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文档序号:1691348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1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Quenching device and quenching method for inner surface of automobile steering ball seat ) 是由 王达鹏 孙超 陈博 马廷涛 吴宁 郇宜梅 李航宇 姜波 张正杰 夏昌兴 于 2019-09-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淬火装置由感应器和旋转机构组成,感应器的有效加热导线的有效加热端为串联的双层螺旋状,有效加热导线的外轮廓形状与转向球头座的内表面相匹配,旋转机构中水平托板固定在旋转支座一侧,并配合压板组件,实现对转向球头座的支撑,旋转支座另一侧安装有配重组件,以使旋转支座两侧配重相同。所述淬火方法为:通过旋转机构带动转向球头座快速旋转并上升,待感应器的有效加热导线与先将转向球头座相配合后,停止上升,感应器开始导电加热,并延时喷射淬火液实现淬火。本发明能够实现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部位硬化层连续有效均匀分布,保证淬火硬度、硬化层深度以及金相组织均匀且合理。(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quenching device and a quenching method for the inner surface of a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of an automobile, wherein the quenching device consists of an inductor and a rotating mechanism, the effective heating end of an effective heating wire of the inductor is in a series double-layer spiral shape, the outline shape of the effective heating wire is matched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a horizontal supporting plate in the rotating mechanism is fixed on one side of a rotating support and matched with a pressing plate assembly to realize the support of the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and a counterweight assembly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tating support so as to ensure that counterweights on two sides of the rotating support are the same. The quench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rotating mechanism drives the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to rotate rapidly and ascend, after an effective heating wire of the sensor is matched with the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the sensor stops ascending, the sensor starts conducting heating, and quenching is realized by spraying quenching liquid in a delayed mode. The invention can realize continuous, effective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hardened layer of the quenching part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teering ball head seat, and ensure uniform and reasonable quenching hardness, hardened layer depth and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

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转向球头座零件热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球头座是汽车转向球头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零件,球头座内表面与转向球头配合工作部分,属于承载集中区域,故,汽车转向球头座在生产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淬火工艺强化,以提高其强度和耐磨性。

由于球头座内表面截面形状为圆弧型结构,加之内表面直径较小,感应器与内表面各处间隙要求非常严苛,对淬火感应器结构及热处理工艺要求较高,尤其在内表面淬火部位,要确保内表面各处硬化层均匀连续,感应器与内表面间隙要均匀一致,避免出现局部加热过热现象;同时,由于球头座零件一端带有拉杆,即沿淬火内表面周向为非对称结构,这种非对称结构使得球头座零件重量不平衡,旋转淬火球头座内表面会发生重心偏移,容易产生晃动,无法保证感应器与球头座内表面间隙均匀一致,如果在淬火旋转过程中如果无法解决旋转均匀稳定的问题,很难进行感应淬火工艺。而现有的淬火技术均无法达到汽车转向球头座的淬火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以实现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部位硬化层连续有效均匀分布,保证淬火硬度、硬化层深度以及金相组织均匀且合理。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由感应器A和旋转机构B组成;

所述感应器A的有效加热导线13的有效加热端为串联的双层螺旋状,且有效加热导线13的有效加热端外轮廓形状与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形状相匹配;

所述旋转机构B由弧形连接板15、水平托板16、弧形凹槽17、压板下托板18、压板19、配重托板21、配重块22和旋转支座24组成,其中,旋转支座24顶部开有球头座安装槽,旋转支座24底部开有顶尖配合孔28,水平托板16通过弧形连接板15固定在旋转支座24一侧,弧形凹槽17固定在水平托板16端部上方以限制转向球头座14水平旋转,压板下托板18固定在水平托板16两侧,弧形连接板15、水平托板16和弧形凹槽17的弧形槽面与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相匹配,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被压板19压装在水平托板16上,压板19两端与压板下托板18固定连接,配重托板21与水平托板16中心对称地固定在旋转支座24另一侧,配重块22固定在配重托板21上,使旋转支座24两侧配重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A由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绝缘板3、绝缘螺钉4、冷却进水管5、冷却出水管6、第一过渡导线7、第二过渡导线8、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和有效加热导线13组成;

