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灸组件

文档序号:1927930 发布日期:2021-12-07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针灸组件 (Acupuncture subassembly ) 是由 宋云洪 于 2021-08-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针灸组件,其包括针具和持针笔,针具包括一针体,针体上设有导向套,导向套上设有一压紧部;持针笔包括笔体,笔体中开设有置针槽,笔体中安设有压块和弹性件,压块的一端与指柄固定连接;将针具安放于置针槽中后,当压块位于初始位置时,压块紧贴压紧部,向外拨动指柄后压块将不对针具的移动构成限制,按压指柄时压块将驱使针体向一方向滚动,停止按压指柄后压块将驱使针体向另一方向滚动。本针灸组件操作顺手,便于施力,进针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容易精准控制,运针操作省力便捷,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把控;针具简易小巧,制作成本低廉,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particularly discloses an acupuncture component, which comprises a needle tool and a needle holding pen, wherein the needle tool comprises a needle body, a guide sleeve is arranged on the needle body, and a press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guide sleeve; the needle holding pen comprises a pen body, a needle placing groove is formed in the pen body, a pressing block and an elastic piece are arranged in the pen body, and one end of the pressing block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nger handle; lay the needle utensil in putting the needle groove after, when the briquetting was located initial position, the briquetting hugged closely the portion that compresses tightly, and the briquetting will not constitute the restriction to the removal of needle utensil after outwards stirring the finger handle, and the briquetting will order about the needle body and roll to one direction when pressing the finger handle, stops to press the finger handle after the briquetting will order about the needle body and roll to another direction. The acupuncture assembly is smooth in operation, convenient for force application, easy and accurate in control of parameters such as needle insertion position, angle and depth, labor-saving and convenient in needle operation, and beneficial to control of twisting and lifting-inserting amplitude in different inches; the needle set is simple and small, the manufacturing cost is low, the treatment cost is reduced, and the resource waste caused by abandonment is reduced.)

一种针灸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在中医针法中使用的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中医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中,针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灸针(针具)按照特定的方式刺入患者体内,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加之其为纯物理疗法而无副作用,较为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推崇。目前的针灸针通常由针具和针柄构成,整体呈细长型,不利于医生进行稳定的抓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便于施力,操作不够顺手,医生长时间操作手部容易颤抖,尤其徒手运针更为费力且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难以把控,从而影响了中医针法的临床操作效率甚至是医疗效果。

不可否认,在现有技术中,不乏有配合针灸针使用的持针器或进针器等辅助装置出现,这类辅助装置通常仅具备持针或进针功能,仅有助于完成进针穿刺环节的操作,不便于进行提插和捻转等运针操作,仍需徒手进行运针,在临床上的综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尤其现有辅助装置与针灸针的组合与分离并无法十分便捷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针灸的实际操作效率。基于以上原因,现有的上述辅助装置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普及。

此外,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提升,更为安全卫生的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上逐步被推广使用,现有的一次性针灸针多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通体较长且具有柄部,制作成本较高,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用完即弃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医生握持,操作顺手,尤其运针精准省力,使用成本较为低廉,能够有效改善针灸操作效率甚至针灸效果的针灸组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灸组件,其包括针具和持针笔,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的针具包括一呈细长柱状且前部为尖端的针体,针体的中后部套设有导向套,所述的导向套上设有一压紧部,压紧部的后侧设有限位台阶;

其中,所述的持针笔包括一笔体,所述的笔体中开设有一前后延伸的以用于容纳针具中后部的置针槽,置针槽的前端通至笔体前端面而后端为盲端;笔体中安设有一个仅能在直线行程内移动位置的压块和一用于驱使压块向初始位置复位的弹性件,所述直线行程与置针槽两者所处的直线方向垂直,压块的一端与一位于笔体外部的指柄固定连接;

针具的中后部位于置针槽中时,当压块位于初始位置时,压块紧贴压紧部且后侧与限位台阶抵顶而使针具无法前后移动,向外拨动指柄驱使压块向外移动后,压块将不对置针槽中针具的移动构成限制,按压指柄时,压块将压着压紧部移动而驱使针体向一方向滚动,停止按压指柄后,压块将压着压紧部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而驱使针体向另一方向滚动。

本针灸组件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为:

