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文档序号:1903771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铃木隆史 西方一志 于 2021-05-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加热器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加热元件以及设置在基板上并与加热元件电连接的电极;和供电构件,供电构件包括:第一构件,第一构件连结或联接到电极以向加热元件供电;以及第二构件,第二构件连结或联接到第一构件的与连结或联接到电极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其中,加热器通过经由供电构件提供的电力而发热,并且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器的热量加热;第一构件的线性膨胀系数不同于第二构件的线性膨胀系数。(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fixing devic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heater comprises a substrate, a heating element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and an electrode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heating element; and a power supply member, the power supply member including: a first component joined or coupled to the electrode to provide power to the heating element; and a second member joined or coupled to a surface of the first member opposite to the surface joined or coupled to the electrode, wherein the heater generates heat by the power supplied via the power supply member, and the image formed on the recording material is heated by the heat of the heater; the linear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the first memb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near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the second member.)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之类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膜加热方法的按需性优异的图像定影装置已经广泛用作包括在诸如复印机或激光打印机之类成像设备中的图像定影装置。这种采用膜加热方法的图像定影装置包括用作加热源的加热器、支撑加热器的支撑构件、耐热加热膜、和加压辊(加压构件)。由支撑构件支撑的加热器和加压辊形成将加热膜夹在中间的夹持部。在记录材料被由加压辊和加热膜形成的夹持部夹持并传送的同时,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且定影。加热器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当从基板上的电极经由基板上的导体向基板上的加热元件供电时,基板上的加热元件发热。电力从商用交流电源通过供电构件供应到电极。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H04﹣351877中,通过超声方式来使基板上的电极和供电构件相连结,以提高高温环境下供电构件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传统示例中,图像定影装置的间歇使用导致由于加热和冷却而在供电构件中反复产生热应力。具体地,加热器的基板依其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而定发生热膨胀,这导致电极也以相同程度发生热膨胀。同样,供电构件也依其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而定发生热膨胀。因此,对于上述传统示例的构造,当基板和供电构件的线性膨胀系数大大不同时,由于这两个部件之间线性膨胀系数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升高的差异会在超声连结的供电构件中产生热应力。

此外,随着近年来打印速度的提高,加热器的温度趋于升高以维持施加到记录材料的热能。这导致在供电构件中产生更大的热应力。反复出现热应力会导致供电构件从图像定影装置上脱落。另外,如在上述传统示例中那样当基板由作为脆性材料的陶瓷制成并且供电构件由金属制成时,由于金属的线性膨胀系数大于陶瓷的线性膨胀系数,因此力沿拉伸陶瓷的方向作用。因此,疲劳更容易积累在陶瓷中,这会缩短陶瓷的寿命。

考虑到前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施加到供电构件的反复热应力并提高供电构件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器,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加热元件、以及设置在基板上并电连接至加热元件的电极;和

供电部件,包括:第一构件,第一构件连结或联接至电极以向加热元件供电;和第二构件,第二构件连结或联接至第一构件的与连结或联接至电极的表面相反的表面;

其中:

加热器通过经由供电构件供应的电力而发热,并且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器的热量加热,并且

第一构件的线性膨胀系数不同于第二构件的线性膨胀系数。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小施加到供电构件的反复热应力,并且可以提高供电构件的可靠性。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供电单元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1的图像定影装置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中央部的剖视图;

图5A至图5E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加热器和加热器支座的构造示例的平面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供电单元的示例的整体图;

图7A和图7B是根据实施例1的供电单元的纵向剖视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1的另一种供电单元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和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实施例2的供电单元的示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对位置等要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设备的构造和各种条件适当地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1、成像设备的整体构造

首先,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整体构造。图2是包括有图像定影装置13的成像设备1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成像设备1是采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激光打印机。

