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线盒

文档序号:1676959 发布日期:2019-12-31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接线盒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 是由 土田敏之 山根茂树 郑晓光 于 2018-05-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电接线盒,具备:连接有电子零件的电路基板;以及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定位的框架,所述框架一体地具备包围所述电子零件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子框架,在所述子框架设置有将所述电子零件保持在该子框架内的保持部。(A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it board to which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is connected; and a frame positioned with respect to the circuit board, the frame integrally including a sub-frame surrounding at least a part of a periphery of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the sub-frame being provided with a holding portion that holds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 the sub-frame.)

电接线盒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接线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以往,作为执行车载电装部件的通电、断电的装置,已知有将安装有各种电子零件的电路基板收容在壳体中而成的电接线盒。

在这样的电接线盒中安装在基板上的电子零件中,例如有电感器等比较大型的部件,大型的电子零件仅将其端子通过软钎焊与基板上的导电电路连接,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而有可能在焊料中产生裂纹,因此另外设置固定单元来进行固定。具体而言,在电子零件的底面的周围涂布粘接剂而固定在基板上,或者通过螺钉紧固或板簧等机械地固定在基板上。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68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使用粘接剂的结构中,为了不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必须避开其他部件而设置较宽的涂布区域。另外,在利用螺钉紧固或板簧等机械地进行固定时,在基板上另外需要固定螺钉或板簧的区域,这样的固定单元成为妨碍电路基板的高密度化进而妨碍电接线盒的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考虑在罩或框架等壳体设置包围电子零件的周围而进行保持的保持壁的结构,但在电子零件与保持壁之间有间隙的情况下,电子零件有可能由于车辆的振动而在保持壁内晃动,连接可靠性受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电子零件的晃动、小型且连接可靠性高的电接线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为一种电接线盒,具备:连接有电子零件的电路基板;以及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定位的框架,所述框架一体地具备包围所述电子零件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子框架,在所述子框架设置有将所述电子零件保持在该子框架内的保持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电子零件通过设置于子框架的保持部被牢固地保持,因此能够抑制由振动引起的晃动。而且,保持部设置在一体地设置于框架的子框架,因此不需要另外设定设置用于将电子零件固定在电路基板上的固定单元的区域,能够使电路基板、进而使电接线盒小型化。

上述电接线盒也可以具备以下的结构。

保持部也可以是供设置于电子零件的突部嵌入的槽部。

也可以是,电子零件具备:线圈,具有卷绕绕线而成的卷绕部;磁芯;以及绕线管,配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磁芯之间,突部是从线圈和磁芯伸出的绕线管。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保持部的具体形态。

另外,保持部也可以是配置在电子零件与电路基板之间而从电路基板侧支承电子零件的支承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电子零件为例如电感器这样的大型的重的部件的情况下,支承部也能够抑制电子零件的晃动,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另外,也可以是,电子零件具备线圈,该线圈具有以圆环状卷绕绕线而成的卷绕部,并且电子零件以卷绕部的轴沿着电路基板的方式配置,支承部形成为沿着卷绕部的沿轴向延伸的侧面的曲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支承部能够更可靠地将电子零件(线圈)保持为不晃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电子零件的晃动,得到小型且连接可靠性高的电接线盒。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省略了罩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罩的电接线盒的俯视图。

图3是省略了罩的电接线盒的侧视图。

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6是电感器的仰视图。

图7是绕线管的主视图。

图8是绕线管的仰视图。

图9是框架的立体图。

图10是框架的俯视图。

图11是框架的侧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省略了罩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

图13是省略了罩的电接线盒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B-B剖视图。

图15是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16是框架的立体图。

图17是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至图11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0是配设在蓄电池等电源与灯、电动机等车载电装部件之间,执行从电源向车载电装部件供给的电力的通电及断电的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4中的上侧作为表侧或上侧,将下侧作为背侧或下侧。

如图1及图4所示,电接线盒10具备电路基板11、配置于电路基板11的背面(图4中的下表面)的散热器50、相对于电路基板11定位的框架60、从与散热器50的相反侧(图1及图4中的上方)覆盖电路基板11的未图示的罩。

(电路基板11)

