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

文档序号:1805654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 (Intelligent wireless monitoring method and monitoring system ) 是由 张慧涛 汪娟 李冰 桑耀 于 2021-07-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其中,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间隔设置若干检测点,在每个检测点处设置检测装置,并使检测装置均与第一终端无线通信连接;步骤S200,第一终端获取血流数据,并判断血流数据是否符合血流指标;如所有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正常;如有任何一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不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异常,并进入步骤S300;步骤S300,第一终端根据不符合血流指标的检测点分布和血流数据判断血栓位置;步骤S400,第一终端发出警示信息。本发明能根据动静脉内瘘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流数据判断血管状态和血栓位置,有助于及时发现血管问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wireless monitoring method and a monitoring system, wherein the monitor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S100, arranging a plurality of detection points on the skin corresponding to the arteriovenous internal fistula at intervals, arranging a detection device at each detection point, and enabling the detection devices to b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with a first terminal; step S200, the first terminal acquires blood flow data and judges whether the blood flow data accords with blood flow indexes; if the blood flow data of all the detection points accord with blood flow indexes, judging that the blood vessel state is normal; if the blood flow data of any one detection poin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blood flow index, judging that the blood vessel state is abnormal, and entering the step S300; step S300, the first terminal judges the position of the thrombu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tection points which do not accord with the blood flow index and the blood flow data; in step S400, the first terminal sends out warning information. The invention can judge the state of the blood vesse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thrombus according to the blood flow data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rteriovenous internal fistula blood vessel, and is beneficial to finding the problem of the blood vessel in time.)

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无线监测技术,尤其设计一种用于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动静脉内瘘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动静脉内瘘术属于一种血管吻合的精细手术,通过移植血管在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缝合,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血管,使得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动静脉内瘘血管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因而需要长期保持血管通畅,及时发现血栓,准确判断血栓位置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传统的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手触摸动静脉内瘘血管,感受是否存在内瘘震颤。内瘘震颤是血流冲击已动脉化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壁时产生的一种连续的、快速、细微的颤动。这种方法需要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存在较大的误判几率。

2)采用专业听诊器进行诊断,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误判几率,但其使用场合受限制,当患者不在医院时则无法进行实时诊断,可能导致错过最佳诊断时机。

3)使用超声波仪器进行诊断,这种方法需要借助仪器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其使用场合也受限于在医院内进行诊断,费用昂贵,且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实时检测。

目前,可携带或穿戴式监测装置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较为方便的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相较于上述方法,这类装置能够让患者在家进行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无需通过手触摸方法或前往医院进行诊断,提高了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的便捷性。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动静脉内瘘血管具有一定长度,血管中任何一处都可能存在血栓,而这类装置通常只能同时检测血管一处的数据,如需要检测多处则需要多次拆装,操作起来较为复杂繁琐,而且仅有血管一处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血管状况,也很难对血栓位置做出判断,因此这种方法的检测精度无法得到保证,智能化程度也较低。其次,这种方法需要患者人为主动操作装置,而当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则无法进行检测,若此时发生血管堵塞则不能实时检测发现,容易造成患者处于生命危险状态,因此这种方法的检测实时性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这类装置一般为腕带式,患者如长时间佩戴容易对血管造成压迫,反而使得受压迫处的血管变得狭窄甚至堵塞,造成患者体感不适,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另外,这类装置通常采用卡扣方式固定在患者腕部,结构较为复杂,硬件成本较高,操作使用起来也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和监测系统,所述监测方法能同时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不同位置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来确定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并判断血栓位置,所述监测系统能将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相关数据实时共享给医院和医生,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用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监测,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沿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检测点,在每个检测点处设置检测装置,并使所述检测装置均与第一终端无线通信连接;

步骤S200,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并判断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是否符合血流指标;如所有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正常;如有任何一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不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异常,并进入步骤S300;

步骤S300,所述第一终端根据不符合血流指标的检测点分布和血流数据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中的血栓位置;

步骤S400,所述第一终端发出警示信息,和/或将不符合血流指标的血流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通过所述服务器转发给第二终端。

优选地,所述每个检测点顺血流方向依次编号为n,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为Dn,n=1,2,…,N,血流指标的下限值为f1且上限值为f2;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

