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膜及转印片材

文档序号:1835412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薄型膜及转印片材 (Film and transfer sheet ) 是由 渡边学 于 2020-05-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薄型膜具有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平均厚度。薄型膜具有第一面及与第一面成相反侧的第二面,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具有凹凸。在薄型膜中、凸部位于第一面且凹部位于第二面的部分是要素部。薄型膜具有多个要素部。(The thin film has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0.1 μm or more and 5.0 μm or less. The thin film has a first surface and a second surface opposite to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urface have irregularities, respectively. In the thin film, a portion where the convex portion is located on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concave portion is located on the second surface is an element portion. The thin film has a plurality of element portions.)

薄型膜及转印片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型膜及用于将薄型膜粘贴在被粘接体上的转印片材。

背景技术

具有数nm~数μm左右厚度的极薄的膜由于具有高柔软性,因此能够追随各种形状,即便是没有粘接剂或粘合剂,也会粘贴在生物体器官的表面上。因此,尝试了将这种膜粘贴在脏器或皮肤等被粘接体上进行利用。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为了辅助护肤或化妆而将上述膜粘贴在皮肤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5806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这种薄型膜中,由于膜的表面处的反射光与背面处的反射光相干涉,容易观察到膜的表面带有颜色地发光。这种膜容易看上去有外观不良,特别是在美容用途中,由于会在膜的粘贴部分上看到泛油,即因皮脂分泌而产生的光泽,因此不优选。因反射光的干涉所导致的上色例如可以通过在膜的表面上形成凹凸来抑制。但是,如上所述,因该膜极薄,获得了对被粘接体的表面形状的高追随性,因此难以在维持由这种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同时、在膜的表面上设置充分高度的凹凸。另外,当为了对膜附加功能而想在膜中含有各种有效成分时也是,若想要维持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即形状追随性,能够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就会有所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降低的同时、能够提高其它功能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薄型膜是具有第一面及与所述第一面成相反侧的第二面、并且具有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平均厚度的薄型膜,其中,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分别具有凹凸,在所述薄型膜中、凸部位于所述第一面、且凹部位于所述第二面的部分是要素部,所述薄型膜具有多个所述要素部。

根据上述构成,与仅在第一面形成凹凸的情况相比,由于可抑制在凸部位于第一面的部分处、薄型膜的膜厚增大,因此可以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降低的同时、将薄型膜的表面制成具有凹凸的面。因此,表面具有凹凸所导致的光的散射或表面积的增大成为可能,结果,薄型膜的功能可以提高。例如获得以下效果:可以在抑制薄型膜的形状追随性降低的同时、抑制在薄型膜中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的效果;以及可提高柔和聚焦性的效果。

上述构成中,在所述薄型膜的截面中,凸部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面且凹部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部分与凹部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面且凸部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第二部分可以交替地存在。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薄型膜自身反复弯曲而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形成有凹凸,在薄型膜的宽泛范围内,在抑制薄型膜的膜厚增大的同时、形成了具有凹凸的表面。因此,可以在宽泛的范围内获得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下降的同时、表面具有凹凸所带来的效果。

上述构成中,可以是:彼此相邻的所述要素部的间隔为100μm以下,所述多个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所述平均高度与所述多个要素部的平均宽度之比为1.5以下。

根据上述构成,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的形状追随性、强度、柔和聚焦性,另外,还可优选地抑制在薄型膜中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

上述构成中,在以从与沿着所述薄型膜扩展方向的平面相向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的所述薄型膜的面积为基准面积时,所述第一面的表面积可以为所述基准面积的1.1倍以上且3.0倍以下。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在良好地获得薄型膜的强度的同时,优选地获得薄型膜的表面积增大所带来的效果。

上述构成中,所述薄型膜的材料可以包含具有生物相容性或生物降解性的材料。

根据上述构成,对于薄型膜,可以提高对于粘贴于生物体组织的用途及用于细胞培养基材的用途的适应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转印片材具备上述薄型膜和支撑所述薄型膜的支撑基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用支撑基材支撑薄型膜,由于可抑制薄型膜的变形,因此薄型膜的处理变得容易。

上述构成中,所述支撑基材可以是织物、无纺布、纸及网状片中的任一种。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支撑基材易于透过液体,因此在支撑基材与水等液体相接触时,液体易于遍及支撑基材内。因此,只要支撑基材按照通过与液体的接触而发生变形的方式来构成,则会促进该变形,可优选地提高支撑基材从薄型膜上的剥离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薄型膜,可以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降低的同时、提高其它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对于薄型膜的一实施方式、表示薄型膜的立体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2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立体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3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立体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4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6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7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平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9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平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10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的平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11为对于转印片材的一实施方式、表示转印片材的平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12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13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薄型膜及转印片材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粘贴在生物体组织上进行利用。具体地说,作为薄型膜的用途,可举出在皮肤上粘贴薄型膜、将薄型膜用于辅助护肤或化妆的美容用途;为了防止手术时组织的粘连而将薄型膜粘贴在脏器或细胞上的用途;在皮肤或脏器的创伤部分粘贴薄型膜、将薄型膜用于创伤治疗的用途。生物体组织是指动物的组织,包含皮肤等上皮组织、软骨或骨等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也可作为细胞培养的基材使用。

