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装置以及雷达装置用托架

文档序号:1850985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雷达装置以及雷达装置用托架 (Radar device and bracket for radar device ) 是由 樱井一正 境俊哉 于 2020-04-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雷达装置以及雷达装置用托架。是通过辐射电波来探测存在于规定的探测范围内的物体的雷达装置(1、101),具备天线部(2)和电波反射部(4、400)。天线部构成为辐射电波。电波反射部配置于天线部的周围的区域且探测范围外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雷达装置的设置面(44)的高度逐渐变化的反射面。(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adar device and a bracket for the radar device. Disclosed is a radar device (1, 101) that detects an object existing within a predetermined detection range by radiating a radio wave, and is provided with an antenna unit (2) and a radio wave reflection unit (4, 400). The antenna unit is configured to radiate radio waves. The radio wave reflection unit is disposed in a region around the antenna unit and outside the detection range, and has a reflection surface whose height gradually changes with respect to a mounting surface (44) of the radar device.)

雷达装置以及雷达装置用托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4月8日向日本专利厅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73423号的优先权,并在本国际申请中通过参照引用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73423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雷达装置以及用于该雷达装置的雷达装置用托架。

背景技术

已知有以车辆的自动驾驶、碰撞防止等为目的而使用的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是用于照射电波,检测照射的电波被物体反射的反射波,来探测规定的探测区域内的物体的存在、到该物体的距离的雷达。在这种毫米波雷达中,存在偏离所希望的照射范围或是绕到非期望区域的电波亦即无用波。这样的无用波会带来物体的探测误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减少方位探测误差的技术。所谓方位探测误差是关于以雷达装置为基准的物体的方位的误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在雷达装置的壳体设置由吸收电磁波的材料形成的吸收要素而抑制无用波等的多重反射来减少误差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47812号公报

然而,发明者的详细研究的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发现了由于需要与雷达装置分开设置吸收要素所以制造成本上升这个课题。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一方式中,优选提供能够减少雷达的方位探测误差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的新构造的雷达装置。

本公开的一方式是通过辐射电波来探测存在于规定的探测范围内的物体的雷达装置,具备天线部和电波反射部。天线部辐射电波。电波反射部配置于天线部的周围的区域且探测范围外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雷达装置的设置面的高度逐渐变化的反射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设置于雷达周边的电波反射部中,利用相对于设置面的高度逐渐变化的反射面使无用波反射,从而使来自反射面的各反射波的相位分散,减少反射的无用波对雷达辐射波的干扰引起的相位的紊乱。因此,能够减少雷达的方位探测误差。另外,能够减少雷达的物体检测误差而不必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在也可以不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这个点上,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本公开的一方式是用于将雷达装置安装于车辆的托架,具备电波反射部。电波反射部在安装状态下配置于辐射电波的天线部的周围的区域且探测范围外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雷达装置的设置面的高度逐渐变化的反射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托架单体起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IB-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的C是图1的A的IC-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IIB-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2的C是图2的A的IIC-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3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IIIB-I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3的C是图3的A的IIIC-I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4的B是图4的A的IVB-IV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4的C是图4的A的IVC-IV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5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VB-V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5的C是图5的A的VC-V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6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VIB-V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6的C是图6的A的VIC-V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7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VIIB-V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7的C是图7的A的VIIC-V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8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VIIIB-VI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8的C是图8的A的VIIIC-VI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9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IXB-IX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9的C是图9的A的IXC-IX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XB-X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0的C是图10的A的XC-X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1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XIB-X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1的C是图11的A的XIC-X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方位探测误差的改善效果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天线指向性的变化的图。

图14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4的B是图14的A的XIVB-XIV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4的C是图14的A的XIVC-XIV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5的B是图15的A的XVB-XV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5的C是图15的A的XVC-XV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6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6的B是图16的A的XVIB-XV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6的C是图16的A的XVIC-XV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7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7的B是图17的A的XVIIB-XV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7的C是图17的A的XVIIC-XV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8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8的B是图18的A的XVIIIB-XVIII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8的C是图18的A的XVIIIC-XVIII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9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中的雷达装置的示意图。图19的B是图19的A的XIXB-XIXB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9的C是图19的A的XIXC-XIXC线处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方位探测误差的改善效果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的天线指向性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

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1搭载于车辆10,辐射预先决定的频率的电波亦即辐射波,通过检测该辐射波被物体反射的反射波来探测物体。该雷达装置1例如设置于车辆10的保险杠的内部等,探测车辆10的周围的物体。