在临床针灸时,将持针笔竖放于虎口内并采用握笔的方式握持,用一手指比如食指拨动指柄向外移动,压块向外移动后将无法对置针槽中针具的移动构成限制,此时可将针具的中后部插入置针槽中,松开指柄后弹性件将驱使压块复位至初始位置,此后置针槽、压块、压紧部及限位台阶共同配合使得针具在置针槽中无法移动,此后便可方便快捷的进行进针、起针以及运针中的提插等操作;采用上述方式进行针灸过程中,利用一手指按压指柄时,压块将压着压紧部移动而驱使压紧部旋转,即针体将在置针槽中向一方向滚动,停止按压指柄后,压块将由弹性件驱使而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此时压块将压着压紧部移动而驱使压紧部旋转,即针体将在置针槽中向另一方向滚动,由此通过往复的按压指柄可使针体往复旋转,即实现进针过程中和运针过程中的“捻转”操作;待针灸操作完成后,用手指拨动指柄向外移动,以使压块不再对置针槽中针具的移动构成限制,此后便可将针具从置针槽中取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持针笔整体呈笔形,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生可采用握笔的方式握持持针笔来完成进针穿刺操作,相比徒手持针穿刺,操作更为顺手,更加便于施力,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更容易精准控制;在运针时,握持持针笔可对针体进行提插,对指柄进行交替的按压和松开,可使针体在特定的角度内往复旋转,即实现“捻转”,相比以往的徒手运针,上述运针操作方式更为省力、便捷,更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良好把控;同时,由于本针灸组件在临床使用时,基于针具与持针笔的配合完成操作,持针笔并不会与患者身体产生接触,按消毒规范进行必要消毒即可循环使用,而针具无需设置用于手持的柄部,进而结构更为简易小巧,制作成本较为低廉,更加适合一次性使用,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针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的部件分解示意图之一。

图5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的部件分解示意图之二。

图6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局部剖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笔体、压块和弹性件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与针具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持针笔与针具组合后局部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压块处于初始位置时针具与持针笔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向外拨动指柄后针具与持针笔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按压和松开指柄时针具与持针笔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针具与持针笔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持针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6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7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在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8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的展开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0为实施例4中安置夹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1、针具,101、针体,102、导向套,103、压紧部,104、限位台阶,2、笔体,201、尖端部,202、笔杆部,203、帽部,3、出风嘴,4、置针槽,5、指柄,6、进风孔,7、笔夹,8、计时装置,9、开关,10、防滑纹,11、微型风机装置,111、进风口,112、出风口,12、电源,13、压块,131、盲孔槽,14、弹性件,15、安置座,16、防滑垫,17、轴承,18、滚轴,19、轴座,20、防滑面,21、安放口,22、封盖,23、安置夹,231、卡头,232、折痕,233、后板体,234、拱起部,235、前板体,236、第二卡孔,237、第一卡孔,238、卡固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针灸组件包括针具1和持针笔;

其中,参看图1所示,所述的针具1包括一针体101,所述的针体101呈细长柱状且前部为尖端,针体101的中后部套设有导向套102,所述的导向套102上设有一压紧部103,所述的压紧部103的外径小于导向套102的主体外径使得压紧部103的后侧形成有一限位台阶104;所述的针体101采用金属材质,优选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导向套102采用塑料材质,所述的针具1为一次性使用器具;

其中,参看图2-7所示,所述的持针笔包括一笔体2,所述的笔体2采用塑料制成,笔体2中开设有一前后延伸的置针槽4,所述的置针槽4前端通至笔体2前端面而后端为盲端,置针槽4用于容纳和安置针具1的中后部;所述笔体2中安设有一个压块13和一弹性件14,所述的压块13仅能在一直线行程内移动位置,所述的弹性件14用于驱使压块13复位至初始位置;所述直线行程与置针槽4两者所处的直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压块13的一端与一指柄5固定连接,所述指柄5位于笔体2的外部,通过向里按压或向外拨动指柄5可驱使压块13在直线行程内移动位置,压块13由初始位置向里或向外移动时弹性件14发生相应的弹性变形;

参看图8-12所示,将针具1的中后部安放于置针槽4中后,当压块13位于初始位置时,压块13紧贴压紧部103且压块13的后侧与限位台阶104抵顶,由此使得针具1无法前后移动,利用手指向外拨动指柄5,指柄5将带动压块13向外移动,此后压块13将不对置针槽4中针具1的移动构成限制,利用手指按压指柄5时,压块13将压着压紧部103移动而驱使针体101向一方向滚动,停止按压指柄5后,在弹性件14的驱使下,压块13将压着压紧部103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而驱使针体101向另一方向滚动。