此外,美容用途中,薄型膜可以对于涂有化妆品的肌肤在化妆品之上来粘贴、也可以粘贴在未涂有化妆品的肌肤上。另外,还可以在肌肤上粘贴薄型膜之后在该膜之上涂抹化妆品。

[薄型膜的构成]

图1~图3表示薄型膜10的立体结构之一例。薄型膜10具有第一面10F和与第一面10F成相反侧的第二面10R。

第一面10F具有凹凸。详细地说,第一面10F具有在第一面10F上突出的多个凸部11a。彼此相邻的凸部11a之间或彼此相邻的凸部11a的边界部分构成在第一面10F中凹陷的凹部11b。多个凸部11a的形状或大小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不是恒定的。另外,多个凸部11a可以规则地配置,也可以不规则地配置。

第二面10R具有第一面10F的凹凸颠倒而成的凹凸。即,在凸部11a位于第一面10F的位置上、凹部12b位于第二面10R,在凹部11b位于第一面10F的位置上、凸部12a位于第二面10R。

凸部11a位于第一面10F且凹部12b位于第二面10R的部分是要素部13,薄型膜10具有多个要素部13。

参照图1~图3,说明薄型膜10的具体结构的例子。此外,以下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有时将与要素部13有关的构成的比率与实际结构不同地示出。

图1所示的薄型膜10中,具有同一形状的多个要素部13规则地排列。要素部13的表面,即凸部11a及凹部12b的各自的表面是曲面,要素部13的表面在凸部11a的顶部及凹部12b的底部分别所处的部分上具有曲率。要素部13具有例如半球状、半椭圆体状、将圆锥的顶部替换成曲面的形状等。第一面10F上的凹部11b的底部及第二面10R上的凸部12a的顶部也由曲面构成。

如图2所示,要素部13的表面可以是平面,要素部13也可以朝向凸部11a的顶点变尖。要素部13例如具有角锥状。图2中,第一面10F上的凹部11b的底部及第二面10R上的凸部12a的顶部由平面构成。

图3所示的薄型膜10中,在1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要素部13沿着与要素部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要素部13的表面为曲面,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具有以波状反复起伏的形状。

要素部1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例子,还可以是圆锥状或截头椎状或柱体状,还可以是与这种三维图形不同的立体状。另外,要素部13还可以是没有对称轴的立体状。总之,要素部13只要是具有底部以外被具有由曲面和平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的表面的侧壁所包围的形状即可。另外,多个要素部13也可包含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的要素部13。

另外,第一面10F中的凹部11b的底部及第二面10R中的凸部12a的顶部只要是由曲面和平面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即可,也可以是该底部及顶部为曲面的部位与为平面的部位混存。

进而,多个要素部13还可以不规则地配置。另外,薄型膜10自身的厚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并非是恒定的。

图4~图7表示薄型膜10的截面结构之一例。

图4及图5表示具有同一形状的多个要素部13以恒定间隔排列时的截面结构。图4表示要素部13的表面为曲面、凹部11b的底部及凸部12a的顶部也为曲面的方式。上述方式中,在凸部11a的顶部和基部中,薄型膜10进行弯曲。换而言之,通过薄型膜10反复进行弯曲,形成要素部13,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产生凹凸。

图5表示要素部13的表面为平面、凹部11b的底部及凸部12a的顶部也为平面的方式。上述方式中,在凸部11a的顶部和基部中,薄型膜10按照形成角部的方式进行弯折。换而言之,通过薄型膜10反复进行折叠,形成要素部13,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产生凹凸。

图6表示多个要素部13的形状并非恒定、彼此相邻的要素部13之间的间隔也并非恒定时的截面结构。要素部13的表面由曲面和平面中的至少一者构成。凹部11b的底部及凸部12a的顶部也由曲面和平面中的至少一者构成。此时也是,在凸部11a的顶部和基部中,薄型膜10按照具有曲率的方式进行弯曲,或者按照形成角部的方式进行弯折。于是,通过薄型膜10反复进行弯曲和折叠中的至少一者,形成要素部13,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产生凹凸。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薄型膜10自身进行弯曲,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形成凹凸。薄型膜10的截面中,凸部11a的顶部位于第一面10F且凹部12b的底部位于第二面10R的部分(第一部分)与凹部11b的底部位于第一面10F且凸部12a的顶部位于第二面10R的部分(第二部分)交替地存在。凸部11a、12a的顶部与凹部11b、12b的底部为曲面时,在上述截面中,薄型膜10具有波浪形状,换而言之,具有波动(起伏)。

此外,薄型膜10的截面中,在薄型膜10中,将在凸部11a的顶部处弯曲或弯折的部分作为山部、将在凸部11a的基部处弯曲或弯折的部分作为谷部时,夹着1个山部的2个谷部之间的部分为1个要素部13。

对与要素部13有关的参数的优选范围进行说明。以下中,薄型膜10的扩展方向在将薄型膜10静置在平面上时、作为薄型膜10沿着该平面进行扩展的方向,对薄型膜10进行规定。此时,多个要素部13沿着薄型膜10的扩展方向排列。另外,薄型膜10的上述截面是沿着与沿薄型膜10扩展的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的截面。

