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连接器

文档序号:1895259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接头连接器 (Joint connector ) 是由 小林大树 川濑治 田端正明 原照雄 松井元 于 2020-04-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接头连接器(10),连接多条电线(11),具备:所述多条电线(11),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多个端子(12),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下壳体(30),收纳所述多个端子(12);汇流条(50),配设于所述下壳体(30);以及上盖(60),组装于所述下壳体(30),所述汇流条(50)具有多个突片(52),所述多个端子(12)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52)分别插入的筒部(17)、和所述多条电线(11)分别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从所述下壳体(30)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导出的所述多条电线(11)具有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弯曲部(35),所述上盖(60)具有电线保持部(37),所述多条电线(11)以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状态保持在电线保持部(37)。(A joint connector (10) for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wires (11) is provided with: the plurality of electric wires (11) extending along an extending direction;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12) connected to the front ends of the plurality of wires (11) in the direction of extension, respectively; a lower case (30) that houses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12); a bus bar (50) disposed on the lower case (30); and an upper cover (60) assembled to the lower case (30), wherein the bus bar (50) has a plurality of protruding pieces (52),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12) each have a tube portion (17) into which the plurality of protruding pieces (52) are inserted, and a wire connection portion (20) to which the plurality of wires (11) are connected, the plurality of wires (11) led out from the lower case (30) to the rear i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have bent portions (35) folded back to the front i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the upper cover (60) has a wire holding portion (37), and the plurality of wires (11) are held by the wire holding portion (37) in a state folded back to the front i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接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接头连接器,已知日本特开平10-261471号公报记载的接头连接器。该接头连接器在壳体的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嵌合自如地设置有带汇流条止动体的止动体主体,在该止动体主体设置有卡止部,该卡止部与设置于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的卡合部卡止,并且使带汇流条止动体的汇流条的端子与接头端子的卡止部卡止自如。另外,将与带汇流条止动体相同形状的止动体的止动体主体嵌合自如地设置于各壳体的各端子收纳室的端子插入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1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来,对搭载于车辆的接头连接器要求小型化。伴随使接头连接器的壳体小型化,考虑到将端子卡止的部件(例如止动体)也小型化。于是,假设将端子卡止的部件的强度降低的情况。由此,端子与壳体不牢固地卡止,结果是,由于通过电线传递到端子的外力,端子和壳体有可能晃动。另外,当使端子小型化时,端子自身的强度也降低,所以也有端子自身由于通过电线施加的外力而发生不良情况的可能。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抑制来自电线的外力传递到端子的接头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接头连接器,连接多条电线,具备:所述多条电线,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下壳体,收纳所述多个端子;汇流条,配设于所述下壳体;以及上盖,组装于所述下壳体,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分别连接的汇流条连接部、和所述多条电线分别连接的电线连接部,从所述下壳体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导出的所述多条电线具有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弯曲部,所述上盖具有电线保持部,所述多条电线以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状态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外力通过电线传递到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是图9中的I-I线剖视图。

图2是示出下壳体、铰链以及上盖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图9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上盖插通有电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端子插通有电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通过滑动部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而将电线和端子电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接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下壳体和上盖组装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下壳体和上盖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XV-XV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接头连接器,连接多条电线,具备:所述多条电线,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下壳体,收纳所述多个端子;汇流条,配设于所述下壳体;以及上盖,组装于所述下壳体,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分别连接的汇流条连接部、和所述多条电线分别连接的电线连接部,从所述下壳体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导出的所述多条电线具有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弯曲部,所述上盖具有电线保持部,所述多条电线以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折回的状态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

当外力施加于向延伸方向的前方延伸的多条电线时,该外力向延伸方向的后方传递到各电线。各电线的延伸方向在弯曲部在延伸方向反转。由此,传递到各电线的力在弯曲部被吸收,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力传递到端子。

(2)优选的是,所述上盖具有电线按压部,所述电线按压部将从所述下壳体向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导出的所述多条电线朝向所述下壳体按压。

因为多条电线被上盖的电线按压部朝向下壳体按压,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力比电线按压部先传递。由此,可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传递到端子。

(3)优选的是,所述上盖通过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从所述下壳体的后方延伸的铰链与所述下壳体连结。

