箭头H方向移动时,第一突出部23的扭曲变形(弹性变形)因来自接触点P的反作用力而增大,并且第一突出部23***到通孔10中。当***进一步进行时,第一突出部23的抵靠部23a越过斜面107a的前侧边缘部分107a1,第一突出部23的锁定部23b到达斜面107a的后侧边缘部分107a2,第一突出部23不接受来自锁定部107的反作用力。当第一突出部23的锁定部23b越过斜面107a的后侧边缘部分107a2时,如图4D所示,第一突出部23的扭曲变形被释放,第一突出部23返回到初始位置。当第一突出部23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第一突出部23的锁定部(接合部)23b被锁定部107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1a的背面)1b锁定,使得第一突出部23的末端侧不会从通孔10移除。锁定部23b与锁定部107接合,由此保持第二金属板2使其不会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此时,第二金属板2的两个抵接部24抵靠在第一金属板1上。第一金属板1由锁定部23b和第二金属板2的抵接部24保持。由此,第二金属板2被暂时固定(保持)在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

第一突出部23的锁定部23b与抵接部24之间在***方向(箭头A)上的间隙G3(图6)被设定为第一金属板1被装配在锁定部23b与抵接部24之间的距离。间隙G3被设定为与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附近的厚度T3(图7)基本相同的值,以便将第一金属板1保持在锁定部23b与抵接部24之间。间隙G3可以略大于厚度T3。由此,当接合部20被***到通孔10中时,在第一金属板1被装配在第二金属板2的锁定部23b与抵接部24之间的状态下,第二金属板2在***方向(箭头A)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这样,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箭头B)、左右方向(箭头C)、以及与***方向(箭头A,即前后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抽取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由此第二金属板2被第一金属板1保持为基本垂直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

注意,为了减小将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到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中所需的***力,抵靠部23a可以具有曲率(突出侧)。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23a具有如图6所示的曲率,但是也可以具有在***方向(箭头A)上具有坡度的斜坡形状。当抵靠部23a具有斜坡形状时,获得减小***力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07具有如图5所示的斜面107a,但是当锁定部107具有曲率(突出侧)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为了使得在第二金属板2的第一突出部23的抵靠部23a经过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07的斜面107a后第一突出部23容易因弹性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在抵靠部23a和锁定部23b之间的端部23c处设置有坡度或圆度。通过端部23c的坡度或圆度,第一突出部23的弹性变形的释放变得容易。此外,在第一突出部的弹性变形被释放时,端部23c的坡度或圆度表现出通过利用第一突出部23的恢复力将第二金属板2拉向第一金属板1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定位保持机构33,可以减小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的尺寸,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的强度的降低。通过减小第一金属板1的通孔10的尺寸,可以减小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的尺寸,由此可以减小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20在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中的突出量。因此,提高了在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附近的部件的布置自由度。第二金属板2被保持在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方向)三个方向装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因此,可以减小将第二金属板2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之后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之间的游隙。因此,能够将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暂时固定部)54保持在稳定状态。

在第二金属板2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第二金属板2由第一金属板1保持。第二金属板2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使得在保持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状态的同时,第二金属板2不会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并且可以保持该定位状态。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以及定位状态的保持。在第二金属板2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通过激光焊接而固定。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定位保持机构33,能够防止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之间的角度偏离预定角度,并且能够防止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离预定位置。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便于组装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

