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装置

文档序号:1909127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过滤器装置 (Filter device ) 是由 北岛信行 冈本美信 山口光广 于 2020-04-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能够在过滤器元件的更换时避免液体向外部滴落。将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流出部具有分开设置的上表面以及底面。背压阀具有大致板状的阀芯、以及设置于底面与阀芯之间的弹性构件。阀芯能够在阀芯同上表面抵接的关闭位置和阀芯同上表面不抵接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阀芯,在与上表面抵接的面设置有凹部,在流出部的侧面或上表面形成有流出口,在关闭位置,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由在凹部与上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The invention can avoid liquid dropping to the outside when the filter element is replaced. The outflow portion that communicates the space inside the filter element with the space outside the filter case has an upper surface and a bottom surface that are provided separately. The back pressure valve has a substantially plate-shaped valve body, and an elastic member provided between the bottom surface and the valve body. The valve element is movable between a closed position in which the valve element abuts the upper surface and an open position in which the valve element does not abut the upper surface. In the valve body, a recess is provided on a surface abutting on the upper surface, an outlet is formed on a side surface or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outlet, and in the closed position, a space inside the filter element and a space outside the filter case ar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by a space formed between the recess and the upper surface.)

过滤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在内燃机的停止时阻断液体的流路的止回阀的液体过滤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6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在内燃机的停止时完全阻断液体的流路。因此,在停止内燃机并更换过滤器元件时,被封闭在过滤器壳体内的液体与过滤器元件一起被取出,该液体会向液体过滤器的外部滴落。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过滤器元件的更换时避免液体向外部滴落的过滤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例如是设置于用于贮存液体的罐的过滤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装置具备:大致有底筒形状的过滤器壳体,其安装于所述罐,且上端开口;过滤器元件,其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且具有大致筒形状的过滤材;盖体,其以覆盖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上端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壳体以及所述过滤器元件,且具有将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空气排出孔;流入部,其使所述液体向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内部且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外部的空间流入;流出部,其将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连通;以及背压阀,其设置于所述流出部,所述流出部具有:上表面和底面,它们分开设置;以及第一筒状部,其以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且安装于在所述过滤器壳体形成的贯通孔,所述上表面具有第一孔,该第一孔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中空部连通,且供所述液体向所述流出部流入,在所述流出部的侧面或所述上表面设置有供所述液体从所述流出部流出的流出口,所述背压阀具有大致板状的阀芯、以及设置于所述底面与所述阀芯之间的第一弹性构件,所述阀芯能够在所述阀芯同所述上表面抵接而所述阀芯覆盖所述第一孔的关闭位置与所述阀芯同所述上表面不抵接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阀芯的与所述上表面抵接的面设置有凹部,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由在所述凹部与所述上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将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流出部具有分开设置的上表面以及底面。背压阀具有大致板状的阀芯、以及设置于底面与阀芯之间的弹性构件。阀芯能够在阀芯同上表面抵接而阀芯覆盖上表面的第一孔的关闭位置与阀芯同上表面不抵接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阀芯,在与上表面抵接的面设置有凹部,在关闭位置,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由在凹部与上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因此,在使发动机停止时,无需将盖体从过滤器壳体拆下就能够使液体从过滤器壳体流出,从而将过滤器元件的油除去。由此,能够防止在更换时工作油向过滤器装置的外部滴落(产生滴油)的情况。另外,由于经由空气排出孔将过滤器壳体内的空气排出,因此能够防止腐蚀的产生等。

也可以是,所述过滤器壳体设置于所述罐的内部,所述盖体设置于所述罐的上侧,所述空气排出孔的两端在所述盖体的下侧的面开口,所述空气排出孔将所述过滤器元件的内部的空间与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部且所述罐的内部的空间连通。由此,即使工作油通过了空气排出孔,也能够使该工作油返回到罐中。

所述过滤器壳体的与上端的开口部相邻的部分缩窄。由此,由于在液体通过了空气排出孔时,液体顺着过滤器壳体流入罐内,因此能够避免在贮存于罐的液体中产生气泡。

所述过滤器装置具有大致筒形状的第二过滤材,所述第二过滤材的上侧被所述底面覆盖,在所述第二过滤材的下侧设置有安装构件,所述第二过滤材借助所述安装构件设置于所述罐。由此,能够缩短将回流过滤器和吸入式粗滤器一体化而成的过滤器装置的全长。

所述过滤器装置具有大致筒形状的第二过滤材,在所述第二过滤材的上侧设置有将所述第二过滤材的上侧覆盖的板状构件,所述底面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板状构件,在所述板状构件与所述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构件,在所述第二过滤材的下侧设置有安装构件,所述第二过滤材借助所述安装构件设置于所述罐。由此,能够对过滤器装置的全长进行调整。另外,能够使流出部和第二过滤材成为能够装卸。

所述底面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大致筒形状的第二筒状部,所述板状构件具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大致筒形状的第三筒状部、以及向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的爪部,所述爪部具有弹性,当所述第二筒状部插入所述第三筒状部的内侧时,所述爪部发生弹性变形而按压所述第二筒状部。由此,能够使流出部和板状构件成为能够装卸,并且将流出部可靠地安装于板状构件。

所述第二筒状部为大致圆筒形状,在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槽,该槽具有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槽、以及分别在所述第一槽的两端设置的第二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二槽和所述第三槽从所述第一槽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槽的下端到达所述第二筒状部的下端,所述第三槽的下端未到达所述第二筒状部的下端。由此,通过按压并旋转流出部而使爪沿着槽移动,能够将流出部可靠地安装于板状构件。另外,由于第三槽的下端未到达筒状部的下端,因此在通过弹性构件调整过滤器装置的全长时,流出部不会从板状构件拔出。

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过滤材的上侧的端设置的上板,在所述盖体的背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在所述上板形成有供所述突起部插入的第二孔。由此,能够防止使用正规品以外的过滤器元件的情况。

