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1677307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 (Ridge utilization method of rice and shrimp co-farming system ) 是由 曹凑贵 王小琳 易春雨 江洋 于 2019-09-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包括:冬季在田埂上种植饵料性植物,并在春季割青投入虾沟作为小龙虾养殖的植物性饵料;于水稻生长季在田埂上种植害虫防治性植物,用于稻田害虫的防控;水稻移栽后,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上分层打洞;水稻开始灌浆后,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上分层打洞。通过在田埂种植植物,可为小龙虾提供青饲料,可增加稻虾共作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虾和水稻品质。分层分次调节虾沟水位可促进小龙虾分层分次掘洞繁殖,合理利用田埂,避免次年小龙虾集中出苗的问题,利于小龙虾次年分批分次上市,提高小龙虾养殖效益。(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idge utilization method of a rice and shrimp co-farm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planting bait plants on ridges in winter, cutting green in spring, and putting into shrimp ditches as plant baits for crayfish culture; planting pest control plants on the ridges in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for controlling pests in the rice field; after the rice is transplanted, the water is dropped in the shrimp ditch layer by layer in the first round until the water in the shrimp ditch is drained to the dry bottom, so that the crayfishes are enabled to punch holes in layers on the ridges; after the rice is grouted, the water in the shrimp ditch is drained in a second round in a layering mode until the water in the shrimp ditch is drained to the dry bottom, so that crayfishes can be enabled to punch holes in a layering mode on ridges. By planting plants in the ridges, the crayfish feed can provide green feed for crayfish, can increase the biodiversity of a rice and shrimp co-farming system, controls ric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crayfish and rice. The crayfish ditch water level is regulated in a layered and graded mode, crayfish layered and graded tunnel digging breeding can be promoted, ridges are reasonably utilized, the problem that crayfish in the next year intensively emerge is solved, batch and graded marketing of crayfish in the next year is facilitated, and crayfish breeding benefits are improved.)

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农业种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稻虾共作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小龙虾,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小龙虾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循环种养生态模式。稻田里养小龙虾是一种先进绿色农业种养模式,一方面,小龙虾可为稻田除虫除草、松土、增肥,可减少施肥,保证水稻的绿色生产;另一方面,稻田可供小龙虾活动、觅食、避害,小龙虾有药敏性,控制农药使用,保证了小龙虾的绿色养殖。但实际生产中,经营者往往追求短暂效益,“重虾轻稻”、片面提高小龙虾产量,一方面,大量使用复合饲料、化肥,造成水体富营养,虾病严重、水质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忽视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失去稻虾共作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包括:

冬季在田埂上种植饵料性植物,并在春季割青投入虾沟作为小龙虾养殖的植物性饵料;

于水稻生长季在田埂上种植害虫防治性植物,用于稻田害虫的防控;

水稻移栽后,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上分层打洞;水稻开始灌浆后,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上分层打洞。

作为实施例之一,虾沟分层降水操作中,排出的水体部分用于田埂上所种植植物的灌溉,其余部分用于稻田灌溉。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包括:

虾沟初始水层深度为H1;水稻移栽后,每隔9~12天进行一次排水操作,每次排水操作排出虾沟中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21

的水体。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包括:

虾沟初始水层深度为H2;水稻开始灌浆后,每隔9~12天进行一次排水操作,每次排水操作排出虾沟中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22

的水体。

作为实施例之一,冬季在田埂上种植饵料性植物包括油菜和/或小麦,并在3~4月割青投入虾沟为小龙虾提供饲料。

作为实施例之一,冬季在田埂上种植饵料性植物包括豆科作物,所述豆科作物为豌豆、蚕豆、箭舌豌豆、毛苕子、紫云英中的至少一种,在3~6月割青投入虾沟为小龙虾提供饲料,以及在6月份作为绿肥返田种稻。

