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93924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是由 仲俊之 于 2019-05-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层叠体,其是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第1功能层、粘接层、第2功能层及第2基材层的层叠体,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c]的全部关系:[a]与上述第1基材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b]与上述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c]与上述第2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A laminate comprising a1 st base material layer, a1 st functional layer, an adhesive layer, a 2 nd functional layer, and a 2 nd base material layer in this order, wherein the position of the end of the adhesive layer at least one en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laminate satisfies all of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 a ] to [ c ]: [a] the position of the end of the 1 st base material layer is the same or more inwar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position; [b] a position of an end portion of the 1 st functional layer is located outward in a width direction; [c] the position of the end portion of the 2 nd functional layer is the same as or more inwar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position.)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机EL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中,使用包含偏振层、相位差层等的构件。在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了使用液晶材料作为圆偏振板等中所使用的光学膜的相位差层。在JP2015-21976A1及JP2015-22248A1中记载了从依次层叠有支撑体基材、取向层、相位差层、粘接层、相位差层、取向层及支撑体基材的层叠体中剥离支撑体基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以下所示的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层叠体,其是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第1功能层、粘接层、第2功能层及第2基材层的层叠体,

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c]的全部关系:

[a]与上述第1基材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b]与上述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

[c]与上述第2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以下,有时将该层叠体称作“层叠体(1)”)。

〔2〕根据〔1〕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

〔3〕根据〔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第1功能层及上述第2功能层分别为液晶层。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第1功能层及上述第2功能层中的至少一者为相位差层。

〔5〕一种层叠体,其是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第1功能层、粘接层及第2’功能层的层叠体,

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处的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b]及[d]的全部关系:

[a]与上述第1基材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b]与上述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

[d]与上述第2’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以下,有时将该层叠体称作“层叠体(2)”)。

〔6〕根据〔5〕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满足上述[a]、[b]及[d]的全部关系。

〔7〕根据〔5〕或〔6〕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第1功能层及上述第2’功能层分别为液晶层。

〔8〕根据〔5〕~〔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第1功能层及上述第2’功能层中的至少一者为相位差层。

〔9〕根据〔5〕~〔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还包含树脂膜,

在上述第2’功能层侧隔着树脂膜用粘接层层叠有上述树脂膜。(以下,有时将该层叠体称作“层叠体(3)”)。

〔10〕根据〔9〕所述的层叠体,其中,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述树脂膜用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与上述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11〕根据〔9〕或〔10〕所述的层叠体,其中,上述树脂膜为光学膜。

〔12〕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第1功能层、粘接层、第2功能层及第2基材层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准备包含上述第1基材层及上述第1功能层的第1层叠部的工序;

准备包含上述第2基材层及上述第2功能层的第2层叠部的工序;以及

以使上述第1功能层与上述第2功能层隔着上述粘接层对置的方式,层叠上述第1层叠部和上述第2层叠部的工序,

在上述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述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c]的全部关系:

[a]与上述第1基材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b]与上述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

[c]与上述第2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13〕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第1功能层、粘接层及第2’功能层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准备〔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从上述层叠体中剥离上述第2基材层的工序。

〔14〕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准备〔5〕~〔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在上述层叠体的上述第2’功能层侧隔着树脂膜用粘接层层叠上述树脂膜的工序。

〔15〕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准备〔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从上述层叠体中剥离上述第1基材层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适合作为光学制品材料的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1)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的(a)及(b)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1)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2)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的(a)及(b)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2)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5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3)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6的(a)及(b)为示意性表示光学层叠体(3)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7为为了与层叠体(1)进行对比而示意性示出光学层叠体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

符号标记说明

10 第1层叠部、11 第1基材层、12 第1功能层(第1液晶层)、12’ 第1’功能层(第1’液晶层)、20 第2层叠部、21 第2基材层、22 第2功能层(第2液晶层)、22x 粘接层形成区域、22y 粘接层未形成区域、22’ 第2’功能层(第2’液晶层)、22” 第2”功能层(第2”液晶层)、30粘接层、30’ 粘接层、36 光学膜用粘接层、41 层叠体(1)、42 层叠体(2)、45 中间层、51 层叠体(3)、52 光学层叠体、60 光学膜(树脂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层叠体(1)、层叠体(2)及层叠体(3)、以及这些层叠体(1)~(3)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可以任意地组合。在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于与它们之前的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已经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记相同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实施方式1(层叠体(1)及其制造方法)]

(层叠体(1))

图1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1)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1所示,层叠体(1)41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及第2基材层21,

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c]的全部关系:

[a]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b]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

[c]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予以说明,上述[a]~[c]的要件中记载的各端部的位置是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以下规定各层的端部的位置关系时,也是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

层叠体(1)41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第1基材层11具有作为支撑在其上形成的第1功能层12的支撑层或保护第1功能层12的保护层的功能。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可以分别为层叠有多个膜的层。第1基材层11可以为具有显示偏振功能的膜的层。

第2基材层21具有作为支撑在其上形成的第2功能层22的支撑层或保护第1功能层12的保护层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层11可以为显示脱模性的膜,在显示脱模性的情况下,能够与第1功能层12剥离。第2基材层21可以为显示脱模性的膜,在显示脱模性的情况下,能够与第2功能层22剥离。

