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

文档序号:1642562 发布日期:2019-12-20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收获机 (Harvesting machine ) 是由 林壮太郎 北原麻央 中林隆志 山冈京介 出口翔马 日田定范 高原一浩 齐藤直 堀内真 于 2018-05-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具备:收获部(4),其设于机体的前部,收获田地的作物;多个作物传感器(31、32、33、34),其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收获部(4),接触作物而检测作物的存在。并且,也可以具备:收获宽度检测部,其检测能够通过收获部(4)进行收获作业的可作业宽度中的、通过实际进行的收获作业收获的作物群所对应的收获宽度;行驶变速部,其使机体的行驶速度变速;速度控制部,其基于收获宽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收获宽度越大则越将行驶变速部向低速侧操作,收获宽度越小则越将行驶变速部向高速侧操作。(The disclosed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harvesting part (4) which is arranged at the front part of the machine body and harvests crops in a field; and a plurality of crop sensors (31, 32, 33, 34) which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in the left-right direction on the harvesting part (4) and contact the crops to det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crops. Furth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may further include: a harvesting width detection unit that detects a harvesting width corresponding to a group of crops harvested by an actually performed harvesting operation, among the operable widths at which the harvesting operation can be performed by the harvesting unit (4); a travel speed change unit that changes a travel speed of the machine body; and a speed control unit that operates the traveling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low speed side as the harvesting width is larger and operates the traveling transmission unit to the high speed side as the harvesting width is smaller, based on a detection result of the harvesting width detection unit.)

收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获植立谷秆的收获机。

背景技术

在作为收获机的一个例子的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中,利用收割部(相当于收获部)收割田地的谷秆,收割的谷秆从收割部向输送部供给,并被输送部向机体的脱粒装置供给。

在前述那样的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专利文献1中,在收割部的后部连结有输送部,在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右部以及左部具备检测谷秆的存在的谷秆传感器。

由此,若右部的谷秆传感器为检测状态,则能够判断为在收割部的右部收割的谷秆正供给到输送部的入口部。若左部的谷秆传感器为检测状态,则能够判断为在收割部的左部收割的谷秆正供给到输送部的入口部。

另外,例如在水稻种植中,提出了使在插秧机(或者播种机)、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中收集的各种田地作业数据和GPS功能融合来实现收获的改善的田地管理系统。

在作为前述的田地管理系统而公开的专利文献2中,将一个田地划分为多个小的区域,与田地的各区域对应地收集插秧机(播种机)的秧苗种植数据(播种数据)、拖拉机的耕耘数据、联合收割机的收获数据(收获量、食味)等田地作业数据并存储起来,从而对下一年度的插秧机(播种机)的秧苗种植(播种)、拖拉机的耕耘等进行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6642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12、005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68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各种作业的性能。

具体而言,开始提出了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检测出收获部的收获状态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检测出的收获部的收获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收获机中检测出收获部的收获状态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检测出的收获部的收获状态。

另外,在前述那样的田地管理系统中,为了实现性能提高,需要使插秧机(播种机)、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的田地作业数据的精度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田地管理系统中,着眼于联合收割机等收获机,实现收获机的田地作业数据的精度的提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收获机具备:

收获部,其设于机体的前部,收获田地的作物;

多个作物传感器,其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收获部,接触作物而检测作物的存在。

在收获机中,由于机体的前部的收获部具备较大的横向宽度(左右宽度),因此若如本发明那样在收获部中设置多个作物传感器,则能够基于是哪个作物传感器正检测出作物来检测出能够利用收获部进行收获作业的可作业宽度中的、通过实际进行的收获作业收获的作物群所对应的收获宽度。

例如,如果收获宽度大,则能够判断为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多,如果收获宽度小,则能够判断为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少。

根据本发明,能够基于是哪个作物传感器正检测出作物来检测收获部的横向宽度的范围中的、正在向收获部的哪个部分导入作物。例如,能够判断正在向收获部的右侧部分导入作物的状态、正在向收获部的左侧部分导入作物的状态、正在向收获部的左右中央部分导入作物的状态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检测收获宽度、正在向收获部的哪个部分导入作物等,并将这些检测数据加入到田地作业数据中,从而能够实现收获机的田地作业数据的精度的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收获部的后部连结有从所述收获部向机体侧输送作物的输送部,所述收获部具备:

横向输送体,其被驱动而绕左右方向的轴芯旋转,以沿所述收获部的左右方向朝向所述输送部的入口部输送作物;

框架体,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横向输送体,且与所述输送部连结;

所述作物传感器配备于所述框架体。

在收获机中,有时在收获部的后部连结有输送部,田地的作物被收获部收获、聚集,并从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在该情况下,收获部具备框架体以及横向输送体,收获的作物被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向左右方向输送,聚集于输送部的入口部,并被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

收获的作物在接触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而被输送的同时,也接触收获部的框架体,因此通过如本发明那样在收获部的框架体上设置作物传感器,能够提高作物传感器对作物的检测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作为现有构造的收获部的框架体上设置作物传感器,在简化作物传感器的支承构造的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作物传感器配备于所述框架体中的位于所述横向输送体的下侧的部分。

由于收获的作物接触收获部的框架体的下侧部分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如本发明那样在收获部的框架体中的位于横向输送体的下侧的部分设置作物传感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传感器对作物的检测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作物传感器配备于所述框架体的底部。

