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文档序号:1876862 发布日期:2021-11-23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Drive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 是由 李浩然 于 2021-08-1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其栅极与第一控制端电性连接,其漏极与第一电压端电性连接,其源极与第一节点电性连接;电感,其第一端与第一节点电性连接,其第二端与第二电压端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接地端电性连接,其负极端与第一节点电性连接;第一电容,其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电性连接,其第二端与接地端电性连接;以及放电回路模块,其与第一节点以及接地端电性连接,其用于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电容进行放电。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通过放电回路模块提供放电回路对电容进行放电,从而为驱动电路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a driving circuit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driving circuit comprises a first transistor, a second transistor and a third transistor, wherein the grid electrode of the first transis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trol end, the drain electrode of the first transis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voltage end, and the source electrode of the first transis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node; the first end of the induc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node,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induc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voltage end; a first diode, wherein the positive end of the first diod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grounding end, and the negative end of the first diod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node; a first end of the first capaci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voltage end, and a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capacitor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grounding end; and the discharge loop modul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node and the grounding end and is used for providing a discharge loop to discharge the capacitor.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drive circuit and a display device, provide the discharge circuit through the discharge circuit module and discharge to the electric capacity to for drive circuit provides a backward flow discharge path under the light load mode, maintain fixed operating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and then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signal.)

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中所使用的电源管理集成芯片,常常会选用异步降压电路来产生3.3伏电压。然而,异步降压电路架构在轻载状态下会工作在断续模式,易产生LC震荡,从而导致信号不稳定,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其包括:

第一晶体管,其栅极与第一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电压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节点电性连接;

电感,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压端电性连接;

第一二极管,其正极端与接地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连接;

第一电容,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电性连接;以及

放电回路模块,所述放电回路模块与所述第一节点以及所述接地端电性连接,所述放电回路模块用于提供一放电回路对所述电容进行放电。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放电回路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控制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接地端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晶体管与为N型晶体管或者P型晶体管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中的另一者。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均设置在电源管理集成芯片内。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电荷泵输出模块;

所述电荷泵输出模块与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电荷泵输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产生预设电压。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电荷泵输出模块包括第二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以及第三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以及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接地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端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时序、第二驱动时序、第三驱动时序以及第四驱动时序;

在所述第一驱动时序,电感电流顺流,对所述电感充电;

在所述第二驱动时序,电感电流顺流放电,对所述第一电容充电;

在所述第三驱动时序,电感电流放电结束归零,所述第一电容经所述放电回路模块对所述电感进行充电;

在所述第四驱动时序,所述第一电压端接入的电压对所述电感进行充电。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在所述第一驱动时序以及所述第四驱动时序,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在所述第二驱动时序以及所述第三驱动时序,所述第一晶体管截止。

在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中,在所述第一驱动时序以及所述第四驱动时序,所述放电模块导通;在所述第二驱动时序以及所述第三驱动时序,所述放电模块截止。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驱动电路电性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通过放电回路模块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电容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轻载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轻载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其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下文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器件。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包括P型晶体管和/或N型晶体管两种。其中,P型晶体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源极与漏极导通;在栅极为高电平时,源极与漏极截止。N型晶体管为在栅极为高电平时,源极与漏极导通;在栅极为低电平时,源极与漏极截止。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晶体管T1、电感L、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以及放电模块101。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第一控制端M1电性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漏极与第一电压端A电性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电感L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电感L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压端B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端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压端B电性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放电回路模块101与第一节点d以及接地端GND电性连接。放电回路模块101用于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第一电容C1进行放电。

其中,第一电压端A为电压输入端,第二电压端B为电压输出端。在显示面板行业中,对于现有的电源管理集成芯片,驱动电路往往采用异步整流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采用异步整流架构,使得第一电压端A的输入电压小于第二电压端B的输出电压。第一电压端A接入的输入电压经过第一晶体管T1、电感L以及第一二极管D1后完成降压动作,在第二电压端B产生输出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若驱动电路10中未设置放电回路模块101,则会使得第一节点d的信号不稳定。请参阅图2、图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轻载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具体的,结合图2、图3所示,驱动电路20包括第一时序t10、第二时序t20、第三时序t30以及第四时序t40。

