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以及光伏组件

文档序号:1833629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2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背板以及光伏组件 (Backboard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 是由 杨志强 宫欣欣 郭志球 于 2021-07-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以及光伏组件,背板包括:具有承载面的背板本体;第一反光结构位于承载面,第一反光结构远离承载面的顶面为反射面,反射面用于使入射至反射面的光线向远离承载面的方向发生漫反射;第二反光结构位于承载面,第二反光结构位于第一反光结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第二反光结构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背对第一反光结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为平面或弧形面,且第一侧面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倾斜。本发明实施例有利于提高背板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以提高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ackboard and a photovoltaic module, wherein the backboard comprises: a back plate body with a bearing surface; the first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is positioned on the bearing surface,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irst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bearing surface, is a reflecting surface, and the reflecting surface is used for enabling light rays incident to the reflecting surface to generate diffuse reflection in the direction far away from the bearing surface; the second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is located on the bearing surface and located on at least one side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first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the second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comprises a protruding structure, the side, back to the first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of the protruding structure is a first side face, the first side face is a plane or an arc face, and the first side face inclines towards the direction close to the first light reflecting structu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backboard reflects the light rays incident on the backboard to the battery piece so a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battery piece to the light rays.)

背板以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板以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短缺以及全球气温上升以及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的凸显,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伏组件是一种将可再生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光伏组件中电池片的发电功率是衡量光伏组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反映光伏组件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具体地,高的发电功率有利于降低光伏组件制作过程中的成本,在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相同的条件下,电池片的发电功率越高则光伏组件的尺寸越小,相应的光伏组件的重量也越低。

然而,目前光伏组件中背板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较低,影响光伏组件中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影响电池片的发电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背板以及光伏组件,有利于背板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以保证光伏组件对光线的利用率和发电功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包括:背板本体,所述背板本体具有承载面;第一反光结构,位于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一反光结构远离所述承载面的顶面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使入射至所述反射面的光线发生漫反射;第二反光结构,位于所述承载面,所述第二反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反光结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二反光结构包括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背对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平面或弧形面,且所述第一侧面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倾斜。

另外,所述第一侧面为平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或者,所述第一侧面为弧形面,且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凹陷。

另外,所述第一侧面表面设有锯齿结构。

另外,所述凸起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沿所述第一反光结构指向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方向上,各所述凸起结构依次排布,且相邻所述凸起结构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方向上的厚度依次减小。

另外,所述反射面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另外,所述反射面与所述承载面平行,且所述反射面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与所述承载面垂直。

另外,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

另外,在所述第二反光结构指向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底部宽度与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底部宽度的比值为0.8~1.2。

另外,所述背板还包括:棱锥结构,所述棱锥结构位于所述承载面,且所述棱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反光结构背对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一侧,所述棱锥结构用于使入射至所述棱锥结构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三反射光线,所述第三反射光线朝向远离所述棱锥结构且远离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传播。

另外,所述棱锥结构的侧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度数为15°~45°。

另外,所述背板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氟膜和PET膜,所述第一反光结构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均印刷涂敷于所述PET膜背对所述氟膜一侧的所述承载面上。

另外,所述第一反光结构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材料为四氟乙烯、钛白粉、环氧树脂、光稳定剂和硅烷偶联剂组成的混合物,或者为聚偏氟乙烯、钛白粉、环氧树脂、光稳定剂和硅烷偶联剂组成的混合物

另外,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反射率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反射率均大于所述背板本体的反射率。

另外,所述反射面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50。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板;盖板以及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背板本体之间的多个所述电池片,所述电池片具有相对的向光面和背光面,相邻所述电池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反光结构设于所述间隙且延伸方向与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一致。

另外,所述第一反光结构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中,所述第二反光结构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隙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另外,所述背光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间隙,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皆不大于所述间隔的厚度。。

另外,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为5um~20um,且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

另外,所述背光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间隔,在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分别为所述间隔的厚度的2~3倍。

另外,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相等,分别为200um~3000um。

另外,多个所述电池片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串接构成电池串,至少两个所述电池串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相邻所述电池串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反光结构的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反光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一致。