作为第1功能层12,可列举显示偏振特性、光学补偿功能等光学特性的光学膜、液晶层、构成接触式传感器的层等,可以为树脂膜,也可以为液晶层。

第1功能层12优选为包含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以下,有时将作为液晶层的第1功能层12称作“第1液晶层”)。第1液晶层可以为例如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的固化膜。第1功能层12优选为相位差层、接触式传感器层、偏振层,更优选为相位差层。

作为第2功能层22,可列举显示偏振特性、光学补偿功能等光学特性的薄膜层、构成接触式传感器的层,可以为树脂膜,也可以为液晶层。第2功能层22优选为包含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以下,有时将作为液晶层的第2功能层22称作“第2液晶层”)。第2液晶层与第1液晶层同样可以为例如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的固化膜。第2功能层22优选为相位差层、接触式传感器层和偏振层,更优选为相位差层。

粘接层30将第2功能层22与第1基材层11及第1功能层12粘接。

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

具体而言,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粘接层30的端部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且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

在图1所示的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第2基材层21的端部的位置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与第2基材层2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与第2基材层21的端部的位置可以互不相同。

第2基材层21能够与第2功能层22剥离,通过如后述那样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从而可以得到层叠体(2)42(图3)。

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通过使粘接层30的端部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与该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满足上述[c]的关系),从而可以制成粘接层30未粘接于第2基材层21的状态。因此,可以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进而,在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通过使其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且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外侧(满足上述[a]及[b]的关系),从而可以制成包含第2功能层22的至少一个端部的区域经由粘接层30粘接于第1基材层11的状态。因此,用于使层叠体(1)41在粘接层30与第1基材层11之间发生分离的剥离力大于用于使层叠体(1)41在第2功能层22与第2基材层21之间发生分离的剥离力。在想要利用该剥离力的不同而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时,由于不易在粘接层30与第1基材层11之间发生分离,因此不易发生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的分离,与此相对,容易发生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之间的分离。因此,可以适合地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

另一方面,例如,在如图7所示的层叠体41p那样,粘接层30p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p及第2功能层22p各自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内侧的情况(不满足上述[b]的情况)下,在想要剥离第2基材层21p时,层叠体41p不在第2基材层21p与第2功能层22p之间发生分离,而在第1基材层11p与第1功能层12p之间发生分离,有时发生无法从层叠体41剥离第2基材层21的不良情况。

在层叠体(1)41中,通过如上述那样使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从而容易剥离第2基材层21,容易将层叠体(1)41在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p之间发生分离,因此,容易得到后述的层叠体(2)42(图3)。

图1所示的层叠体(1)41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设定在特定的层之间分离时所需的力、即剥离力。将层叠体(1)41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分离时所需的力即剥离力(i)可以为将层叠体(1)41在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之间分离时所需的力即剥离力(ii)以上,也可以为剥离力(ii)以下。将层叠体(1)41在粘接层30与第1基材层11之间分离时所需的力即剥离力(iii)优选大于剥离力(i)及剥离力(ii)。剥离力例如可以使用精密万能试验机AGS系列(岛津制作所制)来测定。

(层叠体(1)的制造方法)

图2的(a)及(b)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1)41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层叠体(1)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包含第1基材层11及第1功能层12的第1层叠部10的工序(图2的(a));

准备包含第2基材层21及第2功能层22的第2层叠部20的工序(图2的(b));以及

以使第1功能层12与第2功能层22隔着粘接层30对置的方式,层叠第1层叠部10和第2层叠部20的工序(图1)。

如图2的(a)所示,第1层叠部10只要为在第1基材层11上具有第1功能层12的层叠部即可。

在第1功能层12为树脂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粘接剂或粘合剂将第1基材层11和第1功能层12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贴合的方法等来准备第1层叠部10。

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第1基材层11上、并在第1基材层11上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第1功能层12的方法来准备第1层叠部10。

如JP2017-083843A1中所例示那样,通过以包含二色性色素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来形成第1功能层12,从而能够将第1功能层制成偏振层。

另外,如韩国专利10-1586736中所例示那样,能够形成接触式传感器层作为第1功能层。

如图2的(b)所示,第2层叠部20只要是在第2基材层21上具有第2功能层22的层叠部即可。

在第2功能层22为树脂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粘接剂或粘合剂将第2基材层21和第2功能层22以能够剥离的方式贴合的方法等来准备第2层叠部20。

在第2功能层22为第1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第2基材层21上、并在第2基材层21上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第2功能层22的方法来准备第1层叠部10。

如JP2017-083843中所例示那样,通过以包含二色性色素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第2功能层12,从而能够将第2功能层制成偏振层。

另外,如韩国专利10-1586736中所例示那样,能够形成接触式传感器层作为第2功能层。

将第1层叠部10和第2层叠部20层叠的工序可以具有如下工序:在第1层叠部10的第1功能层12侧及第2层叠部20的第2功能层22侧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用于形成粘接层30的粘接组合物层。将第1层叠部10和第2层叠部20层叠的工序可以具有如下工序:以使第1功能层12与第2功能层22隔着粘接组合物层对置的方式,层叠第1层叠部10和第2层叠部20,并由粘接组合物层形成粘接层30。作为由粘接组合物层形成粘接层30的工序,只要根据粘接组合物层中所含的成分适当进行即可,例如,在需要将粘接组合物层固化的情况下,只要进行施行固化处理的工序即可,在不需要固化处理的情况下,只要直接将粘接组合物层作为粘接层即可。

