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状部件的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926550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片状部件的使用方法 (Method for using sheet member ) 是由 中泽武马 葛西胜哉 于 2020-04-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将两个空间(36、37)彼此分隔开的片状部件(31)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透湿膜(33)设置在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侧。在由片状部件31彼此分隔开的两个空间(36、37)的水蒸气压力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在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布置在两个空间(36、37)中水蒸气压低的一个空间中的状态下使用片状部件(31)。(A sheet-like member (31) that partitions two spaces (36, 37) from each other includes a base material (32) and a moisture-permeable film (33), the base material (32) having a first main surface (32a) and a second main surface (32b), the moisture-permeable film (33) being provided on the first main surface (32a) side of the base material (32). In the case where the water vapor pressures of two spaces (36, 37) partition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sheet-like member 31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sheet-like member (31) is used in a state where the first main surface (32a) of the base material (32) is arranged in one space where the water vapor pressure is low in the two spaces (36, 37).)

片状部件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片状部件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全热交换元件,在该全热交换元件中设置有隔板,该隔板由具有基材层和设置在基材层上的透湿膜层的片状部件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由于隔板具有基材层和透湿膜层,因此解决了在高湿环境下使用时凝结水往下滴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30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片状部件构成的隔板在全热交换元件中排列有多个,这样来使用该隔板。然而,迄今为止,针对最大限度地发挥构成各隔板的片状部件的性能的使用方法尚未充分地进行研究。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包括基材和透湿膜的片状部件。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片状部件31的使用方法为对象,该片状部件31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且将两个空间36、37彼此分隔开,所述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该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侧。就片状部件31的使用方法而言,在由所述片状部件31彼此分隔开的所述两个空间36、37的水蒸气压力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在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布置在所述两个空间36、37中水蒸气压力低的一个空间中的状态下使用所述片状部件31。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专心研究,结果发现:根据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基材32的透湿阻力比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小的情况、以及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比基材32的透湿阻力小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本申请发明人反复进行了专心的研究工作,结果发现:如果在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侧设置有透湿膜33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基材33的透湿阻力比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小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将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布置在规定空间,且将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布置与该规定空间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间而使用片状部件31的话,与以与此相反的布置状态使用相同的片状部件31相比,通过片状部件31的水分量(以下也称为透湿移动量)会变多。第一方面应用了该发现而得到,使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布置在由片状部件31彼此分隔开的两个空间36、37中水蒸气压力低的一个空间中,这样来使用片状部件31。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片状部件31的透湿移动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该片状部件31。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上。

在第二方面中,很容易地便能够制造出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片状部件31。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简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30进行说明。

-换气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30设置在换气装置10中。此处,对包括全热交换元件30的换气装置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0包括收纳全热交换元件30的壳体15。在壳体15上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供气口17、内部空气吸入口18以及排气口19。在壳体15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供气侧通路21和排气侧通路22。在供气侧通路21的一端连接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在供气侧通路21的另一端连接有供气口17。在排气侧通路22的一端连接有内部空气吸入口18。在排气侧通路22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气口19。

全热交换元件30布置成横向穿过供气侧通路21和排气侧通路22。全热交换元件30以后述的第一空气流路36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且后述的第二空气流路37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的状态设置在壳体15内。全热交换元件30的详情后述。

换气装置10还包括供气扇26和排气扇27。供气扇26布置在供气侧通路21中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下游侧(换言之,供气口17侧)。排气扇27布置在排气侧通路22中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下游侧(换言之,排气口19侧)。

在换气装置10中,室外空气在供气侧通路21中朝向室内流动,室内空气在排气侧通路22中朝向室外流动。在供气侧通路2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和在排气侧通路2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交换显热和水分(潜热)。

-全热交换元件-

如图2和图3所示,全热交换元件30是形成有多条第一空气流路36和多条第二空气流路37的交叉流式热交换器。通过将多个隔板31和多个间距保持部件34交替地层叠在一起,全热交换元件30整体形成为四棱柱状。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相邻的隔板31之间的间距实质上由间距保持部件34保持一定不变。

隔板31是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的平坦片状部件。隔板31具有多孔基材32和透湿膜33。隔板31的厚度在30μm以下,但不限于此。