因为下壳体和上盖通过铰链连结,所以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因为由铰链保护多条电线,所以可抑制外力施加于电线。

(4)优选的是,所述上盖具有在组装于所述下壳体的状态下从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与所述端子卡合的端子卡合部。

因为端子卡合部从延伸方向的后方与端子卡合,所以即使施加于电线的外力越过弯曲部到达电线连接部,也可抑制端子向延伸方向的后方移动。由此,端子牢固地保持在下壳体及上盖。

(5)优选的是,在所述上盖的内表面设置有汇流条保持部,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盖组装的状态下,在所述汇流条保持部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夹着所述汇流条。

通过将下壳体和上盖组装的简单操作就能够保持汇流条。

(6)优选的是,所述电线保持部形成为使所述电线插通的孔状。

通过在呈孔状的电线保持部插通电线,能够沿着延伸方向可靠地保持电线。另外,能够保护电线中至少配置于电线保持部内的部分不受外力。

(7)优选的是,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夹持部,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多条电线的1条;和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多条电线的1条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

通过夹持部被按压部按压,从而电线和端子连接,所以不需要将筒压接于电线的外周时需要的模具,能够降低接头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9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将多条电线11电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多条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多个端子12,分别与多条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汇流条50,与多个端子12连接;下壳体30,在内部收纳多个端子12及汇流条50;以及上盖60,在后部装配于下壳体30的上部。

[电线11]

如图1所示,多条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地配置。电线11将芯线13的外周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包围。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1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构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下壳体30]

如图2所示,下壳体30呈上下扁平的长方体形状。通过对含有绝缘性合成树脂的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下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在前后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腔29。腔29向上方开口,端子12从上方配置到腔29内。在左右方向相邻的腔29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壁31隔开。通过该隔壁31,配置于各腔29内的端子12电绝缘。

如图2所示,腔29在下壳体30的前端部分向前方开口。在下壳体30的前端部形成有与腔29的底壁为同一面并且在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汇流条载置部32。在汇流条载置部32从上方载置汇流条50。

[上盖60]

如图1所示,下壳体30被从上方组装的上盖60覆盖上部。上盖6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2所示,在上盖60的侧缘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锁爪66。通过该锁爪66与设置于下壳体30的侧壁的锁定接纳部33弹性地卡合,从而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

如图2所示,下壳体30的后端部和上盖60的前端部通过具有可挠性的铰链34连结。铰链34呈薄板状,形成为能弯曲。

如图3所示,上盖60具有上壁61。如图3所示,在上盖60的上壁61,在左右方向排列设置有保持电线11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电线保持部37。电线保持部3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穿上盖60的上壁的孔状。电线保持部37的内径尺寸设定为与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的外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电线11在电线保持部37内插通。

如图1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在上盖60的上壁61的前端部且与下壳体30的腔2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汇流条保持部64。汇流条保持部64在与下壳体30的汇流条载置部32之间夹着汇流条50。详细地,在汇流条保持部64与汇流条载置部32之间夹持有后述的连结部54。由此,汇流条50被下壳体30及上盖60保持。

如图1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在上壁61且汇流条保持部64的后方位置,向下方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端子卡合部63在前后方向延伸。端子卡合部63具备位于前侧的前端子卡合部63F和位于前端子卡合部63F的后部的后端子卡合部63R。后端子卡合部63R向比前端子卡合部63F靠下方突出。

如图1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在上壁61且端子卡合部63的后方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电线按压部65。电线按压部65与从端子12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从上方接触,将电线11从上方朝向下壳体30按压。如图2所示,电线按压部65在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从端子12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即使在配置于与腔29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靠地按压电线11。

[汇流条50]

如图4所示,汇流条50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作为金属板材,能够适当选择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汇流条50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片52、和通过中继部53将突片52的前端部连结的连结部54。突片52呈在左右方向扁平的板状。连结部54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中继部53从连结部54向后方延伸地形成。连结部54的右侧缘向下方折弯,并与突片52相连。

[端子12]

如图1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1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突片52能插入的筒部17(汇流条连接部的一例);和电线连接部20,位于筒部17的后方,与电线11连接。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1所示,筒部17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突片52能插入的方式开口。

