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

文档序号:167019 发布日期:2021-10-29 浏览:2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 (Portable highway bridge bearing capacity detection device ) 是由 曹勇 于 2021-08-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涉及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公路桥梁检测装置在使用时不够便捷,导致在使用时耗时耗力;且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对检测仪器的角度进行调节,且不能对检测线缆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导致在检测时检测线缆接头处出现脱落的现象,降低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的问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顶部固定设置有转动装置,且支撑装置内部转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装置后侧固定设置有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两侧内部固定设置有检测机构,且转动装置两侧滑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内部转动设置有夹持机构。(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ortable highway bridge bearing capacity detection device,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ighway bridge bearing capacity detection, and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nventional highway bridge detection device is not convenient and fast enough in use, so that the time and the labor are consumed in use; the angle of the detection instrument cannot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actual requirements, and the detection cable cannot be effectively supported and fixed, so that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joint of the detection cable falls off during detection is caused,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tection device is reduced; the top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is fixedly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device, and an adjusting mechanism is rotatably arranged in the supporting device; an angle adjusting device is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rear side of the supporting device; the detection mechanisms are fixedly arranged inside two sides of the rotating device, and the limiting mechanisms are arranged on two sides of the rotating device in a sliding manner; the angle adjusting device is internally and rotatably provided with a clamping mechanism.)

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结构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影响桥梁工程质量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那些影响较大、结构新颖、隐蔽工程较多的桥梁通过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进行全桥实桥荷载试验,有利于保证桥梁的使用安全性。

例如申请号:CN110646123B中涉及一种公路桥梁承载力检测装置,涉及桥梁检测装置领域,包括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的顶端安装有旋转平台,且旋转平台的顶端连接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顶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框,且第一连接框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一连接框的内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且第一连接柱的顶端连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一连接柱位于第一步进电机的一侧连接有齿条,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伸缩柱。本发明通过在装置一端安装有影像机构,通过控制装置内的多组升缩机构,使得装置能将影像机构移动至桥体底端,使得检测人员便于对桥体结构的细节进行全面观察,提升了检测的精准度,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危险系数。

基于现有技术发现,现有的公路桥梁检测装置在使用时不够便捷,导致在使用时耗时耗力;且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对检测仪器的角度进行调节,且不能对检测线缆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导致在检测时检测线缆接头处出现脱落的现象,降低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公路桥梁检测装置在使用时不够便捷,导致在使用时耗时耗力;且不能根据实际需求对检测仪器的角度进行调节,且不能对检测线缆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固定,导致在检测时检测线缆接头处出现脱落的现象,降低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包括支撑装置;

所述支撑装置顶部固定设置有转动装置,且支撑装置内部转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装置后侧固定设置有角度调节装置;

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两侧内部固定设置有检测机构,且转动装置两侧滑动设置有限位机构;

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内部转动设置有夹持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支腿,支腿转动设置于支撑装置底部,且支腿内部开设有方形槽;支腿数量设置为四组,且支腿两组之间设置为对称结构;

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转动设置于支腿内部方形槽内侧底部,且第一支撑杆主体设置为C形结构;第一支撑杆顶部开设有通孔,且第一支撑杆滑动设置于支腿内部方形槽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

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转动设置于支腿内部方形槽内侧,且第二支撑杆滑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杆内侧;第二支撑杆数量设置为两组;

自锁块,自锁块滑动设置于第二支撑杆前侧内部,且自锁块底部与第二支撑杆内部之间设置有弹簧件;自锁块滑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杆顶部通孔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

转动架,转动架转动设置于支撑装置前侧顶部;

横杆,横杆滑动设置于转动架顶部内侧,且横杆后端与转动架内部之间设置有弹簧件;

固定板,固定板固定设置于横杆顶端,且固定板主体设置为弧形结构;固定板数量设置为四组,且固定板两组之间组成圆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

检测主体,检测主体配合安装于转动架内侧;