所述过滤器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一过滤材的上侧的端设置的上板,所述上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过滤材的内侧相邻的大致筒状的第四筒状部,所述盖体具有前端插入所述第四筒状部的突出部,所述空气排出孔具有在所述突出部形成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为随着趋向上方而内径变小的大致圆锥形状或大致圆锥台形状。由此,在过滤器元件的内部产生的气泡容易聚集于空气排出孔。另外,在开口端聚集的气泡随着向上方行进而集中于较窄的面积,因此气泡容易从空气排出孔排出。

所述上表面具有圆锥台侧面形状的侧面部。由此,能够使工作油沿着侧面部向斜下方流动。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工作油与罐的侧面相碰,从而防止由工作油与罐的侧面相碰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工作油的起泡等)。

在所述上表面,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凹部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所述流出口。由此,在形成于凹部与上表面之间的空间流过的工作油容易向过滤器壳体的外部的空间流出。

对于所述流出部的侧面,所述底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开口,且该开口为所述流出口。由此,工作油容易沿着侧面部向斜下方流动。

在所述底面的与所述上表面对置的面设置有倾斜面。由此,能够使工作油沿着倾斜面向斜下方流动。

所述倾斜面局部缺失。由此,能够增加底面与上表面之间的体积。因此,即使在发动机运转而工作油大量流动时,也不会妨碍工作油的流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过滤器元件的更换时避免液体向外部滴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1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是将过滤器装置1的上端附近放大显示的图。

图3是过滤器装置1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立体图。

图5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图。

图7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立体图。

图8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图。

图9是流出部40以及背压阀70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2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11是拆下了盖主体32A以及罩33时的过滤器装置2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下侧观察盖主体32A时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流出部40A、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流出部40A、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流出部40A、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流出部40A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流出部40A的概要的立体图,且是透视主要部分得到的图。

图18是示出发动机的怠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

图19是示出发动机运转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

图20是示出过滤器装置4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过滤器装置4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2是将盖体30B的附近放大显示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流出部40B、吸入式粗滤器50A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流出部40B、吸入式粗滤器50A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吸入式粗滤器50A的概要的图,(A)是平面图,(B)是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底面44B的概要的图,(A)是剖视图,(B)是立体图。

图27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流出部40C的概要的图,(A)是侧视图,(B)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过滤对象的液体以工作油为例进行说明,但过滤对象的液体不限于工作油。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回流过滤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不限于回流过滤器。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1的概要的剖视图。在图1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一部分。

过滤器装置1是将回流过滤器和吸入式粗滤器一体化而成的装置。过滤器装置1设置于罐100。罐100是用于贮存工作油的罐,其例如为箱形。罐100设置于未图示的作业机械(例如,液压装置),且设置于向该液压装置供给的工作油的液压回路内。但是,罐100不限于设置于液压回路内。

在罐100的上表面101形成有供过滤器装置1安装的开口部101a。在上表面101,经由安装板105(参照图3)而安装有过滤器装置1。但是,安装板105不是必需的。

在罐100的侧面(省略图示)嵌插有使工作油向过滤器装置1的内部流入的大致筒状的流入管106。流入管106将工作油从罐100的外部向过滤器装置1引导。被引导至过滤器装置1的工作油被过滤器装置1过滤,并贮存于罐100内。

在罐100的底面102形成有使罐100内的工作油向液压泵(未图示)等流出的流出口102a。在罐100的内侧设置有吸入式粗滤器50,通过了吸入式粗滤器50的工作油从流出口102a向罐100的外侧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流出口102a也可以设置于罐100的侧面。

接下来,对过滤器装置1进行说明。过滤器装置1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过滤器元件20、盖体30、流出部40、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

过滤器壳体10由耐腐蚀性较高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过滤器壳体10以从罐100的上表面101向下侧(-z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罐100的内部。

过滤器壳体10为有底大致筒形状,且上端面开口。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为空腔,且在内部设置有过滤器元件20等。需要说明的是,大致筒形状是包括大致圆筒形状或大致椭圆筒形状等的概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出大致圆筒形状的情况。

过滤器壳体10主要具有大致筒形状的第一壳体11、大致筒形状的第二壳体12、安装部13、第三壳体14以及内壳体15。在第一壳体11的上侧(+z侧)设置有第二壳体12以及安装部13。

图2是将过滤器装置1的上端附近放大显示的图。在图2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一部分。安装部13是将过滤器壳体10安装于罐100的上表面101的构件,其具有安装于盖体30的板状部13a、以及设置于板状部13a的下侧的筒状部13b。在筒状部13b设置有第二壳体12的小径部12a。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壳体12和安装部13也可以是一个部件。

过滤器壳体10的与上端的开口部相邻的部分是上端部10a,在此,该部分相当于小径部12a以及筒状部13b(参照图2)。上端部10a的直径比上端部10a以外的部分、例如第一壳体11、第三壳体14的直径小。也就是说,过滤器壳体10的上端部10a缩窄。

返回到图1的说明。在第一壳体11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壳体14以及内壳体15。第三壳体14为有底大致筒形状,且在第三壳体14的内部设置有内壳体15。

在第三壳体14的底面14a形成有贯通孔14c。在贯通孔14c设置有流出部40。流出部40将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空间连通。关于流出部40在后文详述。在第三壳体14的侧面设置有供流入管106插入的孔14b。需要说明的是,孔14b也可以设置于第三壳体14的侧面以外,贯通孔14c也可以设置于底面14a以外。

内壳体15是将第三壳体14内的空间分割为两部分的构件,且具有外侧的筒状部15a、以及内侧的筒状部15b。在筒状部15a设置有供流入管106插入的孔15c。孔15c以及孔14b是使液体流入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且过滤器元件20的外部的空间(空间S1)的流入部。在筒状部15b设置有阀61。

通常,阀61关闭,但在过滤材21堵塞而使过滤器壳体10内的压力变高时,阀61打开,使工作油从空间S1流向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空间S2),由此防止过滤器装置1的破损。阀61已经公知,因此省略说明。

