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固定器

文档序号:1633290 发布日期:2020-01-17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肱骨外固定器 (Humerus external fixator ) 是由 胡屹峰 王志娟 张大森 阎景铁 陈宏坤 许桂东 陈壮壮 于 2019-11-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和下护臂,上护臂和下护臂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和下护臂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和下护臂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和螺杆,紧固螺栓和螺杆的外螺纹与下护臂上的内螺纹相对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可以在术中有效且牢靠的固定肱骨骨折近端,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仅需要调节C形臂的位置进行透视即可,可节约手术时间。在小儿外科医师匮乏的今天,该固定器可有效的节省人力,并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的危害。(An external humeral fixator comprising: the upper and lower armguards have concave grooves with convex middle parts, the upper and lower armguards have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the through holes on the lower armguard have internal threads, the through holes on the upper and lower armguards have fastening bolts and screws, and the external threads of the fastening bolts and screws correspond to the internal threads on the lower armguard.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and firmly fix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humerus fracture in the operation, and two persons or even one person can smoothly complete the oper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C-shaped arm is only required to be adjusted for fluoroscopy during the operation, so that the operation time can be saved. In the present day that the pediatric surgeons are deficient, the fixator can effectively save labor and reduce the harm of perspective to human bodies in the operation.)

肱骨外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肱骨外固定器。

背景技术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中第二常见的骨折,占所有小儿肘关节骨折的近60%。肱骨髁上是指肱骨下端内外两髁之上 2 cm 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该处前后扁薄,较为薄弱,易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发生率约为 16.6%,尤其常见于 7~8 岁以下儿童,也是最常见的肘部骨折。肘内、外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术后晚期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导致终生残疾。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其中伸直型约占95%,屈曲型约占 5%,常用的复位方式有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常见的固定方式有单纯石膏或夹板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辅助固定等,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的特点。闭合复位并发症较少(如克氏针钉道感染、功能严重丢失等);有研究发现闭合复位的手术时间更短;闭合复位避免了瘢痕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且切开复位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一些研究认为切开复位更容易引起关节僵硬。

根据威尔金斯改良的Gartland分类,肱骨课上骨折的IIb和III型骨折是不稳定的,通过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和经皮钉扎是治疗该疾病的金标准。该项技术最早开展于1948年。

GartlandⅢ型骨折较难获得并维持稳定的解剖复位,而解剖复位是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最终的外形和功能结果与瘢痕组织形成、骨折周围的血运破坏程度、发育失衡、神经血管损伤、功能锻炼等其他因素也密不可分。克氏针内固定在维持复位上比单纯的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更具优势。

肱骨课上骨折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方式要求比较高,标准手术方式术中需要三人,两人分别牵引上臂及前臂,一人负责骨折的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固定,若骨折复位困难,对于术者和助手的体力也是一种严厉的考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肱骨外固定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其中包括:上护臂和下护臂,其特点在于:上护臂和下护臂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和下护臂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和下护臂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和螺杆,紧固螺栓和螺杆的外螺纹与下护臂上的内螺纹相对应。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上护臂和下护臂上的贯穿孔均为4个。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内带有护垫。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弧形顶点距离圆心为1.5厘米。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的贯穿孔直径为1.5厘米。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内侧的贯穿孔直径为1厘米。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两端的贯穿孔与两端内侧的贯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肱骨外固定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凹槽弧形长度为6厘米。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在使用时将螺杆下端固定在用于固定麻醉架的手术床滑块内,然后卸下紧固螺栓和上护臂,将患儿的手臂放在下护臂的凹槽内,然后盖上上护臂,然后通过紧固螺栓将上护臂和患儿的手臂固定住,将患者全身麻醉后,患儿仰卧于手术床上,将用固定器将患儿肱骨用固定器固定牢固;常规消毒铺单,C型臂x线透视确认骨折移位情况,术者手握患肢前臂中断,与固定器相互对抗牵引,术者牵引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情况反方向旋转前臂。远端旋前者将患肢前臂旋后,远端旋后者将患肢前臂旋前。伸肘位充分牵引,矫正旋转移位和重叠移位。术者一手继续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肱骨内上髁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并用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向尺侧。桡偏型复位方向与此相反。下压手掌的同时用维持牵引的手将患肢肘关节屈曲至120°,维持该复位状态,C型臂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先于肱骨外髁用l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进针角度为冠状面与肱骨纵轴成约40°-50°、矢状面向后约10°,然后将肘关节部分伸直,触及肱骨内上髁及尺神经沟,用一手指遮挡尺神经沟以保护尺神经,于肱骨内髁用1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克氏针经皮进人到达肱骨内髁骨质时,观察患肢环小指是否活动,如患侧环小指活动,则更换进针点。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将克氏针针尾折弯留在皮外约0.5 cm。观察患侧手指血运及桡动脉搏动正常。

