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

文档序号:1934101 发布日期:2021-12-07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 (Flexible fan cov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是由 邱鹏程 王宏志 于 2021-09-1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该柔性护风罩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密封连接的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第三罩体、以及固接于第三罩体背离第二罩体的一端的支架,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第三罩体共同围合形成沿第一方向流通的导风通道,第二罩体具有柔性。其中,第三罩体具有环形槽和多个翅片,环形槽绕第三罩体的周向环绕设置,环形槽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背离第二罩体设置;多个翅片安装于环形槽内,且沿环形槽间隔布设,并将环形槽分隔形成多个子段。本申请能够利用环形槽和翅片形成的子段阻挡经径向间隙回流的少部分空气,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内,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flexible fan cover and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 flexible wind shield comprises a first cover body, a second cover body, a third cover body and a support fixedly connected to one end, deviating from the second cover body, of the third cover body, wherein the first cover body, the second cover body and the third cover body are sequentially and hermetically connected in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first cover body, the second cover body and the third cover body jointly enclose to form a wind guide channel circulating in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the second cover body is flexible. The third cov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annular groove and a plurality of fins, the annular groov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third cover body in a surrounding mode, one end of the annular groove in the first direction is a closed end, the other end of the annular groove in the first direction is an open end, and the open end is arranged away from the second cover body; the fins are arranged in the annular groove and are distribut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annular groove, and the annular groove is separated to form a plurality of subsections. The air guide channel structure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sub-sections formed by the annular grooves and the fins can be used for blocking a small part of air flowing back through the radial gaps, backflow air is prevented from entering the air guide channel, and the ventilation efficiency is obviously improved.)

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商用车马力的不断提升,对冷却系统的散热需求也越来越高,通常的改善措施是加大冷却模块、加大风扇直径或转速等措施。而整车布置空间有限,当冷却模块和风扇尺寸、转速无法加大时,就要改善通风效率来提升冷却系统的进风量。

传统技术中,利用刚性护风罩连接在冷却模块,风扇位于护风罩内,以起到导流护风作用。这种传统刚性护风罩的导风方式,由于发动机和冷却模块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振动和位移,需要风扇与护风罩之间具有较大间隙,如此会使得空气回流严重,通风效率低下。

相关技术中,利用柔性护风罩连接冷却模块和发动机,此时配合柔性护风罩使用的风扇为无环开口风扇,由于柔性护风罩可以允许发动机和冷却模块具有一定的相对运动,此时可以通过减少连接于发动机的护风罩部分与风扇叶尖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这种结构相较于传统刚性护风罩,通风效率有较大提升,但仍然有一定量的空气在风扇叶尖和柔性护风罩之间回流运动,通风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柔性护风罩通风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柔性护风罩及散热装置。

一种柔性护风罩,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密封连接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第三罩体、以及固接于所述第三罩体的支架,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二罩体和所述第三罩体共同围合形成沿所述第一方向流通的导风通道,所述第二罩体具有柔性;

其中,所述第三罩体具有环形槽和多个翅片,所述环形槽绕所述第三罩体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环形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开口端背离所述第二罩体设置;多个所述翅片安装于所述环形槽内,且沿所述环形槽间隔布设,并将所述环形槽分隔形成多个子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接于所述环形槽的封闭端,所述第二端相对所述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环形槽的开口端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翅片的所述第二端具有向所述第一端凹陷的凹槽,每一所述翅片的所述凹槽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翅片的所述凹槽位于同一虚设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翅片相对于所述第三罩体的径向沿同一旋向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包括底边、以及均绕所述第三罩体的周向环绕设置的内侧边和外侧边,所述内侧边位于所述外侧边的内侧,所述底边连接于所述内侧边和所述外侧边的相同一端并作为所述封闭端,所述内侧边和所述外侧边的与所述底边相背离的另一端共同形成所述开口端,所述内侧边和所述外侧边形成所述开口端的端部分别为内侧端和外侧端;

其中,所述内侧端和所述外侧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不等,且所述内侧端位于所述外侧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罩体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罩体包括连接部、及均绕自身周向环绕设置的外罩和内罩,所述外罩位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外侧,所述内罩位于所述第二罩体的内侧,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外罩并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外罩或所述内罩具有所述环形槽;