手持架,手持架固定设置于检测主体外部两侧;

检测线缆,检测线缆固定设置于检测主体顶部检测口外侧,且检测线缆后端外侧与固定板内侧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限位杆,限位杆滑动设置于转动架两侧内部,且限位杆后端与转动架外侧之间设置有弹簧件;限位杆数量设置为四组;

限位板,限位板固定设置于两组限位杆前端之间,且限位板主体设置为L形结构;限位板内侧与手持架内侧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调节杆,调节杆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与支撑装置内部;调节杆位于支撑装置内部方形槽内侧;

同步轮,同步轮固定设置于调节杆前部外侧,且同步轮数量设置为两组;同步轮两组之间通过同步带装置相连接;

滑动件,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支撑装置内部方形槽内侧,且滑动件通过螺纹连接滑动设置于调节杆外侧;

调节板,调节板转动设置于滑动件顶部,且调节板顶部转动设置于转动架后侧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

转动杆,转动杆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支撑装置后侧内部;

蜗轮,蜗轮固定设置于转动杆前端外侧;

蜗杆,蜗杆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支撑装置内部;蜗杆顶端设置为L形结构,且蜗杆与蜗轮相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

转筒,转筒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转动杆内部;转筒数量设置为两组;

夹持杆,夹持杆通过螺纹连接滑动设置于转筒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

连接杆,连接杆滑动设置于夹持杆顶部两侧内部,且连接杆底端与夹持杆顶部外侧之间设置有弹簧件;

夹持板,夹持板固定设置于连接杆顶部,且夹持板与夹持杆顶部半圆形结构组成圆环形结构;夹持板内侧与检测线缆前端外侧相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装置中,通过设置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和自锁块,实现了轻松便捷将支腿固定的效果,起到了对检测装置进行支撑的作用;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滑动设置于支腿内部方形槽内侧,实现了轻松便捷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支腿折叠收起的效果;相比现有的检测装置能够更简便的实现对检测装置便捷安装和拆卸的效果;有利于对检测装置进行使用。

2、在本装置中,通过设置了限位杆和限位板L形结构,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主体进行固定的效果;通过设置有调节杆和滑动件,实现了带动调节板滑动的效果,起到了对转动架以及检测主体进行角度调节的作用;相比现有的检测装置能够更有效的实现根据实际需求对检测仪器进行角度调节的效果。

3、在本装置中,通过设置了横杆和固定板弧形结构,实现了轻松便捷将检测线缆后端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避免在使用时检测线缆与检测主体顶部检测口脱落的作用;通过设置有蜗轮和蜗杆以及转动杆,实现了对夹持杆角度进行调节的效果,利用转筒与夹持杆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了对夹持杆高度进行调节的效果,起到了根据检测线缆顶端检测位置对夹持杆位置进行调节的作用;通过设置有连接杆和夹持板以及弹簧件,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线缆顶端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避免检测线缆与检测位置出现移位的作用,相比现有的检测装置能够更简便的实现对检测线缆进行固定的效果,有利于避免在检测时检测线缆接头处出现脱落的现象,增强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转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限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局部B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支撑装置;101、支腿;102、第一支撑杆;103、第二支撑杆;104、自锁块;

2、转动装置;201、转动架;202、横杆;203、固定板;

3、检测机构;301、检测主体;302、手持架;303、检测线缆;

4、限位机构;401、限位杆;402、限位板;

5、调节机构;501、调节杆;502、同步轮;503、滑动件;504、调节板;

6、角度调节装置;601、转动杆;602、蜗轮;603、蜗杆;