当具有在第1层叠部10上形成粘接组合物层的工序的情况下,粘接组合物层优选以使其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成为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成为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当具有在第2层叠部20上形成粘接组合物层的工序的情况下,在将第1层叠部10和第2层叠部20层叠时,粘接组合物层优选以使其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的位置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成为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

层叠体(1)4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第1层叠部10及第2层叠部20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层叠体(1)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及下述所示的变形例任意地组合。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可以为在层叠体(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的位置,也可以为在层叠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的位置。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层叠体(1)41可以在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及第2基材层2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其他的层。例如,层叠体(1)41可以在第1基材层的与第1功能层相反一侧的面上进一步依次具有粘接层及剥离膜。

例如,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进一步具有第1取向层。在第2功能层22为第2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之间进一步具有第2取向层。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第2功能层22为第2液晶层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的制造方法中,第1层叠部也可以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具有第1取向层,第2层叠部也可以在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之间具有第2取向层。

当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也可以为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或宽度方向外侧。

当在第2基材层21与第2功能层22之间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2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与第2基材层21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也可以为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或宽度方向外侧。

[实施方式2(层叠体(2)及其制造方法)]

(层叠体(2))

图3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2)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层叠体(2)42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

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下述[a]、[b]及[d]的全部关系:

[a]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b]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

[d]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

予以说明,上述[a]、[b]及[d]的要件中记载的各端部的位置为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以下规定各层的端部的位置关系时,也是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

层叠体(2)42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第1基材层11及第1功能层12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第1基材层11及第1功能层12相同。

第2’功能层22’可列举显示偏振特性、光学补偿功能等光学特性的光学膜、液晶层、构成接触式传感器的层等,可以为树脂膜,也可以为液晶层。

第2’功能层22’优选为包含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以下,有时将作为液晶层的第2’功能层22’称作“第2’液晶层”)。第2’功能层22’可以为例如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的固化膜。第2’功能层22’可以为如后述那样来自第2功能层22的层。第2’功能层22’更优选为相位差层。

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第1基材层11可以为能够与第1功能层12剥离的膜,也可以为具有显示偏振功能的膜的层。

粘接层30将第2’功能层22’与第1基材层11及第1功能层12粘接。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上述[a]、[b]及[d]的全部关系。具体而言,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粘接层30的端部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且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位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

在图3所示的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进而,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

层叠体(2)42可以通过如后述那样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来得到。层叠体(2)42可以用于制造后述的层叠体(3)。

(层叠体(2)的制造方法)

图4的(a)及(b)为示意性表示层叠体(2)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图4的(a)所示的层叠体(1)41具有与图1所示的层叠体(1)41相同的结构,图4的(b)所示的层叠体(2)42具有与图3所示的层叠体(2)42相同的结构。层叠体(2)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层叠体(1)41的工序(图4的(a));以及

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的工序(图4的(b))。

层叠体(1)可以通过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方法来准备。关于层叠体(1),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所示。

在层叠体(1)41中,第2基材层21能够与第2功能层22剥离,在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处的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满足上述[a]~[c]的全部关系。因此,通过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从而可以得到图3及图4的(b)所示的层叠体(2)42。

在图4的(a)所示的层叠体(1)4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第2功能层22具有:设有粘接层30的区域、即粘接层形成区域22x;以及未设置粘接层30的区域、即粘接层未形成区域22y(在图4的(a)中,为右上斜线所示的部分)。粘接层形成区域22x为设置在粘接层30上的区域,因此,即使将第2基材层21剥离,粘接层形成区域22x也被固定于粘接层30而难以连同第2基材层21一起剥离。另一方面,粘接层未形成区域22y未被固定于粘接层30,因此容易连同第2基材层21一起剥离。因此,若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则如图4的(b)所示,以使粘接层形成区域22x存在于粘接层30上、且粘接层未形成区域22y存在于第2基材层21上的方式分割第2功能层22,存在于粘接层30上的粘接层形成区域22x成为第2’功能层22’。因此,通过从层叠体(1)41中剥离第2基材层21,从而可以得到层叠体(2)42。

在层叠体(2)42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层叠体(1)41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层叠体(2)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进行变更。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及下述所示的变形例任意地组合。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可以为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满足上述[a]、[b]及[d]的全部关系的位置,也可以为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满足上述[a]、[b]及[d]的全部关系的位置。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层叠体(2)42可以在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其他的层。层叠体(2)42可以在第1基材层11的与第1功能层12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有粘接层及隔离膜。

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进一步具有第1取向层。在第2’功能层22’为第2’液晶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第2’功能层22’的与粘接层30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有第2取向层。

当层叠体(2)42在第1基材层与第1功能层之间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与第1基材层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也可以为与第1功能层的宽度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与第1功能层的宽度端部的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或宽度方向外侧。

在层叠体(2)42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层叠体(2)4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2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为与第2’功能层的端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与该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