成像设备1包括:进给记录材料P的记录材料进给部31;和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32。在记录材料进给部31中,装在纸盒2中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面的记录材料P起逐张地被片材进给辊3拾取,并且被传送到对齐部33。对齐部33包括对齐辊4和对齐辊5。在对齐部33处在传送方向上对齐之后,记录材料P被进给到成像部32。

成像部32包括用作图像承载构件的感光鼓6、使感光鼓6充电的充电装置7、利用调色剂使感光鼓6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8、以及去除感光鼓6上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器9。感光鼓6被驱动沿箭头R1的方向旋转。充电装置7使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均匀带电。在竖直方向上成像部32的上方放置有作为曝光装置的激光扫描仪10。激光扫描仪10基于图像信息用激光束照射带电的感光鼓6,以在感光鼓6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8把形成在感光鼓6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接下来,已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经过转印部12的记录材料P上,转印部12包括转印辊11和感光鼓6。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传送到图像定影装置13。图像定影装置13加热且定影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已通过图像定影装置13的记录材料P被片材排出辊对14排出到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成像设备1上侧的记录材料堆叠部15上。

2、图像定影装置

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定影装置13。图3是沿着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F截取的图像定影装置13的剖视图。将参照图3描述图像定影装置13。图像定影装置13是采用加压辊驱动方法和膜加热方法的图像加热设备,其中,加压辊16被驱动旋转并且加热膜23通过加压辊16的传送力而旋转。

图像定影装置13包括加压辊16、管状加热膜(定影膜)23和加热器单元60。加压辊16与加热膜23的外周表面接触。加热器单元60包括加压撑架20、用作加热构件的加热器70、和用作支撑加热器70的支撑构件的加热器支座17。加热器单元60放置在与记录材料P接触的加热膜23内侧,同时与加热膜23的内表面接触。加热器70放置在加热膜23的内部空间中。加热器70由加热器支座17支撑,并且加压辊16放置在加热器70的相对侧,从而将加热膜23夹在中间。

加压撑架20放置在加热膜23内侧,加压撑架20将压力传递至由芯轴部18和耐热弹性层19形成的加压辊16。作为管状挠性构件的加热膜23覆盖加热器支座17、加热器70和加压撑架20的外侧。另外,通过弹簧(未示出)等在加压撑架20的介入下把加热器支座17朝向加压辊16的旋转轴线偏压。这样,在加热膜23和加压辊16之间形成预定宽度的定影夹持部(夹持部)N。这样,在加热膜23的介入下加压辊16与加热器70一起形成夹持并传送记录材料P的定影夹持部N。即,在加热膜23的介入下由加热器70和加压辊16形成夹持并传送记录材料P的定影夹持部N。

图像定影装置13通过驱动源(未示出)驱动加压辊16沿逆时针方向(箭头R2的方向)旋转,而加热膜23通过加压辊16的旋转而沿顺时针方向(箭头R3的方向)旋转。图像定影装置13传送承载有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在传送过程中,由加热器70加热的加热膜23的热量和定影夹持部N的压力施加到记录材料P上,使得调色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3.加热器和加热器支座

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加热器70和加热器支座17。图4是加热器70的中央部的剖视图。图5A至图5E是示出加热器70和加热器支座17的构造示例的平面图。图4对应于沿图5A至图5E中的传送基准位置X0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加热器70具有分层构造,包括滑动表面层72、基板71和背面层73。用作温度检测部的热敏电阻T1和导体78a至78d设置在基板71的滑动表面(正面)82上。加热元件74a和74b、导体75a至75c以及供电电极76a设置在基板71的背面83上。在基板71的背面83上,加热元件74a设置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F的上游侧,加热元件74b设置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F的下游侧。