过滤器元件20是有底大致筒形状的构件,且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过滤器元件20主要具有过滤材21、外筒22、内筒23以及板24、25。外筒22、内筒23以及板24、25与过滤材21一体化。

过滤材21是在两端具有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过滤材21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使用了合成树脂、纸等的滤纸褶皱折叠,并将褶皱折叠后的滤纸的两端连结而成为圆筒形状。在过滤材21的外侧设置有外筒22,该外筒22在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供工作油的孔。另外,在过滤材21的内侧设置有内筒23,该内筒23在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供工作油通过的孔。需要说明的是,内筒23不是必需的。

在过滤材21、外筒22、内筒23的上侧的端设置有板24。板24与盖体30抵接。

在过滤材21、外筒22、内筒23的下侧的端设置有板25。在板25的中空部插入有筒状部15b的上端附近的部分。由此,过滤器元件20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

盖体30设置于罐100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表面101的上侧)。盖体30以覆盖过滤器壳体10的上端面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在此为安装部13)以及过滤器元件20(在此为板24)。

图3是过滤器装置1的剖视立体图。在图3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一部分。盖体30主要具有安装部31、盖主体32以及罩33。

安装部31为大致筒形状,且通过螺钉65固定于过滤器壳体10(在此为安装部13)以及罐100(在图2、3中省略图示)。如图2所示,安装部31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1a。在突出部31a形成有穴31b,在穴31b设置有压差传感器62。在突出部31a形成有将穴31b与空间S1连通的孔31c。

如图3所示,盖主体32是大致厚板状的构件,且以从安装部31的上侧覆盖安装部31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盖主体32通过螺钉66固定于安装部31。在安装部31与盖主体32之间设置有防止工作油的泄漏的密封构件81、82。

盖主体32主要具有凸缘部32a、配置于凸缘部32a的内侧的大致筒状的第一筒状部32b、配置于第一筒状部32b的内侧的大致有底筒状的第二筒状部32c、以及将第一筒状部32b与第二筒状部32c连结的大致板状的板状部32d。凸缘部32a与安装部31的上表面抵接,第一筒状部32b与安装部31的内周面抵接。板状部32d的下表面与板24抵接,第二筒状部32c插入内筒23的内侧。

如图2所示,在盖主体32设置有多个成为空气以及工作油的流路的孔32e。多个孔32e中的一个孔32e的一端在穴31b开口,且该孔32e将穴31b与空间S2连通。由于孔31c将穴31b与空间S1连通,因此通过将压差传感器62设置于安装部31,能够对过滤器壳体10内部的压力与壳体外部的压力之差进行检测。其他孔32e与形成于安装部31的孔31e(参照图3)连通。

如图2、3所示,孔31e以及孔32e是空气排出孔39,且两端在盖体30的下侧的面开口。孔31e以及孔32e经由形成于安装部13的孔13c以及形成于安装板105的缺口105a而将空间S2与空间S3(参照图1)连通。在此,空间S3是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且罐100的内部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3以及安装板105不是必需的,在没有这些部件的情况下,孔31e以及孔32e直接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

在盖主体32设置有罩33。罩33是大致板状的构件,且设置于盖主体32的上侧。需要说明的是,盖主体32和罩33也可以是一个构件。

返回到图1的说明。流出部40以覆盖在第三壳体14的底面14a设置的贯通孔14c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的下侧。流出部40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在流出部40的下侧设置有吸入式粗滤器50。

图4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立体图。图5、7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立体图。图6、8是流出部40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的剖视图。在图5~8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一部分。

流出部40主要具有筒状部41、42、连结部43以及大致板状的底面44。筒状部41、42为大致筒状,筒状部42的直径大于筒状部41的直径。

连结部43具有大致板状的上表面43a、以及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表面43a的筒状部43b。上表面43a的外周面与筒状部42连结。

筒状部41以从上表面43a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连结部43。在筒状部41嵌插有筒状部43b。通过将筒状部41以及筒状部43b插入第三壳体14的贯通孔14c,从而筒状部41以及筒状部43b、即流出部40被安装于过滤器壳体10。

在上表面43a设置有供工作油从流出部40流出的流出口43c。流出口43c配置于在俯视观察下(从z方向观察时)与凹部71b(在后文详述)重叠的位置。

在筒状部43b设置有被沿径向延伸的多个肋43d划分出的孔43e。为了,在上表面43a设置有与孔43e连通的孔43h。孔43e以及孔43h的中空部是供从空间S2流出的工作油向流出部40流入的孔。在筒状部43b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将多个肋43d连结的棒状部43f。

上表面43a与底面44分开设置。在底面44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肋44a,通过使螺钉67与形成于上表面43a以及肋44a的螺纹孔螺合,上表面43a以及底面44被一体化。

在上表面43a与底面44之间的空间设置有背压阀70。背压阀70主要具有大致板状的阀芯71、设置于阀芯71与底面44之间的弹性构件72、以及没置于棒状部43f和底面44的棒状构件73。

图5、6示出阀芯71位于阀芯71与上表面43a抵接的关闭位置的情况。图7、8示出阀芯71位于阀芯71与上表面43a不抵接的打开位置的情况。

棒状构件73插入在底面44设置的凹部44b,并且插入在棒状部43f形成的孔43g。由此,棒状构件73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设置。

在阀芯71的中央形成有供棒状构件73插入的孔71a。阀芯71能够沿着棒状构件73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在z方向上移动。

弹性构件72将阀芯71向上方(+z方向)抬起。弹性构件72将阀芯71抬起至阀芯71与上表面43a抵接。也就是说,上表面43a作为背压阀70的阀座而发挥功能。在阀芯71与上表面43a抵接的关闭位置,阀芯71覆盖孔43h。伴随着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阀芯71克服弹性构件72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