电路基板11在绝缘基板上通过印刷布线技术形成有未图示的导电电路,在导电电路的规定位置安装有多个电子零件。多个电子零件与电路基板11的一侧的面(表面)连接。

电路基板11呈大致长方形,在其规定位置设置有多个连接用贯通孔12。这些连接用贯通孔12用于将电子零件与导电电路连接,电子零件通过例如软钎焊等公知的方法与连接用贯通孔12内的导电电路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图示多个电子零件中比较大型的电感器20,省略其他电子零件。

(电感器20)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电感器20具有耦合电感器构造,具备将绕线卷绕而成的一对线圈21、磁芯30、绕线管40而构成。

(线圈21)

线圈21是将扁平线卷绕为扁立状且圆环状而成的扁立式的线圈21。例如如图5所示,线圈21由卷绕而整体呈圆筒状的卷绕部22、从卷绕部22的轴向L的两端部朝向相同方向(下方)且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与导电电路连接的一对引线端子23构成。

(磁芯30)

如图4至图6所示,磁芯30通过将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一对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组合而成。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分别具有大致椭圆形的厚板状的芯侧底壁部31,以芯侧底壁部31彼此成对置状态的方式配置。

在一个芯侧底壁部31中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朝向对方侧芯部延伸的一对圆柱状的侧脚32(参照图4)。另外,在芯侧底壁部31的中央部设置有朝向对方侧芯部并沿短边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中央脚33。中央脚33在侧脚32的周围配置有线圈21的卷绕部22的状态下,以沿着卷绕部22的侧面的方式使端部侧形成为厚壁。另外,中央脚33的端部中配置引线端子23的区域形成为为了导出引线端子23切缺而成的避让部34(参照图5)。

侧脚32及中央脚33的从芯侧底壁部31起的立起尺寸(高度尺寸)以侧脚32一方略长的方式设定。由此,在组合了一对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的状态下,彼此对置的中央脚33的端面之间相互分离而形成有间隙。

(绕线管40)

在线圈21与磁芯30之间配置有绕线管40。绕线管40为绝缘树脂制,如图5及图6所示,其由形状大小相同的一对第一绕线管体40A及第二绕线管体40B构成,该第一绕线管体40A及第二绕线管体40B配置在线圈21的卷绕部22的轴向L上的两端部。

第一绕线管体40A及第二绕线管体40B具有板状的绕线管侧底壁部41。如图7所示,绕线管侧底壁部41形成为角部被倒角的稍微横长的大致矩形,四个角部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角部(图7的下侧的角部)形成为朝向内侧切缺为大致矩形的切口部42。

另外,在这些一对切口部42中一侧(图7的右侧)的切口部42的长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的侧缘部侧的角部,设置有从绕线管侧底壁部41的板面沿垂直方向立起的限制突片43(参照图8)。如图6所示,限制突片43设定为线圈21的卷绕部22的高度尺寸的大约一半的高度尺寸。此外,限制突片43形成为以切口部42侧的面朝向前端侧变细的方式倾斜地切缺的斜面状。

另外,在绕线管侧底壁部41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使磁芯30的圆柱状的侧脚32贯通的孔部44。从孔部44的孔缘部起设置有向与限制突片43相同方向立起的圆筒状的隔壁45。该隔壁45及限制突片43从绕线管侧底壁部41起的突出尺寸设为相同尺寸。

在隔壁45中切口部42的排列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有卡止部46。详细而言,在图7的右侧的端部突出设置有细长的方棒状的卡止突部47(参照图8),在图7的左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供对置配置的第二绕线管体40B的卡止突部47嵌入的卡止凹部48。通过使这些卡止突部47与卡止凹部48嵌合,来组装一对绕线管体40A、40B。

另外,如图5及图8所示,在绕线管侧底壁部41中与立起有隔壁45的面相反一侧的面,设置有从孔部44的上下方向的缘部朝向外侧突出的一对支承突部49。一对支承突部49是用于与上述磁芯30的侧面抵接而对磁芯30进行定位及阻止旋转的部件。

图5及图6表示将上述线圈21、磁芯30、绕线管40进行组装后的状态的电感器20。电感器20呈如下形态:将一对线圈21以卷绕部22的轴线L成为平行且水平的方式横排排列,分别用绕线管40(第一绕线管体40A及第二绕线管体40B)夹持各线圈21,进一步,用磁芯30(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从外侧一并夹持各线圈21。