7、夹持机构;701、转筒;702、夹持杆;703、连接杆;704、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装置,包括支撑装置1;支撑装置1主体设置为方形结构,且支撑装置1内部开设有两组方形槽;支撑装置1顶部固定设置有转动装置2,且支撑装置1内部转动设置有调节机构5;支撑装置1后侧固定设置有角度调节装置6;角度调节装置6包括:转动杆601、蜗轮602与蜗杆603,转动杆601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支撑装置1后侧内部;蜗轮602固定设置于转动杆601前端外侧;蜗杆603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支撑装置1内部;蜗杆603顶端设置为L形结构,且蜗杆603与蜗轮602相啮合;其具体作用为:通过设置有蜗轮602和蜗杆603以及转动杆601,实现了对夹持杆702角度进行调节的效果;转动装置2两侧内部固定设置有检测机构3,且转动装置2两侧滑动设置有限位机构4;检测机构3包括:检测主体301、手持架302与检测线缆303,检测主体301主体设置为方形结构,且检测主体301配合安装于转动架201内侧;检测主体301顶部设置有两组检测口;手持架302主体设置为C形结构,且手持架302固定设置于检测主体301外部两侧;检测线缆303固定设置于检测主体301顶部检测口外侧,且检测线缆303后端外侧与固定板203内侧相贴合;角度调节装置6内部转动设置有夹持机构7。

如图3所示,支撑装置1包括:支腿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二支撑杆103与自锁块104,支腿101转动设置于支撑装置1底部,且支腿101内部开设有方形槽;支腿101数量设置为四组,且支腿101两组之间设置为对称结构;第一支撑杆102转动设置于支腿101内部方形槽内侧底部,且第一支撑杆102主体设置为C形结构;第一支撑杆102顶部开设有通孔,且第一支撑杆102顶部通孔呈路径阵列开设;第一支撑杆102滑动设置于支腿101内部方形槽内侧;第二支撑杆103转动设置于支腿101内部方形槽内侧,且第二支撑杆103滑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02内侧;第二支撑杆103数量设置为两组;自锁块104滑动设置于第二支撑杆103前侧内部,且自锁块104底部与第二支撑杆103内部之间设置有弹簧件;自锁块104滑动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02顶部通孔内侧;其具体作用为:通过设置了第一支撑杆102和第二支撑杆103和自锁块104,实现了轻松便捷将支腿101固定的效果,起到了对检测装置进行支撑的作用;通过第一支撑杆102和第二支撑杆103滑动设置于支腿101内部方形槽内侧,实现了轻松便捷将第一支撑杆102和第二支撑杆103以及支腿101折叠收起的效果。

如图7所示,转动装置2包括:转动架201、横杆202与固定板203,转动架201转动设置于支撑装置1前侧顶部,且转动架201内部开设有两组方形孔;横杆202滑动设置于转动架201顶部内侧,且横杆202后端与转动架201内部之间设置有弹簧件;固定板203固定设置于横杆202顶端,且固定板203主体设置为弧形结构;固定板203数量设置为四组,且固定板203两组之间组成圆环形结构;其具体作用为:通过设置了横杆202和固定板203弧形结构,实现了轻松便捷将检测线缆303后端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避免在使用时检测线缆303与检测主体301顶部检测口脱落的作用。

如图5所示,限位机构4包括:限位杆401与限位板402,限位杆401滑动设置于转动架201两侧内部,且限位杆401后端与转动架201外侧之间设置有弹簧件;限位杆401数量设置为四组,且限位杆401后端两组之间通过方形板相连接;限位板402固定设置于两组限位杆401前端之间,且限位板402主体设置为L形结构;限位板402内侧与手持架302内侧相贴合;其具体作用为:通过设置了限位杆401和限位板402L形结构,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主体301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对方便快捷检测主体301进行安装和更换的作用。