本针灸组件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为:

参看图8-12所示,在临床针灸时,将持针笔竖放于虎口内并采用握笔的姿势握持,用一手指比如食指拨动指柄5向外移动,压块13向外移动后将无法对置针槽4中针具1的移动构成限制,此时可将针具1的中后部插入置针槽4中,随后松开指柄5,弹性件14将驱使压块13复位至初始位置,在置针槽4、压块13、压紧部103及限位台阶104的共同配合下,使得针具1在置针槽4中无法移动,此后便可方便快捷的进行进针、起针以及运针中的提插等操作;采用上述方式进行针灸过程中,利用一手指按压指柄5时,压块13将压着压紧部103移动而驱使压紧部103旋转,即针体101将在置针槽4中向一方向滚动,停止按压指柄5后,压块13将由弹性件14驱使而向初始位置进行复位移动,此时压块13将压着压紧部103移动而驱使压紧部103旋转,即针体101将在置针槽4中向另一方向滚动,由此通过往复的按压指柄5可使针体101往复旋转,即实现进针过程中和运针过程中的“捻转”操作;待针灸操作完成后,再次用手指拨动指柄5向外移动,以使压块13不再对置针槽4中针具1的移动构成限制,此后便可将针具1从置针槽4中取出;使用过的针具1作为医疗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持针笔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后待下次使用。

参看图12所示,在针灸临床上,进针过程或运针过程中,对于不同病症的病例,对针体101进行捻转的角度和速度往往具有不同的操作要求,本针灸组件在临床使用时,医生可通过对按压和松开指柄5的幅度和速度来调控针体101的捻转角度和速度,以此保证针灸效果。

参看图8-10所示,本针灸组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生握持持针笔来完成进针穿刺操作,相比徒手持针穿刺,操作更为顺手,更加便于施力,进针的位置、角度和深度等参数更容易精准控制;在运针时,握持持针笔可对针体101进行提插,对指柄5进行交替的按压和松开,可使针体101在特定的角度内往复旋转,即实现“捻转”,相比以往的徒手运针,上述运针操作方式更为省力、便捷,更有利于对捻转与提插的幅度分寸进行良好把控。

参看图1、2、8所示,本针灸组件在临床使用时,基于针具1与持针笔的配合完成操作,持针笔并不会与患者身体产生接触,按消毒规范进行必要消毒即可循环使用,而针具1无需设置用于手持的柄部,进而结构更为简易小巧,整体长度较短,制作成本较为低廉,更加适合一次性使用,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并减少了废弃造成的资源浪费。

参看图8-12所示,在本针灸组件中,持针笔呈笔状且指柄5设置在笔体2的外侧,该设计完美的结合了人体工程学,握持持针笔的过程中可用一手指按压或拨动指柄5,实现相应的操作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持针笔整体能够被稳定握持而不发生晃动,由此保证针灸操作稳定进行;同时,压块13处于初始位置时可将针具1的位置进行锁定,使针具1与持针笔保持稳定组合状态,更有利于医生全神贯注的手持持针笔进行针灸操作。

综上所述,本针灸组件基于精妙的结构设计,临床使用方便快捷,操作顺手,利于施力,尤其可更为省力和精准的完成运针操作,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针灸效率甚至针灸效果;本针灸组件基于组合式的设计,大大的降低了针灸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本针灸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整体成本低廉;基于以上使得本针灸组件具有极大的推广前景。

如图1、9所示,通常来讲,针灸临床上使用的针体101通常较细,如较细的针体101与持针笔直接配合使用,显然会大大提高对于持针笔制作精密度的技术要求,而在本实施例中,针体101的中后部套设有导向套102,导向套102的外径势必大于针体101,压块13、置针槽4与导向套102配合间接对针体101进行限位作用,由此可大大降低持针笔的制作难度,并提高持针笔与针具1的配合精密度,同时,基于上述设计,压块13移动时与导向套102上的压紧部103配合可为针体101提供更大的作用力;此外,所述的导向套102优先采用分段式设计,即导向套102由前后相隔的多段构成,压紧部103设置在导向套102的最后一段,一方面可减少导向套102的材料消耗而降低制作成本,另一方面可降低针具1旋转时置针槽4对其产生的阻力,使“捻转”针具1的操作时更为省力。