其中,在第一时序t10,第一晶体管T1导通时,第一电压端A向电感L充电,电感电流IL顺流;此时,电感电流IL从第一晶体管T1流向电感。在第二时序t20,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电感电流IL顺流放电,对第一电容C1充电。在第三时序t30,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电感电流IL放电结束归零,由于不存在放电回路模块101,第一电容C1没有路径可以进行放电,线路上的寄生元件开始进行充放电,寄生电感放电给寄生电容,寄生电容放电给寄生电感,使得第一节点d的信号产生LC震荡,导致期间原本应有的一次或者多次第一晶体管T1导通进程由于能量仍过多而省略,导致第一节点d的信号不稳定,驱动能力不足。在第四时序t40,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寄生元件能量归零后,电感L上没有电流流动,此时,第一节点d的电位等于第二电压端B的电位。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轻载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具体的,结合图1、图4所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驱动时序t1、第二驱动时序t2、第三驱动时序t3以及第四驱动时序t4。

其中,在第一驱动时序t1,第一晶体管T1导通时,第一电压端A向电感L充电,电感电流IL顺流;此时,电感电流IL从第一晶体管T1流向电感L。在第二驱动时序t2,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电感电流IL顺流放电,对第一电容C1充电。在第三驱动时序t3,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电感电流IL放电结束归零,由于存在放电回路模块101,第一电容C1可以经过放电回路模块101对电感L进行充电,从而使得第一电容C1放电。在第四驱动时序t4,第一晶体管T1导通时,第一电压端A接入的电压对电感L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放电回路模块101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第一电容C1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10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结合图1、图5所示,放电模块101包括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第二控制端M2电性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漏极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

其中,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需要一相同的频率信号以互补的方式进行驱动,保证在第一晶体管T1导通时,第二晶体管T2截止;在第一晶体管T1截止时,第二晶体管T2导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晶体管T1为N型晶体管或者P型晶体管中的一者,第二晶体管T2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中的另一者。

其中,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均设置在电源管理集成芯片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感L、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容C1设置在电源管理集成芯片外。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感L、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电容C1可以设置在电源管理集成芯片内。

具体的,结合图4、图5所示,在第一驱动时序t1,第一晶体管T1导通,第二晶体管T2截止时,第一电压端A向电感L充电,电感电流IL顺流;此时,电感电流IL从第一晶体管T1流向电感L。在第二驱动t2时序,第一晶体管T1截止,第二晶体管T2导通时,电感电流IL顺流放电,对第一电容C1充电。在第三驱动时序t3,第一晶体管T1截止,第二晶体管T2导通时,电感电流IL放电结束归零,由于存在放电回路模块101,第一电容C1可以经过放电回路模块101对电感L进行充电,从而使得第一电容C1放电。在第四驱动时序t4,第一晶体管T1导通,第二晶体管T2截止时,第一电压端A接入的电压对电感L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第二晶体管T2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第一电容C1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10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30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10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30还包括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电荷泵输出模块102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用于基于第一节点d的电压产生预设电压。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使用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10中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来产生预设电压。并且,由于第一节点d的信号稳定,此时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不会导致输出的电压不足,不会影响显示效果,进而可以保证电荷泵输出模块102输出的预设电压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30通过放电回路模块101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第一电容C1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30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30还能使用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来产生预设电压,由于第一节点d的信号稳定,此时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不会导致输出的电压不足,不会影响显示效果,进而可以保证电荷泵输出模块102输出的预设电压稳定。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结合图6、图7所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三电容C3。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d电性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端以及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端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端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接地端GND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降压电路电路的开关信号也就是第一节点d的信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的输入电压,利用第二电容C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以及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的单向导通的特性,获得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输出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30通过第二晶体管T2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第一电容C1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30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还能使用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来产生预设电压,由于第一节点d的信号稳定,此时的第一节点d的信号号作为电荷泵输出模块102的驱动电压,不会导致输出的电压不足,不会影响显示效果,进而可以保证电荷泵输出模块102输出的预设电压稳定。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200以及驱动电路10/20/30。显示面板200与驱动电路10/20/30电性连接。驱动电路10/20/30/为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驱动电路,具体可参照以上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放电回路模块提供一放电回路对电容进行放电,从而可以为驱动电路在轻载模式下提供一个逆流放电路径,维持固定的操作频率与振幅,进而能够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限流电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