如图3所示,调节机构5包括:调节杆501、同步轮502、滑动件503与调节板504,调节杆501两端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与支撑装置1内部;调节杆501位于支撑装置1内部方形槽内侧,且调节杆501前端设置为L形结构;调节杆501数量设置为两组;同步轮502固定设置于调节杆501前部外侧,且同步轮502数量设置为两组;同步轮502两组之间通过同步带装置相连接;滑动件503滑动设置于支撑装置1内部方形槽内侧,且滑动件503通过螺纹连接滑动设置于调节杆501外侧;调节板504转动设置于滑动件503顶部,且调节板504顶部转动设置于转动架201后侧顶部;其具体作用为:通过设置有调节杆501和滑动件503,实现了带动调节板504滑动的效果,起到了对转动架201以及检测主体301进行角度调节的作用,使检测人员更方便的对检测数据进行读取。

如图6所示,夹持机构7包括:转筒701、夹持杆702、连接杆703与夹持板704,转筒701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外侧配合安装于转动杆601内部;转筒701数量设置为两组;夹持杆702通过螺纹连接滑动设置于转筒701内侧,且夹持杆702顶部设置为半圆形结构;连接杆703滑动设置于夹持杆702顶部两侧内部,且连接杆703底端与夹持杆702顶部外侧之间设置有弹簧件;夹持板704固定设置于连接杆703顶部,且夹持板704与夹持杆702顶部半圆形结构组成圆环形结构;夹持板704内侧与检测线缆303前端外侧相贴合;其具体作用为:利用转筒701与夹持杆702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了对夹持杆702高度进行调节的效果,起到了根据检测线缆303顶端检测位置对夹持杆702位置进行调节的作用;通过设置有连接杆703和夹持板704以及弹簧件,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线缆303顶端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避免检测线缆303与检测位置出现移位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横杆202后端与转动架201内部之间设置有弹性橡胶件,在弹性橡胶件的作用下,使横杆202带动固定板203内侧与检测线缆303外侧相贴合,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线缆303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防止检测线缆303脱落的作用。

使用时:使第二支撑杆103滑入第一支撑杆102内侧,使自锁块104通过弹簧件滑入第一支撑杆102内部通孔内侧,使四组支腿101固定,对检测装置进行支撑;当使用结束时,使第一支撑杆102和第二支撑杆103滑入支腿101内部方形槽内侧,转动支腿101,使支腿101折叠与支撑装置1底部;实现了轻松便捷将第一支撑杆102和第二支撑杆103以及支腿101折叠收起的效果;将检测主体301放置于转动架201内侧,使限位板402位于手持架302内侧,弹簧件通过限位杆401带动限位板402向外滑动,使限位板402内侧与手持架302内侧相贴合,将检测主体301固定;实现了轻松便捷对检测主体301进行固定的效果,起到了对方便快捷检测主体301进行安装和更换的作用;将检测线缆303配合安装于检测主体301顶部检测口外侧,固定板203通过弹簧件带动横杆202向内滑动,使固定板203两组之间组成圆环结构,将检测线缆303后端有效固定;起到了避免在使用时检测线缆303与检测主体301顶部检测口脱落的作用;拉动夹持板704,将检测线缆303前端位于夹持板704与夹持杆702顶部之间,夹持板704通过连接杆703配合弹簧件将检测线缆303前端固定;起到了避免检测线缆303与检测位置出现移位的作用;转动转筒701,使夹持杆702在转筒701内部滑动,带动检测线缆303上下移动;起到了根据检测线缆303顶端检测位置对夹持杆702位置进行调节的作用;转动蜗杆603,蜗杆603通过蜗轮602带动转动杆601转动,使夹持杆702带动检测线缆303进行角度调节,使检测线缆303固定于指定检测位置;转动调节杆501,两组调节杆501通过同步轮502配合同步带装置同时转动,使滑动件503滑动,滑动件503通过调节板504使转动架201转动,对检测主体301角度进行调节;起到了对转动架201以及检测主体301进行角度调节的作用,使检测人员更方便的对检测数据进行读取;当滑动件503滑动到支撑装置1前侧时,转动架201处于水平状态,实现了快速便捷对检测装置进行收起和展开的效果,通过检测主体301读取检测数据;增强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堵盖和承压试验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