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文档序号:1712890 发布日期:2019-12-13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front and rear linkage brake devic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是由 林恒盛 南中道裕规 户田真 于 2018-04-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以及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a front-rear interlocking brake device (50) of a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1) is provided with: a brake pedal (34) which is provided on the vehicle body (5) so as to be rotatable; a balancer arm (52) rotatably coupled to the brake pedal (34); a rear wheel brake transmission member (33) that is coupled to one end (52a) of the balancer arm (52) and transmits an operating force to the rear wheel brake (31); a front wheel brake transmission member (54) that is coupled to the other end (52b) of the balancer arm (52) and transmits an operating force to the front wheel brake (32); and a master cylinder (55) that receives the operating force and causes the front wheel brake (32) to exert a braking force, wherein the front wheel brake transmission member (54) extends rearward of the balancer arm (52).)

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4月25日申请的印度专利申请20174101458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中,存在在主要操作后轮制动器用的制动踏板时,使前轮制动器与后轮制动器一起连动的装置。在这样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中,对制动踏板的操作力经由平衡器分配给前轮制动器和后轮制动器。平衡器连结于制动踏板的传递臂、向后轮制动器传递操作力的后传递构件、以及对前轮制动器赋予制动力的主缸。

在这样的结构中,制动踏板的传递臂配置于将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和摆臂连结起来的摆臂枢轴的后方。另外,主缸配置于摆臂枢轴的上方且传递臂的前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5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例如,主缸相对于传递臂配置于前方侧即摆臂枢轴、动力单元所处一侧。因此,主缸需要配置成不与摆臂枢轴、动力单元干涉。另外,对于跨骑型车辆而言,车身(框架)的形状、发动机的布局因车辆而异,存在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主缸等部件的布局困难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以及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中,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摆臂15,该摆臂15通过摆臂枢轴15p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身5,且将后轮14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主缸55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摆臂15的摆动范围A1内。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二方案中,所述主缸55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后轮14重叠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主缸55配置成使轴向朝向所述车身5的前后方向,所述主缸55具备在缸主体55b的后端部沿轴向进出的活塞杆55r,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沿着所述主缸55的轴向延伸,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前端部54f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后端部54r连结于所述活塞杆55r。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所述主缸55的左右两侧分别具备沿所述主缸55的轴向延伸的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五方案中,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还具备罩部58,该罩部58安装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并覆盖所述主缸55的上方。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六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缸55重叠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七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设置为在侧视时与所述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大致平行,在侧视时在所述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之间配置有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中间部52c。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八方案中的任一项中,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摆臂15,该摆臂15通过摆臂枢轴15p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身5,且将后轮14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主缸55在俯视时相对于所述摆臂15配置于所述车身5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摆臂15重叠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九方案中的任一项中,所述主缸55固定于对后部座位用的踏板19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架60。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在上述第十方案中,所述踏板支架60具备:上部框架61,其设于所述主缸55的上方且连结于所述车身5;以及下部框架62,其设于所述主缸55的下方且连结于所述车身5,在侧视时在所述上部框架61与所述下部框架62之间配置有所述主缸55。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第十一方案中的任一项中,具备施力构件59,该施力构件59对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与从所述平衡器臂52输入的操作力相反的朝向进行施力。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在上述第十二方案中,所述施力构件59的一端安装于对所述主缸55进行支承的车身构件60,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方案~第三方案,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及主缸配置于平衡器臂的后方,因此,能够避免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及主缸与配置于制动踏板的前方的车身、发动机等干涉。因此,能够提高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在抑制进行大幅度的框架形状的变更等的同时设置连动制动装置。

根据上述第四方案,通过利用沿主缸延伸的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的后端部操作活塞杆,从而无需为了使前轮制动器发挥制动力而使用复杂的机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前轮制动器发挥制动力。

根据上述第五方案,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在主缸的左右两侧具备两根成一对的臂部,能够不产生倾倒方向上的力矩地将从平衡器臂传递来的操作力效率良好地传递给主缸的活塞杆。