如图4所示,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是膜自身的平均厚度,是在多个测定点处测定的膜厚T的平均值。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通过以下的方法算出。首先,由薄型膜10的多处制作薄型膜10的截面观察用的试样。例如,薄型膜10在俯视下具有矩形状时,由薄型膜10的中央部和四角的5处制作试样。进而,对各试样,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对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在250μm范围内等距的5个测定点测定膜厚T。膜厚T是在测定点处的第一面10F的法线方向上的膜的厚度。进而,5个测定点处的膜厚T的平均值是每个试样的平均厚度,对全部试样的平均厚度进行平均后的值即为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

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而,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上且1.0μm以下。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若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薄型膜10的强度可获得即便用手轻轻触碰薄型膜10、薄型膜10也不会破损的程度,在薄型膜10的处理变得容易的同时、还可提高薄型膜10的耐久性。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若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柔软性、可提高形状追随性,因此将薄型膜10粘贴在生物体组织上时,薄型膜10对于被粘接体的密合性变得良好。

薄型膜10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优选为0.1g/m2以上且5.0g/m2以下。上述质量是在从与沿着薄型膜10的扩展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第一面10F的俯视下、换算成每具有1m2面积的部分时的薄型膜10的质量。此外,薄型膜10的密度例如是1g/cm3以上且3g/cm3以下。薄型膜10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上述范围内时,可抑制薄型膜10的厚度增大,因此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柔软性。因此,可提高薄型膜10的形状追随性,薄型膜10对于被粘接体的密合性变得良好。

如图4~图6所示,薄型膜10的扩展方向上的彼此相邻要素部13之间的距离是要素间隔W。要素间隔W即是薄型膜10的扩展方向上的彼此相邻的凸部11a的顶点间的距离。多个要素部13规则地排列时,要素间隔W是恒定的,或者相对于多个要素部13的排列、规则地进行变化。多个要素部13不规则地排列时,要素间隔W相对于多个要素部13的排列、不规则地进行变化。

要素间隔W大时,在彼此相邻的要素部13之间,凹部11b的底部及凸部12a的顶部易于变得平坦,这种平膜状区域的比例易变多。为了抑制因第一面10F处的反射光与第二面10R处的反射光的干涉而使第一面10F或第二面10R看上去带有颜色地发光,优选上述平膜状区域的比例少。这种观点下,优选要素间隔W为100μm以下。

另外,当要素间隔W大时,由于在目视下薄型膜10的表面易看起来不光滑,因此从这种观点出发,优选要素间隔W为100μm以下。

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是多个要素部13的高度H的平均值。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利用以下方法算出。首先,对于各个与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测定时同样制作的多个试样,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测定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在250μm范围内包含的5个要素部13的高度H。高度H是与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的要素部13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即,高度H是构成要素部13的上述山部中在第一面10F内最突出的点与位于要素部13端部的上述谷部中在第二面10R内最突出的点之间的、沿着正交于上述平面的方向的长度。进而,5个要素部13的高度H的平均值是每个试样的平均高度,对全部试样的平均高度进行平均后的值即为薄型膜10的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

要素部13的平均宽度是多个要素部13的宽度D的平均值。要素部13的平均宽度利用以下的方法算出。首先,对于各个与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测定时同样制作的多个试样,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测定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在250μm范围内包含的5个要素部13的宽度D。宽度D是薄型膜10扩展方向上的要素部13的端部之间的长度。即,宽度D是位于要素部13端部的2个上述谷部中分别在第二面10R内最突出的点之间的、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的长度。进而,5个要素部13的宽度D的平均值是每个试样的平均宽度,对全部试样的平均宽度进行平均后的值即为薄型膜10的要素部13的平均宽度。

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优选是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的2倍以上且100倍以下、更优选是5倍以上且30倍以下。在这种范围内,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时,可良好地获得要素部13所形成的凹凸使光散射的效果,可优选地抑制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时,在将薄型膜10粘贴在生物体组织上时,易于获得薄型膜10对于被粘接体的密合性。图7示出的是与图4~图6所示的例子相比、相对于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小的例子。

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与平均宽度之比优选为0.1以上且1.5以下、更优选为0.1以上且1.0以下。上述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时,可良好地获得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10的形状所产生的效果,即,可良好地获得因要素部13导致的光的散射或表面积的扩大等效果。上述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时,薄型膜10的制造容易,另外,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强度及对于被粘接体的密合性。

图8~图10表示从与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的要素部13的配置的例子。图8~图10中,为了方便,将要素部13的外形显示为略圆形,但俯视下的要素部13的外形并无特别限定。

图8及图9显示同一大小的多个要素部13规则地排列的方式。图8中,多个要素部13位于由相互间正交的格子线形成的假想格子的格子点上,图9中,多个要素部13位于由斜向交叉的格子线形成的假想格子的格子点上。要素部13的要素间隔W可以如图8所示、随格子线的延伸方向而有所不同,还可以如图9所示,在格子线延伸的2个方向上是一致的。