在阀芯71,在与上表面43a抵接的面设置有凹部71b。图9是示出阀芯71位于关闭位置(背压阀7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流出部40以及背压阀70的剖视图。凹部71b形成于阀芯71,从而即使阀芯71与上表面43a抵接,在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也会形成有微小的空间。其结果是,通过在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形成的空间,筒状部43b的内部的空间(即,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即使背压阀70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油也能够在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通过。另外,由于在俯视观察下流出口43c配置于与凹部71b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凹部71b与上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流过的工作油容易向空间S3流出。

返回到图4~8的说明。吸入式粗滤器50具有大致筒形状的过滤材51。过滤材51是能够供工作油通过的过滤部。过滤材51的上侧的开口部被底面44覆盖。在过滤材51的下侧设置有安装构件52。安装构件52以吸入式粗滤器50覆盖流出口102a的方式将过滤材51设置于底面102。在安装构件52与流出口102a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83,以使得工作油不会泄漏。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过滤器装置1的功能进行说明。图1、3、7、9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工作油的流动。

在作业机械的发动机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在过滤器壳体10内不含有工作油。因此,如图1所示,背压阀70处于关闭状态,空间S2与空间S3并未经由流出部40连通。

当开始作业机械的驱动时,如图1所示,工作油开始在液压回路内流动,伴随于此,工作油逐渐流入空间S1。由于过滤器壳体10(空间S1、S2)内被初始空气充满,因此伴随着过滤器壳体10内的油面位置上升(向+z方向移动),初始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孔39(孔31e(在图1中省略图示)以及孔32e)被向空间S3排出。

流入到空间S1的工作油从过滤材21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被过滤材21去除工作油中的尘埃等。过滤后的工作油向空间S2流出。

在发动机的怠速时,工作油的流量较少,为大致40L(升)/分。在该情况下,工作油从未图示的流入部逐渐流入过滤器壳体10内,但由于工作油的流量较少且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尚未变得足够高,因此如图1所示,背压阀70处于关闭状态。其结果是,油面上升至以虚线表示的油面L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怠速时背压阀70为关闭状态,因此过滤后的工作油通过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的空间并向空间S3流出。

当发动机运转时,工作油的流量变多,流量增加至大致1000L(升)/分。在该情况下,工作油从未图示的流入部流入过滤器壳体10内,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被工作油充满,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变得足够高。因此,如图7所示,工作油克服弹性构件72的作用力而将阀芯71下压,背压阀70成为打开状态。其结果是,过滤后的工作油通过流出部40并向空间S3流出。

另外,当在发动机的动作中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被工作油充满时,工作油的一部分通过空气排出孔39(孔31e以及孔32e)并向空间S3流出。由于过滤器壳体10的上端部10a缩窄,因此通过了空气排出孔39的工作油不会直接朝向贮存于罐100内的工作油落下,而是顺着筒状部13b以及小径部12a贮存于罐100内(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箭头)。由此,能够避免在贮存于罐的液体中产生气泡。但是,实际上,由于空气容易积存在过滤器壳体10的上部,因此工作油从空气排出孔39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流出到空间S3的工作油经由吸入式粗滤器50而从流出口102a向罐100的外部流出。

当使发动机停止时,空气通过空气排出孔39并从空间S3向空间S1、S2流入。另外,如图9所示,过滤后的工作油在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通过并向空间S3流出。由此,即使不将盖主体32从安装部31(与过滤器壳体10同义)拆下,油面也会逐渐下降。因此,当在作业机械停止后经过一定时间(例如,五分钟左右)时,无需将盖主体32从安装部31(过滤器壳体10)拆下,油面就下降得比板25低。

当将盖体30的盖主体32从安装部31拆下时,从过滤器壳体10的上部的开口端将过滤器元件20拔出。在作业机械停止后经过一定时间后,油面低于板25,因此过滤器元件20不会浸入工作油中,能够将除去了油的状态下的已使用的过滤器元件20拔出。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工作油向过滤器装置1的外部滴落。

另外,即使在过滤器元件20的更换时将盖主体32从安装部31拆下,压差传感器62也保持安装于过滤器壳体10侧的状态,因此维护容易。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阀芯71设置凹部71b,在使发动机停止时,过滤器壳体10内的工作油在凹部71b与上表面43a之间通过并向空间S3流出,并且,空气通过孔32e并从空间S3向空间S1、S2流入,从而无需将盖主体32从安装部31(与过滤器壳体10同义)拆下就能够除去过滤器元件20的油。因此,能够防止在更换时工作油向过滤器装置1的外部滴落(产生滴油)的情况。

由于在现有的回流过滤器未形成有空气排出孔(孔31e、32e)以及凹部71b,因此即使作业机械的动作停止,油也不会从过滤器壳体10流出,在更换作业中将盖体30取下后,油面才会下降。因此,存在在过滤器元件20的更换时产生滴油的可能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进入更换作业之前,将工作油从过滤器壳体10排出,因此能够在进入更换作业之前预先除去过滤器元件20的油,因此能够防止滴油。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怠速时将背压阀70设为关闭状态,在发动机运转后才将背压阀70设为打开状态,因此存在于过滤器壳体10内部的空气不会从流出部40排出。因此,能够避免在贮存于罐100的工作油中产生气泡。

若在贮存于罐100的工作油中含有气泡,则存在气泡通过吸入式粗滤器50向泵流入,从而可能产生腐蚀(erosion)而泵的寿命变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空气排出孔将过滤器壳体10内的空气排出,因此能够防止腐蚀的产生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工作油的流量较少的怠速时,空气不会经由空气排出孔流入过滤器壳体10内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驱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流出部40的底面44覆盖过滤材51的上侧的开口部,因此能够缩短将回流过滤器和吸入式粗滤器一体化而成的过滤器装置1的全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孔(孔31e、32e)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但空气排出孔也可以不必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例如,空气排出孔也可以将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空间连通。即使在该情况下,在工作机的械停止时,也能够通过空气排出孔使空气向过滤器壳体10内部流入。但是,在工作油通过了空气排出孔时,为了使该工作油返回到罐100中,期望为两端在盖体30的下侧的面开口,空气排出孔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31a设置有压差传感器62,但能够将压差传感器62以外的各种传感器安装于突出部31a。例如,通过在突出部31a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对空间S2内的温度进行测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表面43a以及阀芯71是大致沿着水平面的平板状,但上表面43a以及阀芯71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上表面43a也可以具有圆锥台侧面形状的侧面部,阀芯71也可以是圆锥台侧面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2的概要的剖视图。在图10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过滤器装置2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过滤器元件20A、盖体30A、流出部40(参照图1)、吸入式粗滤器50(参照图1)以及背压阀70(参照图1)。