另外,至少两个所述电池串还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相邻所述电池串的所述电池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反光结构和所述第二反光结构还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背板本体的承载面上设置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第一反光结构的反射面用于使入射至反射面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以形成第一反射光线,第二反光结构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背对第一反光结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为平面或弧形面,且第一侧面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倾斜,因此第一侧面上的任一点的切面与承载面之间朝向第一反光结构的夹角为锐角,使得入射至第一侧面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二反射光线,且第二反射光线朝向远离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传播。

当背板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相邻且具有间隙的电池片的光伏组件中时,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可以共同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使得更多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通过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反射至电池片上,以提高背板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另一方面,相较于平整光滑的背板本体,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有利于减小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传播路径的长度,以提高电池片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两者均有利于提高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的发电功率。

另外,第一反光结构的反射率和第二反光结构的反射率均大于背板本体的反射率,有利于保证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对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具有高的反射率,以进一步提高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片的发电功率。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和电池片对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Y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和电池片对应的9种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至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3种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和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串的2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有待提高,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和电池片的发电功率均有待提高。

经分析发现,常规网格背板表面的釉层通常为平整光滑的涂层,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主要通过网格背板反射至位于电池片上方的玻璃盖板上,然后该光线再通过玻璃盖板反射至电池片向光面,通过网格背板反射至电池片背光面的光线少且概率低。此外,常规网格背板中,背板本体和网格层之间还具有内层粘结层,使得网格背板的组成材料较多,制备成本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在背板本体的承载面上设置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其中,第一反光结构的反射面用于使入射至反射面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以形成第一反射光线,第二反光结构包括凸起结构,凸起结构背对第一反光结构的侧面为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为平面或弧形面,且第一侧面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倾斜,因此第一侧面上的任一点的切面与承载面之间朝向第一反光结构的夹角为锐角,则第二反光结构可以用于使入射至第一侧面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二反射光线,第二反射光线朝向远离第一反光结构的方向传播。当背板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相邻且具有间隙的电池片的光伏组件中时,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可以共同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使得更多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通过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反射至电池片上,以提高背板将入射至背板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另一方面,相较于平整光滑的背板本体,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有利于减小入射至相邻电池片间隙中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传播路径的长度,以提高电池片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两者均有利于提高电池片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的发电功率。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进行详细说明。图1至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和电池片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参考图1和图2,背板100包括:背板本体110,背板本体110具有承载面c;第一反光结构120,位于承载面c,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顶面为反射面f,反射面f用于使入射至反射面f的光线发生漫反射;第二反光结构130,位于承载面c,第二反光结构130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第二反光结构130包括凸起结构140,凸起结构140背对第一反光结构120的侧面为第一侧面d,第一侧面d为平面或弧形面,且第一侧面d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倾斜。

其中,第一反光结构120具有延伸方向X以及与延伸方向X相垂直的宽度方向Y,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倾斜,则第一侧面d上的任一点的切面与承载面c之间朝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夹角为锐角,当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二反射光线时,有利于使得第二反射光线朝向远离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传播。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00可以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相邻且具有间隙I的电池片101的光伏组件中,电池片101具有相对的向光面a和背光面b,承载面c为背板本体110朝向电池片101的表面;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延伸方向X与间隙I的延伸方向一致,且第一反光结构12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中,用于使第一反射光线传播至向光面a;第二反光结构130,用于使第二反射光线传播至向光面a或者背光面b。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以两个相邻且具有间隙I的电池片101为示例,实际应用中,可以有多个相互间隔的电池片101沿宽度方向Y依次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与相邻电池片101的间隙I正对的承载面c上,第二反光结构130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宽度方向Y的两侧,宽度方向Y为第一反光结构120指向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方向,延伸方向X为与宽度方向Y相交的方向,在一个例子中,延伸方向X与宽度方向Y垂直。