术后处理

应用石膏托将患肘固定于屈曲60°一80°中立位。两组患儿术后4-6周复查x线片后拆除石膏及拔除克氏针,指导患儿逐步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肱骨外固定器可以在术中有效且牢靠的固定肱骨骨折近端,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仅需要调节C形臂的位置进行透视即可,可节约手术时间。在小儿外科医师匮乏的今天,该固定器可有效的节省人力,并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上护臂;2、下护臂;3、紧固螺栓;4、固定槽;5、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肱骨外固定器,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中部带有像外凸的凹槽,上护臂1和下护臂2均开有多个贯穿孔,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带有内螺纹,上护臂1和下护臂2的贯穿孔内安装有紧固螺栓3和螺杆5,紧固螺栓3和螺杆5的外螺纹与下护臂2上的内螺纹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护臂1和下护臂2上的贯穿孔均为4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带有护垫。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弧形顶点距离圆心为1.5厘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的贯穿孔直径为1.5厘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内侧的贯穿孔直径为1厘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端的贯穿孔与两端内侧的贯穿孔之间的间距为3厘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弧形长度为6厘米。

研究方法:

设计并制作肱骨外固定器,在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使用,并根据使用体验,逐渐改进成型。在肱骨固定器改进确定成型后,随机分类对使用肱骨固定器辅助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与未使用进行手术患儿,进行手术时间、手术参与人员、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评价等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近期我院诊断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2-10岁;(2)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时间小于5 d;(3)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分型为Ⅱ、Ⅲ型;(4)排除骨折后存在血管、神经损伤或术前有肘关节功能障碍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患者有明确的联系方式,资料完整,便于随访。

1.2治疗方法

I.2.1观察组

全身麻醉后,患仰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铺单,C型臂x线透视确认骨折移位情况。助手握患肢上臂中段及前臂,相互对抗牵引,术者牵引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情况反方向旋转前臂。远端旋前者将患肢前臂旋后,远端旋后者将患肢前臂旋前。伸肘位充分牵引,矫正旋转移位和重叠移位。术者一手继续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肱骨内上髁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并用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向尺侧。桡偏型复位方向与此相反。下压手掌的同时用维持牵引的手将患肢肘关节屈曲至120°,维持该复位状态,C型臂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先于肱骨外髁用l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进针角度为冠状面与肱骨纵轴成约40°-50°、矢状面向后约10°,然后将肘关节部分伸直,触及肱骨内上髁及尺神经沟,用一手指遮挡尺神经沟以保护尺神经,于肱骨内髁用1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克氏针经皮进人到达肱骨内髁骨质时,观察患肢环小指是否活动,如患侧环小指活动,则更换进针点。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将克氏针针尾折弯留在皮外约0.5 cm。观察患侧手指血运及桡动脉搏动正常。

1.2.2对照组

全身麻醉后,患儿仰卧于手术床上,将用固定器将患儿肱骨用固定器固定牢固;常规消毒铺单,C型臂x线透视确认骨折移位情况,术者手握患肢前臂中断,与固定器相互对抗牵引,术者牵引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情况反方向旋转前臂。远端旋前者将患肢前臂旋后,远端旋后者将患肢前臂旋前。伸肘位充分牵引,矫正旋转移位和重叠移位。术者一手继续牵引,另一手拇指按压肱骨内上髁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并用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向尺侧。桡偏型复位方向与此相反。下压手掌的同时用维持牵引的手将患肢肘关节屈曲至120°,维持该复位状态,C型臂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先于肱骨外髁用l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进针角度为冠状面与肱骨纵轴成约40°-50°、矢状面向后约10°,然后将肘关节部分伸直,触及肱骨内上髁及尺神经沟,用一手指遮挡尺神经沟以保护尺神经,于肱骨内髁用1枚直径1.5 mm的克氏针经过骨折线穿透对侧骨皮质。克氏针经皮进人到达肱骨内髁骨质时,观察患肢环小指是否活动,如患侧环小指活动,则更换进针点。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及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将克氏针针尾折弯留在皮外约0.5 cm。观察患侧手指血运及桡动脉搏动正常。

1.2.3术后处理

应用石膏托将患肘固定于屈曲60°一80°中立位。两组患儿术后4-6周复查x线片后拆除石膏及拔除克氏针,指导患儿逐步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3疗效评价

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优:肘关节提携角减少度数及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0°-5°;良:肘关节提携角减少度数及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6°-10°;可:肘关节提携角减少度数及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10°-15°:差:肘关节提携角减少度数及肘关节屈伸减少度数>15°。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尺神经损伤、克氏针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肱骨外固定器可以在术中有效且牢靠的固定肱骨骨折近端,两人甚至一人即可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仅需要调节C形臂的位置进行透视即可,可节约手术时间。在小儿外科医师匮乏的今天,该固定器可有效的节省人力,并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的危害。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有助产功能的医用分娩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