图1所示的雷达装置1具备天线部2和电波反射部4。天线部2包含壳体3。另外,雷达装置1也可以具备保护天线部2的罩。

另外,雷达装置1具备经由天线部2收发辐射波以及反射波的收发电路以及为了获取周围的物体的信息而处理通过收发电路接收的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等。

天线部2具备长方形的天线基板21。在天线基板21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设置有收发电波的多个天线元件22。以下,将形成有天线元件22的天线基板21的面称为天线面23。另外,天线基板21被收容在壳体3中并固定于该壳体3。壳体3由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接地发挥作用。

此外,天线部2可以不一定必须包含壳体3,也可以直接设置于车辆10。

此处,将天线基板21的长边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天线基板21的天线面23垂直的轴方向称为z轴方向。以下,适当地使用该xyz三维坐标轴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也将z轴的正方向称为前方,将z轴的负方向称为后方。另外,以天线面23为边界将辐射辐射波的一侧设天线前方,将其相反侧设为天线后方。x轴方向是存在物体的方位(此处是水平方向上的方位)的方向,以下也称为方位探测方向。

多个天线元件22在天线基板21中沿着图1中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排列。而且,多个天线元件22中的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一列天线元件22分别构成阵列天线。即,天线部2具有多个阵列天线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构造。

在车辆10上搭载雷达装置1时,以y轴方向与车高方向一致,x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z轴方向与探测区域的中心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所谓探测区域是从天线面23的中央形成规定的立体角的范围内的区域。以下,也将辐射波中的向探测区域的外侧辐射的辐射波称为无用波。

阵列天线的任意一个作为发送天线使用,除此以外的阵列天线作为接收天线使用。但是,发送天线以及接收天线的形态不限定于此,作为发送天线使用的阵列天线以及作为接收天线使用的阵列天线的配置能够任意设定。另外,也可以所有阵列天线作为发送天线以及接收天线使用。

电波反射部4由金属材料构成。电波反射部4被设计为从天线部2辐射并泄漏到探测区域外的无用波被该电波反射部4反射那样的形状。

电波反射部4沿着方位探测方向、即沿着图中的x轴方向以夹着天线部2的方式对置地各配置一个。两个电波反射部4分别直接设置在车辆10的设置面44。两个电波反射部4在方位探测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以下,着眼于一个电波反射部4,具体地对电波反射部4的结构以及形状进行说明。

电波反射部4的沿y轴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壳体3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长。

另外,电波反射部4具有: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这些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作为反射无用波的反射面发挥功能。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相互在z轴方向上高度不同,形成为三阶的阶梯状。具体而言,金属材料从设置面44向前方延伸,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一金属面41。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一金属面41向后方弯折90°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二金属面42。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二金属面42再次向后方弯折90°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三金属面43。但是,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并不是最初形成第一金属面41等按顺序形成这些金属面,而是能够一体地形成。

这样,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天线部2的中心朝向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中的最外侧的金属面亦即第三金属面43的外缘,其高度(即、距设置面44的高度)逐渐变低。另外,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形成为与天线面23大致平行。

此处,将由线a1和线a2围起的范围且这两个线(a1、a2)所成的角度约为60°以内的范围设为范围A,其中,该线a1是通过方位探测方向上的侧壁24的上端部25且与设置面44大致垂直的线,该侧壁24是天线部2的侧壁,该线a2是通过上端部25且沿着朝向设置面44的方向的线。另外,将沿着方位探测方向从上端部25起电波的三个波长λ以内的范围设为范围B。电波反射部4其全部配置在范围A与范围B重叠的范围S内。此外,对于范围S,在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为相同的方式,因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以及图示。

另外,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宽度、即图中的沿x轴方向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均比电波的一个波长短。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面41的长度L1、第二金属面42的长度L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的长度L3均相等。此外,第一金属面41的长度L1、第二金属面42的长度L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的长度L3也可以相互不同。

将m设为正整数,图中的z轴方向上的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的差H1以及H2均形成为取电波的波长的1/2的m倍的值以外的值。此处,H1是从设置面44到第一金属面41的高度与从设置面44到第二金属面42的高度的差。另外,H2是从设置面44到第二金属面42的高度与从设置面44到第三金属面43的高度的差。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H1与H2相互相等。此外,只要满足上述的条件,H1与H2也可以相互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接下来,使用图2,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本变形例1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1中,雷达装置1在该雷达装置1与设置该雷达装置1的车辆10之间具备托架5。托架5用于将雷达装置1与车辆10结合。托架5为金属制。