如图3、7所示,在本针灸组件中,所述的指柄5沿笔体2向后延伸,指柄5远离笔体2的一侧设有防滑纹10,指柄5靠近笔体2的一侧表面光滑,由此使得指柄5更加便于按压,使手指沿笔体2下滑,即可通过指尖抵顶指柄5内侧而驱使指柄5向外移动,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指柄5与压块13为一体结构。

参看图5-7所示,在对本针灸组件进行加工制作时,压块13、弹性件14、指柄5及笔体2的配合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可供选择,优先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实施:

所述的笔体2中开设有一用于安放压块13的安置座15,所述的压块13由安置座15限定而仅能在直线行程内移动位置,所述的弹性件14位于安置座15中且连接于笔体2与压块13之间,所述的压块13一端延伸至安置座15的外部且与指柄5连接;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弹性件14为波浪形弹片,所述的压块13与指柄5较远的一端开设有一盲孔槽131,所述的波浪形弹片一端伸入盲孔槽131中并与压块13固定连接,波浪形弹片的另一端与笔体2固定连接,由此可保证波浪形弹片具有足够长度,而又使得持针笔的结构较为紧凑以便于握持。

参看图3所示,在本针灸组件中,所述的笔体2上设有一计时装置8,医生可利用计时装置8进行定时、计时来更为精准的控制针灸时的留针时间。

参看图2所示,在本针灸组件中,所述的笔体2后端安设有笔夹7,使得持针笔更加便于放置和携带。

在针灸临床上可以发现,对较为敏感的部位进行针灸时,患者的痛感是较为剧烈的,尤其当患者痛阈较低时,痛感更是显著;而在实际生活中还可发现,当体表被锐利物品轻微刺伤时,向伤口吹气可及时有效的减缓疼痛,这一现象也不无道理,一方面,气流会对体表触觉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让伤者转移注意力而从主观意识上降低了对于伤口处疼痛的敏感度,另一方面,气流能够加快伤口处热量的散失,对传递痛觉的神经末梢具有一定的冷却作用,由此亦可降低伤口处的痛感;因此,申请人认为借助上述现象来缓解针灸时的痛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可行的好方法,为此,本实施例中的针灸组件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如图4、5、6、9所示,所述的笔体2内部开设有一笔腔,所述的笔腔内安设有微型风机装置11和用于为微型风机装置11提供电能的电源12,所述的笔体2上安设有用于控制微型风机装置11启停状态的开关9;所述的笔体2前端设有若干分布于置针槽4四周的出风嘴3,所述的出风嘴3经开设在笔体2内的风道与微型风机装置11的出风口112相通,所述的笔体2外设有与微型风机装置11的进风口111相通的进风孔6;由此一来,在针灸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开启微型风机装置11,出风嘴3将气流吹向扎刺部位以缓解患者的痛感;

再进一步而言,如图4、9所示,所述的笔体2由前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尖端部201、笔杆部202和帽部203三部分构成,所述的压块13和笔腔均设置在笔杆部202中,所述的笔腔后端由帽部203进行封堵,所述的开关9安设在帽部203的后端面上;由此使得笔体2的内部结构更易于加工制作,内部部件更加便于安装,降低笔体2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公开的针灸组件的结构基础之上,对持针笔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参看图13所示,所述的笔体2中限定有一个仅能旋转的滚轴18,所述滚轴18的中心轴与置针槽4两者所处的直线方向平行,滚轴18的局部位于置针槽4中,当压块13紧贴导向套102的压紧部103时,滚轴18从另一侧与导向套102抵顶;由此一来,一方面,滚轴18与压块13配合能够从针具1的两侧将针具1后部夹紧,使持针笔与针具1组合牢固,另一方面,压块13驱使压紧部103带动针具1在置针槽4中滚动的过程中,滚轴18能够随导向套102进行同步旋转,以此大大降低针具1旋转过程中的旋转阻力,使按压指柄5驱使针具1滚动的操作更为省力;

如图13所示,采用现有技术,滚轴18在笔体2中具有多种安置方式,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的笔体2中开设有一个轴座19,所述的轴座19与置针槽4相通,轴座19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设有轴承17,所述的滚轴18两端分别经轴承17支撑固定。