绝缘板3通过绝缘螺钉4固定在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的连接端面之间,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外侧壁分别固定在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上,冷却进水管5和冷却出水管6分别与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一端相连通,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另一端分别与有效加热导线13的两端相连通,使得冷却进水管5、第一过渡导线7、有效加热导线13、第二过渡导线8和冷却出水管6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冷却水回路;

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分别通过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和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分别固定在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上,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的喷水管方向均朝向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淬火区域。

进一步地,有效加热导线13有效加热端的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之间的间隙X为0.4mm-0.6mm,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上层螺旋导线与转向球头座内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Y为0.4mm-0.6mm,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下层螺旋导线与转向球头座内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Z为0.4mm-0.6mm。

进一步地,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的喷水管前后交错。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和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均采用铜板弯制而成;

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均采用中空的紫铜方管制成;

冷却进水管5、冷却出水管6、有效加热导线13、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均采用中空紫铜圆管弯制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机构B中,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的槽底一侧壁上开有淬火液流出孔25。

进一步地,弧形连接板15通过三个螺钉分别与旋转支座24上方侧壁上均布的三个第一螺纹孔26配合,实现与旋转支座2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弧形连接板15、水平托板16、弧形凹槽17和压板下托板18之间均采用焊接方式固定。

进一步地,配重托板21通过螺钉固定在旋转支座24侧壁上,配重块22通过第二螺栓23固定在配重托板21上。

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的淬火方法,所述淬火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端下放入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内,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置于弧形连接板15和水平托板16的弧形槽内并与弧形槽相贴合,并通过压板19将转向球头座14稳固压装在水平托板16上,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的端部被包裹限位于弧形凹槽17内;

步骤二:启动淬火机床,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开始快速旋转,与此同时,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转向球头座14以1800mm/min的速度快速上升,使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内表面运动至感应器A的有效加热导线13加热位置时,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停止上升,此时启动感应器A开始导电加热有效加热导线13并延时1.1s,当导电加热延时至1.0s时启动淬火冷却,通过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向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内表面淬火区域喷射淬火冷却液,并且冷却延时5s;

步骤三:淬火冷却延时结束,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上的转向球头座14停止旋转,随后,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上的转向球头座14以1000mm/min的速度下降并将淬火完成后的转向球头座14取下,完成淬火过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采用感应器与旋转机构配合使用,实现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部位硬化层连续有效均匀分布,转向球头座内表面表面硬度、有效硬化层深度以及淬火组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2、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针对转向球头座零件内表面特殊的结构形状,采用有效加热导线为双圈串联结构的感应器,且感应器双圈有效导线的外径大小形状与球头座内表面仿形对应,且有效导线的形状及尺寸可灵活调整,淬火加热过程针对性强且效率高。

3、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针对转向球头座零件一端带有拉杆的非对称结构特点,设计与感应器配套使用的旋转机构,并在旋转机构一侧设有对称配重组件,实现转向球头座零件与整个淬火装置中心居中,旋转匀速稳定,确保感应器有效加热导线与球头座内表面间隙在淬火加热过程中保持均匀稳定,达到淬火工艺要求及相关标准要求。

4、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方法,针对淬火工艺方法加热时间较短的特点,设计冷却节拍为加热停止前0.1s进行冷却启动,给冷却水在水管及空中喷射至淬火表面预留0.1s提前量时间,使其加热停止时,刚好进行冷却淬火,淬火节拍更紧凑,实际淬火工艺效果更好。

5、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操作简单且柔性大,能够适用于与汽车转向球头座相似类零件产品的感应淬火强化工艺及相关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吧;

图2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中,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中,感应器的有效导线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中,转向球头座在旋转机构上的安装结

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中,感应器的有效导线与转向球头座内

表面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

A-感应器, B-旋转机构;