步骤S310,当n=1时,如Dn>f2且f1<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1个检测点之前存在血栓;如Dn>f2且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2个检测点之前存在血栓;

步骤S320,当n=2,3,…,(N-1)时,如Dn>f2且f1<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1个检测点和第n个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如Dn>f2且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1个检测点和第n+1个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

步骤S330,当n=N时,如Dn>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个检测点之后存在血栓。

优选地,所述步骤S320中,如Dn>f2且Dn+1>f2,当Dn>Dn+1时则判断血栓靠近第n个检测点,当Dn<Dn+1时则判断血栓靠近第n+1个检测点。

优选地,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如所述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低于血流指标,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存在多处血栓。

优选地,所述步骤S200还包括:

步骤S210,所述第一终端包括患者历史血流数据,所述第一终端能判断患者活动状态并根据患者活动状态确定相应的血流指标。

优选地,所述血流数据包括血液流速,所述血液流速由所述检测装置通过震颤感应检测得到。

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为贴片式检测装置,并包括贴片层、传感器和电路单元;所述贴片层的一个侧面设置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粘胶区,所述传感器设置在粘胶区内,所述传感器用于采集血流数据并将血流数据通过电路单元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智能无线监测系统,用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监测,包括若干检测装置,若干第一终端、服务器和若干第二终端;

所述若干检测装置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皮肤的若干检测点上,用于采集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所述若干检测点沿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若干第一终端,分别与所述若干检测装置无线通信连接,用于从所述若干检测装置接收血流数据并能分析得到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所述若干第一终端还分别与所述服务器无线通信连接,用于将患者信息和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与所述若干第二终端无线通信连接,用于将患者信息和所述动静脉内漏血管的状态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包括云服务平台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所述云服务平台与所述若干第一终端无线通信连接;所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所述若干第二终端无线通信连接。

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和第一终端之间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云服务平台之间、所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为无线宽带和/或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

优选地,所述检测装置为贴片式检测装置,并包括贴片层、传感器单元和电路单元;所述贴片层的一个侧面设置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粘胶区,所述传感器单元设置在粘胶区内,所述传感器单元用于采集血流数据并将血流数据通过电路单元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血流数据,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判断患者活动状态并根据患者活动状态确定相应的血流指标,和用于对血流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所述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之间设置数据传输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告警模块,用于发出警示信息;所述告警模块和处理模块之间设置数据传输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为智能移动终端,所述第二终端为智能移动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种智能无线检测装置,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所述检测装置为贴片式结构,并包括贴片层、传感器单元和电路单元;

所述贴片层,包括粘胶区并设置在贴片层的一个侧面,所述粘胶区用于与皮肤接触;

所述传感器单元,固定设置在粘胶区的区域中间;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血流传感器和传感器输出端,所述血流传感器接触皮肤并能采集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血流数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端与所述电路单元连接,用于将血流数据传送至所述电路单元;

所述电路单元,用于将血流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外部设备。

优选地,所述电路单元固定设置在贴片层的另一个侧面,所述传感器输出端设置在贴片层本体内并与电路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路单元还包括数据模块(131)和供电模块(136);所述数据模块(131)包括计算模块(132)、微处理器(133)、存储模块(134)和通信模块(135);所述计算模块(132)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端接收血流数据并对血流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后传送至微处理器(133);所述微处理器(133)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传送至存储模块(134)和通信模块(135)。

优选地,所述通信模块(135)包括蓝牙通信组件。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单元还包括定位传感器,所述定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血流传感器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运行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无线监测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一种芯片,用于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装置上,所述芯片包括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集成电路。

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首先,通过多个检测装置以获取动静脉内瘘血管上多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将血流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给患者所使用的第一终端,第一终端能基于血流数据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进行判断,并进一步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中的血栓位置,能提高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监测实时性,能快速地发现动静脉内瘘血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第一终端能通过服务器将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和血流数据及时传送给第二终端,第二终端由患者专属医生使用,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医护处理措施。

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系统,通过患者所使用的第一终端和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皮肤上的多个检测装置,能获取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不同部位的血流数据,并根据这些血流数据来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状态是否异常,同时第一终端能将血流数据通过服务器发送至患者专属医生所使用的第二终端,由此当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血管异常数据时,患者专属医生能够实时地知晓患者情况,并能尽快做出应急处理和通知患者家属。