图10表示多个要素部13不规则地配置、多个要素部13的大小并非恒定的方式。将恒定大小的多个要素部13规则地配置时,产生光的衍射、第一面10F或第二面10R易观察到着色。从可抑制这种衍射现象的观点,优选多个要素部13的大小是不均匀的,且多个要素部13不规则地配置。

以上述俯视下的薄型膜10整体的面积、即朝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的平面的投影像中的薄型膜10的面积作为基准面积时,第一面10F的表面积优选是基准面积的1.1倍以上且3.0倍以下。第一面10F的表面积是还包含凹凸的侧面部分的第一面10F的实际面积,第一面10F的表面积大于基准面积的量是相当于凹凸侧面部分的面积部分的量。

基准面积只要根据薄型膜10的外形算出即可,例如在俯视下、薄型膜10具有矩形状时,通过该矩形的短边长度与长边长度相乘,可求得基准面积。

第一面10F的表面积在如使用通过切削加工所形成的模具而形成要素部13时那样将要素部13形成为遵循于设计的形状时,根据设计值算出即可。另外,在如使用通过喷砂加工所形成的模具而形成要素部13时那样将要素部13形成为无规的形状时,第一面10F的表面积由实测值求得即可。该实测值可以使用搭载有针对高度方向即Z轴的电动台的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表面粗糙度计、原子力显微镜等进行测定。

第一面10F的表面积为基准面积的1.1倍以上时,可良好地获得因要素部13带来的第一面10F的表面积增大所产生的效果。第一面10F的表面积为基准面积的3.0倍以下时,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10,通过薄型膜10自身进行弯曲,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形成凹凸。因此,与一个面为平面、另一个面上形成有凹凸的方式相比,可以在抑制薄型膜10自身的厚度增大的同时,使薄型膜10的表面成为具有凹凸的面。因此,可以在抑制薄型膜10的形状追随性下降的同时、提高其它功能。

具体地说,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具有凹凸,光被散射,可抑制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因此,可抑制薄型膜10看上去具有外观不良,在将薄型膜10用于美容用途时,还可抑制薄型膜10的粘贴部分看上去泛油。

作为因这种凹凸导致的光的散射而提高的参数,可举出雾值。雾值是表示扩散成分相对于薄型膜10的总透射光的比例的参数,通过基于JIS K7136-2000的方法来测定。

薄型膜10的雾值优选为7%以上且65%以下。薄型膜10在为了辅助护肤或化妆而粘贴在皮肤上进行使用时,对薄型膜10期待高柔和聚焦性。柔和聚焦性是指在薄型膜10的粘贴部分处,虽然看到肌肤的存在,但肌肤表面的细微部分模糊、小皱纹或斑点或雀斑等变得不明显的特性。雾值越大,则柔和聚焦性越提高。

通过雾值为7%以上,可优选地抑制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柔和聚焦性。另外,通过雾值为65%以下,薄型膜10看起来模糊,可抑制薄型膜10的粘贴部分变得显眼。

另外,与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为平面时相比,由于因凹凸、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表面积有所增大,因此薄型膜10能够含有的有效成分的量可以增大。另外,通过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凹凸,若是防粘连用途、则可提高防粘连效果,若是创伤治疗用途、则可获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效果。

另外,将薄型膜10用于细胞培养用途时,可以在抑制作为适于细胞培养基材的薄膜的特性降低的同时,通过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凹凸,可抑制所培养的细胞的密度变得过高。因此,氧和营养等易于遍及各细胞。

对薄型膜10的材料进行说明。此外,薄型膜10可以由单一的薄膜构成,还可以是多个薄膜的层叠体。薄型膜10可由具有生物相容性或生物降解性的材料构成。将薄型膜10粘贴在皮肤上时,优选薄型膜10的材料是毒性、皮肤刺激性及皮肤致敏性低的树脂。

例如,薄型膜10的材料是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酸内酯等酯树脂及它们的共聚树脂。另外,薄型膜10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化妆品的皮膜形成剂使用的树脂,作为这种树脂,例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或有机硅及它们的共聚树脂、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另外,薄型膜10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医疗用品材料的使用实际成绩高的树脂的聚碳酸酯、环烯烃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系弹性体、聚酰亚胺。进而,薄型膜10的材料还可以使用层粘蛋白、肽、纤连蛋白、整联蛋白、腱生蛋白、白蛋白、角蛋白、胶原蛋白、明胶等蛋白质;壳多糖、壳聚糖、透明质酸、葡甘露聚糖、普鲁兰多糖、葡聚糖、水前寺蓝藻多糖等多糖类。蛋白质或多糖类多不耐受水,但通过将阳离子性聚合物与阴离子性聚合物混合,或者层叠由这些各聚合物形成的薄膜,可以形成离子络合物,作为膜的耐水性可以提高。

另外,在生物体内配置薄型膜10时或作为细胞培养的基材进行利用时,薄型膜10以蛋白质的吸附控制为目的,优选具有由(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酸胆碱)聚合物或聚(2-甲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等形成的覆膜层。另外,薄型膜10以细胞粘接为目的时,优选具有由纤连蛋白等蛋白质或羟磷灰石、碳酸钙等无机质形成的覆膜层。

另外,在薄型膜10具备多个层时,通过使各层的组成彼此不同,可以使各层的功能彼此不同,由此,能够强化薄型膜10的功能、对薄型膜10附加功能。以下说明这种方式的例子。