1第一接触板, 2第二接触板, 3绝缘板, 4绝缘螺钉,

5冷却进水管, 6冷却出水管, 7第一过渡导线, 8第二过渡导线,

9第一喷水管连接板, 10第二喷水管连接板, 11第一淬火液喷水管, 12第二淬火液喷水管,

13有效加热导线, 14转向球头座, 15弧形连接板, 16水平托板,

17弧形凹槽, 18压板下托板, 19压板, 20第一螺栓,

21配重托板, 22配重块, 23第二螺栓, 24旋转支座,

25淬火液流出孔, 26第一螺纹孔, 27第二螺纹孔, 28顶尖配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内表面截面为圆弧形,且内表面直径较小,转向球头座14的一端设有拉杆,使得转向球头座14为沿球头座内表面轴向为对称结构,为了满足转向球头座14或与其相类似的这种特殊结构零部件的淬火需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由位于上方的感应器A和位于下方的旋转机构B组成,转向球头座14安装在旋转机构B上,感应器A的有效加热导线13的下方加热端位于转向球头座14内,并与转向球头座14的内表面相匹配,旋转机构B带动转向球头座14旋转,进而与感应器A的有效加热导线13相配合实现对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淬火加工。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感应器A由第一接触板1、第二接触板2、绝缘板3、绝缘螺钉4、冷却进水管5、冷却出水管6、第一过渡导线7、第二过渡导线8、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和有效加热导线13组成。其中,所述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分别与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外侧壁相连,感应器A通过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与变压器的两个电极相连,实现电回路导通;冷却进水管5和冷却出水管6分别与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一端相连通,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另一端分别与有效加热导线13的两端相连通,使得冷却进水管5、第一过渡导线7、有效加热导线13、第二过渡导线8和冷却出水管6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冷却水回路。

所述感应器A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连接关系详述如下:

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的结构相同,均采用厚度为4mm的铜板弯制而成,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对称设置连接,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分别连接在变压器的正负电极上,进而实现将感应器A的导电回路连接在变压器的正负电极上,实现感应器A导电回路导通;在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的连接端面之间设置绝缘板3,绝缘板3通过绝缘螺钉4与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固定连接,绝缘板3用于防止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以外连接造成短路;所述绝缘板3的厚度为2mm,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所述绝缘螺钉4的直径为6mm,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和绝缘螺钉4均为聚四氟乙烯绝缘材质。

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第一接触板1和第二接触板2两侧,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均由长×宽×厚为16mm×8mm×1mm的中空的紫铜方管制成,第一过渡导线7的外侧壁焊接在第一接触板1上,第二过渡导线8的外侧壁焊接在第二接触板2上。

冷却进水管5和冷却出水管6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在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冷却进水管5和冷却出水管6均采用均由外径为12mm且壁厚为1mm的中空紫铜圆管制成;其中,冷却进水管5的出水口与第一过渡导线7的进水口焊接实现冷却水导入,冷却出水管6的进水口与第二过渡导线8的出水口焊接实现冷却水导出。

有效加热导线13由外径为4mm且壁厚为0.5mm的中空紫铜圆管弯制而成,所述有效加热导线13的一端与第一过渡导线7的出水口焊接实现冷却水导入,有效加热导线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渡导线8的进水口焊接实现冷却水导出;如图4和图5所示,有效加热导线13的加热端为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且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之间为串联;有效加热导线13负责对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进行加热,故有效加热导线13加热端的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外轮廓形状与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形状相匹配;如图7所示,所述有效加热导线13加热端的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之间的间隙X为0.4mm-0.6mm,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上层螺旋导线与转向球头座内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Y为0.4mm-0.6mm,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下层螺旋导线与转向球头座内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Z为0.4mm-0.6mm。可以根据所要进行淬火的转向球头座内表面尺寸,调整相应的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结构尺寸。

在所述感应器A的导电回路中,电流经第一接触板1导入,然后依次经第一过渡导线7和有效加热导线13,其中有效加热导线13中,电流依次经过串联的第一层螺旋状加热导线和第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再经过第二过渡导线8,最终从第二接触板2导出,实现了整个感应器A的电回路导通。