本发明智能无线检测装置,其贴片式的结构替代了现有的卡扣固定结构,装置的结构简洁且易于使用,仅需要少量的电子元器件即可实现,能有效降低装置的硬件成本。同时,本发明的检测装置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环境要求高、检测流程复杂、装置操作不方便等问题,而且多个检测装置能够同时布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皮肤上的多个检测点,从而实现动静脉内瘘血管不同部位的同时检测,有助于提高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的效率、精度和实时性。另外,贴片式检测装置对患者来说更为方便使用和操作,长期设置在皮肤上也不会造成明显不适,也不会对血管造成压迫感,适于长时间地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监测,尤其是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也能为外部设备如第一终端提供实时的血流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能显著改善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

具体实施方式

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检测装置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血流数据和血流指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实施例情况一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血流数据和血流指标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实施例情况二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血流数据和血流指标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实施例情况三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血流数据和血流指标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方法的实施例情况四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血流数据和血流指标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智能无线监测系统的第一终端和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智能无线检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智能无线检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智能无线检测装置的电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检测装置,11贴片层,12传感器单元,13电路单元,131数据模块,132计算模块,133微处理器,134存储模块,135通信模块,136供电模块,137扩展模块,14粘胶区,2第一终端,3云服务平台,4医院信息管理系统,5第二终端,6动静脉内瘘血管,61动脉吻合处,62静脉吻合处,63血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无线监测方法,具体为一种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方法,参见图1,所述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沿所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检测点,在每个检测点处设置检测装置,并使所述检测装置均与第一终端无线通信连接。

步骤S200,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并判断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是否符合血流指标;如所有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正常,并根据预设时间间隔重复执行本步骤;如有任何一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不符合血流指标,则判断血管状态异常,并进入步骤S300。

本步骤中,所述血流数据是指动静脉内瘘血管中与血液流量相关的指标。血流数据包括血液流速,由检测装置上的传感器基于震颤感应获得,这种传感器一般为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能监测动静脉内瘘震颤信号强弱,通常情况下,血液流速越大,相应的震颤信号就越强。

步骤S300,所述第一终端根据不符合血流指标的检测点分布和血流数据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中的血栓位置。

步骤S400,所述第一终端发出警示信息,和/或将不符合血流指标的血流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通过所述服务器转发给第二终端。

由此,通过上述步骤,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不同部位进行检测并获得相应的血流数据,并将血流数据传送给患者所使用的第一终端,由第一终端对这些血流数据进行判断以获得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并进而判断血栓位置,同时第一终端能将不符合血流指标的血流数经服务器发送至医生所使用的第二终端,能提高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每个检测点顺血流方向依次编号为n,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为Dn,n=1,2,…,N,血流指标的下限值为f1且上限值为f2;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

步骤S310,当n=1时,如Dn>f2且f1<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1个检测点之前存在血栓;如Dn>f2且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2个检测点之前存在血栓。

步骤S320,当n=2,3,…,(N-1)时,如Dn>f2且f1<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1个检测点和第n个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如Dn>f2且Dn+1>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1个检测点和第n+1个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

步骤S330,当n=N时,如Dn>f2,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在第N个检测点之后存在血栓。

参见图2,动静脉内瘘血管6包括动脉吻合处61和静脉吻合处62,在动静脉内瘘血管6对应的皮肤上按一定间隔顺血流方向(即从动脉吻合处61流向静脉吻合处62)依次设置三个检测点,即第1检测点、第2检测点和第3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设置有检测装置1,每个检测点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分别为D1、D2和D3。每个检测装置1通过蓝牙通信方式将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传送至第一终端2,第一终端2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带BLE蓝牙屏幕显示的智能装置。

通常情况下,一次血液经过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流量是不变的,流经每个检测点的血液流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也是恒定不变的。血流指标的下限值为f1且上限值为f2,当血流数据处于f1和f2之间时则认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的血液流量正常。由此,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处于正常状态下,也就是当动静脉内瘘血管中不存在血栓时,则三个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血流指标应处于f1和f2之间,参见图3。

参见图4,假如出现情况一,即当动静脉内瘘血管6的动脉吻合处61和第1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63时,血栓63使得该处血管壁变厚,也就是血液流通过道变窄,由于血管壁存在一定弹性,因此保证在血液流量恒定不变的前提下,流经第1检测点的血液流速增加,震颤信号也增强,由此导致D1>f2,即D1不符合血流指标,而D2和D3仍然均处于f1和f2之间,即D2和D3符合血流指标,参见图5,因此可以判断第1检测点之前,即动脉吻合处和第1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需要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