薄型膜10具备多个层时,包含第一面10F的层和包含第二面10R的层中,一个层是将薄型膜10粘贴在被粘接体上时接触于被粘接体的接触层,另一个层是非接触层。非接触层是在将薄型膜10粘贴在被粘接体上时暴露在外的最外层。

第一例中,接触层包含易于与构成作为生物体组织的被粘接体的蛋白质产生氢键等相互作用的材料。通过在接触层与被粘接体之间产生这种相互作用,可提高薄型膜10与被粘接体之间的密合性。

用于上述相互作用的材料可以是作为接触层主成分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与主成分不同地添加到接触层的材料中。另外,用于上述相互作用的材料只要至少包含在构成与被粘接体接触的面的材料中即可。因此,可以通过对接触层的表面处理而将上述材料导入至接触层。作为表面处理,可举出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底涂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等。

第二例中,对作为最外层的非接触层赋予疏水性。通过使非接触层中含有疏水性高的高分子材料或疏水性添加剂,可以对非接触层赋予疏水性。通过非接触层具有疏水性,可抑制水滴或含水的污垢从外部附着在薄型膜10上。

第三例中,薄型膜10被用于美容用途中,在粘贴于皮肤上的薄型膜10上涂抹化妆品。即,将化妆品涂抹在非接触层的表面上。于是,在第三例中,非接触层包含与化妆品的亲和性高的油溶性添加剂。通过非接触层包含油溶性添加剂,易于将化妆品保持在薄型膜10上。

薄型膜10还可以包含对应用途的添加剂。如上所述,通过因凹凸、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表面积增大,由于薄型膜10能够含有的添加剂的有效成分的量可以增大,因此可优选地发挥添加剂的功能。

作为添加剂,例如若为美容用途,则可举出保湿成分、有助于提高设计性的着色剂等成分、保湿霜或美容液等护肤中使用的化妆品或者化妆品成分。通过薄型膜10含有这种成分,可提高薄型膜10所带来的美容效果。另外,作为添加剂,例如若为防粘连用途,则可以使用用于应对异物反应或防粘连的成分,若为创伤治疗用途,则可以使用止血成分或抗菌成分,若为细胞培养用途,则可以使用粘接成分或透气成分。薄型膜10作为添加剂的含有,只要含有作为上述成分发挥功能的粒子或药剂等即可。

另外,薄型膜10作为添加剂还可以含有上述疏水性添加剂或层状的无机化合物。通过含有这种添加剂,由于薄型膜10难以通过水蒸汽,因此通过在被粘接体上粘贴薄型膜10,易于在被粘接体的表面保持水分。因而,若为美容用途,可以实现除了具有上述良好的柔和聚焦性之外、保湿功能也高的薄型膜10。作为层状的无机化合物,可以使用云母、蒙脱石、皂石、锂蒙脱石、含氟锂蒙脱石等蒙皂石族、高岭石等高岭土族、麦羟硅钠石(magadite)、水羟硅钠石、水硅钠石等粘土矿物的碎片。

另外,薄型膜10作为添加剂还可以包含香料。由此,可获得发出香味的薄型膜10。香料虽易于挥发,但若为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10,由于能够增大所能含有的香料的量,因此可提高香味的持续性。

[转印片材]

转印片材用于将薄型膜10粘贴在作为生物体组织的被粘接体上的情况中。

如图11所示,转印片材30具备薄型膜10和支撑薄型膜10的支撑基材20。从与沿着薄型膜10扩展方向的平面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支撑基材20的外形可以如图11所示比薄型膜10大,或者可以与薄型膜10的外形一致。重要的是,只要薄型膜10的整体被支撑基材20支撑即可。

薄型膜10中,被支撑基材20支撑的面、即与支撑基材20接触的面可以是第一面10F,还可以是第二面10R。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中的与接触于支撑基材20的面成相反侧的面被粘贴在被粘接体上。

可以如图12所示,支撑基材20中与薄型膜10接触的面是平面,在薄型膜10与支撑基材20之间形成有部分的空隙。或者,可以如图13所示,支撑基材20中与薄型膜10接触的面具有沿着薄型膜10的凹凸,薄型膜10与支撑基材20没有空隙地进行密合。进而,还可以支撑基材20中与薄型膜10接触的面具有与薄型膜10的凹凸不同的凹凸,在薄型膜10与支撑基材20之间形成有部分的空隙。图12及图13中示出了薄型膜10的第二面10R接触于支撑基材20的例子。

支撑基材20在转印片材30的保管时、或者转印片材30的使用时使薄型膜10向被粘接体上移动时,具有可抑制在薄型膜10中产生皱褶或折叠等变形的功能。通过薄型膜10被支撑基材20支撑,薄型膜10变得易于处理。

支撑基材20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优选在转印片材30的使用时、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而提高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的剥离性、支撑基材20能够容易地从薄型膜10上剥离。