在收获的作物接触收获部的框架体的下侧部分的可能性高的状态下,通过如本发明那样在收获部的框架体的底部设置作物传感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传感器对作物的检测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作物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横向输送体的旋转轨迹的外周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即使被旋转驱动也不会与作物传感器干涉,因此能够容易地避免作物传感器的破损以及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的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框架体上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以从所述开口部突出的状态设置,并且构成为接触作物而摆动。

在接触型式的传感器中,存在具备主体部和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的检测部的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从框架体的开口部突出,并利用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检测作物,能够利用框架体保护作物传感器的主体部,因此在作物传感器的耐久性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收获机具备填埋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隙的间隙填充部件。

在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以从框架体的开口部突出的状态摆动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由于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与框架体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被间隙填充部件填埋,因此能够抑制作物通过前述间隙而泄漏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检测部中的从所述开口部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部,具备向下侧延伸的壁部,所述检测部中的从所述开口部突出的部分利用所述壁部形成为箱状。

根据本发明,在作物传感器中,检测部中的从开口部突出的部分形成为箱状,从而能够实现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强度的提高。

在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从框架体的开口部突出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即使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与框架体的开口部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也由于壁部而较窄,因此能够抑制作物通过前述间隙而泄漏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检测部具备:上止挡部,其通过碰到所述框架体而确定所述检测部的上侧的摆动限度;下止挡部,其通过碰到所述框架体而确定所述检测部的下侧的摆动限度。

根据本发明,在导入到收获部的作物接触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时,即使作物想要使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向上侧、下侧摆动必要程度以上,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也会被上止挡部以及下止挡部阻止在上侧以及下侧的摆动限度下,因此可避免必要程度以上的摆动导致作物传感器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收获部的后部连结有从所述收获部向机体侧输送作物的输送部,所述作物传感器在所述收获部中以所述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左右中央为基准分配地配置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

在收获机中,有时在收获部的后部连结有输送部,田地的作物被收获部收获、聚集,并从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收获部中,作物传感器以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左右中央为基准配备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沿收获部的左右方向配置于较大的范围,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收获宽度以及正在向收获部的哪个部分导入作物的状态等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作物传感器在所述收获部中配备于相对于所述入口部处于右侧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入口部处于左侧的位置和所述入口部的前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收获部中,作物传感器除了相对于输送部的入口部配备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之外,还配备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的位置,作物传感器沿收获部的左右方向配置于较大的范围,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收获宽度以及正在向收获部的哪个部分导入作物的状态等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与在所述收获部中相对于所述入口部配置于右侧的位置和左侧的位置的所述作物传感器相比,在所述收获部中配备于所述入口部的前侧的所述作物传感器更靠前侧配置。

在收获的作物被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沿左右方向输送,聚集于输送部的入口部,并被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的情况下,作物集中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部分。

根据本发明,设置于引导部的入口部的前侧的作物传感器为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部分稍向前侧离开地配置的状态。

由此,即使作物集中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部分,作物也不会因作物传感器而滞留,进而发展成作物的堵塞,作物会顺畅地聚集于输送部的入口部并被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收获部中相对于所述入口部配备于右侧的位置和左侧的位置的所述作物传感器具备接触作物而绕前后方向的轴芯摆动的检测部。

作为作物传感器,有的作物传感器具备接触作物的检测部,若作物接触检测部,则检测部由于作物而摆动,检测出作物的存在。

在收获的作物被收获部的横向输送体向左右方向输送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相对于输送部的入口部配备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的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绕前后方向的轴芯向左右方向摆动。

由此,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为沿作物的输送流摆动的状态,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不会阻碍作物的输送,不会因为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而引起作物的滞留或发展为作物的堵塞。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收获部中配备于所述入口部的前侧的所述作物传感器具备接触作物而绕左右方向的轴芯摆动的检测部。

在收获部中的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部分收获的作物为被原样地向后侧输送而到达输送部的入口部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设置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的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绕左右方向的轴芯向前后方向摆动。

由此,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为沿作物的输送流摆动的状态,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不会阻碍作物的输送,不会因为作物传感器的检测部而引起作物的滞留或发展为作物的堵塞。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收获机具备:

收获部,其设于机体的前部,收获田地的作物;

收获宽度检测部,其检测能够通过所述收获部进行收获作业的可作业宽度中的、通过实际进行的收获作业收获的作物群所对应的收获宽度;

行驶变速部,其使机体的行驶速度变速;

速度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收获宽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所述收获宽度越大则越将所述行驶变速部向低速侧操作,所述收获宽度越小则越将所述行驶变速部向高速侧操作。

在具备本发明那样的收获宽度检测部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收获宽度大,则能够判断为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多,能够判断为对收获的作物进行处理的处理装置、发动机等被施加较大的负荷。

相反,如果收获宽度小,则能够判断为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少,能够判断为施加于处理装置、发动机等的负荷小。

根据本发明,收获宽度越大,机体的行驶速度越是自动地向低速侧操作,从而抑制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的增大,抑制施加于处理装置、发动机等的负荷的增大,使得收获作业得以稳定进行。

收获宽度越小,机体的行驶速度越是自动地向高速侧操作,从而抑制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的减少,使得处理装置、发动机等有效地工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基于收获宽度的检测结果自动地操作机体的行驶速度,能够在抑制负荷的增大的同时,使处理装置、发动机等有效地工作,能够提高收获机的作业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收获宽度检测部具备接触作物而检测作物的存在的作物传感器,