根据上述第六方案,还具备覆盖主缸的上方的罩部,因此,能够抑制水、沙土、小石等从上方作用于主缸。由此,能够抑制主缸的污损、损伤。

根据上述第七方案,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主缸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水、沙土、小石等从侧方作用于主缸。由此,能够抑制主缸的污损、损伤。

根据上述第八方案,在侧视时在相互大致平行的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之间配置有平衡器臂的中间部。在平衡器臂的两端部分别连结有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及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由此,能够在搭载空间受限的车架的空间之中效率良好地配置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及平衡器臂。

根据上述第九方案,主缸在俯视时相对于摆臂配置于车架的宽度方向外侧。主缸配置于在侧视时与摆臂重叠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因翻倒、侧面碰撞等而导致***等周边部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摆臂阻止主缸向车架的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主缸与其他部件干涉。

根据上述第十方案,主缸固定于对后部座位用的后座踏板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架。由此,能够在不需要另外的支撑件等的情况下将主缸固定于车架侧的适当部位。

根据上述第十一方案,主缸在侧视时配置于踏板支架的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之间。由此,即使在踏板支架以向车架连结的连结部为中心向车宽方向内侧旋转或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主缸与踏板支架接触。

根据上述第十二及第十三的方案,具备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向与来自平衡器臂的操作力相反的朝向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由此,在操作力超过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之前,仅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工作,随着操作力的增加而使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工作。因此,能够构成后轮制动器率先发挥制动力、且前轮制动器带有时间差地发挥制动力的连动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从斜前方观察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后方观察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所得到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正进行第一工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正进行第二工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上述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主缸及罩部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IX向视图。

图10是上述罩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的前轮2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3的下端部。左右前叉3的上部借助转向柱4而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车身)5的前端部的头管6。在转向柱4安装有转向用的杆式把手(bar handle)4a。在转向柱4的前方安装有前盖罩4b。

车架5是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而成的。车架5具有主框架7、下行框架8、吊架9、枢轴架11、座椅导轨12及支承管13。

主框架7在从头管6的上部后侧向斜后下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折并延伸。下行框架8从头管6的下部后侧向斜后下方延伸。吊架9与下行框架8的下端部相连地设置。枢轴架11配置于车架5的前后中间部,设置在主框架7的后下端部。座椅导轨12呈左右一对,从主框架7的弯折部后侧向后方延伸。支承管13呈左右一对,从枢轴架11的后侧向左右的座椅导轨1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而朝斜上方延伸。

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14支承于在车身后部下侧沿前后延伸的摆臂15的后端部。摆臂15的前端部借助枢轴(摆臂枢轴)15p而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枢轴架11。摆臂15的后部借助左右一对缓冲单元15d而支承于车架5的后部。

后轮14经由配设在车身后部左侧的例如链式的传动机构14a而连结于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即发动机21。

发动机21在主框架7的下方搭载于车架5。在发动机2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16。在燃料箱16的后方配置有座椅17。图中附图标记18表示驾驶员用的主踏板,附图标记19表示后部同乘者用的后座踏板(踏板)。

发动机21具备曲轴箱22和缸23。在缸23的后部连接有进气装置25。在缸23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24a。排气管24a跨发动机21的前方及下方地弯折,并向后方延伸。在排气管24a的后端部连接有***24b。***24b配置于车身后部右侧,支承于车身右侧的踏板支架60。

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的周围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具体而言,在转向柱4安装有所述前盖罩4b。在左右前叉3之间安装有前挡泥板4c。在车架5的前后中间部的左右侧方安装有左右侧罩26。在车架5的后部的左右侧方安装有左右后侧罩27。在车架5的后端部安装有后端罩28。在车架5后端部的下方安装有后挡泥板29。

上述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

前轮制动器32是液压式的盘形制动器,具备制动盘32d和制动钳32c。制动钳32c受到来自杆式把手4a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前主缸、以及后述的主缸55的液压的作用,使未图示的制动块滑动接触制动盘32d。由此,对与制动盘32d一起旋转的前轮2赋予制动力。