导体75b和75a布置成将加热元件74a夹在中间。同样地,导体75a和75c布置为将加热元件74b夹在中间。加热器电路配置成使得通过在导体75b和75a之间供电来使加热元件74a发热,同样地,通过在导体75a和75c之间供电来使加热元件74b发热。截面结构形成为使得保护玻璃80覆盖基板71的背面83。更具体地说,保护玻璃80覆盖加热元件74a和74b以及导体75a至75c,而供电电极76a从加热玻璃80露出。即,包括有加热元件74a、74b、导体75a至75c和保护玻璃80的背面层73设置在基板71的背面83上。另外,截面结构形成为使得保护玻璃81覆盖热敏电阻T1和导体78a至78d。即,包括有热敏电阻T1、导体78a至78d以及保护玻璃81的滑动表面层72设置在基板71的滑动表面82上。

将参考图5A至图5E描述加热器70的每一层的平面构造。图5A和图5B是从背面层73侧观察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图5A是从保护玻璃80上方观察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图5B是没有保护玻璃80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图5C和5D是从滑动表面层72侧观察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图5D是从保护玻璃81的上方观察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图5C是没有保护玻璃81的加热器70的平面图。在每个图的左侧示出的箭头方向F表示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

如图5B所示,加热器70的背面层73在纵向上设置有七个加热块,每个加热块均包括一组在上游侧的导体75b、在中心的导体75a、在下游侧的导体75c、上游侧的加热元件74a、下游侧的加热元件74b、和供电电极76。这七个加热块在图5B中由Z1至Z7表示。此外,如图5A所示,除了布置有供电电极76a至76i的区域之外,形成保护玻璃80。即,供电电极76a至76i从保护玻璃80露出。这种构造能够允许从加热器70的背面侧来连结作为本实施例特征的供电构件。因此,电力可独立地供给到各个加热块;并且,通过经由控制电路(未示出)独立地控制供电可以独立地控制每个加热块的发热。此外,如图5B和5C所示,分成七个加热块允许在加热器70中形成四个发热分布,作为区域1至区域4。结果,可以在加热器70中形成与四个发热分布相对应的四个片材通过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区域1被分类为A5纸片材通过区域。区域2被分类为B5纸通过区域,区域3被分类为A4纸通过区域,区域4被分类为信纸尺寸片材通过区域。

通过独立地控制七个加热块,可以根据记录材料P的尺寸来选择要供电的加热块。因此,不会对非片材通过区域施加过多的热量。发热区域的长度和加热块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描述的长度和数量。另外,每个加热块中的加热元件74a和74b不限于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续图案,而是也可以使用具有预定间隔的条状图案。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图5B中加热器70左侧端部上的供电电极76g和76f形成第一电极组,布置在图5B中加热器70右侧端部上的供电电极76h和76i形成为第二电极组。

热敏电阻T1至T7和热敏电阻T1a、T1b、T2a至T5a、t2至t7布置在加热器70的滑动表面层72中,用于检测加热器70的每个加热块的温度。热敏电阻T1至T7主要用于控制各个加热块的温度(进行控制以保持温度恒定)并且布置在各加热块的大致中央部中。在下文中,热敏电阻T1至T7称为温度控制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T1a、T1b、和T2a至T5a是用于当在纵向上比发热区域窄的记录材料P通过时检测非片材通过区域的温度的热敏电阻。在下文中,将热敏电阻T1a、T1b以及T2a至T5a称为端部热敏电阻。除了发热区域较窄的两端的加热块(Z6和Z7)之外,每个端部热敏电阻均相对于传送基准位置X0布置在每个加热块的外侧部处。由于加热块Z6和Z7具有较窄的发热区域,因此不需要布置端部热敏电阻。

热敏电阻t2至t7是准备用于在温度控制热敏电阻或端部热敏电阻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检测温度的副热敏电阻。在下文中,将热敏电阻t2至t7称为副热敏电阻。副热敏电阻t2至t7在加热器70的纵向上布置在大致等于温度控制热敏电阻T2至T7的位置。温度控制热敏电阻T1至T7和端部热敏电阻T1a、T1b、T2a至T5a中每一个的一端均连接到共用导体78a,而它们的另一端连接到导体78b或78e。副热敏电阻t2至t7中每一个的一端连接到共用导体78c,而它们的另一端连接到共用导体78d。导体78a至78d在纵向上延伸至加热器70的端部。