两个以上的所述作物传感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备于所述收获部。

在通过收获宽度检测部检测收获宽度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收获部设置接触作物而检测作物的存在的作物传感器,能够直接检测向收获部导入的作物,因此能够提高收获宽度的检测精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两个以上的作物传感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备于收获部,因此能够在横跨收获部的右部以及左部的范围内,利用作物传感器有效地检测出作物的存在与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收获机具备输送部,该输送部连结于所述收获部的后部,从所述收获部向机体侧输送所收获的作物,

在所述输送部的入口部配备有与所收获的作物接触而检测作物的存在的收获作物传感器。

在收获机中,有时在收获部的后部连结有输送部,田地的作物被收获部收获、聚集,并从输送部向机体侧输送。

根据本发明,除了收获宽度检测部之外,在输送部的入口部还具备收获作物传感器,因此,例如,虽然利用收获宽度检测部检测出作物,但若收获作物传感器为未检测出作物的状态,则能够判断为收获宽度检测部或者收获作物传感器等产生了异常。这样,通过在收获宽度检测部的基础上,在输送部的入口部设置获作物传感器,能够进行异常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收获作物传感器配备于所述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

在收获机中,在具备前述那样的输送部的情况下,从田地导入到收获部的右部的作物大多通过收获部的右部以及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右侧部分,从田地导入到收获部的左部的作物大多通过收获部的左部以及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左侧部分。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设置收获作物传感器,因此,例如,虽然在收获部的右部利用收获宽度检测部检测出作物,但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为未检测出作物的状态,则能够判断为收获宽度检测部或者收获作物传感器等产生了异常。这样,通过在收获宽度检测部的基础上,在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设置收获作物传感器,能够进行各种异常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收获宽度检测部配备有接触作物而检测作物的存在的作物传感器,

在所述收获部,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三个以上的所述作物传感器,

所述作物传感器中的位于中央侧的至少一个作物传感器配置于所述收获部的入口部的前侧。

根据本发明,在收获部中,作物传感器除了相对于输送部的入口部配备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之外,还配备于输送部的入口部的前侧的位置,作物传感器为沿收获部的左右方向配置于较大的范围的状态,在遍及收获部的右部以及左部的范围内,能够利用作物传感器有效地检测出作物的存在与否。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收割部以及输送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3是收割部以及输送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作物传感器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表示作物传感器的谷秆检测模式的图。

图6是表示作物传感器的谷秆检测模式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第一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第二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第三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第三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第三方式中的间隙填充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第四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面的主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第四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剖面的侧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第四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附近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五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五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谷秆检测模式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七方式中的作物传感器的检测状态以及非检测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与各部的关联状态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8中示出了作为收获机的一个例子的水稻用的全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

在图1~图18中,F表示机体1的“前方方向”,B表示机体1的“后方方向”,U表示机体1的“上方方向”,D表示机体1的“下方方向”。R表示机体1的“右方方向”,L表示机体1的“左方方向”。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机体框架的机体1由右侧以及左侧的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在机体1的前部,上下摆动驱动自如地支承有输送部3。具备收割部4(相当于收获部),在收割部4的后部连结有输送部3。

如图1所示,在机体1的前部的右部支承有收容驾驶部的驾驶舱5,在机体1的左部支承有脱粒装置6,在机体1的右部支承有谷物箱7以及谷粒排出装置8。

如图1所示,伴随着机体1的前进,田地的谷秆(相当于作物)被收割部4收割,收割的谷秆从收割部4通过输送部3向脱粒装置6供给。在脱粒装置6中,谷秆被进行脱粒处理,回收的谷粒被向谷物箱7供给,排出秸秆被从脱粒装置6的后部排出。若谷物箱7被谷粒填满,则利用谷粒排出装置8将谷物箱7的谷粒向其他的运输车(未图示)等排出。

<联合收割机的控制功能>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具备对机体1的位置以及机体1的方位进行检测的位置检测系统(未图示)和对利用脱粒装置6回收的谷粒的量进行检测的收获量传感器(未图示)。

位置检测系统是卫星定位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作为代表性的系统,可列举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收获量传感器连续地检测每单位时间回收的谷粒的重量。

在该联合收割机中,除了前述的位置检测系统以及收获量传感器之外,还具备利用作物传感器31、32、33、34(参照图2)检测能够利用收割部4进行收割作业的可作业宽度中的、通过实际进行的收割作业收割的谷秆群所对应的收割宽度W1(收获宽度)(参照图5以及图6)的功能。

由此,在将一个田地划分为多个小的区域的情况下,能够收集以及累积田地的各区域的收获量传感器的检测值以及田地的各区域的收割宽度W1。

<收割部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收割部4具备成为骨架的框架体9,框架体9具备底部10、连结于底部10的右侧以及左侧的横侧部11、连结于底部10以及横侧部11的后部的后侧部12。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输送部3的前部(入口部3a)连结于后侧部12,输送部3为连结于收割部4的后部的状态。输送部3以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相对于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位于左侧的位置的方式,偏倚地连结于收割部4的后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底部10的前部,沿左右方向支承有推子型式的切断装置13,在横侧部11的前部连结有分禾器14。如图1所示,支承于框架体9的后部的右侧以及左侧的臂15向前侧延伸出,围绕臂15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轴芯P1,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有滚筒16。

如图1、图2、图3所示,在框架体9中,横向输送体17绕左右方向的轴芯P2旋转驱动自如地支承于横侧部11。横向输送体17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17a、连结于主体部17a的外周部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棒状的耙拢部17d。

如图2所示,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位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右侧,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位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侧。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位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前侧。