其中,所述第二罩体夹紧于所述外罩或所述内罩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作为所述内罩,所述环形槽的外侧边与所述外罩配合夹紧所述第二罩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作为所述外罩,所述连接部相交连接于所述环形槽的外侧边;所述环形槽的内侧边与所述内罩配合夹紧所述第二罩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体的外侧面具有朝向所述外罩凸出的第一凸部,所述外罩具有与所述第一凸部相配合的第一凹部;

所述第二罩体的内侧面具有朝向所述外罩凹陷的第二凹部,所述内罩具有与所述第二凹部相配合的第二凸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折弯脚、第一减振垫和连接件,所述折弯脚设置于所述外罩,所述第一减振垫装配于所述折弯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背离所述第二罩体的一侧,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减振垫背离所述折弯脚的一侧,所述连接件穿设于贯通所述折弯脚和所述第一减振垫的安装孔,并将所述支架、所述第一减振垫和所述折弯脚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第二减振垫,所述第二减振垫装配于所述折弯脚背离所述第一减振垫的一侧;所述安装孔同时贯通所述第二减振垫、所述折弯脚和所述第一减振垫,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安装孔,并将所述支架、所述第一减振垫、所述折弯脚和所述第二减振垫相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减振管,所述减振管同轴套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减振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垫包括叠层连接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一橡胶层,所述第二减振垫包括叠层连接的第二金属层和第二橡胶层,所述减振管包括套接的金属管层和橡胶管层;

所述橡胶管层套设于所述折弯脚处的所述安装孔内且位于所述金属管层的外部;所述第一橡胶层和所述第二橡胶层均套接于所述金属管层的外部,且分别装配于所述橡胶管层和所述折弯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橡胶层和所述第二橡胶层相背离的两侧;所述金属管层限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

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金属管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体呈喇叭状,且具有大口径端和小口径端,所述大口径端相贴合的搭接于所述第一罩体的外表面,所述小口径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三罩体。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冷却模块、风扇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柔性护风罩,所述第一罩体背离所述第二罩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冷却模块,所述支架和所述风扇均被安装于待散热体;

其中,所述风扇包括环形板和设于所述环形板内的叶片,所述环形板在自身轴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二罩体的一端位于所述开口端内。

上述柔性护风罩,不仅可以减小第三罩体与风扇叶尖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环形槽和翅片形成的子段阻挡经径向间隙回流的少部分空气,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内,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外观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中的翅片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中的翅片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翅片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散热装置;

100、柔性护风罩;110、第一罩体;111、第一段罩体;112、第二段罩体;

113、安装板;120、第二罩体;130、第三罩体;130a、环形槽;130a1、底边;130a2、外侧边;130a3、内侧边;130b、翅片;130b1、凹槽;131、外罩;132、内罩;133、连接部;1331、折弯脚;1331a、折弯部;1331b、加厚部;1332、第一减振垫;1332a、第一金属层;1332b、第一橡胶层;1333、第二减振垫;1333a、第二金属层;1333b、第二橡胶层;1334、连接件;1335、减振管;1335a、金属管层;1335b、橡胶管层;140、支架;

200、冷却模块;

300、风扇;301、叶片;302、环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柔性护风罩10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密封连接且相互导通的第一罩体110、第二罩体120和第三罩体130、以及固接于第三罩体130的支架140,第一罩体110、第二罩体120和第三罩体130共同围合形成沿第一方向流通的导风通道,第二罩体120具有柔性。其中,第三罩体130具有一环形槽130a和多个翅片130b,环形槽130a绕第三罩体130的周向环绕设置,环形槽130a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背离第二罩体120设置。多个翅片103b安装于环形槽130a内,且沿环形槽130a间隔布设,并将环形槽130a分隔形成多个子段。

上述柔性护风罩100,在实际作业时,第一罩体110安装在冷却模块200上,支架140安装在待散热体上,风扇300位于第三罩体130且风扇300的叶尖对应环形槽130a的开口端。风扇300工作时产生抽吸力,在抽吸力作用下,冷却模块200附近的冷空气经第一罩体110、第二罩体120和第三罩体130形成的导风通道向待散热体流动并冷却待散热体,以给待散热体降温散热。风扇300在工作的过程中,从待散热体附近回流的热空气会经风扇300与第三罩体130之间间隙回流,由于风扇300的叶尖对应环形槽130a的开口端,回流的热空气在环形槽130a的阻挡下基本无法回流到导风通道内,进而提高了通风效率。同时,多个翅片130b将环形槽130a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子段,在每一子段的阻碍下,空气无法在环形槽130a内自由流动,增强了环形槽130a内空气流动的阻力,进一步阻止了空气回流到导风通道内,并进一步提高了通风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柔性护风罩100不仅可以减小第三罩体130与风扇300叶尖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环形槽130a和翅片130b形成的子段阻挡经径向间隙回流的少部分空气,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内,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