在层叠体(2)通过从层叠体(1)中剥离第2基材层而得到的情况下,层叠体(1)可以具有第1取向层、第2取向层。当层叠体(1)在第2基材层与第2功能层之间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通过将第2取向层连同第2基材层一起剥离,从而可以得到层叠体(2),也可以以使第2取向层存在于第2’功能层上的方式剥离第2基材层。在该情况下,层叠体(1)中的第2取向层可以与第2功能层同样地在第2基材层的剥离时被分割为存在于第2基材层上的区域和存在于第2’功能层上的区域。

从包含第2取向层的层叠体(1)中将第2取向层连同第2基材层一起剥离或者仅剥离第2基材层可以利用第2基材层、第2取向层及第2功能层中的各层间的剥离力来调整。剥离力例如可以利用各层中所含的成分、对各层的表面进行的表面处理来调整。例如,第2取向层与第2基材层或第2功能层之间的剥离力可以利用第2取向层或第2功能层中所含的添加剂的种类或量、对第2基材层的第2取向层侧的表面或在第2基材层上设置的第2取向层的表面进行的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来调整。

[实施方式3(层叠体(3)及其制造方法)]

(层叠体(3))

图5为表示层叠体(3)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51包含层叠体(2)42(即,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和光学膜60(树脂膜),

在层叠体(2)42的第2’功能层22侧隔着光学膜用粘接层36(树脂膜用粘接层)层叠有光学膜60。

层叠体(3)51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如图5所示,层叠体(3)51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光学膜用粘接层36及光学膜60。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那样,层叠体(2)42依次包含第1基材层11、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

光学膜60可以为具有偏振层的光学膜,也可以为相位差层。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者中,光学膜60的端部可以为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或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为与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为与第1基材层11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与这些位置均不同。

予以说明,构成层叠体(3)51的各层的各端部的位置为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

光学膜用粘接层36将光学膜60与第2’功能层22’粘接。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只要在图5所示的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第1基材层11相同或者与其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即可。尤其是,通过使上述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与光学膜60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且与层叠体(2)42的处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层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从而使光学膜用粘接层36能够抑制光学膜用粘接层36从层叠体(3)渗出而污染运送路径等,故而优选。

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在图5所示的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者中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

有时为了如后述那样得到光学层叠体52(图6的(b))而使用层叠体(3)51。例如,光学层叠体52可以通过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来得到。

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通过第1基材层11的剥离而将处于第1基材层11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之间的中间层45(包含第2’功能层22’、粘接层30及第1功能层12的层)分割成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以下有时称作“外侧区域”)和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以下有时称作“内侧区域”)(图6的(a)、(b))。

如上所述,在层叠体(3)51中,在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通过第1基材层11的剥离而被分割的中间层45的外侧区域具有在第1基材层11上粘接有粘接层30的区域、且内侧区域成为在第1基材层11上存在第1功能层12或其一部分的区域(图6的(a)、(b))。

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那样,第1基材层11能够与第1功能层12剥离,因此,在外侧区域不易在第1基材层11与粘接层30之间发生分离,而在内侧区域容易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发生分离。因此,若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则以在第1基材层11上存在外侧区域、且在光学膜用粘接层36上存在内侧区域的方式分割中间层45,能够在内侧区域处分离第1基材层和第1功能层。因此,通过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从而可以得到光学层叠体52(图6的(b))。

(层叠体(3)的制造方法)

层叠体(3)51(图5)的制造方法具有:

准备层叠体(2)42的工序(图3或图4的(b));以及

在层叠体(2)42的第2’功能层22’侧经由光学膜用粘接层36(树脂膜用粘接层)层叠光学膜60(树脂膜)的工序(图5)。

层叠体(2)可以如图3或图4的(b)所示那样利用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制造方法来准备。关于层叠体(2)42,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所示。另外,关于光学膜60及光学膜用粘接层36,如上述的说明所示。

光学膜60例如可以通过在层叠体(2)42的第2’功能层22’侧及光学膜60上之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用于形成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并将光学膜60和第2’功能层22’贴合来进行层叠。作为由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形成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方法,只要根据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中所含的成分适当进行即可,例如,在需要将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固化的情况下,只要进行施行固化处理的工序即可,在无需固化处理的情况下,只要直接将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作为光学膜用粘接层即可。

在图5所示的层叠体(3)51中,在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优选以使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来设置。例如,当具有在层叠体(2)42的第2’功能层22’侧形成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的工序的情况下,只要以使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即可。另外,当具有在光学膜60上形成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的工序的情况下,在隔着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将光学膜60和层叠体(2)42层叠时,优选以使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

在层叠体(3)51的制造方法中所使用的层叠体(2)42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另外,光学膜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层叠体(3)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及下述所示的变形例任意地组合。

予以说明,层叠体(3)可以在光学膜60的与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有层,例如,可以在光学膜60的与光学膜用粘接组合物层相反的一侧依次具有粘接剂层及剥离膜。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

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光学膜用粘接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可以处于宽度方向外侧。在该情况下,即使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在中间层45的内侧区域(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与光学膜用粘接层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内侧的区域)也包含在第1基材层上粘接有粘接层的区域,因此不易在第1基材层与第1功能层之间发生分离。在光学膜用粘接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通过在第1功能层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或者与该位置相比更靠近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除去层叠体(3)51的端部,从而可以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2)

在层叠体(3)51中,例如,可以代替光学膜而使用剥离膜(树脂膜),可以代替光学膜用粘接层36而使用层叠体用粘接层(树脂膜用粘接层),也可以代替构成层叠体(3)51的第1基材层11而使用偏振板等光学膜。