作为实施例之一,水稻生长季在田埂上种植的害虫防治性植物包括显花植物和/或香根草,所述显花植物包括黄豆、芝麻、紫薇、樱花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在田埂种植植物,不仅可为小龙虾提供青饲料,而且可增加稻虾共作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病虫害,从而提高虾和水稻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本发明中,采用分层分次调节虾沟水位的方式,可以促进小龙虾分层分次掘洞繁殖,合理利用田埂,避免了次年小龙虾集中出苗的问题,有效提高小龙虾产量,利于小龙虾次年分批分次上市,提高小龙虾养殖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稻虾共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稻虾共作系统的田埂利用方法,如图1,在该稻虾共作系统中,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用于小龙虾养殖,环形沟一侧为水稻种植区3,另一侧即为田埂1;筑埂时,利用开挖环形沟时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1,田埂1加固时没加一层泥土都进行夯实。通常环形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环形沟沟宽3~4m,坡比1:1.5,沟深1~1.5m;田埂1高于田面0.6~0.8m,埂底宽4~5m,埂顶宽2~3m,当然,可以根据地形地貌不同而设置不同的田埂宽度。

上述田埂利用方法包括:

冬季在田埂1上种植饵料性植物,并在春季割青投入虾沟2作为小龙虾养殖的植物性饵料;

于水稻生长季在田埂1上种植害虫防治性植物,用于稻田害虫的防控;

水稻移栽后,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1上分层打洞;水稻开始灌浆后,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至虾沟水排完干底,以促使小龙虾在田埂1上分层打洞。

上述方法中:

对于冬季植物种植情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饵料性植物包括油菜和/或小麦,并在3~4月割青投入虾沟2为小龙虾提供饲料,一般5月即可收获油菜、小麦,该实施例对于预留田埂面积较大的情况尤为适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上述饵料性植物包括豆科作物,所述豆科作物为豌豆、蚕豆、箭舌豌豆、毛苕子、紫云英中的至少一种,在3~6月割青投入虾沟2为小龙虾提供饲料,以及在6月份作为绿肥返田种稻,该实施例对于预留田埂面积较小的情况尤为适用。其中,尤以种植箭舌豌豆、毛苕子效果较佳,因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小龙虾的生长。

优选地,每3~5天可向虾沟2投喂一次上述的青饲料,持续到5月上中旬,可减少复合饲料等小龙虾工业饲料投入量20~30%;而且,相较于单用复合饲料等小龙虾工业饲料,本实施例中,采用青饲料与复合饲料混合喂养小龙虾,可使小龙虾生长速度提高20~30%,同时小龙虾品质得以提高,小龙虾个体大、虾肉饱满,肉质嫩、紧实有弹性。

对于水稻生长季植物种植情况,上述害虫防治性植物优选为包括显花植物和/或香根草,所述显花植物包括黄豆、芝麻、紫薇、樱花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可在机耕道上栽植紫薇、樱花等树木,其它田埂1可种植黄豆、芝麻等作物,通过上述显花植物改善田间生态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为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场所,发挥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种植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而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

基于上述水稻生长季在田埂1种植植物的方式,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轻发生,未发现稻管蓟马,穗颈瘟、纹枯病、二化螟、稻苞虫零星发生,病虫总体防效达90%以上。

以下为若干组具体实施例:

表1稻虾共作田埂不同种植模式下田埂植物多样性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51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水平差异显著(P<0.05),下同。

表2稻虾共作田埂不同种植模式对二化螟幼虫数量的影响(头/亩)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52

表3稻虾共作田埂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天敌的影响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61

在上述方法中,虾沟分层降水为逐步降低虾沟水层深度,优选为是定期将虾沟2中一定深度的水体排出。优选地,虾沟分层降水操作中,排出的水体部分用于田埂1上所种植植物的灌溉,其余部分用于稻田灌溉。基于该方法,可提高虾沟肥水的内部循环利用效果,利于田埂植物的生长,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及产量,减小虾沟排水中的营养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上述虾沟分层降水方法具体而言:

在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中,以虾沟2初始水层深度为H1;该虾沟第一轮分层降水包括:水稻移栽后,每隔9~12天进行一次排水操作,每次排水操作排出虾沟2中的水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虾沟排水的时间间隔为10天,则在30天左右可使虾沟水排完干底,而30天的时间间隔与自水稻移栽至水稻进入分蘖盛期的时间间隔基本一致,虾沟2排完水后进行晒沟,可与分蘖盛期的晒田同步进行。

在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中,以虾沟2初始水层深度为H2;该虾沟第二轮分层降水方法包括:水稻开始灌浆后,每隔9~12天进行一次排水操作,每次排水操作排出虾沟2中