如图1、图2、图3所示,伴随着机体1的前进,右侧以及左侧的分禾器14之间的谷秆被滚筒16向横向输送体17侧耙拢,同时谷秆的株根被切断装置13切断,收割的谷秆通过横向输送体17的旋转被导入到横向输送体17与底部10之间。

如图2所示,导入到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的附近的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向左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

导入到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的附近的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向右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

导入到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附近的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后侧输送,并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

<输送部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输送部3在机体1的前部具备被上下摆动驱动自如地支承的方筒状的支承壳体18,支承壳体18的前部连结于收割部4的后侧部12。

如图1、图2、图3所示,输送部3在支承壳体18的内部具备绕左右方向的轴芯P3旋转驱动的旋转体19、卷绕于旋转体19的右侧以及左侧的输送链20、安装于输送链20的输送体21。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通过驱动旋转体19旋转,输送体21沿支承壳体18的底部18a朝向脱粒装置6移动。

如前项的<收割部的结构>记载那样,若谷秆从收割部4供给到输送部3的入口部3a,则谷秆被输送体21沿支承壳体18的底部18a输送而向脱粒装置6供给。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设置有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

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具备绕左右方向的轴芯P4前后摆动自如的臂状的检测部22a、23a,且在俯视时相对于输送链20配置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侧,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在侧视时配置于旋转体19的前侧,以不与输送体21的旋转轨迹干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谷秆从收割部4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检测部22a、23a,从而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检测出谷秆的存在。

<收割部中的作物传感器的配置>

如前项的<收割部的结构>记载那样,在右侧以及左侧的分禾器14之间的谷秆被收割并导入收割部4的状态下接触收割的谷秆而检测谷秆的存在的四个作物传感器31、32、33、34如以下的说明那样配备于收割部4。

利用作物传感器31~34,可以检测能够利用收割部4进行收割作业的可作业宽度中的、通过实际进行的收割作业收割的谷秆群所对应的收割宽度W1(收获宽度)(参照图5以及图6)(参照后述的<作物传感器的谷秆检测模式>)。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框架体9的底部10,在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的前侧(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相对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处于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作物传感器31、32。

在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的前侧(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相对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处于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作物传感器34。

在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前侧(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前侧的位置)设置有作物传感器33。

由此,如图2以及图3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为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备于收割部4(收获部)的状态,作物传感器31~34在收割部4(收获部)中为以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为基准分配配置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的状态,且为配备于框架体9中的位于横向输送体17的下侧的部分的状态。

如图2所示,作物传感器31、32在俯视时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的旋转轨迹重叠,作物传感器34在俯视时与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轨迹重叠。

如图3所示,作物传感器31、32、34在侧视时配置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轨迹的前侧(外周侧),不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干涉。

如图2所示,由于作物传感器31、32、34和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在左右方向上位置不同,因此作物传感器31、32、34不与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干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作物传感器33(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配备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前侧的作物传感器)配备于比作物传感器31、32、34(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相对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配备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的作物传感器)更靠前侧的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作物传感器33配置于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旋转轨迹的前侧(外周侧),在俯视时配置于比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稍靠右侧(作物传感器31、32侧)(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由于作物传感器33和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在左右方向上位置不同,因此作物传感器33不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干涉。

<作物传感器的构造>

如图4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具备主体部24和被支承为绕主体部24的轴芯P5摆动自如的检测部25。检测部25为从主体部24延伸出的臂状,被装于主体部24内的弹簧(未图示)向上侧(非检测状态侧)施力。

如图4所示,在框架体9中,在底部10形成有开口部10a并设置有柔软的橡胶板等间隙填充部件26以及按压板27。在间隙填充部件26上形成有T字状的狭缝26a,在按压板27上形成有开口部27a。

如图4所示,间隙填充部件26以间隙填充部件26的狭缝26a位于底部10的开口部10a的方式抵靠于底部10的下表面。按压板27以按压板27的开口部27a位于间隙填充部件26的狭缝26a以及底部10的开口部10a的方式抵靠于间隙填充部件26的下表面,间隙填充部件26被按压板27固定于底部10的下表面。

如图4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的主体部24连结于按压板27的下表面,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按压板27的开口部27a、间隙填充部件26的狭缝26a以及底部10的开口部10a向斜上侧突出。

图3所示的状态是谷秆未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状态,是作物传感器31~34未检测出谷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与底部10的开口部10a之间的间隙被间隙填充部件26填埋,因此谷粒不会通过底部10的开口部10a而漏出。

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若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则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被谷秆推向下侧,进行摆动以进入间隙填充部件26的狭缝26a,作物传感器31~34成为检测出谷秆的状态。

在作物传感器31~34检测出谷秆的状态下,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为封堵底部10的开口部10a的状态,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与底部10的上表面为大致共面的状态。由此,谷秆流不会被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阻碍,谷粒不会通过底部10的开口部10a而漏出。

如图2~图4所示,在作物传感器31、32中,作物传感器31、32的主体部24的轴芯P5朝向前后方向,作物传感器31、32的检测部25向斜左侧(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侧)的上侧延伸出。

如图2~图4所示,在作物传感器33中,作物传感器33的主体部24的轴芯P5朝向左右方向,作物传感器33的检测部25向斜后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侧)的上侧延伸出。

如图2~图4所示,作物传感器34中,作物传感器34的主体部24的轴芯P5朝向前后方向,作物传感器34的检测部25向斜右侧(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侧)的上侧延伸出。