作为改变支撑基材20的剥离性的刺激,可举出紫外线照射、微波照射、加热、加压、氧接触、与水等液体的接触等,但从将刺激施加到转印片材30的容易性出发,优选上述刺激是与水分的接触。为了通过水分对转印片材30的供给来提高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上的剥离性,优选支撑基材20具有通过水分而变形的性质。变形包括因溶胀导致的膨胀或者溶解。作为这种支撑基材20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及它们的衍生物、蛋白质、多糖类、含大量无机盐的聚合物。

进而,支撑基材20优选能够透过液体、通过表面具有凹凸而在与薄型膜10之间形成部分的空隙的同时接触于薄型膜10。若为这种支撑基材20,在将水分供给至转印片材30时,支撑基材20的变形易于进行。另外,通过水分进入到薄型膜10与支撑基材20之间,支撑基材20易于从薄型膜10上剥离。具体地说,支撑基材20优选是织物、无纺布、网状片或纸。

另外,作为支撑基材20,还可以使用能够进行灭菌处理的树脂片材。

[薄型膜及转印片材的制造方法]

对薄型膜10及转印片材30的制造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此外,只要能够形成具有上述多个要素部13的薄型膜10,则薄型膜10及转印片材30也可以通过与以下方法不同的方法来制造。

多个要素部13、即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凹凸可以使用作为表面具有凹凸的片材状模具的模具片来形成。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凹凸的形状成为追随上述模具所具有的凹凸的形状。

作为模具片中的凹凸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举出利用工作机械或激光加工机进行的切削加工、光刻法、喷砂法、化学刻蚀法、利用通过异种聚合物的掺混所进行的相分离来形成孤立的多个岛状结构的方法等。模具片是金属制的原版、或作为复制了原版的版的复制版。模具片为复制版时,模具片优选由模具片易于从薄型膜10上剥离的材料形成。这种材料例如为烯烃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氟系树脂。

作为使用了模具片的薄型膜10的制造方法,对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进行说明。第一方法是向模具片上供给包含薄型膜10的材料的液状体,通过使该液状体固化,从而形成具有凹凸的薄型膜10。详细地说,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作为上述液状体使用包含薄型膜10的材料的溶液,利用各种涂覆方法来进行向模具片上的液状体的供给的溶液流延法;作为上述液状体使用使作为薄型膜10的材料的树脂熔融而成的液状体,通过挤出来进行液状体向模具片上的供给的挤出熔融法。

在溶液流延法中,溶液通过使薄型膜10的材料溶解或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来生成。作为能够利用的涂覆方法,可举出直接凹版涂布、反向凹版涂布、小径反向凹版涂布、迈耶棒涂布、模涂、帘涂、喷雾、旋涂、丝网印刷、逗号辊涂布、刮刀涂布、凹版胶印涂布、辊涂等各种涂覆方法。将薄型膜10形成为规定图案状时,优选使用直接凹版涂布、喷雾、丝网印刷、凹版胶印涂布的各种涂覆法。薄型膜10的成膜厚度可以通过溶液中的固体成分的比例及所利用的涂覆方法来进行控制。通过将供给至模具片上的溶液干燥、固化,形成薄型膜10。

在挤出熔融法中,在加热树脂的同时,利用螺杆进行剪切,将树脂熔融,将树脂挤出至模具片上。之后,通过将模具片上的树脂冷却、使其固化,形成薄型膜10。薄型膜10的成膜厚度可以通过树脂的挤出量和拉伸速度的关系或延伸倍率来控制。

第二方法是在形成成为薄型膜10的薄膜之后,通过热或溶剂等使该薄膜软化,通过将模具片按压在该薄膜上,从而形成具有凹凸的薄型膜10。作为将模具片按压在薄膜上的方法,可以利用空气压或水压或油压。

第一方法及第二方法的任一个方法中均是薄型膜10的成膜厚度比模具片的厚度方向的凹凸大小、即凹部的深度或凸部的高度更小。由此不是形成仅位于一个面上的凹凸,而是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都形成通过整个薄型膜10的弯曲所导致的凹凸。

此外,模具片所具有的凹部或凸部中还可以包含厚度方向的大小比薄型膜10的成膜厚度小的凹部或凸部。薄型膜10中,在与这种凹部或凸部相接触的部分上,形成仅位于薄型膜10的一个面上的凹凸。即,第一面10F及第二面10R的凹凸中还可以包含并未构成要素部13的凹凸。

通过使形成于模具片上的薄型膜10向支撑基材20上移动,形成转印片材30。薄型膜10从模具片向支撑基材20的移动中利用各种转印方法即可。使用这种制造方法时,支撑基材20的表面并不沿着薄型膜10的凹凸、在支撑基材20与薄型膜10之间部分地形成空隙。

在薄型膜10的平均厚度小时、或者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与平均宽度之比大时,由于薄型膜10的强度降低,因此在模具片的剥离时,薄型膜10容易破损。此时,只要通过预先将油或有机硅等润滑剂或脱模剂涂布在模具片的表面上来提高模具片从薄型膜10上的剥离性即可。

另外,在转印片材30的使用前,为了抑制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上剥离,还可以将薄型膜10和支撑基材20暂时固定。暂时固定例如可利用局部的热熔融粘合或利用了生物相容性粘接剂的粘接等。