图1中示出设置于筒部17的弹性接触片19的一部分。详细未图示,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弹性接触片19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方延伸。插入到筒部17内的突片52按压弹性接触片19使其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的反弹力,突片52被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19之间。由此,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呈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陷入到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而将氧化膜剥下,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滑动部16]

如图1及图5所示,滑动部16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根据需要通过公知的手法如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不作特别限定,由不锈钢构成。在滑动部16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锡、镍、银等。

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形的截面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

如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纳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临时卡止接纳部26和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能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如图1所示,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上方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下方接触。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弯曲的状态。另外,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使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治具(未图示)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46接触,利用该治具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由此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

如图1及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方突出的一对导入部47。导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导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前端子卡合部63F与筒部17从上方卡合,抑制筒部17向上方移动。后端子卡合部63R与滑动部16从上方卡合,抑制滑动部16向上方移动。通过后端子卡合部63R的前端部与滑动部16的治具接触部从后方卡合,从而抑制滑动部16及端子主体15向后方移动。通过电线按压部65的前端部与滑动部16的后端部从后方卡合,从而抑制滑动部16及端子主体15向后方移动。

[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的前端缘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从后方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由此,得到端子12。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下壳体30和上盖60通过铰链34形成为一体。如图2所示,下壳体30和上盖60以通过铰链34在前后排列的方式配置。

汇流条50的突片52从前方插入到筒部17内。通过突片52和弹性片接触,从而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个端子12通过汇流条50电连接。

如图2所示,与汇流条50连接的状态的端子12从上方插入到下壳体30的腔29内。

通过利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包覆部14进行剥皮加工,从而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如图6所示,以芯线13为前侧,电线11从后方插入到上盖60的电线保持部37。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通过铰链34在前后排列的配置中,腔29位于各电线保持部37的前方。由此,插通于电线保持部37的电线11进入到各腔29。

如图7所示,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导入部47抵接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到端子主体15的内部而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接着,如图8所示,使治具(未图示)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46抵接,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的卡止脱落,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并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参照图1)。

如图1所示,通过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着,从而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被剥离,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条电线11通过端子12及汇流条50而电连接(参照图9)。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以在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所以在拉拽力作用于电线1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端子12的保持力。

如图1所示,从侧方观看,一边使铰链34弯曲成C字形状,一边从下壳体30的上方将上盖60组装到下壳体30。通过上盖60的锁爪66和下壳体30的锁定接纳部33弹性地卡合,从而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在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向下壳体30的后方导出的电线11从上方向前方弯曲并向前方延伸。电线11中、在下壳体30及上盖60的后方弯曲成C字形状的部分形成为弯曲部35。电线11以向前方延伸的状态保持在上盖60的电线保持部37内。由此,接头连接器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连接多条电线11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多条电线1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多个端子12,分别与多条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下壳体30,收纳多个端子12;汇流条50,配设于下壳体30;以及上盖60,组装于下壳体30,汇流条50具有多个突片52,多个端子12各自具有多个突片52分别插入的筒部17、和多条电线11分别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从下壳体30向后方导出的多条电线11向前方折回,上盖60具有电线保持部37,多条电线11以向前方折回的状态保持在电线保持部37。

当外力施加于从上盖60向前方延伸的多条电线11时,该外力向后方传递到各电线11。各电线11的延伸方向在弯曲部35在前后方向反转。由此,传递到各电线11的力在弯曲部35被吸收,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传递到端子12。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盖具有电线按压部65,电线按压部65将从下壳体向后方导出的多条电线11朝向下壳体30按压。

因为多条电线11被上盖60的电线按压部65朝向下壳体30按压,所以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力比电线按压部65先传递。由此,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传递到端子12。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盖60通过从下壳体30的后方延伸的铰链34与下壳体30连结。

因为下壳体30和上盖60通过铰链34连结,所以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通过铰链34位于多条电线11的外方,从而多条电线11被保护,所以可抑制外力施加于电线11自身。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盖60具有在组装于下壳体30的状态下从后方与端子12卡合的端子卡合部63。

因为端子卡合部63从延伸方向的后方与端子12卡合,所以即使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越过弯曲部35到达电线连接部20,也可抑制端子12向后方移动。由此,端子12牢固地保持在下壳体30及上盖6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盖60的下表面设置有在下壳体39和上盖60组装的状态下与下壳体39之间夹着汇流条50的汇流条保持部64。