在所述感应器A的冷却水回路中,冷却水经冷却进水管5的进水口流入,经第一过渡导线7流入有效加热导线13,并一次经过第二过渡导线8和冷却出水管6,最终冷却水从冷却出水管6的出水口流出;冷却水流经有效加热导线13后,将及时带走有效加热导线13在加热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为有效加热导线13进行有效降温,避免了有效加热导线熔损,确保整个感应器A可持续地正常工作。

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均采用均由外径为12mm且壁厚为1mm的中空紫铜圆管制成;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和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均采用厚度为3mm的铜板弯制而成;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通过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焊接在第一接触板1上,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通过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焊接在第二接触板2上,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对称设置在有效加热导线13的两侧,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的喷水管方向均朝向与有效加热导线13加热端相对应的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淬火区域,使得经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喷出的淬火冷却液喷射在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淬火区域,实现感应加热后的冷却淬火;此外,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的喷水管前后错开,使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喷出的淬火冷却液相互错开,避免两股淬火冷却液在喷射过程中相交造成阻碍。

基于上述感应器A的组成及连接关系,现对感应器A的安装连接方法简述如下:

A1、将第一过渡导线7和第二过渡导线8分别与有效加热导线13组合焊接为一体;

A2、将冷却水进水管5与第一过渡导线7组合焊接为一体,将冷却水出水管6与第二过渡导线8组合焊接为一体;

A3、将第一过渡导线7与第一接触板1对合组焊为一体,将第二过渡导线8与第二接触板2组合焊接为一体;

A4、利用绝缘螺钉4将绝缘板3固定安装在第一接触板1与第二接触板2中间;

A5、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与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组合焊接为一体,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与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组合焊接为一体;

A6、将第一喷水管连接板9与第一接触板1组合焊接为一体,将第二喷水管连接板10与第二接触板2组合焊接为一体;

在上述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与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焊接过程中,调整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与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的喷水口方向,使二者的喷水方向错开,以避免两股冷却水在喷射中途阻碍彼此。

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旋转机构B由弧形连接板15、水平托板16、弧形凹槽17、压板下托板18、压板19、第一螺栓20、配重托板21、配重块22、第二螺栓23和旋转支座24组成。其中,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端底部匹配安装在和旋转支座24顶部安装槽内,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端通过水平托板16水平支撑固定在旋转支座24一侧,旋转支座24另一侧通过由配重托板21、配重块22和第二螺栓23组成的配重组件实现其两侧配重平衡,转向球头座14在旋转机构B的带动下平稳旋转,并与感应器A相配合,最终实现对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进行淬火,且使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部位硬化层连续有效均匀分布。

所述旋转机构B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连接关系详述如下:

旋转支座24的旋转轴线与感应器A有效加热导线13的双层螺旋状加热导线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旋转支座24的顶端同轴开有球头座安装槽,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底部嵌卧在所述球头座安装槽内,且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底面与球头座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的槽底一侧壁上开有淬火液流出孔25,该淬火液流出孔25的孔径为6mm。分别从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喷出的淬火液喷射至转向球头座14内表面淬火区域后,从转向球头座14流出顺势进入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最终经淬火液流出孔25顺利流出。在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另一侧的侧壁上开有第一螺纹孔,用于与弧形连接板15固定连接;在旋转支座24的底部同轴开有顶尖配合孔28,所述顶尖配合孔28用于与淬火机床旋转顶尖相匹配定位安装,且在旋转支座24的顶尖配合孔28对应的侧壁上开有第二螺纹孔27,旋转支座24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孔27与尺寸为M6的螺钉配合连接实现与淬火机床旋转顶尖的固定安装。

水平托板16通过弧形连接板15固定在旋转支座24的一侧,其中,弧形连接板15采用4mm厚的紫铜板弯制而成,弧形连接板15通过三个螺钉分别与旋转支座24上方侧壁上均布的三个第一螺纹孔配合,实现与旋转支座24固定连接,水平托板16沿水平方向焊接在弧形连接板15上,水平托板16采用4mm厚的紫铜板弯制而成;所述水平托板16与弧形连接板15上表面弧形槽半径与转向球头座14拉杆端的半径相同,且水平托板16与弧形连接板15之间的弧形槽平滑对接,转向球头座14安装在旋转支座24上后,转向球头座14拉杆端外表面与水平托板16和弧形连接板15弧形槽槽面相贴合,实现对转向球头座14拉杆端水平支撑,并保证转向球头座14拉杆端保持水平。