再进一步而言,如图13所示,所述的压块13一侧固定有具有弹性的防滑垫16,压块13处于初始位置时防滑垫16紧贴导向套102的压紧部103,压块13能够通过防滑垫16压着压紧部103移动以驱使针体101滚动;由于防滑垫16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与压紧部103获得更大的接触面积,加之防滑垫16与压紧部103的摩擦系数较大,一方面,压块13借助防滑垫16可为压紧部103提供更佳的固定作用,避免在临床操作中针具1在置针槽4中移动,另一方面,在按压指柄5运针时,防滑垫16与压紧部103之间不易打滑,防滑垫16可为针具1提供更大的作用力,以驱使针体101稳定旋转;此外,所述的防滑垫16与压紧部103两者用于接触配合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面20,所述的防滑面20是经磨砂处理或开设防滑槽的手段而形成,由此进一步提升压块13与压紧部103的传动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公开的针灸组件的结构基础之上,对持针笔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参看图14所示,所述的笔体2外侧壁上开设有安放口21,所述的安放口21经封盖22进行封堵,安放口21用于向笔体2中安放压块13、弹性件14等部件。

实施例4

在目前临床上,针具1通常放置于无菌器械盒或常规的一次性包装中,取拿不够便捷,更是无法快捷的将针具1与持针笔进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针灸的临床操作效率。

参看图15-20所示,为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公开的针灸组件的结构基础之上,另增设了一用于放置与收纳针具1的安置夹23,具体方案为:

所述的针灸组件包括一安置夹23,该安置夹23包括一呈长条状的柔性板体,所述的柔性板体上设有一经弯折形成的呈拱桥状的拱起部234,所述的拱起部234沿柔性板条的宽度方向延伸,拱起部234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卡孔237;所述的拱起部234上设有若干沿柔性板体宽度方向并排均布的卡固孔238,针体101的中前部穿过卡固孔238并被卡固孔238卡持固定,针具1的前后两端分别位于拱起部234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柔性板体以拱起部234为界被划分为前板体235和后板体233,所述的前板体235上开设有第二卡孔236,前板体235从上侧向后折叠且端部与拱起部234连接;所述后板体233上预制有一条沿柔性板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折痕232,后板体233的端部设有能够分别与第一卡孔237和第二卡孔236进行插接配合的卡头231;如图15、16所示,当安置夹23在初始状态时,后板体233从上侧沿折痕232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1插入第一卡孔237中后,安置夹23呈矩形薄片状,针具1的前端位于前板体235折叠形成的夹层中,针具1的后端位于后板体233折叠形成的夹层中;如图19、20所示,将后板体233从下侧沿折痕232翻折并将卡头231插入第二卡孔236中后,安置夹23为趋于三棱柱的形状,此时为安置夹23的使用状态,将卡头231所在的一面朝下放置时,针具1呈倾斜状且中后部处于悬空状态。

如图15、16所示,当针灸组件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实施时,可利用安置夹23作为针具1的包装,初始状态下,后板体233从上侧沿折痕232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1插入第一卡孔237中,此时安置夹23呈矩形薄片状,具有便于运输和存放等特点,采用现有技术比如在安置夹23外套设塑封袋等手段,可轻易的保证针具1在未使用前无菌卫生;如图19、20所示,对针具1进行使用时,将卡头231从第一卡孔237中拔出,将后板体233从下侧沿折痕232翻折,而后将卡头231插入第二卡孔236中,调整安置夹23的摆放状态,使卡头231所在的一面朝下,此时拱起部234位于安置夹23的上端,针具1呈倾斜状且中后部处于悬空状态,此时持持针笔可较为轻松的将针具1的中后部插入置针槽4中,将持针笔与针具1组合并将针具1从卡固孔238中拔出,即可进行后续的针灸临床操作,方便快捷,可显著提供针灸的临床操作效率。

此外,如图17、18所示,在对安置夹23进行加工制作时,安置夹23基于一块板材加工而成,即所述的柔性板体、第一卡孔237、第二卡孔236、卡头231、折痕232、拱起部234、卡固孔238等部件均可由一整块板材作为原材料,经裁切、预弯、压制等常规方式进行处理制得,由此使得安置夹23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制造成本非常低廉。

进一步而言,参看图15所示,在上述针灸组件中,安置夹23在初始状态下,后板体233从上侧沿折痕232向前折叠并将卡头231插入第一卡孔237中,安置夹23外套设塑封袋(未示出),以此保证在使用前,安置夹23及其内部安置的针具1卫生无菌。

进一步而言,在上述针灸组件中,所述的柔性板体采用塑料板或硬纸板。

进一步而言,如图17、18所示,在上述针灸组件中,所述的卡头231与柔性板体为一体结构。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