<作物传感器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对谷秆的检测>

如图2所示,在将右侧以及左侧的分禾器14之间划分为四个区域A1、A2、A3、A4情况下,作物传感器31与区域A1对应,作物传感器32与区域A2对应,作物传感器33与区域A3对应,作物传感器34与区域A4对应。

如图2所示,若从区域A1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向左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作物传感器31检测出谷秆。在该情况下,谷秆在接触作物传感器31之后接触作物传感器32,因此作物传感器32也检测出谷秆。

如图2所示,若从区域A2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向左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2,作物传感器32检测出谷秆。

如图2所示,若从区域A3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后侧输送,同时接触作物传感器33,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作物传感器33检测出谷秆。

如图2所示,若从区域A4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向右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4,作物传感器34检测出谷秆。

如图2所示,由于作物传感器31、32、34在俯视时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轨迹重叠,因此通过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谷秆成为被按压于作物传感器31、32、34的状态,作物传感器31、32、34检测谷秆的可靠性高。

同样,如图2所示,由于作物传感器33在俯视时稍靠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旋转轨迹的横向侧面,因此通过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旋转,谷秆成为被按压于作物传感器33的状态,作物传感器33检测谷秆的可靠性高。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从区域A1、A2、A4导入的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左螺旋部17c)向左侧(右侧)输送的情况下,由于作物传感器33位于比作物传感器31、32、34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谷秆不会接触作物传感器33,作物传感器33不会检测出谷秆。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中,若从区域A1、A2导入谷秆,则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或者不检测谷秆的状态。

若从区域A3导入谷秆,则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至少一方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

若从区域A4导入谷秆,则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或者不检测谷秆的状态,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

<作物传感器的谷秆检测模式>

以下对作物传感器31~34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谷秆检测模式B1~B9和从田地向收割部4导入的谷秆的左右宽度即收割宽度W1进行说明。

如图5的检测模式B1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4为检测状态ON,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4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或者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5的检测模式B2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3为检测状态ON,作物传感器34为非检测状态OFF,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5的检测模式B3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2~34为检测状态ON,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2~A4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或者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5的检测模式B4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2为检测状态ON,作物传感器33、34为非检测状态OFF,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2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5的检测模式B5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4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2、33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2、A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5的检测模式B6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2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3、34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3、A4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6的检测模式B7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3、34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2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是区域A2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6的检测模式B8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2、34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3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是区域A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这两方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图6的检测模式B9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3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4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是区域A4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若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实施方式1]

以下,作为实施方式1,对作物传感器的各种结构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第一方式]

在与作物传感器31~34相关的构造中,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构成。

如图7所示,取消了间隙填充部件26的狭缝26a,在间隙填充部件26上设置了开口部26b以及折皱部26c。

如图7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间隙填充部件26的开口部26b向上侧突出,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下侧与底部10的开口部10a之间被间隙填充部件26的折皱部26c覆盖。伴随着谷秆接触而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向下侧摆动,间隙填充部件26的折皱部26c被压缩。

[实施方式1的第二方式]

在与作物传感器31~34相关的构造中,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构成。

取消了图4以及图7所示的间隙填充部件26,如图8所示,在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连结了金属制或者硬质橡胶制的间隙填充部件28。

如图8所示,在作物传感器31~34未检测出谷秆的状态下,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底部10的开口部10a向上侧突出。此时,间隙填充部件28与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一同位于上侧,利用间隙填充部件28填埋底部10的开口部10a。

如图8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由于谷秆的接触而向下侧摆动,则间隙填充部件28从底部10的开口部10a向下侧离开。此时,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前端部碰到底部10,利用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填埋底部10的开口部10a。

[实施方式1的第三方式]

在与作物传感器31~34相关的构造中,也可以如图9、图10、图11所示那样构成。

取消了图4以及图7所示的间隙填充部件26,如图11所示,设置了与间隙填充部件26不同的柔软橡胶板等间隙填充部件29、30。

如图11所示,在间隙填充部件29上形成俯视时为通道状的狭缝29a而形成了上下移动自如的罩部29b。在间隙填充部件30上开设有开口部30a并从开口部30a形成有两条狭缝30b,形成了上下移动自如的罩部30c。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间隙填充部件29配置于上侧,间隙填充部件30配置于下侧,间隙填充部件29、30被按压板27固定于底部10的下表面。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间隙填充部件30的开口部30a向上侧突出,在作物传感器31~34不检测谷秆的状态下,将间隙填充部件29的罩部29b向上侧上推。

如图9以及图11所示,间隙填充部件30的开口部30a被间隙填充部件29的罩部29b覆盖,由于间隙填充部件29的罩部29b被上推而在间隙填充部件29上产生的开口部被间隙填充部件30的罩部30c填埋。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由于谷秆的接触而向下侧摆动,则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下压间隙填充部件30的罩部30c,间隙填充部件29的罩部29b以跟随于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方式向下侧移动。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由于间隙填充部件30的罩部30c被下压而从间隙填充部件30的开口部30a到罩部30c产生的开口部被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以及间隙填充部件29的罩部29b覆盖。

[实施方式1的第四方式]

在与作物传感器31~34相关的构造中,也可以如图12、图13、图14所示那样构成。

以下对作物传感器31~34的构造进行说明。

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具备上侧部25a、从上侧部25a的外周部向下侧延伸的三个壁部25b、25c、25d、从壁部25b的下部向横向侧面延伸的上止挡部25e、从壁部25b、25c的下部向横向侧面延伸的下止挡部25f、朝下固定于上侧部25a的中间部的中壁部25g。