注意,接合部2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的另一端部,并且接合部20可以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与设置在第三金属板53中的通孔连接。在第三金属板53中形成有使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第五侧面的背面)相互连通的另一通孔。在第二金属板2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片状的第四突出部、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换言之,接合部20可以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的两个端部处。第四突出部、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成一体,沿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从主体部2a突出,并且从第三金属板53的第五侧面的一侧***到第三金属板53的通孔中。第三金属板53的另一通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三端面,该第三端面在与第二金属板的***方向和贯通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五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第二金属板2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第四端面,该第四端面在正交方向上位于与第三端面相反的一侧上,在正交方向上与第六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第二金属板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其他管控部,其用于管控***到第三金属板53的另一通孔中的第二金属板在第二金属板2的贯通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分别与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以及另一斜面,当第四突出部、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到第三金属板53的另一通孔中时,所述另一斜面使第四突出部弹性变形,使得在沿正交方向和贯通厚度方向的移动被第三端面、第四端面和其他管控部管控的状态下第四突出部以第四突出部的***方向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第四突出部包括接合部,该接合部与第三金属板53的第六侧面接合,使得在第四突出部越过斜面并且弹性变形被释放的状态下,第四突出部的末端侧不会从通孔移除。在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连接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之后,第二金属板2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到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以这种方式容易地进行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的组装。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将第二金属板2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并将其保持为不容易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

[实施例2]

下面,参考图8A、图8B、图8C、图8D、图9、图10和图11说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对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省略其说明。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30和框架主体31与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30和框架主体31相同,因此将省略说明。实施例2中的定位保持机构73与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33不同。在实施例1中,在第一金属板1中仅设置有一个用于定位保持机构33的通孔10。与此相比,在本实施例2中,在第一金属板1中设置有多个用于定位保持机构73的通孔11、12、13。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不同之处。

(保持机构)

下面,将参考图8A至图11说明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73。在第一金属板1中形成有使第一侧面1a和第二侧面1b(第一侧面的背面)彼此连通的多个通孔11、12、13。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80可在与第一金属板1a的第一侧面1a基本垂直的方向上***到多个通孔11、12和13中。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73通过将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80沿着基本垂直的方向***到形成于第一金属板1中的多个通孔11、12和13中来进行对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和保持。图8A至图8D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73的操作的说明图。图8A至图8D依次示出了第二金属板2通过沿***方向(箭头A)移动而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并被保持在装配状态的状态。图9是示出了实施例2中设置于第一金属板1中的通孔11、12和13的形状的示图。图10是示出了实施例2的第二金属板2中设置的接合部80的形状的示图。图11是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73的透视图。通过将设置于第二金属板2中的接合部80***到设置于第一金属板1中的多个通孔11、12、13中,定位保持机构73能够进行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暂时固定(定位和保持)。

((保持机构的定位操作))

首先,将对由定位保持机构73进行的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操作进行描述。在第一金属板1中,形成有用于定位的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分别在内部接触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接合部80的第三突出部82***到第三通孔12中,由此将第二金属板2沿箭头B方向(图9)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如图9所示,例如,在第二通孔11中,设置有从第二通孔11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管控部)111、112和113。突起(管控部)111、112、113分别与第二突出部81的第一侧面和第一侧面的背面这两个侧面相对,用于管控***到第二通孔11中的第二金属板2在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B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三通孔12中,设置有从第三通孔12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定位用突起(管控部)121、122、123。突起(管控部)121、122、123分别与第三突出部82的两个侧面相对,用于管控***到第三通孔12中的第二金属板2在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B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的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定位用突起的数量为三个,但并不限定于三个。接合部80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成一体,并且该接合部包括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侧分别***到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中的片状的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例如如图10所示。第二突出部81(第一***部)***到第二通孔11中。第三突出部82(第二***部)***到第三通孔12中。

在第二通孔11中,设置有第一突起111、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之间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的间隙G4(图9)被设定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是当具有厚度T4(图11)的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时第二突出部81处于装配到第一突起111和第二突起112的状态的距离。第一突起111和第三突起113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G4也被设定为当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时第二突出部81处于装配到第一突起111和第三突起113的状态的距离。间隙G4略大于厚度T4,以便第二突出部81***到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之间。

在第三通孔12中,设置有第一突起121、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第一突起121和第二突起122之间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的间隙G5(图9)被设定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是当具有厚度T5(图11)的第三突出部82***到第三通孔12中时第三突出部82处于装配到第一突起121和第二突起122的状态的距离。第一突起121和第三突起123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G5也被设定为当第三突出部82***到第三通孔12中时第三突出部82处于装配到第一突起121和第三突起123的状态的距离。间隙G5略大于厚度T5,以便第三突出部82***到第一突起121与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之间。