过滤器元件20A主要具有过滤材21、外筒22、内筒23以及板24A、25(省略图示)。盖体30A主要具有安装部31、盖主体32A以及罩33。

板24A设置于过滤材21、外筒22、内筒23的上侧的端,且与盖体30A抵接。

图11是拆下了盖主体32A以及罩33时的过滤器装置2的立体图。板24A具有与过滤材21以及内筒23的内侧相邻的大致筒状的筒状部24a。在筒状部24a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24b,在突起部24b设置有多个孔24c。

返回到图10的说明。盖主体32A是大致厚板状的构件,且以从安装部31的上侧覆盖安装部31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盖主体32A主要具有凸缘部32a、第一筒状部32b、第二筒状部32c、板状部32d、以及设置于第二筒状部32c的肋32g和突起部32f。肋32g以及突起部32f在第二筒状部32c的下侧的面以朝向下方(-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

图12是从下侧观察盖主体32A时的立体图。肋32g是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弧形状的肋。突起部32f例如成为表示文字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2f为16个(8个×2组),包括例如表示“Y”、“A”、“M”、“S”、“H”、“I”、“N”的文字或其镜像形状的形状。

突起部32f插入在突起部24b形成的孔24c。换言之,突起部32f与孔24c具有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孔24c是包括“Y”、“A”、“M”、“S”、“H”、“I”、“N”的文字或其镜像形状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突起部32f的形状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多个孔24c以及突起部32f可以是表示文字、符号、图案中的至少一种的形状、以及其镜像形状。例如,孔24c以及突起部32f可以是制作、贩卖过滤器元件20、组装有过滤器元件20的液压致动器的公司的公司名、注册商标的文字、形状等、以及其镜像文字。

另外,突起部24b、孔24c、突起部32f等的位置以及数量也不限于此。另外,肋32g不是必需的。

返回到图10的说明。在过滤器元件20A的更换后,将新的过滤器元件20A插入过滤器壳体10之后,将盖主体32A安装于过滤器壳体10以及过滤器元件20A。此时,肋32g以沿着筒状部24a的方式插入突起部24b之间。另外,突起部32f分别插入对应的孔24c。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使用作为正规品的过滤器元件20A以外的过滤器元件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1而流出部以及背压阀的形状不同。第三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3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参照图1)、过滤器元件20(参照图1)、盖体30(参照图1)、流出部40A、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A。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3~图15是示出过滤器装置3中的流出部40A、吸入式粗滤器50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图13、图14示出背压阀70A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图15示出背压阀70A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

流出部40A将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空间连通,且主要具有底面44A、上表面45以及筒状部46。

上表面45是大致板状的构件,且具有圆锥台侧面形状的侧面部45a。侧面部45a的下侧的开口较宽,且侧面部45a的上侧的开口较窄。在侧面部45a的上端设置有平面部45b。另外,在侧面部45a的下端部设置有凹部45c。

筒状部46为大致筒状,且以从上表面45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通过将筒状部46安装于在过滤器壳体10形成的贯通孔14c,从而流出部40A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

在筒状部46设置有被沿径向延伸的多个肋46d划分出的孔46e。另外,在上表面45设置有与孔46e连通的孔45e。孔45e以及孔46e是供从空间S2(参照图1)流出的工作油向流出部40A流入的孔。在筒状部46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将多个肋46d连结的棒状部46f。

底面44A是大致板状的构件,且在中央设置有凹部44b。在底面44A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肋44c。另外,在底面44A的上端(与上表面45对置的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44d。倾斜面44d局部缺失而成为凹部44e。凹部44e的底面为大致水平。

将螺钉67插入在凹部45c的底面45d形成的孔,并将螺钉67与形成于肋44c的穴螺合,从而使底面44A以及上表面45一体化。底面44A与上表面45分开设置。对于流出部40A的侧面,底面44A与上表面45之间开口,该开口是供工作油从流出部40A流出的流出口40a。

图16是示出流出部40A的概要的侧视图。侧面部45a与水平面(平面部45b)所成的角度θ1为大致30度。同样地,倾斜面44d与平面部45b所成的角度θ1为大致30度。换言之,倾斜面44d与侧面部45a大致平行。需要说明的是,角度θ1为大致30度以上即可,例如也可以为大致45度。

图17是示出流出部40A的概要的立体图,且是透视主要部分得到的图。倾斜面44d沿周向均匀地设置。相邻的倾斜面44d之间为凹部44e,凹部44e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环扇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44A具有三个倾斜面44d,中心角θ2为大致120度。

需要说明的是,倾斜面44d的数量以及中心角θ2的角度不限于此。另外,凹部44e不是必需的,但优选为底面44A具有凹部44e。

返回到图13~图15的说明。背压阀70A设置于流出部40A(即,底面44A与上表面45之间的空间)。背压阀70A主要具有大致板状的阀芯71A、设置于阀芯71A与底面44A之间的弹性构件72、以及设置于棒状部46f和底面44A的棒状构件73。

棒状构件73插入在底面44设置的凹部44b,并且插入在棒状部46f形成的孔46g。另外,在阀芯71A的中央形成有供棒状构件73插入的孔71a。由此,棒状构件73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设置。