可以理解地,多个子段环绕第三罩体的周向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风扇300可以为开口风扇300,也可以为环形风扇300。开口风扇300是指风扇300仅仅包括叶片301,风扇300与第三罩体130之间的径向间隙即为风扇300叶尖与第三罩体130之间的间隙。环形风扇300是指风扇300包括环形板302和叶片301,叶片301设于环形板302内,环形板302沿风扇300的轴向延伸,风扇300与第三罩体130之间的间隙为环形板302与第三罩体130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优选地,风扇300为环形风扇300。当开口风扇300高速运转时,叶尖会产生较强的涡流。涡流脱落时会产生能量损失以及噪声,将直接导致风扇300性能指标下降。环形风扇300与开口风扇300,结构上的区别在于环形风扇300叶片301外端有环形板302的环形结构设计。当环形风扇300高速运转时,环形板302可以有效减小涡流的强度,降低噪声,提高风扇300性能指标。在实际应用时,将柔性护风罩100与环形风扇300配合使用,将环形风扇300的环形板302的前端凸出部分置于环形槽130a,也有助于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

其中,环形槽130a的径向截面形状可以为U型、C型、V型、或者异型,具体不限。

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支架140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支架140环绕第三罩体130的周向间隔设置。此时通过多个支架140同时连接待散热体,可以提高柔性护风罩100与待散热体的连接强度,有助于减少第三罩体130与风扇300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具体地,支架140与减振部133和待散热体之间可以为均为螺栓、螺钉等紧固件连接。

其中,第二罩体120具有柔性,柔性的第二罩体120连接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时,可以吸收由于待散热体(如发动机)和冷却模块200(水冷包等)相对运动产生的振动和位移,具有减振效果。一般地,第二罩体120由橡胶或橡塑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具有减振效果的构造,在此对其不作赘述。第一罩体110和第三罩体130均为刚性罩体,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每一翅片130b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固接于环形槽130a的封闭端,第二端相对第一端沿第一方向朝向环形槽130a的开口端延伸。如此,多个翅片130b将环形槽130a分隔形成多个子段。进一步地,各个翅片130b的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一轴线垂直,如此能够增大对回流空气的阻力。

可以理解地,每一翅片130b还包括连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同一侧的第一侧边以及连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同另一侧的第二侧边。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翅片130b的第一侧边与环形槽130a的内侧边固接,以将环形槽130a分隔形成多个子段,避免空气在环形槽130a内靠近第一轴线的一侧回流。进一步地,每一翅片130b的第二侧边与环形槽130a的外侧边固接,以将环形槽130a分隔形成彼此独立的多个子段,避免空气在环形槽130a完全流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和图6,各个翅片130b相对于第三罩体130的径向沿同一旋向倾斜设置。此时,多个翅片130b相对第三罩体130呈沿同一旋向呈放射状布置。此时,每一子段的空间大小相等,对各处回流空气产生的阻力相等,有助于维持散热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可选地,多个翅片130b沿顺时针旋向布置于环形槽130a内,或者沿逆时针旋向布置于环形槽130a内。

其中,每一所述翅片130b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平面的投影呈曲线型或直线型,具体形状不限。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每一翅片130b的第二端具有向第一端凹陷的凹槽130b1,每一翅片130b的凹槽130b1连通相邻两个子段。在实际作业时,风扇300沿第一轴线布置,风扇300的环形板302的前端位于凹槽130b1内,如此可以利用凹槽130b1增加环形板302深入环形槽130a内的深度,减小回流空气经环形槽130a边缘回流至导风通道的可能性,同时凹槽130b1形成的凹型结构还有助于提高对空气的流动阻力。