多孔基材32是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的板状部件。多孔基材32的材质例如是由树脂、金属、玻璃、纸浆等制成的无纺布、或者是由树脂、金属等制成的薄膜。多孔基材32的厚度在几十μm以下,但不限于此。多孔基材32能够让水分透过。多孔基材32构成基材。

透湿膜33是设置在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上的片状部件。透湿膜33覆盖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在多孔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上没有设置透湿膜33。透湿膜33的材质例如是含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高分子材料(例如聚氨酯)。透湿膜33的厚度在1μm以下,但不限于此。透湿膜33能够让水分透过。

间距保持部件34是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状的波纹板状部件。在间距保持部件34上形成有多个山峰部34a和多个山谷部34b,多个山峰部34a和多个山谷部34b各自的棱线呈直线状。山峰部34a和山谷部34b各自的棱线实质上互相平行。山峰部34a和山谷部34b交替着形成在间距保持部件34上。间距保持部件34保持着布置在其两侧的隔板31的间距。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沿着隔板31和间距保持部件34的层叠方向(换言之,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中心轴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相邻的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由隔板31彼此分隔开。第一空气流路36和第二空气流路37构成两个空间。

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隔着隔板31相邻的间距保持部件34被布置成各自的波形的棱线方向实质上互相正交。其结果是,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第一空气流路36在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一对相对的侧面上敞开口,第二空气流路37在全热交换元件30剩下的一对相对的侧面上敞开口。

如图3所示,各隔板31被布置成设置有透湿膜33的第一主面32a朝向第一空气流路36。换言之,各隔板31被布置成没有设置透湿膜33的第二主面32b朝向第二空气流路37。隔着第一空气流路36相邻的隔板31彼此的第一主面32a彼此相对。隔着第二空气流路37相邻的隔板31彼此的第二主面32b彼此相对。

-全热交换元件的布置状况-

考虑一下例如夏季那样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压力比室外空气的水蒸气压力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全热交换元件30被布置成使第二空气流路37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且使第一空气流路36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这样一来,多孔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便被布置成朝向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的第二空气流路37,与排气侧通路22中的室内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二空气流路37中流动,同时,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被布置成朝向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的第一空气流路36,与供气侧通路21中的室外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低的室内空气在该第一空气流路36中流动。

另一方面,考虑一下例如冬季那样室外空气的水蒸气压力比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压力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全热交换元件30被布置成使第一空气流路36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且使第二空气流路37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这样一来,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便被布置成朝向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的第一空气流路36,与排气侧通路22中的室内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低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一空气流路36中流动,同时多孔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被布置成朝向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的第二空气流路37,与供气侧通路21中的室外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室内空气在该第二空气流路37中流动。

-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的隔板31的使用方法是,在由隔板31彼此分隔开的所述两个空间36、37的水蒸气压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在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布置在所述两个空间36、37中水蒸气压低的一个空间中的状态下使用所述隔板31,其中,所述隔板31包括多孔基材32和透湿膜33,所述多孔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透湿膜33设置在该多孔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侧。该使用方法是应用了上述发现而得到的,在该使用方法下,将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布置在由隔板31彼此分隔开的两个空间36、37中水蒸气压力低的一个空间中,这样来使用隔板31。这样一来,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包括多孔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隔板31的透湿移动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该隔板31。

就本实施方式中的隔板31的使用方法而言,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所述多孔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上。因此,很容易地便能够制造出包括多孔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隔板31。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多孔基材32的内部设置透湿膜33。此处,透湿膜33设置在多孔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侧。具体而言,在多孔基材32中,透湿膜33设置在比位于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中间的中间面(图4中用点划线表示)更靠近第一主面32a的位置处。

例如,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可以不将所有隔板31的多孔基板32的第一主面32a布置在第一空气流路36中。换言之,本公开的使用方法也可以仅适用于全热交换元件30中的多个隔板31中的一部分隔板。

例如,全热交换元件30可以是交叉流型全热交换元件以外的任意类型的全热交换元件,例如可以是对流型全热交换元件。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可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技术方案及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片状部件的使用方法很有用。

-符号说明-

31隔板(片状部件)

32多孔基材(基材)

32a第一主面

32b第二主面

33透湿膜

36第一空气流路(空间)

37第二空气流路(空间)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接收和释放热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