如图5D所示,导体78a至78d在加热器70纵向上的端部被暴露,而各热敏电阻以及导体78a至78d的其他部分被保护玻璃81覆盖。在加热器70纵向上暴露的导体部分用作热敏电阻供电电极79a和79b。这些热敏电阻供电电极79a和79b形成第三电极组。

通过上述的加热器电路构造,可以详细地检测每个加热块的温度并且可以独立地控制每个加热块的温度。因此,可以提供的图像定影装置13能够根据所进给记录材料P的尺寸以最优且最少的能量来控制温度而没有浪费。尽管本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加热器70包括副热敏电阻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通过在加热器70中包括副热敏电阻,可以实现更精细和更精确的控制。

另外,如图5E所示,加热器支座17设置有用于向供电电极76a至76i供电的开口部82a至82i。向供电电极76a至76e供电的供电单元被放置在加压撑架20和加热器支座17之间。通过使用加压接触式连接器,将电力供应到布置在加热器70端部处的供电电极76f至76i。

4.供电单元的构造

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供电单元的构造。图6A和图6B是示出供电单元的示例的整体图。如图6A所示,供电单元放置在供电电极76a至76e上,并且包括电连接至供电电极76a至76e的多个供电构件100和向供电电极76f至76i供电的连接器200。供电电极76a至76e和各个供电构件100在它们的表面上彼此连结,或者供电电极76a至76e与各个供电构件100彼此联接。如上所述,在基板71上设置有多个电极(供电电极76a至76i),多个供电构件100中的每个分别与多个电极(供电电极76a至76e)中的每一个电连接。每个供电构件100布置成使得供电构件100的纵向与垂直于记录材料P传送方向的方向大致一致。供电构件100的一部分固定到加热器支座17。另外,对设置在供电构件100端部的压接部101进行压接以保持线束(未图示)被电连接,从而从线束(未图示)将电力供给到压接部101。

连接器200是通过施加压力而建立电接触的连接器类型。具体地,当从加热器70的短边方向插入连接器200时,设置在连接器200的壳体201中的触点部202由于加热器70厚度的缘故而变形,使得触点部202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建立接触。连接器200也连接至线束(未示出),并从线束(未示出)被供电。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触点部202产生施加到加热器70的压力,但是可以根据加热器70的厚度而定在滑动表面层72侧插入垫片。这使得压力恒定,从而可以保持接触的可靠性。

图6B是组装好的供电单元的整体图。如上所述,供电电极76a至76e和各个供电构件100经由设置在加热器支座17中的开口部82a至82e而彼此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彼此相邻的两个供电构件100以不同的取向布置。这使得线束(未示出)在纵向上分离,从而可以减小加压撑架20和加热器支座17的截面空间,这是个优点。这样,可以将供电单元放置在较小的加热膜23中。此外,连接器200的触点部202经由开口部82f至82i与供电电极76f至76i接触。线束(未显示)从短边方向延伸到供电单元外部。

接下来,将参照图7A和图7B详细描述连结到加热器70的供电单元。图7A和图7B是沿供电单元纵向的剖视透视图。尽管这里将描述供电电极76e和开口部82e的构造,但是类似的构造适用于供电电极76a至76d和开口部82a至82d中的每一个。在供电构件100上形成有定位部102和止转部103。定位部102装配到设置在加热器支座17上的定位凸柱21,止转部103装配到设置在加热器支座17上的止转凸柱22。这样,供电构件100定位在加热器支座17上。至于固定方法来说,通过将推力螺母203附接到定位凸柱21上来将供电构件100固定到加热器支座17上。