弹性构件72将阀芯71A向上方(+z方向)抬起至阀芯71A与上表面45抵接。也就是说,上表面45作为背压阀70的阀座而发挥功能。在阀芯71A与上表面45抵接的关闭位置,阀芯71A覆盖孔45e。伴随着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上升,阀芯71A克服弹性构件72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阀芯71A能够沿着棒状构件73在阀芯71A同上表面45抵接的关闭位置和阀芯71A同上表面45不抵接的打开位置之间在z方向上移动。

在阀芯71A,在上侧设置有平面部71d。因此,在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时,上表面45与平面部71d抵接。

另外,在阀芯71A中,在与上表面45抵接的面、即平面部71d设置有凹部71c。如图14所示,即使在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在阀芯71A形成凹部71c,即使阀芯71A与上表面45抵接,在凹部71c与上表面45(平面部45b)之间也会形成有微小的空间。其结果是,孔46e(即,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和底面44A同上表面45之间的空间(即,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空间)通过在凹部71c与上表面45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

图18是示出发动机的怠速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在图18中,虚线箭头表示工作油的流动。在发动机的怠速时,工作油的流量较少,为大致40L(升)/分。在该情况下,工作油从未图示的流入部逐渐流入过滤器壳体10内,但由于工作油的流量较少,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尚未变得足够高,因此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在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时,上表面45(平面部45b)与平面部71d抵接,因此在上表面45与凹部71c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过滤后的工作油在上表面45与凹部71c之间的空间通过并从流出口40a流出。

当发动机运转时,工作油的流量变多,流量增加至大致1000L(升)/分。在该情况下,工作油从未图示的流入部流入过滤器壳体10(参照图1、2)内,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被工作油充满,过滤器壳体10的内部的压力变得足够高。因此,工作油克服弹性构件72的作用力而将阀芯71A下压,背压阀70A成为打开状态。

图19是示出发动机运转时的工作油的流动的图。在图19中,实线箭头表示工作油的流动。由于阀芯71A与上表面45分离,因此通过孔46e并流入到筒状部46的中空部的工作油沿着侧面部45a向斜下方流动,并从流出口40a流出。另外,由于倾斜面44d与侧面部45a大致平行,因此工作油沿着倾斜面44d向斜下方流动。

倾斜面44d局部缺失而形成有凹部44e。因此,增加底面44与上表面45之间的体积,由此能够增加在底面44与上表面45之间流动的工作油的流量。因此,即使在发动机运转而工作油大量流动时,也不会妨碍工作油的流动。

当使发动机停止时,如图18所示,背压阀70A回到关闭状态。由于在阀芯71A形成有凹部71c,因此过滤器壳体10内的工作油在凹部71c与上表面45之间通过并向空间S3(参照图1)流出,并且,空气通过孔32e(参照图1)并从空间S3向空间S1、S2(参照图1)流入,从而无需将盖主体32(参照图1)拆下就能够除去过滤器元件20的油。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凹部71c设置于阀芯71A,即使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也能够使工作油在凹部71c与上表面45之间通过并向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流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侧面部45a为圆锥台侧面形状,因此在背压阀70A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使工作油沿着侧面部45a向斜下方流动。例如,在工作油沿横方向流出的情况下,从流出部流出的工作油与罐100的侧面相碰,从而成为各种不良情况(例如,油面的波动、气泡的产生)的原因。对此,由此,通过使工作油向斜下方流动,能够避免工作油与罐100的侧面相碰,从而防止由工作油与罐100的侧面相碰而引起的不良情况。

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流出口40a设置于流出部40A的侧面,工作油容易沿着侧面部45a向斜下方流动。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过滤器装置4是回流过滤器能够拆下的方案。过滤器装置4是将回流过滤器和吸入式粗滤器一体化而成的装置,且设置于罐100。图20、21是示出过滤器装置4的概要的剖视图。图20与图21的差异在于过滤器装置3的全长(在后文详述)。在图20、21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一部分。

过滤器装置4主要具有过滤器壳体10A、过滤器元件20、盖体30B、流出部40B、吸入式粗滤器50A以及背压阀70A。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过滤器壳体10A为有底大致筒形状,且上端面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大致筒形状是包括大致圆筒形状或大致椭圆筒形状等的概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出大致圆筒形状的情况。

过滤器壳体10A主要具有大致筒形状的第一壳体11、大致筒形状的第二壳体12、第三壳体14、内壳体15A以及安装构件16。在第一壳体11的上侧设置有第二壳体12,在第二壳体12设置有安装构件16。在第一壳体11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壳体14以及内壳体15。

在第三壳体14的底面14a形成有贯通孔14c。在贯通孔14c借助安装构件17而设置有流出部40B。但是,安装构件17不是必需的。流出部40B将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与过滤器壳体10的外部的空间连通。关于流出部40B在后文详述。

内壳体15A设置于第三壳体14的内部,将第三壳体14内的空间分割为两部分。内壳体15A具有外侧的筒状部15d、以及内侧的筒状部15e。在筒状部15d设置有供流入管106插入的孔15c。在筒状部15e设置有阀61。

盖体30A设置于罐100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表面101的上侧)。盖体30以覆盖过滤器壳体10A的上端面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A(安装构件16)以及过滤器元件20(板24)。

图22是将盖体30B的附近放大显示的立体图。在图22中,一部分以剖面显示,并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盖体30B主要具有安装部31A、盖主体32B以及罩33。

安装部31A为大致筒形状,且通过螺钉(在图22中省略图示)固定于安装构件16。与安装部31同样地,安装部31A具有突出部31a以及穴31b,且在穴31b设置有压差传感器62(参照图20、21)。

安装部31A具有多个作为空气排出孔的一部分的孔31e。另外,在安装部31A的下表面(-z侧的面)具有将多个孔31e连结的俯视观察下呈大致圆环形状的槽31f。孔31e的一端在内周面31g开口,另一端在槽31f开口。

盖主体32B是大致厚板状的构件,且以从安装部31A的上侧覆盖安装部31A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盖主体32B通过螺钉66固定于安装部31A。