此外,当以比模具片从薄型膜10上的剥离所需要的力更强的密合力、将薄型膜10粘贴在被粘接体上时,还可以使用模具片作为支撑基材20。例如,假设被粘接体其表面具有粘接性的情况、或者供给具有粘接性的液体等物质、将薄型膜10粘贴在被粘接体上的情况。当使用模具片作为支撑基材20时,支撑基材20的表面沿着薄型膜10的凹凸而密合于薄型膜10。

[薄型膜的粘贴方法]

通过将转印片材30具备的薄型膜10从支撑基材20上移至被粘接体上,将薄型膜10粘贴在被粘接体上。

若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的剥离性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而有所提高的构成,则以上述刺激为触发,仅在使用转印片材30时才能提高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的剥离性。因此,在转印片材30的使用前,可优选获得支撑基材20所发挥的抑制薄型膜10的变形的效果。

对上述刺激为与水等液体的接触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将水、醇或油等液体供给至被粘接体上,按照薄型膜10接触于被粘接体的方式,在被粘接体上配置转印片材30。通过使被粘接体上的液体渗透至支撑基材20,可提高支撑基材20的剥离性。通过将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上剥离,将薄型膜10从支撑基材20转印至被粘接体。此外,作为上述液体,还可以利用存在于被粘接体表面的体液。另外,还可以在被粘接体上配置转印片材30之后,将上述液体供给至转印片材30。

另外,作为上述以外的薄型膜10的粘贴方法,可举出以下例子。第一例是使水或醇等存在于被粘接体与薄型膜10之间、使薄型膜10转移至被粘接体,通过介于其间的水或醇的自然消失,使薄型膜10密合在被粘接体上的方法。第二例是将具有粘接性的液状或霜状的物质涂布在被粘接体上之后,将转印片材30配置在被粘接体上,将支撑基材20剥离的方法。第三例是使转印片材30浮在水中、将支撑基材20剥离、将水中的被粘接体提起时使薄型膜10乘载于被粘接体上,之后通过水的自然消失,而使薄型膜10密合在被粘接体上的方法。第四例是按照薄型膜10被框状结构体支撑的方式、使薄型膜10转移至该结构体,通过将位于框内的薄型膜10层叠在被粘接体上,从而使薄型膜10密合在被粘接体上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使用薄型膜10用于保护被粘接体上的半固体剂的涂布区域。半固体剂是软膏或霜,包含在医疗用途或美容用途中发挥规定功能的成分。

在被粘接体的表面上涂布半固体剂之后,通过在半固体剂的涂布区域粘贴薄型膜10,由此用薄型膜10覆盖该涂布区域。如此,通过用薄型膜10将半固体剂的涂布区域覆盖,可抑制因半固体剂导致的涂布区域的发粘,另外还可抑制看到半固体剂的光泽而使涂布区域变得显眼。本实施方式的薄型膜10如上所述,由于具有良好的柔和聚焦性,可以优选地抑制在半固体剂的涂布区域看到上述光泽。

[实施例]

对于上述薄型膜及转印片材,使用具体的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表面形成有凹凸的模具辊上,利用挤出熔融法供给100g/m2量的聚丙烯,制作模具片。

将聚-DL-乳酸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作包含10重量%的固体成分的溶液。利用狭缝模涂法,将上述溶液涂布在模具片上,利用热风使其干燥,形成作为薄型膜的薄膜。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0.1μm。通过将模具片上的薄型膜移至作为无纺布的支撑基材上,获得实施例1的转印片材。

在实施例1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2)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2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2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0.5,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1.4。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3)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3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3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4)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4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4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0.5,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1.4。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5)

除了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1.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5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5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6)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1.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6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6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0.5,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1.1。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7)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1.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7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7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5,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3.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8)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1.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8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8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0.5,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1.4。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9)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3.0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9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9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5.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实施例10)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3.0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实施例10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实施例10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比较例1)

除了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0.0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比较例1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比较例1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比较例2)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5.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比较例2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比较例2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8.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比较例3)

除了改变模具辊的凹凸的构成及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5.5μm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获得比较例3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比较例3的薄型膜中,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为20.0μm、要素部的平均高度相对于平均宽度为1.0,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为2.0。这些参数根据模具辊的凹凸构成来算出。

(比较例4)

将聚-DL-乳酸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作包含10重量%的固体成分的溶液。利用狭缝模涂法,将上述溶液涂布在双轴延伸聚丙烯膜上,利用热风使其干燥,形成作为薄型膜的薄膜。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0.1μm。通过将模具片上的薄型膜移至作为无纺布的支撑基材上,获得比较例4的转印片材。比较例4中,薄型膜的表面不具有凹凸。

(比较例5)

除了使作为薄型膜的薄膜的成膜厚度在干燥后为3.0μm以外,通过与比较例4相同的工序,获得比较例5的薄型膜及转印片材。比较例5中,薄型膜的表面不具有凹凸。

(评价方法)

<密合性>

用水将手腕润湿后,按照薄型膜接触于手腕的皮肤的方式配置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转印片材。之后,慢慢地将支撑基材剥离,从而将薄型膜转印至手腕的皮肤上。利用手指刮擦薄型膜的端部,将端部未发生剥离的情况作为“〇”、端部稍有剥离的情况作为“△”、端部明显剥离的情况作为“×”。