例如,为了通过在适当的时机将剥离膜剥离而将层叠体(3)贴合于光学显示元件,可以使用层叠体用粘接层。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

在层叠体(3)51中,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第2’功能层22’为第2’液晶层的情况下,例如,在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之间可以进一步具有第1取向层,在第2’功能层22’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之间可以进一步具有第2取向层。

在层叠体(3)51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第1取向层的端部在层叠体(3)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与第1基材层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也可以与第1功能层的端部相同,还可以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或宽度方向外侧。在层叠体(3)51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第2取向层的端部的位置可以与第2’功能层2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也可以与该位置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

在层叠体(3)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只要准备具有第2取向层的层叠体(2)和光学膜、再在层叠体(2)的第2取向层侧隔着光学膜用粘接层36层叠光学膜即可。

[实施方式4(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图6为示意性表示光学层叠体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中,W表示宽度方向。

图6的(a)所示的层叠体(3)51具有与图5所示的层叠体(3)51同样的结构。光学层叠体52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层叠体(3)51的工序(图6的(a));以及

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的工序(图6的(b))。

如图6的(b)所示,光学层叠体52依次包含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光学膜用粘接层36及光学膜60。如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那样,层叠体(3)51依次包含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光学膜用粘接层36及光学膜60。

在光学层叠体52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例如图6的(b)所示,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及光学膜用粘接层36各自的端部的位置相同。在图6的(b)所示的光学层叠体52中示出了光学膜60的端部的位置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也可以为宽度方向内侧,还可以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同。

予以说明,构成光学层叠体52的各层的各端部的位置为在光学层叠体52的宽度方向截面中的位置。

光学层叠体52中所含的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分别为来自层叠体(3)51中所含的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及第2’功能层22’的层。

在光学层叠体52的制造方法中,层叠体(3)51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所示。

如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那样,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同或者与该端部相比位于宽度方向内侧。

在图6的(a)所示的层叠体(3)51中,第1基材层11能够与第1功能层12剥离,但粘接层30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在图6的(a)所示的层叠体(3)51中,在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外侧的存在粘接层30的区域中,不易发生第1基材层11与粘接层30之间的分离,但在第1功能层的端部的内侧容易发生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的分离。

如上所述,在图6的(a)所示的层叠体(3)51中,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相同或者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如若想要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则如图6的(a)及(b)所示那样,第2’功能层22’在设有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区域和未设置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区域之间被分割,处于第2’功能层22’的第1基材层11侧的粘接层30也被分割成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外侧的部分和处于内侧的部分。另外,当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第1功能层12被分割成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比处于外侧的部分和处于内侧的部分,当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的位置在层叠体(3)51的宽度方向截面中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第1功能层12被第1功能层12与粘接层30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界部分分割。

像这样,若从图6的(a)所示的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则包含处于第1基材层11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之间的第2’功能层22’、粘接层30及第1功能层12的中间层45被分割成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端部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图6的(a)及(b)中的右下斜线所示的部分)和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区域。外侧区域具有在第1基材层11上粘接有粘接层30的区域,内侧区域成为在第1基材层11上存在第1功能层12或其一部分的区域,因此,在外侧区域中不易发生第1基材层11与粘接层30之间的分离,但是,在内侧区域中,第1基材层11能够与第1功能层12剥离,因此,容易发生第1基材层11与第1功能层12之间的分离。因此,若从层叠体(3)51中剥离第1基材层11,则如图6的(b)所示那样,以在第1基材层11上存在外侧区域、且在光学膜用粘接层36上存在内侧区域的方式分割中间层45,能够在内侧区域处分离第1基材层和第1功能层。其结果,能够得到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及光学膜用粘接层36各自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光学层叠体52。

光学层叠体52的制造方法可以进一步具有在光学层叠体52的第1’功能层12’的与粘接层30’相反的一侧设置层叠体用粘接层的工序。为了将光学层叠体贴合于光学显示元件,可以使用层叠体用粘接层。

在光学层叠体52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层叠体(3)51可以为单片的膜状物,也可以为长条的膜状物。

在光学层叠体52中,通过将光学膜60设为直线偏振板,将第2”功能层22”设为1/2波片,且将第1’功能层12’设为1/4波片,从而可以将光学层叠体52制成圆偏振板。通过将光学膜60设为直线偏振板,将第2”功能层22”设为逆波长分散性的1/4波片,且将第1’功能层12’设为正C板,从而也可以将光学层叠体52制成圆偏振板。

光学层叠体52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进行变更。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及下述所示的变形例任意地组合。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

光学层叠体52可以在第1’功能层12’、粘接层30’、第2”功能层22”、光学膜用粘接层36及光学膜60的基础上进一步包含其他的层。在第1’功能层12为第1’液晶层、且第2”功能层22”为第2”液晶层的情况下,光学层叠体52例如可以在第1’功能层12’的与粘接层30’相反的一侧具有第1取向层,也可以在第2”功能层22”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之间具有第2取向层。

在光学层叠体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光学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1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为与第1’功能层12’的端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为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光学层叠体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为了制造该光学层叠体而使用的层叠体(3)具有第1取向层。

