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652503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 (Forest water symbiotic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 是由 俞莉萍 彭志 陈健 黄丹 辛立勋 于 2019-08-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涉及林业工程技术领域。针对现有填土造林方式存在土方来源不足,资金投入大,无法保证土质的问题。施工方法步骤如下:将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划分成多个连续种植区段;对地势低洼区域进行覆土施工,且覆土层低于常水位标高,在地势低洼区域内种植喜水植物,在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且相邻两个种植区段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喜水植物和/或陆地植物。景观包括: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地势低洼区域内设有位于常水位标高以下的覆土层,位于覆土层顶部的水带,以及种植于覆土层的喜水植物;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相邻两个种植区段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喜水植物和/或陆地植物。(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orest and water symbiotic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and a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The method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existing soil filling afforestation mode has insufficient earthwork source, larg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can not ensure soil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dividing the relief area and the relief area into a plurality of continuous planting sections; and (3) carrying out soil covering construction on the low-lying areas of the terrain, planting the hydrophilous plants in the low-lying areas of the terrain, planting the land plants in the protruding areas of the terrain, and planting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hydrophilous plants and/or the land plants in the two adjacent planting sections. The landscape includes: the ecological soil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a low-lying region and a raised region, wherein a soil covering layer below a normal water level elevation, a water hose at the top of the soil covering layer and a water-loving plant planted in the soil covering layer are arranged in the low-lying region; land plants are planted in the relief area; and (3) planting different varieties of water-loving plants and/or land plants in the two adjacent planting sections.)

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上海城郊地区的人工造林工程,在清退腾地前其土地使用状况多为地势低洼的坑塘水面或养殖水面,现有的造林方式是对地势低洼区域进行填土造林,即先填土方至一定高度再种植林木,该造林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方来源不足,且资金投入较大;另外,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土方来源有限,且外进土方一般混有建筑垃圾,不能保证土方的土质,不符合乔木种植的一些理化指标。

发明内容

现有地势低洼区域的填土造林方式,存在填土土方来源不足,资金投入较大,无法保证土方土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及其施工方法,利用独特的地势低洼区域以及喜水植物的生长特点,通过绿网和水带的相互有机交融,并结合“组团交织”手段因地制宜地营建林水共生景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S1:将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划分成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

S2:对所述地势低洼区域进行覆土施工,且覆土层低于常水位标高,所述覆土层上方形成蓄水层;

S3:在所述地势低洼区域内种植喜水植物,使得所述喜水植物的根系位于所述覆土层,在所述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且相邻两个所述种植区段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喜水植物和/或陆地植物。

针对城郊地区人工造林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地势低洼现象,本发明提出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首先,对地势低洼区域进行覆土施工,且覆土层低于常水位标高,然后,在地势低洼区域内种植喜水植物,在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利用植物来定义围合空间和开敞空间,使得整体景观收放有度,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势低洼区域营造林水共生景观;与常规造林技术手段相比,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的技术效果在于:将地形劣势转化为设计优势,利用独特的地势低洼区域以及喜水植物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林业景观,通过造林初期的人工干预形成特殊立地条件下的稳定群落,利用绿网和水带的相互有机交融,串联不同空间并形成完整的景观网络,营造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林水共生景观,丰富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既节约了资金投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林成本,又丰富了景观品种和观赏性,该施工方法为类似立地条件下的林地营造提供了一种经济、生态、实用、美观的技术手段,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锚固价值,对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魅力和软实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覆土层最低处位于常水位标高50cm以下。

优选的,所述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S301:在种植植物苗木前,在所述地势低洼区域***设置草土围堰,且所述草土围堰位于常水位的等高线处;

S302:将所述草土围堰内蓄水层的积水抽干;

S303:在所述蓄水层下方的所述覆土层种植植物苗木;

S304:待所述植物苗木生长稳定后撤去所述草土围堰,利用地下水和自然排水系统形成水带,使得所述植物苗木底部浸没于所述水带,从而营造林水共生的造林景观。

优选的,所述步骤S303中,在所述地势低洼区域的覆土层种植喜水杉类针叶植物和/或阔叶乔木植物。

优选的,所述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种植间距相同,并采用“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随机序列种植方式。

优选的,所述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种植间距相同,并采用“不同品种,同行距”的随机序列种植方式。

优选的,所述步骤S303还包括:将所述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种植于所述地势低洼区域的覆土层后,待所述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活根须生长正常后,在所述地势低洼区域内灌水,淹水一天即放水,一月一次,使所述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的根须渐渐适应淹水的生长条件。

优选的,所述步骤S3还包括:所述地势低洼区域内还存在半干半湿林地,所述半干半湿林地种植耐水湿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

优选的,所述种植区段具有不规则曲线边界。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它包括: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所述地势低洼区域和所述地势突起区域划分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其中,所述地势低洼区域内设有位于常水位标高以下的覆土层,位于所述覆土层顶部的水带,以及种植于所述覆土层的喜水植物;所述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而且,相邻两个所述种植区段内种植不同品种的所述喜水植物和/或所述陆地植物。