供电构件100包括变形部104和接合部105。变形部104用于吸收加热器支座17的热膨胀与加热器70的热膨胀之间的相对位移差。具体地,加热器支座17由耐热树脂制成,并且基板71由陶瓷材料制成。耐热树脂的线性膨胀系数约为10~100×10-6/℃,陶瓷的线性膨胀系数约为0.1~10×10-6/℃。由于加热器70的刚度取决于作为基板71材料的陶瓷,因此加热器70的行为与陶瓷等同。

通过经由供电构件100供应的电力使加热器70发热,并且形成在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调色剂图像T)被加热器70的热量加热。与加热器70的热膨胀相关的动作如下。当加热元件74a和74b被供电并发热时,包括有基板71的加热器70的温度在加热器支座17的温度升高之前就升高。即,在发热的初期,加热器70从图5A至图5E所示的作为膨胀中心的传送基准位置X0积极地热膨胀,并且供电构件100的接合部105侧沿图7A中的箭头方向移动。这导致供电构件100的在接合部105与定位部102之间的变形部104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加热器支座17的温度因加热元件74a和74b产生的热量而升高,并且加热器支座17也从图5A和图5E所示的作为膨胀中心的传送基准位置X0开始热膨胀。

取决于加热器支座17的温度升高的到达点,由加热器支座17的热膨胀导致的位移变得大于加热器70的位移。因此,当由加热器支座17的热膨胀导致的位移大于加热器70的位移时,加热器支座17的定位凸柱21也沿图7A中的箭头方向移动。因而,供电构件100的在接合部105和定位部102之间的变形部104被拉伸。以这种方式,供电构件100的变形部104吸收了加热器支座17的热膨胀与加热器70的热膨胀之间的相对位移差。

另外,供电构件100的接合部105和加热器70的供电电极76e彼此连结或联接。对于连结和联接来说,供电构件100被布置为不与加热器70的加热元件74a和74b接触。这可以防止加热元件74a和74b的热量被供电构件100带走,从而可以减少在纵向上不均匀定影的发生。

图7B示出了上述供电单元的组装方法。图7B详细示出了图6A和图6B中的供电电极76e。尽管将描述供电电极76e和开口部82e的构造,但是类似的构造适用于供电电极76a至76d和开口部82a至82d中的每一个。首先,将加热器支座17安装在加热器70上,并通过湿固化硅酮类粘合剂进行粘接和固定。接下来,通过加热器支座17的定位凸柱21和止转凸柱22使供电构件100定位,并通过推力螺母203固定供电构件100。接下来,将供电构件100的接合部105和供电电极76e经由供电构件100进行超声波连结而形成区域400。替代地,将供电构件100的接合部105与供电电极76e联接以形成区域400。以这种方式,供电构件100的接合部105和供电电极76e彼此电连接。

接下来,将参考图1A详细描述供电单元的截面构造。图1A是示出供电单元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尽管图1A示出了供电单元在纵向上的截面构造,但类似的构造也适用于供电单元在记录材料传送方向上的截面构造。首先,供电构件100在厚度方向上包括三层。具体地,供电构件100包括作为用于向加热元件74a和74b供电的第一构件的供电层106、作为第二构件的保持层107、以及作为第三构件的防翘曲层108。

供电层106布置在供电电极76e上并电连接到供电电极76e。供电电极76e和供电层106彼此连结或联接。保持层107布置在供电层106上并且电连接到供电层106。保持层107连结或联接到供电层106的在连结或联接到供电电极76e的表面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保持层107由线性膨胀系数与供电层106线性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构成。防翘曲层108布置在保持层107上并电连接到保持层107。防翘曲层108连结或联接到保持层107的在连结或联接到供电层106的表面的相反侧上的表面。防翘曲层108由线性膨胀系数与供电层106线性膨胀系数相同的材料制成。即,防翘曲层108由线性膨胀系数与保持层107线性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构成。