当层叠体(3)在第1基材层与第1功能层之间具有第1取向层的情况下,将第1取向层连同第1基材层一起剥离,可以得到图6的(b)所示的光学层叠体52,也可以以使第1取向层存在于第1’功能层12’上的方式剥离第1基材层。在该情况下,层叠体(3)中的第1取向层可以与中间层45同样地在第1基材层的剥离时被分割成与光学膜用粘接层36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和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

在光学层叠体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在光学层叠体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第2取向层的端部可以为与第2”功能层12”的端部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为与该位置相比处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光学层叠体具有第2取向层的情况下,为了制造该光学层叠体而使用的层叠体(3)具有第2取向层。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

在光学层叠体52的制造方法中,代替光学膜及光学膜用粘接层而使用剥离膜及层叠体用粘接层,由此可以制造包含剥离膜的层叠体。在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具有在第2’功能层的与粘接层相反的一侧隔着光学膜用粘接层设置光学膜的工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限定,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各结构及各工序组合后再实施。以下,对全部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通用的各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

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以下,有时将两者统称为“基材层”)优选为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膜。作为树脂材料,例如使用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拉伸性等优异的树脂材料。具体而言,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降冰片烯系聚合物等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三乙酰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及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系树脂;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等乙烯醇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砜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酮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共聚物等。在这些树脂中,优选使用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及(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之中的任一者或它们的混合物。予以说明,上述“(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1种”。

基材层可以为显示脱模性的膜,也可以为具有显示偏振功能的膜的层。基材层可以为被适用作为能够弯曲的前面板的树脂膜。

<前面板>

前面板是担负抑制液晶单元等图像显示元件的翘曲或保护图像显示元件的作用的面板,例如为透光性的(优选光学透明的)板状体。前面板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前面板在包含本发明的偏振板的最终制品中被配置于最外表面,因此,要求即使在被使用于室外或半室外的情况下也显示充分的耐久性。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前面板优选由玻璃或强化玻璃等无机材料、杨氏模量为2GPa以上的高分子膜构成。适合为玻璃及强化玻璃等无机材料,尤其是作为柔性显示器用途,适合为树脂膜,其中,优选聚酰胺膜、聚酰胺酰亚胺膜或聚酰亚胺膜、聚酯系膜、烯烃系膜、丙烯酸系膜、纤维素系膜。还优选在高分子膜中分散二氧化硅等无机粒子、有机微粒、橡胶粒子等。

包含树脂膜的能弯曲的前面板可以在至少单面具有硬涂层。硬涂层可以利用公知的方法设置在树脂膜的表面。

基材层可以为将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混合得到的单层,也可以具有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在具有多层结构的情况下,构成各层的树脂可以互为相同或不同。在基材层为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膜的情况下,在基材层中可以添加任意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列举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增塑剂、脱模剂、防着色剂、阻燃剂、成核剂、抗静电剂、颜料及着色剂等。

基材层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一般而言,从强度、处理性等操作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1~300μm,更优选为10~2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120μm。

(第1取向层及第2取向层)

层叠体(1)~(3)及光学层叠体可以包含的第1取向层及第2取向层(以下有时将两者统称为“取向层”)具有使在其上形成的液晶层中所含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朝向期望方向进行液晶取向的取向控制力。作为取向层,可列举由取向性聚合物形成的取向性聚合物层、由光取向聚合物形成的光取向性聚合物层、在层表面具有凹凸图案或多个沟槽(groove)的沟槽取向层。取向层的厚度通常为10~500nm,优选为10~200nm。

取向性聚合物层可以通过将在溶剂中溶解有取向性聚合物的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并除去溶剂、再根据需要进行摩擦处理来形成。在该情况下,对于由取向性聚合物形成的取向性聚合物层而言,取向控制力可以利用取向性聚合物的表面状态或摩擦条件进行任意地调整。

光取向性聚合物层可以通过将包含具有光反应性基团的聚合物或单体和溶剂的组合物涂布于基材层、并照射偏振光来形成。在该情况下,对于光取向性聚合物层而言,取向控制力可以利用对于光取向性聚合物的偏振光照射条件等进行任意地调整。

沟槽取向层可以利用例如以下方法来形成:在感光性聚酰亚胺膜表面隔着具有图案形状的狭缝的曝光用掩模进行曝光、显影等而形成凹凸图案的方法;在表面具有沟槽的板状母板上形成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未固化的层,再将该层转印于基材层并进行固化的方法;在基材层上形成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未固化的层,再通过将具有凹凸的辊状的母板压抵于该层等方式来形成凹凸并使其固化的方法等。

(第1功能层及第2功能层)

第1功能层及第2功能层(以下有时将两者统称为“功能层”)可列举显示偏振特性、光学补偿功能等光学特性的光学膜、液晶层、构成接触式传感器的层等,可以为树脂膜,也可以为液晶层。

作为上述功能层中的光学膜,可列举后述的光学膜等。作为树脂膜,优选相位差膜、偏振层及构成接触式传感器的层,更优选相位差膜。

树脂膜的厚度通常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光学膜)