雷达装置1经由托架5安装于车辆10。具体而言,可以将托架5安装于车辆10,并在该托架5安装雷达装置1,雷达装置1也可以通过与车辆10之间夹设托架5而固定于车辆10。

电波反射部4与托架5一体地形成,可以通过冲压加工等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对于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下来,使用图3,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本变形例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2中的电波反射部4直接设置于壳体3,通过从壳体3的x轴方向上的两侧面与车辆10的接触点部向上弯曲金属材料而形成。

此外,壳体3与电波反射部4可以作为独立部件安装,或可以一体地形成。

对于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接下来,使用图4,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变形例1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3中的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相互在z轴方向上高度不同,形成为三阶的阶梯状。具体而言,金属材料从设置面44向前方延伸,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一金属面41。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一金属面41向前方弯折90°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二金属面42。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二金属面42再次向前方弯折90°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水平弯折90°并延伸,形成第三金属面43。这样,在本变形例3中,形成为从天线部2的中心朝向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中的最外侧的金属面亦即第三金属面43的外缘,其高度逐渐变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接下来,使用图5,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4中的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高度不同,成为其高度不规则的阶梯排列。

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凸部,并具有与凸部连续且向后方凹陷的凹部。本变形例4的电波反射部4中的金属面在x轴方向上水平地形成。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宽度、即沿图中的x轴方向的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均构成为比电波的一个波长短。并且,将m设为正整数,图中的z轴方向上的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的差均形成为取电波的波长的1/2的m倍的值以外的值。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接下来,使用图6,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图6进行说明。

对于本变形例5中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而言,各金属面由斜面连接。即,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通过与x轴方向非平行的面连接。具体而言,从设置面44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前方延伸的金属材料在x轴方向上水平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一金属面41。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一金属面41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后方弯折并延伸,进一步在x轴方向上水平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二金属面42。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二金属面42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后方弯折并延伸,进一步在x轴方向上水平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三金属面43。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接下来,使用图7,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6中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相对于x轴方向具有角度并且非平行。具体而言,从设置面44向前方延伸的金属材料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前方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一金属面41。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一金属面41向后方弯折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前方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二金属面42。另外,金属材料从第二金属面42再次向后方弯折并延伸,进一步以远离天线部2的方式向斜前方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三金属面43。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接下来,使用图8,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7中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沿着与设置面44大致平行且与方位探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变化。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呈阶梯形状。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接下来,使用图9,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8中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与上述变形例7同样地构成为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沿着与设置面44大致平行且与方位探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变化。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呈山形折叠形状。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

接下来,使用图10,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9中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与上述变形例7以及变形例8同样地构成为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沿着与设置面44大致平行且与方位探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变化。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呈曲面形状。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

接下来,使用图11,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着x轴方向并夹着天线部2对置地设置两个电波反射部4,但在本变形例10中,设置有四个电波反射部4。即,图中的x轴以及y轴方向均为方位探测方向,在x轴以及y轴方向上分别夹着天线部2对置地各设置一个,并配置为包围天线部2的外周。y轴方向上的两个电波反射部4在方位探测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

y轴方向上的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形成为与图中的y轴大致平行。另外,各金属面41、42、43的形状、宽度以及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的差与x轴方向上的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41、42、43相同。

[1-2.作用以及效果]

在这样构成的雷达装置1中,从天线部2辐射并朝向探测区域外的电波亦即无用波其大部分被电波反射部4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反射。由此,这些无用波的相位可以分散。特别是,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宽度L1、L2、L3均比电波的一个波长短,因此不会产生同相位的反射波。另外,电波反射部4的各金属面的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的差H1以及H2均为电波的波长的二分之一的m倍的值以外的值。因此,因各金属面41、42、43的高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电波的路径长度的差为电波的一个波长的正整数倍以外,产生由于被各金属面41、42、43反射导致的相位的偏差。

根据以上详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a)通过电波反射部4的不同的高度的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在第一金属面41、第二金属面42以及第三金属面43分别反射无用波,由此分散各反射波的相位。而且,能够减少反射的无用波对雷达辐射波的干扰引起的相位的紊乱。因此,能够减少雷达的方位探测误差。

图12表示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的雷达装置1和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测定探测方位精度的结果。如图示那样,在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方位精度的最大误差E1约为1.5度,与此相对,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的雷达装置1中,方位精度的最大误差E2约为1度。因此,改善了探测方位精度。