盖主体32B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32o、以及设置于筒状部32o的外侧的凸缘部32p。在筒状部32o的上侧设置有罩33。凸缘部32p与安装部31A抵接。在安装部31A与盖主体32B之间设置有防止工作油的泄漏的密封构件81、82。

另外,盖主体32B具有在筒状部32o的下侧配置的大致圆柱形状的第一突出部32h。第一突出部32h的侧面与安装部31A的内周面31g抵接。

第一突出部32h在前端(-z侧端)具有平坦面32i。平坦面32i与板24的上表面24d抵接。另外,第一突出部32h在前端(-z侧端)的中央部分具有第二突出部32j。第二突出部32j插入筒状部24a,第二突出部32j的侧面与板24(筒状部24a)的内周面24e抵接。

第一突出部32h以及第二突出部32j具有作为空气以及工作油的流路的空气排出孔39A的一部分即穴32k、穴32m(参照图20、21)以及凹部32n。穴32k是空气排出孔39A的开口端,且是随着趋向上方而内径变小的大致圆锥形状或大致圆锥台形状。凹部32n设置于第一突出部32h的外周面,且在径向上凹陷。

穴32k与凹部32n通过穴32m(参照图20、21)连通。另外,凹部32n与孔31e连通。并且,槽31f与安装构件16的孔16a(参照图20、21)连通。因此,具有孔31e、槽31f、穴32k、穴32m、凹部32n以及孔16a的空气排出孔39A将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的空间S2与过滤器壳体10A的外部的空间S3连通。

返回到图20、21的说明。流出部40B以将在第三壳体14的底面14a设置的贯通孔14c覆盖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A的下侧。流出部40B将空间S2与空间S3连通。在流出部40B的下侧设置有吸入式粗滤器50A。

在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47。弹性构件47根据罐100、过滤器壳体10A、吸入式粗滤器50A等的高度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改变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的距离。图20是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的距离较近的情况的例子,弹性构件47的变形量较大。图21是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的距离较远的情况的例子,弹性构件47的变形量较小。这样,通过在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之间设置弹性构件47,能够容易地调整流出部40B相对于吸入式粗滤器50A的高度。

接下来,对流出部40B以及吸入式粗滤器50A进行说明。图23、24是示出流出部40B、吸入式粗滤器50A以及背压阀70A的概要的剖视图。图23示出背压阀70A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图24示出背压阀70A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在图23、24中,将表示剖面的影线省略。

流出部40B主要具有底面44B、上表面45以及筒状部46A。

筒状部46A为大致筒状,且以从上表面45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通过将筒状部46A安装于过滤器壳体10,从而流出部40B设置于过滤器壳体10。筒状部46A与筒状部46的不同仅在于有无在外周面形成的螺钉,其他相同。

底面44B具有大致中空圆板状的板状部44f、大致沿着板状部44f的内周面并从板状部44f向下方突出的筒状部44g、以及覆盖筒状部44g的下端面的底面44h。需要说明的是,筒状部44g无需大致沿着板状部44f的内周面。在板状部44f的上端(与上表面45对置的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44d。倾斜面44d局部缺失而成为凹部44e。

在形成于底面44h的穴44i设置有棒状构件73。由此,背压阀70A设置于流出部40B。棒状构件73沿着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设置。

通过螺钉67,底面44B以及上表面45被一体化。底面44B与上表面45分开设置。对于流出部40B的侧面,底面44B与上表面45之间开口,该开口是供工作油从流出部40B流出的流出口40a。

在底面44h的下侧的面抵接有弹性构件47的一端。因此,流出部40B被弹性构件47施加向上的力。

吸入式粗滤器50A主要具有过滤材51、安装构件52、板状构件53、爪54以及内筒55。板状构件53以覆盖过滤材51的中空部的方式设置于过滤材51的上侧。内筒55沿着过滤材51的内周面设置。

图25是示出吸入式粗滤器50A的概要的图,(A)是平面图,(B)是剖视图。

板状构件53主要具有覆盖过滤材51的上端面的上端部53a、从上端部53a向下方突出的筒状部53b、底面部53c、以及将筒状部53b与底面部53c连结的侧面部53d。

筒状部53b为大致圆筒形状,且与筒状部44g(参照图23、24)相比直径较大。底面部53c是大致有底圆筒形状,且与弹性构件47的一端抵接。因此,吸入式粗滤器50A被弹性构件47施加向下的力。

在上端部53a设置有爪54。爪54从上端部53a以及筒状部53b向径向内侧突出。爪54是弯折金属等的板状构件而形成的板簧,具有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爪54设置于上端部53a,但设置爪54的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爪54设置于筒状部53b的内周面。另外,爪54是与板状构件53不同的部件,但板状构件53与爪54也可以为一体。另外,爪54只要具有弹性即可,其可以通过例如橡胶等的弹性构件形成。

返回到图23、24的说明。在筒状部44g的外周面形成有槽44j。当筒状部44g插入筒状部53b的内侧时,爪54与槽44j抵接。并且,在爪54的弹力的作用下,爪54按压槽44j的底面(筒状部44g的外周面),从而底面44B设置于板状构件53。

图26是示出底面44B的概要的图,(A)是剖视图,(B)是立体图。图26的(A)示出从+z方向观察图26的(B)的A-A线处的底面44B的剖面时的状态。

槽44j具有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水平槽44k、以及与水平槽44k的两端分别连结的铅垂槽44m、44n。铅垂槽44m、44n从水平槽44k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设置。铅垂槽44m的下端到达筒状部44g的下端,铅垂槽44n的下端未到达筒状部44g的下端。

在此,对将流出部40B(底面44B)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向筒状部53b的内侧插入筒状部44g时,在俯视观察下(从+z方向观察时),使铅垂槽44m与爪54的位置一致。克服弹性构件47的作用力而将底面44B下压,从而一边使底面44B向-z方向移动,一边使爪54沿着铅垂槽44m移动。然后,使水平槽44k的高度与爪54的高度一致,并通过使底面44B在周向上旋转而使爪54沿着水平槽44k移动,并在俯视观察下使铅垂槽44n与爪54的位置一致。