作为光学膜,可以为偏振层、在偏振层的至少单面形成有保护层的偏振板、在偏振板的至少单面层叠有防护膜的带防护膜的偏振板、反射膜、半透射型反射膜、增亮膜、光学补偿膜、带防眩功能的膜、相位差膜等,可以为具有它们当中的1种的光学膜,也可以为具有2种以上的多层结构。另外,光学膜可以包含液晶层,该液晶层可以为相位差层。在本说明书中,“偏振层”是指具有在使无偏振的光入射时使具有与吸收轴正交的振动面的直线偏振光透过这一性质的层。

作为光学膜中可以包含的偏振层,可以为在单层的聚乙烯醇树脂膜上吸附取向有二色性色素的偏振层,也可以为在基材膜上设置吸附取向有二色性色素的聚乙烯醇树脂层而成的二层以上的层叠膜。另外,偏振层可以为使二色性色素取向于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并使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得到的固化膜。在该情况下,偏振层也可以为液晶层。

光学膜中可以包含的液晶层可以为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而形成的液晶层。液晶层可以通过在基材层上或者在该基材层上设置的取向层上涂布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并干燥、再利用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将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并使其固化来形成。

<相位差膜>

相位差膜为在与入射光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膜的面内方向)上赋予相位差的膜。上述相位差膜可以为通过将纤维素系膜、烯烃系膜、聚碳酸酯系膜等高分子膜拉伸而制造的拉伸型相位差膜。上述拉伸型相位差膜的厚度可以为200μm以下,优选为1μm~100μm。若厚度超过200μm,则有时柔软性降低。

进而,作为上述相位差膜的另一例,可以为在高分子膜上涂布液晶组合物而形成的液晶涂布型相位差膜。上述液晶组合物包含具有显示向列、胆甾、近晶等液晶状态的性质的液晶性化合物。液晶组合物中的包括液晶性化合物在内的任一化合物具有聚合性官能团。上述液晶涂布型相位差膜可以通过与上述液晶偏振层中的记载同样地在取向膜上涂布液晶组合物并使其固化而形成液晶相位差层来制造。

另外,上述相位差膜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还可以为层叠有拉伸型相位差膜和液晶型相位差膜的层叠体。

<偏振层>

偏振层可以为直线偏振板或圆偏振板。

[直线偏振板]

直线偏振片可以为通过将聚乙烯醇(PVA)系膜进行染色、拉伸而制造的膜型偏振片。在通过拉伸而取向后的PVA系膜上吸附碘等二色性色素,或者通过在吸附于PVA的状态下进行拉伸而使二色性色素发生取向,发挥偏振性能。在上述膜型偏振片的制造中,除此以外还可以具有溶胀、基于硼酸的交联、采用水溶液的清洗、干燥等工序。拉伸、染色工程可以对PVA系膜单独进行,也可以在与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那样的其他膜层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所使用的PVA系膜,优选为10~100μm,拉伸倍率优选2~10倍。

上述膜型偏振片可以在至少单面具有后述的保护膜。在与其他基材层叠并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在偏振片表面贴合保护膜后剥离基材,也可以将拉伸时的基材直接用作保护膜。

进而,作为上述偏振片的另一例,可以为涂布液晶偏振组合物而形成的液晶涂布型偏振片。上述液晶偏振组合物可以包含液晶性化合物及二色性色素化合物。上述液晶偏振层可以通过在取向膜上涂布液晶偏振组合物而形成液晶偏振层来制造。液晶偏振层的厚度可以形成得薄于膜型偏振片。上述液晶偏振层的厚度可以为0.5~10μm,优选为1~5μm。

上述取向膜例如可以通过在基材上涂布取向膜形成组合物、再利用摩擦、偏振光照射等赋予取向性来制造。可以将上述液晶偏振层从基材剥离并转印后进行层叠,也可以直接层叠上述基材。作为基材,可以使用作为后述的保护膜而例示的高分子膜。

作为上述保护膜,只要是透明的高分子膜即可,可以使用在上述透明基材中所使用的材料、添加剂。优选纤维素系膜、烯烃系膜、丙烯酸系膜、聚酯系膜。可以为涂布环氧树脂等阳离子固化组合物或丙烯酸酯等自由基固化组合物并固化而得到的涂布型的保护膜。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如颜料或染料那样的着色剂、荧光增白剂、分散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润滑剂、溶剂等。上述保护膜的厚度可以为200μm以下,优选为1μm~100μm。若厚度超过200μm,则有时柔软性降低。

[圆偏振板]

圆偏振板为通过在直线偏振板上层叠λ/4相位差板而具有仅透过右圆偏振光成分或左圆偏振光成分这一功能的功能层。例如,被用于如下用途:对于将外界光变换为右圆偏振光并被有机EL面板反射而成为左圆偏振光的外界光进行遮断,仅使有机EL的发光成分透过,由此抑制反射光的影响而容易观察到图像。为了达成圆偏振功能,直线偏振板的吸收轴与λ/4相位差板的慢轴在理论上需要为45°,但是,在实用方面为45±10°。直线偏振板和λ/4相位差板未必需要邻接层叠,只要使吸收轴与慢轴的关系满足上述的范围即可。优选在全波长中实现完全的圆偏振,但在实用上并无必要,因此,本发明中的圆偏振板还包括椭圆偏振板。还优选:在直线偏振板的观察侧进一步层叠λ/4相位差膜,使出射光为圆偏振光,由此提高在佩戴偏光太阳镜的状态下的观察性。相位差膜的材料一般多为波长越短则双折射越大、波长越长则显示越小的双折射的材料。在该情况下,无法在全部可见光区域实现λ/4的相位差,因此,大多以在能见度高的560nm附近成为λ/4那样的面内相位差达到100~180nm、优选达到130~150nm的方式来设计。采用使用了具有与通常相反的双折射率波长分散特性的材料的逆分散λ/4相位差板时,能够使观察性良好,故而优选。作为这样的材料,在拉伸型相位差板的情况下,还优选使用在日本特开2007-23287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材料,在液晶涂布型相位差板的情况下,还优选使用在日本特开2010-30979号公报中记载的材料。