由此,当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分别***到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中时,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箭头B)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在本实施例中,间隙G4等于间隙G5,但也可以与间隙G5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4等于厚度T5,但也可以与厚度T5不同。

此外,第二通孔11的端面(第一端面)114与端面(第二端面)115之间在左右方向(箭头C)上的距离W3(图9)被设定为当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时第二突出部81的端面211与端面212可装配到端面114、115的距离。第二突出部81的端面(一个端面)211能够与第二通孔11的端面(一个端面)114接合,第二突出部81的端面(另一个端面)212能够与第二通孔11的端面(另一个端面)115接合。距离W3略大于第二突出部81的端面211与端面212之间的距离W4,以便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因此,在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时,第二金属板2在左右方向(箭头C)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二通孔11和第二突出部81进行左右方向(箭头C)上的定位,但也可以利用其他通孔(例如第三通孔12)和其他突出部(例如第三突出部82)进行左右方向上的定位。

((保持机构的保持操作))

下面将对由定位保持机构73进行的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保持操作进行描述。在第一金属板1中,第一通孔13设置在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附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设置在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之间。但是,第一通孔13可以设置在第三通孔12相对于第二通孔11的相反侧,或者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通孔11相对于第三通孔12的相反侧。在第一通孔13中,设置有从第一通孔13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突起(以下称为锁定部)131。相比于第二通孔11的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以及第三通孔12的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锁定部(第一锁定部)131向上突出得更多。如图11所示,锁定部131具有斜面(倾斜部)131a、沿***方向(箭头A)设置在斜面131a的前侧的前侧边缘部分131a1以及沿***方向(箭头A)设置在斜面131a的后侧的后侧边缘部分131a2。设置在锁定部131中的斜面131a在垂直于***方向(箭头A)的方向上倾斜。斜面131a使第二金属板2的第一突出部83绕第一突出部83的***方向扭曲并变形,第二金属板2的第一突出部83在B方向上的移动被定位用突起111、112、113、121、122和123管控。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131具有山形形状,但是锁定部131的形状不限于山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半圆形。此外,锁定部131不限于从第一通孔13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突起,也可以是形成在第一通孔13的边缘的一部分中的倾斜部。

在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中,设置有爪部(以下称为第一突出部)83,其沿***方向(箭头A)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突出,并且可以与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31接合。接合部80具有第一突出部83、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第一突出部83、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与第二金属板2一体地形成。第一突出部(弹性构件)83以可相对于主体部2a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在第二金属板2处。在第二金属板2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抵接部84,所述抵接部沿***方向(箭头A)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突出,并且抵靠在第一金属板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板2具有四个抵接部84。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可沿***方向(箭头A)突出超过第一突出部83。换句话说,当沿***方向(箭头A)相对于第一金属板1移动第二金属板2时,可以在开始将第二突出部21和第三突出部22分别***到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中之后将第一突出部23***到第一通孔13中。第一突出部83沿***方向(箭头A)突出超过抵接部8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83形成为L形,但不限于L形,也可以形成为钩状、钩形、凸片形、T形等。如图10所示,第一突出部83具有设置在第一突出部83的主体部83d的末端部的抵靠部83a、设置在抵靠部83a的相反侧的锁定部(第二锁定部)83b、以及连接抵靠部83a和锁定部83b的端部(连接部)83c。锁定部83b沿左右方向(箭头C)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从第一突出部83的主体部83d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83b沿向左方向从主体部83d延伸。抵靠部83a在锁定部83b延伸的方向上沿与***方向(箭头A)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31的斜面131a从底部到顶部在锁定部83b延伸的方向上倾斜。在第一突出部83的主体部83d的两侧设置有切口部2b,以使第一突出部83容易弹性扭曲。第二金属板2的锁定部83b可以被锁定至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31。