然后,当去除下压底面44B的力时,在弹性构件47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底面44B被抬起,从而底面44B向+z方向移动。于是,爪54沿着铅垂槽44n移动。由于铅垂槽44n的下端未到达筒状部44g的下端,因此底面44B不会被拔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47,因此能够对过滤器装置3的全长进行调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过滤材51设置板状构件53,且将流出部40B与吸入式粗滤器50A设为不同的部件,因此能够使流出部40B和吸入式粗滤器50A成为能够装卸。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爪54的弹力的作用下,爪54按压筒状部44g的外周面,从而能够使流出部40B和吸入式粗滤器50A成为能够装卸,并且将流出部40B可靠地安装于板状构件5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流出部40B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时,按压并旋转流出部40B而使爪54沿着槽44j移动,从而能够将流出部40B可靠地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另外,由于铅垂槽44n的下端未到达筒状部44g的下端,因此在通过弹性构件47调整过滤器装置3的全长时,流出部40B不会从吸入式粗滤器50A拔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作为空气排出孔39A的开口端的穴32k设为随着趋向上方而内径变小的大致圆锥形状或大致圆锥台形状,因此容易收集在过滤器元件20的内部产生的气泡。另外,在穴32k的内部聚集的气泡随着向上方行进而集中于较窄的面积,因此气泡容易从空气排出孔39A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筒状部44g的外周面设置槽44j并按压并旋转流出部40B而使爪54沿着槽44j移动而将流出部40B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但将流出部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的方案不限定于此。

图27是示出变形例的流出部40C的概要的图,(A)是侧视图,(B)是剖视图。图27的(B)示出从+z方向观察图27的(A)的B-B线处的底面44C的剖面时的状态。

流出部40C主要具有底面44C、上表面45以及筒状部46A。底面44C具有大致中空圆板状的板状部44f、从板状部44f向下方突出的筒状部44p、以及覆盖筒状部44p的下端面的底面44h。

在筒状部44p的外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凹部44q。凹部44q未到达筒状部44p的下端,且在筒状部44p的下端形成有突起44r。

在将流出部40C(底面44C)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时,将流出部40C下压,从而将筒状部44p插入筒状部53b(参照图25)的内侧。于是,爪54发生变形而越过突起44r,从而爪54与凹部44q抵接。并且,在爪54的弹力的作用下,爪54按压凹部44q的外周面,从而底面44C设置于板状构件53。

根据本变形例,无需在流出部40C的安装时按压并旋转流出部40C,从而能够以一次操作将流出部40C安装于吸入式粗滤器50A。另外,能够将底面44C设为简单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无需按压并旋转流出部40C,因此底面44C、板状构件53的筒状部53b为大致筒形状即可,可以不是大致圆筒形状。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例如,上述的实施例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内容,但不一定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能够对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等。

另外,“大致”是不仅包括严格相同的情况还包括不丧失相同性的程度的误差、变形的概念。例如,“大致圆筒形状”是不限于严格为圆筒形状的情况而例如包括能够与圆筒形状等同看待的情况的概念。另外,例如,在仅表述为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下,不仅包括严格上正交、平行、一致等的情况,还包括大致平行、大致正交、大致一致等的情况。

另外,“附近”是指包括成为基准的位置附近的某范围(可以任意确定)的区域。例如,在称为端附近的情况下,是指端的附近的某范围的区域,且是表示可以包括端也可以不包括端的概念。

附图标记说明

1、2、3、4:过滤器装置

10、10A:过滤器壳体

10a:上端部

11:第一壳体

12:第二壳体

12a:小径部

13:安装部

13a:板状部

14:第三壳体

14a:底面

14b:孔

14c:贯通孔

15、15A:内壳体

15a、15b、15d、15e:筒状部

15c:孔

16:安装构件

16a:孔

17:安装构件

20、20A:过滤器元件

21:过滤材

22:外筒

23:内筒

24、24A、25:板

24a:筒状部

24b:突起部

24c:孔

24d:上表面

24e:内周面

25:板

30、30A、30B:盖体

31、31A:安装部

31a:突出部

31b:穴

31c、31e:孔

31f:槽

31g:内周面

32、32A、32B:盖主体

32a:凸缘部

32b:第一筒状部

32c:第二筒状部

32d:板状部

32e:孔

32f:突起部

32g:肋

32h:第一突出部

32i:平坦面

32j:第二突出部

32k:穴

32m:穴

32n:凹部

32o:筒状部

32p:凸缘部

33:罩

39、39A:空气排出孔

40、40A、40B、40C:流出部

40a:流出口

41、42:筒状部

43:连结部

43a:上表面

43b:筒状部

43c:流出口

43d:肋

43e、43g、43h:孔

43f:棒状部

44、44A、44B、44C:底面

44a:肋

44b:凹部

44c:肋

44d:倾斜面

44e:凹部

44f:板状部

44g、44p:筒状部

44h:底面

44i:穴

44j:槽

44k:水平槽

44m、44n:铅垂槽

44q:凹部

44r:突起

45:上表面

45a:侧面部

45b:平面部

45c:凹部

45d:底面

45e:孔

46:筒状部

46d:肋

46e:孔

46f:棒状部

46g:孔

47:弹性构件

50、50A:吸入式粗滤器

51:过滤材

52:安装构件

53:板状构件

53a:上端部

53b:筒状部

53c:底面部

53d:侧面部

54:爪

55:内筒

61:阀

62:压差传感器

65、66、67:螺钉

70、70A:背压阀

71、71A:阀芯

71a:孔

71b、71c:凹部

71d:平面部

72:弹性构件

73:棒状构件

81、82、83:密封构件

100:罐

101:上表面

101a:开口部

102:底面

102a:流出口

105:安装板

105a:缺口

106:流入管。

4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过滤器密封组件和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