后轮制动器31是机械式的鼓式制动器,具备鼓部31d、制动踏板34及制动杆33。

鼓部31d在内部收容有未图示的制动蹄。通过使制动蹄滑动接触鼓部31d的内周面,由此对与鼓部31d一起旋转的后轮14赋予制动力。制动踏板34在车身下部右侧借助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轴5s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5。

制动踏板34具备使轴5s穿过的圆筒状的踏板支枢件34a、从踏板支枢件34a向前方延伸的踏板臂34b、以及从踏板支枢件34a向上方延伸的传递臂34c,踏板支枢件34a、踏板臂34b以及传递臂34c能够一体旋转。在踏板臂34b的前端部具备踏板部34d,通过乘客用脚从上方踩踏踏板部34d,从而输入操作力。

当踏板部34d被踩踏时,制动踏板34使传递臂34c向前方摆动。平衡器臂5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52c借助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销56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传递臂34c的上端部。作为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的制动杆33的前端部借助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销33p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平衡器臂52的下端部(一端部)52a。制动杆33的后端部连结于在鼓部31d的外侧设置的摆动臂31r。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前端部借助沿着车宽方向的连结销54p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平衡器臂52的上端部(另一端部)52b。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后端部连结于在主缸55的后端部设置的活塞杆55r。

当踏板部34d被踩踏而使传递臂34c向前方摆动时,平衡器臂52将适当的操作力分配传递给制动杆33及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由此,能够利用制动踏板34的操作使前后制动器适当连动。

机动二轮车1具备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

如图2~图5所示,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平衡器臂52、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及施力构件59。

平衡器臂52配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平衡器臂5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52c连结于传递臂34c的上端部,平衡器臂52的下端部52a连结于制动杆33的前端部,平衡器臂52的上端部52b连结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前端部。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侧视时与制动杆33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且配置于制动杆33的上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俯视时呈朝向后方开放的U字形状,形成为包围使轴向朝向前后方向的主缸55。

如图5所示,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通过将例如带状的钢板折弯成俯视的U字形状而形成。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主缸55的左右两侧配置有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左右臂部54A、54B分别呈沿着主缸55的轴向延伸的板状。左右臂部54A、54B各自的前端部54f连结于平衡器臂52的上端部52b。左右臂部54A、54B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后端部54r相互连成一体。

如图4、图8所示,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安装有罩部58,罩部58跨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的上缘地封闭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上端开口。罩部58从上方覆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内侧的主缸55。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相对于固定在车架5的主缸55进行相对移动。通过具备从上方覆盖上述的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及主缸55的罩部58,由此抑制来自上方的异物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动作的影响。

如图8~图10所示,罩部58具有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上部大致平行的平坦部58a和从平坦部58a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的外周部58b,例如由EPDM等合成橡胶一体形成。罩部58的平坦部58a利用螺丝v1紧固连结于固定部55c,固定部55c突出设置于主缸55的上部。在平坦部58a,除了形成有螺丝v1的插通孔58c以外,还形成有避开鼓形管接头及贮存箱的各连接部的开口部58d,并且在平坦部58a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前后槽部58f,前后槽部58f形成为与后述的前后狭缝58e连续。图中附图标记55d表示形成于主缸55的下部且紧固连结于车身侧的车身紧固连结部。

罩部58的前后中间部58x利用螺丝v1而固定于主缸55。罩部58在固定于主缸55的状态下,使外周部58b的下缘带有弹性力地抵接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上缘。在罩部58中的比前后中间部58x靠前方的前部58y、以及比前后中间部58x靠后方的后部58z,在外周部58b的下缘分别形成有用于防止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内侧落入的、朝向外周侧伸出的肋58y1、58z1。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通过平衡器臂52的摆动而前端部借助连结销54p被拉向前方。此时,连结销54p按照侧视圆弧状的轨迹K1移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以与主缸55的活塞杆55r连结的连结部为中心进行摆动。即,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与主缸55并不是始终平行,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相对于主缸55稍微摆动。因此,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不仅仅相对于固定于主缸55的罩部58大致平行地滑动,还相对于罩部58稍微摆动。