Figure BDA0002206098760000071

的水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虾沟排水的时间间隔为10天,则在30天左右可使虾沟水排完干底,此时水稻进入成熟期或接近成熟。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般H1=H2

本实施例中,采用分层分次调节虾沟水位的方式,可以促进小龙虾分层分次掘洞繁殖,合理利用田埂1,避免了次年小龙虾集中出苗的问题,有效提高小龙虾产量,利于小龙虾次年分批分次上市,提高小龙虾养殖效益。

上述方法中,6月最后一次收获小龙虾之后不再收虾;第一轮降水再上水后以及第二轮降水再上水后,部分小龙虾会再次出洞,因而虾沟2采用两次降水可促使小龙虾分次掘洞繁殖。每轮降水中,采用间隔时间分层降水的方式,不仅可进一步促使小龙虾分批掘洞繁殖,而且可促使小龙虾分层掘洞,合理利用田埂1,较好地保护田埂1,避免小龙虾在田埂1部分区域集中打洞而造成稻田肥水外渗的问题,降低稻虾田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因此,上水分层分次调节虾沟水位的方式可达到调节小龙虾生育进程的目的,实现来年小龙虾分批出苗上市。相较于目前小龙虾集中在5月份高峰上市的情况,采用本发明可使小龙虾在3月至6月分批上市,不仅可抢早于3月和4月上市,以及保证5月份小龙虾上市量,而且还可适当推迟至6月中下旬上市,从而保证小龙虾的市售量和市售价格。

在其它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田埂利用方法还包括:

在小龙虾育苗季,在虾沟2中设置防逃网,通过田埂1与所述防逃网围设形成培育沟,向所述培育沟内投放外来幼虾,所述外来幼虾取自至少一处其它幼虾源,所述其它幼虾源为与当前稻虾田地理距离在1km以上的其它稻虾田或小龙虾育苗基地;当所述培育沟内的幼虾平均规格达到预设规格时,撤去所述防逃网,进行成虾养殖。

上述防逃网优选采用目数不小于30目的网片,能过水同时防止幼虾逃离培育沟,便于集中育苗。在该实施例中,每667m2培育沟可培育供13340m2稻田养殖的幼虾。为利于幼虾培育,在培育沟内移植漂浮植物,供幼虾活动(包括栖息、蜕壳、躲藏、摄食等),漂浮植物面积为所述培育沟面积的40%~50%;所移植的漂浮植物可以是水葫芦、水花生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培育沟建设投入成本较低,不占用额外的土地面积,在幼虾培育达标后,撤去防逃网片即可;幼虾在后期成虾养殖阶段中对于虾沟2的环境适应能力也较强。

向培育沟投放的幼虾优选来自于其它稻虾田,相较于从小龙虾育苗基地购买虾苗的方式,可有效地节约成本,而且,种养户可以自主掌控小龙虾出苗时间和虾苗的质量,实现虾苗的自给自足。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从多处幼虾源分别取用幼虾而在当前培育沟混育的方式,例如从其它的多个稻虾田取用幼虾,当其它稻虾田幼虾不足时,或者当其它稻虾田幼虾的质量不良时,可以从小龙虾育苗基地补充幼虾,达到所需的幼虾培育密度及质量。

所涉及的幼虾源与当前稻虾田的地理距离在1km以上,可以保证培育沟所培育幼虾与当前稻虾田自繁幼虾之间的种群差异度。

通过在稻虾田内建立培育沟,并向培育沟投放来自其它稻虾田或小龙虾育苗基地的幼虾,可避免稻虾田内小龙虾长期近亲繁殖而导致小龙虾后代品种退化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小龙虾抗病抗逆能力和小龙虾总产量;同时,种养户可自主控制虾苗上市时间和虾苗质量,种养户的经济效益得以增长。

在上述方法中,幼虾的投放密度优选为是培育沟每亩投放规格为1.0cm的幼虾20万尾~40万尾。在幼虾培育期间,每日投喂饲料,投喂频率为每日3~4次,每次投喂量为幼虾总重的3%~5%。其中,上述饲料可以是小龙虾专用动物性饲料等工业饲料,也可以是青饲料,优选为是工业饲料与青饲料混合喂养,可提高虾苗培育质量;上述青饲料优选来自田埂1自身所种植的植物,即将田埂1所种植植物割青投入所述培育沟内,喂食幼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复合材料的养殖沉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