进一步地,对于位于边缘区域的电池片101而言,即该电池片101沿宽度方向Y的一侧没有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电池片101,第二反光结构130可以仅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宽度方向Y的一侧,且第二反光结构130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靠近电池片101的一侧,有利于充分将没有直接照射在电池片101上的光线通过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上,以提高没有直接照射在电池片101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单个电池片而言,第二反光结构可位于电池片在承载面上的正投影的四周,第一反光结构设于第二反光结构的四周,以提高没有直接照射在电池片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上的概率。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1对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具体地,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反射率均大于背板本体110的反射率。因此,相较于利用平整光滑的背板本体110将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有利于增大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被反射的概率,使得更多的光线被反射至电池片10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其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反射率可选为7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还可以包括:反射膜(图中未示出),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表面和第二反光结构130表面,用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光结构120表面和第二反光结构130表面的反射率,以进一步提高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的概率。其中,反射膜的材料包括为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流延聚丙烯或丁二烯一丙烯腈一苯乙烯组成的三元共聚物(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s)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反射膜的材料可以为聚氯乙烯,使得反射膜具有强度大、耐气候变化性强、使用寿命长和稳定性强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均与承载面c直接接触。在一些例子中,背板本体110包括层叠设置的氟膜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膜,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均印刷涂敷于PET膜背对氟膜一侧的承载面c上。其中,PET膜可以为提前经过电晕处理的材料,电晕处理有利于提高承载面c的表面自由能,使得承载面c由非极性表面变为极性表面,以提升背板本体110与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之间的粘附牢度,相较于在背板本体和网格层之间设置内层粘结层的方式来说,有利于减少背板100的组成材料,以及降低背板100的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反光结构130指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底部宽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底部宽度的比值为0.8~1.2一方面,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底部宽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底部宽度基本一致,有利于通过调整入射至相邻电池片101间隙I中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入射点位于第一反光结构120所在区域的光线大部分均能通过第一反光结构120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以提高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反射至向光面a的概率,以及使得入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所在区域的光线大部分均能通过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的背光面b或者向光面a,以提高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另一方面,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底部宽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底部宽度设置为相同值,有利于降低用于制备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印刷模板的打样难度,降低丝网印刷的工艺难度,也有利于生产中监控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底部宽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底部宽度。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Z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可以不小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具体地,参考图3,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大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其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为: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Z上,第一反光结构120与承载面c垂直距离最远的顶端与承载面c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为:在方向Z上,第二反光结构130与承载面c垂直距离最远的顶端与承载面c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此,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越大,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所需的传播距离越短,则光线被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时的光强越大,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光线的光强指的是光线的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在光度学中简称光强或光度,用于表示光源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光通量的物理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则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材料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材料相同,有利于减少背板100的制作工艺步骤,降低背板100的制造成本和复杂度。其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材料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材料可以为四氟乙烯、钛白粉、环氧树脂、光稳定剂和硅烷偶联剂组成的混合物或者聚偏氟乙烯、钛白粉、环氧树脂、光稳定剂和硅烷偶联剂组成的混合物。采用上述材料的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对紫外光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则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共同覆盖背板本体110的表面时,有利于避免紫外光进入背板本体110中对背板本体110造成损伤,从而有利于提高背板本体110的使用寿命,以提高背板100的使用寿命。