罩部58利用平坦部58a和外周部58b保持着整体形状,但在前后中间部58x与前部58y及后部58z之间分别形成有将外周部58b开槽而成的前后狭缝58e。利用这些前后狭缝58e,罩部58的前部58y及后部58z相对于固定于主缸55的前后中间部58x而容易进行上下摆动。因此,即使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相对于罩部58进行摆动,罩部58也容易追随该摆动,且向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作用的接触载荷减少。在罩部58的内表面侧,在前后狭缝58e位置形成有使平坦部58a容易弯曲的前后槽部58f,并且形成有抑制外周部58b相对于前后中间部58x的平坦部58a倾倒的前后肋58g。

如图6所示,施力构件59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与从平衡器臂52输入的操作力相反的朝向、即朝后施力。施力构件59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施力构件59连结于在车架5固定的踏板支架60和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形成的支撑件54s。

主缸55配置成使轴向朝向前后方向。主缸55具备缸主体55b和活塞杆55r。活塞杆55r在缸主体55b的后端部沿轴向进出。

如图5所示,主缸55收容在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之间。主缸55的活塞杆55r使用锁紧螺母55n等连接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后端部54r。当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接受向制动踏板34输入的操作力而向前方位移时,主缸55借助后端部54r使活塞杆55r向前方位移。缸主体55b固定于车架5,通过活塞杆55r的向前方的移动,使主缸55产生液压。该液压经由未图示的液压配管向制动钳32c供给,使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如图2~图4所示,主缸55的缸主体55b借助支架57固定于对后部座位用的后座踏板19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架60。

踏板支架60具备上部框架61和下部框架62,上部框架61的前端61a连结于车架5,下部框架62的前端62a连结于车架5。上部框架61呈前高后低地倾斜,下部框架62呈前低后高地倾斜。上部框架61及下部框架62的后端部借助安装后座踏板19的板63相互连结。踏板支架60在侧视时呈朝向前方开放的V字形状。主缸55配置于上部框架61与下部框架62之间。

如图2所示,主缸55在侧视时配置于摆臂15的摆动范围A1内。图2所示的摆臂15处于后悬架受到车重的量的载荷作用而下沉后的1G状态。摆动范围A1是后悬架充分伸展后的状态下的摆臂15的下端(图中线15a)和后悬架充分下沉后的状态下的摆臂15的上端(图中线15b)所夹的扇形的范围。若在侧视时主缸55处于摆臂15的摆动范围A1内,则在主缸55的周边受到来自外侧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无论后悬架的伸缩状态如何,都能够利用摆臂15容易地阻止主缸55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移动。

另外,主缸55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后部)与后轮14重叠的位置。即,主缸55在侧视时向后方离开枢轴15p。越向后方离开枢轴15p,摆臂15的摆动范围A1越扩展,因此容易配置主缸55。

踏板支架60在因翻倒、碰撞等而从侧方受到外力作用时,有时以连结上部框架61的前端61a及下部框架62的前端62a的线为中心向车宽方向内侧旋转或变形。在该情况下,通过主缸55配置于上部框架61与下部框架62之间,也容易避免踏板支架60与主缸55接触。

在上述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中,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并且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在侧视时配置于比制动踏板34及平衡器臂52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在侧视时配置于比枢轴15p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主缸55重叠的位置。

此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设置为在侧视时与制动杆33大致平行。

另外,主缸55在俯视时相对于摆臂15配置于车架5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摆臂15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中,当操作制动踏板34时,制动踏板34的传递臂34c以轴5s为中心向前转地进行摆动。当传递臂34c向前转地进行摆动时,借助连结销56连结于传递臂34c的平衡器臂52的中间部52c向前方移动。

由施力构件59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后方(与操作力相反的朝向)施力。因此,在开始操作制动踏板34的初始阶段,如图6所示,平衡器臂52不使上端部52b移动,而是以上端部52b为中心使下端部52a移动地进行摆动,仅使制动杆33向前方位移。由此,后轮制动器31率先发挥制动力。