参见图6,假如出现情况二,即当动静脉内瘘血管6的第1检测点和第2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63时,基于相同的原理,则导致D1>f2且D2>f2即D1和D2均不符合血流指标,而D3仍处于f1和f2之间,符合血流指标,参见图7,因此可以判断在第1检测点和第2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需要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

参见图8,假如出现情况三,即当动静脉内瘘血管6的第1检测点和第2检测点之间、第2检测点和第3检测点之间均存在血栓时,基于相同的原理,则导致D1>f2且D2>f2且D3>f2,即D1、D2和D3均不符合血流指标,参见图9,因此可以判断在第1检测点至第3检测点之间存在血栓,需要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320中,如Dn>f2且Dn+1>f2,当Dn>Dn+1时则判断血栓靠近第n个检测点,当Dn<Dn+1时则判断血栓靠近第n+1个检测点。例如,当D1>f2且D2>f2时,则说明第1检测点之前、第1检测点和第2检测点之间均存在血栓,这时可继续比较这两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大小,如D1>D2则说明血栓位置靠近第1检测点,如D1<D2则说明血栓位置靠近第2检测点。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300还包括:如所述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低于血流指标,则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存在多处血栓。

参见图10,假如出现情况四,即当动静脉内瘘血管6的动脉吻合处和第1检测点之间、第1检测点和第2检测点之间、第2检测点和第3检测点之间、第3检测点和静脉吻合处之间均存在血栓时,则说明整个动静脉内瘘血管中存在多处血栓并已严重影响到血液流通,血液流量严重下降,导致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均小于f1,参见图11,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处于严重堵塞状态,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200还包括:

步骤S210,所述第一终端包括患者历史血流数据,所述第一终端能判断患者活动状态并根据患者活动状态确定相应的血流指标。

由于患者处于不同的活动状态,其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血流数据会有所差异,因此第一终端可根据患者历史血流数据来确定患者在处于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对应的血流指标,再根据对应的血流指标对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进行判断。具体地,患者活动状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静卧状态、普通活动状态、激烈活动状态。由此,本发明的监测方法能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更为准确的监测,能有效提高检测精度,有助于准确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并进而判断血栓位置。

参见图12,一种智能无线监测系统,具体为一种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系统,所述监测系统包括若干检测装置1,若干第一终端2、服务器和若干第二终端5。第一终端由患者使用,第二终端由医生使用。

若干检测装置1分别对应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6对应皮肤的若干检测点上,用于采集每个检测点的血流数据,其中,若干检测点沿动静脉内瘘血管6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参见图2。

参见图13,若干第一终端2分别与若干检测装置1无线通信连接,用于从若干检测装置1接收血流数据并能分析得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同时,若干第一终端2还分别与服务器无线通信连接,用于将患者信息和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发送至服务器。状态信息可以包括患者活动状态、血流指标、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动静脉内瘘血管各个部位的血流数据。

服务器与若干第二终端5无线通信连接,用于将患者信息和动静脉内漏血管的状态信息发送至第二终端5。

由此,通过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皮肤上的多个检测点分别设置检测装置,每个检测装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为第一终端提供对应检测点的血流数据,使得第一终端能根据动静脉内瘘血管多个部位的血流数据实现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可判断血栓存在的位置。同时,第一终端还能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与患者相关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并可由服务器将数据发送至患者专属医生。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服务器包括云服务平台3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4。云服务平台3与若干第一终端2无线通信连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4与若干第二终端5无线通信连接。由此,云服务平台即可为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提供云端支持,又能作为患者数据的备份平台,能有效提高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检测装置1和第一终端2之间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紫峰ZigBee、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Fi等。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2和云服务平台3之间、医院信息管理系统4和第二终端5之间为无线宽带和/或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4G或5G网络。另外,云服务平台3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4之间可采用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方式。