本发明的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它包括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而且地势低洼区域和地势突起区域均划分成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地势低洼区域内设有位于常水位标高以下的覆土层,位于覆土层顶部的蓄水层,以及种植于覆土层的喜水植物,地势突起区域内种植陆地植物;它将地形劣势转化为设计优势,利用独特的地势低洼区域以及喜水植物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林业景观,利用绿网和水带的相互有机交融,串联不同空间并形成完整的景观网络,营造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林水共生景观,丰富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既节约了资金投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林成本,又丰富了景观品种和观赏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一实施例造林工程实施前的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一实施例造林工程实施后的平面图;

图3至图8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一实施例中各步骤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一实施例中同品种不同规格植物混植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一实施例中不同品种同行距植物混植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地势低洼区域1;覆土层1a;蓄水层1b;水带1c;地势突起区域2;种植区段 U;草土围堰3;阔叶乔木植物5;半干半湿林地6;花灌木7;地被植物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某城郊地区的人工造林工程为例,该城郊地区存在大量地势低洼区域1,通常为坑塘水面或养殖水面,图1中斜线填充部分为地势低洼区域1,无斜线填充部分为地势突起区域2,下面结合图3至图8说明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如图2所示,按照设计要求,将地势低洼区域1和地势突起区域2划分成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U;

S2:如图3至图5所示,对地势低洼区域1进行覆土施工,且覆土层1a低于常水位标高,使得覆土层1a上方形成蓄水层1b,本实施例该城郊地区内地势突起区域2平整后的标高为4.00~4.50米,地势低洼区域1覆土后标高控制在 2.00米左右,常水位(常水位指全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水位)标高约2.5~2.7米;

S3:如图6和图7所示,在地势低洼区域1内种植喜水植物,使得喜水植物的根系位于覆土层1a,在地势突起区域2内种植陆地植物,且相邻两个种植区段U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喜水植物和/或陆地植物,从而兼顾种植要求和景观效果,营造林水共生景观。

针对城郊地区人工造林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地势低洼现象,本发明提出一种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首先,对地势低洼区域1进行覆土施工,且覆土层1a低于常水位标高,然后,在地势低洼区域1内种植喜水植物,在地势突起区域2内种植陆地植物,利用植物来定义围合空间和开敞空间,使得整体景观收放有度,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势低洼区域1营造林水共生景观;与常规造林技术手段相比,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施工方法的技术效果在于:将地形劣势转化为设计优势,利用独特的地势低洼区域1以及喜水植物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林业景观,通过造林初期的人工干预形成特殊立地条件下的稳定群落,利用绿网和水带1c的相互有机交融,串联不同空间并形成完整的景观网络,营造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林水共生景观,丰富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既节约了资金投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林成本,又丰富了景观品种和观赏性,该施工方法为类似立地条件下的林地营造提供了一种经济、生态、实用、美观的技术手段,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锚固价值,对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魅力和软实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述步骤S1中,覆土层1a最低处位于常水位标高50cm以下,使得喜水植物的根系始终位于水带1c水平面以下,保证林水共生的景观效果。

上述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S301:如图4所示,在种植植物苗木前,在地势低洼区域1***设置草土围堰3,且草土围堰3位于常水位的等高线处,能够避免地势低洼区域1挖方过程中地下水外渗;

S302:如图5所示,将草土围堰3内蓄水层1b的积水抽干,从而形成良好的苗木种植环境;

S303:如图6所示,在蓄水层1b下方的覆土层1a种植植物苗木;

S304:如图7所示,待植物苗木生长稳定后撤去草土围堰3,利用地下水和自然排水系统形成水带1c,使得植物苗木底部浸没于水带1c,从而营造林水共生的造林景观。

常规造林技术选用适合水中生长的植物多为杉类针叶植物,营造的植物景观效果比较单一,使得林地整体景观层次较为薄弱,上述步骤S303中,选择喜水杉类针叶植物和/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于地势低洼区域1的覆土层1a,丰富了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其中,喜水的阔叶乔木植物5,如腺柳、河柳、垂柳、旱柳、竹柳、枫杨、水杨梅、水紫树、沼生紫树、沼生栎、江南桤木等。

更进一步,由于利用地势低洼区域1营造林水共生的景观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生长与人工干预的过程,在植物苗木种植阶段,喜水的阔叶乔木植物5 必须种植在肥沃透气、土壤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而不是直接种植在水中,因此,上述步骤S303中,将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于地势低洼区域1的覆土层1a后,待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活根须生长正常后,在地势低洼区域1内适当灌水,一般是淹水一天即放水,一月一次,使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的根须渐渐适应淹水的生长条件,在根部生长透气生根,根部膨大,整个过程人工干预需经历两年以上,才能逐渐形成林水共生的景观效果。