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弯折板材而形成,利用上侧部25a以及壁部25b、25c、25d形成为俯视时为长方形的下侧开放的箱状(相当于检测部25中的从开口部10a突出的部分为利用壁部25b、25c、25d形成为箱状的状态)。

主体部24的检测轴24a***到在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壁部25b以及中壁部25g上开设的开口部(未图示),检测部25连结于主体部24的检测轴24a。作物传感器31~34的主体部24的检测轴24a旋转,由此使检测部25被支承为绕主体部24的轴芯P5摆动自如,利用安装于主体部24内的弹簧(未图示)对检测部25向上侧(非检测状态侧)施力。

设置有柔软橡胶板等的间隙填充部件35以及按压板36。在间隙填充部件35上开设有长方形的开口部35a,在开口部35a的短边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形成有较长的延伸突出部35b以及较短的延伸突出部35c。

按压板36由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开设有长方形的开口部36a。按压板36具备弯折成U字状的承受部36b,承受部36b连结于开口部36a的端部附近。

间隙填充部件35以间隙填充部件35的开口部35a位于底部10的开口部10a的方式抵靠于底部10的下表面。

按压板36以按压板36的开口部36a位于间隙填充部件35的开口部35a以及底部10的开口部10a且按压板36的承受部36b位于间隙填充部件35的延伸突出部35b的下侧的方式抵靠于间隙填充部件35的下表面。

按压板36利用螺栓37连结于底部10,间隙填充部件35被夹在底部10与按压板36之间,利用按压板36固定于底部10的下表面。

作物传感器31~34的主体部24利用螺栓37以共同紧固状态连结于按压板36的下表面,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通过按压板36的开口部36a、间隙填充部件35的开口部35a以及底部10的开口部10a向斜上侧突出。

以下对作物传感器31~34对谷秆的检测进行说明。

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状态是谷秆未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状态,是作物传感器31~34未检测出谷秆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上止挡部25e为从下侧碰到按压板36的开口部36a的缘部、并经由按压板36碰到框架体9的状态。该状态是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位于上侧的摆动限度的状态,是不能进一步向上侧摆动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间隙填充部件35的延伸突出部35b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壁部25d,间隙填充部件35的延伸突出部35c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上侧部25a,间隙填充部件35的开口部35a的长边部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壁部25b、25c。

由此,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与底部10的开口部10a之间的间隙为被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壁部25b、25c、25d和间隙填充部件35填埋的状态,谷粒不会通过底部10的开口部10a而漏出。

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状态下,若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则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被谷秆向下侧按压,进行摆动以进入间隙填充部件26的开口部35a,作物传感器31~34成为检测出谷秆的状态。

在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向下侧摆动的情况下,若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下止挡部25f以及壁部25b、25c的下边部从上侧碰到按压板36的承受部36b,则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成为达到下侧的摆动限度的状态。

该状态是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下止挡部25f为经由按压板36(承受部36b)碰到框架体9的状态,是不能进一步向下侧摆动的状态。

若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达到下侧的摆动限度,则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成为封堵间隙填充部件35的开口部35a以及底部10的开口部10a的状态,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的上侧部25a和底部10的上表面成为大致共面的状态。

由此,谷秆流不会被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阻碍,谷粒不会通过底部10的开口部10a而漏出。

[实施方式1的第五方式]

在图4所示的作物传感器31~34以及[实施方式1的第一其他方式]~[实施方式1的第四方式]中,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配置作物传感器31~34。

如图15所示,在收割部4配备有两个作物传感器31、32。

在框架体9的底部10中,在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的前侧(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相对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处于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作物传感器31。

在框架体9的底部10中,在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的前侧(相当于收割部4(收获部)中相对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处于左侧的位置)设置有作物传感器32。

由此,作物传感器31、32为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备于收割部4(收获部)的状态。即,在收割部4(收获部)中,作物传感器31、32为以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为基准分配配置于右侧的位置与左侧的位置的状态。而且,作物传感器31、32为配备于框架体9中的位于横向输送体17的下侧的部分的状态。

作物传感器31在俯视时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的旋转轨迹重叠,作物传感器32在俯视时与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轨迹重叠。

作物传感器31、32在侧视时配置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的旋转轨迹的前侧(外周侧),不与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干涉。由于作物传感器31、32和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在左右方向上位置不同,因此作物传感器31、32不会与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干涉。

在作物传感器31中,作物传感器31的主体部24的轴芯P5朝向前后方向,作物传感器31的检测部25向斜左侧(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侧)的上侧延伸出。

在作物传感器32中,作物传感器32的主体部24的轴芯P5朝向前后方向,作物传感器32的检测部25向斜右侧(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侧)的上侧延伸出。

对作物传感器31、32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对谷秆的检测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将右侧以及左侧的分禾器14之间划分为三个区域A1、A2、A3的情况下,作物传感器31与区域A1对应,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与区域A2对应,作物传感器32与区域A3对应。

若从区域A1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向左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作物传感器31检测出谷秆。

若从区域A2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后侧输送,同时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检测出谷秆。

若从区域A3导入谷秆,则谷秆被横向输送体17的左螺旋部17c向右侧输送,并被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向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供给,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2,作物传感器32检测出谷秆。

在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中,若从区域A1导入谷秆,则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或者不检测谷秆的状态。

若从区域A2导入谷秆,则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中的至少一方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

若从区域A3导入谷秆,则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或者不检测谷秆的状态,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成为检测谷秆的状态。