由此,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检测装置和第一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既能满足传输速率和距离要求,又能保证元器件低功耗。通过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能实现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远程监测,有助于提高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的实时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参见图14和图15,检测装置1为贴片式检测装置,并包括贴片层11、传感器单元12和电路单元13。贴片层11的一个侧面设置用于与皮肤接触的粘胶区14,传感器单元12设置在粘胶区14的区域中间,传感器单元12用于采集血流数据并将血流数据通过电路单元13传输至第一终端2。

由此,通过贴片式检测装置,能使患者更为方便地操作检测装置并进行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贴片结构易于装贴和拆卸,且对动静脉内瘘血管没有压迫,可长时间佩戴,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较长时间地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尤其是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时也能保证监测正常进行,能有效改善用户体验。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第一终端2包括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血流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判断患者活动状态并根据患者活动状态确定相应的血流指标,和用于对血流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信息;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之间设置数据传输通道。第一终端2可以是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带BLE蓝牙屏幕显示的智能装置。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2为智能手机,能通过手机端APP实时查看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血流数据,同时能根据患者活动状态确定血流指标,并对采集到的血流数据进行分析并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进而可判断血栓位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终端2包括告警模块,用于发出警示信息,告警模块和处理模块之间设置数据传输通道。由此,当第一终端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为异常、或者存在血栓时,告警模块会发出警示信息,以提醒患者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第二终端5也可以是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带BLE蓝牙屏幕显示的智能装置。

参见图14和图15,一种智能无线检测装置,具体为一种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装置,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对应的皮肤上,检测装置为贴片式结构,并包括贴片层11、传感器单元12和电路单元13。

贴片层11包括粘胶区14并设置在贴片层11的一个侧面,粘胶区14用于与皮肤接触并将检测装置粘贴固定在皮肤上。

传感器单元12固定设置在粘胶区14的区域中间。传感器单元12可以嵌入在贴片层11中。传感器单元12包括血流传感器和传感器输出端,血流传感器接触皮肤并能采集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血流数据,传感器输出端与电路单元13连接,用于将血流数据传送至电路单元13。血流数据包括血液流速,一般是由血流传感器基于震颤感应获得,这种传感器一般为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能监测动静脉内瘘震颤信号强弱。

电路单元13用于将血流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至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可以是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带BLE蓝牙屏幕显示的智能装置。

由此,检测装置采用贴片式结构替代了现有的卡扣结构,结构简洁且易于使用,仅需要少量的电子元器件即可实现,并能有效降低装置的硬件成本。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所述电路单元13固定设置在贴片层11的另一个侧面,电路单元13可以嵌入在贴片层11中。传感器输出端设置在贴片层11本体内并与电路单元13连接。传感器输出端可以通过触片或接插件等方式与电路单元13实现电连接。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参见图16,电路单元13还包括数据模块131和供电模块136。数据模块131包括计算模块132、微处理器133、存储模块134和通信模块135。计算模块132从传感器输出端接收血流数据并对血流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后传送至微处理器133。微处理器133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传送至存储模块134和通信模块135。由此,检测装置通过电路单元能够实时地将传感器单元检测得到的血流数据传送至外部设备,例如第一终端,有助于第一终端判断动静脉内瘘血管的状态并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患者和医生及时采取应急处理。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通信模块135包括蓝牙通信组件。由此,通过蓝牙技术能在检测装置上实现无线通信的功能,既能满足数据传输速率和距离要求,又能保证元器件低功耗,易于实现且成本可控。

作为可选的实施例,传感器单元12还包括定位传感器,定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血流传感器的两侧,通过比较两侧定位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强弱来判断血流传感器是否准确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检测点上,并可通过电路单元13向外部设备发出提示信息。

另外,基于电路单元13不包括显示模块和语音模块,且采用低功耗蓝牙传输,由此相应的元器件功耗非常低,因此供电模块136可为小型锂电池,主要为电路单元13供电。电路单元13还预留了扩展模块137,可用于功能的拓展使用,例如增加数据传输接口等。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运行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方法。

一种芯片,用于设置在动静脉内瘘血管检测装置上,所述芯片包括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动静脉内瘘血管监测方法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步骤编号(字母或数字编号)来指代某些具体的方法步骤,仅仅是出于描述方便和简洁的目的,而绝不是用字母或数字来限制这些方法步骤的顺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了,相关方法步骤的顺序,应由技术本身决定,不应因步骤编号的存在而被不适当地限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多模态光学和磁纳米粒子成像融合的脑检测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