<外观>

观察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薄型膜的外观,将表面观察到因干涉导致的着色或刺目的光的情况作为“×”、表面观察不到因干涉导致的着色或光的情况作为“〇”。

<柔和聚焦性>

将水供给至1mm厚度的蓝板玻璃的表面之后,按照薄型膜接触于蓝板玻璃表面的方式配置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转印片材。之后,慢慢地将支撑基材剥离,从而制作在蓝板玻璃上粘贴有薄型膜的试样。

在Beaulax公司制的生物皮肤的具有人工皱褶的面上层叠上述试样,通过评价隔着试样的人工皱褶的识别性,以三个阶段评价柔和聚焦性。将柔和聚焦性高时、即人工皱褶几乎无法识别的情况作为“〇”;将柔和聚焦性为中等程度时、即人工皱褶相比较于未层叠试样时稍微看到的情况作为“△”;将柔和聚焦性低时、即人工皱褶与未层叠试样时同样地清晰可见的情况作为“×”。

(评价结果)

表1对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示出了薄型膜的平均厚度、要素部的平均高度、要素部的平均高度与平均宽度之比、第一面的表面积与基准面积之比,同时示出密合性、外观、柔和聚焦性的评价结果。

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10的密合性、外观、柔和聚焦性全部为中等程度以上的评价。而平均厚度大的比较例2、3的密合性低,表面不具有凹凸的比较例4、5的外观及柔和聚焦性的评价低。另外,平均厚度极小的比较例1的柔和聚焦性的评价低。认为这是由于薄型膜过薄、无法发挥褶皱的隐蔽效果。因此,如实施例1~10那样确认了,若为平均厚度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且通过膜自身的弯曲而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膜,则可抑制作为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对被粘接体表面形状的追随性的下降,同时可以提高外观和柔和聚焦性。

此外,对实施例1~10进行比较时可见平均厚度越小、则密合性越高的倾向。另外可见要素部的平均高度越大、则柔和聚焦性越高的倾向。

另外,作为薄型膜的制造容易性的评价,使用光学显微镜以50倍的倍率观察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支撑基材上的薄型膜表面。结果,比较例1中通过目视清晰地确认到了薄型膜的破损或孔穴。实施例1、3、5、7中,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确认到薄型膜中有少量的破损或孔穴,实施例2、4、6、8~10、比较例2~5中,即便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也未确认薄型膜中有破损或孔穴。因此确认了,若平均厚度为0.1μm以上,则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的强度、其制造是容易的。此外,若薄型膜的破损或孔穴为少量时,则这种破损或孔穴会有助于提高薄型膜的透气性,因此也有优选的情况。

以上,如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若为上述薄型膜及转印片材,则可以获得以下列举的效果。

(1)薄型膜10具有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平均厚度,且具有多个要素部13。为这种构成时,与仅在第一面10F上形成凹凸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在第一面10F中的凸部11a所处的部分处、薄型膜10的膜厚变大,因此可以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下降的同时、使薄型膜10的表面变成具有凹凸的面。因此,通过表面具有凹凸,可以实现光的散射或表面积的增大,由此薄型膜10的功能可以提高。例如,可获得在抑制薄型膜的形状追随性的降低的同时、抑制薄型膜中可见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的效果、以及可提高柔和聚焦性的效果。

(2)薄型膜10的截面中,凸部11a的顶部位于第一面10F且凹部12b位于第二面10R的部分与凹部11b的底部位于第一面10F且凸部12a的顶部位于第二面10R的部分交替地存在。即,通过薄型膜10自身反复进行弯曲,在第一面10F和第二面10R上形成凹凸,因此可以在薄型膜的宽泛范围内、在抑制由薄膜厚所带来的特性的降低的同时、获得表面具有凹凸所带来的效果。

(3)作为彼此相邻的要素部13的间隔的要素间隔W为100μm以下,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要素部13的平均高度与平均宽度之比为1.5以下。若为这种构成,则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形状追随性、强度、柔和聚焦性,另外还可优选地抑制在薄型膜10中看到因干涉导致的颜色或光。

(4)第一面10F的表面积为基准面积的1.1倍以上且3.0倍以下。若为这种构成,则可良好地获得薄型膜10的强度,同时可优选地获得薄型膜10的表面积增大所带来的效果。

(5)薄型膜10由于由具有生物相容性或生物降解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对于薄型膜10,可提高对粘贴在生物体组织上的用途及用于细胞培养基材的用途的适应性。

(6)转印片材30中,由于薄型膜10被支撑基材20支撑,因此可抑制薄型膜10的变形、薄型膜10的处理变得容易。

(7)支撑基材20若为织物、无纺布、纸及网状片中的任一种,由于支撑基材20易于透过液体,因此当支撑基材20与水等液体接触时,液体易于遍及支撑基材20内。因此,若支撑基材20按照与液体的接触而发生变形的方式来构成,则该变形被促进,可优选地提高支撑基材20从薄型膜10的剥离性。

符号说明

10 薄型膜、10F 第一面、10R 第二面、11a 凸部、11b 凹部、12a 凸部、12b 凹部、13 要素部、20 支撑基材、30 转印片材。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定制掺混组合物的方法和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