优选地,供电层106由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银)制成,以使电流流动。设置在供电构件100的端部处的压接部101中与线束300接触的表面形成为与供电层106的表面相同的表面。这使得能够共享稳定的供电而不受保持层107导电性的影响。优选的是,保持层107由线性膨胀系数比供电层106线性膨胀系数小的材料形成。例如,保持层107由钼、钨或铁镍合金制成。当供电层106由铜或银制成并且保持层107由钼、钨或铁-镍合金制成时,保持层107的热膨胀系数小于供电层106的热膨胀系数。

加热器70的基板71放置在连结或联接到供电层106的供电电极76e的下方。形成在陶瓷基板71上的供电电极76e的热膨胀位移量等同于陶瓷的热膨胀位移量。银的线性膨胀系数约为18.9×10-6/℃,而铜的线性膨胀系数约为16.5~16.8×10-6/℃。当使用诸如铜或银的金属材料或具有与这种金属材料等同的线性膨胀系数的金属材料作为供电构件100的供电层106时,供电层106和供电电极76e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异较大。结果,在供电层106中以及在供电层106与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中反复出现较大的热应力。因此,为了减小线性膨胀系数的这种差异,抑制了供电层106在连结或联接至供电层106的保持层107中的热膨胀,从而可以减小在区域400中和供电层106中产生的反复热应力。

另外,布置有连结或联接至保持层107的防翘曲层108,以用于防止由于当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被连结或联接时施加热应力而导致保持层107变形成朝向图1A的下侧凸出的凸形。即,实施例1中的条件是防翘曲层108的线性膨胀系数大于保持层107的线性膨胀系数。这防止了供电构件100由于热应力而翘曲,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在供电层106中以及在供电层106和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中发生的应力。然而,取决于每种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以及温度升高情况和使用次数,即使没有防翘曲层108,也会有在区域400和供电层106中产生的应力落在允许值范围内的情况。

通过将供电的功能、减少热膨胀的功能以及防止供电构件100翘曲的功能分开,可以减小在供电层106和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中出现的反复热应力,从而可以提高供电构件100的可靠性。此外,考虑到调整基板71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并确保导电性能,可调整供电构件100的每一层的厚度,以便可以实现既减小反复的热应力又提高供电构件100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供电构件100用在高温环境中,因此存在需要防止供电构件100氧化的情况。在不影响针对供电构件100每一层调整的线性膨胀系数的范围内,可以对供电构件执行诸如镀镍或镀金的处理以防止氧化。

关于组装方法,尽管本实施例使用超声连结来使供电构件100和供电电极76e结合,但是组装方法不限于此。只要两个构件(供电构件100和供电电极76e)彼此不分离地连接起来,则两个构件可以在其平表面上彼此连结或者两个构件可以复杂地联接。供电电极76e和供电层106可以具有彼此相对的平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供电电极76e的平表面和供电层106的平表面可以彼此连结。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可以具有彼此相对的平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供电层106的平表面和保持层107的平表面可以彼此连结。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可以具有彼此相对的平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层107的平表面和防翘曲层108的平表面可以彼此连结。

在本实施例中的连结包括通过扩散连结、固相连结、熔融焊接、压力连结、钎焊和导电粘合剂连结。优选的是,用于钎焊的钎焊材料和导电粘合剂相对于供电构件100的厚度而言足够薄,以便不影响供电构件100和供电电极76e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异。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联接包括压配合、热缩配合、压接等。例如,可以使用上述连结方法和联接方法中的任一种,只要供电构件100的供电层106、保持层107以及防翘曲层108彼此结合而不彼此分离即可。可以使用覆层材料,覆层材料是通过对将要热处理扩散连结的供电构件100的各层进行轧制而获得的。例如,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可以由两层覆层材料制成,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可以由两层覆层材料制成,或者供电层106、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可以由三层覆层材料制成。

可以使用上述连结方法和联接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之间或者在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之间的连结面积或联接面积大于或等于区域400的面积即可。利用这种构造并且在供电层106和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的面积内,通过保持层107抑制了供电层106的热膨胀,从而减小了反复热应力。