参考图2至图10,第一侧面d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倾斜。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侧面d为平面,且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范围为30°~75°时,有利于保证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光线绝大部分能够被反射至电池片10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第一侧面d为平面,且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范围为30°~45°,第一侧面d的倾斜程度在该范围内时,有利于提高入射至第一侧面d形成的第二反射光线一次反射传播至背光面b的概率,即在该角度范围时入射至背光面b的第二反射光线绝大部分无需借助承载面c的二次反射才能传播至背光面b,可以直接由第一侧面d一次反射到达背光面b,从而避免光线经承载面c二次反射时被承载面c吸收导致到达背光面b的光强降低,因而有利于提高被电池片101的背光面b吸收的光线的强度,有利于提升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第一侧面d为弧形面,且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凹陷。因此,第一侧面d为凹面,且凸起结构140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的宽度小于凸起结构140与承载面c相接触的底端的宽度,第一侧面d有利于汇聚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光线,且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第二反射光线能够以较佳的反射角反射至电池片101,入射至背光面b的第二反射光线的大部分是直接经第一侧面d一次反射到达,而无需借助承载面c的二次反射,从而避免光线经承载面c二次反射时被承载面c吸收导致到达背光面b的光强降低,从而提高反射至电池片101背光面b的光线的总量和强度,增大电池片101背光面b吸收的光强,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一侧面的表面设有凹凸不平的锯齿结构,锯齿结构能够将从多个不同方向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光线均反射至电池片101上,以提高将入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所在区域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进而可以增大电池片101吸收的光线总量,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第一侧面d为斜面或者凹面时,凸起结构140具有与第一侧面d相背的第二侧面e,第二侧面e朝向所述第一反光结构120,第二侧面e与承载面c垂直,则相对于第二侧面e而言,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所在区域的光线更多的会入射至第一侧面d,即入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所在区域的光线会更多的通过第一侧面d反射至电池片101上,从而有利于提高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图2至图7均以凸起结构140的数量为2个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凸起结构140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3个或者3个以上,上述实施例对凸起结构140的数量不做限制。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第二反光结构130包括至少两个凸起结构140,在沿第一反光结构120指向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方向上,各凸起结构140依次排布,且相邻凸起结构140在垂直于承载面c方向上的厚度依次减小。如图8所示,这样的设计可避免入射至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凸起结构140的第一侧面d的光线在反射至电池片101的传播途径中,被相邻的远离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凸起结构140的第二侧壁e(参考图7)阻挡而远离电池片101,从而可以提高入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所在区域的光线被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以增加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50,如此,相对于表面粗糙度更低的光滑平面而言,反射面f有明显可见的凹凸形状,当光线入射到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时,由于反射面f表面结构粗糙,可对光线进行漫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以提高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的概率,从而增大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的光线总量,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同时,第一反光结构120的表面粗糙度Ra大于或等于50,有利于降低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印刷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与承载面c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例如,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采用该设置后,第一反光结构120靠近承载面c的部分宽度较大,方便铺设时精确定位到承载面c上的预设位置,同时第一反光结构120与承载面c贴合的面积大,能够增强第一反光结构120在承载面c上的安装稳定性;且相较于上宽下窄的结构来说,更容易成型,也方便与第二反光结构130一体制造并安装设置在承载面c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的反射面f与承载面c平行,有利于使得入射至反射面f上各点处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的概率相等,从而整体提高第一反光结构120将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的概率,以增大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的光线总量,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进一步的,参考图9,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与承载面c垂直,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和第二侧面e均为斜面。如此,反射面f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与承载面c垂直,且反射面f与承载面c平行,即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平面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相较于侧面与承载面c之间的夹角小于90°(如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截面形状梯形)的第一反光结构120来说,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反射面f的面积更大,使得入射至反射面f的光线更多,进而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所在区域的光线能够更多的被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上,增大了向光面a吸收的光线总量,提高了向光面a对光线的利用率和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结构的侧面与承载面之间的夹角也可为锐角,此时反射面f的面积较小,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以第二反光结构130的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以及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顶面均低于背光面b为示例,图3以第二反光结构130的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低于背光面b,且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顶面高于背光面b为示例,图10以第二反光结构130的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以及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顶面均高于背光面b为示例。实际应用中,上述描述不仅适用于第二反光结构的远离承载面的顶端低于背光面和/或第一反光结构远离承载面的顶面高于背光面的情况,还适用于第二反光结构的远离承载面的顶端不低于背光面和/或第一反光结构远离承载面的顶面不高于背光面的情况。

以下以两个具体的实施例对第一反光结构和第二反光结构在垂直于承载面的方向上的厚度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且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Z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可以为5um~20um。具体地,随着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的增大,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所需的传播距离越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随之增大,光线被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的光强也越大,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当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为20um,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为100um~3000um,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为100um~3000um。

其中,第二反光结构130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高于向光面a,且凸起结构140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的锐角较小时,当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会被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当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靠近承载面c的底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会被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的背光面b。因此,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既可能反射至背光面b,还可能反射至向光面a,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吸收的光线的总量,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以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相等为示例,实际应用中,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可以与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不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10中均以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内,且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组合正投影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重合为示例,实际应用中,第二反光结构130还可以位于电池片101正下方。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11,背板100还可以包括:棱锥结构150,棱锥结构150位于承载面c,且棱锥结构150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远离第一反光结构120的一侧,棱锥结构150用于将使入射至棱锥结构150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三反射光线,第三反射光线朝向远离棱锥结构150且远离承载面c的方向传播。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背板100应用于光伏组件中时,棱锥结构15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位于电池片101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中,用于将入射至棱锥结构150的光线反射至背光面b。具体地,棱锥结构150的侧面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度数小于第二反光结构130第一侧面b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度数,有利于提高入射至背光面b正下方的光线反射至背光面b的概率,以进一步提高背光面b对光线的利用率。在一个例子中,棱锥结构150的侧面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度数为15°~45°。