当制动踏板34的操作量增加而使后轮制动器31的制动力提高时,后轮制动器31的操作反作用力变大。当该操作反作用力变大时,制动杆33向后方的位移被限制,平衡器臂52的下端部52a向后方的摆动被限制。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平衡器臂52克服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地使上端部52b移动。此时,平衡器臂52不使下端部52a移动,而是以下端部52a为中心使上端部52b移动地进行摆动。平衡器臂52在拉拽制动杆33的状态下进一步使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前方位移,使主缸55的活塞杆55r向前方位移。由此,主缸55产生液压,并向前轮制动器32的制动钳32c供给液压。并且,前轮制动器32晚于后轮制动器31发挥制动力,前后制动器成为连动状态。

这样,在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中,即使在向制动踏板34输入的操作力的作用下拉拽平衡器臂52,在作用的力超过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之前,平衡器臂52都不使前制动器传递构件54位移。因此,在直到前制动器传递构件54开始位移为止的期间,向平衡器臂52传递的操作力仅传递给制动杆33。即,后轮制动器31率先发挥制动力。并且,当制动踏板34进一步被踩踏而将比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大的力作用于平衡器臂52时,前轮制动器32带有时间差地与后轮制动器31一起发挥制动力。这样,通过制动踏板34的操作使前后制动器连动。

在此,通过调整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平衡器臂52的杠杆比等,能够调整前后制动器连动的时机。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中,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朝向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在侧视时,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配置于平衡器臂52的后方。

由此,能够避免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与配置于制动踏板34的前方的发动机21等干涉。因此,能够提高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在抑制进行大幅度的框架形状的变更等的同时设置连动制动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时,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配置在比枢轴15p靠后方的位置。

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与车架5的发动机21干涉,而且能够抑制制动杆33、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主缸55与枢轴15p及支承枢轴15p的车架5干涉。因此,能够提高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沿主缸55的轴向延伸,前端部54f连结于平衡器臂52,后端部54r连结于活塞杆55r。

由此,通过利用沿主缸55延伸的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后端部54r操作活塞杆55r,能够使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因此,无需为了使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而使用复杂的机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此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主缸55的左右两侧分别具备沿主缸55的轴向延伸的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

由此,能够将从平衡器臂52传递来的操作力左右均等地传递给主缸55的活塞杆55r。由此,能够抑制左右不均等的力作用于主缸55而产生不需要的力矩的情况发生。

此外,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安装有对主缸55的上方进行覆盖的罩部58。

由此,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抑制水、沙土、小石等从上方作用于主缸55。由此,能够抑制损伤在主缸55进出的活塞杆55r,抑制咬入异物。

另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主缸55重叠的位置。

由此,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抑制水、沙土、小石等从侧方作用于主缸55。由此,能够抑制损伤在主缸55进出的活塞杆55r,抑制咬入异物。

另外,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设置为在侧视时与制动杆33大致平行,在侧视时在制动杆33与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之间设有平衡器臂52的中间部52c。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搭载空间受限的车架5的空间之中效率良好地配置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及制动杆33。

另外,主缸55在俯视时相对于摆臂15配置于车架5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摆臂15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驻车状态或乘车状态下,在侧视时能够使主缸55与摆臂15重叠。由此,即使在因翻倒、侧面碰撞等而导致***24b等周边部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摆臂15阻止主缸55向车架5的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主缸55与其他部件干涉。

另外,主缸55固定于对后部座位用的后座踏板19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架60。由此,能够将主缸55固定于车架5。

此外,踏板支架60具备:上部框架61,其设于主缸55的上方且连结于车架5;以及下部框架62,其设于主缸55的下方且连结于车架5。在上部框架61和下部框架62以向车架5连结的连结部为中心向车架5的宽度方向内侧旋转或变形的情况下,主缸55处于非接触状态。

根据该结构,即使因翻倒、碰撞等而导致踏板支架60的上部框架61和下部框架62以向车架5连结的连结部为中心向车架5的宽度方向内侧旋转或变形,也能够抑制主缸55发生干涉。