一对绕线管体40A、40B通过设置于隔壁45的卡止部46(卡止突部47及卡止凹部48)彼此组装在一起。由此,一对绕线管侧底壁部41之间夹持有线圈21的卷绕部22。另外,一对芯部30A、30B通过支承突部49相对于绕线管40定位,并且侧脚32对接而粘接在一起。

在该组装状态下,一对线圈21的各卷绕部22隔着绕线管40的隔壁45配置在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的侧脚32的周围。另外,一对线圈21的两对(四根)引线端子23通过磁芯30的避让部34避免与磁芯30的干涉,并且向相同方向(图5的下方)延伸。中央脚33配置在横排排列的一对线圈21之间。此时,彼此对置的一对中央脚33的端面分离配置,在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

绕线管40通过支承突部49相对于一对第一芯部30A及第二芯部30B被阻止旋转。而且,通过卷绕部22被限制突片43从下方侧支承,并且引线端子23与限制突片43干涉,从而线圈21相对于绕线管40进而相对于磁芯30被阻止旋转。

另外,在组装状态下,绕线管40的一部分从线圈21及磁芯30朝向外侧突出。详细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绕线管40的电感器20的长度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绕线管侧底壁部41的两端部形成为从线圈21及磁芯30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1A。

(散热器50)

在电路基板1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散热器50。散热器50是由例如铝或铝合金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散热部件,具有对在电路基板11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功能。

散热器50的上表面呈大致平坦的板状,在其规定位置,隔着绝缘片55配置有电路基板11。绝缘片55具有能够相对于电路基板11及散热器50固定的粘接性。

如图4所示,在散热器50的上表面中配置上述电感器20的区域,设置有从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能够收容线圈21的引线端子23的避让凹部51。此外,在绝缘片55中与避让凹部51对应的位置,贯通设置有避让孔(未图示)。

另外,在散热器50的上表面中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两端部附近,设置有朝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52,在这些伸出部52贯通设置有用于与未图示的罩进行螺栓紧固的固定孔52A。

另外,在散热器50的下表面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多个板状的翅片53(参照图1)。

(框架60)

框架6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9至图11所示,其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框61。

在外框61中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一对外侧第一侧壁61A的一侧,向内侧伸出设置有端子台62,该端子台62对用于与未图示的外部端子连接的板状的端子进行定位并收容。另外,在框架60中配置电感器20的位置,子框架63与外框61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感器20横排设置,子框架63包围这些电感器20的周围而呈大致正好嵌入内侧的细长的长方形的筒状。

子框架63中沿短边方向延伸的一对内侧第一侧壁63A的一侧(图9的右侧)与外框61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另一侧(图9的左侧)的内侧第一侧壁63A设置有朝向外侧延伸的一对架桥部64,与端子台62形成为一体。

在子框架63的内侧设置有将内部的区域一分为二的分隔壁65,被分隔壁65及子框架63包围的一对区域设为供两个电感器20嵌入的第一收容部66A和第二收容部66B。

如图4所示,子框架63具有与子框架63的下端相连的底壁67。在底壁67中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缘附近(沿图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侧缘附近),在电感器20收容在各收容部66A、66B内的状态下,沿着磁芯30的底面的形状的芯部承接部73(支承部的一例)从底壁67立起设置。另外,在底壁67中电感器20收容在各收容部66A、66B内的状态下与引线端子2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使引线端子23贯通的端子贯通孔72。端子贯通孔72形成为上端侧的孔缘部向外侧扩径的锥状。

另外,在第一收容部66A及第二收容部66B的各底壁67的四个角部,设置有朝向内侧伸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伸出部68(参照图10)。这些伸出部68在电感器20收容在各收容部66A、66B内的状态下,与磁芯30的侧面抵接而用于抑制电感器20在各收容部66A、66B内的晃动(参照图2)。

此外,子框架63的高度尺寸设为能够收容至电感器20的上表面的尺寸,比外框61的高度尺寸高而从外框61向上方突出(参照图3)。

如图11所示,在外框61的四个角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脚部69。另外,在设置有端子台62的外侧第一侧壁61A的一对脚部69的旁边,设置有朝向散热器50侧(下方)突出的定位凸部70。这些定位凸部70嵌入设置于散热器50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定位凹部,从而进行框架60相对于散热器50的定位。