弧形凹槽17采用4mm厚的紫铜板弯制而成,弧形凹槽17的轴向平行于水平托板16的轴向焊接固定在水平托板16端部,其位置与转向球头座14拉杆末端位置相对应,弧形凹槽17的凹槽半径与转向球头座14拉杆端半径相同,以使转向球头座14拉杆末端被包裹于弧形凹槽17内,限制转向球头座14沿其球头座端轴向旋转。

压板下托板18采用4mm厚的紫铜板弯制而成,压板19采用4mm厚长直紫铜平板;压板下托板18有两块,对称地焊接固定在水平托板16两侧,压板下托板18相对于水平托板16的轴向位置与转向球头座14的中心位置相对应,压板下托板18的上表面与转向球头座14拉杆的顶面平齐,压板19压装在转向球头座14拉杆的顶面,压板19两端通过第一螺栓20固定在压板下托板18上,以实现将转向球头座14稳固地压装在水平托板16上。

在所述旋转机构上,转向球头座14的水平轴向定位是通过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实现的,转向球头座14的水平旋转限位是通过弧形凹槽17实现的,转向球头座14竖直方向限位是通过压板下托板18和压板19实现的。

配重托板21、配重块22和第二螺栓23组成的配重组件与水平托板16中心对称地设置在旋转支座24的另一侧,以实现当旋转机构带动转向球头座14旋转时,旋转机构与转向球头座14的旋转重心居中且稳定旋转。其中,配重托板21采用4mm厚的紫铜板制成,配重块22为钢制圆柱块;配重托板21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旋转支座24的另一侧,配重托板21与水平托板16关于旋转支座24的旋转轴中心对称设置,配重块22通过第二螺栓固安装在配重托板21上,配重块22的安装位置需满足使旋转支座24两侧的配重达到平衡。

基于上述感应器A的组成及连接关系,现对感应器A的安装连接方法简述如下:

B1、螺钉通过M4的螺纹孔26将弧形连接板15固定于旋转支座24上;

B2、弧形水平托板16和弧形凹槽17的弧形槽面半径大小均与转向球头座14拉杆半径相同,弧形水平托板16与弧形凹槽17组合焊接为一体,弧形凹槽17用于承托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端;

B3、水平托板16与弧形连接板15组合焊接为一体;

B4、压板下托板18与水平托板16组合焊接为一体;

B5、压板19通过螺栓20固定在压板下托板18上,用于固定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端;

B6、旋转装置另一端通过配重托板21承托附加配重块22,两者通过螺栓23锁紧后,通过螺钉连接在旋转支座24上,以保持转向球头座14及旋转机构重心居中且旋转稳定;

采用上述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球头座内表面淬火方法,所述淬火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底座向下放入旋转支座24的球头座安装槽内,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置于弧形连接板15和水平托板16的弧形槽内并与弧形槽相贴合,并通过压板19将转向球头座14稳固压装在水平托板16上,转向球头座14的拉杆的端部被包裹限位于弧形凹槽17内;

步骤二:启动淬火机床,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开始快速旋转,与此同时,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转向球头座14以1800mm/min的速度快速上升,使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内表面运动至感应器A的有效加热导线13加热位置时,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停止上升,此时启动感应器A开始导电加热有效加热导线13并延时1.1s,当导电加热延时至1.0s时启动淬火冷却,通过第一淬火液喷水管11和第二淬火液喷水管12向转向球头座14的球头座内表面淬火区域喷射淬火冷却液,并且冷却延时5s;

步骤三:淬火冷却延时结束,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上的转向球头座14停止旋转,随后淬火机床旋转顶尖带动旋转机构B上的转向球头座14以1000mm/min的速度下降至方便转向球头座14卸件位置(原位),将淬火完成后的转向球头座14取下,即完成淬火过程。

上述淬火方法的工艺参数详见下表一:

表一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机动车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生产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