由此,通过将下壳体39和上盖60组装的简单操作就能够保持汇流条50。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线保持部37形成于使电线11插通的孔状。

通过在呈孔状的电线保持部37插通电线11,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可靠地保持电线11。另外,能够保护电线11中至少配置于电线保持部37内的部分不受外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线连接部20具有: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夹持多条电线11的1条;和滑动部16,配置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并且能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多条电线11的1条被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着的状态下将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加压。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被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按压,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连接,所以不需要将筒压接于电线11的外周时所需的模具,能够降低接头连接器10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接着,一边参照图10至图11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70没有设置将下壳体30和上盖60连结的铰链,下壳体30和上盖60构成为分体部件。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30和上盖60在通过未图示的治具在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下,电线11在上盖60的电线保持部37内插通,并且插入到在下壳体30的腔29收纳的端子12的内部。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3>

接着,一边参照图12至图15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80具备:下壳体81;上盖82,从上方组装于下壳体81;汇流条83,配置于下壳体81;以及端子84,配置于下壳体81。

[下壳体81]

如图12所示,下壳体81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下壳体81在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腔85。在下壳体8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设置有向上方切口的切口部86。腔85从切口部86向上方露出。

如图13所示,在下壳体81的前端部形成有汇流条83从前方插入的汇流条插入孔87,汇流条插入孔87在左右方向细长地延伸。汇流条插入孔87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形成为与汇流条83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在下壳体81的前端部且汇流条插入孔87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脱模孔88。在各脱模孔88的内部形成有与端子84弹性地卡合而将端子84以防脱的方式保持在腔85内的矛状部89。矛状部89呈从腔85的上壁向前方延伸的形状。矛状部89的前端部和端子84及筒部90的上壁卡合。

[端子84]

端子84具有:设置有汇流条83的多个突片91分别插入的筒部90;和电线连接部92,设置于筒部90的后方。电线连接部92呈所谓的筒形状,通过压接于电线11的外周而将电线11和端子84电连接。

[上盖82]

在上盖82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电线保持部93。电线保持部9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穿上盖82的孔状。

在上盖82且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与下壳体81的切口部86对应地形成有能弹性变形的锁爪94,锁爪94向上下方向突出。锁爪94配置于下壳体81的切口部86的左右两侧方,并且通过与腔85的下端缘弹性地卡合,从而下壳体81和上盖82组装成一体。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下壳体81和上盖82组装的状态下,在上盖82中与下壳体81的切口部8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端子卡合部95。端子卡合部95从下壳体81的切口部86进入到腔85的内部,与端子84的筒部90的后端部从后方卡合。由此,端子84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方式保持在腔85内。

如图15所示,在下壳体81和上盖82组装的状态下,从下壳体81的后方导出的电线11从上方向前方弯曲而插入到上盖82的电线保持部93内。由此,电线11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保持在上盖82内。

如图15所示,在下壳体81和上盖82组装的状态下,在上盖82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电线按压部96。在电线按压部96的下端部形成有曲面97。由此,从下壳体81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在向上方弯曲时,沿着曲面97缓缓弯曲。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下壳体81组装上盖82,能够将端子84以防脱状态保持在腔85内,所以能够将端子84牢固地保持在腔85内。

<其他实施方式>

(1)电线保持部也可以为槽状。

(2)电线按压部也可以省略。

(3)接头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将2条、3条或者5条以上电线连接的结构。

(4)端子也可以设为具有1个、或者3个以上夹持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70、80:接头连接器

11:电线

12、84: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90:筒部(汇流条连接部的一例)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弹性接触片

20、92:电线连接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纳部

27:正式卡止接纳部

28:卡止突起

29、85:腔

30、81:下壳体

31:隔壁

32:汇流条载置部

33:锁定接纳部

34:铰链

35:弯曲部

37、93:电线保持部

39:下壳体

46:治具接触部

47:导入部

50、83:汇流条

52、91:突片

53:中继部

54:连结部

60、82:上盖

61:上壁

63、95:端子卡合部

63F:前端子卡合部

63R:后端子卡合部

64:汇流条保持部

65、96:电线按压部

66、94:锁爪

86:切口部

87:汇流条插入孔

88:脱模孔

89:矛状部

97:曲面

2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传送电功率的多部件式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