进一步地,各个翅片130b的凹槽130b1位于同一虚设圆上。说明各个凹槽130b1距离环形板302的轴向的距离相等,以使得风扇300在运行时,环形板302能够凹槽130b1不发生干涉,同时能够与各个凹槽130b1处于相同装配关系,使得各处的空气流动情况保持基本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环形槽130a包括底边130a1、以及均绕第三罩体130的周向环绕设置的内侧边130a3和外侧边130a2,内侧边130a3位于外侧边130a2的内侧。底边130a1连接于内侧边130a3和外侧边130a2的相同一端并作为封闭端,内侧边130a3和外侧边130a2的与底边130a1相背离的另一端共同形成开口端,内侧边130a3和外侧边130a2形成开口端的端部分别为内侧端和外侧端。其中,内侧端和外侧端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不等,且内侧端位于外侧端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罩体11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端和外侧端之间还形成有缺口,导风通道内的空气能够经缺口进入风扇300。如此,减少了因环形槽130a所带来的风阻,有助于提高通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罩体130包括连接部133、以及均绕自身周向环绕设置的外罩131和内罩132,外罩131位于第二罩体120的外侧,内罩132位于第二罩体120的内侧,连接部133设于外罩131并与支架140固接,内罩132具有环形槽130a。第二罩体120夹紧于外罩131或内罩13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罩体130由外罩131、内罩132和连接部133构成,由连接部133固定连接支架,且由外罩131和内罩132配合夹紧第二罩体120,不需要额外的连接件连接第三罩体130和第二罩体120,第二罩体120可与外罩131和内罩132压装成一体,装配简单,大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整个重量,节省了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外罩131与第二罩体120之间为过盈套接,内罩132与第二罩体120之间为过盈套接。在装配外罩131、内罩132和第二罩体120时,可采用旋压的方式将三者装配于一体。外罩131与内罩132均连通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

具体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环形槽130a作为内罩132,环形槽130a的外侧边130a2与外罩131配合夹紧第二罩体120。此时,直接将内罩132设计成环形槽130a,不仅能够简化结构,还将环形槽130a内置,能够与尺寸较小的风扇300配合使用,比较适合于散热要求不高的场合。

具体到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环形槽130a作为外罩131,连接部133相交连接于环形槽130a的外侧边130a2,环形槽130a的内侧边130a3与内罩132配合夹紧第二罩体120。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槽130a作为外罩131,由于外罩131位于内罩132的外侧,因此可以避免环形槽130a内置对导风通道内空气的阻碍,提高通风效率。另外,此时柔性护风罩100能够与尺寸较大的风扇300配合使用,比较适合于散热要求高的场合。

具体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第二罩体120的外侧面具有朝向外罩131凸出的第一凸部,外罩131具有第一凸部相配合的第一凹部,第二罩体120的内侧面具有朝向外罩131凹陷的第二凹部,内罩132具有于第二凹部相配合的第二凸部。

此时,利用外罩131与第二罩体120之间的凹凸配合结构,以及内罩132与第二罩体120之间的凹凸配合结构,能够提供外罩131、第二罩体120和内罩132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第一凸部的数量和第二凹部的数量均不限,对应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凸部的数量也不限。

优选地,第一凸部和第二凹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相等。此时,第一凸部与第二凹部经一道工序同时形成,能够简化加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当然,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可以在分开工序加工形成。

在可选实施例中,连接部133可以为从外罩13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凸出的折弯脚1331,折弯脚1331,具有朝向支架的接触面。折弯脚1331,与支架140可以通过螺栓、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优选地,连接部133位于环形槽130a的外侧边130a2中构成开口端的端部(即外侧端),可以避免环形槽130a的外侧边130a2凸出时容易发生划伤人的问题出现。另外,连接部133可以包括多个,多个连接部133绕第一轴线间隔布置,每一连接部133对应连接一个支架140。连接部133也可以绕第一轴线环向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33还可以为其他构造,具体不限。

具体到一优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连接部133包括折弯脚1331、第一减振垫1332和连接件1334,折弯脚1331设置于外罩131,第一减振垫1332装配于折弯脚1331在第一方向上背离第二罩体120的一侧,支架140位于第一减振垫背1332离折弯脚1331的一侧,连接件1334穿设贯通折弯脚1331和第一减振垫1332的安装孔,并将支架140、第一减振垫1332和折弯脚1331相固定。