图13表示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的雷达装置1和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通过模拟计算增益的指向性的结果。如图示那样,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的雷达装置中,与省略电波反射部的情况相比较,探测区域外的增益大幅降低。

(1b)另外,根据本公开的雷达装置1,能够减少雷达的物体检测误差而不必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因而,可以不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相应地能够避免制造成本增大,进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2.第二实施方式]

[2-1.结构]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以下对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参照先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雷达装置101而言,两个电波反射部400直接设置在车辆10上。沿着图中的x轴方向以夹着天线部2的方式对置地各配置一个该电波反射部400。两个电波反射部400在方位探测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以下,着眼于一个电波反射部400,具体地对电波反射部400的结构、形状进行说明。

电波反射部400具有曲面部401。曲面部401以相对于雷达装置101的设置面44的高度逐渐变化的方式弯曲。具体而言,曲面部401以z轴方向上的高度随着远离天线部2而变高的方式弯曲。而且,该曲面部401作为反射面发挥功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接下来,使用图15,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本变形例1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1中,雷达装置101在该雷达装置101与设置该雷达装置101的车辆10之间具备托架5。托架5用于将雷达装置101与车辆10结合。托架5为金属制。

雷达装置101经由托架5安装于车辆10。具体而言,可以将托架5安装于车辆10,在该托架5安装雷达装置101,雷达装置101也可以通过与车辆10之间夹设托架5而固定于车辆10。

电波反射部400与托架5一体地形成,通过冲压加工等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对于曲面部401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接下来,使用图16,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本变形例2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2中的电波反射部400直接设置于壳体3,通过从壳体3的x轴方向上的两侧面与车辆10的接点部向上弯曲金属材料而形成。

此外,壳体3和电波反射部400可以作为独立部件安装,或可以一体地形成。

对于曲面部401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接下来,使用图17,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变形例5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相同,对共通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4中的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构成为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沿着与设置面44大致平行且与方位探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逐渐变化。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呈半球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接下来,使用图18,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4中的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构成为相对于设置面44的高度沿着与设置面44大致平行且与方位探测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逐渐变化。具体而言,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呈三个半球各自的外面的一部分重叠地相连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接下来,使用图19,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沿着x轴方向,夹着天线部2对置地设置两个电波反射部400,但在本变形例5中,存在四个电波反射部400。即,在x轴以及y轴方向上,分别夹着天线部2对置地各设置一个,并配置为包围天线部2的外周。y轴方向上的两个电波反射部400在方位探测方向上具有对称的形状。

y轴方向上的各曲面部401的形状以及曲率(即、弯曲情况)与x轴方向上的曲面部401相同。

[2-2.作用以及效果]

从天线部2辐射并朝向探测区域外的电波亦即无用波其大部分被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反射。由此,这些无用波的相位可以分散。

根据以上详述的第二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2a)通过利用电波反射部400的曲面部401使无用波反射而使各反射波扩散,能够减少反射的无用波对雷达辐射波的干扰引起的相位的紊乱。因此,能够减少雷达的方位探测误差。

图20表示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00的雷达装置101和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测定探测方位精度的结果。如图示那样,在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方位精度的最大误差E3为约1度,与此相对,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00的雷达装置101中,方位精度的最大误差E4约为0.5度。因此,改善了探测方位精度。

图21表示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00的雷达装置101和省略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中,通过模拟计算增益的指向性的结果。如图示那样,在设置有电波反射部400的雷达装置101中,与省略电波反射部的情况相比较,探测区域外的增益大幅降低。

(2b)另外,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减少雷达的物体检测误差而不必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因而,可以不设置电波的吸收要素等,相应地能够避免制造成本增大。

[3.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3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波反射部中的金属面的数量为三个,但电波反射部中的金属面的数量不限定于三个。

另外,电波反射部的设置场所不一定必须为方位探测方向,电波反射部不一定必须配置于对置的位置。

(3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电波反射部全部配置在范围S内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电波反射部的一部分配置在范围S内。

(3c)另外,在本公开中,关于具有电波反射部的雷达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例如也可以是具备电波反射部的托架单体。由此,可以通过托架单体起到与上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3d)可以通过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具有的多个功能,或通过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一个构成要素具有的一个功能。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多个构成要素具有的多个功能,或通过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由多个构成要素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另外,可以对其它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附加或者置换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

4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