另外,作为其他的方法,还已知通过与λ/2相位差板组合而得到广频带λ/4相位差板的技术(日本特开平10-90521号公报)。λ/2相位差板也利用与λ/4相位差板同样的材料方法来制造。拉伸型相位差板与液晶涂布型相位差板的组合是任意的,在两者均使用液晶涂布型相位差板时,能够减薄膜厚,故而优选。

还已知为了提高斜向的观察性而对上述圆偏振板层叠正C板的方法(日本特开2014-224837号公报)。正C板可以为液晶涂布型相位差板,也可以为拉伸型相位差板。厚度方向的相位差为-200~-20nm,优选为-140~-40nm。

[接触式传感器]

接触式传感器作为输入手段来使用。作为接触式传感器,提出了电阻膜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红外线方式、电磁感应方式、静电容量方式等各种类型,任一方式均可。其中,优选静电容量方式。静电容量方式接触式传感器被划分成活性区域及位于上述活性区域的外廓部的非活性区域。活性区域为在显示面板中与显示画面的区域(显示部)对应的区域,是感知使用者的触碰的区域,非活性区域是在显示装置中与未显示画面的区域(非显示部)对应的区域。接触式传感器可以包含:具有柔软特性的基板;在上述基板的活性区域形成的感知图案;以及形成在上述基板的非活性区域,用于借助上述感知图案和凸缘部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各传感线。作为具有柔软特性的基板,可以使用与上述前面板的高分子膜基材同样的材料。另外,由于能够剥离基材,因此,也能够仅将接触式传感器部分转印于层叠体来使用。

功能层优选为包含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可以使用公知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来形成。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棒状液晶化合物、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及它们的混合物。在使用聚合性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将包含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和溶剂、根据需要的各种添加剂的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取向层上,形成涂膜,并使该涂膜固化,由此可以形成作为液晶固化层的液晶层。或者,也可以通过在基材层上涂布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涂膜、再将该涂膜与基材层一起拉伸而形成液晶层。液晶层可以为相位差层。

液晶层形成用组合物中,除了上述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及溶剂之外,还可以包含聚合引发剂、反应性添加剂、流平剂、阻聚剂等。聚合性液晶化合物、溶剂、聚合引发剂、反应性添加剂、流平剂、阻聚剂等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物。

液晶层的厚度通常为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剥离膜)

剥离膜具有作为支撑粘合剂层、且能够与粘合剂层剥离的间隔件的功能。作为剥离膜,可列举对基材膜的支撑粘合剂层的一侧的表面实施过硅酮处理等脱模处理的膜。作为构成基材膜的树脂材料,可列举与构成上述的第1基材层及第2基材层的树脂材料同样的树脂材料。树脂膜可以为1层结构,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多层树脂膜。

(粘接层)

粘接层可以由粘接剂、粘合剂及它们的组合来形成,通常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在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层的情况下,各层可以由互为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作为粘接剂,可以将水系粘接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粘合剂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组合来形成。作为水系粘接剂,可列举例如聚乙烯醇系树脂水溶液、水系二液型聚氨酯系乳液粘接剂等。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为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粘接剂,可列举包含聚合性化合物及光聚合性引发剂的粘接剂、包含光反应性树脂的粘接剂、包含粘结剂树脂及光反应***联剂的粘接剂等。作为上述聚合性化合物,可列举:光固化性环氧系单体、光固化性丙烯酸系单体、光固化性聚氨酯系单体等光聚合性单体;来自这些单体的低聚物等。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可列举包含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而产生中性自由基、阴离子自由基、阳离子自由基这样的活性种的物质的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粘合剂,可列举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硅酮系树脂等作为基础聚合物且加入了异氰酸酯化合物、环氧化合物、氮丙啶化合物等交联剂的组合物。

粘接层优选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来形成,特别优选使用包含紫外线固化性的环氧系单体及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的粘接剂来形成。

可以对将要形成粘接层的层的表面根据需要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

(光学膜用粘接层)

光学膜用粘接层可以由上述的粘接剂、粘合剂及它们的组合形成,通常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在光学膜用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层的情况下,各层可以由互为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光学膜用粘接层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可列举与在上述粘接层中所使用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同样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可以对将要形成光学膜用粘接层的层的表面根据需要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

(层叠体用粘接层)

层叠体用粘接层可以由上述的粘接剂、粘合剂及它们的组合形成,通常为1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在层叠体用粘接层包含2层以上的层的情况下,各层可以由互为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作为用于形成层叠体用粘接层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可列举与在上述粘接层中所使用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同样的粘接剂及粘合剂。可以对将要形成层叠体用粘接层的层的表面根据需要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防反射用偏光板、光学层叠体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