其中,棱锥结构150可以为三棱锥结构、四棱锥结构或者五棱锥结构,本实施例对棱锥结构150的侧棱的数量不做限制。

具体地,第一反光结构120、第二反光结构130和棱锥结构15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则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材料、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材料和棱锥结构150的材料相同,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背板100的制作工艺步骤,进一步降低背板100的制造成本和复杂度。其中,形成第一反光结构120、第二反光结构130和棱锥结构150的方法包括丝网印刷或者辊轮印刷。

进一步地,反射膜还可以位于棱锥结构150表面,用于提高棱锥结构150表面的反射率,以进一步提高入射至棱锥结构15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背光面b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11中以多个凸起结构140的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的锐角的度数相同为示例,实际应用中,相邻凸起结构140的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的锐角的度数也可以不同,进一步地,在第一反光结构120指向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方向上,相邻凸起结构140的第一侧面b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度数可以依次减小。此外,图2至图11中以相邻凸起结构140的底部之间不具有间隙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相邻凸起结构140的底部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上述实施例对相邻凸起结构140的底部之间间隙的大小不做限制。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以图1中第二反光结构130中的凸起结构140为沿延伸方向X的延伸的长条状结构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反光结构130中的凸起结构140在延伸方向X上,也可以具有多个,且沿延伸方向X依次排布,即第二反光结构130中的多个凸起结构140沿宽度方向Y依次排布和/或多个凸起结构140沿延伸方向X依次排布均可。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意出第二反光结构130位于电池片101沿延伸方向X的两侧,第一反光结构120也位于电池片101沿延伸方向X的两侧,且位于两个第二反光结构130之间,实际应用中,对于单个电池片101而言,第二反光结构130可以设置在电池片101的每一侧,第一反光结构120也可以设置在电池片101的每一侧,且位于两个第二反光结构130之间。

综上所述,在背板本体110的承载面c上设置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其中,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Z上,对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进行设计以及规定第一反光结构120远离承载面c的顶面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提高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的概率;规定第二反光结构130中凸起结构140的第一侧面d和第二侧面c与承载面c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以及设计凸起结构140的排布方式,有利于提高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和背光面b的概率。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共同作用,有利于提高背板100将入射至背板100上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另一方面,相较于平整光滑的背板本体110,具有一定厚度的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有利于减小入射至相邻电池片101间隙中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传播路径的长度,以提高电池片101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两者均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图12至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和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串的2种俯视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

参考图12和图14,光伏组件103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任意一种背板100;盖板102以及位于盖板102和背板本体110之间的多个电池片101,电池片101具有相对的向光面a和背光面b,相邻电池片101之间具有间隙I,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设于间隙I中且延伸方向与I的延伸方向一致。

其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延伸方向X(参考图1)与间隙I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用于使入射至反射面f的光线向远离承载面c的方向发生漫反射以形成第一反射光线,并使第一反射光线传播至盖板102表面并二次反射至向光面a;第二反光结构130用于使入射至第一侧面d的光线发生反射以形成第二反射光线,并使第二反射光线传播至背光面b或者向光面a。

照射进光伏组件103中没有电池片101的区域的光线通过背板100中的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反射至电池片101上,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以提高光伏组件103的发电功率。

具体地,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面f将第一反射光线传播至盖板102,进而通过盖板102将第一反射光线二次反射至向光面a,则大部分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即可达到向光面a,通过减少光线到达向光面a所需的反射次数,提高电池片101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将入射第二反射光线反射至背光面b或者向光面a,则大部分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经过反射即可达到电池片101上,以提高电池片101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第一反光结构12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中,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位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与间隙I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即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还位于电池片101在承载面c上的正投影中。

具体地,背光面b与承载面c之间具有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皆不高于间隔的厚度。在一个例子中,参考图12,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小于间隔的厚度,第二反光结构130主要将入射至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光线反射至背光面b,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反光结构的厚度也可以等于间隔的厚度。

进一步的,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Z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可以为5um~20um,且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不大于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具体地,随着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的增大,入射至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向光面a所需的传播距离越短,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随之增大,光线被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的光强也越大,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具体的,当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为20um,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0%。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厚度数值更低,更有利于将光线反射到达背光面b。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承载面c的方向上,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大于间隔的厚度。