图1B示出了供电单元的截面构造的示例。作为供电电极76e和供电层106连结或联接的第一区域的区域400和作为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连结或联接的第二区域的区域41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400的外周可以位于区域410的外周的内侧。与图1B中所示的构造不同,当区域400和41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外周和区域410的外周可以一致。此外,当区域400和41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一部分和区域410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为彼此不重叠。

当区域400、区域410和作为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连结或联接的第三区域的区域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外周可以位于区域410的外周的内侧,区域410的外周可以位于区域420的外周的内侧。与图1B所示的构造不同,当区域400、410和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外周和区域410的外周可以一致,并且区域410的外周可以位于区域420的外周的内侧。此外,当区域400、410和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外周可以位于区域410的外周的内侧,区域410的外周和区域420的外周可以一致。当区域400、410和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外周、区域410的外周和区域420的外周可以一致。当区域400和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00的一部分和区域420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为彼此不重叠。当区域410和420投影在基板71的表面上时,区域410的一部分和区域420的一部分可以布置为彼此不重叠。

图8是示出另一种供电单元的构造的示例的剖视图。在图8中,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彼此接触的整个区域是连结区域或联接区域,并且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彼此接触的整个区域是连结区域或联接区域。在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之间或者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之间的连结区域的面积或联接区域的面积大于供电层106和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的面积。在图8中,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彼此接触的区域的面积大于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彼此接触的区域的面积。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图8所示的构造。供电层106和保持层107彼此接触的区域的面积可以等于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彼此接触的区域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70的基板71由陶瓷材料制成。然而,基板71可以由诸如不锈钢的金属材料或诸如PEEK的耐热树脂制成。即,可以使用任何能抵抗加热器70的加热温度的材料。通过根据基板71的材料为供电层106、保持层107和防翘曲层108中的每一个选择最优的线性膨胀系数以减小在供电构件100和供电电极76e连结或联接的区域400中产生的热应力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2的供电单元的构造。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构造和功能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略描述。实施例2的加热器70的构造与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构造相同并且如图5A至5E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1的供电单元的构造应用于供电电极76f至76i。图9A和图9B是示出供电单元的示例的透视图。图9A和图9B示出了实施例2中的供电电极76f和76g的构造。供电电极76h和76i的构造与供电电极76f和76g的构造相同,因此将省略描述。如图9A所示,供电构件100由加热器支座17定位。至于固定方法,通过将推力螺母203附接到定位凸柱21来把供电构件100固定到加热器支座17。图9A和图9B中的箭头方向F指示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

另外,对供电构件100的压接部101进行压接以保持线束(未示出),并且线束沿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延伸。与实施例1不同,供电构件100布置成使得供电构件100的纵向与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大致一致,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图像定影装置13在垂直于记录材料P传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接下来,将参考图9B描述实施例2的供电单元的结合方式。通过超声连结把供电电极76f和76g连结到供电构件100的各个接合部105以形成区域401和402。可替代地,供电电极76f和76g可以联接到供电构件100的各个接合部105,以形成区域401和402。这样,供电电极76f和76g与供电构件100的各个接合部105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代替使用实施例1中描述的连接器200,通过使用各个供电构件100向供电电极76f至76i供电。与使用根据实施例1的连接器200的构造相比,根据实施例2的构造可以降低成本。连接器200的触点部202通过施加压力来确保与供电电极76f至76i中的每一个的接触。有些情况下是将镀金的钛铜合金制成的部件用作触点部202以在高温环境中产生压力并确保触点部的导电性。通过使用供电构件100代替这种连接器200并适当地选择供电构件100的材料,可以降低成本。此外,即使当图像定影装置13的尺寸减小导致作为非发热部的供电电极76f至76i的附近更容易受到加热器70的温度的影响时,本实施例的构造也可以减小在区域401和402中出现的热膨胀应力。因此,可以提高供电构件100的可靠性。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全面吸收墨粉的双风道打印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