对作物传感器31、32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谷秆检测模式进行说明。

图16示出了作物传感器31、32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谷秆检测模式B11~B14以及从田地导入到收割部4的谷秆的左右宽度即收割宽度W1。

如检测模式B11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2为检测状态ON,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2、A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或者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检测模式B12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为检测状态ON,作物传感器32为非检测状态OFF,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2的状态或者是区域A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检测模式B13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为非检测状态OFF,作物传感器32为检测状态ON,右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为检测状态ON或者非检测状态OFF,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2、A3的状态或者是区域A3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若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为产生了异常。

如检测模式B14所示,若作物传感器31、32为非检测状态OFF,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为收割宽度W1是区域A2的状态。

[实施方式1的第六方式]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的第五方式]中,也可以在图15所示的横向输送体17的耙拢部17d的前侧(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前侧)设置第三个作物传感器33(参照图2的作物传感器33)。

根据该构造,在图16的检测模式B12中,若作物传感器3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1、A2的状态。若作物传感器3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是区域A1的状态。

在图16的检测模式B13中,若作物传感器33为检测状态ON,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为横跨区域A2、A3的状态。若作物传感器33为非检测状态OFF,则能够判断收割宽度W1是区域A3的状态。

[实施方式1的第七方式]

关于作物传感器31~34的谷秆检测,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

导入到收割部4中的谷秆的量根据其在田地中的生长状态等而在田地的各部分变化,不一定能向收割部4中导入足以使作物传感器31~34充分地变为检测状态ON的量的谷秆。

由此,在利用收割部4进行收割的情况下,将会反复出现导入到收割部4中的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状态以及不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状态。

在前述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从非检测状态OFF的作物传感器31~34重复输出检测信号ON1、ON2、ON3、ON4。

在该情况下,在从最初的检测信号ON1到经过设定时间T为止的期间,即使从作物传感器31~34时而输出检测信号ON2、ON3、ON4时而停止输出,也判断该作物传感器31~34为检测状态ON(参照图17的虚线)。

即使经过了设定时间T,如果正在利用收割部4进行收割,也会立刻从作物传感器31~34输出下一个检测信号ON1,因此再次设定设定时间T,判断作物传感器31~34为检测状态ON。

由此,在由收割部4进行收割的期间,即使在被导入谷秆的区域A1~A4中反复出现谷秆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状态以及不接触作物传感器31~34的状态,也判断作物传感器31~34为检测状态ON。

设定时间T可以设定为恒定时间(例如1秒等)。

也可以构成为使设定时间T与机体1的行驶速度连动地变更。

即,从作物传感器31~34输出检测信号的地点起的一定距离(例如2m等)的区间中存在谷秆的可能性(作物传感器31~34输出检测信号的可能性)高,若基于这一考虑,则在机体1行驶一定距离的情况下,需要根据机体1的不同的行驶速度而变更设定时间T。

在使设定时间T与机体1的行驶速度连动地变更的情况下,具备检测机体1的行驶速度的速度传感器(未图示),若机体1的行驶速度为高速,则使设定时间T向短侧变更,若机体1的行驶速度为低速,则使设定时间T向长侧变更即可。

在联合收割机中,重复如下作业:当沿着田地的一边完成一次收割行程而到达了田埂边时,使收割部4停止并从田地上升,在田埂边处进行转弯,进入下一收割行程。

由此,在由收割部4进行收割的状态、即在向收割部4传递动力的收割离合器(未图示)被接通操作的状态下,进行图17所示的处理。

在如田埂边处的转弯等那样没有由收割部4进行收割的状态、即在收割离合器被切断操作的状态下,不进行图17所示的处理,若从作物传感器31~34停止了检测信号ON1~ON4,则判断作物传感器31~34为非检测状态OFF。

[实施方式1的其他方式]

也可以在图4以及图7~图11的作物传感器31~34中设置前述的作物传感器31~34的上止挡部25e以及下止挡部25f。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收获机(联合收割机)中根据收获宽度控制机体的行驶速度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收获机(联合收割机)能够与实施方式1的收获机(联合收割机)一起或者与之独立地实施。

<与收割宽度以及异常的检测相关的结构>

如图18所示,作物传感器31~34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0,收割宽度检测部136(相当于收获宽度检测部)以及异常检测部137作为软件而设置于控制装置130。作物传感器31~34附属于收割宽度检测部136,为收割宽度检测部136所具备。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39为驾驶部所具备。

由收割宽度检测部136基于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信号检测收割宽度W1,检测结果(收割宽度W1)显示于显示装置39。

由异常检测部137基于作物传感器31~34以及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的检测信号进行异常的检测,若检测出异常,则检测结果显示于显示装置39。

<行驶变速系统的结构>

如图18所示,发动机(未图示)的动力向静液压型式的无级变速装置128(相当于行驶变速部)传递,并从齿轮变速式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向右侧以及左侧的行驶装置2传递。无级变速装置128可自如地向中立位置N、前进侧F以及后退侧R无级地变速。

利用电动马达129操作无级变速装置128,利用控制装置130使电动马达129工作。驾驶部中具备变速杆135,变速杆135可自如地向中立位置N、前进侧F以及后退侧R操作,变速杆135的操作位置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0。

速度控制部38作为软件而设置于控制装置130。在驾驶部中具备能够手动将速度控制部38设定为工作状态以及停止状态的手动设定部40,手动设定部40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0。