例如,参考图13,当光线朝向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斜入射时,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可将入射光线反射至电池向光面a或者背光面b。其中,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远离承载面c的顶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会被第二反光结构130一次反射至电池片101的向光面a,当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靠近承载面c的底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会被第二反光结构130先反射至承载面c上,然后被承载面c二次反射至电池片101的背光面b。如此,可增加光伏组件103整体的光转换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图13仅以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大于45°为例,使得当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130靠近承载面c的底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会被第二反光结构130先反射至承载面c上,然后被承载面c二次反射至电池片101的背光面b,在实际应用时,第一侧面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的锐角也可以小于45°,使得当第二反射光线的反射点位于第二反光结构靠近承载面的底端部分时,第二反射光线直接被第二反光结构一次反射至电池片的背光面。

参考图14,当光线垂直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第一侧面d倾斜入射时,第一侧面d将光线沿入射光线路径反射回盖板102上,经盖板102进行二次反射至向光面a。

结合参考图13和图14,当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大于间隔的厚度时,第二反光结构130兼顾将光线反射至向光面a和背光面b的作用,因而电池片101向光面a和背光面b均能吸收到被第一侧面d反射的光线。而且,实际生产制备得到的电池片的向光面a对光线的转换能力(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能力)大于背光面b对光线的转换能力,当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分别为间隔的厚度的2~3倍时,电池片101向光面a吸收的经由第一侧面d反射的光线的占比明显会更高,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103整体的光转换效率。而当上述比值大于3时,制备难度和成本较高,且会对正常直接入射到电池片101表面的光线形成干扰,反而会降低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与间隔的厚度的比值也为2~3,保持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相近的厚度,能够减少对照射到彼此表面的光线的遮挡,保证稳定的发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光伏组件103中,在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与电池片101和盖板102形成的间隔中会填充EVA胶膜,背光面b与承载面c之间的间隔的厚度取决于EVA胶膜的厚度,EVA胶膜的厚度范围为100um~1000um,则间隔的厚度范围为100um~1000um,基于间隔的厚度,当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最大厚度厚度分别为与间隔的厚度的比值为2~3倍时,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和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范围分别为200um~3000um。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相等,能够完全消除对照射到彼此表面的光线的遮挡现象,发电效率高。

上述两种实施例中,图12至图14均以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厚度等于第二反光结构130的厚度为示例,实际应用中,对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不做限制。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可以不高于背光面与承载面之间间隔的厚度;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一反光结构的厚度可以高于背光面与承载面之间间隔的厚度。

此外,上述两种实施例中,第一侧面d朝向靠近第一反光结构120的方向倾斜,即第一侧面d为斜面时,第一侧面d与承载面c之间形成的锐角的范围可以为30°~45°,第一侧面d的倾斜程度在该范围内时,有利于提高入射至第一侧面d形成的第二反射光线直接传播至背光面b的概率,即入射至背光面b的第二反射光线绝大部分无需借助承载面c的二次反射,可以直接由第一侧面d反射至背光面b,减少经承载面c二次反射时光线被承载面c吸收导致到达背光面b光强的降低。由于光线到达背光面b所需的反射次数减少,提高电池片101接收到的光线的光强,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多个电池片101沿第一方向依次串接构成电池串111,至少两个电池串111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相邻电池串1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f,第一间隙f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反光结构120(参考图12)的延伸方向X和第二反光结构130(参考图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一般为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延伸方向X,第二方向一般为第一反光结构120的宽度方向Y。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单个电池串111而言,虚线框m和虚线框n未重叠的区域在承载面c中的正投影与第一反光结构120在承载面c中的正投影重合,第二反光结构130在承载面c中的正投影位于虚线框n在承载面c中的正投影中。具体地,对于单个电池串111而言,第二反光结构130可以设置在电池串111的每一侧,第一反光结构120也可以设置在电池串111的每一侧,且位于两个第二反光结构130之间。

进一步地,参考图16,至少两个电池串111还沿第一方向X依次排布,相邻电池串111的电池片101(参考图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h,第二间隙h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还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间隙f和第二间隙h共同构成间隙I(参考图1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13中的单个电池串111而言,第一反光结构120、第二反光结构130和电池串1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图12中示意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图15和图16中以电池串111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多个单一的电池片101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布。

综上所述,光伏组件103中的第一反光结构120和第二反光结构130有利于提高光线反射至电池片101上的概率,以提高电池片101对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片101的发电功率,以提高光伏组件103的发电功率。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双面反光光伏焊带及光伏组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