在实际作业时,在待散热体(如发动机)运行振动时,支架140将其振动传递给连接部133,第一减振垫1332对振动进行吸收并减弱,使得折弯脚1331所承受到的振动强度大大降低,如此可以降低折弯件1331因振动而断裂的风险,进而降低整个柔性护风罩100因振动而断裂的风险。

其中,连接件1334可以为螺钉、螺栓、铆钉等。连接件1334在穿设安装孔时,与支架140固定连接(如支架140与螺栓螺纹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将支架140、第一减振垫1332和折弯脚1331相固定。

其中,第一减振垫1332可以为橡胶垫、气垫、海绵、弹簧垫等。折弯脚1331与外罩131可以一体式连接。

优选地,折弯脚1331位于外罩131的外侧,以减小对导风通道内流动的空气产生风阻。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连接部133还包括第二减振垫1333,第二减振垫1333装配于折弯脚1331背离第一减振垫1331的一侧。安装孔同时贯通第二减振垫1333、折弯脚1331和第一减振垫1332,连接件1334穿设安装孔,并将支架140、第一减振垫1332、折弯件1331和第二减振垫1332相固定。

此时,在折弯脚1331的另一侧增装第二减振垫1333,通过第二减振垫1333吸收和减弱连接件1334经折弯脚1331的另一侧传递给折弯脚1331的振动,进一步降低折弯脚1331所承受的振动强度,如此可显著降低折弯件1331和整个柔性护风罩100因振动而断裂的风险。

其中,第二减振垫1333可以为橡胶垫、气垫、海绵、弹簧垫等。

具体到进一步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连接部133还包括减振管1335,减振管1335同轴套设于安装孔内,连接件1334穿设减振管1335。

在实际装配时,将减振管1335同轴套设在安装孔内,连接件1334穿设减振管1335后与支架140连接,并将支架140、第一减振垫1332、折弯件1331和第二减振垫1332相固定,第一减振垫1332、折弯件1331和第二减振垫1332均套接在减振管1335上。此时由支架140传递至连接件1334的振动,在减振管1335的吸收和减弱下又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如此能够更加显著的降低折弯件1331和整个柔性护风罩100因振动而断裂的风险。此时,由第一减振垫1332、第二减振垫1333和减振管1335可以实现减振部133在空间的三个垂直方向上均可以有效减振保护柔性护风罩及支架,降低了各部件发生断裂的风险,可靠性高。

可以理解地,安装孔由第一减振垫1332、折弯件1331和第二减振垫1332共同形成,减振管1335设在安装孔内,则说明第一减振垫1332、折弯件1331和第二减振垫1332均套接在减振管1335上。

其中,减振管1335可以为橡胶管、气垫管、海绵管等。

在更进一步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减振垫1332包括叠层连接的第一金属层1332a和第一橡胶层1332b,第二减振垫1333包括叠层连接的第二金属层1333a和第二橡胶层1333b,减振管1335包括套接的金属管层1335a和橡胶管层1335b,橡胶管层1335b套接于折弯脚1331处的安装孔内,且位于金属管层1335a的外部,第一橡胶层1332b和第二橡胶层1333b均套接于金属管层1335a的外部,且分别装配于橡胶管层1335b和折弯脚1331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金属层1332a和第二金属层1333a分别位于第一橡胶层1332b和第二橡胶层1333b相背离的两侧。金属管层1335a限位于第一金属层1332a和第二金属层1333a之间。连接件1334穿设金属管层1335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振垫1332、第二减振垫1333和减振管1335均包括一金属层和一橡胶层,利用金属层强化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整个连接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便于与支架140连接。同时有利用各橡胶层可以起到减振、吸振的作用。

其中,第一金属层1332a和第一橡胶层1332b之间、第二金属层1333a和第二橡胶层1333b之间、以及金属管层1335a和橡胶管层1335b之间可以采用硫化的方式一体连接。

优选地,连接部133具有一垂直第一方向的对称面,折弯脚1331和减振管1335均关于对称面呈自对称,第一减振垫1332与第二减振垫1333关于对称面互为对称,且橡胶管层1335b的外壁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橡胶管层1335b的内壁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此时,第一减振垫1332和第二减振垫1333具形成有与橡胶管层1335b的端面配合的扩口部,扩口部所在一端的端面与折弯脚1331相抵接,扩口部与橡胶管层1335b的端部相抵接,方便配合及防呆安装。