如图8A所示,沿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基本垂直的方向(箭头A),由第二金属板2的一部分形成的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到第二通孔11中,第三突出部82***第三通孔12中。第二金属板2***到第一金属板1中的方向(箭头A)是与第一金属板1基本垂直的方向。如图8B所示,第二突出部81与第二通孔11的第一突起111、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接合,并被引导进入第一突起111与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之间的间隙G4(图9)。第一突起111、第二突起112和第三突起113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第二突出部81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箭头B)上的移动。第三突出部82与第三通孔12的第一突起121、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接合,并被引导进入第一突起121与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之间的间隙G5(图9)。第一突起121、第二突起122和第三突起123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第三突出部82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箭头B)上的移动。因此,将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进一步地,当沿***方向(箭头A)推动第二金属板2时,第二突出部81的端面211和端面212中的一个或两个由第二通孔11的端面114或/和端面115引导,如图8C所示。因此,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的移动在左右方向上受到端面114或/和端面115的管控。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的第二突出部81和第三突出部82***到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中,同时在预定范围内装配至第一金属板1的第二通孔11和第三通孔12。由此,将第二金属板2在左右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

如图8C所示,第一突出部83的抵靠部83a在接触点P处与锁定部131的前侧边缘部分131a1(图11)点接触。当沿***方向(箭头A)进一步移动第二金属板2时,抵靠部83a从接触点P接收反作用力,第一突出部83通过弹性变形绕***方向扭曲。抵靠部83a设置有圆度,以便在接触前侧边缘部分131a1的状态下容易移动。当接触点P沿箭头H方向移动时,第一突出部83的扭曲变形(弹性变形)因来自接触点P的反作用力而增大,第一突出部83***到第一通孔13中。当***进一步进行时,第一突出部83的抵靠部83a越过斜面131a的前侧边缘部分131a1,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83b到达斜面131a的后侧边缘部分131a2,第一突出部83不接受来自锁定部131的反作用力。如图8D所示,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83b的扭曲变形被释放,第一突出部83返回到初始位置。当第一突出部83返回到初始位置时,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接合部)83b被锁定部131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1a的背面)1b锁定,使得第一突出部83的末端侧不会从第一通孔13移除。锁定部83b与锁定部131接合,由此保持第二金属板2使其不会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此时,第二金属板2的四个抵接部84抵靠在第一金属板1上。第一金属板1由第二金属板2的锁定部83b和抵接部84保持。因此,第二金属板2被暂时固定(保持)在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

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83b与抵接部84之间在***方向(箭头A)上的间隙G6(图10)被设定为第一金属板1装配在锁定部83b与抵接部84之间的距离。间隙G6被设定为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通孔13附近的厚度T6(图11)大致相同的值,以将第一金属板1保持在锁定部83b与抵接部84之间。间隙G6可以略大于厚度T6。因此,当第一突出部83***到第一通孔13中时,在第一金属板1装配在第一突出部83的锁定部83b和抵接部84之间的状态下,第二金属板2沿***方向(箭头A)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这样,第二金属板2在上下方向(箭头B)、左右方向(箭头C)、以及***方向(箭头A)(即,前后方向)上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由此第二金属板2被保持为基本垂直于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面1a。