如图8所示,上述步骤S3还包括,地势低洼区域1内还存在半干半湿林地 6,半干半湿林地6随常水位标高的变化淹没于水面以下或突出于水面以上,该半干半湿林地6种植耐水湿的花灌木7和地被植物8,利用半干半湿林地6的地形变化,形成横向有波浪的自然景观。其中,花灌木7是以观花为主的灌木类植物,其造型多样,能营造出五彩景色,如海滨木槿、杞柳、醉鱼草、千屈菜等;地被植物8是指株丛密集、低矮,经简单管理即可用于代替草坪的植物,它覆盖于地表,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更佳的,上述种植区段U具有不规则曲线边界,使得相邻两个种植区段U 边界衔接柔和,造林景观更加自然。

实施例2:

常规林地种植采取“同品种,同规格”乔木片植的形式,形成的景观视觉效果比较单一,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9所示,上述步骤S303中,以“平面锁定、序列随机”为基本原则,在保证林地平面布局规整,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间距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随机序列种植方式,使得林地立面层次变化丰富,高低错落,景观效果更加自然,而且,“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混植方式可加速人工林向自然生态风景林的演化,使林地展现出更接近自然的生长形态。

本实施例选用的阔叶乔木植物5混植品种与规格列举如下:

枫杨:Φ6.1~7.0cm与Φ8.1~10.0cm;

沼生栎:Φ6.1~7.0cm与Φ8.1~10.0cm;

江南桤木:Φ6.1~7.0cm与Φ8.1~10.0cm。

实施例3:

常规林地种植采取“株间混交,行间混交”的种植形式,形成的景观视觉效果比较呆板,与实施例1和2不同的是,如图9所示,上述步骤S303中,以“平面锁定、序列随机”为基本原则,在保证林地平面布局规整,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间距相同的前提下,采用“不同品种,同行距”的随机序列种植及“组团交织”技术,在提高林地稳定性,降低乔木病虫害的同时,使林地组团更加多样化,林相层次更加丰富,通过植物天际线的变化,形成竖向有坡度的景观,给人们带来自然林地的视觉体验。

本实施例选用的阔叶乔木植物5混植品种、比例、株间距D列举如下:

乌桕:枫杨=1:1,株间距D:4m×4m;

水松:落羽杉=1:1,株间距D:3m×3m;

池杉:中山杉=1:1,株间距D:3m×3m;

中山杉:池杉:落羽杉=1:1:2,株间距D:3m×3m。

实施例4:

结合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它包括:地势低洼区域 1和地势突起区域2,地势低洼区域1和地势突起区域2划分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U;其中,地势低洼区域1内设有位于常水位标高以下的覆土层1a,位于覆土层1a顶部的水带1c,以及种植于覆土层1a的喜水植物;地势突起区域2内种植陆地植物;而且,相邻两个种植区段U内种植不同品种的喜水植物和/或陆地植物。

本发明的林水共生造林景观,它包括地势低洼区域1和地势突起区域2,而且地势低洼区域1和地势突起区域2均划分成多个连续的种植区段U,地势低洼区域1内设有位于常水位标高以下的覆土层1a,位于覆土层1a顶部的蓄水层 1b,以及种植于覆土层1a的喜水植物,地势突起区域2内种植陆地植物;它将地形劣势转化为设计优势,利用独特的地势低洼区域1以及喜水植物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林业景观,利用绿网和水带1c的相互有机交融,串联不同空间并形成完整的景观网络,营造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林水共生景观,丰富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既节约了资金投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林成本,又丰富了景观品种和观赏性。

常规造林技术选用适合水中生长的植物多为杉类针叶植物,营造的植物景观效果比较单一,使得林地整体景观层次较为薄弱,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地势低洼区域1内种植的喜水植物为喜水杉类针叶植物和/或阔叶乔木植物5,丰富了林地景观层次,创造景观多样性和观赏性。其中,喜水的阔叶乔木,如腺柳、河柳、垂柳、旱柳、竹柳、枫杨、水杨梅、水紫树、沼生紫树、沼生栎、江南桤木等。

如图9所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地势低洼区域1采用“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间距相同,并采用随机序列的种植方式,采用“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阔叶乔木植物5随机序列种植方式,使得林地立面层次变化丰富,高低错落,景观效果更加自然,而且,“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混植方式可加速人工林向自然生态风景林的演化,使林地展现出更接近自然的生长形态。

如图10所示,本发明林水共生造林景观的地势低洼区域1采用“不同品种,同行距”的喜水杉类针叶植物或阔叶乔木植物5,种植间距相同,并采用随机序列的种植方式,在提高林地稳定性,降低乔木病虫害的同时,使林地组团更加多样化,林相层次更加丰富,通过植物天际线的变化,形成竖向有坡度的景观,给人们带来自然林地的体验。

如图8所示,地势低洼区域1内还设有半干半湿林地6,半干半湿林地6随常水位标高的变化淹没于水面以下或突出于水面以上,该半干半湿林地6种植耐水湿的花灌木7和地被植物8,利用半干半湿林地6的地形变化,形成横向有波浪的自然景观。其中,花灌木7是以观花为主的灌木类植物,其造型多样,能营造出五彩景色,如海滨木槿、杞柳、醉鱼草、千屈菜等;地被植物8是指株丛密集、低矮,经简单管理即可用于代替草坪的植物,它覆盖于地表,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消除污染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范围。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富硒沙田柚的种植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