其中,第一减振垫1332、第二减振垫1333和减振管1335的刚度可以相等,也可以彼此不等。

优选地,请参阅图9,折弯脚1331包括折弯部1331a和加厚部1331b,折弯部1331a凸接在罩本体,加厚部1331b连接折弯部与第一减振垫1332、第二减振垫1333及减振管1335,加厚部1331b在第二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折弯部1331a在第二方向上的厚度。此时通过加厚度1331b来加强折弯脚1331的强度,增强其抗振性,有助于防止折弯脚1331断裂。

其中,折弯脚1331与罩本体可以为直角连接。另外,折弯脚1331可以包括多个,多个折弯脚1331绕第一轴线间隔布置,每一折弯脚1331对应连接一个支架140。折弯脚1331也可以绕第一轴线环向设置。具体不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二罩体120呈喇叭状,且具有大口径端和小口径端,大口径端相贴合的搭接于第一罩体110的外表面,小口径端密封连接第三罩体130。

此时,导风通道内的空气在第二罩体120处被压缩,提高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通风效率。同时,大口径端贴合搭接于第二段罩体112的外表面,二者有部分重叠,重叠部分可以保证当待散热体(如发动机)和冷却模块200(水冷包等)相对运动产生振动和位移时的密封性。而且,大口径端搭接在第二段罩体112的外侧,还可以有效避免被风扇300吸入的风险。由于大口径端与第一罩体110之间没有卡箍连接,提升了第一罩体110与第二罩体120的可靠性。

具体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及图3,第一罩体110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段罩体111和第二段罩体112,第一段罩体11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各处截面相同,第二段罩体112连接第二罩体120的一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呈圆形。其中,第二段罩体112的通径从连接第一段罩体111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罩体120的一端渐缩。

此时将第一罩体110分为两段,第一段罩体111用于与冷却模块200固定连接,第二段罩体112形成通径渐缩结构,不仅可以与大口径端相配合实现二者搭接,还有助于进一步减小导风通道流通面,增加空气流动速度。

其中,第一段罩体11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各处截面均呈矩形。一般地,冷却模块200的外形为呈矩形状,第一段罩体111连接冷却模块200。此时,将第一段罩体111的截面设置于矩形,能够与冷却模块200形状相匹配,提高美观性。

进一步地,第一段罩体111背离第二段罩体112的一端具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凸出的安装板113,安装板113与冷却模块200贴合并固定连接。可同时实现第一段罩体111与冷却模块200的固定和密封。

上述柔性护风罩100,不仅可以减小第三罩体130与风扇300叶尖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环形槽130a和翅片130b形成的子段阻挡经径向间隙回流的少部分空气,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内,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10,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包括冷却模块200、风扇3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柔性护风罩100,第一罩体110背离第二罩体120的一端固定连接冷却模块200,支架140和风扇300均被安装于待散热体。其中,风扇300包括环形板302和设于环形板302内的叶片301,环形板302在自身轴向上的靠近第二罩体的一端位于开口端内。

上述散热装置10,第一罩体110安装在冷却模块200上,支架140安装在待散热体上,风扇300位于第三罩体130且风扇300的叶尖对应环形槽130a的开口端。风扇300工作时产生抽吸力,在抽吸力作用下,冷却模块200附近的冷空气经第一罩体110、第二罩体120和第三罩体130形成的导风通道向待散热体流动并冷却待散热体,以给待散热体降温散热。风扇300在工作的过程中,从待散热体附近回流的热空气会经风扇300与第三罩体130之间间隙回流,由于风扇300的叶尖对应环形槽130a的开口端,回流的热空气在环形槽130a的阻挡下基本无法回流到导风通道内,进而提高了通风效率。同时,多个翅片130b将环形槽130a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多个子段,在每一子段的阻碍下,空气无法在环形槽130a内自由流动,增强了环形槽130a内空气流动的阻力,进一步阻止了空气回流到导风通道内,并进一步提高了通风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可以减小第三罩体130与风扇300叶尖之间的径向间隙,提高通风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环形槽130a和翅片130b形成的子段阻挡经径向间隙回流的少部分空气,避免回流空气进入导风通道内,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

由于该散热装置10包括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柔性护风罩100,因此其具备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渣浆泵雾化降温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