注意,为了减小将第二金属板2的突出部83***到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通孔13中所需的***力,抵靠部83a可以具有曲率(突出侧)。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83a具有如图10所示的曲率,但是也可以具有在***方向(箭头A)上有坡度的斜坡形状。当抵靠部83a具有斜坡形状时,也能获得减小***力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31具有如图9所示的斜面131a,但是当锁定部131具有曲率(突出侧)时,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此外,为了使得在第二金属板2的第一突出部83的抵靠部83a经过第一金属板1的锁定部131的斜面131a之后第一突出部83容易因弹性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在抵靠部83a和锁定部83b之间的端部83c处设置有坡度或圆度。通过端部83c的坡度或圆度,第一突出部23的弹性变形的释放变得容易。此外,在第一突出部83的弹性变形被释放时,端部83c的坡度或圆度表现出通过利用第一突出部83的恢复力将第二金属板2拉向第一金属板1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机构73,通过将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1以及第三通孔12分散设置,能够减小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1以及第三通孔12的相应尺寸。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的强度的降低。通过减小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1以及第三通孔12的尺寸,能够减小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的尺寸,因此能够减少第二金属板2的接合部80在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中的突出量。因此,提高了在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附近的部件的布置自由度。第二金属板2被保持在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方向)三个方向装配到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因此,可以减小在第二金属板2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之后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之间的游隙。因此,能够将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暂时固定部)54保持在稳定状态。

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第二金属板2在其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由第一金属板1保持。第二金属板2可以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使得在保持第二金属板2定位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的同时,第二金属板2不会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定位以及定位状态的保持。在第二金属板2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暂时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的状态下,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的连接部54通过激光焊接而固定。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定位保持机构73,能够防止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之间的角度偏离预定角度,并且能够防止第一金属板1与第二金属板2的相对位置偏离预定位置。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便于组装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

注意,接合部8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的另一端部,并且接合部80可以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与设置于第三金属板53中的多个通孔连接。在第三金属板53中形成有使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第五侧面的背面)相互连通的多个通孔。在第二金属板2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片状的第四突出部、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换言之,接合部80可以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的两个端部。第四突出部、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与第二金属板2的主体部2a成一体,沿主体部2a的平面方向从主体部2a突出,并从第三金属板53的第五侧面的一侧***到第三金属板53的多个通孔中。多个通孔包括第四通孔、第五通孔以及第六通孔。第四突出部***到第三金属板53的第四通孔中。第五突出部***到第三金属板53的第五通孔中,第六突出部***到第三金属板53的第六通孔中。在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相应边缘中,设置有第三端面、第四端面和其它管控部,第三端面在与第二金属板2的***方向和贯穿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五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第二金属板2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第四端面在正交方向上位于第三端面的相反侧,在正交方向上与第六突出部的端面相对,并管控第二金属板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其它管控部用于管控***到第三金属板的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的第二金属板在第二金属板2的贯穿厚度方向上的移动,并且分别与第五突出部和第六突出部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相对。第三金属板53的第四通孔的边缘设有另一斜面,当所述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五突出部和所述第六突出部***到第三金属板53的第四通孔、四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时,所述另一斜面使所述第四突出部弹性变形,使得在正交方向和贯通厚度方向上的移动被第三端面、第四端面和其他管控部管控的状态下,第四突出部以第四突出部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第四突出部包括接合部,该接合部与第三金属板53的第六侧面接合,使得在第四突出部越过第三金属板53的另一斜面并且弹性变形被释放的状态下,第四突出部的末端侧不会从第四通孔移除。在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连接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之后,通过激光焊接将第二金属板2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便于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的组装。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将第二金属板2定位至第一金属板并将其保持为不容易从第一金属板1移除。

此外,实施例1的定位保持机构33设置在第二金属板2的一个端部,而实施例2的定位保持机构73可以设置在另一个端部。在第二金属板2通过定位保持机构33连接到第一金属板1并且通过定位保持机构73连接到第三金属板53之后,第二金属板2通过激光焊接被固定至第一金属板1和第三金属板53。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便于成像设备30的框架主体31的组装。

本申请要求2017年5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07953的权益,该日本专利申请在此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金属板

2第二金属板

2a主体部

10通孔

21第二突出部

22第三突出部

23、83第一突出部

23a、83a抵靠部

23b、83b锁定部(接合部)

30成像设备

33、73定位保持机构

101、102、103、104突起(管控部)

105端面(第一端面)

106端面(第二端面)

107a、131a斜面

114端面(第一端面)

115端面(第二端面)

201、202、211、212端面

3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钟表的装置以及包括这种装置的钟表机芯和钟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