此外,具备施力构件59,施力构件59对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与从平衡器臂52输入的操作力相反的朝向施力。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直到操作力超过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而使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开始位移为止的期间,经由平衡器臂52传递来的操作力向制动杆33传递。即,后轮制动器31率先发挥制动力,前轮制动器32带有时间差地发挥制动力。

在此,通过调整施力构件59的作用力的设定值,能够调整后轮制动器31、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的时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进行了说明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缸55在后方具备活塞杆55r,利用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后端部54r操作活塞杆55r,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适当的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来操作在前方具备活塞杆的主缸。该情况下,主缸可以在活塞杆向前方移动了时使前轮制动器发挥制动力。

另外,将后轮制动器31设为机械式,但后轮制动器31也可以是液压式。该情况下,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将操作力传递给向后轮制动器的制动钳供给液压的主缸。

制动踏板34不限于支承于车架5,也可以支承于与车架一体地构成车身的动力单元等构造体。

另外,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并且还包括原动机含有电动马达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上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能够提高构成前后连动制动装置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5 车架(车身)

15 摆臂

15p 枢轴(摆臂枢轴)

19 后座踏板(踏板)

31 后轮制动器

32 前轮制动器

33 制动杆(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

34 制动踏板

50 前后连动制动装置

52 平衡器臂

52a 下端部(一端部)

52b 上端部(另一端部)

52c 中间部

54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

54A、54B 臂部

54f 前端部

54r 后端部

55 主缸

55b 缸主体

55r 活塞杆

58 罩部

59 施力构件

60 踏板支架

61 上部框架

62 下部框架

A1 摆动范围。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以及

摆臂(15),其通过摆臂枢轴(15p)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身(5),且将后轮(14)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所述主缸(55)在侧视时配置于所述摆臂(15)的摆动范围(A1)内,

所述主缸(55)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后轮(14)重叠的位置。

2.[删除]

3.[删除]

4.[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以及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所述主缸(55)配置成使轴向朝向所述车身(5)的前后方向,

所述主缸(55)具备在缸主体(55b)的后端部沿轴向进出的活塞杆(55r),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沿着所述主缸(55)的轴向延伸,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的前端部(54f)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后端部(54r)连结于所述活塞杆(55r)。

5.[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以及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在所述主缸(55)的左右两侧分别具备沿所述主缸(55)的轴向延伸的两根成一对的臂部(54A、54B)。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还具备罩部(58),该罩部(58)安装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且覆盖所述主缸(55)的上方。

7.[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以及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主缸(55)重叠的位置。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4~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中,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设置为在侧视时与所述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大致平行,

在侧视时在所述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之间配置有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中间部(52c)。

9.[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以及

摆臂(15),其通过摆臂枢轴(15p)而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身(5),且将后轮(14)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所述主缸(55)在俯视时相对于所述摆臂(15)配置于所述车身(5)的宽度方向外侧,并且配置于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摆臂(15)重叠的位置。

10.[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使前轮制动器(32)和后轮制动器(31)连动,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1)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50)具备:

制动踏板(34),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车身(5);

平衡器臂(52),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所述制动踏板(34);

后轮制动器传递构件(33),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一端部(52a),用于向所述后轮制动器(31)传递操作力;

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其连结于所述平衡器臂(52)的另一端部(52b),用于向所述前轮制动器(32)传递操作力;以及

主缸(55),其接受所述操作力而使所述前轮制动器(32)发挥制动力,

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所述平衡器臂(52)的后方延伸,

所述主缸(55)固定于对后部座位用的踏板(19)进行支承的踏板支架(60)。

11.[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中,

所述踏板支架(60)具备:

上部框架(61),其设于所述主缸(55)的上方且连结于所述车身(5);以及

下部框架(62),其设于所述主缸(55)的下方且连结于所述车身(5),

在侧视时在所述上部框架(61)与所述下部框架(62)之间配置有所述主缸(55)。

1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4~11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中,

该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具备施力构件(59),该施力构件(59)对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向与从所述平衡器臂(52)输入的操作力相反的朝向进行施力。

1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后连动制动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构件(59)的一端安装于对所述主缸(55)进行支承的车身构件(60),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前轮制动器传递构件(54)。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两轮车辆的传动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