在子框架63设置有将电感器20相对于电路基板11保持在规定位置的保持部。更详细而言,在子框架63的内侧第一侧壁63A及分隔壁65,排列设置有用于嵌入绕线管40的突出部41A的一对保持槽71。保持槽71从子框架63及分隔壁65的上端面朝向下方延伸,并形成为朝向各收容部66A、66B的内侧开放的槽状(参照图9)。

(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0为以上的结构,接着,对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0在框架60一体设置有包围电感器20的周围的子框架63,在设置于子框架63的保持槽71内嵌入有电感器20的绕线管40中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1A。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电感器20收容在收容部66A、66B内时,突出部41A进入保持槽71内,从而电感器20被引导成为正确的姿态。另外,电感器20中,纵向配置的各线圈21的一对引线端子23贯通设置于底壁67的端子贯通孔72内,形成磁芯30被支承于芯部承接部73的状态,进而,突出部41A嵌入保持槽71而被牢固地保持在子框架63内,因此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导致的电感器20相对于电路基板11的晃动。

而且,保持部即供突出部41A嵌入的保持槽71设置于一体设置在框架60的子框架63,因此不需要另外设定设置用于将电感器20固定在电路基板11上的固定单元的区域。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小型且连接可靠性高的电接线盒10。

<实施方式2>

接着,通过图12至图17,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此外,以下,仅针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200在不具有绕线管40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感器20不同(参照图15)。此外,线圈21及磁芯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感器20相同。由于不具有绕线管40,线圈21与磁芯30没有被相对地定位,线圈21以能够自由活动的方式配置在磁芯30的侧脚32的周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框架600的子框架63没有设置保持槽71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框架60不同。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框架600在与子框架63的下端相连的底壁67的上表面设置有线圈承接部74(保持部,支承部的一例),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线圈承接部74形成为沿着线圈21的卷绕部22的沿轴向L延伸的侧面的方式弯曲的曲面状(参照图14)。另外,线圈承接部7的图17中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正好嵌入卷绕部22的尺寸(与卷绕部22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

另外,在线圈承接部74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用于使引线端子23贯通的端子贯通孔72。通过端子插通孔72,将线圈21的朝向设置于正确的方向。

在电感器200嵌入各收容部66A、66B内的状态下,磁芯30被芯部承接部73从电路基板11侧支承,并且线圈21的卷绕部22被线圈承接部74从电路基板11侧支承。由此,进行线圈21相对于磁芯30的相对的定位,并且抑制电感器200在收容部66A、66B内的晃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便在电路基板11上连接有电感器200这样的大型的重的电子零件的情况下,由于线圈承接部74及芯部承接部73抑制线圈21及芯部的晃动,因此能够维持连接可靠性。

另外,由于线圈承接部74形成为沿着卷绕部22的沿轴向L延伸的侧面的曲面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线圈21保持为不晃动。

而且,即便省略绕线管,在设置状态下,线圈21和磁芯30也被定位,因此部件件数减少,并且作业性提高。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引线型的端子的电感器20、200,但也可以使用具有表面安装型的端子的电感器。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子框架63的底壁67。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子框架63形成为包围电感器20、200的周围整体的周壁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局部缺失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保持部设为槽部(保持槽71)、支承部(芯部承接部73及线圈承接部74)的例子,但保持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配合所保持的电子零件的形态而任意变更,例如从子框架63的侧壁向内侧突出而对电子零件的一部分进行保持的形态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电子零件保持电感器20、200的方式,但电子零件不限于电感器。

标号说明

10、100:电接线盒

11:电路基板

20、200:电感器(电子零件)

21:线圈

22:卷绕部(主体部)

23:引线端子

30:磁芯

40:绕线管

41:绕线管侧底壁部

41A:突出部(突部)

50:散热器

60、600:框架

61:外框

63:子框架

65:分隔壁

66A:第一收容部

66B:第二收容部

67:底壁(保持部、支承部)

71:保持槽(保持部、槽部)

73:芯部承接部(保持部、支承部)

74:线圈承接部(保持部、支承部)

L:轴向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混合储能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