若利用手动设定部40将速度控制部38设定为停止状态,则速度控制部38的停止状态显示于显示装置39。在速度控制部38的停止状态下,若将变速杆135操作为中立位置N,则利用控制装置130使电动马达129工作,将无级变速装置128操作为中立位置N。若将变速杆135向前进侧F(后退侧R)操作,则利用控制装置130使电动马达129工作,将无级变速装置128操作为前进侧F(后退侧R),无级变速装置128***作到与变速杆135的操作位置对应的变速位置。

<机体的行驶速度的自动控制>

如图18所示,若利用手动设定部40将速度控制部38设定为工作状态,则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显示于显示装置39。基于收割宽度检测部136的检测结果(收割宽度W1),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电动马达129工作,自动地操作无级变速装置128。

在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下,收割宽度W1越大,则越是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无级变速装置128自动地向前进侧F的低速侧操作。收割宽度W1越小,则越是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无级变速装置128自动地向前进侧F的高速侧操作。无级变速装置128的变速位置显示于显示装置39。

在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下,在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无级变速装置128自动地向高速侧操作的情况下,高速侧的上限位置是变速杆135的操作位置,无级变速装置128不会越过变速杆135的操作位置所对应的变速位置地向前进侧F的高速侧操作。由此,通过操作变速杆135,能够任意地变更前述的高速侧的上限位置。

在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下,若将变速杆135操作为后退侧R,则速度控制部38暂时地成为停止状态,无级变速装置128***作到与变速杆135的操作位置对应的后退侧R的变速位置。接下来,若将变速杆135操作为前进侧F,则速度控制部38恢复到工作状态。

例如,在如一次收割行程的最初状态那样使收割部4冲入田地的谷秆的情况下,从不存在收割宽度W1的状态忽然变为产生收割宽度W1的状态。

在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下,若产生前述那样的状态,则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无级变速装置128与收割作业中的无级变速装置128向低速侧的操作相比更加迅速地向前进侧F的低速侧操作。

例如,在如一次收割行程的结束状态那样收割部4不再收割田地的谷秆的情况下,从存在收割宽度W1的状态忽然变为收割宽度W1消失的状态,之后大多使机体1转弯。

在速度控制部38的工作状态下,若产生前述那样的状态,则利用速度控制部38使无级变速装置128与收割作业中的无级变速装置128向高速侧的操作相比更加缓慢地向前进侧F的高速侧操作。

若田地的谷秆倒伏或密集,则即使驾驶员从驾驶部观察前方的收割部4,也有可能无法识别收割部4的状态。在该情况下,由于检测出的收割宽度W1显示于显示装置39,因此驾驶员通过观察显示装置39,能够确认正在向收割部4的哪个区域A1~A4导入谷秆。由此,能够在修正收割作业中的机体1的朝向等时有效地利用显示于显示装置39的收割宽度W1。

[实施方式2的其他方式]

也可以利用电动马达129操作无级变速装置128,利用电动马达129操作发动机的加速器(相当于行驶变速部)而不是自动地控制机体1的行驶速度,从而自动地控制机体1的行驶速度。

在变速杆135与无级变速装置128通过连接连杆等机械式地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利用电动马达129操作变速杆135而操作无级变速装置128来自动地控制机体1的行驶速度。

[实施方式1、2的其他方式]

也可以以使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相对于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位于稍靠右侧的位置的方式,将输送部3偏倚地连结于收割部4的后部。

根据该构造,只要将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耙拢部17d、作物传感器31~34的配置从图2以及图15所示的状态配置为左右相反的状态即可。

也可以以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位于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的位置的方式将输送部3连结于收割部4的后部,使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成为相同的长度。

根据该构造,只要将作物传感器33配置为位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在横向输送体17的右螺旋部17b以及左螺旋部17c的前侧相对于收割部4的左右中央CL1左右对称地配置数量相同的作物传感器31、32、34即可。

也可以将作物传感器31~34设为五个以上而非四个,还可以设为三个以下。也可以取消位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前侧的作物传感器33。

在收割部4的框架体9中,也可以将作物传感器31~34配备于后侧部12而并非底部10。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后侧部12中的比横向输送体17的轴芯P2靠下侧的部分(相当于框架体中的位于横向输送体的下侧的部分)配备作物传感器31~34即可。

在将作物传感器31~34配备于后侧部12的情况下,取代作物传感器31~34的检测部25,配备由橡胶体等构成的受压面,谷秆碰到受压面,通过受压面所受到的压力的上升来检测作物即可。

也可以不在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配备右侧以及左侧的收获作物传感器22、23,而是在输送部3的入口部3a中,在支承壳体18的底部18a配备一个收获作物传感器(未图示)。由此,能够利用一个收获作物传感器判断作物传感器31、32、33、34中产生了异常。

在该情况下,在支承壳体18的底部18a中,在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的位置配备收获作物传感器(未图示)即可,也可以在从输送部3的入口部3a的左右中央CL2稍靠右侧或者左侧的位置配备收获作物传感器(未图示)。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全喂入型的水稻用的联合收割机,还能够应用于半喂入型的水稻用的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采集机等收获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体

3 输送部

3a 入口部

4 收获部

9 框架体

10 底部

10a 开口部

7 横向输送体

22、23 收获作物传感器

25 检测部

25b、25c、25d 壁部

25e 上止挡部

25f 下止挡部

26、29、30、35 间隙填充部件

128 行驶变速部

31、32、33、34 作物传感器

36 收获宽度检测部

38 速度控制部

CL2 左右中央

P2 轴芯

P5 轴芯

W1 收获宽度

3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监测作物的系统和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